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

青木原林海——日本神秘的自杀圣地

經濟蕭條 日「自殺森林」尋死人數攀升
【大紀元3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淑貞綜合報導)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日本的自殺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區之一,隨著最近經濟的不景氣,自殺人數增加。富士山西北山麓的知名自殺「勝地」--青木原樹海(Aokigahara Forest),吸引了更多來自日本各地的自殺者。當地政府在森林入口設立了監控攝像機,心理輔導人員則在森林內張貼告示,鼓勵想自殺的人聯絡熱線電話。

據了解,青木原樹海坐落在富士山腳下,每隔一段時間,警方都得上山收屍。這一地區生長的樹種單純,走在樹海中,各處景觀都很類似,加上地底蘊藏磁鐵礦,指南針無法正常作用,整片樹林茂盛濃密,遮天蔽日,也沒有辦法用太陽來判別方位。一旦迷失其中,很難走得出來。由於當地是個濃密森林,因此自殺者經常難以被發現。因此許多人來此自殺,因此它被稱為「自殺森林」。

作家松本清張1960年的小說《黑色樹海》裡,寫到女主角進入樹海自殺,小說問世後,青木原樹海的自殺率就開始攀升。現在每年平均在樹海裡找到90具屍體,而自殺未遂者有95%都是專程從外地來尋死的。

一名46歲的製鐵公司工人太郎,因被公司解雇,對生活感到絕望。他說:「我失去了我的身分,因此我不想活在這個地球上。這就是為何我到那裡自殺的理由。」

太郎為何說他丟失身份呢?因為他處於債務之中,且被從公司的公寓趕出,因此完全不想被辨認出來。他丟失了所有穩定生活基礎的財務來源。太郎買了單程票到了森林,在森林裡,他割自己的手腕。

他開始徘徊。幾天之後,他崩潰了,且躺在灌木之中,幾乎死於失水、飢餓和凍傷。因為凍傷,他可能會失去右腳的腳趾。但是因為有一個到此旅遊的人碰巧發現他幾乎死去的身體,發出了警報,並救了他一命,因此他並未喪失生命。

太郎的故事只是每年進入日本稱之為自殺森林的青木原樹海的成百上千個人之一而已。這個區域對於日本這個國家來說,是全國自殺人數最高的地方。

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在2009年1月時已有2,645個人自殺,比去年1月的2,305個人增加了15%。

日本政府把削減自殺率作為施政的優先目標,且承諾到2016年為止,將削減的自殺率超過20%。日本政府計劃改善學校及工作場所對於自殺的認識。但是官方擔心隨著失業及破產的增加,在經濟艱難的早期,自殺死亡的人數將會上升。

擔任自殺和信用顧問的豐臣吉田說:「失業導致自殺。」「社會和政府需要建立即時對抗的措施,以便防止自殺。應該有更多可以讓自殺者尋求幫助的地方。」
吉田和其義工伙伴在青木原樹海裡張貼傳單,敦促想自殺的人聯繫信用顧問辦事處。這兩個人說日本社會對失業者和破產者是冷淡的,且自殺仍被看作是一個光榮行為的文化,助長了自殺。

地方政府說他們是打算在森林自殺的人的最後求助單位,已經在森林的入口處安裝了監控的監視器。

山黎縣的縣政府工作人員渡邊說,政府遏止自殺的措施是追蹤走入森林的人。渡邊擔心在以後幾個星期會有更多的自殺的人到此處尋求自殺。
他說:「特別是在財政年度結束的三月,因為壞的經濟狀況,將會有更多自殺的人來到這裡。」

上面提到的太郎在嘗試自殺的一年後,他到信用顧問辦事處作義工,是這個辦室處幫助他重新振作起來。
他仍然居住在政府的遊民收容中心,並且正在尋找工作。 他羞愧地說,自己仍然考慮要自殺。「我設法不去想自殺這件事,但是我不能說沒想過。不過,此刻活著的意志比自殺的意志還要強」。

