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6日星期五

从几个历史公案看蒋介石

从几个历史公案看蒋介石



所谓历史公案,就是现在还在争论而又说不太清的东西。关于蒋介石的历史公案有几个,一个就是9。18时,到底是谁下的不抵抗命令;一个便是关于蒋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另一个就是,到底是不是蒋逼迫日本人与中国打的全面的战争。


笔者想就这几个与蒋有关的历史公案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公案是,9。18时,是谁下的不抵抗命令。

我们先从蒋的崛起谈起。蒋的崛起,一靠孙中山,二靠黄埔军校。其实,蒋夸大了孙对他的期望和重用,在孙的眼里,蒋就是一个军人,不是政治家,孙其实更看好那个汪精卫,孙的总理遗嘱,便是由汪精卫执笔的。孙当年派蒋去黄埔军校时,蒋还很不愿意去,认为办教育不如立即带兵。后来才看出黄埔的重要性来。黄埔军校也从此成为蒋崛起与发家的资本。但蒋很不幸的不能摆脱共产党,原因是黄埔是苏俄人花钱建立的,许多共产党人便混进了黄埔。

一次北伐之后,蒋便将共产党驱除出蒋的军队与政治系统,这时的蒋冉然成为了国民党的军事领袖,并向政治领袖的方向迈进。然后开始二次北伐。一次北伐蒋打到了长江流域,二次北伐蒋打到了黄河以北,山东河北一线。那个时候,蒋运筹帷幄,战无不胜,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都望风披靡,那时,大概只有东北张作霖的奉系军阀与江西的共产党没有臣服。

蒋的雄心当然是统一中国,因此共产党当然是匪。共产党当时占的地盘不大,而且都位于荒山野岭。蒋一面在江西剿共,一面与张学良谈判。张学良的奉系军阀是军阀中装备最精良的,张后来投靠了蒋,原因当然是为了防日本人。张学良的易帜,给了日本人致命的一击,也实现了蒋在名义上的统一中国。也因此,蒋对张学良感恩戴德,并封张为海陆空副总司令。也因此,日本的中下级军官,包括后来有名的板垣和肥原,那时仅仅是中佐,大佐一级的人物,也就是个营长或团长一级的,便开始策划攻占东北。

9,18事变的时候,蒋正在江西剿共,而张学良也不在东北,而在天津。张的大部分军队,此时都已入关,在天津、北京、热河、河北一带布防。但张在东北还是有足够的军队,大概有10来万人,而日本人当时不到2万人。

一般人难以想象,日本的营团级干部就可以发动9.18事变。这便是日本与中国的不同。笔者认为,当9.18事变发生时,不仅日本国内不清楚,连关东军司令部也不太清楚。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这就是日本很经典的以下克上的战例。日本人是惯于以下克上的。最后日本是成于以下克上,也是败于这个以下克上。

日本当时总的对华战略是要侵入中国的,但是如何侵入和何时侵入,并没有一个总的设想和具体的日程。于是便被一些中下级的狂热军官牵着走。而日本的上层,都是相对比较保守和稳重的,但中下级军官几乎都是鹰派。他们组成了许多的协会,秘密活动,其中有很多的人才,包括战略性方面的人才。其实这跟中国现在一样,
中国军队中,现在最有头脑的,最有才干人,一般不是那些将军们,而是团、师一级的年轻人。当时,日本主要的防备对象是俄国,这就是日本当时有名的北进方略。而防备俄国,需要战略纵深,因此日本人迫切需要占领东北,后来还需要占领华北,热河和内蒙古。

中国从来都是以上治下,而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基本就是以下克上。日本的民间和下层都充满了活力,而中国历来都是压制下层活力的。

