2009年12月29日星期二

韓國、日本的海女

【摘要】海女的生活方式,引起了生理學家的興趣。
一、古老的行業
韓國和日本南部的沿海蘊藏著極豐富的蚌蛤類和可食的藻類。潛水業者,尤其是海女們賴此維生已經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她們也因其特殊的工作而舉世聞名。潛水時,她們除了戴潛水鏡外,別無其他裝備。有時他們可潛到25公尺深的海底,閉氣2分鐘以上;回到水面時,也僅僅吸幾口氣,稍休息一下,就又潛到水底。在溫暖的季節裡,他們每天可工作4小時,中間僅僅有1小時的休息時間。而韓國的海女在冬天10℃的氣溫下,仍然繼續工作,只是工作時間縮短而已。
潛水業是一種終身職業。通常11、12歲開始工作,直到65歲時為止。即使是懷孕也不停止,常工作到分娩的那天。至於孩子的哺育和照料也都是利用潛水的休息空檔進行。
目前韓國和日本沿海的潛水業者大約有30,000人左右,其中有11,000人聚集朝鮮半島南端的巨濟島上,據說該島是潛水業的發源地。根據考古學的遺跡顯示,潛水業早於西元第四世紀就已開始,但當時是以採珠為目的,而不是採集食物。到了十七世紀,韓國的潛水業者中還是有男有女的,但今日則全為女的。日本目前雖然仍有許多男的從事這種行業,然而女的似乎較佔優勢。
近年來,生理學家對海女的生理反應及其潛能,有極濃厚的興趣。「海女」可能是世界上技術最高超的潛水者。海女們怎麼有這麼好的水中適應能力?是天生的還是練出來的?或兩者皆有?和一般女人相比,她們生理上有什麼不同?在海女們的合作下,我們針對這些問題,做了詳細的研究。
二、兩種作業方式
海女們的潛水作業方式,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單人作業,稱之為“cachido”。兩人作業,稱之為“funado”;一個人潛水,一個人在船上幫忙,助手則通常是海女們的丈夫。
單人作業者在水面上都準備有浮盆,深吸呼幾下後,就潛到水底搜集食物,然後送到盆裡。由於游泳時氧的消耗,所以潛水深度和潛水時間都受了限制。雖然他們可能潛20公尺深,但一般的平均深度僅有5~6公尺。潛水時間平均為30秒,其中真正在海底工作的時間僅有15秒。當他們返回水面時,就抓在盆緣休息30秒,作深呼吸,然後繼續工作。如此往返一次所需的時間大約為一分鐘,因此,一小時內他們大概可潛水60次。
雙人作業者則有助手幫助她們往返,所以可以節省許多游泳所耗費的體力。通常她們都是藉著10公斤的秤錘沉到水底;等到要回水面時,助手便用繩子把她拉上來。這樣可減少氧的消耗,並縮短往返的時間,使她們能潛到更深的海底,工作更長的時間。她們能在20~25公尺深的水底工作30秒,是單人作業者2倍。但由於他們潛水和休息的時間都比單人作業者長,所以每小時只能潛水30次,只有單人作業者的一半。因此,她們在水中的工作時間實際上幾乎一樣。唯一好處是她們能到較深處採集。然而從經濟上來看,由於她們需要一條小船,還要一個助手,所以這唯一的好處也被抵銷掉了。
當然,除了上述兩種方式外,仍有許多不同的潛水方式。有些是僅在出水時才需要人幫忙;有些則僅利用重量較輕的東西以助下潛。……
大多數海女潛水時都穿得很少,平常都只紮一條腰帶。韓國的海女即使在冬天也僅穿一件棉質泳衣。最近雖然有些日本海女穿橡皮潛水衣,但大部份的潛水業者仍負擔不起如此昂貴的奢侈品(編註:這是十年前的情況,今日如何則不得而知)。
三、潛水鏡的演進
利用潛水鏡或玻璃面罩來改善在水中的視力,是近一世紀以來的事。此項發明對潛水業而言,是一項大的革新,使潛水業者的人數和收穫量大大地增加。在水中,人若不戴任何目鏡的話,由於光線透過水面進入角膜的折射率減小,影像的焦點聚集於網膜後面,可見度就減低了。而在空氣中,由於空氣和角膜的折射率不同,所以當光線透過空氣進入角膜時,就會發生很大的折射,使影像的焦點正好聚集在網膜上,因此,我們看東西就能看得很清楚。潛水鏡的功能就是使眼球的表面存有一層空氣,使人在水中仍能保有很敏銳的視力。
然而,當潛水潛至3公尺深度時,用潛水鏡就會產生一項危險。由於水壓的關係,人體體內的壓力(包括血壓)高於潛水鏡內的氣壓,可能使眼結膜(眼皮內襯)的血管破裂。所以當潛水業者只戴潛水鏡潛到很深的海底時,就會有大家所熟悉的眼結膜出血現象。韓、日的潛水業者剛開始使用潛水鏡時,她們就發現這個問題是急待解決。因此,她們常將一個可壓縮的塑膠袋或皮袋接於潛水鏡上。當她們潛入水中時,由於水壓增加,就會壓縮此袋,而使袋中的空氣進入潛水鏡內,增加鏡內的氣壓,以對抗水壓的升高。現在很多的潛水業者則都用一個能蓋住鼻子的面罩來取代護目鏡的作用,使肺中呼出的氣體能代替壓縮袋的功能,而增加眼球前方的氣壓(詳見圖三)。
四、潛水時的呼吸生理
(一)奇異的嘯聲
海女的很多技術中,目前仍有許多無法證實其是否具有生理學上的意義。例如每次潛水前作深呼吸時,她們常在吐氣時縮緊嘴唇發出很大的哨聲,使極遠處的人都能聽到,因此,哨聲也就成了潛水業者的註冊商標。至於她們為什麼要發出哨聲,則仍然是個謎。據她們自己的說法是,這樣可保護肺部,使她們覺得舒服些。而科學家們則認為這樣或許可以避免過度換氣( hyper-ventilation),使長時間潛水時常發生的失去意識現象減少;或者也可能有助於肺餘量的增加。但事實上,目前仍無任何證據證實這些假說。日本就有很多潛水業者,在潛水前並不發出任何哨音。
(二)水壓的適應
通常潛水業者在潛水前,都要作深呼吸5至10秒,從血中排除適量的二氧化碳。而最後一次的深呼吸則只吸入85%肺容量的氣體,而不吸至飽和。其原因仍不清楚。或許是為了避免肺內壓太高所引起的不舒服,或許是為了限制人體在水中的浮力。潛水者潛入水中時,水壓會壓縮其肺部,而影響其肺容量。所以潛水者的潛水深度,受她們肺部所能忍受的壓縮程度的限制。當潛水深度超過了所能忍受的最大肺壓縮量(即肺餘量)時,就會引起極痛苦的肺壓縮。同時,由於血管中的流體靜壓大於肺氣壓,可能會引起肺血管破裂。
(三)深呼吸的效果
據觀察所得,潛水前她們肺中的空氣,O2的含量極高,而CO2的含量則極微。但潛水期間,肺中的空氣組成究竟會發生什麼變化呢?它又如何和血液進行氣體交換呢?為了解答這些問題,紐約水牛城州立大學的藍非爾( Edward H. Lanphier)和毛潤(Richard A. Morin)設計了一套簡單的儀器,能毫無危險地搜集潛水業者在水底時的肺空氣樣本。他們請潛水業者在水中盡量將肺中的空氣呼到此儀器內,然後再吸回去,僅餘極少量的肺空氣樣本於其內。剛開始時,潛水業者都不太情願接受此項實驗,因為她們認為做這個實驗會使她們失去寶貴的肺空氣,在深水中肺空氣是太寶貴了,缺乏則有喪生的可能。但經幾次的實驗後,她們也就釋懷了。
我們所取的潛水業者肺空氣樣本計有四種:
1.潛水前取一次。
2.準備潛水前進行深呼吸時取一次。
3.到達13公尺深的水底時取一次。
4.返回水面時再取一次。
然後我們分析每個樣本中主要氣體如O2、CO2和N2的濃度和分壓。
一般正常的情況下,一個人在陸地上處於休息狀態時,肺泡中的空氣組成為O2 14.3%,CO2 5.2%,N2 80.5%(稀有氣體和水蒸汽則忽略不計)。而潛水業者作過深呼吸後,其肺泡中的空氣組成則為O2 16.7%,CO2 4%,N2 79.3%。若換算成分壓的話,O2 為120ml水銀柱,CO2為29ml水銀柱,N2 為567ml水銀柱。
(四)氧和二氧化碳的擴散方向
當單一作業者潛到12公尺深的水底時,由於血液大量吸氧的結果,其肺中O2 的濃度降至11.1%。但因為人處於深水中時,水壓會壓縮肺部,使肺容量僅及潛水前的一半稍強,因此肺中氧的分壓仍較潛水前高,為149ml Hg。所以O2 能從肺大量地輸送到血液中。
同理,在潛水期間,血液溶解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肺中CO2 的濃度就由潛水前的4%降至3.2%。這和人在陸地上閉氣時,肺中CO2 濃度增加的情形剛好相反。在13公尺深的水底時,由於肺容量壓縮的結果,使肺中CO2 的分壓增加至42ml Hg,比血液中CO2 的分壓高。所以血液和組織中雖已存有不少的CO2 ,但仍能從肺中吸取CO2 。
當潛水業者由水底返回水面時,肺部就會舒張,而進行上述所有反應的逆反應。肺內氣壓降低的結果,血液中的CO2 很快地逸出。同樣地,肺中的氧分壓也會很快地下降,在30秒內,由原來的149ml Hg降至41ml Hg,結果低於血液內的氧分壓。根據藍菲爾的報導,在此種情況下,血液不但不能從肺中獲得氧,還可能有O2 逸入肺中。因此深水潛水者返回水面時常會死亡的原因,是由於組織顯著缺氧所致。
(五)潛水夫病
由研究結果顯示,深水潛水時,N2 也具有危害性。當潛水業者到達13公尺深的水底時,肺內N2 的分壓為潛水前的2倍,高達1134ml Hg,使得肺中的N2 不斷地進入血液內。嚴重時可引起潛水夫病。
由於長期的工作經驗,所以韓日的潛水業者都曉得注意潛水的安全限度,而不作毫無休止的潛水。因此雖然每次潛水後她們也會有輕微缺氧的現象,但大多能很快地復原。海女們也都曉得盡量避免耗氧,盡量避免血液中N2 的積聚,以及縮短每次的潛水時間,以便使整個工作時間得以延長而不發生任何危險。
據我們的瞭解,海女並不具有特殊的遺傳傾向。韓國農夫的女兒和海女的女兒,一樣可以被訓練成很出色的海女。然而後天的訓練是很重要的,她們必須不斷地鍛鍊呼吸肌,增加其肺活量,藉以對抗深水水壓對人體胸部和肺容量的壓縮。韓國海女的肺活量比非潛水業的韓國婦女大得多。
五、心搏的適應
使人體有利於潛水的條件有二:一是增加肺活量以吸入更多的氧;另一則是保持血液中氧的含量。由於斯可立普(Scripps)海洋學院的舒蘭德( P.F.Scholander )和其他研究者之賜,使我們深切瞭解:某些潛水的哺乳類和鳥類,當牠們在水中時,就會產生使需氧量減低至最低限度的作用。此一作用,使得通到腎臟和身體大部份肌肉的血管收縮,因此流經這些器官的血液大大地減少,藉此維持心臟、腦等其他不斷需氧器官血量的正常。同時,心臟的跳動也減慢了,使組織自血液中吸氧的速率減低,以延長動物的潛水時間。
最近的幾個研究發現:人類潛水時的心跳雖不像潛水動物變得那麼慢,可是也有減慢的現象。為測量潛水業者潛水時心搏率的變化,可將一個不透水的電極貼於潛水業者的胸部,當他們潛到30公尺深的水底時,我們船上的心電圖儀就會記錄下他們的心搏率。測驗的結果發現潛水業者在準備潛水進行深呼吸時,其心搏率為每分鐘100次;潛入水中20秒後降為70次;30秒後再降為60次。當他們返回水面時,心搏率會稍快些,然後又很快地恢復正常。
然而很奇怪的是,人類於陸地上閉氣,或處於高壓艙中時,心跳減慢的現象亦未及在水底的程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約有50%的潛水業者都有心跳不整的現象。這些發現又使得疑問重重,但無可置疑的是:心搏率的自動減慢是延長人類潛水時間的一個重要因素。
六、抗寒的適應
此外,由分析研究的結果發現:即使在不需要閉氣的情況下,在水中逗留時間仍受制於體熱喪失量的多寡。無論在夏天或冬天,潛水業者工作時間的長短都受著此一因素的影響。因此海女們常在潛水的休息空檔生火取暖。
(一)吃得多
欲測量人體在水中的體熱喪失量,可利用兩個簡便的指示值:(1)游泳或發抖時,人體產熱量的增加值;(2)人體體溫的下降值。人體的產熱量可由O2 的消耗量來推算;O2 的消耗量又可由潛水後恢復期間肺中的O2 組成估算。本實驗測量是以釜山的韓國海女為對象,於八月(水溫為27℃)及一月(水溫為10℃)各測量一次。
於八月及一月所進行的兩次測量中發現:每次潛水單元後(夏天以40分鐘為1單元;冬天則以25分鐘為1單元),體溫就由正常的37℃降至35℃或更低些。由此值和氧的消耗量就可估計,每潛水單元間體熱的喪失量在夏天約為400卡,在冬天則為600卡(詳見圖四)。而潛水業者在夏天的工作時間一天平均為2個小時;冬天平均為25~50分鐘。所以無論是那個季節,她們每天體熱的總喪失量大約為1,000卡。
為補充體熱的喪失,韓國的海女都比其他非潛水業的婦女吃得多。海女每天食物的消耗量約為3,000卡,而非潛水業婦女則約為2,000卡。她們每天所攝取的超額食物就是為抵抗寒冷的。所以她們吃得雖多但並不胖,通常都很苗條。
(二)基礎代謝率高
研究海女們是否具有特殊的抗寒作用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基礎代謝率的增加,亦即產熱量增加,是抗寒的一種方式。但因為全世界人類的基礎代謝率無論在冷天或熱天裡都差不多;而且即使海女們的基礎代謝率確實是增加了,也會因其值太小而無法彌補在水中所喪失的大量的熱。因此我們無法希冀韓國海女在此種抗寒作用方面具有較佳的天賦。但很令人驚訝的是,在冬天的季節裡,她們的基礎代謝率確實有升高的現象,而且比同一社區、同一經濟背景的非潛水業婦女高了25%。而非潛水業婦女的基礎代謝率並無隨季節改變的現象。
世界上只有一個民族,他們的基礎代謝率和韓國海女冬天時的基礎代謝率一樣高,那就是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但愛斯基摩人都穿有很暖和的衣服,並未受到寒冷的威脅,所以其基礎代謝率增加的原因,是由於飲食中含有多量蛋白質的緣故。由此種種跡象顯示:在冬天的季節裡,基礎代謝率的升高是人類對抗嚴寒的一種直接反應。也唯有處於像海女所面臨的極端寒冷的威脅下,人類所潛伏的抗寒適應性才會顯現出來。可是這種反應是太微弱了,並不足以保護她們免於受凍。
這個問題激起了生理學家們更進一步的研究,結果發現,當人體暴露於冬天寒冷的季節裡時,人體甲狀腺的機能可能會有增進的現象。
(三)隔熱系統的適應
體熱的產生也是抗寒的一種方式。皮下的脂肪層是決定人體隔熱作用的重要因素,但非唯一因素。脂肪組織傳熱的能力大約只有肌肉組織的一半。換句話說,它的隔熱功能是肌肉組織的2倍。鯨魚和海豹所以能生存於南極和北極的水中,就是因為牠們具有很厚的皮下脂肪層。同樣地,女人之所以比男人更適於從事潛水工作的原因,也是因為女人的脂肪層天生就比男人的厚。
雷內(Donald W. Rennie)和韓氏(Hong)曾以測量人體各個不同部位的皮膚厚度,來研究韓國海女和非潛水業婦女的皮下脂肪層厚度。但皮下脂肪層並不足以說明整個人體的隔熱功能。因此,我們進一步地將受測者整個浸於水桶中,只有頭露出於水面,經3小時後再測量其體溫的下降情形和體熱的產生量,以推算人體的全部隔熱功能。由此實驗,我們發現了三個有趣的事實:
1.具有同樣厚度皮下脂肪層的海女和非潛水業婦女的熱喪失量不同。海女的熱喪失量通常都比較少。由此顯示,其脂肪層的隔熱作用還須有血管的調適作用給予補充。因為血管調適作用可限制從血管喪失到皮膚表面的熱量,尤以手、腳等部位為然。
2.在冬天的季節裡,海女會消耗掉約一半的皮下脂肪,而非潛水業的婦女則無此現象。同時因為食物的攝取無法彌補如此龐大的熱喪失量,因此血管的調適性也是幫助維持體熱的重要方法之一。
3.海女比非潛水業的婦女更能忍受低溫的折磨。一般而言,海女在24℃的水中泡3小時也不會有顫抖的現象;而非潛水業的婦女在32℃時就開始有顫抖的現象。抑制顫抖是有益的,因顫抖可加速體熱的喪失,而此種抑制作用是來自後天的艱苦鍛鍊,使皮膚對冷的反應衝動被抑制。
英國的生理學家布氏(L. G. Pugh)曾從事於長距離游泳者的研究,結果發現:無論胖的或瘦的游泳者,他們游泳時體熱的喪失率都比躺在水中靜止不動時要快得多。事實上,人體的整個隔熱系統是極複雜的,目前尚無法一一闡明。但至少我們可以很清晰地下一個結論:女人是比男人具有較佳的隔熱作用。
(譯自The Diving Woman of Korea and Japan, Suk Ki Hong and Hermann Rahn in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1967.)
本文承國防醫學院社會醫學研究所副教授何邦立先生指導修正,特此申謝!

鳳凰解碼陳文茜 20091229 (3/4) ~ 全球2/3主要三角州瀕臨沉沒

2009年12月24日星期四

美国开始了新一轮全球布局:13亿国人要交呼吸税

美国开始了新一轮全球布局:13亿国人要交呼吸税 和讯博客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终于落幕了,我们为什么没有看到194个国家,110多个国家元首,像一群地球兄弟一样达成我们希望的结果,而是一个没有减排目标,没有资金目标,没有技术目标的三无产品,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的共识。看到这个结果,你是否觉得偶然,如果你觉得偶然,那是你的问题,不是美国的问题,只能说明你太幼稚太天真。如果是你期望的那样,不仅欧洲人成了地球的救星,美国人也成了地球的救星了。

这样一个会议,美国都没动心思,其他国家怎么玩得了,可是为什么美国没兴趣呢?不是他没兴趣,而是现在对他来讲机会没到,让其他国家去折腾吧。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全球布局。

截至2009年7月,美国旧房销售量已连续4个月增长,其中7月涨幅为10年来最高。8月21日,纽约股市强劲上扬,三大股指再创2009年新高,大宗商品价格也纷纷上涨,纽约市场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一度突破每桶74美元。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美国经济现在已离开“急救室”。然而,同样如巴菲特所言,美国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如何让经济重振旗鼓并恢复繁荣。作为全球金融海啸的震源中心,触底之后的美国经济显然需要一种强大的自救手段,那么,美国找到这样一种手段了吗?美国政府是否已经在智囊的精心谋划下,开始了新一轮影响世界秩序的新布局?

1998年签订的环境保护法案《京都协议书》,美国一直没理它。到了奥巴马总统时代,他又把它捡回来了,他开始想办法了,他想打着一个由美国带动的环境保护的大策略的旗号,其真实的目的就是让美元大量回流到美国,同时打击金砖四国,让美国的控制力得到加强。事实如我所料,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个法案,叫做《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个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征收碳关税,也就是说对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美国可以自由收取碳关税。

美国以前就提出过要征收碳关税,德国、日本和中国都反对。可是美国是个非常厉害的国家,美国说无所谓,你赞成也好,反对也好,反正我就这么干了。因此6月26日众议院通过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对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征收碳关税,吨碳征收10~70美元,一吨二氧化碳征收10~70美元。

什么叫碳?举个例子,生产一吨水泥就会产生一吨二氧化碳,一吨二氧化碳就要缴纳10~70美元的关税。想想看,有多贵?一吨转炉钢会产生1.8吨二氧化碳,一吨电炉钢产生0.6吨二氧化碳,这些可能不太具体,具体一点来说,麦当娜最新的全球巡回演唱会带来了1 635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征收碳关税的话,1 635吨乘以10美元或者70美元,假设碳关税是30美元一吨,那么麦当娜的演唱会要缴纳的碳关税就是1 635吨乘以30美元,49 050美元。周迅为了抵消她在去年飞行149 483公里所产生的碳排放,大概19.5吨,她得花6 000元买238棵树,来弥补这个碳排放。北京的八达岭,以后叫做碳汇林林场。你花1 000块钱买到的碳汇林就可以抵消你所排放的5.6吨二氧化碳,一个中国家庭两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就是5.6吨,每一吨多少钱?各位读者想一下你们的未来,以后连呼吸排放的二氧化碳都要收费了。事实上这个市场已经建立起来了,欧洲不但建立起了市场,而且建得非常好,包括各种衍生性金融工具也都建立起来了。我再告诉各位读者,美国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国对新能源的开发,把这一切的低碳美元全部移转到美国去,通过收税让美国成为真正的新能源的中心,我认为美国一定会这样做。

现在我们申请一个域名都要付给美国钱,以后开演唱会也是一样的。以后周迅、周杰伦开演唱会都要付钱给美国。为什么?碳减排。只要这个收费中心设在美国,美国就可以像开发互联网一样,设立各种名目收费,包括我们做电视节目也要付钱给美国。这就是美国新能源政策的整个野心和企图。

美国为什么对哥本哈根不太感冒?为什么碳关税定在2020年征收?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玄机。

前几天在极视网上看到詹文明的《杜老师的一天》上了当当网上的销量排行榜,我的《谁在拯救中国经济》因为销售量好,他们做了推广,在一起推广的还有《活法》,这是一本值得几乎所有人读的书。我在《谁在谋杀中国经济》一书中批判了中国人浮躁、投机取巧、僵化思维三大劣根性,而《活法》里所倡导的观点正好可以成为医治三大劣根性的药方。作者倡导的人生成功哲学和经营哲学已经风靡世界。

他可以是青年的成功导师,他的思想可以激发一个人潜在的力量,书中著名的人生成功方程式,已经并正在鼓励全球千千万万的追求成功人生的年轻人。

他可以是金领、白领人士的职场教练,大部分人身在职场,却没有体会到职场的真谛,稻盛和夫告诉你,只有思维方式改变了,人生才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成功都是要奋战到老天爷出手相助的那一刻。

他可以是中国企业学习的标杆,所有企业及企业人都恪守着赢利——这一亘古不变的原则,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进,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参透了利益背后的玄机?

他是很多年长者的心灵伴侣,让无数人在迷茫时代找到活着的意义。

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

我看"知识改变命运"

我看"知识改变命运"
作者: 马亮 | 2008年04月23日 20:40



曾经读过《中国新闻周刊》上的一个栏目《知识不再改变命运?》,又看到 一篇报道《中国当代青年十大错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我想聒噪两句。

什么是知识?广义而论,一切自己不知道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知识,大至宇宙如何形成,小至蚂蚁吃什么,如果知道了,都可以自称"有知识"。狭义而论,是通过学校教育,由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书本内容"。而命运呢?"命运"是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从所有论者的语言来看,知识不再改变命运,无非是说,读了大学,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或者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为,自己或自己的父辈原本生活艰难,挣钱不多,读了大学,也无法找到一份轻松而高薪的工作。也可以套为如下推论:知识就是读大学,金钱才能改变命运,读大学换不来金钱,等于知识换不成金钱,所以知识不能改变命运。

其实,知识不能换金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刚搞市场经济那会儿,报章上大肆宣扬"知识爆炸",民间却有顺口溜,"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后来,"拿手术刀的"、"搞导弹的",学会了"走穴",可以搞"学术报告会",四处演讲;可以做"形象代言人",广而告之。有的干脆"下海",开公司搞企业,大把大把地赚钱。知识总算寻得其所,换来了实惠,知识可算是"改变"了命运。

我们无庸讳言,在现在,大学早已不是知识的代名词。过多的功利目的,过重的金钱意识,把这"知识的殿堂"糟蹋得一蹋糊涂。你看看,有几个大学生肯泡图书馆?有几个大学生肯专心学术?沉迷上网,且自欺欺人说"不会电脑是现代文盲";吆五喝六,且美其名曰"学会交际,提前适应社会"。"大智若愚"、"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古训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一个个口利舌滑,口若悬河,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找工作,事业单位嫌工资低,企业单位想有职位,自主创业嫌辛苦。如此知识,能改变命运乎?

看过《基度山伯爵》的人都知道,爱德蒙·邓蒂斯之所以成功复仇,靠的是什么?就是知识!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不是胡言乱语,而是对社会命运和个人命运全面考察后得出的真知灼见。

知识转化成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事。一读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赚大钱的想法是一种幻想,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时代。国家出钱培养大学生时,是希望"时代的骄子"能为"四化"建设作贡献,遇到改革开放,他们的知识已沉淀为能力,市场经济中方能大显身手。自己花钱读大学,是提高个人素质,为能力作知识储备,一旦有机遇,知识的力量就爆发出来。知识就改变了命运!

所以,知识最终还是能改变命运,第一在于是不是真的有知识;第二在于是不是急功近利。如果有知识,又肯等待并创造机遇,最终抓住机遇,你改变命运的强度肯定大于"无知者"!

中国当代青年的十大错觉 2007-01-23 09:03:00 来源: 国际在线




谁希望生活在错觉中呢?

但是从错觉里清醒,却是不容易的事情,没一些特定的条件可不行.

仿佛在鸟语花香的清爽春日里睁眼,忽然的,就想明白了来路,看清了自己。

原来在这个时刻以前,有许多的错觉掩笼着自己的生命。

好在这些错觉的消逝,抹不了生活的可爱,反更增添了继续的力量。

这个年龄之前的自己,最大的错觉,是以为自己说不出话,阐述不了自己的思想,是某种强大的客观境遇逼迫着我们缄口。

但是假若自由像雪花一样满天飞舞,会发现其实一样的无话可说,仿佛风中草,依然是一小撮话语权的掌握者在左右我们思维的方向。

第二个错觉,是觉着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正在被某种向下的力量裹挟着,越来越背离道德和正义。

但是谁又是推动者呢?如果选择的是沉默,那么这罪责里,少不了自己的一份,虽然这帮凶的角色可能只是源于无知、懦弱,或者是责任感的虚无。

第三个错觉,以为即便自己选择沉默,也自会有社会的精英、中国的脊梁替我们呐喊呼唤。

但是精英的利益何时曾与我们在一条水平线上起跑?被“大多数”放弃了的话语权,成了利益阶层把玩的器具。每一条最细小的社会不公,也需要用最大力的嘶吼和呐喊来求得细微的一点点的可能性。

第四个错觉,以为我们依然处在传统中国的延续线上,文明的博大和精深,源远流长。

但是从哲学到历史,从礼仪到服饰,从文学到民俗,我们正处在零起点的逆向求索中,传统中国在哪里?你,你的家人,你的四周,哪里有答案?那些碎片可以代表吗?

