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3日星期五

大年三十包饺子 吃饺子的讲究你知道吗?(组图)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饺子馅的讲究

包饺子首先是调拌饺子馅。饺子馅有荤有素,有的地方是严格区别的,但更多的是荤素搭配。年三十包的饺子,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食用的。除夕夜的饺子馅一般是荤素料相配合,用猪肉或羊肉,切成小肉丁,加调味料腌好,然后把大白菜嫩叶用刀剁成粗粒,挤去部分水分,加人肉馅和调味料调拌而成。

在制馅的过程中,最讲究的是剁馅,就是用刀细剁大白菜的工序。剁菜时,刀与案板撞击,发出锉锉有力的“嘭嘭”声,由于用力大小在不断地变化,这声音便发出了富有韵律感的强弱节奏变化,像特别优美的乐曲,传到四邻八居。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菜声音是全村最响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肉加菜调馅,谐音“有财”,剁馅声最响且时间要长,美其意曰“长久有余财”。剁菜的时间越长,说明包的饺子就多,象征着日子红火富有。

  饺子形状的讲究

年三十包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大多数地区习惯保持传统的弯月形。这种形状包制时,要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有的农家,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呈“元宝”形,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也有的农家,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像一棵棵颗粒饱满、硕大无比的麦穗,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但更多的是把饺子包成几种形状,预示着来年能财满屋,粮满仓,生活蒸蒸日上。

饺子摆放的讲究

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山东等地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

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合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

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

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但是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据说把饺子摆成圆圈,会使日子越过越死。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饺子煮吃的讲究

大年三十不仅要包饺子,也要吃饺子。俗语云:“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说明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这天的饺子,要在除夕的时候吃,不仅有家人团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义。除夕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至少在元明时已经形成。《明宫史》就记录过过年吃饺子的食俗。

“五更起……,吃水点心,即扁食也。”后经传承完善,便形成了后世民间除夕吃饺子的习俗,以为辞旧更新之义。除夕夜的饺子,是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的响声,将饺子下入沸腾的锅内,煮熟捞出后要先供诸神、列宗,然后伴着其它食品吃饺子。

年三十夜煮饺子也有讲究。烧火用的柴草,要用豆楷杆或芝麻楷杆,寓有火越烧越旺,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锅里煮饺子,不能用铁铲乱搅动,要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铲动,形成圆形,与摆放饺子之义相同。在山东东部,煮的饺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几个,但不能说破、碎、烂等忌语,而要说“挣”了或“涨”了。

因饺子内有菜,菜谐音“财”,故饺子“挣”了,是“挣财”,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欢乐气氛。在甘肃中部一些地方,除夕夜煮饺子时,还要加入少许面条共煮,同食,美其名曰“银丝缠元宝”。面条要细,饺子要包成元宝形,喻意长寿发财,也是图个吉利,寄托人们的美好希望。

吃饺子时,也有俗规。第一碗要先上供,奉先祖,供诸神。这上供的饺子也有讲究,河北民间有“神三鬼四”之说。就是给诸神上供3碗,每碗3个;给列祖列宗上供用4碗,每碗盛4个饺子;唯有灶王爷最不受尊敬,上供只上1碗饺子,碗里只盛1个,但有的人家过意不去,就随便盛几个。有的地方,饺子端到供桌之后,家里老人还要虔诚地念上一段祷告式的顺口溜,如:

一个扁食两头尖,

下到锅里成万千。

金勺舀,银碗端,

端到桌上敬老天。

天神见了心喜欢,

一年四季保平安。

第二碗饺子要端给牲畜,以表示对牲畜的爱惜。旧时,大牲畜如牛、马等是农家的主要劳动工具,人们也希望牲畜像人一样迎来平安顺利的一年。第三碗家人才开始食用。除夕的年夜饭,本来种类很多,但其它均可不吃,唯有饺子必须要吃。吃时还要记清,以吃偶数为佳,不能吃单数。

有的家里老人边吃边口中念念有词说:“菜(财)多,菜多”等古语。饭后盛饺子的盘、碗,乃至煮饺子的锅,摆放生饺子的盖帘上,都必须故意留下几个(偶数),谓之“年年有余”。甚至连包饺子用的莱馅、面团也要有“余头”。

2009年1月20日星期二

中国同新加坡的十大差距


 看到近来网上流传的《一个留学生写的中国和美国之间十大差距》,我感触很多。但是,中美有着巨大的历史差异和文化差异,有些人会争论说这些差异是中国是无法避免的。新加坡是一个亚洲国家,是中国外世界上唯一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国家,没有任何资源,60年代独立后开始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些都便于和中国比较。做为一个在新加坡生活了3年多的留学生,耳濡目染,于是写下《一个留学生写的中国和新加坡之间十大差距》,以与读者共享。
  一、人人都有房住的社会
  2003年,新加坡土地面积604.2平方公里,人口400万(新加坡人约300万,其余是外国在新加坡工作的人),我们可以计算出新加坡人均土地是151.05平方米!!而且这还包括了一些不适合居住的岛屿,还要建公路,要有工厂,学校,要有兵营,真正能够用来居住的面积屈指可数。新加坡的水也要基本上从马来西亚进口。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土地和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是如何解决住房的。
  新加坡首先国家严格控制土地,严格规划,建高楼。另外,为防止少数人拥有过多房产和房地产泡沫,采用了政府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和管理的方法。政府成立建屋局,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目前,全国80%多的人口都居住在这种房屋里。一般说来,对于新加坡人,一套3室一厅的房子也就是人民币70万到100万。这是因为政府有对公民买房有补贴。而同样的房子,外国人买住了5年以上的二手的,也要120万元以上。新加坡的全国平均工资大概是人民币每月15000(税前,包括雇主交的公积金)。一般新加坡人,如果夫妻都工作,很容易买下房子。而且几年以后还可以卖给外国人,挣50万左右,再到私人房产市场买更好的住房。所以,在新加坡人人都有房住,而且年轻人结婚都可以买房(当地人很少上研究生,要上也是在职那种,不影响挣钱),对于大学生几年后就可以攒够房钱而追求其它的了。
  目前,上海、北京的住房已经和新加坡的房价差不多了,而我们还要每月有一大比的管理费,停车费。我们土地远比新加坡充足,而且有充足的劳动力建房。是什么导致了如此高的房价?一个收入2000左右的普通老百姓,夫妻两个多少年才可以还清贷款?当大款们拥有别墅和高档车的时候,那些收入更低的老百姓,什么时候才能园一个住房梦?而做为政府,在住房商品化的今天,是不是应该想想如何解决低收入人的住房难,而不是一味的卖地皮赚钱?
  二、比起新加坡,深圳成功吗?
  新加坡65年独立,70年代初才真正开始大的发展,从人均50美元的GDP,用了30多年到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最高达到27000美元,现在大概是24000美元,保持了30年平均8%以上的增长率,用30年时间超过以前的殖民国家英国。98年以后发展速度才降了下来。深圳是78年开始的,算起来只是比新加坡晚了十年左右。新加坡是“渔民”和“苦力”的后代,种族和宗教问题复杂,没有人支持它,完全靠自己。而深圳能够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背靠香港,可以通过户口引进人,赶走人。这两个城市有可比性。但是我们需要反思深圳成功吗?
  在新加坡几乎看不到要饭的,人人有房,安居乐业。据说马来人(当地人)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享受免费教育。街上没有什么警察,一旦有一个治安案件,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前一段时间,一个中国陪读妈妈的女儿失踪。电台和报纸经常是头版头条,而且街上很多寻人启事。后来,发现小女孩遇害,几万人专程去悼念。我们想想,那仅仅是一个外国人的孩子啊?她的母亲也就是在菜市场帮忙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福建妇女,可是竟然能够引起如此的重视?深圳在繁荣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街上到处都有警察,查看证件,并经常可以带走没有居住证件的人。我在什么看到很多要饭的,据说关外就更多了。我在台湾的工厂里看到了打工妹们无助的眼神。有人一掷千金,有人在为几百元的工作而奔波。有人可以支持孩子到英国挥霍,有人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让学生看他亲戚拍摄的电影,女警官胡作非为。我们想想,比起新加坡和香港,做为窗口的深圳成功吗?通过这个窗口,我们是不是真正学到了我们想学的?
  三、67岁退休,70多岁的人也可以找到工作
  现在新加坡的退休年龄是62岁,很快将提高到67岁。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都在工作,NUS和新加坡管理大学学校食堂卖饭和擦桌子的很多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一方面这是因为新加坡福利差,很多老年人的根本没有足够的积蓄(我们将在后面讨论这个话题),另外也反映经济的发展,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全国300多万当地人,100万外国人,其中据说有30万从中国去的。这么多外国人都有工作,可想而知,当地人就业是比较挑剔的。其经济发展不是光看GDP的,也要看就业率。有就业机会就有发展,实现全民就业比实现GDP的发展更难。
  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导致了人员过剩和失业,这是正常现在。问题是我们没有创造足够的新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很难让政府直接创造,政府应该创造的是一种环境,激发个人对理想,包括财富的追求,从而为社会创造就业。让每一个想工作的人找到工作。我们的毕业分配制度用了10年的时间,只是改革了一半,取消了分配,但是,还是逼着大学生当年必须找到工作,否则户口打回原籍,永远没有改变户口的机会了。这些都该取消了,都知道要取消,为什么就这么难?我不想看到“管分配”老师的嘴脸了,也不想看到“管档案”,更不想和学校户籍科“管户口”打交道了。我希望食堂就是外面的餐厅,而不是一个“管食堂”的“老师”管理的处级单位。
  四、中国和新加坡的税率比较
  在新加坡如果收入30万人民币的话,税最多大概是2万。我记得10万以下大概是不用缴税的,另外交的公积金也不纳税。应该比西方国家低很多,和香港应该差不多。和美国不同,新加坡第二年夏天交前一年的税。夫妻两个可以单独算,也可以合起来一起算。在税的计算方面,有很多减免,比如孩子越多,减免越多。比如负担父母,孩子服役,配偶或者子女残疾等等。另外,还要遗产税。顾保姆还有一个LEVY,以防止因为保姆工资过低,使大量新加坡人顾保姆,带来社会问题。税可以网上报,收到税单后,通过ATM或者支票就可以缴了。见不到税务人员,和单位也没有关系。最后,通过信,邮寄回缴税证明。这样,你可以做为你收入的凭证。
  我们中国的税率算法太简单,不考虑一个家庭情况,就一刀切缴税。另外,每月纳税的的方式我感觉不如按照年计算更加科学。因为月收入波动太大,如有时有奖金,有时没有,有时有稿酬等一次性收入。另外,缴税前的收入评估也是防止腐败的好时机。还有,我记得以前在大学门口,有人拦截自行车收税。抓住你就倒霉,没有抓住就没有人管。我感觉如果一个税很难执行,不如不收。要收大家就都要公平。
  五、新加坡的股市和中国的股市
  新加坡股市的平均P/E我估计大概是15倍左右。很多P/E不到10的小公司。很多中国公司到新加坡上市,发行价大概就是10倍,跌到5倍以下的也有不少。在这里,很多公司将收入的50%分红。很多情况下,一只股票(如地铁股票)得到5%的分红并不困难,这还不考虑Profit的持续增长。股市确实比存款挣钱。我认为关键是新加坡不限制资金流动,老百姓对于新加坡没有信心的话,可以将钱换成美元、欧元等任何货币。可以买日本股市,中国B股。可以通过基金投资到任何收益率高的国家,地区和行业。或者干脆存到花旗银行,马来亚银行。
  相比之下国内的公司发行价就是20倍。结果年底不分红。这样看中国股市跌了这么多年,比国外还是贵,除非公司前景特别好,否则还要跌。很简单,从长期看,不如放到银行。美国的P/E也比较高,但是企业发展快,这点新加坡比不了。我感觉中国还不如不限制资金流动,为什么要吊死在中国不赚钱的股市,为什么我们不能到香港用1/2的价钱买同样的股票?为什么我们不能到美国买GOOLe,到日本去买SONY,到德国买Siemens,去迎接真正的高科技(而不是清华,北大那些骗人的校办公司)?
  六、新加坡和中国的福利的比较
  按说税这么低,福利应该不如中国了,但是好像又不是。而且新加坡做为一个国家,要保持一定规模的陆海空和外交,花销不少。新加坡也有类似于中国的基金(好像北京叫做3金或者4金什么的,企业要给职工交的)。新加坡一般每月工资的20%用做基金,另外,公司再出13%(经济好是多出些,坏时少一些)。用于医疗,养老和买房。用于医疗和养老的部门年存款利率大约是4%。住房部门可以用来买房,医疗部分可以用来报销医疗开销或者买医疗保险。这样一个人如果30岁时有1万元基金,63岁退休时将有3.6万元。老百姓允许用这些钱进行风险低的投资,如债券,股票,投资基金。到55岁时可以取出来,也可以买养老金,到时候每个月就有了固定的退休金。是你的永远是你的,你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清清楚楚,很分明。有人中间到美国工作了几年,过几年发展的不好,又回来了,没关系,以前的帐户还在,接着交就可以了。很多30多岁的人就开始规划自己的退休了。
  我们有了这些,还不完善。关键是一笔糊涂帐。比如这几金好像只是随工资挂钩,而没有和奖金抓构,这样是不是太少了。另外,应该扩大到国家范围,而不是户口所在地,否则很多人无法交。还要要写清楚,现在交了,将来究竟享受什么退休待遇,还是退休是还是像现在一样安装行政级别来,如果这样,大家还有什么积极性?拼命往上爬就可以了。另外,自己交了多少,是不是定期应该有一封信告诉自己。我记得在上海问过一些同学,他们好像都不清楚这些。如果一个人在55岁去世了,这些基金可不可以转给配偶或者子女?另外,如果政府代大家投资这部分钱,是不是大家应该享受增值?我们都是一笔糊涂帐。谁也不清楚?至少我是查不到。我老公出国前工作过,估计现在户口都注销了,不知道以前交的还有没有?是不是被贪污了。
  七、新加坡的“市长”和中国的市长
  在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都有一个用户名和密码,用来和政府打交道,如报税,查看自己的公积金,如竞标拥车证。政府的任何政策网上都可以找到。比如你可以找到包括总理在内的高官的电话,电子邮件和通信方式。我曾经有事给一个政府部门发邮件,很快就有了回信。另外,全国只有一级政府。
  我们也在谈政府上网。我记得2000年在上海当时办护照时,必须到公安局去领表格?为什么不放到网上让大家打印?好像4年过去了,还是这样。我们的上网工程更多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有多少人用网络来为老百姓提供真正的便利?现在国内在搞社区,就是以前不归政府管的,如提倡什么发扬什么等等,政府又管起来了。这样无形加大了财政负担。按照地域划分社区的方式相对于把城市分成了村庄。我感觉即使向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个地方统一管理结婚就可以了。而不是把这个职能分散到社区,因为社区负责一小片,不可能天天开门。另外,政策解释得也不一样,有的还强行推销纪念品,否则就以各种理由刁难。诸如失业登记等等,如此专业和重要的事情,当然应该统一到市级。总之,我们没有必要养这么多人,这些人没有权利勒索纳税人。
  八、新加坡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
  我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因为我在中国和新加坡都上过学,对国内大学和新加坡大学和了解。新加坡的高校老师收入确实很高,但是都很认真负责。一般说来,老师不能让研究生干一些与专业没有关系的开发项目,而且博士生从一开始就是安心写文章,你写不出来,老师比你还着急,因为学校也要考核教师的。中国过来的博士生大概每月有人民币6000到10000的奖学金,租房用去1500人民币,平时吃饭用1500人民币。这样,每个月还会有人民币3000以上的节余。所以,一般有奖学金的学生日子还是不错的,有的假日还可以回国或者到其它地方旅游。新加坡人大多业余读硕士,很少读博士的。而且,与国内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班的概念。我记得在国内读书是,大学有班,有班长,有班干部,有班主任,负责学生工作。必须住学校宿舍,很多人一个房间。大家矛盾很多,但是也没有办法。每年班里要给学生打品德分,即使是宿舍长都有加分,甚至春游帮同学也加分。很累,真的很累。毕业时,要综合测评,班干部分数最高。幸好那时候已经不分配了,听以前同学讲分配工作就像分房,让人心里累。
  这边没有班,你可以通过一些自发的社团认识人,没有功利大家相处也就没有猜疑。可以选择自己的住处。总之,你就是读书的,不用管别人,不用求人。你是一个自由的人,随心所欲的安排你的私人生活,没有人有权力为你的品德打分,没有人敢于让你向它回报思想,你也不必学习新加坡政府的文件,或者领会新加坡的什么“精神”。没有毕业分配,没有感说你不关心集体。你参加任何社团都是自愿的。你献血是自愿的,你不愿意,学校不会像北师大一样强行检查你是不是真的有问题。你献血了,也不会有领导摸着你的脑袋说你是新时代的好青年。也不会遇到招生的人勒索和招生黑幕。
  九、中国和新加坡生活质量大对比
  前边已经谈很多了。这里我要说的是,在新加坡,摩托车是可以用的,因为这是穷人的代步工具(顺便说一声,这里车很贵,先买拥车证,汽车的大约人民币10万,摩托车便宜很多。还好老百姓不一定非买车不可,让那些有钱买车的多出钱好了。)。我感觉很多中国的中等城市,完全没有必要禁止摩托车。摩托车上下班还是很方便的。好像我们这些城市取消摩托车也没有反对的声音。反正有钱人可以买车,享受更好的公路。老百姓就只好挤公共汽车了。这样,老百姓交了税,却没有权力充分享受使用公路的权力。
  新加坡几乎天天下雨,但是我却没有雨伞,为什么?城市规划的好。出了门又遮阳和遮雨的,地铁可能和购物中心连着。不用担心下雨。
  十、新加坡的报纸和中国的报纸
  这边的报纸经常报道一些小事情,比如有人在电梯抢劫啦,车祸啦,往往都是头版头条。当然还要一些“无聊”的,如赌博,“迷信”等等。如果有命案,一段时间内都有报道,从出事,到逮捕罪犯,到审讯。最后几年后还可能改编成电视剧。我记得每年大概全新加坡有20多人死于谋杀。这让我想起以前看电影经常看人们通过查看以前的报纸来了解曾经的命案。而这些确实是新加坡人关心的,他们好像没有什么大事情关心,死人永远是大事。
  我们一般都是等到破案之后表彰时才知道的。有些是在国外网站上流传很久了,国内报纸才有。而头版头条一般是领导开会学习什么精神的。大学生因为没有暂住证被关押,死了才知道。妞妞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网民自发桶出来的,还有那个在美国被打的,本来还是爱国面孔的,没想到是公款挥霍。我记得以前我所在上海的学校就曾经轰轰烈烈的高过“12345”思想教育工程设么的。
  我只是在这里说了新加坡成功的一方面。我是关心中国的发展才去做这些比较的,很害怕被人骂成崇洋媚外。新加坡的问题也一大堆,如中英文都学,但是什么都说不好。比如老年人工作很多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退休金。比如面对中国和印度低成本国家的竞争,找不到有效的应对策略。比如过于严格的控制而使社会缺乏活力等等。新加坡还是要继续学习西方的,因为西方有几百年的成功经验,如美国的创造力,欧洲的福利系统,等等,这也是我为什么要继续漂泊去美国的原因。但是做为一个从60年代末期才起步的多元种族国家,比起东南亚那么多独立的国家,应该还是比较成功的,而且其成功不全是偶然的,而且老百姓切切实实得得到了实惠。我们要学习的当然是它成功的方面。每年都有大批中国高官到新加坡本地大学培训,中国政府花了这么多钱送他们出国,我希望它们正在看到“真正”的差距,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不允许吃口香糖”“罚款”“鞭刑”“儒家文化”“宗乡会馆”“新加坡人勤劳勇敢”这些表层的东西。

一个留学生写的中美之间十大差距


一、市长与平民没什么两样

  记得2000年在OSU,布什和戈尔都去OSU演讲争取选票。我当时开车从住处去学校,在快到学校的趴车场的时候,有俩个警察提示我停下车。我停下观望,只见四辆黑色轿车开了过去,随后俩个警察开摩托走了。一会经过学校礼堂,才知道布什同志在里面演讲,刚看见的四辆黑色轿车就
停在外面。当时我就想这种不扰民的举动在中国肯定是做不到,一般就要几条街戒严了。
  2001年圣诞节张惠妹到硅谷开演唱会,我当然不错过跑去观看.演出还请了SANJOSE (硅谷的英文城市名)市市长,演出快结束时,张惠妹请市长上台,台上还有很多观众,市长很自然的就和观众一起跟随张惠妹的歌声又唱又跳。那首歌结束,市长站在观众的队伍里,不声不响的和观众一起排队走下台。
  当时我又想,这要在中国,市长不在台上被介绍恭维一番,事后不再讲几句,然后由众人掌声和目光送下光荣走下台,那会出大事的。比如市长大发雷霆,某些人受处分……