那么到底是谁下了不抵抗的命令?据很多人回忆,当日本人开始进攻沈阳时,远在天津的张学良立即下了不抵抗的命令。当然,张后来说这是奉了蒋的命令。其实,蒋当时在江西剿共,对于东北的局势根本不清楚,因为东北一直在奉军的手上,蒋的势力还没有进入到东北。蒋也根本指挥不了奉军。而日本的上层此时估计也没有立即进攻和占领东北的命令。笔者猜测,也许张当时是请示过蒋的,但蒋能说什么?因为蒋什么都不清楚,也许会说,等等看之类的话。那么张为什么会下不抵抗的命令?很简单,张怕日本人。而且,张此时正致力于向关内发展。

由于历史上有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日本人可以在东北和北京派驻一定的军队。77事变的时候,日本军队出现在卢沟桥,也是因为有条约在。张学良与日本人相处很多年,他当然知道日本人的战斗力。因为,日本人在1905年是打败了俄国人的。只是笔者想张学良判断失误,他以为日本人只是小范围的举动,忍一忍,过几天就没事了。何况,日本人的兵力也不足。他根本没料到,日本人真的动手了。

而日本这些年轻的军官,选择这个时候来动手,根本原因也与蒋有关。因为他们看到,如果再不动手,再拖延下去,蒋就会在事实上真正地统一中国,那个时候,再动手就太迟了。当然,后来日本朝野都支持板垣他们,日本驻朝鲜派遣军很快调派几个师团进入了东北的满洲。

因此,也许是歪打正着,也许就是因为日本本来也没有什么从上而下的命令,这反而迷惑了张学良,也许,也迷惑了蒋。

9.18之后,蒋也没怎样,只是抗议,并请国际,国联来调停。因为蒋的势力离东北太遥远了。另外,以蒋对日本的了解,蒋认为在1931年,根本不是与日本摊牌的时候,因为他自己,中国各方面都没有准备好。于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出台了。


笔者的第二个历史公案,便是蒋的这个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

蒋的这个方略遭到很多人的骂和批驳,当然骂得最凶的是共产党,还有一些的地方军阀。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就是蒋要“安”的人。但我们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蒋的这一方略极为英明。是一石数鸟的战略。而且,成就了日后抗战的胜利。

首先,蒋成功地将中共驱逐出江西,也就是蒋地盘的心脏地带,然后,蒋便让薛岳的10万大军,跟随逃跑的红军一路向西,向西南进军,因为蒋的势力还没有到达过广大的西南地区。因此就上演了一出很怪异的戏,一是薛岳只在红军的后面跟,从不在前面堵,而地方军阀们,基本也是能让路就让路,红军过境,他们便礼送红军出境。然后想办法不让蒋的中央军进入自己的地盘。可蒋毕竟是大兵压境,对西南诸省动手整顿,搞掉了那些不忠的人。因为老蒋深知日本人的实力,已经在着手准备战略空间。而历史上的西南,尤其是四川,从来都是大的战略后方,是成就帝业的基地。刘邦当年如此,孔明后来也想学习。

后来在抗战中,蒋果然就到了四川,并迁都到了重庆。如果没有蒋早先的准备,那蒋拿什么实行他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其实毛后来的所谓大三线建设,也是如此,毛将大西南作为自己的战略后方。北面与东面一旦有事,便可以撤退到西南去。

周恩来一直很佩服蒋的战略头脑,称赞蒋公是大战略家。可惜,蒋本以战略见长,可他的问题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经常直接干预战役的用兵,有时如战地指挥官林彪一样,直接指挥到师一级,搞得军师,兵团,不知如何是好。毛这点比蒋介石要聪明的多,战役指挥基本放手给那些大将们去做,自己专心搞战略。尤其是到延安之后,毛基本不过问具体的战役指挥,辽沈战役,毛也是仅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而已。淮海战役,毛完全放手给粟裕。大概只有一次,是毛直接指挥平津战役的前半段。也许是毛实在看不下去聂荣臻老是打不过傅作义,心里急呀。




笔者的第三公案,便是到底是不是蒋逼迫日本人与中国打全面战争的。

这是一个争议颇大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是否是日本挑起的对华全面战争。这是一个责任问题,很大。