传统中国,我们已经丢了。

第五个错觉,身处盛世的错觉:我们的国家已经强大到让世界夜不安枕了。

想通了才明白,强是购买力强,大是国内市场大,所谓全球化的格局下,有了这两条,谁都愿意承认你强大。

第六个错觉:“均贫富”和抹杀差异就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为富的都不仁。

现在才明白,取之有道的财富才能推动进步,盖茨比李自成更能帮助升斗小民的安定和小康。

第七个错觉,社会选择了坏的人际关系模式。

这反过来使得我们更加珍惜关心家庭,关注自身利益,更加具备真情实意的鉴别力。

第八个错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书本知识和应试教育改变不了你的命运,顶多是推迟你命运抉择的时间和提升你获取机遇的层次。

知识的定义,需要重新的思考。

第九个错觉,以为权力都是天生,权力可以改变命运。

没有注定的威权可以扭转自己的人生,权力的本质是制造规则和监督实行规则,但是权力更大的特质是“被赋予”,没有谁的命运是廉价的,可以被捏造和随时调整的。

第十个错觉,是觉得在社会的变革面前,自己无能为力,无足轻重。

不,每一个人都有无法剥夺的呐喊的权利,喊出自己的声音,讲出自己的思考,当沉默的力量开始汇聚,社会前进步伐就存在了改变的可能。

幻像消失的时候,逼迫自己以更大的勇气前行吧,沉默留不下脚印。

2009年12月12日星期六

让孩子养成坏习惯的3大元凶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一)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


  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

  (二)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三)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80后出师表"读后让你笑的时候想哭, 哭的时候想笑


近日网络上流传一则文言生活打油小品,名为“80后的出师表”让人读后又想笑又想哭,这则黑色幽默小品也多少反映了当今80后的一代,面对中国当今社会的百象透露出的那些无钱无权的市井小民无奈心声.......

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见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初中未结,寒窗数载,二十二乃成,负债三万。觅生计,背井离乡,东渡苏浙,南下湖广,西上志愿,北漂京都,披星戴月,秉烛达旦,六年无休,蓄五万。楼市暴涨,无栖处,购房金不足首付,遂投游戏,翌年缩至万余,遂抑郁成疾,入院一周,倾其所有,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寻医保,不合大病之规,拒付,带病还。服鼠药自尽,遇赝品未果.友怜之,赊三鹿奶粉一包,冲而饮,卒。家人闻之,悲恸不已,欲善葬之,然无奈今墓地寸土千金,家徒四壁,遂将其骨灰撒于江边,烧些许纸钱,正值城管道格斯适彼,罚款三千...众人闻之,怒之,欲步前理论。一官人,笑执羽扇,曰:D员乎?尔欲为何方而言?屁哉?屁哉!奈何家人已身无分文。城管见其妹乖巧,意纳之为妾。父母无奈淫威,从之。其妹不堪欺辱,投江,卒。渔人捞起,协尸要价万二。父母不忍此景,含泪投江,卒。乡邻闻之,纷纷陈词激扬,慷慨解囊,厚葬之。竖日,各媒体纷纷报道,和谐社会,高呼万岁,唯高祖独自泪。

2009年12月11日星期五

别扼杀孩子的才能 天才儿童易被忽视的6大特征


家长总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聪明孩子和好孩子的首要标准。英国学者发现,家长们的这种想法可能会扼杀孩子潜在的才能。他们建议,家长们应细心观察孩子们除学习成绩外的表现,因为那可能预示这孩子在某一方面是个“天才”。

  英国牛津大学的专家为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列出了一份天才儿童特征清单,给出小学生6大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才能特征。

  特征一:喜欢发号施令的领袖。

  善于重新排列物品或有条不紊地在学校里负责给全班同学排座位的孩子,他们可能具备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特征二:年轻的大亨。

  在小学里,一些孩子很快发现,如果他们将平时的零用钱积攒起来,他们假期中就将拥有一大笔钱来支配。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像英国维京大西洋航空公司总裁理查德·布兰森那样的人。

  特征三:刨根问底者。

  一些孩子总是充满好奇,有时甚至不厌其烦地问问题。但是如果他们这种特性得到家长的培养和重视,他们极有可能成为记者或宇航员。

  特征四:设计师。

  这种类型的孩子,如果让他独自待一会儿,他就能够用积木搭建出一座法国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具有这种才能的孩子是设计天才。

  特征五:故事讲述者。

  有的孩子喜欢讲故事和写故事。他们的想像力丰富。发现孩子有此种个性的家长要好好培养孩子,因为他们很可能是下一个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作者)。

  特征六:演讲者。

  这种孩子喜欢同人讲话。他们甚至在上课时也和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作为家长,请不要制止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行为说明,他们有着特殊的演讲才能,若加以正确培养,他可能成为律师或电视主播。

  专家认为,“考试定输赢”正在摧毁孩子们的创造力和革新能力。并不是孩子的所有才能都能通过一支笔和一张纸的考试来发现。他们可能擅长建筑、有丰富想像力或有领导才能。这些才能不能简单地被衡量。

2009年12月10日星期四

惊心动魄:近期美国对中国做了三个大动作


"到目前为止,中国一推六二五,给挡回去了,但美国不死心,放风试探就没停过,原因是进入阿富汗的通道实在没得其他选择。"

现在国际大环境下,美国权威江河日下,呈夕阳之态。各方对其质疑不断,甚至包括其盟友欧洲诸国。长期听其号令的日本也有挣脱迹象,后院南美更是频频火起,再加上中东的战争因为缺少利益收获已经有点打不下去,可是阿富汗的战略地位是如此重要,西可控石油产地中东北可控亚洲中心中亚东可与东亚南亚基地对假想敌中国形成包围圈,因此不愿意轻易放弃。而中国则在其重心在中东的时候在南美非洲甚至是中东结交好友基础逐渐稳固。



在这样的情形下,美国做了三个比较大的动作,一是国际上发出G2的呼吁甚至有强加给中国G2称号的意思在里边。二是呼吁中国派兵进入阿富汗。三是请求中国提供后勤走廊。这三点都是有其险恶用心的战略目的。上边提到亚非拉国家逐渐认识到美国帝国侵略者的真实面目再加上出现了一个可以和其一定程度上抗衡的中国,所以都纷纷群起反抗,虽然这个反抗不是那么直接,但是反抗的氛围是能够明显感觉到的。加上欧盟在一些事物上与其唱反调,这就导致了其单边政策受到孤立,因此,其急于找一个替罪羊来顶上或者分散这份压力,自己好抽身而退或者在压力分担后可以继续。

在这种情形下,有全世界分量的国家中,欧盟盟国由于长期是其打手跟班,全时间都知道欧盟缺少军事独立性,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欧盟也跟随其做了中东打手但是为什么压力全在美国那里的原因,所以这个替罪羊欧盟做不了。俄罗斯则由于势力大降自顾不暇,除非是影响到战略安全目前并没有对国外进行军事行动的打算。而印度虽然是大国,但是精力都用在和巴基斯坦对抗竞争上,且其势力和国际影响还不足以分担压力,日本和欧盟国家的状况一样,且势力和国际影响和印度差不多。这就只剩下中国了,中国自来就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言人,美国如果以上的几个动作中国不管是一时虚荣答应了任何一个,那就是代表中国站在了第三世界的对立面,中国现在国际地位会如此高正是和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认同和支持分不开的,一旦和美国一样被孤立起来那中国国际地位必然大降,世界的话语权也大降。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就是一种背叛,对叛徒的怒火总是会大于敌人的,这就很好的分担了世界对其不满者的注意力,压力因此降低,美国就可以继续在中东侵略,只要低调一点压力就会是中国占大多数。主要目的就是要孤立中国,延缓中国崛起,消弱中国实力。中国可没有美国那样独自面对全世界压力的实力,中国目前的实力可以说是在本身实力的基础上在外交上建立的,是不牢靠的,只有自己本身实力发展到了在全世界一言九鼎的时候才能面对这样的压力。不过到那时候聪明的领导者也不应该把中国放到火架上去烤,题外话。

还有一个附带的比较大的战略目的,那就是美国为什么要占领阿富汗,要知道那里没石油缺少资源经济不发单,为什么前苏联和美国都想占领阿富汗?前边说了,那里是战略要地,西南边可以控制中东,产油国都在那里呢。北可控制亚洲腹地,东可以对中国进行战略包围,你想,美国占领那里是要包围中国,中国怎么能同意给它当后勤?那不是帮助别人侵略自己吗?美国之所以这样提出来,不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包围中国,而是希望中国的领导者自己糊涂,以为美国没有包围中国的考虑。但是实际上中国几千年的经验会看不出来他这个意图吗?所以中国坚决否认G2的提法,出兵阿富汗根本就是个笑话,给他提供后勤,那更是愚蠢者才会有的想法。美国向中国提出来是一种战略麻痹,中国不接受这种麻痹。实际上美国说的什么补给不便那也是一种麻痹,试想打阿富汗出最大兵力的时候都没出现补给问题,怎么打下来了反而出现补给问题?这说不通啊,应该是打的时候后勤补给线还没建立那时候补给最困难,打下来了后勤补给线已经建立通畅了,怎么会出现补给问题。这也是美国的麻痹手段。包括人民币上施压,全世界都知道是美国过度消费引起的危机,但是它就要说中国出口太多引起的,德国比中国出口还多呢,怎么不说它。这是让中国分担它压力的方法,因为全世界都在怪它。还有用别的压力来让中国在其他事情上的让步,比如可以说这样吧,你要我不要你人民币升值可以,那你就得向阿富汗派兵,你不派兵也可以,退而求其次,你给我提供后勤通道吧,我甚至可以在控制气候谈判的时候做出让步,以前我不让步的,现在我让步也减少碳排放。这只是我打的比方,有没这种可能呢??所以看一个问题不要孤立的去看,要看深度和广度去看。

2009年12月7日星期一

地主、谋士与长工的故事


有个地主有很多地,找了很多长工干活,地主给长工们盖了团结楼住。一天,地主的谋士说:“长工们有钱了,住你的房子,每月交租金,不划算,干脆把房子卖给他们,叫公房出售。告诉他们房子永远归他们了。租金照收不误,改名叫物业费。”地主实行了,赚了好多钱。

过了几年,地主的村子发展成城镇了,谋士对地主说:“长工们又有钱了,咱们给他们盖新房子,叫旧城改造,拆旧盖新,叫他们再买回去,还可以多盖一些卖给别人。”地主又实行了,又赚了好多钱。

又过了几年,地主的村子发展成大城市,地主的土地更值钱了,谋士说:“把房子拆了,在这个地方建别墅。多给长工们些钱,叫货币化安置,再在猪圈旁建房子,起个名堂叫经济适用房。”地主说:“他们钱不够怎么办?”谋士说:“从咱的钱庄借给他们,一年6分利,钱还能生钱崽,又没风险。” 地主又实行了,长工们拿到钱,地主的经济适用房还没盖好,长工们闹事了。谋士说:“赶紧通知长工们,房价要跌了,别买了,租房住吧,正好把猪圈租给他们。”结果,长工的钱没了,还在租房住。
这事越闹越大,一直捅到了皇上那里,皇上就针对地主们发布了《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地主一看,有些傻眼。谋士说:“咱们分头行动,你见皇上,我找营造总监大人。”
地主就去京城找皇上诉苦。皇上说:“长工们多给你们交些税,就补上了,你们在最近几天土地拍卖时不要举牌,等房子少了,那些长工还得求你建经济适用房。我在你们那些卖不了的犄角旮旯儿,给你们批一些便宜地,你们盖限价商品房,当然,定价方面不会亏了你们的。”
皇上在地主回去后,就把三块卖不了的土地批给了地主。而谋士提着两斤干蛤蜊肉、三斤海米,见了总监大人,唉声叹气道:“长工们都不买房了,经济适用房又赚得少,就这两斤干蛤蜊肉,三斤海米了。”
总监大人的脸立马拉长了说:“别哭穷了,给你们定的价格不低。”谋士希望总监出些主意。“没见长工们闹劲正足吗?先让他们消停消停,过几天派人去传达新政的具体规定。你们也要贴新的卖房告示:买房子送奶牛一头,送猪两头,送贴墙的牛皮纸什么的,把没建的房子重新设计,三间的猪圈改成两间的,总价便宜,也好卖。”谋士大喜,连忙从袖子里掏出一包银票献上,总监大人喜笑颜开,并让发言人给地主鼓士气。
第二天,营造总监派了个发言人说:房价不能跌,否则,长工们就吃亏了。地主和谋士也到处作演讲报告:房价不能跌,否则,我们的城市就贬值了。
长工们傻眼了,赶紧到猪圈旁边排队等房子;钱多的,就去等限价商品房了。

2009年11月27日星期五

从塑料瓶底数字知毒性:无知害死人!

阿联酋一个十二岁的女童,因为连续十六个月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她得了癌病。瓶里面含一种叫做PET的塑料材质,用一次是安全的,如果你因节俭或方便而重复使用,就有致癌危机。

矿泉水瓶的底部都有一个带箭头的三角型,三角型里面有一个数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号"PET: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等



★饮料瓶别循环使用装热水



使用:耐热至70℃,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融出。并且,科学家发现,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对睾丸具有毒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因此,饮料瓶等用完了就丢掉,不要再用来做为水杯,或者用来做储物容器乘装其他物品,以免引发健康问题得不偿失。



"2号"HDPE:清洁用品、沐浴产品



★清洁不彻底建议不要循环使用



使用: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但这些容器通常不好清洗,残留原有的清洁用品,变成细菌的温床,你最好不要循环使用。



"3号"PVC:目前很少用于食品包装



★最好不要购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使用:这种材质高温时容易有有害物质产生,甚至连制造的过程中它都会释放,有毒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乳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等疾病。目前,这种材料的容器已经比较少用于包装食品。如果在使用,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4号"LDPE:保鲜膜、塑料膜等



★保鲜膜别包着在食物表面进微波炉



使用:耐热性不强,通常,合格的PE保鲜膜在遇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会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并且,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因此,食物入微波炉,先要取下包裹着的保鲜膜。



"5号"PP:微波炉餐盒



★放入微波炉时,把盖子取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使用: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微波炉餐盒,盒体的确以5号PP制造,但盒盖却以1号PE制造,由于PE不能抵受高温,故不能与盒体一并放进微波炉。为保险起见,容器放入微波炉前,先把盖子取下。



"6号"PS:碗装泡面盒、快餐盒



★别用微波炉煮碗装方便面



使用:又耐热又抗寒,但不能放进微波炉中,以免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并且不能用于乘装强酸(如柳橙汁)、强碱性物质,因为会分解出对人体不好的聚苯乙烯,容易致癌。因此,您要尽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



"7号"PC其它类:水壶、水杯、奶瓶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制成饮料瓶的化学物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



2 高密度聚乙烯



3 聚氯乙烯



4 低密度聚乙烯



5 聚丙烯



6 聚苯乙烯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7 其它所有未列出的树脂和混合料



我们知道,有些被使用的化学品是有毒的,有些被使用的化学品会过滤塑料或者是把塑料带进饮料。在很多场合中,你或者是你的朋友会说:"我不喜欢喝这种饮料,它的味道像塑料。"这就是说明:你或者你的朋友正在喝着塑料了。



以上最有毒的是3、6和7号。如果在瓶底上出现这三个数字,千万不要喝这些饮料。



再次提醒大家长时间放在车里的矿泉水或者在车里经过暴晒的矿泉水不要喝!!!

2009年11月25日星期三

泰拳

泰拳
所属分类: 搏击运动 武术

摘要:
泰拳,即泰国拳术,已经有了500年的历史。在古代与邻国的战争中,泰拳起到了保护国家的作用,所以它是战争的产物。它的一切思想就是为了消灭敌人,把身体上所有能用的部位都当做武器来攻击。在泰国,有超过500家拳馆,注册拳手高达2万多人。但是在外人眼中它一直是神秘并且威力巨大的武术。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世界搏击运动的潮流引入,泰拳从原始的武术发展成为一种激烈对抗运动,去除了原先很多复杂的动作,以实用和高效率著称,随着泰拳手不断的进入世界搏击舞台,让世界为之惊讶。在亚洲的一个小国,它的武术竟然如此的高明并且极具杀伤力和科学性。所以很多国家早已经引进了泰拳技术,为己所用。现在欧洲、美洲、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地区,泰拳俱乐部比比皆是。大家熟悉的K-1MAX世界自由搏击大赛和KOMA世界泰拳联盟赛S-1欧联盟自由搏击大赛,它们的规则和拳手基本上都是来自泰拳。
提问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1 概述
2 源起
3 发展
4 攻击方法
5 训练与特色
6 泰拳的训练与特色
7 泰拳规则
8 泰拳近代高手录
9 参考词条
泰拳-概述
泰拳是什么?

何谓泰拳?有关泰拳的文献越来越多地见诸武术刊物或泰国风土游记中。此类文章大部分试图介绍、评述泰拳技术或特色,遗憾的是,只能勾绘出泰拳轮廓。部分所谓专家,只顾其外表形态,不谙其精妙之处,另一部分则大力描绘其原始、粗野或灰暗的一面。

有人说泰拳不外是泰国的民族拳术,没有什么奥秘可言,还有什么详陈细说的必要?笔者以为此言差矣。任何武术所以扬名世界,必有其独特性质及个别价值。泰拳闻名于世,有辉煌灿烂的历史,其珍贵之处,绝非三言两语可以尽其精华。

先要申述的是泰拳称谓的意义。


泰拳
根据历史学家的引证,泰文中的“泰”字,有多种不同译法,最通用的广义有两种:“(一)泰族或泰人,泰拳就是“泰族的独有拳术”;(二)自由——“泰”有和平及自由之意,泰国又有自由国之称。泰拳的名称,因此可以解做“自由拳术”。
华人徐松石所著的《泰族童族粤族考》一书中曾彻底剖析“泰”字的含义,其结论竟是“泰”字乃“本土”或“本地”之意。这个结论虽然不能否定其他释义,但也得到部分泰国民族学者的支持,所以,泰人说的泰拳,有可能就是指“土著拳术”。

然而,“泰”字又有另一个较偏狭的用义,极可能源出华文,音译也可同“太’字共通。其义为“太极”“至上”之意。如果用这个意思为其命意,则泰拳名称的真义就是“至上拳术”。在法律上,泰拳的定义颇耐人寻味,但鲜为人知。据纵横泰国拳坛三十年的名人添汶所说:“在泰国法律上,泰拳属于一种赌博。拳师相斗,博取彩金,与斗鸡和斗鱼同寓一纲目。”从另一角度看,拳师竭力搏斗,置生死于度外,岂非以性命作为赌注?所以说泰拳是赌博其实很是合理。

泰国拳风鼎盛,俗话说:“十个男人,九个打拳。”可见拳斗在泰国普遍流行的程度。虽然时代进步与社会商业化令拳坛风气腐败,道德沦落,惟其拳术角义精神始终不变。尤其在乡野地区,尚武之风古今不渝。每当有寺庙盛会或重大庆典,拳赛不仅为必备的节目,而且常被列为大会的戏轴。泰人既以打拳、观拳、赌拳为乐,换言之,泰拳就是娱乐的一种。此风由来已久。古时候王侯供养武士,让他们角斗为戏,这和如今泰国拳迷热爱拳赛是发自同一种追求刺激的心理。

泰拳当然是武术,而且堪称格斗技中的极品。技术成熟的拳师,能运用全身武器于俄顷间击倒对手。泰拳师决胜条件是技艺、气力、智谋及精神力量的总结合,其最高领域为机巧圆通,变化无常,而不局限于任何拳术技法或招数。可见泰拳是一门独特、精深和完整的武学体系。


泰拳
泰拳与泰族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其宗教色彩浓厚。例如入门拜师、竞技礼节及拳舞仪式等等,都有宗教艺术背景。至于泰国的古典诗剧和舞蹈艺术,其中有很多动作和细节被融会于拳术之中。如多款拳术招式和拳舞拳花,追根寻源,肯定是戏剧和舞蹈艺术。由此看来,泰拳被视为泰国的民族艺术绝非牵强,实属极具代表性的技艺。

最后,必须讨论的是泰拳本身的体育价值。撇开实际比赛一面不说,泰拳的训练无疑是上佳的体育运动。凡是正式修炼泰拳的人,生活操行都要依循严谨的规律,遵从师诲,接受系统的练习程序,导致体魄坚强,反应敏捷,拳术水平才能提高。所以泰拳又是严格的体育纪律。而基于泰拳技术要求全面,拳师体格的发育因训练方式而达到均衡、美观。泰国职业拳师常被称颂为各类运动中体形与状态最优异的运动员,实是高度体育纪律的效果。

综上所述,泰拳可谓集多项美质于一体,是沿革、娱乐、武学、艺术及体育的总结合。所以泰人常以其拳术为自豪。

最恰当的形容,莫如已故泰拳宗师阿赞桀一言:“泰拳乃泰国民族独有之瑰宝。”
泰拳-源起
泰拳,从字面上解释即是发源于泰国(旧名暹罗)的一种拳术,尽管它的真正发源至今仍众说纷纭,然而就较为可靠的史料而言,18世纪大城王朝时的乃克侬东应为泰拳的祖师爷;他在缅甸军攻破大城时被俘虏为奴隶,而在一次庆典中缅甸国王安排缅甸拳师与其比武较量,结果他竟然连续打胜九人,到了第十人则不敢上场跟他比拳,连缅甸国王也不由得赞叹:“泰拳师武艺非凡...,苟非其君王庸弱,彼辈当可免丧邦之痛。”因而威镇缅甸,为泰拳的历史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泰拳-发展
自从人类产生起,便有了徒手格斗技能的萌芽。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和获取生活资料,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摔拿等基本的格斗动作,并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和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不断地提炼和发展格斗技能,并使之日益精深完善。泰拳和其它民族的技击项目一样,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

泰拳
在1767年缅甸军队攻克泰国国都时,泰国早期的历史资料、文献档案被毁于战火之中。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泰国历史大都是从泰国民间仅存的记载,早期欧洲旅行家的著作和缅甸、柬埔寨、中国等方面的资料拼凑而成的。这种混合而成的史料,自然存在许多不同的说法,这给泰拳的史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了解到泰拳发展的概貌。经考证,泰族文化虽深受中国、印度两国文化的影响,而且泰族和中华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但几百年来,泰族在中南半岛一带,生息繁衍。他们在长期的抵御外族侵略的搏斗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拳术。因此,我们可以说,泰拳是泰民族在长期的抗御外来侵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泰族原居于中国西南一带地域,史称“南蛮”。
据记载,公元649年,泰族祖先尚居中国的云南省,唐史称之为“六诏”。蒙细奴罗统一六诏后,自立为王,建立了南诏国,后改称“大理”。以后据地称雄,势力日益强大起来。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当时南诏的政治组织机构已相当健全,其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甚至可以和中原媲美。在兵制武备方面,则有“田桑之余,便习战斗”之说,由此可见,古代的南诏已有技击活动的存在。至宋代南诏成为中国的藩属。到元时,中国势力日趋强盛,大理被元军所灭,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泰人便陆续南移至现今泰国北陲之地,并逐步沿湄公河顺流而下,至公元1257年,汇合成一个强悍的民族,定都素可泰,建立了暹罗王国。泰族立国后,战事连年不断,频受四周强邻的侵扰,因此,历朝皇帝都崇尚武力,以巩固其王朝统治和对付频生的内争外患。古代暹罗君王大都亲临战场,领兵杀敌,因此,不少王侯本身就是泰拳高手。士兵们在战场上远距离作战时使用刀枪剑矢,近距离搏斗时则以拳肘膝脚作为进攻武器。有关泰人习拳练武的最早记载,可见诸《北方纪年史》,这是记述泰族进入中南半岛后,由素可泰王朝至大城王朝的早期典籍。据载,当时在军中已有拳斗的活动,作为休战期间侯王们的消遣娱乐。拳赛虽然没有成为职业比赛,但诸侯们已有豢养武士角斗,以取悦君王的风气。随着宫迁拳师与退役士兵返乡,拳斗技能逐渐传入民间。据史籍所记载,大城皇朝初期颁布的法律,已有豁免在拳斗中杀伤对手者治罪的条例。到了大城皇朝鼎盛时期(公元1350年),拳斗之风日益盛行,遍及全国。泰人逐渐领悟到新术可以卫国安邦,故习武之风甚烈,不但成人好武,而且泰族儿童也能挥拳踢腿,习练拳艺。拳术已发展成民间的时尚娱乐活动。公元1411年间,清迈王驾崩,两太子为争夺皇位相持不下,最后决定各选派一名武师作为代表进行比武决胜,规定搏斗到一方流血为止。经过几小时的剧烈格斗,结果南方武师因脚伤流血而败,北方武师取得胜利。这是泰国历史上首次拳赛的记载。

泰拳
1518年暹罗王改革兵制,下谕令编制了《制胜术》一书,内容包括了兵器、武术和武备等方面。在“拍纳黎萱”时代(公元1555年至1606年),泰拳术被列入军事训练科目。史称“黑王子”的拍纳黎萱大帝,英勇非凡且精武技,他带领泰国人民解放了缅甸占领下的暹罗,光复了大城皇朝。经过连年的战争,拍纳黎萱深知要想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支勇敢善战,武技高强的军队,便特将拳术被列入军事训练的拳术,名为“奔南”。“奔南”为暹罗土拳,凶狠毒辣,招式包括头撞,口咬,拳打,脚踢,蹬踹,扫绊,肘击,膝顶,肩抵,臂撞。推拽,抓捏,压打,摔跤等无所不有。全身任何部位,可用则用,是一种用于实战的拳术。古代泰族士兵习练拳术后,无不强悍勇猛。“虎王”拍佛陀昭时代(1662年至1708年),是泰拳发展的鼎盛时期。举国上下,都倾心于拳术。在格斗形式上,最初拳师以条状马革缠捆双拳,进行格斗。其后改用麻绳缠拳,即所谓的“缠麻”式拳斗。以后又有用棉条缠拳。棉条表面可以用混有石悄的粘粹浸泡,使相表面更加粗糙坚硬,大大增加了杀伤力。拳师在格斗中常常被打得皮开肉绽,血流满面,其状惨不可睹。
当时的拳斗活动,在1687年法国皇帝派遣的特使,西蒙.卢比尔所著的《暹罗王国》一书中有所记述:“大城王朝节目盛会中,节目多姿多彩,有角力家与用肘腿搏斗之勇士演出。拳术比赛进行时,彼辈以三四匝麻绳捆护手掌,代替老挝(高棉)估同式样之角斗中所用铜环。”据史料记载,“虎王”本身酷爱技击,并亲自整理、总结日趋繁杂的拳术,形成了泰拳的基本体系。今天的一些泰拳技术运用仍沿用了“虎王”总结的格斗体系。身为一国之君的“虎王”还常常午装打扮,以平民的身份参加佛盛会中的擂台赛。与内地拳手对阵,竟连胜两战,赢得大奖后悄然离去,此举成为泰拳史上的佳话。据缅甸史料记载,在大城王朝末期,泰拳名师乃克侬东在缅甸军队攻克大城时被俘,囚于缅甸。