  二、美国的餐馆没有雅座

  有一次和俩个中国朋友去吃饭,其中是一个北大的学生,说话风趣反应敏捷,我非常喜欢听他说话,他总是能把很单调的事情说的风趣异常。那次也不例外,他笑着问我:“你发现了没有?美国的餐馆里没有雅座。”我点头表示同意,他继续说:“要是在美国某个餐馆还弄个雅座,老板碰见有钱的喊声:楼上请!那肯定挣几辈子的钱都不够打官司的。”顾客来了,指着雅座说:我要坐那个位置!要是不交钱不让座,那肯定上法院了,老板得按歧视罪处理,那什么精神损失费乱七八糟一加起来,没法计算了。
  美国上学要实习平权法,那就是按照种族比例招收学生。比如黑人学生,他们一般学习都不好,但大学招生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平权法招生一定比例的黑人学生,不能因为黑人成绩比别的种族差,大学校圆里就没有黑人学生了。

  三、普通百姓都有社会保障

  前阵子看雅科夫写的一篇关于医疗制度的文章,我当时看完了吓了一跳,心里也着实难过。这市场化不叫市场化,叫做乱七八糟自由化。在再发达的国家,也不是绝对市场化的,比如在美国医疗教育很多方面其实都不市场化。医疗实行保险制度,一般由自己所在的公司买全家的医疗保险,就比如我先生的公司就买我们俩个的医疗保险,如果有孩子,孩子的也公司买。家庭年收入在3万美金以下,国家就会相应的医疗保险政策,当然还是有买不起很好的医疗保险的。我认识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动了个大手术花了80多万美金的手术费,是中国过去看孩子等绿卡的中国公民,送进医院没钱也没医疗保险。医院确定了,还是动了手术,根据老太太的收入,每个月付80多美金偿还,其实到死我估计也还不了一万块钱。
  记得以前中国的工人买房子是所在单位负责,现在买房子开始市场化了,前俩天看了一篇文章,说中国加大步伐的房地产改革如果不放慢脚步会出问题。其实居民买房子也不应该完全市场化,美国政府其实分担居民买房子,比如一个朋友买了一个54万的HOUSE,30年还清,每个月付2700$,但政府每个月退税大概500$,其实这是政府负担的一部分费用。
  还有教育,我是96年上的大学,那年中国高校开始自费制度,我当时学费好象是一学期2400元,其实对于很多家庭这是很大一笔支出。但美国的教育制度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如果你有钱可以上私立学校,家庭很一般的上公立学校。今年我填报税单的时候发现,在加洲,如果你是加洲居民(在加洲交税一年便是加洲居民),那么你自己或你的配偶孩子如果念本科,头俩年的学费可以退92%,后俩年是70%多。研究生也退,我算加洲居民,一门一千多美金的课退了好象300多。如果这样还嫌贵可以上社区学院,每个学分十几块钱,到大三或大四再转到洲立大学,所有学分全转过去。

  四、中国有“平权教育”吗?

  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基础建设等等。那天和过时聊天,说起来不知道中国政府把钱花在哪块了,哪一块都乱七八糟的。可美国是实实在在感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总统洲长什么选举,他们要自己去筹钱,国家不会来出钱的。美国还要耗费在全世界东打打西打打的军事费用,还要给自己心爱的小破国的费用等等,但其实很多方面比社会主义国家还要公有制,欧洲那就更不用说了,福利局都快成为发展的累赘了。但中国政府的钱却不知道实际花到哪儿去了,就见一座座大楼高上去,贫富悬殊越来越大,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我始终觉得中美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教育上的。这种平权的教育,社会只有分工,没有高低贵*。每一个人自食其力,受到尊重,就算你贵为总统,你也没有高贵到哪儿去,你只不过职业是总统,享受你职业上的待遇,但还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

  五、中美市长央视比富,美市长自愧不如

  看了中央电视台最近一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节目,其中主要出场人员为中美两位市长,中国是威海的崔市长,美国是来得蒙得的艾文市长,主题围绕中美两位市长通过电视相互对话,交谈各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展开,目的是让世人了解中国,让中国人了解世界。
  前半段节目无大问题,后半段节目中暴露出几个问题,令人深感惊愕和感叹。主要问题出在中美两位市长互相邀请对方访问自己城市的环节上。双方经几次互相邀请,在美国艾文市长表现出了“吝啬”之后,中国崔市长表现出了“慷慨”。一个“慷慨”,一个 “吝啬”,显现出中美两国官员的“真情”。令吉安深感惊愕和感叹的问题,就出在这 “慷慨”和“吝啬”之绝然不同之上。
  先讲明“慷慨”与“吝啬”的内容。美国艾文市长在高兴地接受了中国崔市长的邀请之后,“吝啬”地表示她没有访华的费用,并解释她虽然身为一市之长,但她的办公费用来自于市民的纳税钱,每一笔开支必须要对她的市民负责,访华的费用将是一笔额外开支,不在她的办公费用之列,故,她需先向有关企业募捐,获得企业的赞助之后,才能安排访华的行程,云云,十分自然、恳切。
  中国崔市长在高兴地接受了美国艾文市长的访美邀请之后,没有表示任何对旅行费用的顾虑。相反,在听到上述艾文市长“吝啬”的言词之后,立刻“慷慨”地表示他将支付艾文市长访华的一切费用,在节目主持人的“辅助”之下,还一一列明包括来回机票、住宿、吃喝等全部费用,另外,还主动表示要向艾文市长赠送衣服礼品,云云,也是十分自然、恳切。中国崔市长的“慷慨”,令“吝啬”的美国艾文市长眉笑眼开,表示当晚就要打包上路。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人们的惊愕和感叹从何而来。

  六、威海市长在慷谁之慨?

  还是要解释解释这惊愕的原因。先比较两城市,美国艾文市长所在的来得蒙得市,是世界最富有的微软公司总部、任天堂公司在美总部,等大公司所在地,税收财源不可谓不厚,艾文市长为访华向任何一家公司募捐有关经费,是不难获得足够的赞助的。而威海是一个从四个小村庄发展起来不久的小城市,其经济实力与来得蒙得市的相比,差距显而易见,比较结果,来得蒙得市比较富,威海市比较穷。再比较两市长,以中美两个市长的个人收入相比,相信艾文市长的肯定要比崔市长的高,比较结果,艾文市长比较富,崔市长比较穷。可是,为什么美国富市的富市长如此“吝啬”,而中国穷市的穷市长却如此“慷慨”?这,能不让人们深感惊愕吗?!
  就艾文市长单人访华费用作一估算,来回机票,吃住等全部费用如果按一周时间计算,应该在五千美元左右,约折合人民币四万元,崔市长的访美费用应该与此相当,崔市长为了了解艾文市长,并且为了要让艾文市长了解崔市长,近期的费用的预算就是八万元人民币。就本人了解,国家主席一年的工资多不过八万元咧。小小一个威海市长的工资能有多少?崔市长若是慷慨地自掏腰包赴美,并慷慨地自掏腰包支付艾文市长访华的费用,人们则当哑口无言,不过,却又实在替崔市担心,互访过后,崔市长一家如何过年呢?想必崔市长是慷其所在威海市之财政慨了,其慷慨想必早已胸有成竹,且习以为常了。这,便是“慷慨”“吝啬”的对比。

  七、中国的市长何时能象美国市长那样“吝啬”

  令人惊愕之余又生出的感叹是,在中美两地一女一男的中国节目主持人竟带头为崔市长这种自杀式的“慷慨”鼓掌,全场观众也都为之喝彩,无一人就此发问。真可谓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市长!中国比美国差的何止是市长,至少还包括这十几亿浑浑噩噩的国民。一个威海市市长如此“慷慨”八万元,全国多少个市长也都如此慷慨八万元,中国亿万纳税人的血汗,就会在“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让中国市长们“慷慨”出手,美国市长们“吝啬”笑纳了去。这种“慷慨”,是对,是错,中国的纳税人不该三思吗?中国的官员们何时能象美国艾文市长那样“吝啬”?

  八、中美税率比较

  在美国加州,好像是年收入28000美元以上的才需要缴税。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率为:中国的每月3500元人民币的税率相当于在美国5万美元年薪 (单身)的税率!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可以扣除很多东西,年底有一次总的算法,如果你多交的会退回给你,有很多的利益,老来退休的时候国家每个月会给你很多钱养老,这钱可能比你交的税要多很多。在中国,如果你在这个月有收入,就缴税,下个月没有收入了,也不会退税,年底没有,退休也没有,永远都没有退税!
  美国的税率是按照家庭来算税的,如果你的收入要养老婆,就按照两个人来算,还有孩子就按几个依赖你的人来算税。这时候,你的税率是非常之低,低至没有的地步!甚至孩子多了的时候国家还补贴钱给你。如果你的老婆有收入,家庭的收入加起来一起算税比分开算税的税率要低一些。中国的税从来都不考虑你的明天和你的小孩,决不考虑家庭因素。中国没有养老,年轻人可能要养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中国把养老这个问题丢给了社会和个人,国家和政府卸掉了全部责任。要求单位负责为个人交养老保险。现在我个人每个月交400多,单位帮我交800多元。你看他们多会卸责任啊?!你交的税没有给你带来任何养老和任何好处。给社会上的企业和单位带来负担。美国交了税后,享受到了该享受的所有好处,上高速公路免费,汽车年费为不到几十美元,考驾驶执照12美元。没有养路费的说法。子女上大学之前免费。美国如果失业,可以拿到每个月大约1000多美元的失业金,这钱足够租房和吃饭费用。在中国现在我个人和单位每个月交了300多元失业保险,如果失业,每个月如果跑断腿,找各种部门和机关,可能可以拿到400元人I民币每月。这钱在中国城市里是不够租房和吃饭的。你会发现这个失业保险是非常搞笑的。
  买房:中国买房交契税,0.75到2,美国买房退税。
  买车:中国缴税,美国退税。
  子女上幼儿园:国内大城市大多一万到两万一年,也有便宜的。
  子女上初中,高中:国内大城市大多一万到两万一年,也有便宜的。
  子女上大学:中国的学费已经可以和英国相提并论了。
  炒股票投资失败:中国没有人管,你去跳楼还要抓你去坐牢,美国退税。
  缴税记录:美国有,中国收了税也不给你收据,和你的福利不对应。
  我们看一下一个私人企业和老板要交多少税:33的企业税,17的增值税,45的个人所得税!
  中国有些人太荒唐了,大学生勤工捡学也要缴税!那他一年的总收入是多少?他一年总收入能否养活他自己?

  九、中美生活质量大对比

  上海,北京等中国的大城市的房子已经是80万到100万的价格了,够工作的人奋斗一辈子,子女的学费,养老,失业等一大堆问题。国家政府和制定政策的人有稳定的收入,从来不知道老百姓的苦楚和生活质量在稳步下降。
  我们来算一下一个月收入19000的人的生活质量:他要交养老金和住房金2500元,要交个人所得税3000元,最后到手的是14000元左右。他要连续这样工作七年才能买一个房子。他的这种收入在国内号称是高收入,可不稳定。大城市一个小孩的花费每月要2000多元还不包括读书费用。
  老百姓生活质量稳步下降!不堪压力重负!
  美国人买的房子都是别墅,中国买别墅的房子一点都不比加州便宜,中国的别墅一个月什么管理费都要一万多呢,而美国呢?

  十、生活成本太高就意味着极度的腐败和贪污

  美国等国家已经多次减少税收,我们把税收的增加当作政绩来谈。悲哀啊,不考虑民生!中国的每月3500元人民币的税率相当于在美国5万美元年薪的税率,可生活质量差别之巨大!美国5万美元一年已经可以养家了,中国大城市里,3500元/月永远都买不起房子,税一扣,每月交通和房租一交,给父母300,吃饭500,连自己都养不活。
  政府又在谈要调整税率,他们可能会对低收入稍微调低,但是他们不会减少总的税率和税收收入!
  为老百姓好的东西永远都学不来,为自己好的东西一夜就学来了,还大声高叫:中国所得税比较低的,西方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才高呢!
  我想大声疾呼,请凭事实说话?我是从美国回来的人,我是凭事实在这里说话。另外请到互联网查美国的税率。中国任何调整税率都意味着增加增收税!任何国家,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太高就意味着腐败和极度贪污!大多数的人到这时候都会骂我一句:有本事你去美国或者移民美国,那么我要反问一句:“为什么非要去美国?我们中国人不会向人家学学吗?”
  我不知道为何在中国那么多归国人员,不写这篇文章。为了大家,为了老百姓,我早就想写这篇文章。但是我的时间实在有限,同时我也不是税务专家。写的不够详细和深入。希望大家参考。

中国的内需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中国的未来我们要走向美国,还是变成下一个拉美?

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为什么我们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拉动内需?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 看完了如下的两个实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了。

看看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就会明白我们今天内需不足的状况是怎么形成的,拉美的贫穷在于它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套一句比较主流的话,它缺乏一种财富积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差别。

第一种情况:

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做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而第二种情况是这样的:

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1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或许还可以嫁给矿主做老婆。50年下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的为盗,女的为娼。

这两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就是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也许今天美国人应该说,感谢华盛顿,他为美国缔造了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感谢亨利.福特,他一手缔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而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大独裁者创造了掠夺性的经济体制,以一种豪强的姿态疯狂瓜分着社会财富,而使整个经济虚脱,再也无力发展。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提一下亨利.福特。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正是他用他的T型车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并将美国社会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欧洲在这一点上,比美国晚了几十年)。亨利.福特说我要让我的工人能买得起我的T型车,于是他给工人发高工资,他还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汽车大幅降低,于是,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于是有了钱的工人可以买汽车,可以买房子,可以做其它的消费,于是中产阶级诞生了。于是在完成西部扩张,在领土上已经没有回旋余地的美国发现了另外一个金矿,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支撑起庞大的国内市场,继续拉动经济高速增长。

美国从来都是一个依靠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而中国空有12亿人口,却居然内需不足?不得不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你说这不是咄咄怪事?你以为你是弹丸之国的日本哪?靠外向型经济就能膘满肠肥?12亿人口,谁能养活中国?除了你自己。也难怪现在全世界都在指着你,说你对人家倾销。

说到这儿,该说到我们中国的问题了,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为什么我们会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拉动内需?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我们到底还有多大的持续增长能力?

我们改革的一个现实。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要走向美国,还是变成下一个拉美?

中国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这里边姑且不说什么权钱交易,制度漏洞,不劳而获。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干净的。但关键就在于,在积累完成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是继续任贫富分化发展呢?还是创造我们自己的现代社会,创造纺锤形的社会结构。

我们在做什么?房改、医改、企改、教改、股改,我们的改革正在走向哪里?为什么以疯狂搜刮普通大众并不多的社会财富来继续换取虚高的发展?比较中国和新加坡的十大差距,具体的不说,因为小国毕竟比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好管理得多。但是,让我深思良久的还是新加坡的体制中所投出来的平等思想,那种对普罗大众的关怀。而我们,能看到了哪些实质性的东西?

中国从来就没有平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有没有也很难说。我们只有所谓精英和庶民。 当所有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买一个安身之所的时候,当一个家庭的一个孩子上学就要掏空家里的一切积蓄的时候,当你在股市上投了钱就相当于捐款,被那些国企老板用什么MBO名正言顺的中饱私囊的时候,当一个农民辛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一个大款吃一顿饭的开销的时候,你指望大家不去省吃俭用,疯狂存钱?你指望银行里里几万亿的存款能够转化为巨大的需求?你指望消费品市场能够持续火热?你指望有点闲钱的人能够去做更有用的投资而不是作为热钱去炒房?你指望本来就不多的社会财富能够更快更合理流动?

我们很穷,因为我们钱本来就不多,却被装在了很少的人的腰包里,我们本来就不富裕,却在银行压一块,在房子上压一块,在股市里套一块,我钱看起来不少,但是就是转不动,都是死钱。于是,少数富人手里的钱只能去买LV、卡地亚、施华洛世奇,因为除了这个,他们也没什么可买的了。有些人还跳出来粉饰太平,说什么奢侈中国。哪个大国的经济是靠几个奢侈品的品牌带动起来的?再说奢侈品跟你有啥关系啊?你瞎激动什么啊?你要是中国也有几个顶极奢侈品的品牌的话,跟着起起哄也还可以。那不过是让法国、意大利多赚点钱而已。这就是我们的中国。

我们的农民还没有富裕起来,就已经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吐干净了血,我们的中产阶级还没有诞生就已经让股改制造的巨量“大小非”横遭劫掠,如今我们到哪儿找内需?我们除了出口,让全世界来养活我们以外,有什么办法?所以,全世界都说你倾销。是啊,12亿人,谁养活得了你啊?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走入了这样的一种境地?教育收费,房价高企,股票圈钱,上帝啊,这是啥决策啊。世界上哪个已经富得流油的国家在当初是这么迫不及待地从自己的人民手里捞钱?

我们的精英阶层都到哪儿去了?为什么这种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问题,他们就想不明白? 郎顾之争已经让所有的人都对内地的经济学家失望了。为什么整个内地的经济学家会败在一个叫郎咸平的香港人手里?只有一个问题——良知,不是大陆经济学家太笨了,而是他们已经被收买,良知泯灭,除了为主子叫几声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别的作用了。于是我们的*、资本、还有知识界人士就结成了联盟,制定着进一步瓜分财富的计划。于是我们的普罗大众就失去了话语权,就算惨叫几声,也不会被人听见。

变强大,只有变得强大,你才能保护你自己,保护你想保护的人,你才能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的人所听到。

既然自己是明白人,那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不要变成下一个拉美,同意的就顶一下,转贴,让更多的人觉悟吧!

奥巴马就职演说中英文对照版

奥巴马就职演说中英文对照版

美利坚合众国的同胞们:今天我站在这里,为眼前的一切所折服,为你们的信任而感动,为我们先辈的付出铭感于怀。感谢布什总统对这个国家的勤恳服务,也感谢他在整个交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宽容与风度。



历史上曾有四十四个美国人宣誓就任总统。誓言曾回荡在这个国家澎湃如潮的繁荣时期以及平静如水的和平年代。但是,铿锵有力的誓言往往伴随着些许阴霾更或凄风骤雨。但每当危机来临之时,我们的国家总能克复匹敌。这不仅仅是因为身居高位者的运筹帷幄、远见卓识,更因为我们的人民对先辈的理想坚定不移,对这个国家的建国纲领矢志不渝。



所以我们能风雨无惧。所以,我们这一代美国人要将它传承下去。



我想大家都认识到自己正处于危机之中。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战争,抵抗一张由暴力与仇恨交织而成的巨网。我们经济已是病骨支离,一方面是由于贪婪和失责,另一方面则是长久以来在重要决定上的屡屡失策,以及为这个新的时代而付出必要代价。流离失所、民生凋敝、百业俱废,我们的健康因此得不到保证,我们的教育亦难当重任。每一天,不尽合理的能源消耗方式让我们的敌人愈强,却让我们共同的家园满目疮痍。



看得见的危机,我们可以用数据和统计来加以衡量。但是不可名状却又显而易见的危机正在动摇我们这个国家的信心——一种悲观而恐惧的声音不绝于耳,他们说美国的衰落积重难返,我们的后代将失掉自信。



让我告诉你吧,这些威胁并非子虚乌有,他们不仅迫在眉睫而且多乱如麻。要想一挥而就解决这些问题绝非易事。但是,我坚信一点,美国定将披荆斩棘,九转功成。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是因为我们不惧危险,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希望,选择同舟共济来消解分歧和对抗。



今天我们相聚与此,向那些斤斤计较的宿怨说再见,向失信于民的承诺说再见,向唾沫横飞的争吵说再见,向陈腐不堪的教条说再见。长久以来,正是这些流毒让我们的政治步伐举步维艰。



诚然我们的国家还很年轻,但我们信条却铮铮如铁。现在,就让我们摒弃那些幼稚的行为,代之以成熟和坚毅。让我们重申那经久不灭的伟大精神;重拾历久弥新的辉煌历史;让我们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高尚的思想,代代传承上帝的对我们的承诺:众生平等、万物自由,人人可奋而自助,极乐未央。



在重申这个国家的伟大之时,我们知道,所谓伟大并非不劳而获的天赐,它需要我们为之殚精竭虑。我们的征途上并无投机取巧的捷径,亦不能因为点滴之功而沾沾自喜。我们不需要胆小鬼,不需要好逸恶劳之辈,更不容趋炎附势、贪慕虚荣的苟且之人。与我们同行的必是横刀立马的勇士、鞠躬尽瘁的实干家以及胜利的缔造者——那些为我们所熟知,却总是埋头苦干的男男女女,是他们铺平了崎岖的征途,带领我们通向繁荣和自由。



为了我们的今天,他们收拾起简朴的行囊,跨越大洋寻找新的生活。



为了我们的今天,他们流血流汗、任劳任怨,甘愿充当西进的先锋,忍受毒辣的皮鞭,用锄头在坚硬的土地上挥就历史。



为了我们的今天,他们奋起反抗、死而后已,从康科德到盖茨堡,再从诺曼底到济山。

抗争、牺牲,一次又一次,这些人为了我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吝辛劳,直至精疲力竭。在他们的眼中,美国的名字高过个人的欲望,高过与生俱来的差异、贵贱之分抑或派系之别。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这条路上继续向前,我们的国家因繁荣和富强仍屹立于地球之颠。危机的来临并非因为工人不勤奋、科技欠创新,并非因为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每况愈下。事实上,我们的能力从未削弱过。问题在于我们曾站错了立场、被少数人的利益诉求所牵制,对那些有助改善的苦口良药反而嗤之以鼻——但是我想告诉你们,这样的时代已经终结!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重拾信心、掸去阴霾,与民更始,再造美国!