雪巴人


雪巴人是尼泊尔的一个民族。尼泊尔境内有50多个民族,居民2000多万人,雪巴人不过几万。雪巴人是山民,笃信佛教,祖先在四五百年前由西藏南迁而来。尼泊尔东部的喜马拉雅山区各地都有雪巴人的村庄,零零落落的,锡金和印度大吉岭也可以找到相当大的雪巴聚落,不过雪巴乡的核心是珠穆朗玛峰南坡的昆布排水山谷群。又高又冷的峭壁山谷很难农耕,所以传统的雪巴经济以藏印贸易和放牧牦牛为主。1921年,英国人首次远征珠穆朗玛峰,决定雇佣雪巴人为助手,使得雪巴文化发生转变。   1949年以前尼泊尔王国的边境不对外开放,首支珠穆朗玛峰侦察队和以后的8次远征只得从背面经西藏入山,不经过昆布附近。不过,那九次远征是从大吉岭前往西藏,很多雪巴人已移居大吉岭,他们在居留的移民间以勤奋、友善、头脑好而知名。而且大多数雪巴人世代居住在海拔约2700米到4200米之间的村庄,生理上很能适应高海拔的艰苦环境。在一位常跟雪巴人爬山和旅行的苏格兰医生A・M・凯拉斯推荐下,1921年的珠穆朗玛峰远征队雇佣了一大群雪巴人当挑夫和营地助手,此后至今,所有远征队都遵循这个惯例,例外少之又少。   不论好坏,过去2000年来昆布的经济和文化愈来愈离不开季节性的健行和登山客人潮―――每年超过1.5万人探访这个地区。学会专业爬山技巧、在山峰高处工作、尤其是登过珠穆朗玛峰顶的雪巴人,在他们的社会颇受尊崇。可惜变成登山明星的雪巴人丧生机会也很高:1922年英国人第二次远征,有7位雪巴人遇到雪崩死亡,此后死在珠穆朗玛峰的雪巴人多得不成比例―――共有53人,占珠穆朗玛峰死亡人数的1/3以上。   尽管有危险,典型珠穆朗玛峰远征队的12-18个工作机会在雪巴人之间竞争仍很激烈。大家最想干的是6名“登山雪巴熟手”的职位,两个月冒险可以赚到1400-2500美元――尼泊尔国赤贫,每人年平均收入不过160美元,上述收入自然颇具吸引力。   为了应付西方登山客和健行客日渐繁忙的交通,昆布地区冒起很多小木屋和茶馆,但新建筑在那木契街市尤其明显。   昆布的长期访客看到观光热潮来袭,昔日西方登山客心目中的人间乐土和凡尘“香格里拉”发生大改变,觉得伤心。为了迎合渐增的柴火需要,整个山谷区的树木都被砍光。流连在那木契的“龙卡姆”酒馆的青少年可能穿牛仔裤和芝加哥公牛队的T恤,反而不太可能穿传统的古袍。家人傍晚倾心于围着放影机观赏阿诺・施瓦辛格最新的电影。   昆布文化的变革当然不全是好的,但没有多少雪巴人哀叹这种转变。健行客带来的强势货币、他们支持的国际救难组织所颁发的补助金使得学校和医疗诊所得以设立,降低了婴儿死亡率,建立了步桥,还给那木契和其他村庄带来水力发电。西方人惋惜当年昆布地区生活单纯得多、诗情画意得多的好时光一去不复返。可大多数住在此崎岖山区的人好像都不想脱离现代世界或人类进步的洪流。雪巴人可不希望被保存在人类学博物馆里当标本。

2010年10月26日星期二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10年10月15日星期五

石墨烯



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能最具娱乐性:一对师徒用透明胶带在制作铅笔芯的石墨中发现了一种二维平面材料,他们中的一位还曾获得过“搞笑诺贝尔奖”

石墨烯(Graphene),又稱單層石墨,是一種由碳原子以sp2混成軌域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只有一個碳原子厚度的二維材料[1]。
石墨烯一直被認為是假設性的結構,無法單獨穩定存在[1],直至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實驗中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而證實它可以單獨存在,兩人也因「在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為由,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2]。
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卻也是最堅硬的奈米材料[3] ,它幾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4];導熱係數高達5300 W/m·K,高於奈米碳管和金鋼石,常溫下其電子遷移率*超過15000 cm2/V·s,又比奈米碳管或矽晶體*高,而電阻率只約10-6 Ω·cm,比銅或銀更低,為目前世上電阻率最小的材料[1]。因為它的電阻率極低,電子跑的速度極快,因此被期待可用來發展出更薄、導電速度更快的新一代電子元件或電晶體。由於石墨烯實質上是一種透明、良好的導體,也適合用來製造透明觸控螢幕、光板、甚至是太陽能電池。
石墨烯另一個特性,是能夠在常溫下觀察到量子霍爾效應。

1 簡介
2 發現歷史
3 製備方法
3.1 撕膠帶法/輕微摩擦法
3.2 碳化矽表面外延生長
3.3 金屬表面生長
3.4 氧化減薄石墨片法
3.5 肼還原法
3.6 乙氧納裂解
3.7 切割碳奈米管法
4 重要性質
4.1 原子結構
4.2 電子性質
4.3 電子傳輸
4.4 光學性質
4.4.1 飽和吸收
4.5 自旋傳輸
4.6 異常量子霍爾效應
4.7 石墨烯氧化物
5 應用
5.1 單分子氣體偵測
5.2 石墨烯奈米帶
5.3 場效應管及其集成電路
5.4 透明導電電極
5.5 場發射源及其真空電子器件
5.6 超級電容器
5.7 石墨烯生物器件
5.8 抗菌物質
6 參考文獻
[編輯]簡介