泰拳
公元1774年,缅甸王猛拉在京城仰光为大佛塔加顶举行庆典,盛会中安排一场泰、缅拳师的比武。乃克侬东被迫与缅甸武士做御前较技,竟连克缅甸高手九人,使缅王感慨万分:“泰拳师武艺非凡,以匹夫之勇,竟连破九人,至十人莫敢与敌,苟非其君王庸弱,彼辈当可免丧邦之痛。”乃克侬东威震缅甸的事迹,在泰国史上本无记载,而邻邦缅甸史籍上却详尽地记载了此事,因此属实无疑。乃克侬东的事迹为泰拳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历来泰拳馆的拳师都奉乃克侬东为宗祖。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披猜.军拉洼匿警中将的提议下,将乃克侬东扬威缅甸之日(三月十六日),定为泰国拳师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这是后话。到了华裔英雄郑昭率领若干战船,沿湄南河而上,杀败缅军,光复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后,泰人亡国之痛记忆犹新,深感拳术的作用巨大,习武之风更为盛行。武艺高强者被拜将封侯者,也大有人在。如嗒城拳术教师乃豪和皇府拳师乃墨等,即为当时的著名人物。据载,此间的程逸府青年拳师乃通里,绰号“白牙”,自幼酷爱武术,成年后四处寻访名师学艺,并挑战各路高手,被誉为武术奇才。
公元1762年,乃通里赴嗒府旧城的萱芒玛国作拳术比赛,先挫嗒城名师乃豪,获郑皇赏识,再命其和禁军拳师乃墨比武,又获胜,被郑皇赐封为“銮披猜”。乃通里一生追随郑皇东征西讨,冲锋陷阵,浴血沙场,战至剑断马翻,还能奋勇杀敌,凯旋而归。为泰国收复失,争取独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名留青史。在今天的程逸府署广场,依然几立其铜像,被史学家誉为“断剑名将”。到了曼谷皇朝(1782年始),西欧各国和暹罗交往日益增多。1788年间,曾有法国角力技击家到泰国和泰新师比武,获皇府安排与禁卫军拳师万拍兰交战。拉玛一世、佛陀约华亲临观赏。赌金达五十秤,哄动一时。有许多佐证史料可证明泰拳活动在曼谷皇朝非常流行。1860年,英皇派特史约翰.鲍宁爵士赴暹,鲍宁在其回忆录《暹国》一书中,记述了当时暹罗流行的娱乐活动有赛艇,杂技,幻戏,并经常有拳赛。同期,由英国人安娜.利安路云斯女士所著的《暹罗宫廷中之英国女师》,也有描述当时泰人角力的记载。书中写“暹人好战,角力方式粗野单调,尚力为主,甚于技与风格。于拳赛方面暹人惯以皮条捆手作套,偶混以铜线,用皮环箍首。拳师集中攻敌头部,抗力极强。力击失势,倾覆,或垂手示降者当败论。” 拉玛五世皇朱拉隆功,自幼得名师指点武功,尤精拳棒,名闻全国。曾在皇室庆典于其父皇御前表演身手。登基后,好武兴趣不减当年。

泰拳
公元1898年,下谕令设立“皇廷拳师”制度。以技高者为首,逢有皇府庆典国宴或固魂典礼、剃度礼、荼毗大典等重大活动时,领各团武师献技表演,拳团成员可获年饷而免交税金。翌年,皇家举行皇室奉安大典,其中拳赛为南北高手对抗。胜者获五世皇御赐封以“万”级官衔(暹罗古代将级官衔)。获此殊荣的有三人,泰南猜耶府拳师乃邦.占侬通,封号“名武将”;中部华富里乃宫,封号“准拳将”,东北部柯叻高手乃铃.泰巴硕,封号“妙技将”。这个时期武风盛行之地,东北部有柯叻、南部有猜耶。它们均享有“拳城”美誉。 进入本世纪初,泰拳的活动中心,依然以上述两个“拳城”最负盛名。公元1917年,暹罗志愿军远征欧洲,参与盟军伐德。在驻守法国边境缅因堡时,曾做暹罗拳术的表演,受法体育报刊好评。法国人评述泰军人体格虽小,但极矫健敏捷,掌握技击厉害而罕见,实非西方人可思议。其剧烈之处,充分表现泰民族之坚毅强悍的性格。1920年,泰皇蒙骨九昭(拉玛六世)为“野虎兵团”筹募基金,特委任野虎军统领拍耶难铁盛为拳击事务总监,于“玫瑰园学府”广场举行盛况空前的拳赛。全国各地名师纷纷响应赴京城参赛,如乃昆.占咯、乃央.限他黎、乃奔.塞拉、乃桐.干哈、乃蓬.因达抑颂、因空.因甲、乃盖.素缴、乃霄.合碧、乃耶.巴占等高手都应邀参赛,其中以原籍“柯叻府”拳师最为出色,柯叻位于泰国东北部,民风之悍,为全国之冠。素有“拳城”的美誉。此次拳赛,使皇城拳坛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不少京城名宿发起了对抗外府拳师的同潮,盛极一时。在众多名师中,有精于西洋拳、摔跤的海军教官銮匹博.蓬拉皆,名震全国的华裔宗师全成,泰国西洋拳始祖蒙昭威汶.沙越里旺亲王,玫瑰园武术教师銮威讪.鲁那功,五世皇时代的高手拍猜触促差纳,“刀光大师”坤意沙讪派也干,刀棒高僧拍差翁.戍拍涌慕大师等等,都是当时泰拳界的出色名师。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泰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影响。西洋拳击于1912年传入泰国,其比赛的形式和技术逐渐被泰拳采纳并应用。尤其在国柱擂台初期(1928年),“泰北腿王”乃彭踢死高棉拳师后,为了安全,“戴套”式泰拳比赛开始采用,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缠麻”式拳赛,比赛回合也陆续减少到五局。
泰拳
1937年4月1日泰国政府教育署体育厅首次颁布了泰拳竞赛规则。至此,全国擂台比赛的制度和形式,终告完善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泰国受到了战乱的影响,泰拳比赛也一度萧条不景气,数年间仅在内地佛寺盛会时偶有拳赛举行。大战结束后,著名的“叻喃隆拳场”竣工,泰拳进入现代标准竞技。各地拳师纷纷进京,为了名誉财富大显身手,使一度冷清的拳坛,空前活跃。1946年至1951年,史称“叻喃隆拳场”时期,堪称近代泰拳发展的黄金时代。其后“仑披尼拳场”于1956年建成,进一步推动了泰拳的发展,为泰拳开辟了新的局面。两个现代拳场的建立,为众多泰拳师提供了施展身手的用武之地,同时,加强了拳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泰拳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使泰拳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泰拳由民间传统武技演变成现代职业拳赛历经六十多年,经过“玫瑰园”、“国柱庙”、“柴厂”、“是乐园”、“萱昭策”而至现代的“叻喃隆”各个拳场时代,泰拳已演变成泰民族的国技,是泰民族英勇不屈的象征。泰国拳师屡次与外邦拳家较技,屡战屡胜,蜚声国际武坛。这纯属泰拳师历经实战的磨练,和历代皇帝及近代执政者的大力推行的结果。二十年前泰皇蒲眉蓬驾临仑披尼拳场所致的勉词,充分显示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其词曰:“泰拳师乃刚毅果战之士,泰国拳术,有利于国,有利于民,亦有利于身,翼我民悉力共介,令此民族传统技艺,克发扬光大。”今天的泰国武术,已渐分为二种形式,一是以舞蹈方式表演的武艺,包括剑对剑、棍对棍、双刀对双刀、双刀对双棒、长棒对短棒、双刀对盾牌刀、双拐对长棍)等等。另一种是纯对抗的表演或竞赛。表演时,彼此可真可假,以表演残忍的打法,酷似职业摔跤。近年来了迎合寻求刺激的西方游客的口味,以及受赌徒们的影响,逐渐吸收了空手道、柔道、摔跤、西洋拳等手法。泰拳不仅传播流行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东南亚各国,而且逾百年前就已由法国海员带至欧洲。1830年传入法国后被演变成一种“腿击术”。1964年,泰拳被日本拳击经纪野口修传入日本,易名“踢拳道”,风靡一时。随着八十年代向国际发展,泰拳已在世界各地日趋流行。其独特的实战价值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泰拳-攻击方法
泰拳素有八臂拳之称,四肢八体注意使用,其出拳发腿用肘使膝发力流畅顺达,力量体现得极为充分。泰拳发力得精髓在于拳手利用身体得拧转,即脚的展转,髋部转动,将拳脚肘膝如同鞭子一样直甩而出。形象得比喻是波浪鼓,泰拳手得身体如波浪鼓得轴,四肢像鼓上小球,鼓轴一样,小球便甩出。泰拳手就是这样利用身体得拧转,将四肢得体力加上身体得展转,使出击速度更快,爆发力更大。现祥述之。

泰拳
一、泰拳的拳法
泰拳拳法和拳击中拳法基本一致,可以分为直拳,钩拳,摆拳等。只是由于泰拳从拳击中引进拳法的缘故。现在分别以右直拳和左钩拳为例来分析,以左直拳为例,即左脚在前右脚在后。
1、右直拳:方法为右脚掌蹬地,身体猛向左拧转,右拳向前直冲而出。由于身体地拧转,脚的前蹬,使发出的右拳力量大,速度快。
2、左钩拳:方法为猛右转髋和肩,左肘稍抬。呈弧线向目标击打。在此特别强调向右拧转身体同时以左脚脚前掌为轴,脚跟外旋,使左拳发出产生鞭打效果,如同子弹射出一般。

二、泰拳的腿法
泰拳腿法分为蹬技和踢技。利用身体拧转展现得尤为充分,使泰拳手脚法灵活多变,刚柔相济。
1、踢技:以右横扫踢为例。方法为抬起右脚,身体向左拧转,左支撑腿以前掌为轴,脚跟檫地内旋配合身体左拧,右腿呈弧线向目标击打,力达脚面及胫骨。在此特别强调身体左拧和支撑脚跟内旋,使身体协调一致。
2、蹬技:以右蹬腿为例,方法为提右腿膝至与胸同高,身体略向左拧,支撑脚以脚前掌为支点脚跟内旋,右脚向前蹬出。支撑脚形如横扫腿,旋转幅度略小些。

三、泰拳膝法
泰拳膝法分为冲膝、弯膝、扎膝、穿膝、飞膝。尤以箍颈膝撞最为有名。现以右冲膝为例:方法为左支撑脚跟抬起向内旋转,身体左拧转,利用左脚掌蹬地,脚跟向内展转,身体左拧,协调一致,使右膝向前上猛冲,力达膝尖。支撑脚如同横扫腿,幅度要小一些。

四、泰拳肘法
泰拳肘法分为平肘、迫肘、砸肘、盖肘、反肘、双肘等。现以左平肘为例,方法为抬起左臂屈肘与7肩平,左脚以脚前掌为支点脚跟外展,身体向右拧,右脚跟内旋,左肘呈弧线向前横击,力达肘尖。
五、泰拳的常用步法
1.进步
实战姿势开始.前脚向前移动一步,后脚随即跟上,并立刻恢复实战姿势.
2.退步
由实战姿势开始.后脚向后移动一步,前脚随即跟上并立刻恢复实战姿势.
3.冲刺步
由实战姿势开始,前脚向前跨约75厘米左右,同时右手向上猛扫,当手向上猛扫时,胯部几乎同时向前拧转带动身体前冲,随即前脚落地,后脚跟进并迅速恢复实战姿势.
4.急退步
由实战姿势开始,前脚疾踏地面,借力反弹之力身体后冲,在此瞬间将身体重心移动后脚,同时后退弯曲蓄力,快速蹬伸,配合身体向后猛冲,在后脚着地前的瞬间,前脚抢先着地,随即后脚落地并迅速恢复实战姿势。
5.闪步
由实战姿势开始,前脚(左脚)向身体外侧(左侧)移动25~35厘米左右,当前脚掌轻快落地时,右腿为此提供推力,在前脚触地瞬间,前肩(左肩)部向身体内侧(右侧)转动,身体重心前移,迅速移动后脚并恢复实战姿势.
6.环绕步
由实战姿势开始,后脚向体内侧(右侧)移动约25~35厘米,随即前脚快速移动,并恢复实战姿势.
7.前滑步
在实战姿势的基础上,前脚前移,后脚立即移动,向前几乎踏在原前脚位置,当后脚即将触及前脚时,前脚快速前移,迅速恢复实战姿势。
8.后滑步
前脚快速后撤,当前脚将触后脚时,后脚快速后撤,迅速恢复实战姿势。
泰拳-训练与特色
泰拳
拳手通常从小时候开始培养,每天练习八小时,其中包括各种体能、重量、反应、技巧的训练,有些训练方法相当残酷,例如受训者将两手高举,教练会用旋踢踢受训者的两胁;或者用拳冲打,借以训练拳手的抗打能力;另外有人直接使用钢棒打击手臂和小腿,来训练骨头的坚硬程度。能够从这样的训练法生存下来的拳手,其体魄一定有过人之处。一场比赛下来,断几根骨头是少不了的。

泰国拳手的职业寿命很短,平均寿命也不长,一个拳手在二十岁、血气方刚时就已经达到了巅峰时期,医学上人体大约在二十五岁开始衰退,拳手大约也得在此时告别擂台。

泰国拳以凶猛、强悍著称,现代泰拳手最常用扫腿、膝盖与手肘攻击。现代泰拳技法又可以分两种派系,一种是泰式的,一种是欧式的,两者的技法基本一样,差别就在于训练着重点和打法,泰式主要以腿法、膝法为主,泰国本土选手,就算不会用拳,也会发出标准的扫腿。欧式则是以拳法、腿法为主,膝法、肘法为辅,偏向自由搏击(kickboxing)。
泰拳是泰国的国术,备受泰国人民喜爱,基本上每天电视台都会有大大小小的职业拳赛转播,而泰国最大的两个拳场伦批尼和呖乃隆,更是每个职业泰拳受心目中的胜地,能在这两个拳场比赛是泰拳手的荣誉。在泰国,泰拳手是穷人的职业,一般只有穷人才会去打泰拳,一是因为它太激烈,而是因为训练太苦了。但在经济不发达的泰国农村里,有时一个拳手是全家的唯一经济支柱,在这种生活压力的驱使下,激发了本来体质不怎么样泰国人的求生潜能,所以泰国人打拳和外国人打拳的风格有明显不同,凶狠异常! 几百年来,泰拳已经从一项古老的杀人技术演变为一项激烈的竞技运动,推广到世界各地,泰拳号称“五百年不败”其健身性和实用性可见不凡,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娱乐。
泰拳-泰拳的训练与特色
  拳手通常从小时候开始培养,每天练习八小时,其中包括各种体能、重量、反应、技巧的训练,有些训练方法相当残酷,例如受训者将两手高举,教练会用旋踢踢受训者的两胁;或者用拳冲打,借以训练拳手的抗打能力;另外有人直接使用钢棒打击手臂和小腿,来训练骨头的坚硬程度。能够从这样的训练法生存下来的拳手,其体魄一定有过人之处。一场比赛下来,断几根骨头是少不了的。
  泰国拳手的职业寿命很短,平均寿命也不长,一个拳手在二十岁、血气方刚时就已经达到了巅峰时期,医学上人体大约在二十五岁开始衰退,拳手大约也得在此时告别擂台。
  泰国拳以凶猛、强悍著称,现代泰拳手最常用扫腿、膝盖与手肘攻击。
  现代泰拳技法又可以分两种派系,一种是泰式的,一种是欧式的,两者的技法基本一样,差别就在于训练着重点和打法,泰式主要以腿法、膝法为主,泰国本土选手,就算不会用拳,也会发出标准的扫腿。欧式则是以拳法、腿法为主,膝法、肘法为辅,偏向自由搏击(kickboxing)。
  泰拳是泰国的国术,备受泰国人民喜爱,基本上每天电视台都会有大大小小的职业拳赛转播,而泰国最大的两个拳场伦批尼和呖乃隆,更是每个职业泰拳手心目中的圣地,能在这两个拳场比赛是泰拳手的荣誉。
  在泰国,泰拳手是穷人的职业,一般只有穷人才会去打泰拳,一是因为它太激烈,而是因为训练太苦了。但在经济不发达的泰国农村里,有时一个拳手是全家的唯一经济支柱,在这种生活压力的驱使下,激发了本来体质不怎么样泰国人的求生潜能,所以泰国人打拳和外国人打拳的风格有明显不同,凶狠异常!
  几百年来,泰拳已经从一项古老的杀人技术演变为一项激烈的竞技运动,推广到世界各地,泰拳号称“五百年不败”其健身性和实用性可见不凡,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娱乐。
泰拳-泰拳规则
泰国政府首次颁布全国完整、并能适应国际间拳击比赛的泰拳比赛规则,是在1955年,经过不断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一直沿用到今天。下面将要介绍的,是当今国际拳坛及泰国政府认可的全套泰拳比赛规则。
泰拳
一、场地
泰拳比赛场地与拳击相同。
1.围绳内的面积为550×550平方厘米,每边自围绳向外伸出部分不得少于50厘米。台子平面应高于地面91厘米,最高不超过120厘米。
2.赛台平面必须垫一层厚15厘米左右的软垫,上面再覆盖一层帆布,表面必须平
整。
3.三条围绳,每条直径3厘米左右,依次高出赛台40厘米、80厘米、130厘米,固定于四个角落的柱子上,围绕赛台。
4.围绳的四角立柱须罩以三角垫,围绳的每一边,中间用柔软有韧性的织物将三条围绳串连。
5.台的四角,其中一对对角分别为红角与蓝角,另一对对角为中立角。
6.在红蓝两角各设一座踏梯,以供选手、助手、裁判等有关人员上下台之用。
二、服饰
服装:参加竞赛者规定穿红或蓝裤,以便公证人、观众及裁判容易辨认,拳赛进行时臂上可戴彩带或饰物。在传统礼师拳舞典礼进行时,必须戴上一吉祥环于头上,名为“蒙空”,以示尊崇,但开始拳赛时,必须先行除下。参赛人必须戴上海产贝壳,或防御撞击的金属罩在阴部之上,以资保护。护罩松脱,拳赛立即停止,参赛人到擂台侧设立的屏风后重新戴上。
三、手套
参赛人戴上的手套不可超过170克,亦不准少过113.4克,习惯上戴170克重的手套
四、检查
1.参赛人应在拳赛举行之日指定时间,于比赛场公磅过磅,由场负责人见证,事后再由一位合资格医生检查身体。如果参赛人体重超过规定,可于2小时内设法减重,以比赛不属夺标赛为限,如果不能照规则办理,可寻求妥协途径,或得双方同意以另一同体重者代替。
2.参赛人必须超过十八岁。
五、分级
泰拳比赛,规则多取法于西洋拳的规则。但体重限制极严格,共分十三级:
1.次绳量级---48公斤
2.蝇量级----49公斤
3.毛量级----50.8公斤
4.轻羽量级---55.3公斤
5.羽量级----57.2公斤
6.轻量级----59公斤
7.轻沉量级---61.2公斤
8.中沉量级---64公斤
9.沉量级----66.7公斤
10.轻中量级--70.3公斤
11.中量级---72.6公斤
12.轻重量级--79.4公斤
13.重量级---79.4公斤以上
六、仪式
泰国人信奉佛教。在泰拳比赛中,选手在赛前必须有祈祷仪式,选手上场时,各披战袍,在音乐声中走进赛台,选手头戴圣圈,形如花环,圣圈泰语称之为“望功”。选手进场先合十向观众致礼,然后,擂台旁的乐队奏起“出战歌”,鼓鸣笛响。这是泰国乐曲,乐器以笛、鼓、叮当为主。拳师闻乐起舞向天祈祷,由于师承和派别的不同,所以祈祷的形式也不一样,有的屈膝跪地埋首不动,默默祈祷;有的随乐起舞向观众显示健美的身材和武姿;有的双手掩面无言呆立;有的双手合十举于额际,围擂台而转。由于这一仪式是很神圣的,所以选手们非常认真。向天祈祷,向祖师祈祷,以求成功。整个仪式非常隆重。
七、规则
1.禁忌
(1)赛员必须赤足(佛教徒以足底向人为不敬)。
(2)女子不能接触擂台。
(3)拳师赛前忌与妇女接触。
2.计分
(1)每场比赛规定若干回合(通常以5个回合为多)。每回合限时三分钟,中间休息二分钟。
(2)凡击中、踢中或膝、肘撞中对方,或以任何行动使对方能力削弱而不犯规者,均可得分。
(3)回合中,任何一方获得5分者,即作胜论。
(4)统计五个回合中(假设为五回合比赛)得分高者为胜方。
(5)凡击倒、跪倒、或虽挺立但不能继续比赛时,作败论。
(6)击倒由公证人数至“10”而不能再起立应战者,作败论。
(7)凡被击出擂台之外,负1分。由公证人数至“10”而未能及时返回擂台,作败论。
(8)钟声发出响声,表示一个回合开始,而其中一方不能继续应赛者,作败论。
3.犯规
凡犯下述举动者,皆以犯规论。
(1)将对方击倒后,仍继续行扭打、抛掷、撞击或向对方吐痰、口咬、足踢等。
(2)插对方的眼部。
(3)用擒拿手法,反扭对方关节。
(4)攻击下阴。
(5)锁对方颈部。
八、赛场工作人员
1.助理员:第一个参赛可带两名助理员进入赛场,以便在两分钟的休息时间协助或处理有关事务,但在拳赛进行时,助理必须在擂台之外,且不能从旁指点竞赛人如何攻守,如有违背此例或有任何其它犯规事件发生,可能因此连累竞赛人被宣布战败,但事前必先提出警告。
2.公证人与裁判员:拳赛由一名公证人与数名裁判员主持,公证人在擂台之内,职责为控制竞赛的行为,拳赛开始前,公证人检视参赛人的绷带与胶带(规定两手用一英寸的绷带六英尺,半英寸的胶布一英尺)。绷带等物要适当地扎妥,脚指甲要修短,足踝套或绷带不准有任何硬物充塞里面。
拳赛由三个口令控制:角斗(促)、停止(逸)、分开(臆)。
裁判员必须在擂台之外,且离开观众,执行职务时不得与观众商洽。
每回合最高的分数是五点,记录分数的卡片由三名负责人保存。
公证人是唯一拳赛管理人,其决定不得更改。
裁判员的职责只为协助管理分数,没有权利对公证人员决定有所争论。
3.时间管理员:时间管理员之职责为发出开始与停止拳赛的信号,若因事停止而拟延长某个回合的时间时,应事前征得公证人员准许。
泰拳-泰拳近代高手录 由于泰拳数百年来久盛不衰,值得传颂的人物和事迹极为丰富,能与国际职业拳坛相媲美。限于篇幅,我们仅从本世纪30年代迄今众多名高手名家中,选出10名技艺与成就超著的泰拳拳师,列为近代泰拳坛英杰,按功绩排名,籍以纪念他们和在泰拳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及伟大事迹。
(一)乃蓬.拍巴铃:拳龄(1929—1954),级别为(羽量—轻量—沉量级)。泰.西拳术高手。被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拳坛高手乃蓬,武艺卓绝,其超凡的成就,在长达25年拳斗生涯中历经350战,无一次被对手击倒。以其作风引用拳谚“艺高人胆大”一语至为合适,拳坛人士因其拳术精博,当以“学富五车”喻之,其武艺之高可见。乃蓬生于泰国华富里府,因在擂台上骁勇善战,而获“野牛”绰号。其人身体异常坚实,一副冷酷面相,肤色赤铜,俨然天生战士之才。加上矫健敏锐的身手,美妙的搏击技艺,深受当时拳迷的爱戴。其擅长反肘招数,被拳评家认为拳坛史上的绝诣。1933年,乃蓬崭露头脚,连战皆捷,与国柱拳场挫名拳师甲蒙获羽量级英雄衣,武名益彰。其最出色的一仗,是与1937年在国柱擂台上战胜西洋拳名家他旺,荣获军部奖杯,成为全国最强拳师。1938年在萱昭拳场,与“拳宗”巴硕展开连场大战,壮烈凄绝,震撼拳坛,予拳迷留下深刻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拳坛复兴,乃蓬老当益壮,以西洋拳力敌“星马拳王”颂蓬,战胜巴硕,击败新锐“美男子”差猜,以泰拳逼和名将他旺。上述名拳师,全属体重140—150磅的拳坛虎将。乃蓬驰骋拳坛多年,力战当代最强的拳师,如巴育,通拜,宝攀等,后负与喃隆勒,即知命收山,时以14岁。退役后曾设馆授徒,门下不乏高手,后期投身警界,为民服务,卒与1976年,享年62岁,其绝世武艺,犹烙于泰国拳迷心中。(记录:350战310胜21负19和)
(二)亚披勒.宝希兰:拳龄(1955—1978年),级别(沉量级),泰国拳王,远东国际拳击冠军。20年前威震拳坛的泰拳高手亚披勒,原籍泰国中部夜功府,1941年生,学艺与其中学体育教师,积30战不败记录,入京进驻“宝希兰”拳馆,获女经理人阿婉.炎屏如之助,即扶摇直上成为当代拳坛的皇牌偶像。亚披勒身高175厘米,肌肉棱栗,肤色黝黑,全盛时期体重146磅,无疑具备最佳的拳师素质。其过人之处,在于可用四肢八体任何一种武器制敌。其厉害而著名招数,是连环腿踢,不仅劲猛无匹,屡屈强敌,而且特别擅用左腿飞扫,常一发数腿,专攻人腰肾部,中击者必倒,故有“旋风腿”称号。从1962年起,亚披勒走红拳坛,以积分打败重拳手乔汪,击溃“白虎”嶙猜,再以连环腿迫退全能拳师阿仑,成为泰国当代拳王。之后所向披靡,拳坛名将如黎威,颂猜,洛杰等逐一臣服,著名的”闯将”颂蓬,遭踢至臂折,不足3局即弃战。亚披勒无敌与全国后,进军国际拳坛,亦同样威武,打败菲拳王亚兰特,获远东沉量级西洋拳冠军,复力战各国名手荣升该级世界选手之列,声威盛极一时,其大名风闻全泰,被誉为近世最威猛的拳师。亚披勒1968年破“天将”狄立,踢倒“白龙”蒙沙旺,两胜黎威,四战高大的“恶鲨鱼”空勒,挫中量级拳王纳隆,其皇朝持续至1971年始终结。亚披勒在其长达28载的拳斗生涯之中,成就堪称空前,蝉联全泰沉量级泰拳,西洋拳冠军,共合7项之多,其技艺于拳迷心中印象犹深,故迄今拳坛史上擅腿英雄,亚披勒被公认为冠绝今古一人。(记录:130战103胜26负1和)
(三)沙曼.商洛威拉:拳龄(1926—1952年),级别(蝇量—轻量—中量级),泰国拳王。30年代脍炙人口的拳坛高手沙曼,京都人士,生于1910年,16岁随其叔父习拳,为罕遇拳术天才,技艺精湛,于1930年夺得乐园蝇量级冠军后,并屡胜名家高手,成为拳坛的长胜将军。国内已无敌手,南下星马西征缅甸,屡战皆胜,赢得“泰国绅士”美号。1935年沙曼返回,于国柱擂台作西式拳赛,两局内击溃前拳坛高手乃登,一跃成为泰国拳王,威震四方。无奈曲高和寡,苦无匹敌之人,遂出国延续其拳师生涯,转战于星马各地,历时5载,创辉煌战绩。全盛时沙曼体重138磅,躯体壮硕,肤色黝黑,浑身是劲,连拳快腿,雄霸拳坛。记录:64战54胜7负3和。
(四)颂狄.戌达吉:拳龄(1948—1958年),级别(沉,中量级)。泰拳高手,远东国际拳击冠军。提起“死神星”颂狄的诨号,50年代拳迷没有不熟悉的,因为他在拳坛上威名赫赫,尤其左拳蛮劲绝伦,使同期拳师震栗,其拳力堪服邙牛,敌若被击中例无幸免。他不独在泰式擂台上称王,在远东拳击界亦名扬四海,雄霸最大型的沉量级王席垂六载。颂狄为泰国东北部素攀府人,天赋左拳最具神力,无坚不摧,故又有雷霆之誉。所遇对手,鲜有不被其左拳击昏者。1951年,两度击倒拳坛名将巴育,威震四方。1952年,一举击败日本拳王辰见八郎容获远东沉量级冠军,两年后蝉联中量级王席,成就堪谓前无古人,其间力战国际名手,纵横活跃。颂狄为近代泰拳坛最强拳师之一,其人貌虽不扬,躯体臂膊却异常壮硕,体重156磅,属粗矿型拳师。记录:65战53胜9负3和。
(五)阿仑.是梭通:拳龄(1954—1968年),称号(泰拳冠军,国际拳击冠军)。1959年,有长胜将军美誉的北柳府拳师阿仑,以全能技艺,出神入化的身手,成为拳坛的头号人物。阿仑是60年代最受拳迷爱戴的拳师,每次登场,拳场爆满。且他每战全力以赴,永不欺场,武艺出众,拳脚肘膝各种武器皆精,故有“泰拳典范”的称号。若论冠军荣衔,阿仑成绩娇人,曾先获京都两大拳场的绳量,羽量及轻量级泰拳王衔,又曾荣获多项入围拳赛锦标,因而又有“璇冠拳王”之美誉。并一度名列世界轻量级英雄榜,远征菲、日,驰名一时。(记录:137战90胜37负10和)
(六)拍康猜:拳龄(1945—1951年),级别(沉量级),泰拳高手。拍康猜是泰拳坛史上以英俊著名的高手,他的举止温文优雅,但在擂台上却英勇非凡,深受拳迷爱戴,获“美男子”称号。全盛时的拍康猜,体重148磅,作风机智,并有一手劲猛非凡的右拳,在叻喃隆拳场早期,已扬名拳坛。1949年后,赢得八蛟龙组冠军。1951年,迎战当代拳王“鬼火妖”铁蜀,结果拍康猜以智取胜。记录:30战25胜4负1和。
(七)铁蜀.巴塞因披迈:拳龄(1934—1953年),级别(中量级),泰国拳王。叻喃隆拳场早期叱咤风云的拳坛霸主铁蜀是泰国柯叻府人,从小练就一身武功。二战结束后铁蜀进京求名,时已年届34岁,竟连挫同期重型名手,威名大振。被拳坛中人冠以“鬼火妖”绰号,并评为拳坛史上最凶暴横蛮的拳师。1948年,铁蜀击败前拳王沙曼一战,轰动全国,其他名拳师,亦先后臣服于他。连号称打不倒的“万里长城”他旺,也被击至仿如血人,著名西洋拳高手“星马拳王”颂蓬,糟其肘膝攻打三局,即不支败北,当年的铁蜀正是唯吾独尊,无人敢敌。铁蜀的绝招是纠缠战术及连环肘击,发动攻击时势如排山倒海,敌莫能与抗。记录:31战25胜4败2和。
(八)巴育.邬隆塞:拳龄(1942—1957年),级别(中量级),泰拳冠军。生与泰国武风最盛的柯叻府拳师巴育,秉性温和,在拳场内外均表现君子风度,从不乘人危殆,加以毒招,武德昭著,殊为罕遇,故获“高原君子”美号。1944年,巴育进京求名,旗开得胜,3年后与叻喃隆拳场登台连战皆胜,获长胜将美誉,举国拳迷,皆为其出色拳艺,勇战不屈精神深深吸引。他体形优美,矫健神俊如天马,故拳坛人士又赋予“赤兔马”的诨名。1951—1955年是巴育的颠峰时期接二连三破高手,击败泰拳名将和乃蓬、巴硕、通拜、他旺、颂狄、素拉猜、育仁、沙目,每役战事,均震人心魄,观众莫不为其斗志叹服,被誉为当代拳术造诣最佳一人。他拳猛腿疾,长攻短打,技高招熟,威名盛极一时。(记录:87战61胜16败10和)
(九)乃佛:拳龄(1968—1984年),泰国拳王,国际拳击高手。乃佛为泰国南部董里府人,生于1952年,15岁开始习拳,获著名经理人猜呐扶掖,一路平步青云,成为当代拳坛英雄,号称“泰南彗星”。1970—1977年这一段时间是乃佛黄金时期,连破同辈一流名手达12次。其最受注目一役为1975年,以出色技艺击败宿敌威仓莲,成功复仇。此场拳赛,震撼全国,为叻喃隆拳场票房的收入超逾100万铢,创下新记录。泰拳擂台上既无敌手,乃佛就转打西洋拳,屡胜后跻身世界轻量级名手之列。乃佛被誉为70年代泰拳技艺最高拳师,擅用飞腿及花样招式与敌周旋,其作风机智多变,目力及神经反应奇锐,是唯技术派的代表。(记录:87战70胜14负3和)
(十)狄西莲.吞纳素干:拳龄(1974—1986年),级别(轻量级),泰国拳王。狄西莲生于1961年12月,原籍故都大城,幼时念书时,即随兄习拳术,在临近地区打擂,体重仅32公斤,时胜时败。然后进梭哇啦军猜拳馆受训,出战东岸各府,声名鹊起,在内地转战,积30胜,仅负4场,时重百磅。入京都4战后,改随华人颂猜(张光),受严格督导,9战全胜,获“通天膝”绰号。狄西莲身高6英尺,膝招冠绝古今,作风勇悍无伦,故一路扶摇直上,自80年代起即称霸拳坛,雄踞全国第一高手王位,无敌达6年之久。1984年中,狄西莲已无敌于全泰,随团远征美国,以主将身份,击败黑人空手道冠军蒙加奥名传欧美,无人敢敌。翌年两战拳坛新锐孔塞,力保江山,终因久无敌手宣告隐退。(记录:76战62胜12败2和)