但笔者又想,那个时候,日本人已经侵占了中国的东北全部,华北大部,还有热河,内蒙古大部。中国已经如此受欺负了,即便是中国主动出击,主动选择时间与
地点,那是中国自己的用兵方式问题,用兵,当然要对自己有利,谈不上什么中国的责任问题。而且,这仗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打的,不是在日本的国土上打的,中国永远是正义者,无论这仗怎样打。

日本本是蚕食中国的策略,因为日本一直也没有一个总体的战略计划,一会儿要北上,一会儿又要南进,而且,整个是被下面牵着走。可能日本也觉得中国实在是太大了,一下子吞不掉。而老蒋后来看到时机成熟以后,这大概与西安事变也有关系,便决定与日本大打,进行全面战争,即,要撑死日本。所谓蛇吞象,日本必然要被胀破。而被蚕食,就像煮蛤蟆,一点一点被煮死而不自知。

这是老蒋的绝对英明之处。老蒋的战略天赋可见一斑。日本就没有这样的战略家,这也是日本的失败之所在。这是日本在战后的总结中也承认的。所以说,日本是成也以下克上,败也以下克上。

当老蒋准备与日本人一决高下的时候,日军的主力在华北,那时长城抗战刚刚过去。很多人要去华北。有人说是陈诚提议的,也有人说就是蒋自己。中心在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要在自己决定的时间与地点与对方决战。

地点最后选在了上海。

老蒋是战略家,因此无论干什么事,都是一石数鸟。大家都下过围棋,围棋的特点是每落一子,不能仅一个意思,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那样这一子的效率才会高。老蒋选择在上海开打也是如此。一个是大的战略方面,当时有两个方向,一个在华北,而大部日军就在华北。上海的日军很少,大概只有2千人的海军陆战队。
如果在华北动手,那么日军就会很便利的用兵,沿着平汉铁路向前推进,直捣武汉。结果是日军可能会将蒋的军队封闭在武汉以东,那样蒋的战略回旋空间就会很小了。而如果在上海开打,日本人在上海的兵力很少,中国军队至少暂时会占优,这样也会迫使日本开始增兵上海,然后战争的方向就会变成日军仰攻,溯长江往上,老蒋便可以一步一步的逐次抵抗,一点一点地消耗敌人。后来的战争进程也就是如此,当日军打到武汉时,基本已经筋疲力竭了,战线便停在了武汉,而老蒋还保有广大的大西南和大西北可与日本人周旋。


应该说,日本人是中了蒋的圈套了。日本人中计的原因有几个,一个是日本人没有大的战略家,另外,日本从一开始,从9.18开始,就是以下克上,就根本没有一个总体的计划,好像很即兴的样子,经常是报复性的战斗,包括占领中国首都南京,也是下面不听上面的,上面要下面停下来,不想扩大战争的范围,但根本控制不住下面的战斗积极性和报复性心理。上海之战,后来演变为淞沪会战,越打越大。老蒋动用了自己的嫡系部队,那些德械师;各路军阀也踊跃参战,而且互相比赛,看谁打的好,场面十分感人。

在上海开打,老蒋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想要把英国和美国拖下水。因为在沪宁这个中国最重要的三角地带,英美有大量的利益在这里。如果日本人占领了这个地方,一定会损害英美的利益,那么英美有可能被拉下水。可惜,英美胆子太小,也有点怕日本,没有上蒋的当。

当然,蒋的这一战略计划,对自己的损害也非常大。因为上海从蒋一上台,就是蒋的钱口袋。蒋的最大利益,也是在这个长江三角地带,丢掉了这里,蒋的补给就非常的困难。后来,蒋到了重庆,就非常的困顿,有一段时间,财政上的一半几乎是靠海外华人的捐款。海外华人在抗战的那个时候贡献非常的大,值得骄傲。因此也可以说,老蒋的这一战略,也是苦肉计,牺牲很大,但也不得不如此。