此章節「石墨烯簡介」需要編修,以確保語法、用語、語氣、風格、表達恰當。
請幫助編輯這個條目,請參見校對指引中的說明指引。(幫助、討論)
石墨烯的碳原子排列與石墨的單原子層雷同,是碳原子以sp2混成軌域呈蜂巢晶格(honeycomb crystal lattice)排列構成的單層二維晶體。石墨烯可以想像為由碳原子和其共價鍵所形成的原子尺寸雞網。石墨烯的命名來自英文的graphite(石墨) + -ene(烯類結尾),也可稱為「單層石墨」[5]。石墨烯被認為是平面多環芳香烴原子晶體。
石墨烯的結構非常穩定,碳碳鍵(carbon-carbon bond)僅為1.42Å。石墨烯內部的碳原子之間的連接很柔韌,當施加外力於石墨烯時,碳原子面會彎曲變形,使得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來適應外力,從而保持結構穩定。這種穩定的晶格結構使石墨烯具有優秀的導熱性。另外,石墨烯中的電子在軌道中移動時,不會因晶格缺陷或引入外來原子而發生散射。由於原子間作用力十分強,在常溫下,即使周圍碳原子發生擠撞,石墨烯內部電子受到的干擾也非常小。
石墨烯是構成下列碳同素異形體的基本單元:石墨,木炭,碳奈米管和富勒烯。完美的石墨烯是二維的,它只包括六邊形(等角六邊形); 如果有五邊形和七邊形存在,則會構成石墨烯的缺陷。12個五角形石墨烯會共同形成富勒烯。
石墨烯捲成圓桶形可以用為碳奈米管[6];另外石墨烯還被做成彈道電晶體({{lang|en|ballistic transistor)並且吸引了大批科學家的興趣 。在2006年3月,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員宣布, 他們成功地製造了石墨烯平面場效應電晶體,並觀測到了量子干涉效應,並基於此結果,研究出以石墨烯為基材的電路. [7]
石墨烯的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熱潮。它是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種,質料非常牢固堅硬,在室溫狀況,傳遞電子的速度比已知導體都快。石墨烯的原子尺寸結構非常特殊,必須用量子場論才能描繪。
[編輯]發現歷史

在本質上,石墨烯是分離出來的單原子層平面石墨。按照這說法,自從20世紀初,X射線晶體學的創立以來,科學家就已經開始接觸到石墨烯了。1918年,V. Kohlschütter 和 P. Haenni詳細地描述了石墨氧化物紙的性質(graphite oxide paper)[8]。1948年,G. Ruess 和 F. Vogt發表了最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拍攝的少層石墨烯(層數在3層至10層之間的石墨烯)圖像[9]。
關於石墨烯的製造與發現,最初,科學家試著使用化學剝離法(chemical exfoliation method)來製造石墨烯。他們將大原子或大分子嵌入石墨,得到石墨層間化合物。在其三維結構中,每一層石墨可以被視為單層石墨烯。經過化學反應處理,除去嵌入的大原子或大分子後,會得到一堆石墨烯爛泥。由於難以分析與控制這堆爛泥的物理性質,科學家並沒有繼續這方面研究。還有一些科學家採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將石墨烯薄膜外延生長(epitaxial growth)於各種各樣基板(substrate),但初期品質並不優良[10]。
於2004年,曼徹斯特大學和俄國切爾諾戈洛夫卡微電子理工學院(Institute for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的兩組物理團隊共同合作,首先分離出單獨石墨烯平面[11]。海姆和團隊成員偶然地發現了一種簡單易行的製備石墨烯的新方法。他們將石墨片放置在塑料膠帶中, 摺疊膠帶粘住石墨薄片的兩側,撕開膠帶,薄片也隨之一分為二。不斷重複這一過程,就可以得到越來越薄的石墨薄片,而其中部分樣品僅由一層碳原子構成——他們製得了石墨烯。當然,僅僅是製備是不夠的。通常,石墨烯會隱藏於一大堆石墨殘渣,很難得會如理想一般地緊貼在基板上;所以要找到實驗數量的石墨烯,猶如東海撈鍼。甚至在範圍小到1 cm2的區域內,使用那時代的尖端科技,都無法找到。海姆的秘訣是,如果將石磨烯放置在鍍有在一定厚度的氧化矽的矽片上。 利用光波的干涉效應,就可以有效地使用光學顯微鏡找到這些石墨烯。這是一個非常精準的實驗;例如,假若氧化矽的厚度相差超過5%,不是正確數值300nm,而是315nm,就無法觀測到單層石墨烯[10]。
近期,學者研究在各種不同材料基底上面的石墨烯的可見度和對比度,同時也提供一種簡單易行可見度增強方法[12]。另外,使用拉曼顯微學(Raman microscopy)的技術做初步辨認,也可以增加篩選效率[13]。
於2005年,同樣曼徹斯特大學團隊與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證實石墨烯的準粒子(quasiparticle)是無質量迪拉克費米子(Dirac fermion)。類似這樣的發現引起一股研究石墨烯的熱潮。從那時起,上百位才學兼優的研究者踏進這嶄新領域。
現在,眾所皆知,每當石墨被刮磨時,像用鉛筆畫線時,就會有微小石墨烯碎片被製成,同時也會產生一大堆殘渣[11]。在2004/05年以前,沒有人注意到這些殘渣碎片有甚麼用處,因此,石墨烯的發現應該歸功於海姆團隊[14],他們為固體物理學發掘了一顆閃亮的新星。
[編輯]製備方法