82年来泰拳竟把中国功夫打得稀里哗啦 扬言灭少林


中国功夫VS泰拳历年战绩(从1921--2003,八十二年间)

  号称500年东方不败的泰拳在历史上曾经多次与中国功夫进行交流、对抗并胜多负少。

  1921年8月,拳击总监拍耶难铁盛获中华总商会首脑仝寅协助,策划中泰高手比武。 8月6日闻名大江南北之鹰爪名师陈子正(在上海执教于精武会)出战柯叻府拳师"高原虎"乃央。三招即被乃央踢中下巴昏倒。 同场琼籍武士伍大乾两局内被乃鲁腿膝打倒。 8月7日东北高手乃塌,不到一局以凌厉腿法踢伤琼籍武士韩洪敦眼角,获胜。南部高手乃庄将琼籍武士符兴蓬击倒后,失腿中之,发生争议。 其后中国武术家如方镇邦、林家连,无不遭击败。

  1922年,泰华侨请福建拳师赖铁虎,壮硕,精通硬功,能徒手碎石。5月13日出战乃央,结果仅能支持两局,浑身受伤,自得败阵,并住院治疗数月。 后有琼籍武士李德,流亡泰国,本有武功,拜华裔泰拳宗师金成为师,学成挑战"高原虎"乃央,人皆以为李必死,岂料恶斗三局,以拳力迫对方9次倾跌,后虽打和,其武勇令华侨感动不已。

  1924年春,泰南董里府春节盛会,安排泰拳师乃桐与中国福建鹤拳高手擂台比武。 福建拳师为当地脚夫,华人希望其获胜争光。 双方激战至二局时,中国拳师被腿踢中颈部,奋然抱敌腿前扑。 乃桐危急间,腾身膝肘并用,双方齐齐倒地。 鹤拳高手天灵中肘昏厥,后竟身亡。 此事轰动泰南,以后多年,中泰没有进行比赛。

  1958年,香港两名太极拳师胡胜、张耀强,受泰国侨团邀请,征泰。 二人为当时香港一流高手。其中胡胜曾参加港、台、澳三角擂台大赛重量级,四战全胜,因手指受伤退出决赛获季军。 10月17日曼谷叻喃隆拳场,观众达万人,华侨对太极拳师寄予厚望,翼勇挫泰拳,为中国武术界一逞雄风。 首战张耀强一轮快攻,以太极手法扭倒泰将沙原塞,旋即被一肘击中胸部,倒地不起。 继而练太极15年胡胜出场40秒,被泰将巴越一记右肘击中太阳,顿仆地昏倒。

  1961年5月8日,香港体坛名流韦基舜发动组团南下柬埔寨金边,再战泰拳。柬方 5胜1和。 蔡李佛的杨康被苏沙利一脚踢昏,时仅45秒。 港、台、澳三角擂台大赛丙组冠军北少林名将黎雄,被炳良打的血流披面,自动弃战。 蔡李佛李洪与柬埔寨三界冠军森沙勒苦战三局,平手。

  1973年12月21日,香港拳手翟光、邝汉杰在仑披尼出战泰拳。 翟光大耍银幕身手(受李小龙功夫片影响),龙腾虎跃,博得满场喝彩,一经交手不及分余钟,被玛纳勒飞腿踢中太阳穴,倒地不起。 邝汉杰不堪一击,半局内,被碰诗里踢倒,不省人事。 此次擂台,惹得国术界满城风雨,香港主办人卫全再度组队征泰。 拳手有卫全及梁辉门人,及香港中国国术总会会员李洪(1961苦战三局平手)三徒弟,但出发前遭国术总会压力,遂放弃(国术总会已知必败)。后另一国总会员,台湾介绍杯拳赛出色表现区辉,领徒加入。 赛前,泰国陆军署拳场展开盛大宣传,大赛命名"功夫拳复仇",双方达成协议,功夫拳手可赤手空拳打斗,自由发挥绝招(有的话)。 出阵泰拳师虽为二流,但五场比赛,中国功夫全部击倒,一触即溃,最长2分20秒,最短20秒。一万五千观众大感失望,受到华侨痛斥,指为"豆腐拳师" 。3月28日,风波未息,一支强劲星洲国术冠军队,以"山东拳"名义,挑战泰拳。 来头最大"黑煞金刚"陈德泉,广东客籍人,山东泰山派,东南亚中量级冠军,28场未负,并有失手打死对手记录。第二局1分20秒被泰拳师"左拳虎"盛塞左腿踢中下巴,举掌示降。 "煞神星"吕马克,广东潮洲人,中量级高手,东南亚各国武术大赛丙级亚军。首局40秒被巴派左拳击中败北。 "大圣侠"吕协利,广东客籍人,轻量高手,18战全胜,时任新加坡陆军拳击教练,被星洲国术总会挑选,沥年派往美国参加空手道大赛。首局1 分30秒被乃匿左拳击倒,不支败北。 同年10月7日,叻喃隆拳场主办"五国群雄大会战":美、日、泰、港、台。 香港大压劈卦门蒲志坚对泰将冯哈莲,第二局开始,港方丧失斗志拒绝出场。香港冯新华第二局被日人川崎击倒。 香港余新光对台湾林海威,第二局港方弃战。 10日后,叻喃隆拳场特为泰王筹备"永恒燃油基金"举办慈善义赛 ,美国华侨功夫冠军与日本空手道拳师阿部比赛,首局2分30秒日本拳师胜,功夫冠军被踢倒2次,失去牙齿4颗,日本武士额破血流。

  1985年4月港泰联队到上海访问,首场上海体育馆,港泰拳师自行对打表演。 次晚香港陈志达与上海全国散打冠军陈明辉三回合友谊赛,以散打规则:禁高腿、肘膝,头部只可用拳轻击。(技术壁垒)结果武警陈明辉避重就轻,以抱摔取得主动,获得胜利。4月5日,改闸北体育场举行,泰"黑猿"盛叻对42岁上海武术高手徐小龙作交流赛,徐67kg,泰57kg,徐为著名气功大师,精通绵掌与铁掌,日前在会场常表演气功及徒手断石。两局比武,徐屡进无功,频受泰将腿踢、膝撞,渐气力不支,二回合时,泰将以膝猛攻,徐胸部中膝跪倒,既闻钟响,比赛结束,赛会本着"友谊第一"宗旨,裁定平手,历史一战,遂告和气收场。

  1988年国家散打队在北京和香港泰拳手,以散打规则(88年规则),8战全胜。 在香港以泰拳规则,5负2胜1和,负的比赛输的很惨。

  2001年9月8日,北京体育馆,前卫体协散打选手 VS 世界泰拳理事会泰拳手,此为双方第一次正式较量,在折中的规则下,前卫体协以4:3的微弱优势获胜。 其后,广州,武协散打选手 VS 泰国泰拳理事会泰拳手,这是中泰第一次正式较量,在相对较开放的规则下,中方5:2获胜,其中柳海龙将泰方选手两次扔出拳台 。该年底上面两次比赛移师泰国举行,前卫体协以2:6负于泰方,武协以1:4负于泰方(中方派出了格日乐图和苑玉宝两位刚获得散打世界冠军的选手出赛均告负,其中苑玉宝第二局被对方膝法KO,而后不久苑获得该年度国内的散打王)

  2002年在澳门举行了一场商业性的中泰比赛,中方几乎大获全胜,中方决定苑玉宝在队友已全部获胜,自己被对手犯规划破面部的情况下放弃最后一场比赛。

  2002年,广州,第三界 武协 VS 泰拳 比赛,中方以6:1获胜 2002年,另一场在澳门举行的商业比赛中,格日乐图和王三侦分别战胜了泰拳手。前卫体协的高玉岭在泰拳世界杯业余组的比赛中获得金牌。 同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警察搏击大赛中,一名泰国女拳手获得该级别的冠军,而其余级别冠军均为前卫体协夺得。

  2003年8月8日,"第四届中国功夫VS泰国职业泰拳争霸赛"在泰国曼谷举行,中国散打队员宝力高成为历史上KO泰拳的第一人,中国国家队并以3:2在客场战胜泰国泰拳队凯旋而归,开创了中国功夫对抗泰拳的新纪元。

  据悉,近日(2009年)泰拳五大王组团挑战中国武林的赛事将在年内举行,广东方面有余姓大侠意欲联手散打王创始人徐某共同承办比赛,鉴于历史惨痛之原因。中方是否应战应予以慎重考虑。万不可在新年将至之际为吾民添块垒于胸塞。(以上为转发网友论坛留帖)

  (本文来源:新民网)

新闻链接:泰拳王叫板中国武术 欲灭少林打趴方丈释永信

  北京时间11月24日消息,中国功夫对职业泰拳争霸赛组委会对外公布:2009年中国功夫对职业泰拳争霸赛将于2009年12月在广东佛山举办。赛事以中国武术散打规则为基础,融合部分泰拳规则,允许交战双方运用膝肘技术进攻对手,每场赛事五个回合每个回合三分钟。

  在得知中国武术协会确认接受泰方挑战中国功夫的请求后,参与本次挑战的泰拳五大王——“神目杀”、“鬼见膝”、“魔术锥”、“拳灭风”、“屠龙肘”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对于中国武林同道敢于接受挑战的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但是去中国,最想同擂台对打的是少林主持人释永信。泰国拳王考克莱称,少林在中国有悠久的武术传统,但是相比泰拳来讲,不过小菜一碟。本次五大拳王全团出动,最初动机是“灭少林”。有记者问,“灭少林”这提法是否太过自信?拳王考克莱挥了挥右拳:“叫释永信来擂台说话。”

  对于泰国拳王蔑视和挑衅,少林董事长释永信目前没有发表任何评论。记者拨通了少林有限公司的电话,接线员称释方丈在外出差,不便回答。记者再三强调,少林就这样不敢应战吗?她称,所有适宜均由释永信方丈自己做主。

  释长老你在哪里,我知道释董虽然日理万机,可正事还得干点。这可事关少林威武。不要整天忙碌负责党政工作,对于专业也要努力一下。我早就听说你内力深厚的高人,身藏不露,不要让这些番邦小子在家门口笑话咱。

  现在已到月底,你释董哪去了?会也开了,宝马也开了,手机也打了(还是中国移动加联通的),网也上了(还是宽带)肉也吃了,武呢?不比了吗?

  我仅代表我自己和一些热爱中国武术的热血青年呼叫你!

新闻链接:中方:泰拳叫得凶打起来输 能赢一两场就难得

  号称聚集了泰拳五大拳王的史上最强的泰拳团队,将在泰国职业泰拳协会带领下于下月挑战中国散打。昨天,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向本报证实了本次比赛将在12月于广东佛山举行。不过,对于对方的实力,高小军不以为然地表示:“5场比赛,对方能胜一两场就不错了。”

  柳海龙恐缺席争霸赛

  神目杀、鬼见膝、魔术锥、拳灭风、屠龙肘,是五位当今最具实力的泰拳王的绰号。据泰国职业泰拳协会负责人介绍,这五位泰拳王代表了当今泰拳在国际上的最高实力。五人共有近千场的比赛经验。

  据对方称,这五位泰拳王曾在去年准备组团挑战日本顶级搏击赛事K-1,而K-1组织则以规则为借口拒绝应战。这次挑战中国散打的泰方主将、泰拳王考克莱称:“那是他们不敢比赛,我们代表的是国家的荣誉,与泰拳五百年不败的实力。而他们仅仅是为了赚钱的机构而已。他们不敢应战很明智,否则他们就会知道什么是耻辱了。”据了解,这次泰拳王的挑战首选的中国对手目标为散打王柳海龙。据称,柳海龙并没有在中国武术协会注册,恐怕不能参赛。

  泰拳胜散打概率不大

  泰拳属于有特点的拳种,但为了此次挑战赛,泰拳似乎有些吹嘘过头。据悉,在2001年以来,泰拳和中国散打曾经有过数次交手,

  泰拳均输得灰头土脸,用高小军的话讲,“对方输得很惨”。对于本次争霸赛,这位中国武术的掌门人仍然信心十足。他介绍说,这次比赛也是中国武术和泰拳交流的一部分,我们长期以来就在交流合作。从比赛结果来看,泰拳没有说的那样厉害,我们取胜的概率很大。大概5场比赛,对方只能赢一两场。

  对于此次争霸赛,高小军介绍称,“规则主要还是以散打为主,融入一些泰拳的规则。对方依然可以用手肘、膝盖等部位进行攻击,并且参赛选手的上半身是裸露的。选手不会戴头盔,只是下裆会有保护。”当被问及“选手是否会签‘生死状’”时,高小军笑言,“当然要、当然要……不过你放心,很安全的,并且所有参赛选手均会购买保险。”

  据悉,中国方面的参赛人员名单正在落实中,很快会予以公布。遗憾的是,由于四川缺乏重量级的散打选手,在中国确定的参赛阵容中,可能不会有四川选手的身影。

  中国武术与泰拳曾有一段渊源

  中国散打和泰拳,谁更厉害?2009中国散打泰拳争霸赛将会揭晓这一悬念。据悉,该赛事属于中国武术协会与泰拳协会交流的一部分。不过,随着泰拳选手的逐一亮相,这一比赛已经引起了武林的关注。为了在这一争霸赛中获胜,泰方日前又更换了一名队员,新增加的队员名蓝桑坤,绰号“白莲斩”。据称,他还曾参与培训泰国皇家卫队。

  蓝桑坤体重75Kg,战绩为280战、233胜、63次KO对手、40负、7平。他在泰国获得过享有盛誉的三条金腰带。据泰方称,蓝桑坤是一个可以自由进出国王书房的人,博求大师(泰拳在海外的一个高手)见到他也是要鞠躬的。除蓝桑坤外,泰方另外4名选手舍受蓬(绰号鬼见膝)、纳如蓬(绰号魔术锥)、舍山(绰号拳灭风)、考克莱(绰号屠龙肘),均获得过泰拳各级别的冠军。

  从有关的资料显示,泰拳在一段时期占据过优势,如1921年8月,闻名大江南北之鹰爪名师陈子正(在上海执教于精武会)出战柯叻府拳师“高原虎”乃央,三招即被乃央踢中下巴昏倒。1922年,泰华侨请福建拳师赖铁虎,壮硕,精通硬功,能徒手碎石。5月13日出战乃央,结果仅能支持两局,浑身受伤,自得败阵,并住院治疗数月。

  然而,随着现代散打的出现,经过系统训练的中国武术开始在实战中焕发出生命力。从2001年开始后的双方交手,均以中国散打获胜结束。在2001年较量中,柳海龙将泰方选手两次扔出拳台。所以,从散打与泰拳的特点来看,中国散打应该会继续占据优势而获胜。(文乘武)

前所未有 中国谋划新经济版图 一年连批7经济区

前所未有 中国谋划新经济版图 一年连批7经济区 济南日报

核心提示:2009年国务院批复7个区域规划,布局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批复规划区域包括江苏沿海区、图们江区、横琴区、中部地区等。至此,中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

11月25日报道 近日,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今年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

今年获批的区域规划除了注重沿海布局外还开始开发沿边,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其实,我国高层决策者在10年前就已经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显得更为迫切。

专家建议,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一个区域经济管理机构,将目前由不同部门负责的区域管理职能集中起来,统筹考虑对各地区的支持力度和方向。

【前所未有】今年连批7个区域经济规划

今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等7个规划。今年批复的区域经济规划数量是过去4年的总和,出台速度前所未有。

记者发现,目前,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

在今年获批的区域经济规划中,“关中-天水经济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又一个“发动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和图们江区域将为振兴东北增添动力;江苏沿海地区被看做长三角的延长线;横琴的发展将成为珠三角又一个“助手”。

【前景展望】沿海经济区将连成“金项链”

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带火”珠三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拉动长三角;21世纪后,滨海新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则为环渤海地区和北部湾两地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今年批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进一步保持了“面朝大海”的趋势,江苏沿海经济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横琴、海西经济区等4个经济区都是对我国沿海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到包括辽宁沿海区域和滨海新区在内的环渤海区域,加上今后可能获得批准的黄三角和山东“蓝色经济区”,全国沿海将连成一串漂亮的“金项链”,到2020年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时,沿海的整体经济框架将形成。

【出台背景】金融危机让经济结构调整更迫切

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突袭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沿海地区遭到了近30年来最大的打击,外需一直拖我国经济增长的“后腿”。因此,我国将扩大内需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希望通过发展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来拉动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有的专家把金融危机前的发展称为“外循环”,认为这一次的发展是向“双循环”(对内对外)转变。其实,在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决策者早就开始进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0年前提出西部大开发,7年前提出振兴东北,5年前提出中部崛起。而这场金融危机的到来,让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更为迫切。

今年批复的经济区域中,除了继续关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还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图们江区域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旨在推进我国东北、西部和中部的协调发展。

如今,各地新提出的区域经济规划如雨后春笋。淮海经济区时隔20多年后再被提起,环渤海地区的唐山湾也正在酝酿,“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今年第一次被提出。此外,黄河三角洲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庆“两江新区”都已向国务院申报。

2009年10月16日星期五

从几个历史公案看蒋介石

从几个历史公案看蒋介石



所谓历史公案,就是现在还在争论而又说不太清的东西。关于蒋介石的历史公案有几个,一个就是9。18时,到底是谁下的不抵抗命令;一个便是关于蒋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另一个就是,到底是不是蒋逼迫日本人与中国打的全面的战争。


笔者想就这几个与蒋有关的历史公案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公案是,9。18时,是谁下的不抵抗命令。

我们先从蒋的崛起谈起。蒋的崛起,一靠孙中山,二靠黄埔军校。其实,蒋夸大了孙对他的期望和重用,在孙的眼里,蒋就是一个军人,不是政治家,孙其实更看好那个汪精卫,孙的总理遗嘱,便是由汪精卫执笔的。孙当年派蒋去黄埔军校时,蒋还很不愿意去,认为办教育不如立即带兵。后来才看出黄埔的重要性来。黄埔军校也从此成为蒋崛起与发家的资本。但蒋很不幸的不能摆脱共产党,原因是黄埔是苏俄人花钱建立的,许多共产党人便混进了黄埔。

一次北伐之后,蒋便将共产党驱除出蒋的军队与政治系统,这时的蒋冉然成为了国民党的军事领袖,并向政治领袖的方向迈进。然后开始二次北伐。一次北伐蒋打到了长江流域,二次北伐蒋打到了黄河以北,山东河北一线。那个时候,蒋运筹帷幄,战无不胜,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都望风披靡,那时,大概只有东北张作霖的奉系军阀与江西的共产党没有臣服。

蒋的雄心当然是统一中国,因此共产党当然是匪。共产党当时占的地盘不大,而且都位于荒山野岭。蒋一面在江西剿共,一面与张学良谈判。张学良的奉系军阀是军阀中装备最精良的,张后来投靠了蒋,原因当然是为了防日本人。张学良的易帜,给了日本人致命的一击,也实现了蒋在名义上的统一中国。也因此,蒋对张学良感恩戴德,并封张为海陆空副总司令。也因此,日本的中下级军官,包括后来有名的板垣和肥原,那时仅仅是中佐,大佐一级的人物,也就是个营长或团长一级的,便开始策划攻占东北。

9,18事变的时候,蒋正在江西剿共,而张学良也不在东北,而在天津。张的大部分军队,此时都已入关,在天津、北京、热河、河北一带布防。但张在东北还是有足够的军队,大概有10来万人,而日本人当时不到2万人。

一般人难以想象,日本的营团级干部就可以发动9.18事变。这便是日本与中国的不同。笔者认为,当9.18事变发生时,不仅日本国内不清楚,连关东军司令部也不太清楚。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这就是日本很经典的以下克上的战例。日本人是惯于以下克上的。最后日本是成于以下克上,也是败于这个以下克上。