至于,在上海谁打的第一枪,已经不重要了。前面我们说了,日本人这时已经侵入了中国广大的地区,那么这仗如何打,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时间打,那是中国人的权力。

老蒋与日本人大打的战略,后来非常的成功。结果是,中国不仅没有被日本蚕食掉,却将日本胀死了。日本不仅后来丢掉了华北,还丢掉了已占领了很多年的东北,甚至连50几年前割让出去的台湾也回归了中国。二战后,日本是一无所获,还被美军占领,这是日本人从古至今第一次被外族人占领。这对日本人的精神打击非常的大。而且,日本的本土也丢掉了北方四岛,被俄国人占据了。

日本人在战后检讨自己失败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日本没有大的战略家。
转述自 :http://blog.creaders.net/shengleiwu/user_blog_diary.php?did=49040 落基山人的博客

2009年10月13日星期二

一个禁止离婚的国家



爱尔兰 一个禁止离婚的国家 却很感动,
  
爱尔兰是全世界结婚率最低的国家,作为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国度,这个国家是禁止离婚的。很多适逢婚龄的男男女女大都选择观望,迟迟不去婚姻登记部门办理手续。所以,在爱尔兰流行不婚和晚婚。但一对中国夫妻在爱尔兰的结婚经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尔兰这个国家对婚姻的完美诠释。
  
林东在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奎恩商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后,又工作了两年,方才办理下来了我的签证手续。等到我终于获准可居留后,距离当初他前往爱尔兰已是7年。我和林东都明白结婚意味"终身监禁",不管将来是否幸福,都不得不搭进去一辈子。可我和林东都已经等不及了,再拖上几年,到时候有了孩子是像儿子还是像孙子?不行,得马上结婚。
  
和林东手牵手走进了笼罩着神秘色彩的都柏林市政府机关办公室大厅。顺着箭头指示找到负责办理结婚手续的"入口处",迎面是一个硕大的液晶显示屏,上面对结婚须知等注意事项作了详细的说明:本处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不办理离婚手续,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爱尔兰公民只能和自己唯一的配偶厮守一生,因为本国实行期限婚姻制,男女双方在缔结婚约时可根据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协商决定婚姻关系的期限,婚姻期限从1年到100年。在本处登记备案后生效,期限届满,婚姻关系即告终止,双方当事人如有继续共同生活的愿望,可办理延续登记,延续婚姻关系......
  
这完全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在决定结婚前,我们谁都没有事先来入口处询问过,身边的朋友也没有提醒我们爱尔兰实行的是期限婚姻--我俩呆立在那里,有点像两个被宣告了死刑的囚犯忽然获悉可以无罪释放的解脱。
  
这婚还结不结?当然结。那么,结多久?这是个问题。入口处的"生意"格外冷清,除了我们俩再没有别的光顾者。工作人员看我们俩变脸一样地转换表情,也不催我们,示意我们自己去触摸屏前面商量选择。
  
然后就要求我们双方协商选择婚姻期限,可选择1年--100年不同的期限,并且显示出一行红色的小字:"系统说明:由于办理婚姻延续的费用较高,请选择你认为最为适合的婚姻期限。"我和林东有点发懵,本来就是横下心豁出去这一辈子了的,可面对自己自由选择期限的时候,我俩那点信心又都动摇了。林东小声道:" 要不,我们先结1年试试?"心里有点不爽,恋爱10年了临到结婚了才选1年?林东看我面色不善,赶紧补充:"我估摸着这玩意按年收费,时间越长越贵,大不了明年再来续嘛..."
  
好像想想也不错,去超市买点心还能试吃呢。不就是1年么,万一不合适,对双方都好。我俩对视了一下,终于一起选择了最短的1年期。系统立即予以确认:"双方婚姻关系成立,婚姻期限1年。"接下来,进入结婚登记我们最关心的最后一个程序,系统显示出办理1年期限婚姻登记所需要缴纳的费用--"结婚证书工本费2000镑!"
  