在2008那年,由機械剝離法製備得到的石墨烯乃世界最貴的材料之一,人髮截面尺寸的微小樣品需要花費$1,000[11]。漸漸地,隨著製備程序的規模化,成本降低很多。現在,公司行號能夠以公噸為計量單位來買賣石墨烯[15] 。換另一方面,生長於碳化矽表面上的石墨烯晶膜的價錢主要決定於基板成本,在2009年大約為 $100/cm2。韓國研究者,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將碳原子沉積於鎳金屬基板,形成石墨烯,浸蝕去鎳金屬後,轉換沉積至其它種基板。這樣,可以更便宜地製備出尺寸達30英吋的石墨烯晶圓片[16][17]。
[編輯]撕膠帶法/輕微摩擦法
最普通的是微機械分離法,直接將石墨烯薄片從較大的晶體上剪裁下來。 2004年,海姆等用這種方法製備出了單層石墨烯,並可以在外界環境下穩定存在。典型製備方法是用另外一種材料膨化或者引入缺陷的熱解石墨進行摩擦,體相石墨的表面會產生絮片狀的晶體,在這些絮片狀的晶體中含有單層的石墨烯。但缺點是此法利用摩擦石墨表面獲得的薄片來篩選出單層的石墨烯薄片,其尺寸不易控制,無法可靠地製造長度足供應用的石墨薄片樣本。
[編輯]碳化矽表面外延生長
該法是通過加熱單晶碳化矽脫除矽,在單晶(0001) 面上分解出石墨烯片層。具體過程是:將經氧氣或氫氣刻蝕處理得到的樣品在高真空下通過電子轟擊加熱,除去氧化物。用奧杰電子能譜確定表面的氧化物完全被移除後,將樣品加熱使之溫度升高至1250~1450℃後恆溫1min~20min,從而形成極薄的石墨層,經過幾年的探索,克萊爾•伯格(Claire Berger)等人已經能可控地製備出單層或是多層石墨烯[18]。在C-terminated表面比較容易得到高達100層的多層石墨烯。其厚度由加熱溫度決定,製備大面積具有單一厚度的石墨烯比較困難。
[編輯]金屬表面生長
  取向附生法是利用生長基質原子結構「種」出石墨烯,首先讓碳原子在1150℃下滲入釕,然後冷卻,冷卻到850℃後,之前吸收的大量碳原子就會浮到釕表面,鏡片形狀的單層的碳原子「 孤島」 布滿了整個基質表面,最終它們可長成完整的一層石墨烯。第一層覆蓋 8 0 %後,第二層開始生長。底層的石墨烯會與釕產生強烈的交互作用,而第二層後就幾乎與釕完全分離,只剩下弱電耦合,得到的單層石墨烯薄片表現令人滿意。但採用這種方法生產的石墨烯薄片往往厚度不均勻,且石墨烯和基質之間的黏合會影響碳層的特性。另外彼得·瑟特(Peter Sutter)等使用的基質是稀有金屬釕[19]。
[編輯]氧化減薄石墨片法
石墨烯也可以通過加熱氧化的辦法一層一層的減薄石墨片,從而得到單、雙層石墨烯 [20]。
[編輯]肼還原法
將氧化石墨烯紙(graphene oxide paper)置入純肼溶液(一種氫原子與氮原子的化合物),這溶液會使氧化石墨烯紙還原為單層石墨烯[21]。
[編輯]乙氧納裂解
一份於2008年發表的論文,描述了一種程序,能夠製造達到公克數量的石墨烯。首先用納金屬還原乙醇,然後將得到的乙醇鹽(ethoxide)產物裂解,經過水沖洗除去鈉鹽,得到黏在一起的石墨烯,再用溫和聲波振動(sonication)振散,即可製成公克數量的純石墨烯[22]。
[編輯]切割碳奈米管法
切割碳奈米管也是製造石墨烯帶的正在試驗中的方法。其中一種方法用過錳酸鉀和硫酸切開在溶液中的多層壁碳奈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23]。另外一種方法使用電漿刻蝕(plasma etching)一部分嵌入於聚合物的奈米管[24]。
[編輯]重要性質