日本当时总的对华战略是要侵入中国的,但是如何侵入和何时侵入,并没有一个总的设想和具体的日程。于是便被一些中下级的狂热军官牵着走。而日本的上层,都是相对比较保守和稳重的,但中下级军官几乎都是鹰派。他们组成了许多的协会,秘密活动,其中有很多的人才,包括战略性方面的人才。其实这跟中国现在一样,
中国军队中,现在最有头脑的,最有才干人,一般不是那些将军们,而是团、师一级的年轻人。当时,日本主要的防备对象是俄国,这就是日本当时有名的北进方略。而防备俄国,需要战略纵深,因此日本人迫切需要占领东北,后来还需要占领华北,热河和内蒙古。

中国从来都是以上治下,而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基本就是以下克上。日本的民间和下层都充满了活力,而中国历来都是压制下层活力的。

那么到底是谁下了不抵抗的命令?据很多人回忆,当日本人开始进攻沈阳时,远在天津的张学良立即下了不抵抗的命令。当然,张后来说这是奉了蒋的命令。其实,蒋当时在江西剿共,对于东北的局势根本不清楚,因为东北一直在奉军的手上,蒋的势力还没有进入到东北。蒋也根本指挥不了奉军。而日本的上层此时估计也没有立即进攻和占领东北的命令。笔者猜测,也许张当时是请示过蒋的,但蒋能说什么?因为蒋什么都不清楚,也许会说,等等看之类的话。那么张为什么会下不抵抗的命令?很简单,张怕日本人。而且,张此时正致力于向关内发展。

由于历史上有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日本人可以在东北和北京派驻一定的军队。77事变的时候,日本军队出现在卢沟桥,也是因为有条约在。张学良与日本人相处很多年,他当然知道日本人的战斗力。因为,日本人在1905年是打败了俄国人的。只是笔者想张学良判断失误,他以为日本人只是小范围的举动,忍一忍,过几天就没事了。何况,日本人的兵力也不足。他根本没料到,日本人真的动手了。

而日本这些年轻的军官,选择这个时候来动手,根本原因也与蒋有关。因为他们看到,如果再不动手,再拖延下去,蒋就会在事实上真正地统一中国,那个时候,再动手就太迟了。当然,后来日本朝野都支持板垣他们,日本驻朝鲜派遣军很快调派几个师团进入了东北的满洲。

因此,也许是歪打正着,也许就是因为日本本来也没有什么从上而下的命令,这反而迷惑了张学良,也许,也迷惑了蒋。

9.18之后,蒋也没怎样,只是抗议,并请国际,国联来调停。因为蒋的势力离东北太遥远了。另外,以蒋对日本的了解,蒋认为在1931年,根本不是与日本摊牌的时候,因为他自己,中国各方面都没有准备好。于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出台了。


笔者的第二个历史公案,便是蒋的这个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

蒋的这个方略遭到很多人的骂和批驳,当然骂得最凶的是共产党,还有一些的地方军阀。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就是蒋要“安”的人。但我们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蒋的这一方略极为英明。是一石数鸟的战略。而且,成就了日后抗战的胜利。

首先,蒋成功地将中共驱逐出江西,也就是蒋地盘的心脏地带,然后,蒋便让薛岳的10万大军,跟随逃跑的红军一路向西,向西南进军,因为蒋的势力还没有到达过广大的西南地区。因此就上演了一出很怪异的戏,一是薛岳只在红军的后面跟,从不在前面堵,而地方军阀们,基本也是能让路就让路,红军过境,他们便礼送红军出境。然后想办法不让蒋的中央军进入自己的地盘。可蒋毕竟是大兵压境,对西南诸省动手整顿,搞掉了那些不忠的人。因为老蒋深知日本人的实力,已经在着手准备战略空间。而历史上的西南,尤其是四川,从来都是大的战略后方,是成就帝业的基地。刘邦当年如此,孔明后来也想学习。

后来在抗战中,蒋果然就到了四川,并迁都到了重庆。如果没有蒋早先的准备,那蒋拿什么实行他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其实毛后来的所谓大三线建设,也是如此,毛将大西南作为自己的战略后方。北面与东面一旦有事,便可以撤退到西南去。

周恩来一直很佩服蒋的战略头脑,称赞蒋公是大战略家。可惜,蒋本以战略见长,可他的问题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经常直接干预战役的用兵,有时如战地指挥官林彪一样,直接指挥到师一级,搞得军师,兵团,不知如何是好。毛这点比蒋介石要聪明的多,战役指挥基本放手给那些大将们去做,自己专心搞战略。尤其是到延安之后,毛基本不过问具体的战役指挥,辽沈战役,毛也是仅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而已。淮海战役,毛完全放手给粟裕。大概只有一次,是毛直接指挥平津战役的前半段。也许是毛实在看不下去聂荣臻老是打不过傅作义,心里急呀。




笔者的第三公案,便是到底是不是蒋逼迫日本人与中国打全面战争的。

这是一个争议颇大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是否是日本挑起的对华全面战争。这是一个责任问题,很大。

但笔者又想,那个时候,日本人已经侵占了中国的东北全部,华北大部,还有热河,内蒙古大部。中国已经如此受欺负了,即便是中国主动出击,主动选择时间与
地点,那是中国自己的用兵方式问题,用兵,当然要对自己有利,谈不上什么中国的责任问题。而且,这仗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打的,不是在日本的国土上打的,中国永远是正义者,无论这仗怎样打。

日本本是蚕食中国的策略,因为日本一直也没有一个总体的战略计划,一会儿要北上,一会儿又要南进,而且,整个是被下面牵着走。可能日本也觉得中国实在是太大了,一下子吞不掉。而老蒋后来看到时机成熟以后,这大概与西安事变也有关系,便决定与日本大打,进行全面战争,即,要撑死日本。所谓蛇吞象,日本必然要被胀破。而被蚕食,就像煮蛤蟆,一点一点被煮死而不自知。

这是老蒋的绝对英明之处。老蒋的战略天赋可见一斑。日本就没有这样的战略家,这也是日本的失败之所在。这是日本在战后的总结中也承认的。所以说,日本是成也以下克上,败也以下克上。

当老蒋准备与日本人一决高下的时候,日军的主力在华北,那时长城抗战刚刚过去。很多人要去华北。有人说是陈诚提议的,也有人说就是蒋自己。中心在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要在自己决定的时间与地点与对方决战。

地点最后选在了上海。

老蒋是战略家,因此无论干什么事,都是一石数鸟。大家都下过围棋,围棋的特点是每落一子,不能仅一个意思,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那样这一子的效率才会高。老蒋选择在上海开打也是如此。一个是大的战略方面,当时有两个方向,一个在华北,而大部日军就在华北。上海的日军很少,大概只有2千人的海军陆战队。
如果在华北动手,那么日军就会很便利的用兵,沿着平汉铁路向前推进,直捣武汉。结果是日军可能会将蒋的军队封闭在武汉以东,那样蒋的战略回旋空间就会很小了。而如果在上海开打,日本人在上海的兵力很少,中国军队至少暂时会占优,这样也会迫使日本开始增兵上海,然后战争的方向就会变成日军仰攻,溯长江往上,老蒋便可以一步一步的逐次抵抗,一点一点地消耗敌人。后来的战争进程也就是如此,当日军打到武汉时,基本已经筋疲力竭了,战线便停在了武汉,而老蒋还保有广大的大西南和大西北可与日本人周旋。


应该说,日本人是中了蒋的圈套了。日本人中计的原因有几个,一个是日本人没有大的战略家,另外,日本从一开始,从9.18开始,就是以下克上,就根本没有一个总体的计划,好像很即兴的样子,经常是报复性的战斗,包括占领中国首都南京,也是下面不听上面的,上面要下面停下来,不想扩大战争的范围,但根本控制不住下面的战斗积极性和报复性心理。上海之战,后来演变为淞沪会战,越打越大。老蒋动用了自己的嫡系部队,那些德械师;各路军阀也踊跃参战,而且互相比赛,看谁打的好,场面十分感人。

在上海开打,老蒋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想要把英国和美国拖下水。因为在沪宁这个中国最重要的三角地带,英美有大量的利益在这里。如果日本人占领了这个地方,一定会损害英美的利益,那么英美有可能被拉下水。可惜,英美胆子太小,也有点怕日本,没有上蒋的当。

当然,蒋的这一战略计划,对自己的损害也非常大。因为上海从蒋一上台,就是蒋的钱口袋。蒋的最大利益,也是在这个长江三角地带,丢掉了这里,蒋的补给就非常的困难。后来,蒋到了重庆,就非常的困顿,有一段时间,财政上的一半几乎是靠海外华人的捐款。海外华人在抗战的那个时候贡献非常的大,值得骄傲。因此也可以说,老蒋的这一战略,也是苦肉计,牺牲很大,但也不得不如此。

至于,在上海谁打的第一枪,已经不重要了。前面我们说了,日本人这时已经侵入了中国广大的地区,那么这仗如何打,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时间打,那是中国人的权力。

老蒋与日本人大打的战略,后来非常的成功。结果是,中国不仅没有被日本蚕食掉,却将日本胀死了。日本不仅后来丢掉了华北,还丢掉了已占领了很多年的东北,甚至连50几年前割让出去的台湾也回归了中国。二战后,日本是一无所获,还被美军占领,这是日本人从古至今第一次被外族人占领。这对日本人的精神打击非常的大。而且,日本的本土也丢掉了北方四岛,被俄国人占据了。

日本人在战后检讨自己失败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日本没有大的战略家。
转述自 :http://blog.creaders.net/shengleiwu/user_blog_diary.php?did=49040 落基山人的博客

2009年10月13日星期二

一个禁止离婚的国家



爱尔兰 一个禁止离婚的国家 却很感动,
  
爱尔兰是全世界结婚率最低的国家,作为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国度,这个国家是禁止离婚的。很多适逢婚龄的男男女女大都选择观望,迟迟不去婚姻登记部门办理手续。所以,在爱尔兰流行不婚和晚婚。但一对中国夫妻在爱尔兰的结婚经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尔兰这个国家对婚姻的完美诠释。
  
林东在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奎恩商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后,又工作了两年,方才办理下来了我的签证手续。等到我终于获准可居留后,距离当初他前往爱尔兰已是7年。我和林东都明白结婚意味"终身监禁",不管将来是否幸福,都不得不搭进去一辈子。可我和林东都已经等不及了,再拖上几年,到时候有了孩子是像儿子还是像孙子?不行,得马上结婚。
  
和林东手牵手走进了笼罩着神秘色彩的都柏林市政府机关办公室大厅。顺着箭头指示找到负责办理结婚手续的"入口处",迎面是一个硕大的液晶显示屏,上面对结婚须知等注意事项作了详细的说明:本处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不办理离婚手续,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爱尔兰公民只能和自己唯一的配偶厮守一生,因为本国实行期限婚姻制,男女双方在缔结婚约时可根据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协商决定婚姻关系的期限,婚姻期限从1年到100年。在本处登记备案后生效,期限届满,婚姻关系即告终止,双方当事人如有继续共同生活的愿望,可办理延续登记,延续婚姻关系......
  
这完全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在决定结婚前,我们谁都没有事先来入口处询问过,身边的朋友也没有提醒我们爱尔兰实行的是期限婚姻--我俩呆立在那里,有点像两个被宣告了死刑的囚犯忽然获悉可以无罪释放的解脱。
  
这婚还结不结?当然结。那么,结多久?这是个问题。入口处的"生意"格外冷清,除了我们俩再没有别的光顾者。工作人员看我们俩变脸一样地转换表情,也不催我们,示意我们自己去触摸屏前面商量选择。
  
然后就要求我们双方协商选择婚姻期限,可选择1年--100年不同的期限,并且显示出一行红色的小字:"系统说明:由于办理婚姻延续的费用较高,请选择你认为最为适合的婚姻期限。"我和林东有点发懵,本来就是横下心豁出去这一辈子了的,可面对自己自由选择期限的时候,我俩那点信心又都动摇了。林东小声道:" 要不,我们先结1年试试?"心里有点不爽,恋爱10年了临到结婚了才选1年?林东看我面色不善,赶紧补充:"我估摸着这玩意按年收费,时间越长越贵,大不了明年再来续嘛..."
  
好像想想也不错,去超市买点心还能试吃呢。不就是1年么,万一不合适,对双方都好。我俩对视了一下,终于一起选择了最短的1年期。系统立即予以确认:"双方婚姻关系成立,婚姻期限1年。"接下来,进入结婚登记我们最关心的最后一个程序,系统显示出办理1年期限婚姻登记所需要缴纳的费用--"结婚证书工本费2000镑!"
  
我们都有一种想砸了这台机器的冲动,2000镑,折合人民币26000多元,抢钱呀!这几乎相当于我们俩一个月收入的总和了。虽然已经被提示过费用不菲,但这个价码还是实在太过分了。很不情愿地刷了信用卡,于是,两本如同法典般厚的结婚证书便摆在了我们面前
  
有没有搞错?结婚证而已,需要搞得像《辞海》这样厚吗?我拿起一本打开来细看,第一页上这样写道:"为保证双方当事人适当履行婚约,顺利完成l年期婚姻期限,特此明确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权利义务。"下面则分十二编、三百六十五章、两万一千九百款详细地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
  
林东有点庆幸地对我说:"幸亏我们选择了1年期,如果选择100年期,结婚证书还不得车拉船载,那工本费至少得花上百万。"我们悻悻地回家,捧着沉重的结婚证书,嘴里咒骂着该死的入口处,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尽管可以期限结婚,但爱尔兰的结婚率还是这么低了--这样的收费,有人心甘情愿结婚才怪。
  
虽然结婚证罗列了很多不按照结婚证履行义务将承担的不良后果,我和林东还是很快把这两本装潢精美的结婚证跟《圣经》摆在一块当了装饰品。只有偶尔两人发生争执,需要判别谁对谁错的时候,才会去翻翻结婚证作为"定罪"的依据。可最后的结果就是,"罪名"尚未定下来,我们已经一不小心发觉了对方更多与结婚证要求相悖的言行举止......
  
完全不实用嘛!我俩下定决心摒弃了这两本结婚证,决定中为西用,领着爱尔兰的结婚证过中国式婚姻。这下就轻松了,谁也不吵吵什么权利义务责任后果了,按照做丈夫做妻子的本能行事,我累了他多做点,他太辛苦我多担待点,工作赚钱过日子,一年时间也没有什么吵吵闹闹,转眼就到了该续约的时候了。
  
打电话回国咨询民政部,结果很让我们沮丧,因为我俩都办理了移民手续,已经加入了爱尔兰国籍,因此不能在中国拿9块钱的结婚证。我们很肉痛地决定把打算买车的10000镑先用掉,先续个5年。
  
这次可就轻车熟路了,我发现触摸屏上有个费用查询按键,一时好奇就点击了一下,我倒想看看最高期限100年的结婚手续到底要多少钱。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100年期结婚证的工本费仅为50便士--0.5镑,折合人民币6块多钱。"这怎么可能,准是系统出了故障。"林东嘴上说着,右手按下了证书预览按钮。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百年期结婚证书只是一页薄薄的粉红色纸片,上面写着这样几行文字:"尊敬的先生、太太:我不知道我的左手对右手、右腿对左腿、左眼对右眼、右脑对左脑究竟应该享有怎样的权利,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义务。其实他们本就是一个整体,因彼此的存在而存在,因彼此的快乐而快乐。最后,让这张粉红色的小纸带去我对你们百年婚姻的美好祝愿!祝你们幸福!都柏林首席法官:吉米.里莫"
  
我看着林东:"敢选不?"林东也盯着我:"你决定了吗?这一下按下去,咱俩可就真成了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再也甭想分开了!"我点点头,有点舍生取义的慷慨:"我豁出去了,这辈子就跟定你了,将来你别让我为了现在的决定后悔。"林东笑了,拉着我的手,一起点下了"100年"那个选项。
  
揣着那张薄薄的粉红色纸片,我和林东直奔车市买了辆全新的BMW1系轿车,驰骋在都柏林的街头,我忽然觉得开车的林东从未像现在这般帅气过--这辈子,他将是我唯一的爱人,我们已经孤注一掷没有了退路,可婚姻这东西,往往也只有在破釜沉舟的时候,才能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辉--两个人去结婚,有谁不是打算厮守终身白头偕老的呢?
  
互相搀扶着,一起到白发苍苍

2009年9月30日星期三

盘点人类十大怪病:笑死病源于吃死去亲人风俗

盘点人类十大怪病:笑死病源于吃死去亲人风俗(组图) 科技世界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患者肺部呼吸道阻塞,组织出现颗粒,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协会将这种状况称为运动神经元疾病,最终会导致全身肌肉萎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夫□霍金便患有这种疾病。



据《英国医学杂志》介绍,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 dystrophic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患者身上起疱,愈后留有疤痕,食道受阻。



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是引起侏儒症的主因。英国软骨发育不全协会(Achondroplasia UK)称,每2.5万个新生儿中,大概会有一个患上这种疾病。

北京时间9月30日消息,据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报道,先是疯牛病,后是非典,现在又是甲型H1N1型流感,不时冒出来的疾病总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但现在,全球有许多人患有非常罕见的疾病,其中很多怪病我们可能闻所未闻。从可能激起刘易斯·卡罗尔灵感的“爱丽丝奇境”综合症到可能让一名英国国王疯掉的疾病,这些怪病听起来不可思议,也困扰着医学界。

  1.莫吉隆斯症

  据莫吉隆斯研究基金会的资料显示,有近14000人患有这种疾病,患者会感到有寄生虫一类的东西在自己的皮肤下爬行蠕动,有叮咬和刺痛感,皮肤会渗出奇怪的蓝色、黑色和红色纤维物质。这种病常伴有疲乏无力、短期记忆缺失、关节痛和视力改变。2002年一位女士把这种疾病叫做莫吉隆斯症,她相信自己2岁的儿子患上的就是莫吉隆斯症。这一名字来自17世纪在法国发现的一种皮肤病,儿童在长出“黑毛”后就会死掉。但是,这种疾病是否真的存在一直存在争议。

  2008年3月,《皮肤病治疗杂志》报道,大多数医生相信这是一种幻觉,患者错误地认为自己感染了寄生虫。因此,皮肤上的纤维是脱落后的痂子后留下的痕迹,痂子可能是常见的湿疹或疥疮留下的。因为公众的疑问增多,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最近宣布将调查对这种病进行调查。

  2.早衰症

  早衰症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它意味着在胎儿时期就存在缺陷或者损伤。患者出现早衰症状,但是他们死亡的平均年龄为13岁。患者从9到24个月之间开始推迟生长,他们的面部发育异常,脸小得不成比例,眼睛突出,下巴发育不完全。2岁时,头发,眉毛和睫毛脱落。美国国家罕见失调症组织称,患者的皮下脂肪最终消失,动脉血管壁的弹性缺失,导致90%的患者因患心脏病和中风死亡。

  3.水过敏症

  迄今为止这种病只发现30例。水过敏症或“水源性荨麻疹”极其罕见,但是美国医疗评估理事会证实这种病确实存在。患者似乎对水过敏。水过敏症通常发生在成年后,经常与生育后荷尔蒙不平衡有关。今年4月在英国出现一例水过敏症,一位21岁的妈妈不能喝水或者下雨天不能被雨淋,因为她的皮肤与水接触后会起大片红疹,疼痛而又有灼热感。每周淋浴时间最长10秒钟,她只能喝减肥可乐。严格地讲,它不是对水过敏,而是对非蒸馏水中的离子极度敏感。

  4.外国口音综合症

  外国口音综合症患者奇怪地发现自己竟然说一种不被认可的语言,目前这种病只有60例。刚开始时,医生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病,但在2002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这类患者都存在大脑缺陷,这一问题导致他们说话语调发生改变,元音拖长和其他错误。据《神经语言学杂志》报道,严格地讲,外国口音综合症患者的新语音不是外语口音,而是说话语调发生了变化,听起来有点像另一种口音。1941年的第一个病例发生在挪威一名妇女身上,她突然讲出了奇怪的德国口音,并因此遭到家乡人的驱赶。

  5.笑死病

  笑死病也叫苦鲁病,这种病只发生在新几内亚福尔部落。这种病的特征是患者突然大笑,上世纪50年代这种病曾占据媒体头条,吸引了全球医生的注意力。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医生发现,无论男女,患上这种病的人会肢体摇晃,休息一会儿症状会减轻,但是,1个月到3个月后,患者开始摇摆,走路蹒跚,站立不稳,眼睛斜视,说话不连贯,最后死掉。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院报告,对死者的尸检发现,导致他们死亡的是大脑中突然出现小洞,后被称为“瑞士奶酪”。

  美国医生卡勒顿·雅杜塞克最终功课了这一医学难题,他发现,它是由当地的一种风俗引起,当地人习惯吃下死去亲人的肢体,结果导致感染病毒。这种风俗被禁止后,这种怪病就消失了。1976年,雅杜塞克因为这一发现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图片中的小姑娘名叫劳拉,来自于芬兰。《道兰氏医学词典》对肢体畸形的解释是天生肢体缺陷。据统计,每1000名新生儿中就有大约1人患有肢体畸形,症状包括缺肢、多肢或者畸形



图片中的小姑娘名叫伯格拉卡,来自于匈牙利。根据欧洲罕见疾病组织的描述,染色体2q紊乱症是指第二节染色体中的部分遗传物质被删除。



图片中的小姑娘名叫尤丽娅,来自于乌克兰。英国慈善组织詹妮弗基金表示,肌肉萎缩症是一种影响连接大脑和肌肉的神经细胞的遗传性障碍。脊肌萎缩症患者存在爬行和行走困难。

  6.进行性肌肉骨化症

  1938年,5岁的美国男孩哈利·伊斯特雷克的腿骨折。因为骨折没有处理好,他的臀部和膝盖变得僵硬,更奇怪的是,大腿肌肉里的骨骼却在生长。到25岁左右的时候,他背部的椎骨开始长在一起。1973年,39岁的他去世时,他唯一能动的只有嘴唇。伊斯特雷克患的就是进行性肌肉骨化症,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发病率仅为200万分之一,患者身体的腱和韧带发生诡异变形,变成骨骼。

  这种病是先天性的,疾病特征是患者一出生就有畸形的大脚趾。伊斯特雷克把自己的遗体捐给科学家用于科学研究,现仍陈列于费城穆特博物馆。进行性肌肉骨化症国际学会仍在研究这种极其罕见的疾病。

  7.爱丽丝奇境综合症

  据临床医学牛津手册介绍,爱丽丝奇境综合症患者看到的物体比实际的要小得多。这种也叫做“视力显小症”,这种病还影响患者的听觉、触觉和对自己身体形象的感觉。这种病同时伴有偏头疼,疾病名称来源于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奇境记》,在小说中,爱丽丝遭遇许多神奇经历与患者所产生的幻觉相似。有记录显示卡罗尔本人常患偏头疼,所以有人猜测,可能是疾病激发了他这一创作的灵感。

  8.卟啉症

  紫色的尿液和粪便让卟啉症变得出名,18世纪疯疯癫癫的英国王国乔治三世可能患的就是卟啉症。卟啉症导致患者无法生成亚铁血红素,亚铁血红素是一种对红血球至关重要的蛋白质,影响着皮肤和神经系统。疾病发作时,患者会感到腹痛,胃痉挛,恶心,呕吐和便秘。美国国家罕见疾病组织还列出了其它症状,如对阳光越来越敏感,瘙痒和浮肿。还有可能前额的毛发生长加快。

  无法生成亚铁血红素产生的毒素会影响身体其他部位的颜色,尤其是在日晒后。有时牙齿和指甲会出现红色。毒素让患者的尿液和粪便发黑。苏格兰的玛丽女王,文森特·梵高和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可能都是卟啉症患者

  9.异食癖

  患上“异食癖”的喜鹊什么都吃,异食癖患者也如此。患病人群常为孕妇或者儿童,患者会突然吃一些没有营养的东西,如油漆、粘土、石膏或者泥土,或者是别的更常见的食物成分,如生米,面粉或盐。

  只有异食习惯持续一个月以上和患者过了吃这些东西是合适的年龄才被认为是患上了异食癖。虽然有医学研究人员把异食癖和体内缺乏一种矿物质联系在一起,但是,美国国家罕见失调症组织的专家仍未确定这种怪病的真正致病原因或者治疗方法。

  10.莫比斯综合症

  莫比斯综合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的面部神经彻底瘫痪,无法闭合眼睛,无法控制眼球的转动或者产生脸部表情。还经常伴随着肢体畸形,如棒状脚和手指短缺。据莫比斯综合症基金会的资料显示,大多数病例是单独出现,不存在家族史,患者还能过长寿而健康的生活。患者的家庭成员经常学习识别肢体语言、手势和发音来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他们称有时他们会完全忘记这个人患有面部瘫痪。

2009年9月18日星期五

中国家庭的未来价码:百万元宝贝的成长账本


6个家长共同投资“独二代”

未来价码:百万元宝贝

坦白地说,我相当讨厌婴儿经济这个概念。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抵触被人描述或自我定义为一个随时等待被不知什么人当头敲一锤子的小猪扑满。我骄傲于自己的理性、清醒、不受商业宣传蛊惑的强大免疫力。我坚持不给我儿子补钙吃进口辅食,也从来没带他去游过泳参加什么早教亲子班。

然而,在听从我家育婴师的建议,为儿子建了本“变天账”后,我渐渐开始习惯,每个月底,被求和那一栏里庞大的数字吓上一跳:迄今为止,这个只有8个月大的小孩子,最少的一个月花了3788.5元,最多的一个月,9505.25元。

正因如此,几星期前,当《49万养大一个孩子》的新闻标题出现在我浏览的网站首页时,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那怎么够?