我们都有一种想砸了这台机器的冲动,2000镑,折合人民币26000多元,抢钱呀!这几乎相当于我们俩一个月收入的总和了。虽然已经被提示过费用不菲,但这个价码还是实在太过分了。很不情愿地刷了信用卡,于是,两本如同法典般厚的结婚证书便摆在了我们面前
  
有没有搞错?结婚证而已,需要搞得像《辞海》这样厚吗?我拿起一本打开来细看,第一页上这样写道:"为保证双方当事人适当履行婚约,顺利完成l年期婚姻期限,特此明确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权利义务。"下面则分十二编、三百六十五章、两万一千九百款详细地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
  
林东有点庆幸地对我说:"幸亏我们选择了1年期,如果选择100年期,结婚证书还不得车拉船载,那工本费至少得花上百万。"我们悻悻地回家,捧着沉重的结婚证书,嘴里咒骂着该死的入口处,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尽管可以期限结婚,但爱尔兰的结婚率还是这么低了--这样的收费,有人心甘情愿结婚才怪。
  
虽然结婚证罗列了很多不按照结婚证履行义务将承担的不良后果,我和林东还是很快把这两本装潢精美的结婚证跟《圣经》摆在一块当了装饰品。只有偶尔两人发生争执,需要判别谁对谁错的时候,才会去翻翻结婚证作为"定罪"的依据。可最后的结果就是,"罪名"尚未定下来,我们已经一不小心发觉了对方更多与结婚证要求相悖的言行举止......
  
完全不实用嘛!我俩下定决心摒弃了这两本结婚证,决定中为西用,领着爱尔兰的结婚证过中国式婚姻。这下就轻松了,谁也不吵吵什么权利义务责任后果了,按照做丈夫做妻子的本能行事,我累了他多做点,他太辛苦我多担待点,工作赚钱过日子,一年时间也没有什么吵吵闹闹,转眼就到了该续约的时候了。
  
打电话回国咨询民政部,结果很让我们沮丧,因为我俩都办理了移民手续,已经加入了爱尔兰国籍,因此不能在中国拿9块钱的结婚证。我们很肉痛地决定把打算买车的10000镑先用掉,先续个5年。
  
这次可就轻车熟路了,我发现触摸屏上有个费用查询按键,一时好奇就点击了一下,我倒想看看最高期限100年的结婚手续到底要多少钱。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100年期结婚证的工本费仅为50便士--0.5镑,折合人民币6块多钱。"这怎么可能,准是系统出了故障。"林东嘴上说着,右手按下了证书预览按钮。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百年期结婚证书只是一页薄薄的粉红色纸片,上面写着这样几行文字:"尊敬的先生、太太:我不知道我的左手对右手、右腿对左腿、左眼对右眼、右脑对左脑究竟应该享有怎样的权利,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义务。其实他们本就是一个整体,因彼此的存在而存在,因彼此的快乐而快乐。最后,让这张粉红色的小纸带去我对你们百年婚姻的美好祝愿!祝你们幸福!都柏林首席法官:吉米.里莫"
  
我看着林东:"敢选不?"林东也盯着我:"你决定了吗?这一下按下去,咱俩可就真成了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再也甭想分开了!"我点点头,有点舍生取义的慷慨:"我豁出去了,这辈子就跟定你了,将来你别让我为了现在的决定后悔。"林东笑了,拉着我的手,一起点下了"100年"那个选项。
  
揣着那张薄薄的粉红色纸片,我和林东直奔车市买了辆全新的BMW1系轿车,驰骋在都柏林的街头,我忽然觉得开车的林东从未像现在这般帅气过--这辈子,他将是我唯一的爱人,我们已经孤注一掷没有了退路,可婚姻这东西,往往也只有在破釜沉舟的时候,才能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辉--两个人去结婚,有谁不是打算厮守终身白头偕老的呢?
  
互相搀扶着,一起到白发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