放眼望去,任务艰巨。不断恶化的经济环境需要我们采取行动,大胆而迅速的行动,行动的目标不仅仅是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而是为经济的再次增长夯实基础。我们会铺架道路、桥梁、电站和宽带,这些都是经济的血脉和我们联络的纽带。要重新确立科学技术的地位,用科技力量改善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资源将为我们的车和工厂提供动力。学校、学院和大学也将力行改革、与时俱进。我们不仅能做到,而且说到做到!

话音刚毕,就有人质疑我们的理想好高骛远——说我们体制无法承载太多的宏图巨构。他们太健忘了,竟然忘记了这个国家曾经创造的一切,忘记了自由的美国人民总能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将客观条件和主观意愿结合起来,最终拥抱成功。

愤世嫉俗者不曾看到,我们周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袭扰我们多年的陈腐政风已被驱散。我们今天的问题不是政府太大或太小,而是它是否作为、如何作为——是否能为每家每户提供体面的收入、急人民之所需、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对于每一项政策,如果人民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再接再厉;如果大家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不妨当机立断、另辟蹊径。那些掌管公共财富的人将受到监督——要精打细算、力祛恶习,光明正大地履行人民赋予的职责——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塑人民与政府的信任纽带。

关于市场制度是好是坏的争论也该停一停了。诚然,它创造财富、推行自由思想的能力不容置疑,但眼下的危机让我们警醒,如若放任自流,市场制度就会如脱缰野马失去控制——国家如果一味贪慕繁荣,必被繁荣所累,不可长久。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健康与否的标志从来都不仅仅是GDP的大小,而在于繁荣和景气程度;在于我们能否提供每个积极上进的人以公平机会——而非坐视不理,这是社会公益的必由之路。

在公共安全方面,我们将摒弃那些有关国家安全,威胁国家理念的错误决定。面对我们难以想象的凶险,建国之父们将法治精神和公民权利写入宪章,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捍卫和拓展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理想至今历久弥新、光耀世人,永远不要以方便的托词或是任何理由凌驾其上。对那些现在正注视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不论你来自世界最繁华城市还是我父亲出生的那个小村庄:我想告诉你们,请记住美国对所有国家、所有人民一视同仁,不管你性别如何、年龄怎样,只要你认同我们今天再次引领的责任,和我们一样致力于建设一个和平繁荣的未来,我们就是你的朋友!

不要忘记,我们的先辈之所以能挫败法西斯和意识形态阴谋,并不仅仅是靠导弹和坦克,而是因为有坚定的盟友和信仰。他们知道,我们的力量还不足以保卫国家,更没有赋予我们肆意妄为的权力。相反,他们明白,慎用权力能让权力获得滋养;我们的安全来自我们正义的诉求,来自我们树立起来的典范,来自谦逊与克制。

我们是这份遗产的守护者。再次将这些信条铭记于心能让我们应对更大的挑战——甚至在各国之间谋求更大的合作和更广泛的共识。我们将以负责任的态度将伊拉克交付给他的人民去管理,保证阿富汗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将和老朋友以及从前的敌人一道,不遗余力地减少核威胁,应对全球变暖。但美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方式道歉,也不会动摇一丝一毫。对那些仍然伺机发动恐怖袭击,屠杀无辜的人,我们的信念愈加强烈、坚不可摧;你们已经走投无路,胜利将属于我们!

因为我们知道,这份由不同文化积累起来的遗产正是美国的优势而非弱点。这是一个由基督徒、穆斯林、犹太教徒、印度教徒和无神论者组成的国家,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和文化造就了今日的美国。我们尝过内战和分裂的苦楚,并从那一页黑暗的片段走出,重新走向强大和团结。对于历史积怨,我们也许无能为力但却坚信终有冰消云散的一天;族裔界限的消融指日可待;随着世界越来越小,我们的联系会越来越紧,人性中的共同点终会共鸣;到那时,美国必将扮演引领迈向和平时代的角色。

面对穆斯林世界,我们将基于互利互惠、互相尊重的原则采取新的态度。那些四处挑起争端,将本国祸乱归咎于西方的领导者们,请记住,人民评价你,只会因你的功绩而非淫威。那些通过腐败、欺骗和党伐异己手段把持权力的人,请记住,你正站在历史的错误一面;如果愿意松开紧握的拳头我们将伸出友好的双手。

那些还在落后国家饱受生计煎熬的人民,我们发誓将与你们一道努力,让你们的土地繁茂、清水长流;不仅为你们提供食物,更要给你们送去教育。对那些和我们一样过着相对富足生活的国家,我想说,我们再也不能对他国的困难置若罔闻了,我们的财富来自这个世界,所以应该回报这个世界。世界已经改变,我们要和它一起改变。

看着眼前四通八达的道路,我们不禁感激那些此时此刻坚守自己职责,巡逻在戈壁沙漠和崎岖山岭的勇敢的美国士兵。他们带给今天别样的话语,好似长眠于阿灵顿的英雄们在世代低吟。我们尊敬他们,并非仅仅因为他们是这个国家自由的守护者,更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公仆精神,一种能够舍弃自我,成就大义的精神。此时此刻——在这个定义一代人的历史时点上——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要学习和发扬的。

政府所能做也必须做的事情便是坚定地忠于这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她的人民。但是在政府能力之外,我们所看到的是这个国家的另一种伟大。是将因洪水受灾的陌生人迎回家的友善,是在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甘愿缩短工作时间来换取工友工作的无私,是消防队员不顾浓烟滚滚冲向楼梯的勇气以及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命运。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许闻所未闻,我们应对挑战的武器也许还疏于操练,但是我们从未失掉过成功的关键——勤勉和诚实、勇敢和公平、宽容和创新、忠诚和爱国,这些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历史进程中,它们就是那股无声的力量,我们要做的就是回归这些真理。摆在你我眼前的是一个充满责任的新时代——一种植根于每个美国人心中的认同,即我们肩负着对自己、对国家、对这个世界的使命。我们不仅没有逃避责任,反而欣然接受、紧握手里,你我知道世间更无它事能如此契合我们的气质,让我们如此甘之如饴,乐此不疲地倾尽全力。

这是公民的代价和承诺。

这是我们自信的源泉——我们带着上帝的使命去塑造未知的命运。

这是我们自由和信仰的应有之义——不论种族和信仰,男人、妇女和孩子能够穿过那宏伟的建筑聚在这里纵情高歌。曾经有一个父亲因为肤色而在小餐馆里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短短不到60年,他的孩子就已经在这里,向所有人立下最为神圣的誓言。

让我们用记忆标记这一天,记得我们是谁,记得我们走了多远。曾记美利坚新国乍开之日,一小群爱国者围着奄奄一息的篝火相互依偎,时值冬月,寒风凛冽、河水结冰。国都刚遭遗弃,敌人步步紧逼,洁白的雪地沾满了鲜血。在革命受到质疑的那一刻,我们的国父为他的人民写下了这样的词句:“让后世的人们记得……在唯有希望和美德可以幸存的严冬……在这个共同威胁的警钟响彻每个角落的土地上,我们曾勇敢战斗过。”

美利坚合众国。再一次面对我们的共同威胁,面对寒冬,让我们一起铭记这段不朽的语言。用希望和美德,再一次勇敢面对那无情的冰凌,经受风暴的洗礼。让我们的子孙也以相同的语言记录我们的历史,我们也曾无惧挑战,我们没有却步,我们未曾动摇,我们拒绝屈服。我们的眼睛注视着地平线和上帝的恩泽,我们将自由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奥巴马就职演说中英文对照版)

My fellow citizens:

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I thank President Bush for his service to our nation, as well as 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has shown throughout this transition.

Forty-four Americans have now taken the presidential oath. 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At these moments, America has carried on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skill or vision of those in high office, but because We the People hav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ideals of our forbearers, and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

So it has been. So it must be with 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 Our nation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Our economy is badly weakened, a consequence of greed and irresponsibility on the part of some, 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 Our health care is too costly; our schools fail too many; and each day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These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subject to data and statistics.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 — 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 is inevitable, and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 must lower its sights.

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 They are serious and they are many. They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But know this, America — they will be met.

On this day, 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

On this day, we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 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out dogmas, that for far too long have strangled our politics.

We remain a young nation, but in the words of Scripture, the time has come to 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 The time has come to reaffirm our enduring spirit; to choose our better history; to carry forward that precious gift, that noble idea,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God-given promise that all are equal, all are free, and all deserve a chance to pursue their full measure of happiness.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must be earned. Our journey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 It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r the faint-hearted — for those who prefer leisure over work, or seek only the pleasures of riches and fame. Rather, it has been the risk-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 — some celebrated but more often men and women obscure in their labour, who have carried us up the long, rugged path towards prosperity and freedom.

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For us, 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 endured the lash of the whip and plowed the hard earth.

For us, they fought and died, in places like Concord and Gettysburg; Normandy and Khe Sahn.

Time and again these men and women struggled and sacrificed and worked till their hands were raw so that we might live a better life. They saw America as bigger than the sum of our individual ambitions; greater than all the differences of birth or wealth or faction.

This is the journey we continue today. We remain the most prosperous, powerful nation on Earth. Our workers are no less productive than when this crisis began. Our minds are no less inventive, our goods and services no less needed than they were last week or last month or last year. Our capacity remains undiminished. But our time of standing pat, of protecting narrow interests and putting off unpleasant decisions — that time has surely passed.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For everywhere we look, there is work to be done.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calls for action, bold and swift, and we will act — not only to create new jobs, but to lay a new foundation for growth. We will build the roads and bridges, the electric grids and digital lines that feed our commerce and bind us together. We will restore science to its rightful place, and wield technology's wonders to raise health care's quality and lower its cost. We will harness the sun, and the winds and the soil to fuel our cars and run our factories. And we will transform our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a new age. All this we can do. And all this we will do.

Now, there are some who question the scale of our ambitions — who suggest that our system cannot tolerate too many big plans. Their memories are short. For they have forgotten what this country has already done; what free men and women can achieve when imagination is joined to common purpose, and necessity to courage.

What the cynics fail to understand is that the ground has shifted beneath them — that the stale political arguments that have consumed us for so long no longer apply. The question we ask today is not whether our government is too big or too small, but whether it works — whether it helps families find jobs at a decent wage, care they can afford, a retirement that is dignified. Where the answer is yes, we intend to move forward. Where the answer is no, programs will end. And those of us who manage the public's dollars will be held to account — to spend wisely, reform bad habits, and do our business in the light of day — because only then can we restore the vital trust between a people and their government.

Nor is the question before us whether the market is a force for good or ill. Its power to generate wealth and expand freedom is unmatched, but this crisis has reminded us that without a watchful eye, the market can spin out of control — and that a nation cannot prosper long when it favours only the prosperous. The success of our economy has always depended not just on the size of ou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ut on the reach of our prosperity; on our ability to extend opportunity to every willing heart — not out of charity, but because it is the surest route to our common good.

As for our common defence, we reject as false the choice between our safety and our ideals. Our Founding Fathers, faced with perils we can scarcely imagine, drafted a charter to assure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ights of man, a charter expanded by the blood of generations. Those ideals still light the world, and we will not give them up for expedience's sake. And so to all other peoples and governments who are watching today, from the grandest capitals to the small village where my father was born: know that America is a friend of each nation and every man, woman and child who seeks a future of peace and dignity, and that we are ready to lead once more.

Recall that earlier generations faced down fascism and communism not just with missiles and tanks, but with sturdy alliances and enduring convictions. They understood that our power alone cannot protect us, nor does it entitle us to do as we please. Instead, they knew that our power grows through its prudent use; our security emanates from the justness of our cause, the force of our example, the tempering qualities of humility and restraint.

We are the keepers of this legacy. Guided by these principles once more, we can meet those new threats that demand even greater effort — even greater co-p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nations. We will begin to responsibly leave Iraq to its people, and forge a hard-earned peace in Afghanistan. With old friends and former foes, we will work tirelessly to lessen the nuclear threat, and roll back the spectre of a warming planet. We will not apologize for our way of life, nor will we waver in its defence, and for those who seek to advance their aims by inducing terror and slaughtering innocents, we say to you now that our spirit is stronger and cannot be broken; you cannot outlast us, and we will defeat you.

For we know that our patchwork heritage is a strength, not a weakness. We are a nation of Christians and Muslims, Jews and Hindus — and non-believers. We are shaped by every language and culture, drawn from every end of this Earth; and because we have tasted the bitter swill of civil war and segregation, and emerged from that dark chapter stronger and more united, we cannot help but believe that the old hatreds shall someday pass; that the lines of tribe shall soon dissolve; that as the world grows smaller, our common humanity shall reveal itself; and that America must play its role in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peace.

To the Muslim world, we seek a new way forward, based on mutual interest and mutual respect. To those leaders around the globe who seek to sow conflict, or blame their society's ills on the West — know that your people will judge you on what you can build, not what you destroy. To those who cling to power through corruption and deceit and the silencing ofdissent, know that you are on the wrong side of history; but that we will extend a hand if you are willing to unclench your fist.

To the people of poor nations, we pledge to work alongside you to make your farms flourish and let clean waters flow; to nourish starved bodies and feed hungry minds. And to those nations like ours that enjoy relative plenty, we say we can no longer afford indifference to suffering outside our borders; nor can we consume the world's resources without regard to effect. For the world has changed, and we must change with it.

As we consider the road that unfolds before us, we remember with humble gratitude those brave Americans who, at this very hour, patrol far-off deserts and distant mountains. They have something to tell us today, just as the fallen heroes who lie in Arlington whisper through the ages. We honour them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guardians of our liberty, but because they embody the spirit of service; a willingness to find meaning in something greater than themselves. And yet, at this moment — a moment that will define a generation — it is precisely this spirit that must inhabit us all.

For as much as government can do and must do, it is ultimately the faith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American people upon which this nation relies. It is the kindness to take in a stranger when the levees break, the selflessness of workers who would rather cut their hours than see a friend lose their job which sees us through our darkest hours. It is the firefighter's courage to storm a stairway filled with smoke, but also a parent's willingness to nurture a child, that finally decides our fate.

Our challenges may be new. The instruments with which we meet them may be new. But those values upon which our success depends — hard work and honesty, courage and fair play, tolerance and curiosity, loyalty and patriotism — these things are old. These things are true. They have been the quiet force of progress throughout our history. What is demanded then is a return to these truths. What is required of us now is a new era of responsibility — a recognition, on the part of every American, that we have duties to ourselves, our nation and the world, duties that we do not grudgingly accept but rather seize gladly, firm in the knowledge that there is nothing so satisfying to the spirit, so defining of our character, than giving our all to a difficult task.

This is the price and the promise of citizenship.

This is the source of our confidence — the knowledge that God calls on us to shape an uncertain destiny.

This is the meaning of our liberty and our creed — why men, and women and children of every race and every faith can join in celebration across this magnificent mall, and why a man whose father less than sixty years ago might not have been served at a local restaurant can now stand before you to take a most sacred oath.

So let us mark this day with remembrance, of who we are and how far we have travelled. In the year of America's birth, in the coldest of months, a small band of patriots huddled by dying campfires on the shores of an icy river. The capital was abandoned. The enemy was advancing. The snow was stained with blood. At a moment when the outcome of our revolution was most in doubt, the father of our nation ordered these words be read to the people:

"'Let it be told to the future world ... that in the depth of winter, when nothing but hope and virtue could survive ... that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alarmed at one common danger, came forth to meet [it].'"

America. In the face of our common dangers, in this winter of our hardship, let us remember these timeless words. With hope and virtue, let us brave once more the icy currents, and endure what storms may come. Let it be said by our children's children that when we were tested, we refused to let this journey end, that we did not turn back nor did we falter; and with eyes fixed on the horizon and God's grace upon us, we carried forth that great gift of freedom and delivered it safely to future generations.

2009年1月19日星期一

两性知识:医生不会告诉你的七个避孕秘密

你以为避孕措施方面有任何新突破大夫就会第一时间告诉你对不对?遗憾的是,大夫很可能对你隐瞒了很多细节,原因何在?或许因为你没有提出任何质疑,她以为你已掌握了所有需要了解的信息;或许她的日程排得满满,每天接待无数像你这样心切的人,哪有时间与你进行深入交谈,敷衍敷衍了事。

COSMO网站曾经对2000多位女性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有33%的女性回答每年一度的妇科检查大夫只是蜻蜓点水,应付一下而已。恰恰是你不了解的那些信息可能埋下隐患,伤害到你。在采取避孕措施的女性中,有2/3的女性发现自己“意外”怀孕,原因是采用的方式不正确,或与自己的生活方式配合不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避孕方法不可能做到100%的安全,也不可能防止感染性病,但下列7个知之不全的事实却很可能对你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秘密1:体重在起作用

介于18-39岁年龄段的女性,如果体重等于或大于58公斤,口服避孕药有60%可能失败,尤其是雌性激素指标偏低者。体重过高的女性新陈代谢较快,需要更多的荷尔蒙以防止受孕。而且,避孕药有溶脂作用,可能“呆”在体内贮存脂肪的地方,无法到达应该到的血液中真正发生作用。要是你的体重超过58公斤,最好请大夫推荐其他更为可靠的办法,如宫内避孕器,或避孕药和避孕套双管齐下,确保万无一失。

秘密2:经久不衰的即最有效的

实际上,有不少相当有效的避孕方法不为你知晓,从来不曾想像过,也没人向你推荐过。好奇吗?宫内避孕器(IUD)即其中一例。这是置入子宫内的T状小型避孕器,由灵活的软塑料制成,必须由大夫帮助你嵌入体内。之后, 即使卵子已经受精,也不会在子宫里着床成长,只要没什么异常,一两年不管都可以,且不会给性爱添麻烦,非常方便。

一般来说,如今的IUD相当安全,只有一种叫“Dalkson Shield”的牌子曾一度出现偏差,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从市场上“消失”,但多多少少还是影响到了IUD的声誉。尽管在别的国家已经相当普遍,却只有少于1%的女性选择使用它。这种状况不容乐观,因为对一夫一妻的家庭来说,IUD虽不能保证你不染上性传染病,但它的确是一种最有效的避孕措施。一旦置入,你大可忘掉它的存在,不仅没有其他避孕药可能带来的荷尔蒙类副作用,而且效果极佳——每年只有1%的失败率。

IUD分为两种类型,最新型的是Mirena。如我们所知,男性射出的精液中有1亿多个精子,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在女性生殖道内争先恐后地游动着,每分钟能游2-3毫米,闯过阴道、子宫颈、子宫腔和输卵管四大关后,与卵子约会。Mirena的原理就是向子宫内释放妊娠素,使子宫颈黏液变稠, 让精子难以穿透黏液, 无法继续前进上行进入子宫腔与卵子相会。它在人体内可置放至少5年。另一型是Paracard,铜制而成。精子大军不惜路途遥远,执着药一周后避孕开始见效地摆动尾巴向前,来势可谓汹汹。许多精子包围一个卵子,消化其外围的透明带, 冲破围绕卵子的细胞,溶解细胞间的酸质,为下一个精子开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全过程即受精。