果然,追根究底的结果,发现这条新闻的源头,是200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徐安琪受上海市徐汇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对746户家中有 2004年前出生的30岁以下未婚子女家庭的子女养育成本的调查。且不论5年前的物价指数与今天已经有相当大的差别,单从这一调查的样本选取看,被调查子女分别处于哺乳期、幼托期、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和未婚不在读7个阶段,每一阶段各有100个以上样本。这便决定了,最终获取的结果必然是一个综合平均值,而且很可能是被低估了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30年前,我上幼儿园的费用为零;20年前,我读小学的学费每学期只有5块钱;即使在10年前,我上的大学,每年学费也不过700元,住宿费400元,每个月500块钱的开销在宿舍中已经可以算是中等小富婆。而从徐安琪的调查中可以看到,2004年时处于幼托期的孩子,每年学杂费的开支平均高达4600元,支出6000元以上的占26%,最高的达2.3万元以上。世易时移,今时今日的父母,在这一项上的预期开支,只有更多。

一位学前教育专家在和我聊天时建议,隶属于美国农业部的营养政策与宣传中心(Center for Nutrition Policy and Promotion)每年公布的《家庭育儿开支报告》(Expenditures on Children by Families),对于像我这样生活在中国大城市中的白领家庭来说,可能更具有参考意义。“有的项目上中国人可能花得比较多,另外一些项目上美国人可能开销比较大,加加减减,总数应该相差不多,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北京、上海的非户籍中高收入人群。”

根据公布于2009年7月的这份最新报告,2008年,对于年收入在56870美元到98470美元的美国中等收入家庭,将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养到17岁,各项费用综合统计,平均要花221190美元。

按照当前汇率,这相当于151万元人民币——尚且不算大学的学费。

有没有搞错?从头到尾将这份报告看了3遍后,我笃定地对我儿子的父亲说,美国人的确算错了。

这份报告计算的是养育第二个孩子的花费——由于许多大件耐用婴儿用品如车、床、服装、玩具等可以被重复利用,一般而言,养育第二个孩子的成本要低于第一个孩子。一对夫妇养一个孩子要花掉收入的27%,养两个孩子时上升到40%,养三个孩子就只需47%。以个体计,独生子女的养育成本比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高出 25%。

这项研究也并未将一些家庭可能要面对的医疗费用和私立学校的学费计算在内。平均的意思就是,即使你守着计算器算计每一分开支,你每年账本上的数字也不过在这个范围内浮动。而且,因为研究截至17岁,大学的学费还不包括在内。何况,因为生了个儿子,我已经荣升为“建设银行行长”——在很多人眼里,我似乎很应该从现在就开始考虑为他将来买房做准备,虽然我如今依然住在租来的房子里。

此外,它也没有计算身为父母可能必须面对的收入损失。如果一方选择在几年中放弃工作专心照顾孩子,不只是目前的收入会减少,未来的收入预期因为职业生涯的中断也会受到影响。为了方便照顾孩子,一些人会选择一些收入相对较低但时间相对灵活的工作,付出的是隐性的机会成本。

更现实的问题是,在付出这么多的代价之后,我将得到什么?■

那些为爱付出的代价

欢迎加入婴儿潮

鲁猫猫,我的儿子,出生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我住的医院离天安门广场很近,整个晚上,我似乎都听见庆祝元旦的礼炮在耳边炸响,墙壁也仿佛被烟花渲染得流光溢彩。他的爸爸说,这一幕只存在于我的想象——天很冷,门窗关得很严,窗帘拉得很紧,外面的声音和光线不可能进得来,而且,绝大多数时间,我都在麻醉剂的作用下昏睡。

但我坚持相信,那些事,真的发生过。

在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中,奥运会之后的北京被描述为一个“被塔吊和婴儿车重新定义的城市”。这是迄今为止,在我看到的所有关于中国正在经历的新一轮生育高峰的文字中,最诗意的一种说法。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公报数据,鲁猫猫出生的这一年,中国内地一共诞生了1608万个婴儿。在这之前的2007年,数字是1594万。

这几乎是近10年来中国出生人口曲线第一次出现较大幅度回弹。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控制,中国的年出生人数从1992年之后便开始迅速下跌,1997年还保持在2038万人的规模,10年间便减少了400多万。但从2005年起,这一趋势开始出现微妙变化,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人口稠密、流动人口占很大比例的大城市,体现得格外突出。根据新华社2007年3月16日的一篇报道,2004年,北京市各医院中出生的新生儿总数约为10万,此后以每年1万的速度递增。在中国最富裕、人口最多的省份广东,仅在2008年前9个月,就有100万婴儿出生,其中有25万为外来流动人口所生。这一数字比2007年增加了7万人。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生育率近期趋势研究项目负责人陈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目前正在经历建国以来的第四次婴儿潮。“这一次婴儿潮从2005年开始,大约将到2015年以后结束。虽然全国各地区进入婴儿潮的时间有先有后,但是总体上差别很小。因为人口基数大,所以婴儿数目很可观,大概每年为1600万到1800万。”

上世纪5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到 70年代初、80年代后期,这是目前人口学界公认的前三次中国婴儿潮。在跨越六七十年代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第二次婴儿潮中,女性的总和生育率——一个妇女一生中会生育的孩子数量——平均保持在6到7之间,一年出生的婴儿高达3000万。从7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中国女性的总和生育率迅速降低,到80年代已经降低至2.5左右。但由于人口惯性的影响,80年代后期,第二次婴儿潮开始时出生的女孩进入生育年龄,由于育龄女性人口基数庞大,导致出生人口也表现出周期性的增长,形成第三次婴儿潮。

在陈卫看来,如果和前面几次婴儿潮相比,现在正在经历的生育高峰严格地讲,其实称不上真正意义的婴儿潮,不过是第二次、第三次婴儿潮的余波震荡。与此同时,“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也在加深,每年死亡人数在900万到1000万左右。生死相抵消,人口新增量并不多”。正因如此,陈卫认为,从人口数量的角度看,“这次婴儿潮的影响很小”。

但是,与学界相对冷静的观察与判断相对照,整个社会对这次婴儿潮的关注度与回应度,却前所未有地高。生活在城市中的几乎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那扑面而来的滚滚热浪,几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那可能是办公室里越来越多身着防辐射服走来走去的女同事,也可能是闪入眼帘的汽车后挡风玻璃上颜色图案各异的“Mammy in Car”或“Baby on Board”的招贴,还可能是小区里每到傍晚就蔚为壮观的婴儿车长龙,甚至,可能就是你自己,已经或即将成为某个人的父亲或母亲。

一次莫须有的婴儿潮,为什么会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一个数字: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分析北京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得出的结论,2005年,北京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为28.83岁。

另一个数字:32%。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在目前的13.3亿中国人中,32%是出生于1962年到1980年间的“中国婴儿潮一代”。这个如今28~46岁的人群,是举世瞩目的中国财富制造者和消费者主力。

当数目如此庞大、拥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大消费实力和消费意愿的中国人开始拥抱自己的另一重身份、开始为人父母时,变化,不可避免。当一个生命呱呱落地,他们要吃,要喝,要穿衣服,要在家庭中拥有一个自己的物理空间,在生命的前几年中,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有人照顾。围绕着一个孩子的诞生,编织着一张巨大的需求之网。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因独生子女政策而形成的城市中以4∶2∶1为主导的家庭结构,使得“独二代”们一出生,理论上便拥有他们之前至少两代人积累所得的可支配财富。

一位投行专业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这种财富漏斗状集中的现象在全世界都属少见。通常而言,在总体经济状况景气时,人们的生育意愿会增加,这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2007年金猪年的生育热——对于新一代中国人,生肖的力量未必比收入增长和房市、股市大涨长红带来的对未来经济状况的乐观预期更重要。一个有力的证据是,根据北京市人口研究所的一项小规模调查,已婚家庭生育意愿的波动曲线几乎与上证指数保持一致。在“5·30大跌”后,近半数此前表示准备生育子女的家庭做出了“再等等看”的决定。然而,“好年景”做出的生育决定,当孩子出生时,形势却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中国“独二代”的特殊性,却使得第四代婴儿潮中的宝宝们,拥有无比强大的“逆市消费潜能”。小到洋奶粉和纸尿裤的纷纷提价,中到月嫂育儿嫂工资和幼儿园园费的一路走高,大到中国房地产市场比预期中迅猛得多的反弹。现象万端,指向一个源头——孩子的钱最好赚。“1个人吃饭,旁边守着6个人抢着买单。你说饭馆老板能不想方设法向你推荐燕鲍翅,还老老实实地只卖炸酱面吗?”

投资未来的经济学

鲁猫猫出生前后,我曾找来许多作家或名人写给小孩子的文字看。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深刻的,居然只有两句。一句来自王朔的《致女儿书》:“孩子使人伤心,本来已经放下的,又要转身看,放得下自己,放不下孩子。”另一句出自我喜欢的一本美国杂志《返璞归真》(Real Simple)的主编克里斯汀·范·奥格特鲁普(Kristin van Ogtrop)之口。她说,当我们近距离观察时,什么孩子是快乐、孩子是希望、孩子是活在当下、孩子是未来救星,所有这些,都可以是陈词滥调一派胡言。但是,“每一个我们带到家庭中和社会上的小孩子,都是乐观主义的终极象征,证明未来还值得去投资,值得为之坚持”。

投资,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期望在未来能产生收益而将收入变换为资产的过程。这样一个冷冰冰带着铜板气息的词语,同生育这件本应该是最古老、最本能、最感性的事情发生联系,初看上去,未免有些煞风景。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医学上避孕和辅助生殖技术半个世纪来的突飞猛进,让一个现代女性在生育问题上拥有的主动权和操控性,并不亚于一名专业操盘手之于他操作的股票。区别只在于,前者决定的是在什么时候生孩子、生几个、怎么养,而后者决定的是买哪只股票、买多少、长线或短线。

美国经济学家、“价值投资理论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曾说过,只有根据详尽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的操作,才能算是投资,否则就是投机。按照这一标准,传统社会中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理念,更像是众多不可控风险因素下一种懒人的投机。这种模式在现代社会中迅速显得过时,尤其对于夫妻双方都外出工作的双薪家庭。考虑到养一个孩子在大多数现代家庭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在孩子长大自立之前所需要的时间和关注,说他是下定决心去做父母的两个人一生中最大最重要的一笔投资,应该并不夸张。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哈维·利本斯坦(Harvey Leibenstein)便开始用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用分析来研究家庭的生育决策问题。他认为,家庭生育行为是一种符合经济理性的行为,是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基本原则的。所谓经济理性,就是说人们做事情时要考虑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或效用)的关系,只有当产出大于投入时,才会做出投入的决策;产出大于投入的差额越大,投入的规模也就越大。以往,这一理论更多被用来解释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意愿生育率的降低。随着家庭人均收入的提高,总体趋势上,人们想要养育的孩子人数在减少。近期关注度较高的富人超生,其实只是小部分人群的极端现象,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在独生子女政策限制下,不符合“双独政策”——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结为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人群为满足对理想家庭结构期望(在人口学中,每个女性生育2.2个孩子是人口自然更替的理想水平,一对父母加上两个孩子,也被普遍认为是最稳定的中产阶级家庭构成组合)的权宜之计。事实上,近年来在北京、南京和上海的调查显示,对于那些满足双独条件、可以合法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大城市独生子女来说,他们的理想子女数——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下,对终身生育子女数目的期望——分别仅为1.04、1.21 和1.1个。根据北京市人口研究所马小红2006年的调查结果,虽然有94%的双独家庭知晓“双独政策”,但只有1/4的家庭明确打算生第二个孩子。独二代,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的主流。

在这一背景下,利本斯基的理论或许更适合从另一个方向解读。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孩子的花费在整个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都在急速攀升,并不独以中国为然。在衡量成本与收益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重质而不重量的重点投资——在生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推迟生育年龄,在收入和职业较为稳定的时候才生育子女,在一个或两个子女的身上实现投入的最大化。正因为如此,养孩子的成本分析,成为主导人们做出“生不生、生几个”决定的重要因素。

百万宝贝诞生记

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个孩子的诞生,将如何影响一个家庭的经济生活。

美国2008年《家庭育儿开支报告》与中国众多关于育儿经济成本分析报告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将住房开支也计算在内。而在此前国内的其他计算中,这部分相对隐性的开支很少被考虑在内。但事实上,添丁进口是促成人们改善住房条件的重要刺激因素,对于中国人,这一观念只有比美国人更强,而且,中国隔代育儿的传统,使得生一个孩子往往意味着一个屋檐下至少要突然增添3个家庭成员:一个孩子,和两个帮忙照顾孩子的老人。一项在线数据调查显示,在中国,平均有50% 的家庭由老人帮忙照顾第三代,而在北京和上海这样消费水平居高不下的城市,这一比例可能高达70%到80%。《中国房地产报》上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这批人是构成住房刚性需求人群的中坚力量。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经济危机后迅速回暖,甚至蹿升至比衰退前更高的水平,第四次婴儿潮的影响不容忽视——因为有了或准备有小孩子,租房子住的人要买房;买了小房子的人要换成更大的房;住进更大的房,装修、家具、水电、取暖、物业各项开支都要相应增加;在房价一路上涨的背景下,为了满足空间的需求,只能牺牲距离,住得越来越远,由此又催生对私人交通工具的需求。

这理所当然地构成育儿费用中最大的一笔开支。在美国,对于中等收入家庭,住房开支累积占到育儿总支出的32%,相当于48.32万人民币。这意味着,以17 年为限,每个月在住房上的开销要多花2368.6元人民币——事实上,对于许多咬紧牙关贷款买房的中国家庭,实际从口袋里掏出的钱,只有比这更多。

在美国家庭育儿开支中列第二位的,是食物。添个孩子不过是添一张吃饭的嘴,这样简单化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母乳喂养和家庭制作食品为主的婴儿喂养方式在工业革命后遭遇到巨大冲击,在过去的100年中,由荷兰人马丁纽斯·范德哈根于1901年开创的婴儿食品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市值数千亿美元的巨大产业。根据美国农业部营养政策与宣传中心的调查数据,美国家庭花在孩子食物和营养上的开支约占12%到18%,而且会随着孩子长大、对营养需求的增加而逐年递增。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食物相对便宜,开支本应较低。但是,对于那些出于食品安全考虑而选择用进口奶粉和辅食喂养小孩的父母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以在中国和美国婴儿配方奶粉市场上销量最大的美赞臣奶粉为例,一罐400克安婴儿A+奶粉在美国超市中的售价与中国零售价相比,最多可以便宜30%。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纸尿布、玩具和其他用品。价格差异的存在,催生了淘宝网上数以千计的美国和日本婴儿用品代购店。小艾,一家主营日本代购奶粉和纸尿裤的淘宝双皇冠卖家,一个月可以卖出500多包花王纸尿裤,加上运费,依然比国内主流的几个品牌的同级别产品便宜10%左右,而质量却要好得多。我儿子的推车和安全座椅,在纽约曼哈顿的Babies R US旗舰店,一套价格是399.99美元,在北京新光天地,单个童车的标价就高达6500元人民币——以此类推,想要消费同等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保守估算,中国家长可能要比美国家长至少多花15%。

如果说到美中育儿开支上最大的共同点,或许就是教育费用的激增了。不包括大学费用,美国中等家庭在子女17岁前投入到教育上的费用在20670美元到77130美元之间,约占家庭总收入的 13%到21%。这个数字在过去的40年中经历了飞速上升。回到1960年,子女的照料和教育费用,仅占美国家庭育儿开支的2%,而那时美国父母把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养到17岁所需付出的代价,换算成2008年的购买力,相当于183509美元,与如今相差并不太大。这个上升的幅度,与中国家庭过去30年中在子女教育费用上的开支增加,基本保持一致。

但是,账,细算起来,差别却相当大。

根据徐安琪的研究,在2004年,对于上海徐汇区的居民,幼儿园托儿所的费用便已占到占子女总支出比重的30%。在其他国家呢?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李辉引用中央电视台一组报道中的数据分析道:在美国,幼儿园1岁以下幼儿每周收费200~250美元(家庭平均收入在7000美元左右),但到了2~4岁时,政府资助的Head Start项目或其他项目会覆盖大部分幼儿园费用,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几乎是免费的。到了5~7岁的学前教育阶段,则全部免费。在法国,幼儿园的一般费用不超过家庭全年收入的14%到16%(个人平均月工资为2000多欧元)。在德国,多语种的幼儿园每月收费500~550欧元(个人平均月工资为3000 欧元),即使是仅有一方父母工作的家庭,也不过相当于家庭收入的16%。

这意味着,中国的家长在幼儿园费上的开支,按收入比例计算,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一倍以上。

昂贵背后的未来博弈

“依我看来,现在国内的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试一参观今日所谓之幼稚园,耳目所接,哪样不是外国货?他们弹的是外国钢琴,唱的是外国歌,讲的是外国故事,玩的是外国玩具,甚至于吃的是外国点心。中国的幼稚园几乎成了外国货的贩卖场,先生做了外国货的贩子,可怜的儿童居然做了外国货的主顾。二是花钱病,国内幼稚园花钱太多,有时超过小学好几倍。这固然难怪,外国货哪有便宜的?既然样样仰赖于外国,自然费钱很多;费钱既多,自然不易推广。三是富贵病,幼稚园既是多花钱,就得多弄钱,学费于是不得不高,学费高,只有富贵子弟可以享受他的幸福。所以幼稚园只是富贵人家的专用品,平民是没有份的。”

以为这是哪个愤怒的家长在某个育儿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感想?错了。说出这番话的人是陶行知,时间是1926年10月。

在陶行知看来,当时中国幼稚园昂贵的原罪,在于中国学前教育从一开始就作为舶来品,作为培养殷实家庭的子女的教育性的蒙养院而来,而非满足民众内在需求的慈善性福利机构。让陶行知80多年前的讲话在今天听起来格外发人深省的是,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幼儿教育在满足慈善福利需求这一领域做得相当出色,而在课程模式和教育理念上,因为遵循苏联的相对刻板的三学六法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被反思批评——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王朔在《看上去很美》中描述的情景。

然而,当改革开放国门再度打开,西方主流的幼教理念和课程模式一拥而入后,钟摆又偏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红遍大江南北的贵族化的蒙台梭利幼儿园,便是这个极端中的极端。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个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在担任罗马国立心理矫正学校校长期间,蒙台梭利针对智障和低能儿童的问题,将当时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应用到这些儿童的教育中去,并研制了一系列教育工具。1907年,在罗马优良建筑公会的资助下,蒙台梭利在罗马的贫民区设立了专门面向贫苦但智力正常儿童的“儿童之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教具和教学法,完善为如今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20世纪早期,在伦敦、瑞士和荷兰等地,采用蒙氏教学法的蒙台梭利学校纷纷设立,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罗素,就曾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蒙台梭利学校中去,并对其间对儿童心智、自信、教养和独立能力的启蒙和培养大加称道。

略带讽刺意味的是,蒙台梭利教学法早在“五四运动”前后便被引进中国。1914年,江苏省教育会就设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商务印书馆还仿制发行了蒙台梭利教具。1916年,美国的巴士弟夫人更是携带全套蒙台梭利教具来到中国,亲自表演介绍了蒙氏教学法的操作过程。不过,因为和当时盛行的杜威的进步教育理论在一些主张上意见相左,而且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不合,早期的蒙台梭利幼儿园并没有获得很大的反响。50年代,蒙台梭利教育更是被扣上“唯心的、机械的、体现资产阶级儿童观和自由主义、将训练弱智儿童的方法直接应用到正常儿童身上的不实用的教学法”的帽子,打入冷宫,遭人遗忘。直到80年代后期,北京师范大学开始重新推介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理念,1994年,与台湾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合作,在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和北海幼儿园建立蒙氏教育实验基地,蒙台梭利教育才再度复苏。

不过,这一次复苏后,蒙氏教育在中国的火,却令当初主导引进的人都 “始料不及”。到2004年,遍布29个省、市、自治区的数千家公立和民办幼儿园均开设了蒙台梭利实验班,人们不但不再怀疑训练弱智儿童的方法适用于正常儿童,反而寄希望于借助蒙氏昂贵的教具和教学法,让自己的孩子“跑赢在起跑线上”。

在李辉看来,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国热,从生态系统理论的层面考察,是因为它契合了多方面的需求。“在宏观上,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非常重视儿童的教育,愿意花钱,不惜一切代价。在消费者层面,蒙氏教育强调秩序和工作,而这种价值观经历了‘文革’后被摧毁得很厉害,作为家长渴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建立起这一理念。从幼儿园层面,蒙氏的教具摆在那里,看得见,摸得到,气势上先就吸引眼球,而且又有一整套已经形成体系的操作规范。”正因如此,在众多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中国的外国教育模式中,蒙台梭利教育可以独领风骚,反倒胜过了在幼教学术界受到大力推崇的瑞吉欧教育模式。而蒙氏幼儿园的贵,因为有专利教具的掩护,来得格外理所当然,“事实上,在美国,蒙氏幼儿园也很贵,属于高端幼儿园。这么多孩子上蒙氏幼儿园,在美国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如果把中国幼儿教育的贵都归因于蒙台梭利幼儿园的燎原效应,在北京小橡树幼教中心创办人王甘眼里,也是不公平的。“过去我们有企事业幼儿园、街道幼儿园等,社会各个层面都以不同的方式对家庭补助,这可能产生一些缺陷,比如有的单位把一些老弱病残亲戚之类安置到幼儿园,使得幼儿园专业素质不高,不思进取。但是现在大家都甩开包袱了,把这些幼儿园关了,国家又没有把这个包袱接过来,结果都需要年轻父母自己去掏腰包,压力一下子变得特别特别大。”

对于这个问题,李辉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他率领的研究小组在香港倡导实行了学券制度,从2006年起,香港政府每年增加20亿元幼教经费,以学劵形式为每个幼儿每年提供1.3万港币的学费资助(其中3000港币作为对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费用)。在这一制度施行前,香港幼儿园月收费的中位数在1300港币到 1500港币左右,发放的学券基本上可以负担起中下层所有家长的开支。李辉认为,以内地人口基数之大,或许无法一下子企及香港的投入规模,但如果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在商业化过程中起到一点推动作用,现在围绕学前教育而生的种种激烈矛盾,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但是,福利性的国家补贴或许可以解决公平问题,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却是,即使在已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的发达国家,总体趋势上,中产阶级的父母也倾向于将更多的钱投入到子女的学前教育上。上周《纽约时报》上刊登一幅照片,曼哈顿的一所历史悠久的私立幼儿园门前,家长们焦急地排着长队,争夺有限的空缺,而与此同时,同一社区的公立日托中心却门可罗雀。在中国,即使在北京,一些优质幼儿园被踏破门槛的背后,也有许多幼儿园因为招不上生而关门大吉。

在我儿子出生前,我对自己说,一定竭尽所能,不要妄图在下一代身上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我希望他健康,快乐,平安,已经足够。然而,如果说健康和平安都可以求到固定的解,快乐的答案,却实在太过多元。怎样才能快乐?我压根儿不相信什么起跑线的说法,正如王甘所说:“人生的目的不是在赛跑,我们是要帮助孩子做到最好的自己,找到最恰当的位置。”但是,我喜欢的作家龙应台也对他的儿子说:“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走进人生的丛林后,自由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荆棘。”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声?

在我们认清这个世界又平又热又拥挤这一事实的同时,我们开始意识到,对于优质资源的竞争可能要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即使他只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

从事幼儿教育产品开发的美中智通产品发展总监陈翔伟表示,幼儿教育产品体系的演变,根源于成人社会对“成功”的想象的变化。在强调确定性、唯一性、规范性的现代主义体系中,“学好数理化”可以是成功,“考上名校”可以是成功,“出国留学”可以是成功。但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所有这些都被颠覆了。现实多元,观点多元,答案多元,解决方案也多元。在层层竞争压力向下释放的背景下,也许,一切可以用金钱买到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廉价的。

于是,我也许会继续打开我的钱包,将我所有的钞票和爱,奉献给我亲爱的宝贝。■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健康的玩具箱”——专访Leapfrog学习研发组总监吉姆·格雷

跳跳蛙,成立于1999年,是美国最大的儿童教具研发公司之一,他们研发的教具多次在美国国际玩具展上获得最佳教育玩具奖。

吉姆·格雷(Jim Gray)在跳跳蛙领导学习研发组,监督每个产品的“学习”过程的设计,确保最大化儿童的参与度、趣味和学习。吉姆·格雷是美国哈佛教育研究院的博士,在斯坦福大学的“学习、设计与技术”项目担任顾问,并在罗切斯特技术学院担任互动媒体设计的讲师。

记者◎陈赛

三联生活周刊:在您看来,到底什么样的玩具,才配贴上“教育玩具”的标签?

吉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任何一种东西,哪怕是一根棍子,或者一个盒子,都能让小孩子学到很多东西。我们所做的,只是挑选一种基本的玩耍模式,再加上一层技术元素,让它变成一种新的玩法。我们经常会求助于一些经典的玩法,早在玩具公司出现前,孩子们就一直喜欢玩的东西,比如积木、过家家、扮大人。

目前玩具界的一个趋势是高科技化,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玩大人的东西,比如iPhone、PDA、相机,全是电子产品;另一方面,父母希望孩子玩与自己年龄相衬的玩具,最好还有教育价值,这就给跳跳蛙留出了很多设计空间。比如我们有一款玩具叫Text&Learn,就是为3岁以上的孩子设计的幼儿版PDA,既能认字母,还能通过玩“预约”和“发短信”,学一些简单词语。还有我们正在设计的一个新玩具,叫Chat &Count电话,是给18个月以上的孩子玩的,可以学数字、计算和打电话。儿童茶具、玩具车,其实都是一样的思路。

三联生活周刊:一些科学家认为,儿童自由地玩耍,比任何有结构的、有监督的玩具或者玩耍方式更好,您认为呢?

吉姆:我们相信,一个孩子应该获得各种各样玩的体验,有些是技术驱动的,有些是更传统的,比如七巧板,或者角色扮演玩具,比如洋娃娃。我一直认为,儿童应该有一个“健康的玩具箱”,装满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工具,能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觉参与,一边玩一边学。

事实上,一个一直被忽略的问题是,儿童到底是如何参与那些编排好的、或者自定义的电子内容?比如一个毛绒玩具发出的声音,或者一个角色扮演的道具,是如何刺激儿童的想象游戏的?这种玩耍方式又如何影响了儿童的创造力、执行能力、认知成长?

三联生活周刊:当你们设计一款玩具时,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吉姆: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我们希望一个孩子通过我们的玩具学到什么,某种概念或者技巧?在跳跳蛙,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爱,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第二,有哪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创造这种体验?第三,怎么抓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和玩的自然欲望?

三联生活周刊:就益智玩具而言,父母最为困惑的是,他们不知道是不是真有益智功能。很多自称能提高儿童IQ的玩具,并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能支持自己的论调。你们的玩具真的能提高儿童的智力吗?

吉姆:一个孩子的生活很复杂,他们一天有许多活动,所以很难测量某个单一的玩具对他们的智力所产生的影响。但我们每设计一个玩具,都会有内部调查,评估它的内容质量和孩子的参与程度,并根据这些指标来决定是否推出这个玩具。另外,我们经常会在幼儿园或学前班做一些实验,比如一组孩子使用Leapster,另一组孩子不用,一段时间后比较各自的学习效果。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毕竟是一小部分的证据。

最重要的是“学习路径”(Learning Path)。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都会跟踪和记录一个孩子使用某个玩具时的基础数据,比如读书的频率和时间、游戏的进阶情况、最喜欢的游戏和活动是什么等等,这些数据本来是仅限于内部研究使用的,但从去年开始,我们推出了许多联网的玩具,比如Tag Reader、Leapster2、Didj、Crammer,数据的共享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所谓“学习路径”就是一个网络资源库,一个孩子只要拥有一个跳跳蛙的联网玩具,他每次玩这个玩具时的数据都会上传到网络,这样,家长就能跟随孩子的学习轨迹,清晰地看到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下一步应该学些什么。而且,家长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

三联生活周刊:今天,技术渗透到孩子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包括他们玩和学习的过程。数字技术是否改变了你们设计教育玩具的方法?您对这种技术在玩具中的泛滥有任何的怀疑吗?