石墨烯的能帶結構。
在發現石墨烯以前,大多數(如果不是所有的話)物理學家認為,熱力學漲落不允許任何二維晶體在有限溫度下存在[10]。所以,它的發現立即震撼了凝聚態物理界。雖然理論和實驗界都認為完美的二維結構無法在非絕對零度穩定存在,但是單層石墨烯在實驗中被製備出來。這些可能歸結於石墨烯在奈米級別上的微觀皺紋[25]。
石墨烯還表現出了異常的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其霍爾電導=2e²/h,6e²/h,10e²/h.... 為量子電導的奇數倍,且可以在室溫下觀測到。這個行為已被科學家解釋為「電子在石墨烯里遵守相對論量子力學,沒有靜質量」。
2007年,先後三篇文章聲稱在石墨烯的p-n或p-n-p結中觀察到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行為。物理理論家已經解釋了這一現象[26][27][28] 。 2009年,美國兩個實驗小組分別在石墨烯中觀測到了填充數為1/3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29] [30]。日前,海姆教授對於石墨烯研究進展和未來展望撰寫了文章[10][31]。
[編輯]原子結構
懸掛於金屬網柵上方,隔離的單層石墨烯平片,可以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測[25]。顯示出的石墨烯平片皺紋,其波幅大約為一奈米。這些皺紋可能是內稟的,因為二維晶體不穩定性而產生的現象[10];也可能是外來的,源自於所有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圖像裡,都可以觀察得到的無所不在的污塵。隔離的單層石墨烯貼附在氧化矽基板上方,其原子解析度的真實空間圖像,可以用掃描隧道顯微鏡觀測得到。經過光刻術處理後的石墨烯會被光阻劑渣滓覆蓋,必須清洗除去這些渣滓,才能得到原子解析度圖像。這些渣滓可能是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所觀測到的吸附物,可能是造成皺紋的因素。貼附在氧化矽表面上的石墨烯所顯示出的皺紋,是因為石墨烯會遵照氧化矽表面的樣式,所以不是內稟效應[32]。
[編輯]電子性質
石墨烯的性質與大多數常見的三維物質不同,純石墨烯是一種半金屬或零能隙半導體。理解石墨烯的電子結構是研究其能帶結構的起始點。參閱前面能帶結構圖,科學家很早就察覺,對於低能量電子,在二維的六角形布里元區的六個轉角附近,能量-動量關係是線性關係[33]:
;
其中, 是能量, 是約化普朗克常數, 是費米速度, 與 分別為波向量的x-軸分量與y-軸分量。
這引至電子和電洞的有效質量(effective mass)都等於零[34][35]。因為這線性色散關係,電子和電洞在這六點附近的物理行為,好似由狄拉克方程式描述的相對論性自旋1/2粒子[36][33]。所以,石墨烯的電子和電洞都被稱為狄拉克費米子,布里元區的六個轉角被稱為「狄拉克點」,又稱為「中性點」。在這位置,能量等於零,載子從電洞變為電子,從電子變為電洞[36]。
[編輯]電子傳輸
電子傳輸測量結果顯示,在室溫狀況,石墨烯具有驚人的高電子遷移率(electron mobility),其數值超過15,000 cm2V−1s−1[10]。從測量得到的電導數據的對稱性顯示,電洞和電子的遷移率應該相等[35]。在10 K和100 K之間,遷移率與溫度幾乎無關[37][38][39],可能是受限於石墨烯內部的缺陷所引發的散射。在室溫和載子密度為1012 cm−2時,石墨烯的聲子散射體造成的散射,將遷移率上限約束為200,000 cm2V−1s−1[39]。與這數值對應的電阻率為10−6 Ω·cm,稍小於銀的電阻率1.59 ×10−6 Ω·cm[40]。在室溫,電阻率最低的物質是銀。所以,石墨烯是很優良的導體。對於緊貼在氧化矽基板上面的石墨烯而言,與石墨烯自己的聲子所造成的散射相比,氧化矽的聲子所造成的散射效應比較大,這約束遷移率上限為40,000 cm2 V−1s−1[39]。
雖然在狄拉克點附近,載子密度為零,石墨烯展示出最小電導率的存在,大約為 數量級。造成最小電導率的原因仍舊不清楚。但是,石墨烯片的皺紋或在SiO2基板內部的離子化雜質,可能會引使局域載子群集,因而容許電傳導[35]。有些理論建議最小電導率應該為 。但是,大多數實驗測量結果為 數量級[10],而且與雜質濃度有關[41]。
在石墨烯內嵌入化學摻雜物可能會對載子遷移率產生影響,做實驗可以偵測出影響程度。有一組實驗者將各種各樣的氣體分子(有些是施體有些是受體 )摻入石墨烯,他們發覺,甚至當化學摻雜物濃度超過1012 cm−2時,載子遷移率並沒有任何改變[42]。另一組實驗者將鉀摻入處於超高真空(ultra high vacuum)、低溫的石墨烯,他們發現鉀離子的物理行為與理論相符合,遷移率會降低20倍。假若,將石墨烯加熱,除去鉀摻雜物,則遷移率降低效應是可逆的[43]。
由於石墨烯的二維性質,科學家認為電荷分數化(低維物質的單獨準粒子的表觀電荷小於單位量子)會發生於石墨烯。因此,石墨烯可能是製造量子計算機所需要的任意子元件的合適材料[44][45]。
[編輯]光學性質