Paracard的战术就是设法削弱精子的活力,保护卵子不受精。它在体内可置放至少10年,取出后,生育能力随即恢复正常。如果说有什么美中不足的话,就是没生产过的女性子宫不柔软,置放较难,偶有痛感,但只是起初几个月。还有就是月经期间,下腹部和腰部疼痛感可能较以往稍稍严重。如果有固定的性伙伴,对方没有性病史,IUD无疑是理想的选择。但是,最好的IUD, 因放置位置的不正确,或有妇科疾病,也会失败。有骨盆病史的女性不主张使用IUD,它可能恶化细菌感染。

其他不宜人群:有极度子宫后屈、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阴道炎、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者;月经量和分泌物过多者。

正确操作: 由大夫诊察→判断是否适用→选择形状→选择时间(月经后几天,最迟不超过一周) →请大夫操作→每年检查一次。

秘密3:避孕套的隐患

多数避孕套都是用杀精子的nonnoxynol-9制成,它对防止性病感染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加大感染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染病的危险。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破坏精子细胞薄膜达到避孕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阴道边缘的保护膜也可能一同遭破坏。美国药品管理局认为,由于细胞受破坏,用避孕套感染性病的危险性加大,正考虑在含有杀精成分的成品上贴警告标签。

使用得当,以免后患:指尖捏住顶端的小口袋,排除里面空气,如有空气残留,顶端鼓起,中途可能脱落。套在勃起的生殖器上,将卷曲部分一圈圈打开,不要卷入阴毛,不要有褶皱。从性交一开始就戴上效果更好。注意使用后的处理方式,抽出时要按住根部慢慢拉出,否则可能脱落在阴道内。射精后暂时不离开身体的话,男性生殖器会缩小,有流出精液的危险。

秘密4:严格服药时间

口服避孕药原理是通过服用性激素,人工制造类似妊娠状态,抑制排卵。如果用法正确,是一种能获得极佳避孕效果的避孕药品。其特点是效果可靠,使用简便。但因含有雌激素,应先接受大夫诊察和判断才可服用。开始服用时,无须等整整一个月就会见效,不一定非要从某个星期日开始。或许很多人听说过最神奇的数字是7 日,这纯属子虚乌有!服药一周后,还需采取一些辅助措施(如避孕套)。

荷尔蒙对防止排卵很有效,之后,你大可忙着寻欢作乐,不必担心有“漏网之鱼”,当然,别忘了前提条件是你和他都没有性病史。不管药品包装上标明了哪些注意事项, 你可从每周的任何一天开始服用,关键是要日数无误,不漏服。务必从星期日开始的说法在医学上站不住脚, 如果有此说明,也只是为了防止女性周末不来月经。如果已经服药,但又想调整开始的日期, 如何做最稳妥? “宽心药”将导致停经,不必算着某个星期日才开始新一轮,可提早服用,任何一天, 只要你愿意。其失败的原因多是因为忘记服用。

记住:一片药的效力只能持续24小时,过48小时后效力为0。如果忘记,36小时内还算安全,要赶服一片,以后仍按规定服用。两天以上忘服者,可中止,等下次月经后重新开始。可能的副作用:服用期恶心,因为身体会对妊娠状态起反应,10-15日消失; 初期可能发胖,有不正常的出血现象。长期服用者,应该避免立即妊娠,至少间隔4个月左右的时间比较好。

阴道外射精法危险多多

在即将射精时抽出生殖器的做法非常冒险,这需要相当的技术,一来抽出稍慢就会流出去,二来在性交过程中,男性睾丸随时可能在阴道上端和子宫颈口射出精液,难免不进入子宫颈管。对缺乏性生活经验或者有早泄倾向不能很好控制的人尤其危险。而且,在性交最高潮中断性交会影响双方的性快感,多次重复可能得“性缺乏症”。靠这种方法避孕的性伙伴,有 19%在一年之内可能怀孕。因此只有在实在没有避孕工具的情况下,或非常时刻方可一用。避孕套会失效不少人在使用避孕套时,常常忘记查看有效期,一旦过期就特别容易受孕或感染性病。橡皮材质一过了有效时间就会自然弱化。

毫无疑问,意外怀孕的代价比多下点血本买名牌产品大得多,如果财力确实有限只能选择使用普通产品,那么一定别忘了坚持按时按量服用且正确操作,切记!

2009年1月17日星期六

信不信由你 网络热传的居家21条风水禁忌(风生水起,舒服而已;知识修养,法德定一!!)


1、入门先见厨厕,退运之宅

  所有的屋子,入门必见客厅。现代的建筑设计,有时为了考虑空间的配置,一进门往往先见到厨房、餐厅或浴厕。这是阳宅的大忌,也不合常理,居住其中,家运必衰。

  2、房门对大门,耽于淫欲

  卧室门不可正对大门,否则易诱使居住者耽于淫乱色欲之中。

  3、客厅在屋子正中大吉

  一般住宅,如果起居室或客厅设在整幢房子的正中间,这是一种大吉之象,可使家运昌隆。

  4、不规则屋不可做厨房

  不规则屋如用来做厨房,会影响家人健康,不规则屋只可用来做储藏间用。

  5、横梁压顶,影响情绪与健康

  横梁最忌压在床头、书桌及餐桌上方,如实在无法避免,也要设计天花板,将之挡住,否则就会影响居者的情绪与健康,事业运亦会受阻。

  6、不规则屋不宜做卧室

  不规则的房间不可用做夫妇的主卧房,否则会导致久婚不孕的后果。

  7、床边按镜,难以安眠

  除了床不可正对大镜之外,床的两侧如果有大的穿衣镜,将使人睡不安稳,导致失眠、惊梦等。

  8、卧室不可布置得琳琅满目

  卧室的色调以素雅温暖为宜,切忌太过鲜艳,也不要布置得琳琅满目,过度豪华,闪闪发光的饰物尤为不宜。

  9、浴厕对床,当心恶疾

  主卧室中,除了床不可正对浴厕之外,侧对亦不吉,容易使人罹患严重恶疾。

  10、常青盆栽利家运

  由于生活品位的提高,为了增加室内的绿意,常青盆栽是很好的室内饰物,但务必选择常绿、生命力强,不易凋谢、落叶的植物。

  11、床头巨画大不宜

  床头置画可以增加卧室之雅意,但以轻薄短小为宜,最忌厚重巨框之大画,否则一旦挂钩脱落,当头砍下,非死即伤,不可不慎。

  12、整洁的浴厕才能留财

  浴厕是排污之所,除了方位要合规中局之外,最忌阴湿、不洁、有异味,如能保持清洁干爽反而能留住财气。

  13、大门直通到底,麻烦不断

  居家忌象宾馆饭店一样一条长廊连着一排数个房间,否则易发生外遇及私奔现象,难得平安。

  14、有脚之床,床下忌堆杂物

  有脚之床,床下宜保持空旷通风,切不可于床下堆放杂物,新婚夫妇尤忌。

  15、屋内房门,开门方向应一致

  屋内房门,开门方向应一致,这一点从门把手就可以断定。最忌一扇左开,一扇右开。

  16、浴厕设在走廊尽头,大凶

  屋内如有走廊,浴厕只宜设在走廊边上,不可设在尽头,否则大凶。

  17、床头忌开大窗

  床头开窗乃风水大忌,务必谨记。

  18、厕所忌对大门

  厕所门正对大门,为漏财退运之宅,可用屏风遮挡。

  19、柱角冲射不利婚

  不论男性或女性之个人房间内,皆要避免柱角冲射,否则必会影响情绪和健康,对恋爱及婚姻亦不利,务必及早补救。

  20、暖光灯泡利于感情

  卧房的灯光对夫妇感情相当重要,应尽量采用暖色光的灯泡,少用寒色光的灯泡或荧光灯。

  21、隔角煞冲射,宜盆栽抵挡

  要想居家平安健康,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选择四周没有屋角射来成隔角煞的房屋。如自家住宅犯隔角煞,要用盆栽、植树或较厚的窗帘加以阻挡。

  卧室风水与夫妻关系的致命要点

  (1)床头放花,易犯桃花:夫妻两人都会有外遇,久而久之,会分道扬镳,家庭破碎。

  (2)床离玻璃窗太近:空透无依,不能脚踏实地,影响事业的发展。现代大都市往往楼前有楼、楼后有楼、楼边有楼,卧床过份地靠近窗户,使得卧室不能很好地保持其私密性;另外,由于城市变得日益繁杂,恼人的噪音将穿过这扇并不太厚的玻璃窗而影响您的睡眠;“窗下多梦”的说法也在我的实践中得到应验。据以前的风水书籍中记载,卧床太靠近窗户,容易导致“红杏出墙”,有此一说。

  (3)床头嵌镜,招惹鬼魅:主人经常头疼、失眠。浪漫要讲原则和风水,可不能因为浪漫而影响了健康。许多年青人把屋子装修的标新立异。孰不知物各有序,悖之受牵累。

  (4)卧室家具忌用不平整:不平整即代表不和谐,久居则易生口角事端。

  (5)床上和地下凌乱会影响主人的运气:在生活中,许多人不明白整洁能带给人好运的道理。其实,风水并不象大家想得那么复杂,它就在你身边。既不象有些人故意把它神秘化,捧到了天上,也不象一些人根本就不懂风水,却说是迷信,给踩到了地下。风水就在你身边,无处不在,简捷易懂。谁都知道乱糟糟的人做不出大事一样,所以收拾好你的环境,给自己一个好心情。好运自然来。

  (6)卧室喜用整窗,忌用分开的两扇或多扇窗:本来就是一面窗墙的事,却分成好几块,想来都麻烦。风水难怪也忌这一点。做事多有分歧,不能一气呵成。买房时要多看看。

  (7)花草适合摆客厅不适合放在卧室:卧室喜放大叶、阔叶的植物。增强夫妻之间的感情,增强主人的财运。做起事来得心应手。易得上司青睐。小叶花草会让主人陷入琐碎的境地。做事老有反复。

巴尔的摩的严冬 12f--世界与人民的事情!!!!!

巴尔的摩(Baltimore,也译作巴的摩尔)一般指巴尔的摩市。巴尔的摩市是美国马里兰州最大的城市,美国重要的海港之一。巴尔的摩市被巴尔的摩县环绕,但不属于巴尔的摩县,是马里兰州唯一的一个独立市。面积238.5平方公里,陆地为209.3平方公里,水域有29.2平方公里。目录 [隐藏]
1 地理
2 历史
3 交通
3.1 机场
3.2 重要高速公路
4 人文与环境
4.1 教育
4.2 职业运动


[编辑]
地理

巴尔的摩位于马里兰州中部,Patapsco河口地区,紧邻切萨皮克湾,是优异的港口。巴尔的摩的天气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冬天冷夏天热,湿度高。

[编辑]
历史

巴尔的摩市命名由来,是于马里兰地区封地的所有者巴尔的摩男爵。本地的早期发展与海运和制糖业有密切相关。

1814年,在1812年战争期间英国军队在火烧华盛顿之后,分海陆两路进攻巴尔的摩。同年9月12日,英国军队和美国民兵在巴尔的摩西南的北角发生交火。英国指挥官罗斯将军(Ross)被击毙。英国海军在对守卫巴尔的摩内港的麦克亨利堡(Fort McHenry)进行通宵炮击后,并未能赶走守卫堡垒的美国军队,随后英国军队放弃对巴尔的摩的进攻。美国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在目睹了英国海军对麦克亨利堡的炮击后,写下了后来称为美国国歌的《星条旗歌》。

1851年,巴尔的摩市脱离巴尔的摩县,成为独立市。

1861年,一队美国士兵在巴尔的摩转火车时,遭到亲南方的巴尔的当地市民围攻,士兵向市民开枪后导致了巴尔的摩暴乱。此暴乱的直接结果是林肯政府对亲南方的州铁碗镇压。其宣布巴尔的摩进入军管状态,巴尔的摩市长、警察局长与马里兰州议会多名议员被捕。在整个美国内战期间,马里兰州被置于美国联邦政府的直接管理,德拉瓦州则被置为北方军事占领状态。另外,阿肯色州和田纳西州在了解到林肯政府对亲南方的地区的镇压后,宣布脱离美国北方政府加入南方政府。

1904年2月7日,巴尔的摩市发生大火,整个城市几乎被烧毁。从哥伦比亚特区、费城至纽约等地都有消防队赶来救援,但由于各处消防水龙头的接头有所差异,因此救援人员面对大火无能为力。这件事件导致了国家标准与技术院(NIST)的诞生。

1980年,巴尔的摩国家水族馆建成。同年在巴尔的摩内港地区海建成一系列的的商业观光区,巴尔的摩内港逐渐从工业区和居民区转变成为观光旅游区。

2003年,飓风依莎贝尔带来的潮水,淹没了巴尔的摩内港地区。

巴尔的摩

[编辑]
交通

[编辑]
机场
巴尔地摩华盛顿国际机场(Baltimore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Airport)- 代号为 BWI

[编辑]
重要高速公路
95号州际公路 I-95
695号州际公路 I-695
795号州际公路 I-795
895号州际公路 I-895
70号州际公路 I-70
83号州际公路 I-83
97号州际公路 I-97

[编辑]
人文与环境

[编辑]
教育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位于巴尔的摩市内。
摩根州立大学是美国第一所黑人大学。
马里兰艺术学院(Maryland Institute College of Art,简称MICA),是2008年 US.NEWS 排名第四的美术学校

[编辑]
职业运动
棒球(MLB)
巴尔的摩金莺(属美国联盟东区)
美式足球(NFL)
巴尔的摩乌鸦(属美国联会北区)
随着奥巴马就职典礼日益临近,有关活动日程等各项准备情况陆续浮出水面。如果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创造了历史,那么即将举行的总统就职典礼从多个方面来看也都堪称史无前例。

    参加人数打破纪录

  负责就职仪式筹备工作的华盛顿市官员近日表示,尽管很难预测参加庆典仪式的具体人数,但相信前来见证美国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宣誓就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民众,肯定会超过1965年林登·约翰逊总统就职典礼所创下的120万人的纪录。况且,就职典礼前后,华盛顿多达上百场大大小小的庆典活动还将吸引数十万民众,因此,整个就职活动期间涌入美国首都的人数不会少于200万。

  根据官方统计数字,截至1月15日,已经有3000多辆旅游大巴申请了总统就职日当天的市内停车许可证,是此前最高纪录的两倍多。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市政官员唐格里尼表示,尽管目前数字低于预期的1万辆,但最后几天前来申请牌照的人数还可能直线上升,另外一些旅游客车公司无须申请专门的许可证,因此,预计最终进城的大巴车将达到7000辆,从而使市内停车位接近饱和。为控制车流,避免交通瘫痪,就职典礼当天从弗吉尼亚州通往华盛顿特区的所有道路和桥梁都将暂时封闭,只允许持有核发牌照的特殊车辆通行。很多地铁站将在特定时段只允许进站或出站,以防人流拥堵,发生意外。


  1月15日,在英国首都伦敦的杜莎夫人蜡像馆,两名美国国际大学的学生与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的蜡像合影。新华社/法新


  1月17日,在美国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的美铁火车站欢迎仪式现场,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当选副总统拜登夫妇和奥巴马妻子米歇尔(从左至右)向台下观众致意。


  1月17日,在美国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的美铁火车站欢迎仪式现场,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前右)向台下观众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侯俊 摄

  官员们承认,虽然经过了长达数月的紧张筹备,他们对于就职日当天应对前所未有的拥挤场面仍然没有十分的把握。

    首次宣布紧急状态

  美国总统布什日前宣布,首都哥伦比亚特区将从本月17日至20日进入紧急状态。白宫发言人斯坦泽尔称,发布紧急状态令主要是为了应对因观礼人群过多可能带来的突发事件。

  鉴于预期将有200万人参加就职期间的庆典活动,后勤和安保需求已经超出了华盛顿市政府的现有能力,华盛顿市市长芬迪上周向联邦政府求援。布什在宣布紧急状态时,还命令联邦紧急情况管理局根据需要紧急追加额外资助,以确保华盛顿特区政府有足够的能力维持公共秩序和保护公众安全。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政府用于就职典礼的专项预算高达4700万美元,远高于国会早前提供的1500万美元拨款。

  白宫发言人指出,这是美国政府首次在特定事件发生前预先宣布紧急状态。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事件后,美国改革了相关法律,授权白宫可在灾难事件发生前预先宣布特定区域进入紧急状态。

    全民参与就职庆祝

  根据总统就职筹备委员会近日公布的日程安排,从1月17日开始直到1月21日,奥巴马和拜登将马不停蹄地出席大大小小近百场庆祝活动。1月20 日当天,抛开重头戏就职典礼和游行不说,仅各种题目的就职舞会就多达10场。除了传统的“总司令舞会”、“青年舞会”、“家乡州舞会”,以及“东部舞会 ”、“西部舞会”等按地域划分的五大区舞会之外,奥巴马还将举行美国历史上首次“邻居就职舞会”,邀请华盛顿普通居民代表和来自全美各地的同胞共同庆祝。舞会门票免费派送或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以兑现奥巴马让所有美国人都能参与就职庆典的承诺。

  奥巴马在日前发布的录像讲话中,公开呼吁美国民众不必冒着严寒扎堆涌入华盛顿凑热闹。他向广大民众承诺,即使不能亲抵首都华盛顿,也可借助电视直播、手机和网络等媒介参与20日举行的总统就职典礼。他还引用美国已故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名言:“任何人都能变得伟大,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提供服务。”他鼓励民众在马丁·路德·金诞辰日这一天,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的实际行动来庆祝这一即将到来的历史时刻。

  1月19日,奥巴马、拜登也将与各自的家人一道参加华盛顿附近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同上千名志愿者共进午餐。

  此外,奥巴马团队继续展现善用互联网的优势,每天都向众多的支持者发送电子邮件,号召各地民众通过家庭聚会、社区服务、购买就职纪念品以及向需要帮助的人捐款捐物等方式共同参与庆祝活动。

   盛大典礼星光四射

  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不仅是政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美国文化艺术名人们趋之若鹜的盛会。据美国媒体报道,由于准第一夫人米歇尔与好莱坞影星珍妮弗·安妮斯顿是好朋友,所以届时她一定会邀请对方到现场观礼。另据英国媒体消息,奥巴马自从帮两个女儿念完《哈利-波特》系列书之后,也喜欢上了作者罗琳,所以特别交代助手,一定要为她保留一个观礼席位。

  1月18日,就职开幕仪式将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举行。开幕仪式的主题为“我们是一家”,将邀请多位美国当红音乐人到场表演,除了著名女歌手碧昂斯将压轴演出之外,英国乐队U2及新晋金球奖歌王布鲁斯·斯普林斯汀、亚瑟小子、玛丽·布莱姬以及著名盲人歌手史提夫·旺德等人都将登台助兴。由于整个仪式免费向公众开放,预计届时将有50万人到场观看。

  在1月20日的就职典礼上,美国国宝级女歌手艾丽莎·富兰克林将倾情演唱,担任庆典音乐伴奏的包括纽约交响乐团首席单簧管演奏家安东尼·迈克基尔以及著名的华裔大提琴手马友友。有如此多的明星到场助阵,在美国总统就职典礼历史上并不多见。而在当天由1.3万军民参加的就职游行队伍中,除了三军仪仗队之外,还有经过严格筛选的来自社会各界的优秀演出团体,并且首度出现展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舞狮表演。

    警戒级别前所未有

  奥巴马就职典礼的规模堪称史无前例,而安保警戒级别也是前所未有。据总统就职委员会透露,就职典礼当天将有1万多名国民警卫队士兵、8000名哥伦比亚特区警察、1000名美国公园警察及550名地铁警察,以及包括特勤局、联邦调查局在内的共57个执法部门,共同负责就职典礼的安保工作。

  就职仪式期间,美军将派出战斗机巡逻,部署地对空武器系统,出动炮艇在波托马克河上巡航,密切注视核武器及生化袭击威胁,组成最强的医疗支持队伍,并派出穿军装的和穿便衣的保安人员参与地面巡逻。据美国情报部门评估,总统就职典礼面临多种威胁,其中包括恐怖分子、仇恨黑人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以及受到金融危机等外在因素刺激的极端主义者等。

  久未露面的本·拉登在1月14日发布的一盘录像带中扬言:“‘基地’对美国的战争已持续7年有余,我们还准备打下一个7年以及更多个7年。”美国安保当局对此高度警惕,联邦调查局赶在就职典礼前启动一个名为“电子卫士”的情报共享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帮助FBI与地方警察机构快速共享潜在恐怖威胁的数据。FBI华盛顿分局主管洛格诺指出,他们现在每天收到公众提供的线索多达1000条。有了这个新系统,即使遥远地区的警察局,也可通过该系统迅速传输和接收相关信息。上周,美国加州一名男子在互联网上预言奥巴马将被暗杀,很快就被当地警方拘捕。