吉姆:作为一家儿童教具设计公司,Leapfrog有三个基本支柱:玩,学习,技术。我们希望利用一切可行的技术创造多感觉并用的学习体验。

很多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小孩应该接触数字技术吗?YouTube上有一个视频,一个1岁的孩子用iPhone看家庭照片,并与他的父母以某种方式交流,在我们看来,这绝对是在促进他的早期语言和读写能力。我认为,“两岁以下的儿童不要接触屏幕”在这个时代未免过于僵化了。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有一款产品叫Clickstart,是帮助3岁的孩子学习电脑,他们真的需要这么早就学这些吗?

吉姆:模仿大人是一个孩子最原始的学习方式之一。在一个不断充斥着信息和交流技术的世界里,孩子们希望接触这些工具的愿望是很自然的。问题是如何保持适度,不至于让他们沉溺其中。当然还有安全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多花一点时间和你的孩子一起玩这些东西,观察他们的行为和反应,问问他们自己的感觉,然后再选择什么样的玩具最适合他,比如他们喜欢玩蜡笔,你可以很自然地衍生到数字画板。

有人管这一代人叫第一代“数字土著”,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他们世界的一部分,幼儿园、学前班,到处可以接触到计算机和电子设备。我们和很多父母聊过,他们大都希望孩子早点学会用计算机。他们希望孩子在学校成功,在未来的人生中成功,任何能帮到这一点的,他们都愿意尝试,教育玩具只是这个公式中的一个元素而已。但孩子就是孩子,有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这些电子玩具永远无法取代公园散步、餐桌前的谈话、积木、过家家。■



新商业模式的拥趸:“80后”父母群

只多一点点:两个幼教机构,一个崭新阶层

在美国的时候,凯鹏华盈中国基金的董事周炜从数字上早就分析出中国婴幼儿教育是个数百亿资金的市场,大有可为。“在美国习惯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散漫态度,许多美国家长只要孩子健康长大就可以了,只有华人家长群,对孩子教育的态度要积极很多。很多华人家长买房子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要挑选学区,父母亲对孩子教育愿意付出很多。”

可是,回国后眼前的现实还是让他大吃一惊。“幼教机构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流行了很多年可还是很管用,只要幼教机构把这句话说出来,很少有家长不点头赞叹的。”而这句话背后,往往就是一年数万元的婴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点不比一个大学生所需的费用低”。

从婴儿抓起的教育

周炜的爱人从胎教阶段就开始寻求相关机构的帮助,而他本来是不相信这套的,可是孩子几个月之后,感觉“他比同样大的孩子要成熟一些,现在我也很相信这些教育理论了”。一方面他很理性地觉得对幼教机构的教育成果应该有所怀疑,另一方面又觉得,“哪个家长看自己的孩子都不理性,只要他比别人多学会一点东西,家长就开始欢欣鼓舞”。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民营的新型幼教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成长,身为风险投资者,周炜对这块市场处于不断考察中。

很多时候是失望。“中国过去最好的幼教机构都是国家资源,像北京的‘蓝天’、‘六一’,上海的宋庆龄幼儿园,这种机构和一般家庭无缘。现在新成长起来的幼教机构都是缝隙中出来的,不仅分散,而且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就算是那些新型的、有了一定知名度的连锁幼教机构,也因为这两年扩张的需要,开始只要交两万元加盟费用就可以挂上牌子,质量也不稳定,我是不会把孩子送到那种机构的。”周炜说。

他唯一看中的幼教连锁机构在四川。“创办人是国外回来的有教育学背景的博士,观念很先进,五六年前,他创办的连锁幼儿园就已经用视频的方式让家长观看孩子活动,而且他亲自挑选老师,他招收的老师都能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相处,爱孩子,这种教师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这也是我看重他们的一点。尽管这家幼儿园年收费七八万元,可还是让当地家长们趋之若鹜,你想想,那还是在四川,可见中国好的幼教机构的缺乏。”

可是这家幼教机构不想大规模在省外扩张,所以周炜还得寻求进入的方式。

中国的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生人和“80后”长大的这个群体,现在是幼教机构主要的买单者,“他们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有品牌意识的一代人,在他们的巨大需求的推动下,幼教机构才疯狂成长起来”。周炜说。

在很多年里,中国0~3岁的婴儿教育机构是空白,商品稀缺使中国最早出现早教机构的时候,“永远是爆满状态”。红黄蓝教育机构的创始人史燕来说到自己1998年在中国科技馆创立“翻斗乐”的时候,脸上满是笑意,“我们当时的口号叫母子互动,都没考虑到爸爸参加进来”。

严格地说,这还不算以教育为主的早教机构,只是一个让孩子们可以自由、放肆玩耍的场地。北京大学毕业的史燕来在经营翻斗乐的过程中发现,当时北师大以及国外的研究机构已经有很多关于儿童心理和婴幼儿教育的研究成果,可是都还没有变成实践。“我们勉强算是一个儿童体能训练的机构,加上我那时候刚有孩子,所以在这上面不免花心思,决定想办个能对孩子进行早教的亲子园。”

“3岁以前的教育很重要,带孩子来玩的很多家长也是学教育的博士、硕士,她们都知道孩子应该教育,可是怎么办一个完备的亲子园,谁也没经验。不过我觉得,亲子园最重要的就是爱心,第一批从300多人里只招收了4个,我请北师大的老师来给她们和我一起上课。”

亲子园的课程基本上是琢磨着前进,“家长们不愿意让孩子玩沙子,觉得脏,我就买来彩色沙子”。从最简单的沙课程起步,一直到现在,所有的课程都在不断调整中。“一方面是我们接受的新经验越来越多,一方面是不同时代的孩子的成长特点也不同,,我们的课程已经调整到了第十五版,现在我们有一整套立体教育方案,还在不断变化。”

十几年过去,红黄蓝已经在全国有了几百家亲子园,而别的品牌也在崛起中,台湾来的华威国际的总经理罗文倩发现,内地的亲子园市场实在太大——“从无到有生出来,一下子就上万家,从最豪华的办在CBD的,到最简单的在小区里刷刷墙壁颜色就开张的,谁都没做到这个市场的最大。”她所参与投资的“东方爱婴”已经有了300多家连锁。

这样的早教品牌吸引的是城市里拥有中高收入的父母。据东方爱婴提供的数据,全国5万名会员中家庭月收达到5000~1万元的占44%,超过1万元的占23.5%。这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是早教市场最大的消费群体,对品牌也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他们是对品牌最挑剔的一群人,现在中国亲子园的知名品牌也有几家了,像美国模式的‘金宝贝’、中国本土化色彩很浓的‘红黄蓝’,注重孩子智力潜能开发的‘东方爱婴’,家长们选择余地很大。”罗文倩说。

罗文倩发现:“金宝贝吸引的是那批很西化的父母,他们绝大部分认为孩子只要玩就可以了,所以那里注重体能训练。东方爱婴则比较注重智力开发,中国人最喜欢这套,台湾80年代时早教机构的发展和现在的内地比较像,那些机构整天要孩子背诵,中国孩子背几百首唐诗不稀奇,而同龄美国的孩子能唱一首歌,都会被父母当做是人生值得纪念的大事,录下来寄给多个亲友。”

东方爱婴最核心的产品——为孩子提供的课程号称最注重智力和潜能的开发。我们参加了一节为16~24个月的孩子开设的音乐课,授课老师嗓音确实很好,甜美、洪亮且具有亲和力,而且保持了整节课的热情与微笑,是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人力成本是鉴别早教机构优劣的另一视角,像东方爱婴、红黄蓝这种机构都是一个老师只照顾几名孩子的,虽然是一名老师在上课,可是旁边招呼的老师还有数名,这样家长们也感觉钱花得值。

因为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短短45分钟的课里安排了让人应接不暇的内容,各种音乐游戏、各种需要孩子们跟唱的旋律走马灯似的过个不停。

一名家长对本刊记者说:“我家孩子来上课后,家里再有客人来时她不躲起来了,其他的,真说不上有什么变化。”可是就是“不再认生”这点上,就足以让有经济条件而又热切希望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坚持带孩子来上课了。

只多一点点:新型幼教机构提供的商品

小惠老师在红黄蓝幼儿园的国际班已经工作了6年,她是个眼睛很大的女孩子,确实让小孩子看上去就很喜欢,这也是新型幼教机构选择教师的最重要的一点。史燕来说:“不能要那种高高在上的老师,传统的幼教机构比较注重师道尊严,我们看中的是老师对待孩子的平等性,老师做错了,就得诚心实意地向孩子道歉。”

小惠说给孩子道歉在这里是很平常的事情:“在我们这儿,老师和孩子是平等的。比如有时候我错怪了孩子,我就会很真诚地对他说,对不起,今天因为那什么,老师错怪了你,你能原谅老师吗?”

红黄蓝幼儿园总园长蔺玉华有30多年的幼教经验,在公立和民办幼儿园都待过,她说:“这里招老师的时候第一看重的是亲和力,以及她是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地爱孩子、爱这个工作。面试的时候每个人介绍自己时都说我非常爱孩子所以我才来,我就直观地问他们,如果小朋友今天就是拉在裤子里了,你看到后怎么做?能仔细说明自己怎么洗裤子的老师我才要。”

老师下蹲的说话方式,使这里的孩子更活泼一些,小惠说,许多刚从公立幼儿园转过来的孩子,来的时候都特别老实,特别乖,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和这里其他孩子有特别明显的对比。“我不能说别的幼儿园不好,但有些幼儿园对孩子确实有束缚,挺严格的。加上我们这里的老师明显年轻,都好动,所以我们这里的孩子明显比别的幼儿园的孩子活泼。”

所谓的国际班,就是聘请国际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班级,本来红黄蓝在收费上不属于最高档的那类,根据所在区域不同,一个月从1000多元到3000多元不等,可是国际班都是一个月5000多元,半日全程由外教授课,与北京收费最高的专收外国孩子的国际幼儿园不相上下,我们走进去,一个来自菲律宾的老师正在又唱又跳,旁边还有两个中国老师也围绕着孩子唱英文歌,除此之外,几名保育员还在旁边招呼着,一个只有十几个孩子的班级,老师有4个,还不算保育员。

另一个国际班正在教武术,史燕来说她门比较重视中国传统教育。“我们的课程里面有很多中国的传统东西,教孩子武术、抖空竹,我们本来就是个开放平台,美国的、中国的幼教模式都是适合中国儿童的就用。”一个年轻的男老师正在教孩子各种拳法,全是最简单的招数,可是他不时地欢欣大叫“太标准了,老师喜欢你!” 还做出不敌孩子的拳法的样子,红黄蓝的幼儿园系统在2003年创办的时候,就招收了数目不少的男老师,这些老师都能和孩子一起躺在地上打滚。

除了教师态度友善和课程精致外,民营幼儿园能提供的特殊服务也比较多。小惠还记得,有个胖胖的女孩子,“说话有一定缺陷,一定要跺下脚才能蹦出一个字,刚来总被小朋友笑,可是她特别能做算数题,都能算到100以上了,我就总是在别的小朋友前面表扬她的天才,结果后来她说话也好多了”。

有许多公立幼儿园不收的孩子这里也收,“有个小孩子3岁还不会走路,到我们这里我们也为难,不想收。可是家长说,你们不收我孩子就完了,这样一来,沟通后,园所最后决定接受。3个老师每天跟着他,半年之后终于学会了走路”。

相比起亲子园,办幼儿园的难度要大很多,因为孩子不再是一周来一次或数次,而是整天在这里,家长还不能跟着,要负责孩子的安全和食品,这样风险系数高很多,而且投资一个中高档的幼儿园至少需要500万元左右。2003年,史燕来下定决心办第一个幼儿园。

亲子园创立的时候,竞争者不多,可是红黄蓝办幼儿园就得面对强大的公立幼儿园这样的对手,好在公办幼儿园特别是名牌公办幼儿园资源的供应不足,著名的公办幼儿园赞助费近年来节节攀升,几万块钱对于越来越多的家庭而言已不是大问题,问题在于有钱也进不去。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把目光投向了有名气的民办幼儿园。有些家长说,其实我们算过账,公办的名牌加上赞助费的话,其实收的钱也不比民办的幼儿园低,“我们要比拼的,就得是别的东西,比如课程,比如我们坚持的一些原则”。

红黄蓝和传统幼儿园还有一大不同就是他们对户外活动、对孩子身体发展的重视。现在幼儿安全问题被家长们极度看重,大多数幼儿园出于安全考虑会尽量减少孩子集体外出的活动,尤其是红黄蓝的孩子们的家长。小惠说,“天冷了不让出户外,天热也不让,刮风下雨更不让,可是孩子们不去户外是会有问题的”。

蔺玉华说现在来幼儿园的孩子,基本坐车,加上回家有的还是坐电梯,肌肉明显无力,不锻炼不行,可是锻炼又会带来安全问题。“现在各个幼儿园最难做的是安全问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弱,动作协调性差,出去活动一跑摔一跟头就骨折,出现这样的问题,公立园可能还好,私立园家长是不依不饶的。公立园相对收费低,家长觉得收费低、孩子多,磕了碰了,算了,谁让我交钱少呢。私立园收费高,家长对你的服务要求更严格。”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是组织过孩子外出野炊、到郊区放养小鸭子,每年春天,还去大兴的一块地去种红薯,秋天再去收割,蔺玉华说:“我们这里每天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是一定要保证的。”

幼儿园的伙食是请了专门的营养专家和自己的保健医生一起配制的,蔺玉华说:“现在的家长恨不得孩子一天三顿都在这里吃,他们没时间给孩子做饭,结果孩子们养成了幼儿园的口味,有些孩子上了小学还回来吃饭。”

也许在一般的幼教专家看来,红黄蓝所能提供的服务,只不过比一般传统幼儿园多一点点,可就是这一点点多出来的东西,使红黄蓝这样的新型幼儿园机构在许多家长看来已经是天堂。“现在我们的几家连锁园所也都是报名量爆满了。”蔺玉华说。

缝隙中的机会:新型幼教机构的求生技能

为红黄蓝进行募资的华兴资本的副总裁李悦看来,红黄蓝的连锁幼儿园在装修上面只是中档水平,“但是特别温馨,装修材料全部是环保、安全的,看得出来花了心思”。也就是因为这点温馨,使她对红黄蓝动了心思。

在为红黄蓝进行资本管理并寻找投资前,李悦和她的团队考察了全国众多的幼儿园。“我们考察的都是连锁的亲子园和幼儿园,因为小作坊式的幼儿园不值得投资,其中有一些国际学校肯定要比红黄蓝高档,走进去的感觉和进五星级酒店类似,那里只招收外籍的孩子,20多个老师围绕着10个学生转,收费一年几十万元人民币,可是这种的不适合做连锁,不适合我们投资。”

“我去红黄蓝考察的时候,看到他们的儿童影院,窗帘用黑布,凳子全是圆角,走廊上放置着孩子们用废品改造的小手工,不像我们考察过的一些公立幼儿园那么冰冷,加上他们的创始人都很实在,不像我们常接触的IT人那么能忽悠,于是就给他们募集了800万美元的投资。”

在李悦看的那么多幼儿园里,红黄蓝还有一点也很让她喜欢:“他们的经营者很专业,有各种专门的团队,比如说有专门和房地产商保持密切联系的团队,专门考察新楼盘,看是否适合开设新的幼儿园。还有十几个学教育的硕士生组成的教材、课程团队,他们负责拿出一套红黄蓝自己的东西来。”

每个幼教机构都会说自己的课程设置最合理,教育方法最科学,可是大概心里都知道,不会有任何一套完善的课程,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像红黄蓝这样的民营教育机构要和名牌公立教育机构竞争,更得在这方面下工夫。

红黄蓝科研中心的工作人员说自己就像“搜索引擎”,找到相关材料,然后把各种理论转化为实践,“拿来后和中国的系统去匹配、融合——目前国外学前教育观念非常开放,会同时存在很多互相冲突的观念,要靠我们去选择能适应中国孩子的、家长能接受的”。

最简单的例子,“美国和日本重视户外活动,可是现在中国的家长比较害怕孩子受伤,我们就得去做家访,然后编排一些适合中国孩子的活动,像跳房子、抖空竹。引进成熟的美国课程也不一定适应中国孩子,他们的课程中有很多宗教因素,我们要淡化这种东西,可是里面的视野又很开阔,比如对世界各地文化的重视,对种族的平等感,这些都不是国内教材所具备的”。

史燕来开玩笑,她要求老师也要与时俱进,“像什么是纳米技术、朝核问题都得懂,否则孩子问起来怎么办?”

高寿岩说,她们尽量做到自己的课程能和中国的教学大纲对应,可是,“还是有很多家长提出更多的,现在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名牌小学,我们也有学前班教育,可是教的东西不一定是家长想要的”。

高寿岸还提到她们设计的学前班课程,“包括教孩子怎么整理书包,书应该放在哪里,怎么去适应一个新社会环境,可是家长们不干,让我们赶紧突击教孩子功课,那就和我们系统课程冲突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家访,“我们的老师上门去和家长谈,告诉他们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教孩子,大多数家长还是能理解的”。

红黄蓝的孩子上重点小学的升学率一直很高,这是能让家长们信服的理由,在某种程度上,要是你不能融入国家教育体系,你的幼儿园的生存就存在问题了,史燕来说:“如果做亲子园,你只需要在工商部门注册,因为毕竟多数的亲子教育还是商业化运作,虽然我们取得了教育资质,我们的运营体系还是考虑商业化因素。”

“但要是想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把幼儿教育做到位,一定要融入到正规化教育体系里来。”而将产业扩展至教委直接领导下的幼儿园领域,是红黄蓝教育真正在中国扎根的前提,教委的指导是国家行为,“做幼儿园我们定位就是国家标准”。

为了融入国家教育体系,红黄蓝选择了很多民办幼儿园都不愿走的道路:申报级类。第一家红黄蓝终于历经艰难后通过了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的考评——史燕来说,很多民办园不主张申报级类,因为评审要求非常高,而且很繁琐,总是要来定期检查。

不上级类的话教委管理得相对松散,一旦上了,每年都有评定,今年评定过不了关第二年就摘牌了,甚至很多公立幼儿园也上不了那个级别,很多民办园因为追求利润,“最简单的比如装修材料就达不到标准,根本禁不起这样的审查”。

东方爱婴的创办人贾军曾是著名的国际数据集团(IDG)的高级白领,1998年放弃了年薪30万元的工作开始创业。贾军以她一贯的对数据的敏感性认识到早教市场的机会,她说:“我在刚刚做的时候,读到一篇报道,一个家庭用于一个孩子的月支出最少是800元,其中教育支出是200元以上。当时北京有28万名0 岁到3岁的家庭,如果乘以200元,再乘以12个月,你算算这是多少钱。”

光有数据支持没有用,贾军也一直强调了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东方爱婴的“大研发”概念包含几个层级:一是国际科研成果,在美国的合作伙伴保证东方爱婴能得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二是和国内顶级科研机构合作,保证国外理论和中国孩子能结合起来;三是自身研发中心,了解顾客需求。

对比红黄蓝与东方爱婴这两个婴幼儿教育的样本在打造各自核心产品——课程或教育模式时,可以发现基本它们都以国际成果、国内机构、自身研发中心为3个点,且都含有学习国外教育理论、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对这些理论做适应中国孩子的调整,并将理论运用到课程实践中去等几个关键环节。

蔺玉华当幼儿园园长已经很多年,从国营体制转到民营体制,见证了中国幼教改革之路。她说:“最早学习苏联模式,后来推翻了,有若干年没有大纲,完全根据小学课程来设置幼儿园课程;再后来出来了一个特详细的大纲,上世纪80年代的,规定幼儿教育要学10以内的加减法,不能多学,有的孩子想学20以上的加法,负责检查的人会来告诉你,违反大纲了啊,终于到2001年出台了一个比较概念化的大纲,各个幼儿园的主动性才发挥出来。”

“现在红黄蓝里面的孩子是活泼多了,也不像我从前待的军队幼儿园,孩子们总是比谁的爸爸官大,可是家长问题比从前多多了,现在不少家长都是‘80后’,送孩子来上学,孩子没哭,他们眼圈先红了,站在幼儿园外的视频前面哭起来。比孩子焦虑多了。”尽管很多家长都开着宝马来送孩子上学,可是在蔺玉华眼中,他们也是没长大的孩子。

新商业模式的拥趸:“80后”父母群

焦虑只是这些家长们的表层特质,因为要投资到幼儿教育机构,所以罗文倩他们公司做过专门的分析报告,来研究这批“80后”的父母亲的特征,他们是中国上一个婴儿潮的产物。“一代婴儿潮,影响的是若干个时代,像美国50年代的婴儿潮,到现在还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因为在台湾地区长大,所以罗文倩总拿台湾来做分析对照,内地的“80后”和台湾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很相似,“成长阶段物质不一定很匮乏,但是也还比较简单,正好碰上了经济起飞阶段,所以他们身上的特征和他们父母亲完全不同”。

经济起飞阶段的家长都很重视教育,“因为家族背景会渐渐淡化,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要是努力,照样可以去500强的大公司打工,大家对教育成功有了种种隐性的假设,所以家长们的想法一致化了,都希望孩子有好的教育经历”。

这批“80后”的孩子在成长中,因为成长环境的富足,“他们成了内地最早的品牌认知者,对品牌有要求,对质量也挑剔,成长背景使他们的商业化认知程度很高,他们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也是最苛刻的品牌消费者”。

这种消费习惯反映到早教领域,就是他们开始寻求好的早教机构。“与他们的父母对他们不一样了,他们小时候可能只要有学上就好了,可是现在,因为是一胎政策,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从生下来就受到更好的对待,往往愿意倾尽所有,加上他们当中很多人是从小城市或者农村来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父母不在身边,就更加茫然而冲动地去寻求外界的帮助了。这时候,亲子园这样的机构就有了发展空间,应对的是刚性需要嘛。”

虽然在内地发展已经10年,可是亲子园行业中没有出现领导性品牌,“主要是中国太大了,很多经验在大城市有用可是不能复制到小城市,现在中国的幼教还在从无到有阶段,所以家长们、创办人们都在学习过程中”。

台湾的早教机构有一个时期非常发达,所有的父母都要把孩子送到各种学艺班学习,“好像不学就不能长大似的”。可在经过了80年代的高潮后,台湾的早教机构现在已经到了大批衰退的地步,“主要还是因为人口少,机构找不到生源,现在成批倒闭,可是在内地却没有这种担心,因为空间大,婴儿潮也没有消退的迹象,我们可以做好一线城市,有了精细化的管理经验再把它推广到中等城市”。

不过,也许不用等到那么久以后,罗文倩他们在东方爱婴之外,还投资了一个叫天才宝贝的幼儿教育机构,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课程全部从美国搬来,号称是要培养孩子里的 EMBA。“收费也特别高,单价课程就有几万元,是所有幼儿教育机构里最昂贵的,开始我们还担心,想是不是只在北京、上海开设算了,结果在大连、青岛等地实验了一下,没想到都挤得报不上名,每个中国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强,很少有例外。”■



你的孩子“超常”吗

如果家长把一个孩子当超常儿童来养,犯错误的概率是97%;把一个孩子当普通孩子来养,犯错误的概率只有3%。



“超常”还是普通?

只要有了孩子,父母往往就会陷入一个又一个误区,让没有孩子的人觉得可笑。比如那些等候在北京市宣武区陶然幼儿园门口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中,有一位妈妈说: “超常儿童?谁家宝宝不超常啊,这么小怎么能看出来谁超常谁不超常?”还有位奶奶说:“凭什么就他家孩子超常我家就平庸啊,我家孩子算数可好呢,被子也叠得可整齐了。”另有一位较为“理智”的父亲说:“不超常就教呗,多教教就聪明了。再说,不超常的潜台词是不是说父母也比较笨啊?”

陶然幼儿园是国内第一个开办超常儿童实验班的幼儿园,它和中科院心理所合作,每年通过选拔招收一批超常儿童,进行特殊培养。虽然家长们嘴上说人人的孩子都一样聪明,但实际上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测出来是超常儿童,他们还是会沾沾自喜,“还真觉得比其他孩子聪明”。总之,父母们多半只乐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更“优秀”、更“聪明”这些说法,至于“普通”、“平庸”之类的字眼,他们特别不乐意听到。“小孩子嘛,就有希望,哪个父母希望孩子们没定性的时候就普通啊,说不定日后哪方面一鸣惊人呢。”上面那位妈妈说。

对此,中科院心理所从事超常儿童研究的施建农研究员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不管家长愿不愿意承认,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超常儿童的比例只有1%~3%。虽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绝大部分家长都不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之前有人对家长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前15%吗?”结果85%的家长都回答 “希望”。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矛盾,15%和85%的数字偏差会导致至少70%的家长非常失望。“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正确认识超常儿童在儿童中的比例非常重要。”施建农告诉本刊记者。

“超常儿童”听起来是一个不那么顺溜的叫法。“对于做科研的人来说,关于超常儿童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什么是超常儿童,二是超常儿童为何超常。”

我国古代将那些才智出众、少年得志的儿童称为“神童”。古希腊的柏拉图把那些聪明异常的儿童叫做“金人”(Men of Gold),意为“稀少、珍贵”。“天才”(Gifted)一词则始于1644年,不过直到高尔顿(F. Galton)的《遗传的天才》一书出版以后才得以广泛流传。在心理测验兴起之后,特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提出智商这一概念之后,人们又提出以智商(IQ)作为定义“天才”儿童的标准。除此之外,还有中国香港和台湾称的“资优”,日本所称的“英才”等名称。

不过“超常儿童”这个名词可以说只有中国内地才有。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心理学家刚开始对那些出类拔萃的儿童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为了给这些非凡的儿童一个合适的定义,内地心理学家于1978年提出了“超常儿童”(Supernormal Children)这一术语。“当时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这些儿童的非凡表现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培养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使用‘超常’而非‘天才’可以和‘天命论’或者‘宿命论’划清界限。另一方面,超常儿童只是儿童群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不同于儿童群体的独立群体。”施建农说。实际上,“超常”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那些在整个儿童群体中处于非常落后的一小部分儿童是“低常”,以往常常被称为白痴、弱智或智障等;而那些处于非常优秀突出的一小部分就是“超常”,而介于两者之间的绝大部分儿童是“常态”。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也可以理所当然地被包括在“超常”的范畴了,因此 “超常”一词同时包括了中英文常用的天才(gifted)和专才(talented)儿童。

“超常儿童在心理任何一个方面的能力分布或表现形式的分布都符合这种正态分布,处于正态分布的高端一头,比如高于平均数2个标准差以上的部分就属于超常。”以智商为例,平均智商是100,标准差是15,大于平均值2个标准差,即大于130即认为是超常。“除了智商,体育、音乐、舞蹈、艺术、领导才能都会表现出这样的分布,有些孩子八面玲珑,有当领袖的潜质,而有些孩子注定就要被领导。”

打破家长的幻想

施建农最初在师范学校学习化学,打算毕业之后做化学老师。1978年,国家成立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当时有一些关于科大少年班神童的报道,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就像很多普通人一样,我想了解超常儿童为什么会超常。”因为做老师也必须对孩子有些了解,要学儿童心理学,他就看了一些书籍,不知不觉就“多看了一点”,后来就到中科院心理所做研究生,报考的专业是超常儿童发展与教育。

“当时人们有一个朴素的观念,认为早期教育可以造就超常儿童,我也觉得如果方法合适可能是可行的。但是后来发现,实际情况和想象的差距很大。在过去的20多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虽然教育是有作用的,但是和生物基础相比,教育的作用非常有限。我们不能人为地造就超常儿童,不能把一个天赋平常的儿童通过教育变成超常儿童,但是绝对可以通过‘努力’把一个超常儿童变得很平庸。”

生物基础和教育的作用不完全一样,生物基础注重了本身潜力的可能性,教育是这种可能性实现的外在条件。把内因外因搞清楚,对学校和家长都很重要。“心理活动主要是大脑功能的表现,而大脑有它的生物学结构,我们推测它也像体型一样会受遗传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智商的遗传度还是很高的,如果两个人智商都很高,生出来的聪明孩子的概率会大一些,但是很多东西并非一一对应,只能说可能性会大一些。”施建农说。

他们前期的研究证明,超常儿童的大脑和普通儿童的大脑在进行认知作业和非注意认知加工时都表现出特殊性。那么,为什么超常儿童的大脑会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工作模式?更深层次的内容是什么?他们随即开展了行为遗传学研究,主要目的是把生物性的遗传因素和日常表现出来的行为之间建立关联,寻找可能起到决定作用的生物因素,比如候选基因。

不过,从基因入手的研究至今也没有什么结果,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人们没有办法像确定单基因遗传病那样确定某一个基因和高智力有关,很可能是若干个基因对智力都有关系,现在的研究旨在寻找可能和高智力有关的候选基因。“智力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这些研究目前也正在起步阶段,很可能今天发现的明天又被否定了,科学需要不断地验证。”他说。

施建农最常举一个例子:刘翔跑得很快,家长可能希望孩子也跑得很快,但是就算把孩子送去短跑学校训练,最终就算是把他累死了,他很可能也跑不了刘翔那么快。 “这个例子家长很容易接受,但是家长就是接受不了别人的孩子能考100分,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考不了100分。”施建农对于这个问题非常的无奈。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考100分,而且有的人偏科,除了努力的因素以外生物学因素本身就决定了他缺乏某些天赋,只能在某方面达到一般水平。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因为有什么愿望就让这个愿望变成现实,如果这样会有很多可悲的事情发生。”

如果家长把一个孩子当超常儿童来养,犯错误的概率是97%;把一个孩子当普通孩子来养,犯错误的概率只有3%。“家长要有平常心,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更现实一些,也能少犯些错误。”



如果真的超常……

如果一旦经过科学测试发现一个孩子真的是超常儿童,有没有进行特殊教育的必要?