取透射光波而形成的石墨烯相片。單層石墨烯晶體會吸收大約2.3%的白光,所以可以很容易地被肉眼分辨出來。
根據理論推導,石墨烯會吸收 的白光;其中 是精細結構常數。一個單原子層物質不應該有這麼高的不透明度,單層石墨烯的獨特電子性質造成了這令人驚異的高不透明度。由於單層石墨烯不尋常的低能量電子結構,在狄拉克點,電子和電洞的圓錐形能帶(conical band)會相遇,因而產生這結果[46]。實驗證實這結果正確無誤,石墨烯的不透明度為 ,與光波波長無關。但是,由於準確度不夠高,這方法不能用來決定精細結構常數的度量衡標準[47]。
近來,有實驗示範,在室溫,通過施加電壓於一個雙閘極雙層石墨烯場效電晶體,石墨烯的能隙可以從0 eV調整至0.5 eV(大約5微米波長)[48]。通過施加外磁場,石墨烯奈米帶的光學響應也可以調整至兆赫頻域[49]。
[編輯]飽和吸收
當輸入的光波強度超過閾值時,這獨特的吸收性質會開始變得飽和。這種非線性光學行為稱為可飽和吸收(saturable absorption),閾值稱為飽和流暢性(saturable fluency)。給予強烈的可見光或近紅外線激發,因為石墨烯的整體光波吸收和零能隙性質,石墨烯很容易就可以變得飽和。石墨烯可以用於光纖電射(fiber laser)的鎖模(mode locking)運作。用石墨烯製備成的可飽和吸收器能夠達成全頻帶鎖模。由於這特殊性質,在超快光子學(photonics)裏,石墨烯有很廣泛的應用空間[50][51]。
[編輯]自旋傳輸
科學家認為石墨烯會是理想的自旋電子學材料,因為其自旋-軌道作用很小,而且碳元素幾乎沒有核磁矩(nuclear magnetic moment)。使用非局域磁阻效應,可以測量出,在室溫狀況,自旋注入於石墨烯薄膜的可靠性很高,並且觀測到自旋相干長度超過1微米[52]。使用電閘,可以控制自旋電流的極性[53]。
[編輯]異常量子霍爾效應
量子霍爾效應只發生於二維導體。這效應促成了一種新度量衡標準,稱為電阻率量子(resistivity quantum) ;其中, 是單位電量, 是普朗克常數。垂直於外磁場的載流導線,其橫向電導率會呈現量子化值。稱這橫向電導率為霍爾電導率(Hall conductivity),以方程式表示為

其中, 是整數。
稱為蘭道能級指標(Landau level index),通常這霍爾電導率現象只能在非常低溫(3K),非常高磁場,從非常乾淨的Si或GaAs固體觀測出來,
處於外磁場,石墨烯的電導率的量子化行為顯得特別有意思,會展現出異常量子霍爾效應 ,其階梯序列與原本的階梯序列相差 ,還添增了由雙重峽谷和雙重自旋簡併產生的乘法因子 。這值得注意的異常現象,在室溫就可以測量出來[37]。主要原因是,在石墨烯內部的零質量迪拉克費米子具有很高的迴旋能隙 。這些迪拉克費米子的能級為 ;其中, 是費米速度, 是磁場。假設磁場為 ,費米能處於基態 與第一激發態 之間,則能隙為 ,大約為室溫熱能的10倍[54]。
[編輯]石墨烯氧化物
通過對石墨烯進行氧化及化工處理,然後使他們漂浮在水中,石墨烯會剝落並形成有強力鍵的單層。這些被稱為石墨烯氧化物(graphene oxide)的層狀材料被測量到具有32 GPa的拉伸模數[55]。
[編輯]應用

[編輯]單分子氣體偵測
石墨烯獨特的二維結構使它在感測器領域具有光明的應用前景。巨大的表面積使它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即使是一個氣體分子吸附或釋放都可以檢測到。這檢測目前可以分為直接檢測和間接檢測。 通過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可以直接觀測到單原子的吸附和釋放過程[56] 。通過測量霍爾效應方法可以間接檢測單原子的吸附和釋放過程。當一個氣體分子被吸附於石墨烯表面時,吸附位置會發生電阻的局域變化。當然,這種效應也會發生於別種物質,但石墨烯具有高電導率和低雜訊的優良品質,能夠偵測這微小的電阻變化[42]。
[編輯]石墨烯奈米帶