  除了对公众开放的国家广场,要想进入国会山附近特定区域,观众必须持有就职委员会派发的证件,并且在正式仪式开始两个小时前接受安检。安检标准比乘坐飞机要严格得多,除了不准携带一切武器、易燃易爆物品外,就连热水瓶、相机包和雨伞都在被禁之列。

  据透露,安保人员已经绘制了整个就职游行路线的数码地图。从美国国会到宾夕法尼亚大道,再到白宫,具体到每一个垃圾箱和路灯的位置。游行路线沿途的建筑物也都被电子眼实时监控,暗杀者可能占据的优势位置无一遗漏。

  此外,鉴于奥巴马就职典礼的观礼人数将破历史纪录,为严防踩踏等意外状况发生,警方已出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安保措施。联邦调查局负责就职仪式安保的特工康博斯日前向美国媒体透露,由于担心人太多影响到对潜在危险的反应速度,联邦调查局史无前例地组建了至少100支专家小分队。他们将建立一个独立的移动电话网络,以防现有的通信系统不堪重负,重蹈“9·11”恐怖袭击后通讯瘫痪的覆辙。有关官员表示:“只要有一个人摔倒或发生拥挤,就有可能引发踩踏事件。我们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日本大阪市一名前派遣员工失业一整年后,被发现疑似饿死在家中。警方调查指出,这名死者的钱包里只剩九十日元,冰箱里没有任何食物,且解剖发现肠胃里没有半点残留的食物,很可能是穷到活活饿死。

  《中国时报》报道,这名49岁男子2005年五月搬进大阪住吉区公寓的单人套房,公寓管理公司表示,他当时是经由神户的派遣公司介绍,在当地银行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年收约450万日元,每月39000日元的房租从来没有迟缴过。

  不过,男子于一年前失业后情形为之一变,去年一到五月的房租一度滞缴,他说是因为长时间生病而无法工作,管理公司三催四讨之下,男子才得到德岛县老家的援助还清房租。

  男子从去年11月起又积欠了三个月房租,管理公司数度上门按门铃催缴都无人回应,信箱中也塞满水电瓦斯费催缴单,因此才于14日开锁进入查看,意外发现他的尸体。

  男子仰卧在床上,身上盖着棉被,室内找不到任何食物的垃圾,冰箱里连饮料都没有。遗体解剖显示已死亡一个月之久,他的肠胃里没有任何残留物,死亡时处于低营养状态,因而分析饿死的可能性极高。

  曾与男子签约的派遣公司表示,他曾隶属于该公司四年,2007年3月要换新约时突然辞职。男子的哥哥说,去年弟弟曾说找不到工作,身体情形也很糟,当时曾劝他去找区公所商量。该男子确曾于去年二月到当地区公所的生活救济窗口求助,但职员告知,他目前的身体状况应该还可以工作,若是仍找不到工作,再到区公所询问。

2009年1月15日星期四

2009年1月14日星期三

胡啟志水晶球達人&鐵環特技


现在为什么西方媒体突然热衷唱衰中国经济?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政治评论家菲利普·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最近有句妙语,说这场金融危机“让原本不可思议的变成了不可避免的”。一个最新的例证是,直到最近以前,中国这个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还被整个世界认为是将世界从衰退中拯救出来的发动机——至少是缓冲器,然而进入12月之后,来自西方世界的论调突然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中国不仅躲不过这场危机,受破坏程度还将远比美国要大得多,持续的时间也将长得多。

  这种突如其来的唱衰可能来自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态度变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12月16日在一个记者会上说,中国,这个习惯了两位数增长率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明年的GDP增长将会从今年的9.7%回落到5%。这个悲观的预计对于刚刚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鼓舞全民斗志“保八争九”的中国来说无疑于当头一棒。

  卡恩表示,“我们一开始预计中国增长将有11%,接着是8%,接着7%,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只有5%或者6%”。从公开报告看,这也是 IMF下半年来第四次调低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7月份的一份报告中IMF还预测中国2009年GDP增幅9.8%,10月份的报告下调至 9.3%,11月份再下调至8.5%——显然最近的这个月IMF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出现了跳水式的逆转。

  在西方世界看来,对中国来讲,5%的增长意味着崩溃。许多经济学家都相信,而且温家宝总理也在今年初公开说过,中国经济只有保持至少7%的增长,才能够避免大面积失业。另一种说法是,中国需要8%的经济年增长率,才足以提供700万个就业岗位。考虑到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出口市场萎缩的多重打击,今年中国已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倒闭。如果经济增长降低到5%,那么,2009年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从经济发展到社会稳定最岌岌可危的关头。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恐慌。这篇名为《中国与印度:突然的脆弱》的文章指出,直到最近以前,这两个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还认为自己绝缘于这场将富裕世界折磨得痛苦不堪的传染病。然而,全球经济低迷会把中国和印度一同拉下水,给这两个仍然贫穷的国家带来大规模失业,“明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至5.5%,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率也下降至这个水平,这在国内外都将被视为一场灾难”。相比而言,《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比刚刚经历了孟买恐怖袭击的印度更危险,因为“在应对经济低迷方面,印度相对中国有两大优势,印度在应对经济问题方面有着大量的经验;另外,印度的民主政治体系能够使其更好地解决意见的分歧”。

  我们正处在一个泡沫后的世界:先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接着是信贷泡沫破灭,然后是最大泡沫——美国消费泡沫破灭,那么现在,中国经济奇迹也要“泡沫破灭”了?

  我不明白西方朋友们在看待中国时,为什么天堂的隔壁就是疯人院。我们身在中国,比任何外人都清楚中国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内需消化能力弱、投资效率低下、贫富差距、环境恶化、社会冲突等等。对于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成的全球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我们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举国上下都在迎接更寒冷的冬天,并且确定了“中国救不了世界,中国只能救自己;我们出口、内需等面临的问题也很多,中国能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的原则立场。所以,请不要恐吓我们。

  中国拥有高达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急速上升的税收为政府提供了充足的财政盈余,这两个政府应付时下危机的本钱或许有太多值得批评的地方,但现在它确实是雄厚的资本;对于中央政府提出的4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以及各地方政府配套出的据称已经超过10万亿的内需拉动投资,我们也能找出“过多政府主导”、“过多投入到基础建设”、“过多投向国企”等无数问题,但外国人无法理解“降增速上下异志、促增速上下同心”的中国特色;至于社会稳定因为增速放缓而矛盾激化,我们不要低估政府动员民众和通过铁腕反腐化解民怨的能力——当然,政府在应对民间舆论和不同意见上的开放宽容趋势,已经在2008年得到了正面激励,2009年没有道理“进一步退两步”。

  “化危为机”已是朝野共识,在这场80年来最大的危机倒逼下,我比任何时候都乐观地相信,战胜这场危机,将使我们得到很多长久以来求之而不得的东西。

2009年1月13日星期二

健康男人的9大黄金食谱


全世界有多少男人为自己日益凸起的肚子困扰?又有多少男人能在高压状态下维持强健的体魄?实际情况是,不眠不休的繁忙让他们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也纷纷找上门来。

  英国营养学会专家安妮•思德尼尔指出:“健康的食谱才是保证男人年轻、活力、健壮的良药。

  日前,新加坡《新明日报》撰文指出,男人应该根据自身生理特点,得当饮食,才有助维持身心健康。

  番茄保护前列腺。番茄红素可清除前列腺中的自由基,保护前列腺组织。这种天然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番茄、西瓜、葡萄柚等红色食品中,一个成年人每天食用100―200克番茄,就能满足身体对番茄红素的需要,而熟番茄更容易被人体充分吸收。

  哈佛大学在1995年曾发表了一份针对4.7万人长期追踪的报告。

  报告中指出,每周吃10份以上番茄的人,患前列腺癌的几率比一般人少了45%。所以,每天至少吃一个番茄是男人不错的选择。

  燕麦有益心血管。男性的内分泌代谢经常遭到破坏,因此他们更易患高血压、中风等疾病。而维生素E能预防胆固醇堵塞血管,清除体内垃圾。粗粮、坚果、植物油中都含有维生素E,所以男士们应多吃这类食物。美国营养学家妮基•库拜克表示,尤其是燕麦,它含有丰富的可溶纤维素,可通过清理胆固醇来保护你的心脏和血管。在一些案例中,燕麦降低心脏病风险的几率达到了30%,甚至更高。

  多吃蚝能补精。男性从24岁后,精子的质与量都在走下坡路。男性精液里含有大量的锌,当体内的锌不足,会影响精子的数量与品质。而食物中海鲜类的蚝、虾、蟹的锌含量最丰富,一颗小小的蚝中的锌含量就能满足一天所需(15毫克),从而增强男人的性能力。

  含锌丰富的食物还有鱼、猪肝、牛肉、虾、贝类、紫菜、芝麻、花生、黄豆和豆制品等。

  鲜枣对付高压工作。男性由于在工作、家庭以及社会中长期扮演承担者的角色,因此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更需要补充营养。经常精神紧张的人,每天可吃3至5枚鲜枣,以补充维生素C,应付工作。

  除鲜枣外,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还有猕猴桃、橙子、橘子、青花椰菜、芦笋等,都可以协助肾上腺皮质素(一种抗压力的激素)的分泌,从而对抗压力。

  大蒜缓解疲劳。人们都知道,大蒜具有强大的杀菌力,能消灭侵入体内的病菌。但你知道吗?它还有助维生素B1的吸收,促进糖类的新陈代谢以产生能量,并缓解疲劳。大蒜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功用就是提升免疫力,其中所含的硒化铅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被视为防癌食物。

  深海鱼少中风。男人罹患高脂血症、中风的年龄层正逐渐降低,而深海鱼中的欧米伽-3脂肪酸可以阻止血液凝结、减少血管收缩、降低甘油三酯等,对心脏血管特别有益。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建议,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鱼包括鲭花鱼、秋刀鱼、石斑鱼、鲑鱼等,可以替换着吃,不过要记住一星期应至少吃两次鱼。

  吃猪肉时搭配豆类。“男人往往偏爱动物性脂肪,但这会使肾脏超负荷运转,增加患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风险。即便是‘瘦肉’,其中肉眼看不见的隐性脂肪也占28%。”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临床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于康表示。

  所以,男人应学会清淡饮食,特别是减少动物性油脂(肥肉、油炸肉类、动物内脏等)和总的烹调油数量 (一般不超过30克/日)。以猪肉为例,每天的平均肉量应控制在二三两;另外,吃猪肉时最好与豆类食物搭配,因为豆制品中含有大量卵磷脂,可以乳化血浆,使胆固醇与脂肪颗粒变小,防止形成硬化 斑块。

  红酒防动脉硬化。如果非要喝酒,那就喝红酒。因为葡萄皮中所含抗氧化物质多酚留存在酒液中,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此外,红酒能提升抗氧化作用,预防动脉硬化。最近研究结果也显示,红酒对预防男人的老年痴呆症也有功效。一般来说,中年男人平均每天饮用100—150毫升(约2—3两)为宜。此外,应避免空腹饮用,佐餐时饮用更好。这样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减少对酒精的吸收。

  把喝水提上日程。人类脑部有75%的水,脱水第一个影响到的器官就是脑,水分太少,会让人疲劳、反应变慢。偏偏男人一忙起来,就常常忘了喝水,如果用饮料或汤补充体内水分,就会徒增热量,使身体发胖。因此,尽量在餐与餐之间多喝水。例如,一进办公室,就马上倒500毫升的水放在桌上,强迫自己有空就喝,而且在午餐前喝完。一天至少要喝完1200毫升水,相当于两瓶矿泉水

2009年1月10日星期六

hotel california

On a dark desert highway, cool wind in my hair在一个漆黑的沙漠公路,凉风,我的头发
Warm smell of colitas, rising up through the air温暖味道colitas,升起在空中
Up ahead in the distance, I saw a shimmering light去吃的距离,我看到了波光轻
My head grew heavy and my sight grew dim我和我的头沉重成长成长黯淡景象
I had to stop for the night我只好停夜
There she stood in the doorway;她站在门口;
I heard the mission bell我听到钟使命
And I was thinking to myself,我想我自己,
this could be heaven or this could be hell这可能是天堂地狱还是可以
Then she lit up a candle and she showed me the way然后她点燃了蜡烛,她拿出办法
There were voices down the corridor,有声音下来走廊
I thought I heard them say...我以为我听到他们说::

Welcome to the hotel california欢迎到加州旅馆
Such a lovely place这些可爱
Such a lovely face面对如此可爱
Plenty of room at the hotel california在加州酒店空间很大
Any time of year, you can find it here任何时候,你可以在这里找到

Her mind is tiffany-twisted, she got the mercedes bends她想到的Tiffany扭,她得到的宾士弯
She got a lot of pretty, pretty boys, that she calls friends她有很多漂亮,美少男,她的朋友来电
How they dance in the courtyard, sweet summer sweat.如何在庭院跳舞,甜美夏天汗水.
Some dance to remember, some dance to forget有的记舞蹈,有的跳舞忘却

So I called up the captain,所以我打电话机长
please bring me my wine请把我的酒
He said, we havent had that spirit here since nineteen sixty nine他说,我们有这种精神havent这里自1969年
And still those voices are calling from far away,而那些声音依然远远地呼唤,
Wake you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随着你在半夜
Just to hear them say...刚听到他们说::

Welcome to the hotel california欢迎到加州旅馆
Such a lovely place这些可爱
Such a lovely face面对如此可爱
They livin it up at the hotel california他们在加州酒店livin的成长
What a nice surprise, bring your alibis什么是惊喜,带您借口

Mirrors on the ceiling,镜子的天花板、
The pink champagne on ice粉红香槟冰
And she said 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of our own device她说,我们都只是囚犯在这里,我们自己的装置
And in the masters chambers,在主人庭
They gathered for the feast他们才大功告成
The stab it with their steely knives,它与刚的刀刺伤了,
But they just cant kill the beast但他们只是斜面杀死野兽

Last thing I remember, I was最后我记得我是
Running for the door竞选大门
I had to find the passage back我曾找回来通过
To the place I was before我以前的地方
relax, said the night man,放松,说夜男子
We are programmed to receive.程控接受我们.
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你喜欢你可以随时检验、
But you can never leave!但是你不能离开!

2009年1月6日星期二

怎样从面相上挑出好男人--疾病除外

怎样从面相上挑出好男人


  “以貌取人”几乎是所有人的天性。下面我们要告诉大家如何在爱情场上“以貌取人”,让你钟情的对象能够一见你就笑!   男女之间的交往,除了许多像人生观、价值观、默契、嗜好等心理因素之外,外在的形象是同样重要的生理因素。我们几乎可以这么说,如果一对男女在交往过程中第一眼就通不过、不及格,那么就很难再有机会花时间、有耐性的挖掘出对方原来是个“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的好人。外国小说“钟楼怪人”有一颗善良的心,可是他那一张丑陋的脸掩盖了这一切,他只能是怪人,很难是好人,“以貌取人”几乎是所有人的天性。   
心理学家曾做过许多实验证明:一张再好看的脸蛋,只要连续看上20分钟就没感觉了!脸蛋之靠不住由此可见。但是即便如此,有些人的长相却连这20分钟的待遇都没有,多半的异性看到他就立刻转头看天花板、看地板、看电线杆,所以说要成就一段好姻缘,要有情人终成眷属,外在美是第一条件。   
从额头看智能指数   
常有人说额头长得非常饱满的人,他的面相就好。这句话一点儿也不错,可是还要注意他的发际不能太低或不整齐,像莱昂纳多和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有这样的特征。发际太低或不整齐,显示一个人的童年生活不会太好,有许多不好的记忆,对爱没有安全感,可是对爱情的追求渴望非常高。莱昂纳多在《泰坦尼克号》一片成名之后,开始“天天换新娘,夜夜睡新床”的放浪形骸;克林顿的“朋友来咋办?带他出去转一转;转累了咋办?带他去桑拿涮一涮;涮累了咋办?叫个小姐按一按;按出情绪咋办?就跟小姐干一干;老婆发现了咋办?克林顿咋办,咱咋办”!都可以证明这种“发际低或发际紊乱”的人,心理是多么的饥渴!   
额头既高又饱满的人,表示他们的聪明智能都很高,而且很有远见理想,也擅长思考,是属于智能型的情人。   
从鼻子看情欲指数   
高高挺挺的鼻子最好?没错,这完全符合了美学上的观点。对爱情面相学来说,鼻子除了必须长得高挺之外,还要丰满有肉,这样的人意志坚定,可是处理事情来却相当得圆熟,他们的个性虽好,但也绝不懦弱,对事情很有决断力。财运好,事业通常都能一帆风顺。相书上说:“问财在眼,问富在鼻。”财源能否广进,要看眼睛;赚进来的钱财能不能守得住,就要看鼻子了。   
鼻子在面相学来说是属于“情欲宫”。情人的欲望指数是高是低,就要看他的鼻子长得好不好,鼻相长得不好,欲望指数就不高。   
还有民间相书上常说:鼻子的大小与生殖器的大小成正比。这种说法我认为是没什么根据的,这一点我一定要保持客观,虽然我本人就是成正比的"大鼻子情圣"。   
从眼睛看放电指数   
眼睛是每个人的“情缘宫”。不论男女,想要吸引异性就要看眼睛的放电率高不高。眼睛可大分为三种:一、是单眼皮、凤眼。二、是双眼皮。三、是割过双眼皮的单眼皮。   
有一双凤眼的人真是迷死人了,因为他们具有东方神秘的美感,勾魂一把手!单眼皮的人对爱情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内敛,如果你有一个单眼皮的伴侣,你一定要主动一点,不要以为他会主动告诉你:“没有你,我活不下去!”单眼皮的他真的说不出口,得要靠你主动来表达。   
郑中基、杜德伟、文章、高明骏都是极具东方个人魅力的单眼皮,难怪郑中基在美国的班机上闹事,一下子就被逮到,他那双单眼皮在洋人中,太出众了!   
如果你的情人有一对双眼皮的大眼睛,基本上放电率相当高,至于散发的是不是高压电,就要看眼睛的大小和水汪汪的程度来决定。像关芝琳、郭富城的眼睛放电指数特别高,刘嘉玲的也不错。双眼皮的人对爱情的表达方式非常直接,人缘又好,给人的第一印象极佳,在人群当中非常抢眼,就像孔雀一样。他们能够轻易地掳获异性的心。   
至于第三种割过双眼皮的单眼皮,他们会去做这种手术其心态就在告诉你:我很爱美,我要有人来爱我。不过这种割双眼皮的小手术也可分为手术成功与手术失败,成功者如影坛巨星成龙。失败者,算了吧,还是不说罢了。割过双眼皮的人其眼睛放电的功率就跟天生的双眼皮是一样的,惟一不同的是他们人工的双眼皮是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从眉毛看缘分指数   
眉毛长得好的人,不是指他的眉毛长得粗粗浓浓就好,最重要的是要长得清秀、长得顺,不要逆着长,眉尾的地方要聚在一起,不要散开,这才是好眉毛。有些人天生长不出眉毛也是不好的。有的人在眉毛三分之二的地方会有一个角度,这个角度最好不要太高,女生最好不要有角度。徐怀钰的眉毛长得非常高,符合好的标准,惟一的缺点是她的眉毛有个角度,所以她的个性也跟她的眉毛一样有棱有角。眉毛弯度长得最好的是徐若瑄,所以她的个性比较温顺懂事。   
眉毛在爱情上来说是属于“情分宫”。主要是决定男女之间的情分,爱情长跑能否跑得顺利,就要看眉毛长得好不好。   
有些人的眉毛前半部很清秀,后半部却像扫把一样散开,这表示他的恋情一开始时会谈得很顺,可是到了后来会聚少离多、情海生波。   
如果你的情人是眉毛前半部稀稀疏疏的,后面反而聚在一块又黑又浓的,显示你们刚开始相恋时彼此的感情只是刚好及格,但会越谈越有默契,感情就如好酒沉瓮底,放再久也不会变成醋。   
有的眉毛只长了前半部,后段并没有眉毛,他谈的是有头无尾虎头蛇尾的爱情,并不是他不爱他的情人,只是个性使然、命运使然。虽然曾天雷勾动地火,但是恋情不能长久。如果你的另一半眉毛是没毛,几乎是看不到,表示你们之间的感情似有若无,外人看得迷迷糊糊,也看不出你们谈的是哪一国的爱情。   
从嘴巴看享乐指数   
嘴巴是每个人的“情爱宫”。有人觉得樱桃小口一点点最美丽,可是天生就一个大嘴巴的女性也不少。其实现代与古代的审美观念完全不同,以前讲究的是樱桃小口,每张古代仕女图上的美女都是如樱桃般的小嘴;然而放眼现在的选美活动,甭管她是中国小姐、亚洲小姐,乃至世界小姐,选出来的优胜佳丽每个都有着宽宽的嘴巴、丰厚的嘴唇和漂亮的牙齿。现在的审美观念的改变,是因为现代女性活动量大,所以嘴巴随着社会进步也越来越大,这是人类进入现代化的表征。如果古代仕女有缘诞生于今日之北京、上海,就凭着那张樱桃小口一点点,去挤个公交车就把你挤到窒息断气。   
拥有什么样的嘴型最吸引人。嘴巴棱角分明、上下唇相吻合、嘴角微微上扬、嘴巴合起来时小小的、张开时就大大的,就属于好的标准。   
嘴型不只要长得好,嘴唇的颜色也很重要。最好是鲜红色的,如果嘴唇是猪肝色的、甚至是黑墨汁的颜色,这样的人比较难享受到情爱。嘴型美好、嘴唇颜色又鲜红的人,是不太会缺异性朋友的。   
嘴唇厚和嘴唇薄的人也有不同的情爱命运。   
嘴唇厚的人对于生活当中的饮食、口腹之欲和情欲都相当重视与爱好。女明星舒琪是代表人物,蔡琴、潘越云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过去在台湾的演艺圈有个笑话说:“蔡琴张嘴唱歌的时候,上面的观众可以直接看到蔡琴的十二指肠;但是这还不够看,潘越云唱歌的时候,观众甚至可以直接看到地板!”当然这是夸张的笑话。不过根据我的观察,嘴巴大的人通常比较会唱歌,因为嘴巴张得大,共鸣比较好嘛。蔡琴与潘越云都是我很欣赏的两位女唱将。   
嘴唇薄的人比较讲究精神层面的事物和理性的生活态度,讲话抓重点,言语的表达比较犀利,比较能说会道。但是说出来的话是否中肯,那就不一定了。英国甲壳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就是薄嘴唇的代表人物。想当年他就是甲壳虫乐队的对外发言人,言辞非常犀利。在1966年甚至对外宣称:“甲壳虫乐队比耶稣还受欢迎!”这话引来了轩然大波,被全世界的基督徒声讨,甚至还有“将要暗杀约翰·列侬”的传闻,吓得约翰·列侬赶紧公开道歉。不过他道歉的话也挺有意思的:“我承认我说'甲壳虫乐队比耶稣受欢迎'这句话过分了,可是如果我说'现在电视机比耶稣更受欢迎'你们就不会反对吧?不一定每个人都是基督徒,可是每家一定都会有一台电视机,有电视机的通常也会有甲壳虫的唱片。”怎么样厉害吧!   
有的人上下嘴唇的厚度不一样,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感情表现:   <上嘴唇厚的女性>:她们对另一半会相当的关心,处处嘘寒问暖,做任何决定之前都会先问情人的意见,然后才说出自己的看法,对另一半关心指数相当高。   <下嘴唇厚的女性>:很懂得爱自己,觉得当然要先爱自己才能爱另一半,所以她们很懂得寻找情爱生活快乐的秘诀。   <上嘴唇厚的男人>:自我观念比较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喜欢自己做主。   <下嘴唇厚的男人>:比较懂得疼爱他的情人,处处以另一半的意见为意见,是懂得关怀伴侣的好情人。   
以上就是我们通过人的五官--眉、目、鼻、口、耳来初步判定一个人的面相好坏。面相好的我们恭喜;面相差的大家努力。当然面相之学不是只有看看五官那么简单,学问还多着呢。