“开设超常教育实验班的真正目的就是给超常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特点和需要的教育形式和机会,也就是因材施教。”施建农说。

超常儿童的发展在很多方面与普通儿童有差异,例如,发展早,发展速度快,学习能力强,记忆力好,思维能力强等。“超常儿童理论上讲从两三岁就能看出来,比如两三岁的时候能认很多字,甚至可以读,至于意思懂不懂是另一回事。从道理上来说,除了智商,任何一个方面都应该有鉴别,比如音乐、体育、舞蹈、管理才能等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研究永远落后于实际需要,我们现在做得多的就是和智商有关的测试,其他方面关注得少了一点。”

如果把一个超常儿童放在普通的集体中,因为他们掌握同样内容的知识需要的时间明显少,所以可能会出现不能适应的现象。在普通班里,由于课堂上的内容对他们显得太简单,40分钟的内容他们可能只需要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于是在剩余时间无所事事而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同学说话,所以他们常常被当成问题儿童处理。于是,久而久之反而成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以小学为例,有些被实验班录取的孩子,当老师到原学校调查时,常常被惊讶地告知:“某某是我们班最差的学生,怎么可能是超常儿童呢?”但事实证明,这样一些10岁时在普通班被当成“差生”对待,经常受批评的孩子,经过4年,甚至3年超常实验班的教育后,竟然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原因很简单,因为实验班为他们提供了适合他们发展规律的教育。”

然而,针对6岁以下超常儿童的实验班的建立并非易事。1978年,中国开办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85年,北京八中创办超常教育实验班;1995年北京市育民小学创办超常教育实验班;直到2004年,中科院心理所才谨慎地创办了幼儿园超常教育实验班。“年龄越小鉴别越困难,对未来预测的误差越大。我们对陶然幼儿园生源的测试,实际上大部分测试不是为了选超常儿童,是为了帮助他们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保证除了超常儿童以外的所有孩子都得到更合适的教育。”

开办了这个实验班之后,施建农增添了些许麻烦。“生源太多了,我们都经常让家长不要来了,挺远的或者接送不方便。做这个项目是为了做研究,不是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源,所以很多时候是我们劝家长别来,但是你越劝人家越要来。”施建农说。

目前正规的由幼儿园开办的超常儿童实验班全国仅此一家,全国范围内针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和研究远远不够。除了中科院有专门的超常儿童心理发展与促进研究课题组外,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常常没有相应的研究人员,即使有也只是作为“副业”在开展。虽然有一些中小学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但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深度,而且也很不规范。目前开展超常教育的学校仍然非常少,这与我国超常儿童的数量及对超常教育的需求很不相符。那些打着超常教育旗号的这个班那个班,多半图的是经济效益。“比如有些机构宣称超常儿童的比例是15%,如果你是服务机构,就希望有更多的服务对象,但是从纯科研来说,我们追求该怎样就怎样,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施建农说。■

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

当代中国金钱迷境:钱到底是怎么搞定我们的?

这个世界叫Morld

当代中国的金钱迷境

什么时候,人类选出了一个国王,中文名叫金钱,英文名叫Money?

美貌是王后,权力是太子,名誉是公主,之后站着两排臣仆:一排是生命、健康、才华、作品、美德、青春、自由、爱情、幸福、快乐、家庭、友谊、奉献、信仰、事业、慈善、公平、法律、正义、情趣、爱好、安全、理想;一排是疾病、阴谋、罪恶、战争、暴力、毒品、偷窃、抢劫、挫折、伤害、欺骗、自私、痛苦、抑郁、孤独、愚蠢、无知、迷惘、麻木、冷漠、残忍、危险、肮脏。

今日世界,正上演一段金钱与人类的“双人舞”。

我们总想做自己的主人,却常常沦为金钱的奴隶。金钱是怎么搞定我们的?他总是肆无忌惮地驱使弄臣,羞辱良臣,漠视底线,践踏原则,撕毁契约,暗设交易,激发贪欲,收买人心。



金钱正在把我们每个个体逼入绝境。只有一个拥有健全法律和商业运行机制的社会,才有能力帮助个人反抗国王;只有一个拥有信仰和多元价值观的社会,才有机会团结个人看轻金钱。

被金钱颠倒的世界,从World变成了Morld,这个世界叫Morld。在这个名为Morld的世界,发生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战争,正愈演愈烈。

从World到Morld

世界颠倒了个个儿——金钱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你却面临生活的沦丧、价值观的崩溃与理想的退守。这是一次集体经历的失败主义,一出西方金钱观与中国价值观冲突的戏剧,也是一个正义与利益换位的Money世界。



仅仅在30年前,你仍对这一切深信不疑:物价不会随便上升;塞车永不会在你的城市发生;单位可以终老;熟人存款绝对和你差不多;蜂皇浆足以补身;一辆自行车就够了;有工作就自然有老婆和房子;你热爱的作家绝不会写低俗作品;没上大学不代表没有竞争力;每月给父母钱是一种义务;让中国超过美国比个人幸福更重要……你的幸福感建立在社会贡献度上,你是时代建设的一颗钉子,你没有想过攀比。

仅仅在30年后,世界就颠倒了个个儿:忽上忽下的猪肉价格代表了跌宕的CPI,17元一公斤;你因不敢相信国产奶粉而选择美国奶粉,要210元一罐;刚逃离堵车现场又要面对高速收费,需120元一程;修电器的人不再是邻居而是物管公司,交200元一月;你一边失眠一边办健身中心年卡,付3500元一年;你一边对同事态度冷漠一边参加搭讪培训班,给800元一课……你的幸福感建立在每月的收支账单上,你只为自己而活,你的人生发动机是你没完没了的欲望。

无法否认,金钱已经开始主宰你的自由,变成了你生活的国王。

钱的中国拐点

早在1023年的中国成都,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就诞生了。从“净众寺”诞生的中国纸币,却多年未洗涤过众人的内心。《管子》有言:“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士为首,商居末。“权力”和“金钱”不同步。

随着中国的开放,西方的金钱逻辑亦来到中国。理想主义的偶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有闲阶级。今天,韩国《韩经商业周刊》这样描述“中国式金钱观”:喜欢钱、能赚钱、爱攒钱。德国《世界报》引用了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东亚研究所马库斯陶贝教授的话:“中国的实利主义气息异常浓厚,事业与成就首先是以金钱衡量。”

赢者通吃的时代,钱成为了最近30年中国人思想与生活转变的一个拐点。整个社会对金钱的集体向往,催生了中国中产阶级成功与失败交织的图谱——他们有学历、有房、有车、有家庭,手持多只具有成长性的股票,却没有私人生活的情趣。罗伯特·索洛在《资本主义的今天》里写过,人们抱怨工作的冷淡无趣和非人性化,成就感和满足感荡然无存。同理,中国的中产们一边分期付款支付所拥有的一切,一边抱怨缺乏幸福感、价值观崩溃。

姓钱的中国人总喜欢给孩子起个与钱抗衡的名字,诸如钱锺书、钱学森,避免钻到钱眼里的俗气。中国人一直生活在关于钱的各种矛盾之中:爱钱,又怕有钱;不承认钱是生活的全部,但生活的一切都不得不围绕着钱;不承认钱是人生的唯一价值,但回首往事,除却为钱奔波的奋斗经历,其他一切都乏善可陈——我们甚至无法说清,是失去了多元的生活选择,才退一步去追求金钱;还是因为追求金钱,才导致了生活的沦丧。

钱无罪,人有病

亿万富豪李春平写过畅销书《忏悔无门》,说的是财富的传奇。他在得到财富后,想把曾经的爱情、亲情赎回来,“然而岁月不可以召回,青春不可以抵押,感情不可以救赎”,终是忏悔无门。

“这个世界将要失去某样东西时,这样的东西价格必须上涨。”《超级金钱》里的“大人物”温菲尔德如是说过。在物欲旺盛的这个时代,纯爱、友情、梦想与信仰早就物以稀为贵,与你内心的距离越来越远,与钱的距离越来越近。

德国多特蒙德的海德玛丽女士曾做过一个脱离金钱世界的试验。这位50多岁的教师及心理治疗师在6年时间里,只和别人进行劳动与实物交换。她给文化中心做饭,只为使用电脑;她给孩子补习德语,报酬是一顿晚饭;她帮别人照顾小猫,以换来一张车票。结果,社会人士给了既不交税也不上缴社会福利的她一个负面的评价: “社会的寄生虫”。市政府更持否定态度,因为没有税收的任何“贸易”,对城镇而言都是灾难。

这就是商业社会的逻辑,它造就的一个金钱为尊的“非环境”。金钱成为成功学标准背后,是这个社会的集体无力感与失败感——在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习惯怀疑多于信任;在资源紧缺的城市,我们习惯生存先于梦想;在商业时代,我们习惯以利益得失作为行事标准;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盲目相信西方的进步,却忽略了高速发展带来的文化断裂;在多元的文化世代,我们反而找不到共有的追求与梦想,金钱成了唯一的大范围目标符号。

英国首席法官培根写有《论金钱》,却因受贿被囚于伦敦塔。传说培根出狱后烧掉了原作,想重写《论财富》,却支气管炎复发而死。有考据癖认为他早已发现金钱的阴谋:“即在你获得金钱的过程中,如果感到紧张或屈辱,在获得金钱之后,就不要指望会生活得怡然自得,因为在紧张或屈辱中得到的金钱,用起来会更加不安和心酸。”

成功是一种毒药,钱是它的药引。如果金钱到最后,没有给中国有钱的人带来幸福,却让中国没钱的人不断抱怨,我们又该如何填补这30年观念骤变所带来的心理落差、道德错位与文化断裂?

金钱更多了,但生活更没兴致了

坏经济并未让我们变好,投机之风、炒作之心未改。鼓动经济曲线的是人性中最不安分的部分,它们召唤金钱又受金钱驱使。


电影《华尔街》关于贪婪的表述堪称经典——Money never sleeps(金钱从不睡觉)。华尔街人从不睡觉,打足十二分精神,像打了药,时刻准备搏杀。金融海啸来临,药劲过去了,于是一片疲软。

中国人近十年来所受有关金钱的教育或教训,超过过往一个世纪的总和。今天连我儿子都懂得“钱最亲”,小小年纪就知道有钱才是硬道理,他们比玩具升级、比老爸车子房子,背后都在比钱。

钱一度是万恶之源,中国人连买东西也得高呼革命口号。国家领导人从来不接触钱,他们管钱但不沾钱。据相关回忆,邓小平在后只用过一次人民币,就是视察南方某铅笔厂时用10块钱买过几支铅笔。可这并不妨碍邓大人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

苏联一部电影中,某年轻人抱怨说,钱真麻烦,拿出拿进的。所以苏联人发明了配给制。相对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要麻烦得多。

钱很麻烦。

成功而不快乐

成功而不快乐是最大的失败。我们算一笔账,有钱了成功了,可周围早夭的、得病的、郁闷的,却比以前多多了。

以老板们为例,中国所谓成功的老板大多经过一番心理调适,至少表面平和,不再张牙舞爪。星河湾老板黄文仔近年最爱说的一句话:100万是自己的,1000万是公司的,1亿以上就是社会的了。自从当了广州市政协委员后,黄老板鲜在媒体露面,更无主动邀宠之事。这似乎与那个“豪宅制造者”形象相去甚远。英国小子胡润教会了中国老板低调,用造榜的方式给老板们上了一堂心态调整课。

没钱时你是钱的老板,有钱后钱是你的老板。当下,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准。有钱而不快乐是时下通病。穷忙族为金钱打拼职场,九成人认为工作并不快乐。高企的房价让自命不凡者低下高傲的头。房奴一辈子身负蜗牛壳的房子辛苦劳作,那些迟买房者更是跳着脚骂经济学家误导苍生,让他们错过最佳入货时机。还有那些跳桥的、跳楼的,都是钱这个冤家惹的祸。

关于房奴有个笑话:小蜜蜂向蝴蝶求婚,蜜蜂说:“嫁给我吧!我每天都让你吃上最甜的蜂蜜。”蝴蝶说:“你天天忙来忙去就知道吃!甜食会让我变笨的,我要嫁给蜗牛!”蜜蜂说:“为啥呀?”蝴蝶说:“你看你整天都住集体宿舍,人家蜗牛好歹是个一居室。”这下明白为啥80后也急着买房了吧。

金钱是欲望的发动机

中国人是否比过去更需要钱了?过去看病不是问题,现在看病成了问题,而且病还特别多。过去几个孩子一块儿养,现在一个孩子都养不起。而且还啃老。

中国人是否被金钱异化了呢?钱不是符号,用钱买的东西才是符号,名车、时装、豪宅催人奋进,叫人钱紧。如《胡润百富之选》仔细列出新贵们必备的三十几项物件,什么万宝龙的金笔、卡地亚的表和星河湾的房子。无此,你枉称新贵。

按北大社会学系郑也夫老师的说法,现代人所需可分为两种商品:温饱商品和地位商品。温饱商品满足基本需求,地位商品满足攀比需求,而攀比是无止境的。温饱商品无需许多钱,地位商品需要许多钱,因为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

举个例子,有人爱吃大葱蘸酱,近三十年来身份几经变换,由打工到老板,这个温饱需求没变;但他的地位商品却不断升级,比如坐驾从夏利跃升为大奔。

英国纪录片《人类足迹》耗时两年计算出每位地球人的基本需求常数:平均寿命:78.5岁;交友个数:1700个;吃掉的牛:4.5只;吃掉的鸡:1201只;喝掉的啤酒:10351升;做爱:4239次。这个统计有英国人的误差,但人一辈子的基本需求大致就这么多了。

还是按郑老师的说法,人一生只追求三种境界:舒服、牛逼和刺激。就是说,钱最终要换算成舒服、牛逼和刺激。而幸福是什么呢?没有比幸福更空泛的一个词了。幸福就是对着镜头说“Yeah!”吗?

钱能说话。去年西方媒体称money说普通话,中国人在金融风暴中着实牛逼了一把。今年公布的全球慈善榜,一度搅得东南亚各国抬不起头来的老坏蛋索罗斯名列第二,排在比尔·盖茨之后。老索用钱搞垮东南亚小国经济,所赚之钱最后用到行善。这就是用钱发言、用钱说话的一个典型例子。索罗斯个人能吃多少、用多少、玩多少,都比不上他搞垮东南亚后行善牛逼和刺激。

钱给索罗斯带来无比实现感。可多数情况下,钱败坏了我们的生活兴致。我们不再谈人生,饭桌上比钱比成功,人变得很犬儒,看什么都不顺,看谁谁都傻。我们正在失去生活本味。

有一则关于二奶的笑话,说让男人迅速阳痿的一招,就是在亲密时在他耳边嘀咕一声:“最近风声很紧!”另一则让女人失去兴致的笑话,说只要在亲密时在她耳边嘀咕一声:“得,忘了还有一笔款没收回呢!”

警惕金钱成为新的奴役工具

德国人马克斯·韦伯100年前就断言:“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毒奶粉”、“黑砖窑”、“嫖处案”等事件应验了这个断言,比“中国奇迹”和“中国速度”更让世人震惊。

金钱背后是控制。金钱这个高耸的M大字下是唉声叹气和自动就范。宏观调控、微观调控都是调控金钱,最终调控着你我的幸福感。比如房价,政府部门出具的地价占房价23%,业内并不认可,即便如此,再加上20%多的税费也占到房价一半,你说谁是高房价的推手?小产权房价格超低坏了规矩,所以反小产权房时他们异口同声。又如股市,股市潮起潮落,对散户的求财心理利益集团早已拿捏得极准,收放之间,散户们的血汗钱就被卷进去了。说中国股市是散户的提款机一点不错。

我们看到一幅卡通图景:一张百元大票出了印钞厂后就开始了旅行,从银行到各单位财务处,经工资条发到个人手上,又经储蓄、购房或炒股瞎折腾一通,转一圈又回到银行。期间伴随着人们患得患失,起起伏伏,骂骂咧咧。对普通人而言,一点赚钱的实现感都没有,更别提兴致了。

中国旁边的小国不丹,为世界作榜样提出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不丹人民追求的是整体的幸福感,而不光是物质上的满足。不丹人宣称,幸福就是只关心你周围的人或事。所以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得到保留。不丹那种田园牧歌的生活是饱受现代化煎熬的人们心中的伊甸园。

金融危机至今,坏经济并未让我们变好,投机之风、炒作之心未改。对权贵资本的暧昧,我们骂于网络,逢迎于股市。鼓动经济曲线的是人性中最不安分的部分,它们召唤金钱又受金钱驱使。只是,不要让金钱败坏了生活的兴致!


中国人民很行

衡量中国的人民行不行,你只能去问它的国民:城里人是否买得起房?农村人是否生得起病?大学生是否找得着工作?


新世纪以来,有几个口号注定是要被载入史册的:“中国人民很行”、“中国加油”和“中国可以说不”。

2007 年《新周刊》试图为中国人的欲望排序,“更多的钱”、“环游世界”和“中国天下第一”当选前三。如果是在30年前,这一顺序可能会重排。政治松绑与经济开放让中国人有了想富的欲望和富裕的权利。而今日呢?赚钱已成为绝大多数国人的主动力,借用汇丰银行某高官的话说:“如果人是PC的话,那么金钱就是我们的 Windows。”

上世纪80年代暴富起来的农民,经常干的三件事就是赌博、修坟、娶小老婆;90年代暴富起来的城里人,经常干的三件事就是买房、离婚和找情人;新世纪以后暴富起来的人,最常干的三件事就是出国转移财富、混个政协委员当当和包二奶。

说中国很行,你不能只看外汇储备有多少、收购了多少海外矿产和举办了多成功的奥运会,这部分国家财富如果不能转化为国民福利,数额越大反而越危险;说中国人民很行,你也不能只看首富们的总资产、世界500强名次和奢侈品销售数字,如果社会不能维持基本秩序与起码公正,富豪们生活越豪奢,证明社会危机越深重。

就像衡量一个男人行不行你只能问他老婆一样,衡量中国的人民行不行,你只能去问它的国民:城里人是否买得起房?农村人是否生得起病?大学生是否找得着工作?说中国人民很行的除了神志不清的自大民族主义者,还包括部分别有用心的外国人和揣着明白当糊涂的阴谋家。前者不足虑,后者才深足警惕。

中国人有钱吗?

如果在三年前问,这或许是个问题;但在整个世界还在金融海啸里苟延残喘、欧美日消费者不得不节衣缩食的今日,这是个再愚蠢不过的问题:中国简直是地球上最富有的国家了,无论是政府或国民。

我们的政府在各种场合风头出尽,我们的国企在大肆购买非洲、澳大利亚、南美与加拿大的矿产,我们的民企在吞并那些濒临没落的国外品牌——无论一线或垃圾品牌,我们的富豪们在纽约、伦敦和东京挥金如土,彻底取代了中东人,成为“New Money”的新形象代言人。

中国人不缺钱,但缺幸福感。中国的GDP在不断增长,却有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即使是号称领风气之先的企业家,过去20年中,自杀的就多达1200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 “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很难说,钱多对于他们来说是个福音。

中国人不缺钱,但缺安全感。问题官员怕双规、商人怕经济危机、白领怕还不起房贷、农民工怕失业,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有可惊可怕之处。甚至财富越多,不安全感越甚。2006年7月,《南方周末》发布的《中国顶级富豪精神世界调查》结果显示,九成富豪承认金钱给自己带来“不安全感”。

中国人不缺钱,但缺信仰。当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决定将所有财产捐赠社会,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财富是上帝的恩赐,全部来源于社会,理应反馈给社会。一个人到死的时候还是家财万贯,这是一种耻辱。

中国人有多少钱?

中国2009年上半年的外汇储备为2.1万亿美元,全国居民储蓄余额为25.29万亿元(截至2009年7月),这就是中国人的全部家底。

关于中国有多少钱的妙答来自前总理周恩来。那时中国尚处于赤贫,他在回答一位外国记者不怀好意的问题时说,中国有18元8角8分。那是因为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18元8角8分。如果以今天的货币计量,应该是 188元8角。

足以炫耀富足大国的时代到了,但在中国,仍有许多财富你看不到,即使看到也不能说:诸如缴纳个税的人是如此之少,而买得起豪车豪宅的人是如此之多;诸如国企员工稀少的工资单与长长的福利单。你身边肯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份神秘,面目模糊,花钱豪奢却不愿曝光,行踪诡秘却很难以低调形容;他们有自己的圈子、话语或潜规则;他们打通了权力与金钱的任督二脉——经济学家郎咸平以“黑领”名之,吴敬琏则警告:当前改革的最大障碍就是权贵资本。

中国人的钱来自哪里?

针对中国近30年的经济奇迹,西方经济学家冠之为“中国模式”并无比艳羡,它的实现依赖两大基础:制度创新与廉价劳动力。

前者是让经济从僵化的政治体制中解脱,后者则是人多力量大的另一演绎。中国的民工们付出比欧美同行们多达两倍的劳动力,只收获他们1/20或1/30的报酬。

我们的国家很有钱,是因为中国货在全球畅通无阻,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这由亿万苦力的血汗凝结。我们的地方政府很有钱,是因为他们在和地产商联手哄抬地价、防止百姓偷漏税、有偿为人民服务方面很有一手。

英国小伙胡润来上海待了一年之后就再也不想回去,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只有在这里,随便朝哪个地方打一枪,都能收获一排鹿。也就是说,如果近30年来你只需抓住个体户热、倒卖批文热、下海热、房地产热、互联网热中的任何一个,你都会成为时代弄潮儿。或者,你只需在新股上市之时买1000块钱的深万科,或者在一线大城市的核心地段买一套小房子,捂住并等待,时至今日你都可以衣食无忧。

这 30年来,你目睹了许多大人物的诞生,却也见证了更多大人物的衰落:有人至今亡命天涯,如赖昌星;或身陷囹圄,如黄光裕。有人一夜暴富,更多人输光跳楼。有人沦落天涯只求温饱而不得,如罗炼;也有人稀里糊涂却被馅饼砸中,如初期的珠三角农民、城市拆迁户、高干子弟与富二代。

中国人的钱去向何处?

近30%的钱进入了银行,储蓄依然是中国人最喜爱的理财方式,尽管面对高昂的通货膨胀率,它无时无刻侵蚀着你的财富。存钱是为了养老,为了防病,为儿女积攒教育费,或者仅仅为了攒够买房的首期款。

27年的总收入被换成了钢筋水泥(根据中大恒基基于北京市民的调查数据),面对这只有70年产权的房屋,面对这高达400∶1极度不经济的租售比,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愿意把绝大多数储蓄换成房子,还有再被按在地上,被银行揭掉一层皮。

1%的企业财富被投入慈善。这对于中国富人来说,是个艰难的决定。美国人信奉的是“再富不能富孩子”,孩子都是上帝之赐予;中国人则是“再穷不能穷孩子”,任何时候孩子都是私家财产。

无法统计的钱被换算成美元欧元,存在瑞士或美国的银行里。致富光荣是近30年才有的新观念,中国人仇富可仇了近2000年。历次政治运动,无论政府民众都先拿富人开刀。中国富人的不安全感可能位列世界第一,也包括为数不少的贪官污吏。国庆献礼大片《建国大业》是由外籍华人联袂奉献,若彻查企业家的身家档案,那更改国籍规模之大,不遑多让。

比尔·盖茨曾经说:“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简直毫无意义。”是的,他的另一层意思是说,在你没有1亿美元的时候,钱可能就是你的一切。

你当然可以批驳钱的肮脏与罪恶,但你必须知道,那并不是钱的副产品。世上不只有为富不仁,贫穷而不仁者亦为数不少。钱当然并不一定能带来幸福感,但贫穷更不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钱比绝大多数男人、女人、职业、爱情或婚姻都更可靠。而那极少数,你可能一生也不会遇到。就像林青霞那句著名的自白:“有钱人是不可靠,但有钱人的钱还是很可靠的。”

就像不知道穿什么就穿阿玛尼,不知道读什么就读村上春树一样,当不知道干什么好时,就好好赚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