鋸齒形石墨烯奈米帶的二維結構。採用緊束縛近似模型做出的計算,顯示出鋸齒形具有金屬鍵性質。


扶手椅形石墨烯奈米帶的二維結構。採用緊束縛近似模型做出的計算,顯示出扶手椅形具有金屬鍵性質或半導體性質,依寬度而定。
為了要賦予單層石墨烯某種電性,會按照特定樣式切割石墨烯,形成石墨烯奈米帶(Graphene nanoribbon)。切開的邊緣形狀可以分為鋸齒形和扶手椅形。採用緊束縛近似模型做出的計算,預測鋸齒形具有金屬鍵性質,又預測扶手椅形具有金屬鍵性質或半導體性質;到底是哪種性質,要依寬度而定。可是,近來根據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得到的結果,顯示出扶手椅形具有半導體性質,其能隙與奈米帶帶寬成反比[57]。實驗結果確實地展示出,隨著奈米帶帶寬減小,能隙會增大[58]。但是,直至2008年2月,尚沒有任何測量能隙的實驗試著辨識精確邊緣結構。
石墨烯奈米帶的二維結構具有高電導率、高熱導率、低雜訊,這些優良品質促使石墨烯奈米帶成為積體電路互連材料的另一種選擇,有可能替代銅金屬。有些研究者試著用石墨烯奈米帶來製成量子點,他們在奈米帶的某些特定位置改變寬度,形成量子禁閉(quantum confinement)[59]。
[編輯]場效應管及其集成電路
[編輯]透明導電電極
石墨烯良好的電導性能和透光性能,使它在透明電導電極方面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觸摸屏、液晶顯示、有機光伏電池、有機發光二極體等等,都需要良好的透明電導電極材料。特別是,石墨烯的機械強度和柔韌性都比常用材料氧化銦錫優良。由於氧化銦錫脆度較高,比較容易損毀。在溶液內的石墨烯薄膜可以沉積於大面積區域 [60][61]。
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可以製成大面積、連續的、透明、高電導率的少層石墨烯薄膜,主要用於光伏器件的陽極,並得到高達1.71%能量轉換效率;與用氧化銦錫材料製成的元件相比,大約為其能量轉換效率的55.2%[62]。
[編輯]場發射源及其真空電子器件
早在2002年,垂直於基底表面的石墨烯奈米牆就被成功製備出來。[63] 它被看作是非常優良場致發無線電子源材料。[64] 最近關於單片石墨烯的電場致電子發射效應也見諸報導。[65]
[編輯]超級電容器
由於石墨烯具有特高的表面面積對質量比例,石墨烯可以用於超級電容器的導電電極。科學家認為這種超級電容器的儲存能量密度會大於現有的電容器[66]。
[編輯]石墨烯生物器件
由於石墨烯的可修改化學功能、大接觸面積、原子尺吋厚度、分子閘極結構等等特色,應用於細菌偵測與診斷器件,石墨烯是個很優良的選擇[67]。
科學家希望能夠發展出一種快速與便宜的快速電子DNA定序科技。它們認為石墨烯是一種具有這潛能的材料。基本而言,他們想要用石墨烯製成一個尺寸大約為DNA寬度的奈米洞,讓DNA分子遊過這奈米洞。由於DNA的四個鹼基(A、 C、 G、T)會對於石墨烯的電導率有不同的影響,只要測量DNA分子通過時產生的微小電壓差異,就可以知道到底是哪一個鹼基正在遊過奈米洞。這樣,就可以達成目的[68]。
[編輯]抗菌物質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的科學家發現石墨烯氧化物對於抑制大腸桿菌的生長超級有效,而且不會傷害到人體細胞。假若石墨烯氧化物對其他細菌也具有抗菌性,則可能找到一系列新的應用,像自動除去氣味的鞋子,或保存食品新鮮的包裝[69]。

2010年10月14日星期四

美国梦变美国痛 华裔移民第二代易入歧途


老一辈中国移民闯荡美国,多凭“三把刀”打出一片天。如今,在父母关爱中成长起来的华人第二代,或通过努力成为“三师”(律师、医师、会计师)完成华丽转型,或继承延续父辈的事业和梦想。然而“美国梦”的实现并非人人都一帆风顺,有专家表示,近年华人二代、青少年因无法调适压力而导致行为偏差案例愈来愈多,呼吁父母需随时注意,不要使全家的美国梦变成深深的“美国痛”。


经历全球经济风暴,美国的华裔民众承受来自事业及家庭的压力,需要学习如何适调心理来管理情绪。专家表示,近年华人二代子女因无法调适压力而导致行为偏差的案例愈来愈多,除了吸毒、药物滥用外还出现援交等偏差行为,希望父母适时与孩子沟通,才能有效避免。

洛杉矶加大学生医疗咨商中心资深心理治疗师赵家玉表示,虽然经济不景气,不少华裔移民因文化语言适应问题,承受比一般美国民众还大的压力,常导致心理出现问题,但不少父母会有意无意的将压力转嫁在孩子身上,让华裔二代子女除了要面对课业压力外,还需要面对来自家庭、同侪的压力,最近愈来愈多华裔学生向她求助。

在美国的华裔二代学生因为从小在华裔传统家庭长大,常被父母灌输要压抑自己真正的想法,再加上与父母有文化上及语言上的代沟,若一旦发生什么事情,只能选择独自承受,或找寻其它同侪及朋友诉苦,在处理压力上比其它学生弱,人生观也容易受到扭曲,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宣泄或解决,就容易导致行为偏差。

华裔大学生及青少年最常见的行为偏差为吸毒或药物滥用,甚至贩卖毒品。赵家玉举例,曾经辅导过一个案例,一位华裔大学生因为家中相当重视成绩表现,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听信朋友的话,购买毒品让自己集中精神。还有华裔学生因为压力太大,吸毒来逃避现实。

还有华裔女学生因为观念与第一代移民的父母不合,家庭关系长期疏远,亲子间互动相敬如“冰”,加上同侪的影响,需要购买奢侈品获得认同,最后找有钱的中年“干爹”援交。她说,还有不少下海援交的学生原因是童年在家庭暴力和性虐待阴影下成长,才会导致如此极端行为。