蔬菜的季节概念


蔬菜与季节的关系,在这些年,好像已经被人淡忘了。此篇文章寥为大家提个醒!!!!!
近来,无论什么季节都可以买到各种新鲜蔬菜,我们似乎已忘了“季节蔬菜”。但是,要知道,比起温室蔬菜来,季节蔬菜的营养价值会高不少,农药含量也低很多。而且,因为是季节性大量上市,价格当然也便宜。

  下面是一些季节蔬菜的主要营养素含量等级

  洋葱: 维他命C

  钙  

  维他命B1

  适应宜于:动脉硬化、高血压、失眠、有神经疾患及脑中风患者食用

  青豌豆:维他命C

  维他命B1

  维他命A

  适宜于:胃癌及肝癌患者食用,并可淡化色素沉着

  芹菜: 维他命C

  维他命A

  钙

  适宜于:动脉硬化、癌、心脏病及便秘患者食用,并可消除食欲不振

  菜花: 维他命C

  维他命B1

  钙

  适宜于:癌及肝功能低下患者食用、并可缓解醉酒及疲劳,改善皮肤粗糙

  圆白菜:维他命C

  维他命B1

  钙

  适宜于:慢性胃炎、胃溃疡、便秘及肝功能低下患者食用,并可改善皮肤粗糙

  胡萝卜:维他命C

  维他命A

  维他命B1

  适宜于:动脉硬化、高血压、肺癌、胰腺癌患者食用、并可缓解视疲劳

  油菜花:维他命C

  维他命A

  钙

  适宜于:贫血、便秘、肝功能低下患者食用,并可改善皮肤粗糙

  季节蔬菜,连芯带皮一起煮!

  时令蔬菜连芯带皮一起煮做汤吃,可以把整个菜都吃了。平常大家在做菜时容易把菜的芯、外皮和叶都扔掉,其实,芯、外皮和叶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例如胡萝卜的维他命A,根部含有6mg的话,叶中竟含46mg。做汤吃的话,可以将平常不吃的叶也一同吃了。汤汁中含有丰富的维他命,连同汤一起喝下去,就不用担心会损失维他命了。调味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放盐、胡椒、味精等。但盐最好不要放太多,清淡为好。

  菜花汤

  制作方法:

  1. 将菜花切成适当大小,放入锅中煮。茎部也尽量不要丢掉。
  2. 煮至变软,颜色变成白色。放入盐、胡椒即可。

  ◎每人每次1个菜花

  保健功效:

  由精神压力造成的胃炎、便秘和皮肤干燥一般是因为缺乏维他命C。菜花中除了含有丰富的维他命C,还有维他命E、B,对缓解精神压力很有好处。

  真人体验:齐女士 37岁 电视台编辑 长期的便秘和肠胃不适症状得以解消

  我在电视台工作,本来就比较神经质,再遇到工作量大或有什么棘手的问题时,马上就会出现胃部不适,不能吃东西,便秘随之加重;我本来是神经性顽固便秘,一般来说(不从造成便秘原因的压力下解放出来)是很难治愈的。

  药店的人推荐我喝菜花汤试试。因为制作非常简单,我马上就回家做了喝了。菜花煮得软软的,味道淡淡的,感觉对胃挺柔和。持续喝了两天后,本来有的便秘畅通了。坚持喝菜花汤的第5天,我发现去厕所的次数多了,浮肿也没有了。

  芹菜汤

  制作方法:

  1. 将芹菜切成适当大小,叶也切碎,一同放入锅中。
  2. 用中火煮至茎叶变软。注意不要用强火,强火会使香味消失。

  ◎每人每次1根芹菜

  保健功效:

  芹菜含有大量的维他命A,对防癌有一定的效果。

  最近的研究表明,芹菜的成分中含有净化血液的作用,可以用来防止血栓。患动脉硬化、脑血管病、心脏病的人最好多吃芹菜。

  另外,平常我们扔掉的芹菜叶中含有的胡萝卜素比茎部的含量高出1.5倍,所以一定要连叶一起吃。

  芹菜中有一种独特的气味,这来自它所含的精油成分。这种精油成分具有镇静作用,对消除精神压力有良好效果。

  真人体验:郑小姐 32岁 演员 真想不到能这么快入睡!皮肤也变得好光滑!

  我的身体稍有不舒服,脸上马上就会起东西,真让我烦恼。我总感到很累,很想好好地睡一觉,但越是想睡就越是睡不着。皮肤也因睡眠不好,常常很糟糕。

  一次在拍摄现场,有位同事向我推荐了芹菜汤。我原来就喜欢吃芹菜,于是马上买了芹菜回来做了。让我吃惊的是,就在喝了芹菜汤的那天夜里,我很快就入睡了,而且睡得很沉。第二天早晨醒来感到久违的爽快,并且一整天都精力充沛。原来,我一睡不着就喝一些酒,但不太有效果。现在睡眠好了,皮肤也变得好光滑!

  洋葱汤

  制作方法:

  1. 将剥了皮的洋葱切成适当大小,放入锅中。
  2. 用中火将洋葱煮至半透明、变软。

  ◎每人每次1/2个洋葱

  保健功效:

  切洋葱时散发出的特有的辣味是硫化烯丙基的气味。硫化烯丙基具有消除血液的粘性,使血液流畅的作用,所以对预防动脉硬化及血栓有效。

  另外,硫化烯丙基可以促进维他命B1在体内充分吸收,不被破坏。这个作用可以改善失眠以及因压力产生的精神不安。

  洋葱生吃效果最好。但做成汤的话,可以祛除辣味,大量食用。最好连汤一起喝。

  真人体验:吴女士 50岁 教师 不吃降压药,145/100的高血压降到了135/85

  去医院检查出高血压(145/100),拿了降压药回来却怎么也不想喝,想找个其他更好的办法。这时从电视上知道洋葱对高血压有疗效,于是就开始喝洋葱汤。一天一个洋葱,分早晚两次喝。持续了一个月左右,到医院去一量血压,已经降到130/85。

  圆白菜汤

  制作方法:

  1. 圆白菜切成适当大小,放入锅中。
  2. 用中火将圆白菜煮软,放入少量盐、胡椒调味。

  ◎每人每次1/4个圆白菜

  保健功效:

  圆白菜的营养成分特征是含有维他命U。因为维他命U具有修复体内受伤组织的作用,所以对胃炎、胃溃疡以及宿醉有预防作用。

  维他命U不耐热,但患胃溃疡的人生吃的话,圆白菜的纤维质又不容易消化。这种情况下,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将其煮软,减轻胃的负担,营养丰富的芯块部分也一起吃。因其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所以也很适合便秘的人喝。

  真人体验:田女士 26岁 公司职员 针扎似的胃痛自然治愈了!

  我从小就肠胃弱,经常肚子痛。考大学时精神紧张,患了胃溃疡。一次在一家饭店吃饭时,有位厨师让我试试喝圆白菜汤。只放一点盐的圆白菜汤有一股淡淡的甜味,喝下去有一种安心感。以后我每天吃早饭时都要喝圆白菜汤。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我发现肚子不疼了,和以前相比,焦躁感和神经痛也消失了。

 什么是反季节蔬菜

  25岁以上的人,还记得自己儿时,一年中总有一段时光是只能吃“冬储大白菜”的。但现在,饮食的季节性概念越来越弱化,即使在寒冷的冬季,我们的餐桌上也从不缺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这都是因为反季节蔬菜的存在。

  青椒、豆角、西红柿、黄瓜这些本来只能在夏、秋季节吃到的蔬菜,却出现在了冬季和春季市场上,这就是反季节蔬菜。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是由于蔬菜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温室、大棚栽培的出现。在北方,反季节蔬菜的另一个来源是外地运输供应,供应地区常常是南方等气候适宜的城市。



  人们习惯了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等新鲜蔬菜后,每年冬天,白菜、萝卜、土豆等时令蔬菜反而被大家忽视了。其实,反季节蔬菜和时令蔬菜虽然看起来没什么两样,但它在栽培和运输中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营养损失,对人体健康的效果显然不如后者。

  化肥和催熟剂影响健康

  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规定栽培的反季节蔬菜,品质和正常季节的产品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有些菜农为提前蔬菜上市时间,在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一些禁用的催熟剂,影响了食用安全。有些提早上市的果蔬,形状越变越怪:西红柿上长出一个个长长的尖;个头较大的草莓、西瓜等水果,切开后中间还有空腔。这类果蔬大部分采用了膨大剂、增红剂和催熟剂等化学激素。使用膨大剂后的果蔬味道变淡,吃起来口感不好,也不便于长时间储藏。



  另外,反季节蔬菜以大棚菜为主,大棚中气温较高,不利于农药降解,使它们大部分残留在蔬菜上;光照不足也会使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提高。长期食用这种被污染的蔬菜,会造成慢性或急性中毒。前者指在体内长期积累微量农药,对人的肝、肾造成损害,引起贫血、脱皮,甚至白血病;后者轻则导致头晕、恶心,重则痉挛、昏迷,甚至死亡。

  长途运输的蔬菜也会造成一定的营养损失。据营养学家测定,在运输过程中,3天之内,青蒜及葱会失去50%的胡萝卜素,绿豆将失去60%的维生素C。一些食物中天然的抗癌物质和酶在运输过程中也会被破坏。此外,路途中各种灰尘和燃料废气,以及短时间内冷热湿燥的气候变化都会影响蔬菜的营养成分。

  挑蔬菜要看外形和颜色

  反季节蔬菜具有以上这些问题,是不是就不能吃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绝对无污染的农产品几乎是不存在的,“无公害”只是相对而言。只要通过国家的相关检测,就是可以吃的放心蔬菜。所以,我们要尽量购买有明确标志的绿色和无公害蔬菜。

  不过,比起吃反季节蔬菜来,选择时令蔬菜和吃本地菜是更好的选择,顺应自然是最好的健康法则。

  如果冬天禁不住种类众多的反季节蔬菜的诱惑,也最好多买些洋葱、胡萝卜、茄子等,这类蔬菜中农药残留物较少,尽量少买形状、颜色奇怪的蔬菜。有些蔬菜虽然经过催熟,但果皮或其他地方还会留下青涩的痕迹,买的时候要多留意。吃时可以通过光照、削皮、水烫、爆炒等办法,清除其中的残毒。
另外,以往,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蔬菜;但现在,由于有了大棚种植,大部分蔬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于是,面对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菜,很多人常常不知道该选什么好。其实,在不同季节,蔬菜的营养价值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蔬菜在夏秋两季的营养都比冬春两季高。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南瓜。秋季上市的南瓜比春季上市的维生素C含量要高出很多;胡萝卜素含量高3.4倍;糖分高27%—89%;钾、钠、钙、磷、锌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明显高于春季。除了南瓜以外,秋季比春季营养价值高的蔬菜还有生菜、芥蓝等,其中两种重要的营养物质———硫甙和类黄酮的含量,秋天比春天更为丰富。

有些夏季上市的蔬菜营养价值比冬天高。最典型的如我们常吃的西红柿、黄瓜和胡萝卜。研究证明,夏季上市的西红柿和黄瓜,维生素C含量是冬季的2倍左右;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含量,6月份时是隆冬时节的1.5倍。

蔬菜营养为什么会随季节而变化呢?主要是因为冬春季节大多为大棚或玻璃温室种植,而夏秋季节多是露天种植,二者的光照有很大的不同。蔬菜营养的高低与光合作用关系密切。夏天生长的蔬菜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有利于其中叶绿素、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的积累和转化。同时,露天种植有利于促进植物的代谢和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增加蔬菜中的矿物质含量。

相反,冬春季节在大棚或温室中种植的蔬菜,通风不好导致蔬菜表面水分蒸发减少,相应地从土壤中吸收的矿物质也随之减少。另一方面,冬春季节大棚中生长的蔬菜,农药含量比夏秋季节高。这主要是因为大棚中气温较高、湿度大,蔬菜病虫害比较严重,导致农药使用量加大。而大棚光照不强、通风不好,不利于农药降解,使其大部分残留在蔬菜上。

蔬菜的营养价值变化不仅和季节有关,还和不同蔬菜的种类有关,因此很难一一说清。不过,夏秋是大部分蔬菜的收获季节,这时候,多吃应季蔬菜,是补充营养的大好时机。而冬春季节,大部分蔬菜的营养价值比较低,就更要多吃以摄入足够多的营养。

2009年1月5日星期一

中国简史——果然够简

 盘古说:我开;
  女娲说:我补;
  共工说:我撞;
  神农说:我尝;
  精卫说:我填;
  夸父说:我追;
  后羿说:我射;
  嫦娥说:没射着!
  黄帝说:我们做什么;
  尧说:我让;
  舜说:我也让;
  禹说:咱爷们怎么办?
  启说:让他们球!
  桀说:好玩;
  汤说:造反有理了;
  夏亡了……
  纣说:痛快;
  武王说:我也反了;
  商亡了……
  幽王说:点火;
  褒姒说:刺激;
  周也亡了……
  干将说:我铸;
  专诸说:我舞;
  荆柯说:我刺;
  赢政一躲:没刺着……
  始皇说:我修;
  姜女说:我哭;
  陈胜说:有种;
  项羽说:我举;
  刘邦说:我斩;
  秦亡了……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无为;
  庄子说:我逍遥;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张良说:我出谋划策;
  韩信说:我统帅三军;
  萧何说:无运筹帷幄;
  高祖说:老婆,怎么办;
  吕后说:全喀嚓了。
  文景说:我治;
  武帝说:我兴;
  光武说:我中兴;
  献帝说:我说了不算。
  张骞说:我通;
  班超说:我也通;
  苏武说:通个屁!
  卫青说:我打;
  霍去病说:我也打;
  李广说:我还打;
  昭君嫣然晕笑,遂天下太平。
  董卓说:我势大;
  吕布说:我人帅;
  貂婵说:你们俩谁厉害。
  董卓完蛋了。
  曹操说:快帮我脱鞋迎老许;
  刘备说:快给我牵驴来访诸葛;
  孙权说:周郎自有妙计安天下;
  周瑜说:加油,烧死老曹;
  诸葛说:天下三分,人人有份;
  司马昭说:向刘备同志学习;
  晋开始了。
  司马迁说:要想成功,不怕被宫;
  班固说:我要出书;
  司马相如说:一首赋稿费一千;
  曹操说:抄家伙我要赋诗;
  曹植说:命题作文有何难;
  孔明说:我要写道动员令;
  陶潜说你们累不累呀。
  遂卷铺盖回家了。
  朱温说:我同花顺;
  萧道成说:我一条顺;
  陈霸先说:重新洗牌……
  杨广说:去扬州观花;
  李渊说:消来公费旅游;
  李世民说:魏征,你的意思;
  李治说:老婆,你的意思;
  武则天说:那还不如我说了算;
  薛刚说:反了你了!
  骆宾王说:鹅肥;
  王勃说:情深;
  李白说:酒美;
  王维说:景幽;
  孟浩然说:风流;
  杜甫说:屋漏;
  白居易说:抱想琵琶唱OK;
  李商隐:我没话说了。
  柴荣说:三武废费有我一份;
  赵匡胤说:今年流行黄袍子
  寇准说:带上瓶醋谈判去;
  李刚说:保家卫国;
  徽宗说:没保成;
  钦宗说:我想回家;
  金兀朱说:没门……
  赵构说:把姓岳的抓了;
  岳飞说:我有何罪?
  秦桧说:也许有……
  陆游说:我要死了;
  文天祥说:死得好,我为你喝彩!
  完颜说:金大;
  耶律说:辽大;
  成吉思汗说:大你个球!
  忽必烈说:亚欧大陆我说了算……
  朱元璋说:高筑墙;
  建文帝说:孙承祖业;
  朱棣说:我找我爹;
  严嵩说:清史留字;
  崇祯说:袁崇焕,你的良心大大地坏了……
  李自成说:歇会,找个小姐来;
  吴三桂说:敢泡我老婆;
  皇太极说:三桂是个好同志。
  顺治说:爱江山更爱美人;
  康熙说:江山好管儿子难教;
  雍正说:说我狠,我就狠给你们看;
  乾隆说:我爹是谁;
  嘉庆说:和坤是我爹留给我的遗产……
  施耐庵说:天罡盖地煞;
  罗贯中说:曹刘震河腰;
  吴承恩说:全盘西化;
  曹雪芹说;读书人的事能算淫么;
  蒲松龄说:我是另类我怕谁?
  林则徐说:我销;
  洪秀全说:我反;
  康有为说:我变;
  孙中山说:看我的。
  慈禧说:木偶戏你当好演呀;
  李连英说:有奴才伺候;
  李鸿章说:九亿白银,小意思;
  袁世凯说:窃国者为诸候?
  蒋介石说:**未灭何以家为
  毛泽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世界上最成功的十大民族

世界上有失败的国家,就有成功的国家。有成功的国家,就有成功的民族。如果根据人口、生存能力、文化贡献、占领土地、历史影响来评选世界上最成功的十个民族,您会有什么看法呢?我先把我的答案说一下,大家不同意,尽可以向我甩板砖,呵呵:)
  
  1.汉族。特点:人!上榜理由:其主要的文化绵延将近5000年,人口繁衍不息,今天占世界人口将近1/5。并且成功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让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以及本土的各种信仰和哲学相安多年,在宗教、民族冲突不断的当今世界上,值得多数国家学习。虽然多年以来,该民族一直苟活着,但是由于人口多,她的生存问题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应该不成问题。

  2.犹太民族。特点:韧!上榜理由:其宗教以及文化的特性,竟然能让该族在失去国土近两千年的情况下成功存活,并且控制着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的经济。有必要注意的是,其民族语言希伯来语也是多年后成功复活,该民族的韧性可见一斑。考虑到世界上有好多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悄悄消失,该民族值得其他民族关注、学习。当然,吉普赛民族同样也是失去国土,仍然存活,但是却没有成功复国,所以,无法并列此榜。另外,该族子弟基督是西方世界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的教主,德意志、俄罗斯各族不得不低一头。此民族不如中华民族的理由是:中华民族是世界惟一成功同化犹太人的民族(开封的犹太人),不得不让人啧啧称奇。

  3.大和民族。特点:忍!上榜理由:大和民族一点都不大,日本人以狭隘的国土,有限的资源,养活了1亿人口,考虑到其人均耕地是中国的1/3。已经是非常难得,再加上该民族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这是资源禀赋得天独到的美国都很难做到的。在环境保护、阻止气候变暖、国际扶贫等方面又做出了很大贡献,加上还是世界上惟一挨了原子弹炸(并且还挺了过来,死抱仇人美国的大腿,忍术非同一般)的民族,所以世界第三成功民族的荣誉,非大和民族莫属。该国的缺点是:国土狭隘的同时其文化也非常狭隘。该国前外相麻生太郎甚至无知到称本国为单一民族国家。其实,日本还有冲绳民族和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

  4.俄罗斯民族。特点:任!上榜理由:俄罗斯民族以区区一亿人口,楞是霸占了世界上最为广阔的土地。其巧取豪夺的手段,不得不让人佩服。连排名第三的日本,家里的北方四岛都还被它霸着。另外,这个国家曾经当过超级大国,以一国之力和美国+日本+西欧+中国死抗多年,不得不让人佩服该国的蛮劲。历史上,几个世界级狂人——拿破仑和希特勒也都载在那里。不过,这个国家失败也失败在太任性上,民族融化能力极低,爆发力极强的该国总喜欢通过快速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经常突然出现内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迅速萎缩。如今,该国车臣地区的军事冲突仍没完没了,印古什等地区估计未来也是个难题。加上该国男人酗酒、人口也在逐渐萎缩,前途未卜。

  5.阿拉伯民族。特点:刃!上榜理由:阿拉伯刀是世界有名的。该族占据了世界上最核心的地区,还捏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石油资源,也就是说世界上很多牛气得不行的大国的血管都在他们手里。当年先知树立伊斯兰教的大旗,迅速扩张到亚非欧三大洲,并攻打下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向西方世界传播了古希腊文化,推动了西方世界的文艺复兴和西欧的崛起,所以西方诸族不得不让位子。加以该族人口过亿,信仰源自该族的伊斯兰教的外族人口也为数不少。加以,该族子弟本·拉登又被认为是“恐怖主义分子”,让整个西方世界胆战心惊,所以排名第五理由应该是比较充分的。

  6.盎格鲁-撒克逊族。特点:温!上榜理由:当年大英帝国殖民地那么多,遍布全世界,日不落帝国确实温暖了全世界,不是吹的。该国打了两次世界大战,都最终获得胜利。考虑到该族人口之少,所以不得不佩服它当年统治印度等地时以柔克刚、以夷制夷的能力。该国作为常任理事国,其语言又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语言,考虑到该族善于以推销莎士比亚等温和手段赢得人心,所以该族当选第六是毫无愧色的。惟一不足的是,该族的宗主国日渐没落,在国际社会上越来越失去独立性。现在如同夕阳的余辉,只有一点暖意。真是其勃亦慢也,其亡亦温也。

  7.美利坚民族。特点:问!上榜理由:众所周知了。说了都有点看不起读者的水平。该族以言论自由,政府动不动受人民质问而发家,并打赢两次世界大战,当上了世界第一军事大国、经济大国、科技大国、文化大国、意识形态大国——美国是世界上诸多外族最想去的移民国家。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排名第七似乎非常屈才,非常容易引发疑问。但是,该民族面貌模糊、文化特性不鲜明,这些都是该族的弱项,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该族是否存在仍是问题。加以该民族的历史非常短暂,现在开始限制拉丁民族的移民,其民族融化能力似乎一般。所以,还得给些时间予以观察。

  8.印地族。特点:文!上榜理由: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主体民族。人口肯定过亿(估计是在4左右,但是我一时找不到数据)。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在哲学上、艺术上、文学上要比当今世界上的好多民族早起步得多,源自印度的佛教直接影响了中国、蒙古和日本等国,完全是个早慧的孩子。该族还以善于屈服于外来势力,并以高对手一级的文化求得生存著称。不过,死硬的种姓制度妨碍了该族进一步融合共同生活的其他民族。民族矛盾至今仍然没有消失。

  9.日耳曼民族。特点:紊!上榜理由:创造了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德国,该族统治的奥地利也曾经建立过奥匈帝国。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虽然都失败了。但是,有能力挑起世界级的战事就说明它有过人之处。另外,该族复活的能力特别强,屡战屡败,人口却还是不减少。如今的世界第三大势力——欧盟又是以该国和法国为发动机。所以,理应进入前十。但是,该族虽然与出产哲学家、思想家著称,却是屡屡被狂人愚弄,全民思维紊乱,屠杀外族。所以也只能居在第九。

  10.蒙古族。特点:瘟!上榜理由:当年该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领导下,打遍欧亚大陆无敌手,该族在中亚还培植了鼠疫,在欧洲导致了黑死病,让欧洲人口减少了1/3。由于人口减少,劳动力价格上升,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说该族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人类的历史。考虑到该族当年控制的范围之广至今找不到第二个,连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拿破仑的法兰西、恺撒的罗马帝国、奥斯曼土尔其都甘拜下风,俄罗斯或者苏联更是望尘莫及。

  应该承认,最后一席位置的争夺是激烈的。

  法兰西民族对没有进入前十会有很大的意见。不过,法兰西民族一直这么不温不火的,历史上也没大红过,现在也混得很一般,好多方面都不错,但都不是最好,二战时还当了奴才国家,对不起,最多也只能屈居第十一了。

  波斯民族也有光荣的历史,该族历史同样悠久,文明同样发达,对人类历史贡献同样良多,可是现在连想造个原子弹都被人制裁。暂时就别进来了。

  大韩民族自视甚高,也是世界第十一的经济体,但是南北朝鲜当了多年的殖民地,人口不多、地域不广,对人类确实没什么原创性的贡献。

  西班牙民族虽然自身成分复杂,却征服了除巴西外的拉丁美洲(还有几个别国的小殖民地),征服地域的人口也不算少,却都是欠发达地区,当着美国的后院。另外,各个方面的指标都比较一般,虽然传播了玉米、红薯,但那都是人家印地安人的,也谈不上有原创性的贡献。(作者:郑挺颖)

2009年1月4日星期日

决定穷人还是富人的十二条标准

1.自我认知
  穷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赚钱和如何才能赚到钱,认为自己一辈子就该这样,不相信会有什么改变。
  富人:骨子里就深信自己生下来不是要做穷人,而是要做富人,他有强烈的赚钱意识,这也是他血液里的东西,他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致富.
  2.休闲
  穷人:在家看电视,为肥皂剧的剧情感动得痛苦流涕,还要仿照电视里的时尚来武装自己。
  富人:在外跑市场,即使打高耳夫球也不忘带者项目合同。
  3.交际圈子
  穷人:喜欢走穷亲戚,穷人的圈子大多是穷人,也排斥与富人交往,久而久之,心态成了穷人的心态,思维成了穷人的思维,做出来的是也就是穷人的模式。大家每天谈论着打折商品,交流着节约技巧,虽然有利于训练生存能利,但你的眼界也就渐渐囿于这样的琐事,而将雄心壮志消磨掉了。
  4.学习
  穷人:学手艺
  富人:学管理
  5.时间
  穷人:一个享受充裕时间的人不可能赚大钱,要想悠闲轻松就会失去更多赚钱的机会。穷人的时间是不值钱的,有时甚至多余,不知道怎么打发,怎么混起来不烦.如果你可以因为买一斤白菜多花了一分钱而气恼不已,却不为虚度一天而心痛,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
  富人:一个人无论以何种方式赚钱,也无论钱挣得是多还是少,都必须经过时间的积淀.富人的玩也是一种工作方式,是有目的的.富人的闲,闲在身体,修身养性,以利在战,脑袋一刻也没有闲着;穷人的闲,闲在思想,他手脚都在忙,忙着去麻将桌上多摸几把。
  6.归属感
  穷人:是颗螺丝钉。穷人以为出身卑微,却少安全感,就迫切地希望自己从属于并依赖于一个团体,于是他们以这个团体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让自己的一切合乎规范,为团体的利益而工作,奔波,甚至迁徙.对于穷人来说,在一个著名的企业里稳定的工作几十年,有实习生一直干到高级主管,那简直是美得不能在美的理想。
  富人:那些团体的领导者通常都是富人,他们总是一方面向穷人灌输: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你不从属于自己的团体,你就什么都不是,一名不文.但另一方面,他们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招兵买马,培养新人,以便随时可以把你替换掉。
  7.投资及对待财富
  穷人:经济观点就是少用等于多赚,比如开一家面馆.收益率是100%,投入2万,一年就净赚2万,对于穷人来说很不错了。穷人即使有钱,也舍不得拿出来,即使终于下定决心投资,也不愿意冒风险,最终还是走不出那一步。穷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鸡生蛋,蛋生鸡,一本万利......但是建筑在一只母鸡身上的希望,毕竟是那样的脆弱。
  富人:富人的出发点是万本万利.同样的开面馆,富人们会想,一家面馆承载的资本只有2万,如果有一亿资金,岂不是要开5000家面馆?要一个一个管理好,大老板得操多少心,累白多少根头发呀?还不如投资宾馆,一个宾馆就足以消化全部的资本,哪怕收益率只有20%,一年下来也有2000万利润啊。
  8.激情:能不能干成事,首先要看有没有激情
  穷人:没有激情。他总是按部就班,很难出大错,也绝对不会做到最好。没有激情就无法兴奋,就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大部分的穷人不能说没有激情,看他的激情总是消耗在太具体的事情上:上司表扬了,他会激动;商店打折,他会激动;电视里破镜重圆了,他的眼泪一传一串往下流,穷人有的只是一种情绪。
  富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这样的激情,穷人终将不是穷人!激情是一种天性,是生命力的象征,有了激情才有了灵感的火花,才有了鲜明的个性,才有了人际关系中的强烈感染力,也才有了解决问题的魄力和方法。
  9.自信
  穷人:穷人的自信要通过武装到牙齿,要通过一身高级名牌的穿戴和豪华的配置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自信,穷人的自信往往不是发自内心和自然天成的。
  富人:李嘉成在谈到他的经营秘诀时说:"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光景好时,决不过分乐观;光景不好时,也不过度悲观。其实就是一种富人特有的自信。自信才能不被外力所左右,自信才可能有正确的决定。
  10.习惯
  穷人:有个故事,一个富人送给穷人一头牛。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难过。穷人于是把牛卖了,买了几只羊,吃了一只,剩下来的用来生小羊.可小羊迟迟没有生出来,日子有艰难了。穷人把羊卖了,买成了鸡,想让鸡生蛋赚钱为生,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最后穷人把鸡也杀了,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了,这就是穷人的习惯。
  富人:根据一个投资专家说,富人成功的秘诀就是:没钱时,不管多困难,也不要动用投资和储蓄,压力会使你找到赚钱的新方法,帮你还清帐单.这是个好习惯。性格决定了习惯,习惯决定了成功。
  11.上网
  穷人:去163/sohu/QQ上网聊天,穷人聊天,一是穷人时间多,二是穷人的嘴天生就不能闲着.富人讲究荣辱不惊,温柔敦厚,那叫涵养,有涵养才能数大根深.穷人就顾不了那么多,成天受着别人的白眼,浑身沾满了鸡毛蒜皮,多少窝囊气啊,说说都不行?聊天有理!
  富人:去icxo.com上网找投资机会。富人上网,更多的是利用网络的低成本高效率,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和项目,把便利运用到自己的生意中来。
  12.消费花钱
  穷人:买名牌是为了体验满足感,最喜欢试验刚出来的流行时尚产品,相信贵的必然是好的。
  富人:买名牌是为了节省挑选细节的时间,与消费品的售价相比,他们更在乎产品的质量.

郎咸平:百年前梁启超拯救股灾方案值得借鉴

核心提示:一百年前的中国股市是怎样的?百年前中国股市交易很狂热,炒股者从不问公司业绩的好坏,买橡胶股却不知橡胶为何物,只是疯狂的交易,股票市场这种畸形的发展,导致了早期的中国证券市场的三次大崩盘。

  曾门庭若市的股票市场迅速门可罗雀。这时,梁启超提出了世界级的解决方案,《河北青年报》转载《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一书的内容称:"日后美国、英国的证券市场正是按照这种解决方案的思路完成了股市的重建。"梁启超确实是个睿智的思想家,他还以牛顿炒股事件为戒,提出了相当有见地的拯救股灾方案。

  中国人对于股票市场的理解,在很久很久以前是非常到位的。我们中国人和欧洲人、美国人同时经历了三次金融危机,你相信吗?

  民国时的股票

  金融危机是公认最难定义的经济学名词,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常常通过恐怖的股市崩盘反映出来。1929年10月24日,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美国股市忽然疯狂下跌,美国经济由此陷入大萧条当中,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这次危机中几近破产。美国1929年的金融危机只是早期金融危机事件的一个代表,它与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一起,被作为世界金融证券市场最为深刻的教训载入史册。而在当时,中国社会已经与国外金融界有了非常密切的联系。

  股票市场起源于白条

  欧洲在17、18世纪,尤其是在17世纪的时候,连年征战。因为当时的欧洲国家有很多殖民地,它们打非洲、打南美洲、打亚洲,各国打得民穷财尽,怎么办呢?于是它们就开始发行战争债券,还不起就开始打白条。

  白条打了之后还是要还的,可是仍然还不起,于是就发明了股票市场。Stock原本的意思就是白条。

  白条市场,就是欺骗股民,把白条卖给股民。这是欧洲人做的事,我们把它翻译成了股票。通过股票市场给了它一个新的概念。什么概念?这些白条是很有价值的。价值在哪里呢?那就是白条带来的未来的现金流。东印度公司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掠夺来的黄金白银,这就是你未来的财富。因为你买了白条之后,有东印度公司将来掠夺的财富,这些白条就有价值了。

  第一批人被骗了,买了,价格拉高了,再骗第二批。第二批又被骗了,价格拉得更高了,再骗第三批,就这样一直骗下去,骗到最后一批,股市崩盘了,而且连续崩盘三次。到了1720年,各国拟定了"泡沫法案"。因为每一次都是价格炒得太高,形成泡沫,然后崩盘,所以"泡沫法案"就禁止这些上市公司(当时叫股份有限公司)运作,时间长达100年之久,甚至禁止银行运作。法国的银行禁令长达150年之久,因为很多人向银行借钱炒股,结果造成了泡沫的出现。这是欧洲股市的情况。

  我们在一百多年之后的1840年,引进了这种股份有限公司。1872年,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随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从一家变成了三十家,包括招商局开的煤矿、上海机械织布局,还有很多其他行业的公司,包括牛奶、电灯、铜矿、保险、铁路等,有三十多家。

  梁启超第一个提出解决方案

  1922年,疯狂的交易热潮终于落下了帷幕。随着门庭若市迅速变为门可罗雀,难以维系的交易所纷纷破产,最终存活下来的交易所只剩下六家,信托公司也只剩下两家。中国进入了证券交易的冰河期。然而,在惨痛的现实面前,中国当时已经有睿智的思想家提出了世界级的解决方案,而日后美国、英国的证券市场正是按照这种解决方案的思路完成了股市的重建。那么,如此睿智的中国思想家是谁呢?是梁启超。

  他说,"华人不善效颦,徒慕公司之名,不考公司之实"。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学不像,我们只是仰慕公司的名字就开始炒股,而不考察公司的实际基本面。这是他的原话,多厉害,他可是在一百多年之前说的。还有,他认为当时的中国股市出了什么问题?缺乏信托责任。

  梁启超怎么说?"是信,多数之有限公司互相联合,而以其全权委托少数之人为众所信用者。"也就是说,由少数有信用的人来经营企业。什么是信用?就是信托责任。他认为当时的股市缺乏信托责任。

  以牛顿炒股事件为戒

  此外,梁启超还谈到股市泡沫。他称之为气泡,谓其张至极大时,即将散之时也。

  他当时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康熙五十六年,当时英国股票市场搞得很兴盛,股票价格涨了好多倍,他说你知道当时有谁在炒股吗?牛顿。牛顿炒股,是怎么炒的呢?牛顿写信给他的朋友,请朋友代他买股票。结果买到以后这家公司就倒闭了。因此梁启超说,把这封牛顿写给朋友委托代买股票的信,"藏之于国家大书楼,视为鸿宝,以为商务中人戒"。

  股市必须有信托责任

  梁启超不但这样讲,他还指出了股份有限公司的问题所在。宣统二年,也就是在中国的股票市场第二次崩溃的时候,1910年,梁启超写了一篇文章,谈股份有限公司的问题,睿智得不得了。

  让我们看看梁启超怎么说。这一次他讲的是白话文,1910年写的文章,他说,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在强而有力的法制国家才能生存。看到没有,法制建设,因为严刑峻法才能让你不敢没有信托责任。他说,而中国则不知法制为何物。虽然当时的中国已经有公司法,在清光绪二十九年,我们就已经有公司法了,当时叫做公司律。律文鲁莽、灭裂、毫无价值,也就是说,条文粗糙得很,没有什么价值。就算是律文完善,也不会实行。

  梁启超说,股份有限公司必须有责任心很强的国民,才能够成功。也就是说,必须有信托责任。他认为,英国人之所以以商业雄踞天下,就是因为信托责任。其灵魂与美国1929年股市崩盘之后,在1934年所拟定的《证券交易法》的精神是相同的。

  你肯定要问我了,欧洲不是在1720年就解决问题了吗,那不是比他更早?不是的,欧洲在1720年只是简单地禁止有限公司运作,禁止银行运作,他们提不出真正的解决方案。全世界第一个提出解决方案的人就是我们中国的梁启超。

令人匪夷所思的华尔街的「老鼠会」

金融海啸还未平息,华尔街传出匪夷所思的「老鼠会」,诈骗金额高达500亿美元,受骗者竟然是全球知名银行和经过大风浪的人中菁英,12月23日法国投资基金管理人德拉维耶伊谢(Thierry de la Villehuchet)在纽约办公室自杀,后续的灾难还不可测。这个骗局的始作俑者——前那斯达克主席马多夫(Bernard Madoff)为何可以明目张胆、运作如此庞大的骗局长达20多年?

黑格尔说:「人性千年不变,并且从不吸取教训。」对这句话,我不敢完全苟同。人类不是不断地在自我完善和追求进步吗?不过,在对待金钱方面,黑老这句话倒似乎是千真万确的!

上世纪20年代,位于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一个叫Charles Ponzi(查尔斯庞氏)的人,有一天忽然宣布:「我找到了发大财的秘诀,已经是百万富翁了。我们都信仰上帝,非但不能独享财富,而且还要帮大家一起富起来。谁将钱存在我那儿,我担保每个月给他比银行利息更高的回报。」人们询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神秘地告诉大家:「这与美元和外币兑换有关,具体怎么做很复杂,你们也听不懂。信我就是了。」

一开始没人信他,不过经不起他的游说,有几个人拿出100、200试一下,就当是小赌怡情。没想到庞氏真守信用,每个月都按时按量付出利息。好事自然不胫而走,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氏成功地在7个月内吸引了3万名投资者,越来越多的人拿钱给他,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甜头。最后一次,庞氏竟然在几小时内吸纳了100万美元。要知道,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现在的几亿元!