随着网络发达,不少青少年透过网络找到各种信息,无形中让华裔家庭亲子关系更加疏远。赵家玉表示,华裔父母应该改变观念,就算忙于工作或外面承受压力,也需花心思注意孩子的想法,若有时间,也需要充实新知识,避免因为知识和语言差距,成为亲子间沟通的障碍。

记者近日也采访了一位长期在政府机构从事华裔青少年帮派及华人偷渡调查的执法人员,因工作关系,隐去执法人员的真实姓名,而用化名陈峰。说起近20多年来接触到的种种华裔新移民青少年帮派犯罪,陈峰感慨万千。“看了那么多案子,做了这么多年的调查,我真觉得,父母们与其到时后悔,不如当孩子还在悬崖边上时拉他们一把。”陈峰认为:“家庭仍然是最重要的,不要把这个问题推到社会、学校,应该在家庭里解决。”

很多在美国的父母及祖辈们常常抱怨:“我们不知道在美国怎么教育孩子,明明看到他不对,却骂不得、打不得。一进学校,学校首先教‘孩子父母不能打你,如果挨打你要报吿’,所以孩子动不动就以报警威胁我们,叫我们怎么管孩子?!”的确,生活在美国的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很多人陷入这种两难境地。

陈峰认为,首先,做父母的要扭转自己的观念。他说:“你认为孩子做的不对可以打骂,是因为你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如果是私有物品,你对他拥有一切权力。不管是一杯咖啡还是一枚钻戒,只要你不喜欢,都可以丢到垃圾桶去,没人管你。但是,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单独存在的,你只有爱他、尊重他,他将来才会尊重社会。”

其次,父母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陈峰表示,他在刑事法庭和民事法庭上看到许多案例----有的孩子犯罪了,有的孩子被儿童局带走,有的家长最后被诉家暴……都是等到出事后,家长才着急,母亲才哭哭啼啼。很多新移民父母不懂美国法律、文化,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还把孩子带到尴尬的境地,这样孩子不出错也难。

最差的方式,就是“亡羊补牢”。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举动,虽然很多新移民父母忙于在餐馆、衣厂做工,为了生活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但为了避免悲剧发生,造成终身的遗憾,还是希望父母们能抽出一点时间,关心一下身边的孩子

2010年10月5日星期二

农村土地小故事


我村原来也有很多地,不过都是地主的,几乎所有的人都给地主做长工,为了便于管理把人人们分成若干个小组,起了个洋名“叫生产队”。后来人们把那一段时间叫“人民公社”。


  后来有谋士跟地主说“这样不是办法,一年挣不了多少钱,不如把地分给长工们,让他们自己种这样还省心,又有积极性”。地主问那租金怎么办,谋士说租金照收改一个名字叫“公粮”。再打一个口号:“保证国家,留够集体,剩多剩少留自己”。后来长工的积极性真的提高了,人们称之为“包产到户”。

  这样又过了一些年,有谋士跟地主说:“咱家的仓库粮食有很多了,再收就没有地方放了,还得花钱建粮库,又得找人保管,不划算”。地主说:“那怎么办呢?”谋士说:“那好办,不如咱们就直接收钱吧。起个新名词叫‘三提五统’”。后来费用逐年增加,长工们有些受不了了,地主有些着急了。长工们有些情绪了,谋士说:“那就改一个叫法吧,就叫“农业税”这样以来不交钱就犯法抓他,这样就又合理又合法了”。

  这样又过了几年,社会各方的压力越来越大,舆论一致认为“农业税不合理,因为收税的对象如果是土地,土地又是生产资料,那有向生产资料收税的?也没有像口粮征税的。”有的长工开始发牢骚了。

  地主真的着急了,后来一位特别有远见的谋士说“不如取消农业税反过来补贴他们一些钱,让他们更有积极性”,“那有什么道理?”地主问,谋士说:“你想呀,咱是土地的所有权人,他们种着你的地让他花钱买机器,你只个他一点补贴,他们花大头,你就偷着乐去吧。”

  近几年各地开发,地主也想搞开发,可是涉及到农用地国家又不允许,怎么办呢?谋士说:“种地不如种楼,先把土地从穷鬼们手里弄回来,在撂荒,三年以后再以荒地开发不就行了。”这时于是地主开始行动了。

  地主先是以各种理由占下长工的土地,又许下种种承诺,说白了就是画大饼。于是施工队进来了,高楼起来了,一些有钱人买地做了新地主,该厂房,有的组大地主的房,有的买地主的房,可是长工们没钱什么也没有得到,于是长工们开始闹事了。这时地主的家兵出动了,有穿制服的正规军,也有一些雇佣军,雇佣军一律是小平头,戴墨镜,比正规军还厉害,于是地主有控制了整个局势。长工们真的没办法了,有的只能去地主开的工厂去上班。就这样长工们又有了新的称呼“农民工”。

  就这样长工们还是给地主打工只是称呼不同了,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