事实上,庞氏哪里有什么发财的秘诀,他不过是把后进者的钱去「养」前面的人罢了。这个基金越来越壮大,很快地形成了由小到大的金字塔状,底部特别浩大。这场游戏持续了1年,最后,直到再也没有新钱吸纳进来后,底部一垮,整个骗局便轰然崩盘,Game over。

银会 中国民间投资

这就是著名的Ponzi Scheme(庞氏骗局),亦称Pyramid Scheme(金字塔骗局)。如今,美国人把庞氏当做这种邪门手法的始祖。其实,当美国还是蛮荒之地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用上了。在浙江就有做「银会」的习俗,在民间曾十分盛行。

在金融业并不发达时,「银会」是一种调节民间资金的有效方法,它既能使人们储蓄闲钱赚取利息,又容许参与者在急需用钱时,透过支付利息取得大笔的钱。但这种完全不受法律约束的金融合作,有时会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比如「银会」的组织者「会头」,可以很容易藉身分之便私下参加好多份,连续几期高价抢标,最后卷款走人,而作为外围的会员,看到标价高,利润可观,当然欣喜若狂,等发现会头「人间蒸发」才如梦初醒,懊恼原来中了圈套。这种先诱以厚利、再吸引人们掏钱的手法,与庞氏的骗局真是异曲同工。中国大陆几年前就报导过,温州有一个文盲老太太,竟然将一个「银会」做到金额高达1亿多人民币。

典型的金字塔骗局,在台湾被称为「老鼠会」。曾有一家投资集团,是台湾第一家以异常高利、以老鼠会形式吸收民间游资的公司。当时该公司推出4分至6分的高利,立刻吸引大众加入。记得传媒报导,该公司经常举办所谓的「团结大会」,像举行宗教仪式一般,到会者人手一支蜡烛,将会主团团围住,好似围绕著基督一样,最后仍是一场骗局。

虽然太阳底下早就没有新鲜事,但「庞氏骗局」却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在古今中外,究其缘由,就是因为人性千年不变。人的内心深处渴望天上掉馅饼、不花大力气就能赚大钱。贪婪和盲从这两种人类本性时常占据上风,无法控制。普通百姓如此,所谓的菁英天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集资 一个拉来一个


金融海啸还未平息,华尔街再传出匪夷所思的惊人诈骗大丑闻。一个有史以来最具规模、自我吹嘘程度最高的「庞氏骗局」诞生了,受骗金额高达500亿美元,而受骗的人群竟然都是全球知名银行和经过大风浪的人中菁英!这个骗局的始作俑者则更牛,是前那斯达克主席伯纳德马多夫(Bernard Madoff),他竟然在监管者的鼻子底下,运作如此庞大的骗局,时间长达20多年。

据资料显示,在过去20年来,马多夫以吸引资金的方式从事类似投资基金的业务。异于常人的是他独辟蹊径,以障眼法向投资者集资,支付高过市场的收益。但一般市场的报酬无法应付存款者更高的收益,他采「老鼠会」的方式,拼命集资,吸收小老鼠,小小老鼠,小小小老鼠,拿后来者的本金,来应付前期投资者的利息。如此一来,生意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资金越收越多,竟达数百亿美元的规模。在市场大好的时光,这种手法还可支撑一时,可是面临金融海啸股票猛跌,钱亏光了,资金无以为继,把戏就露馅了,马多夫只好束手就擒,准备面对法律的制裁。

记得当年在报纸上看到戴安娜王妃将9000万美元交给一家基金公司,那个公司担保她每年至少10%的回报,那时我就很羡慕,如果哪里家公司能担保我有如此的投资回报就好了。「幸好」像我这样的升斗小民,他们根本连眼皮都不会抬一下。

马多夫的避险基金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在他公司里开一个帐户,至少投入100万美元。长久以来,他的客户不少是亿万富翁,如美国波士顿房地产大亨祖克曼、名电影导演史蒂芬史匹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瑟尔、纽约「大都会」棒球队老板弗雷德威尔彭、费城老鹰橄榄球队老板诺曼布拉曼和服装企业家卡尔夏皮罗;跨国知名金融机构如汇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西班牙国家银行和瑞士银行等等。认识马多夫的人过去都说:「我知道这家伙是最伟大的。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但他就是比别人强。」简直把他当作神一般崇拜。

分红 高额勾引上当

那些金融机构中,西班牙的桑坦德银行和英国的汇丰银行,原本几乎没有受到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还正准备乘这次机会,抢占更多的市场而做大呢。没想到反倒成了马多夫「老鼠会」的受害者,汇丰银行损失了10亿美元,桑坦德银行的损失更高达28.7亿美元!

好多传媒对这么多精明的投资者为何上当感到大惑不解。

马道夫曾经担任过纽约那斯达克主席,这块金字招牌令人相信他所经营的投资基金万无一失;也有人说,马多夫能言善道,许多人是经他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才投下资金。这两点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除此之外,马多夫基金保持良好的分红纪录,虽然他的基金管理费比普通基金高得多,每年向投资者发放高额的分红,每个月至少1%的回报,长期毫无波动地像钟摆一样准确无误。这种分红纪录,是最有效的麻痹剂,投资者岂能不信心满满?美国人有句口头禅:「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可是马多夫所经营的对冲基金,给人的感觉就好象是免费的午餐。

马多夫的许多客户都认识他本人,却对他的投资策略一无所知,人们通常把这叫做「黑箱」。该基金一直到11月底还在公布投资盈利率。消息来源说:「这个避险基金是在一个单独的楼层和房间里运行的,只有3个人允许进入这个『黑匣子』。这3个人,一个是他,另外两个是他的儿子。」而东窗事发报警的也正是他的儿子们。马多夫被捕之后,一人独揽罪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牺牲自己、保全儿子的一招。反正已活到70岁,无所谓了。

发财 只能自己努力

据透露,像马多夫这样的手法是私募基金里常见的「潜规则」。这些年来,一些所谓超高回报的对基金,或多或少运用著如此原始和拙劣的诈骗操盘。在这次金融海啸的冲击下,由于股市大跌,以及信贷市场紧缩,投资者大量赎回本金,使得好多基金大幅缩水,以至破产,据统计,今年前3季就有693家基金倒闭。巴菲特有句名言:「大潮退了之后,就会知道谁是裸泳者了。」这次金融海啸之下,一定会有更多的「庞氏骗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个事件再次告诉大家:

第一,世界上没有神仙和神话,像马多夫这种带著光环的人物,所制造的是又一个巨大的骗局。

第二,它让人们认识到这些年来,对华尔街的所谓监管其实只是表面文章,华尔街早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第三,幼稚是一方面,贪心才是万恶之源。发财只能靠奋斗,意外之财不要奢求,鲜花的背后多半是陷阱。

唯一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一位华尔街如此受人敬重的高层人物,竟然采用如此原始、如此粗糙的手法在投资市场中搏击,他应该深知过去走过这条路的人,最后都跨不过这一道槛,终将落得身败名裂,无一侥幸,只是时间的早晚。

那为何他要一条道儿跑到黑呢?也许这将永远是一个谜,只有他自己和上帝知道了。

英国建筑工"痴迷"省钱 被评"英国最节俭的人"

现年39岁的伦·巴特勒是英国威尔士一名建筑工人,他最大的生活乐趣就是省钱。他会重复使用3次茶包,婚礼只打算花500英镑(约合725美元)。他被评选为“英国最节俭的人”。

痴迷

英国《每日邮报》2日报道,一个纪录片摄制组在全英国寻找最会省钱的人,结果巴特勒获得这一“殊荣”。

巴特勒现在每天只穿一双很久前买的靴子,3年前靴子有些部位已经开始脱落,但他用胶带固定一直穿到现在。巴特勒说,工地上总有些剩余胶带,他就存放在车里,这样买胶带的钱也能省下。

这只是巴特勒精打细算的开始。他用粉红色的玩具垃圾桶和刷子打扫屋子,这是他女儿4岁时收到的生日礼物;他喜欢健身,但1997年以来就没换过球鞋,为节省去健身房的费用,他还把家中地下室隔出一半用于锻炼;虽然因为健身不能节食,他还是会严格控制每周食物开支,从不买垃圾食品;他有手机,但喜欢借儿子的用,这样可以节省自己的话费;用一个茶包泡茶后,他还要晾干再用,反复3次才会扔。

巴特勒说:“摄制组采访我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很正常。现在,我发现有些人会认为我有点痴迷于省钱。”

  缘由

巴特勒如何走上“节俭之路”?他说他一直没什么钱。父母在他7岁时离婚,养母很懂得勤俭持家,靠微薄收入抚养长大4个孩子。

巴特勒16岁时在采石场找到第一份工作,一周工作58小时,赚57英镑(82.65美元)。同事花钱去酒吧或俱乐部,他则努力存钱。“我会非常清醒,回家时钱还在兜里,这种感觉非常好。我潜意识里一直认为应该未雨绸缪。”

前妻为巴特勒生了6个孩子,但两人的金钱观早已存在分歧。巴特勒说,他们在教育孩子花钱方面意见完全不同。

前妻后来嫁给了巴特勒的一个朋友,因为那个人能让她“过更好的日子”。而离婚后巴特勒的日子似乎过得更“难”,因为孩子们想要手机和球鞋。

巴特勒承认这段婚姻后他开始对省钱着迷,但这样生活好处同样显而易见。和他差不多收入的人要担心日常开销,他却已经差不多还完房贷,没有任何欠款,还供两个孩子上大学。

婚姻

巴特勒现在和未婚妻露丝分开住。他说,他们在一起已经6年,“关系很不错”,但露丝实在无法忍受他这种省钱方式,所以拒绝和他一起住。

巴特勒一件毛衣穿了8年,原本的羊毛已全部脱落,他还是穿着剩下的尼龙里子。对于露丝有些衣服只穿一次的做法,他无法理解。“一件衣服起码穿几百次才值。我一年花在衣服上的钱不会多于80英镑(116美元),其中还包括工作服。事实上,我真正花的钱还要少得多。”

巴特勒从不会请露丝吃大餐或送礼物给她,哪怕去肯德基快餐店,他也会从家里带饭,因为这样“性价比更高”。

巴特勒觉得和露丝分开住对彼此都有好处。他现在每个周末开车去看她。“她不喜欢开车,所以我一到那儿,就会开她的车外出,这正合我心意,这样我就不用付油钱。”

两人计划明年结婚。为节省开支,婚礼将在海滩上举行,他们的着装也会从简,因为巴特勒想把预算控制在500英镑以内。

一言堂-------------了解上海史,认识上海人


夜上海
刚到上海工厂上班时,对工人时不时冒出的英文技术单词感到惊讶,我这个科班出身的都不敢乱说话,“钛白”“米利”“搭播”,好久才反应过来原来是斜面,微米,双倍的音译。西方给上海留下的何止于现代工业呢,甚至可以说,这个城市和城市思想都离不开西方。

现代上海始于鸦片战争,根据《南京条约》《黄埔条约》,1845年后,英租界,法租界相继挂牌,很多西方人离开广州,迁到上海据说是因为他们嫌广东男人说话叽里呱啦太吵,广东女人皮肤太黑,吴语似乎要温和一些,江南女子也要白一些。上海的首批西方移民,英国以商人为主,法国以牧师为主,照现在的话讲,英国负责经济掠夺,法国负责文化侵略。所以说,上海始建于中国的战败,毛主席说“为什麽师傅总要打学生呢?”,学生要不服,怎么能成学生呢?

上海的第一次繁华也是源于中国的一场灾难,这就是被雕刻在纪念碑上的,永垂不朽了的太平天国。同中国历史上历次暴民造反一样,太平军对文明的破坏是巨大的,在那段时期,中国的总人口剧减,中国的国力遭受重大削弱,遭受战乱的地区十室九空,用现在的“种族灭绝”来描述也不确切,应该说是“人类灭绝”。许多江南富户乡绅纷纷逃往上海避难,华商的大量加入,上海商业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上海逆势而行,反而繁荣起来了。由于清政府已无力平乱,于是允许各地自行武装自卫,曾国藩的湘军就是这样成立的,上海人也集资雇佣洋枪队专门对付太平军向上海的渗透,在大陆的教科书上这也成了帝国主义镇压人民的罪证。

上海的第二次大发展大概是在清末民初。经过超过半个世纪的殖民主义发展,上海的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已经和世界同步了,当时由于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突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上海作为一个新兴城市赶上了这趟车,由于是从头造,于是市政规划,商业布局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甚至到了80年代,上海人口已经涨了十倍几十倍,一到雨季,闸北如入泽国,而在法租界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那时欧洲发生了战乱和十月革命,中国各地也不太平,由于失去了统一的政权,各地的局面很混乱,唯有上海的租界却相对保持了繁荣和安定,于是寻求出路的中国人,西方人统统涌入了上海,欧洲各国的移民把他们母国的文化带给了上海的同时,宁波人,无锡人,诸暨人,苏北人。。。也都汇聚到这里,取代了本地人,成了如今的上海人。

有人说同上海人做生意开始很累,因为上海人斤斤计较,而一旦协议达成,上海人就会努力照办,其实这就是长期给严谨的英国人做买办养成的特性。有人说上海人自私自利,胸中没有国家民族,其实长期和洋人一起混,在洋人手下混饭吃,对西方人实在也恨不起来。即使是有十几万之众被斧头帮控制的黄包车夫,和每天在街上混饭的数万乞丐,也对灯红酒绿的上海乐不思蜀,据说当年十三个上海妇女中就有一个是妓女,她们在上海有吃有喝,谁也不愿意回苏北挨饿。

刚改革开放时,上海人的出国热情中国第一,在公共汽车上,经常可以听到人们神秘兮兮地谈论“张三出去了,李四也出去了”,好像认识的人出了国,自己也脸上也有了光一样,上海人对外地人的蔑视大概也是源于自己和洋人的距离比乡下人更近的缘故。

上海的第三次发达,就发生在最近,其实在浦东开放的初期,上海的进展并不如意,真正使上海以致中国经济改观的是加入WTO以后, 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工厂的地位的确立以后,才发生的,上海经济的突飞猛进还是和西方有关,与原来不同的是,以前西方人亲自来赚钱,现在是把货送到西方人手里让他们赚。

以前上海不仅是金融中心,商业之城,更是中国思想自由的文化之都,中国近代的政界,商界,学界,文界出现的鸿鹄之士多和上海有关,连共产党都是在上海成立的。上海人同时也是有自省能力的,以下一段文字摘自1911年9月11日上海的《民力报》,作者:病僧。

“。。。谚所谓人入北京,如锡入烘炉,鲜有不为其融化。吾谓上海亦然。不见夫未饮黄浦水者,规行矩步如故也,一履其地,每多抑华扬洋,风尚所趋,不转瞬间,而受其同化,生存之道未效,而亡国灭种之态维肖。吾有见夫北京人之气习多官气,故以充官奴为荣,而上海人之气习多洋气,而以充洋奴为荣,而其实则充卖国气以陶铸卖国奴也。。。”

快100年了,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有什么改变吗?

一言堂----《中华民国之父》----袁世凯




袁世凯很不幸,在众叛亲离以后郁郁而终。而袁老四的死对头孙文就很幸运,在身败名裂之前就乘鹤西去了,国民党觉得把袁世凯尊为国父太尴尬,遂让竖子成了名。但如果问,是谁造就了中华民国,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实际操作上,都是袁世凯。

袁世凯没留过洋,也没有在教会学校上过课,读过几年私塾,但有幸没能考上功名,最后投笔从戎,从朝鲜起家,在军队中贴爬滚打了N多年,最后当上直隶总督,并成为晚清立宪新政的一面旗帜。从袁世凯的成长轨迹来看,他受儒家的思想影响较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对清王朝的态度和曾国藩,李鸿章的态度巨有很大的不同;早年在朝鲜练兵时袁世凯和日本的军政两方都交过手,对日本的军事和政治有实际的认识和了解,说从袁世凯一出现在政治舞台就是一个军队中立宪派的形象,就毫不奇怪了;袁世凯的从政之路从来就是单枪匹马,没有后台的,但他先后获得李鸿章,荣禄,慈禧的赏识,靠的就是处事精明,手腕圆滑,在官场上游潤有余,左右逢源,袁世凯行得就是法家的务实精神,慈禧晚年搞的一系列改革,袁世凯即是幕后推手,又是实际操作者,近代中国社会的每一项现代化新政,从取消科举到开设新式学校,从建立警察制度到设立电报邮政,从铁路建设到城市的市政消防现代化,背后都有袁世凯的影子。

孙文十三岁就随母去夏威夷投奔了他大哥,接受了正统的殖民教育,小学毕业获得英文文法第一,夏威夷国王亲授证书,后来他哥见孙文有信基督教的倾向,赶紧把他送回国, 1892年,孙文以首届毕业生第一名的成绩从香港西医学院(香港大学前身)毕业,香港总督也是亲自颁奖。从孙文的思想成长背景来看,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很有限,基础教育是西化的,美国式的共和体制一开始就成了他的政治理想,而孙文的高等教育不是政治学,社会学,或法律,而是医学,加上孙文即没有在中国的从政经验和社会工作经验,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以后的革命活动中表现出理论肤浅,行为幼稚,都是有根源的。

袁世凯有两个很大的优势,第一就是他革新派的形象,后人称袁是“乱世之枭雄,制世之能臣。”当天下大乱时,全国上下能够托付大事的人只有袁世凯一人而已,当时全国立宪派的鸿儒之士,都聚集在袁世凯周围,尤其是熊希林内阁,连革命党人都称之为“第一流内阁”,大有英雄相惜的味道。第二,就是袁世凯在北洋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武昌起义一开始,北洋军就被调往前线,但袁世凯不点头,冯国璋就是按兵不动。在前线,北洋军想胜就胜,想败就败,完全取决于袁世凯的对时局的安排和控制。

孙文也有两个优势,除此之外,两手空空。第一是他的先知先觉,孙中山是中国提出共和体制并付之行动最早的人,这有点像现在的魏京生,78年就搞民主墙,水平成就怎么样先不谈,干的最早是真的。第二是他那敢于鸡蛋碰石头的执着精神,孙文式的革命很盲目,无非就是买枪雇人,搞杀人放火的一套,要么被清军轻而易举得就剿灭了,要么人家拿了钱不干活,还把革命党人出卖了,无论是华侨的血汗钱还是日本的“国务机要费”,就这样一次一次被糟蹋了,搞恐怖暗杀也是毫无章法,屡战屡败,孙文毫不气馁,虽然最后出钱的对他的信心越来越小,但孙文的名号却越来越大了。武昌起义爆发时,正在美国的中餐馆端盘子的孙文火急火燎地赶回来摘桃子,人们指望他像以前一样,揣着大把的“国务机要费”来拯救破产的民国呢,但此时他说:“我带回来的只有革命的精神”。

当年以瞿鸿基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和以慈禧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其实早就有了共识,即宪政体制最终会取代专制政体,问题只是在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实现而已,孙文的暴力革命在知识分子中间鲜有市场,更不要说还处于温饱阶段,对民主毫无概念的广大干部群众了。摄政王载沣无能无识,对已经开始的制宪拖延推搪,激起所有人的不满,武昌起义和随之而来的响应就是这种情绪的体现,各地的反叛多仅是扛着共和的旗号,孙文对他们没有任何约束力和从属关系,这些叛军军纪涣散,各自为政,黎元洪虽是个早年服务于北洋海军的海归军官,但也是被兵变的下级军官从床底下抓出来才当上了共和首义功臣的。以满清当时的陆军实力,剿灭这些乌合之众的反叛十拿九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满清的陆军主力,北洋军完全没有被革命党人所渗透,有一个北洋军官想造反,却遭到部下的反对而被告发而处死。按照正常的发展,君主立宪就是中国的未来,孙文的共和革命,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政治军事上,在中国完全没有机会。

满清皇朝的退位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是在袁世凯的有所作为中实现的,和孙文的共和革命没有直接关系,甚至间接关系都没有。以当时的情形,即使不发生打着共和旗号的叛乱,而是其他什么“严重群体性事件”,都会成为袁世凯先养寇自重,获得最大权利,继而借机推翻朝廷,自立为王的机会,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多是这样反复地演绎着的,这回只是名头不同了,不是外族入侵,也不是饥民暴动,而是用了孙文倡导的共和革命,冠冕很堂皇。袁世凯具体是怎么玩死了满清,当上了民国的大总统,我就不详述了。如果袁世凯真的像他开始装的那样,垂钓洹上,学曾国藩,完全隐退,甚至像他的部将,北洋之虎王世珍那样彻底退出,就永远不会有中华民国了,所谓的共和独立,终会被剿灭,朝廷也会在压力下加速制宪,建成君主立宪的国家。总之,没有袁世凯,就没有中华民国。

共产党可以根据自己不同时期的需要随意篡改历史,国民党也好不到哪里去,孙中山和袁世凯为了个总统的宝座结了怨,于是国民党就把袁世凯的功绩一概给抹杀了,实在是卸磨杀驴,兔死狗烹的不厚道行为,直笔书史,说易行难啊。

瓦斯弹 2009年1月4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