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星期六

以此文遥祭我的爷爷 (转载)

     我的爷爷张讳振山公曾经是济南府长青镇的开明乡绅. 抗战时,曾不遗余力地赞助过国民政府军军粮,还冒着杀头的危险掩护过张耀南领导的共产党的抗日游击队. 解放后村里的地痞流氓率先革命,当上了村长与支书,分田分地分媳妇儿,提前进入共产主义. 后来镇压反革命,就把我爷爷拉出来批斗. 让曾经在张家做过长工和短工的村民们来控拆爷爷所谓的吃人不吐骨头的盘剥史. 老实八交的村民们不会编谎话,说在爷爷家作工是“客”(山东话读为kei, 坐上客的意思),吃的是馍,逢年过节还有肉吃,有酒喝,跟在自己家比,那是神仙日子. 有一个叫二憨的雇农因为不停地替爷爷叫屈,被村长抽了一个大嘴巴. 二憨操起板凳就把村长的胳膊打折了. 这下子闯了大祸,二憨被民兵抓了起来. 我爷爷被定性为“指使狗腿子对革命干部疯狂反扑的现行反革命”,押入长青县城第二天就要执行枪决. 亏得我二大爷跑破一双铁鞋,连夜奔往济南府,找到了己担任山东水利厅副厅长的张耀南,这才千钓一发,捡了条命回来. 但即使有张耀南出面,也只能是死罪可除,活罪难免. 爷爷被押走劳教三年. 出来之后,已不成人形. 但这仍然豁免不了他成为历次运动批斗的对象.
     一直到白猫能,黑猫行,中国出了个邓小平,爷爷才彻底地获得人身自由. 小平同志救了爷爷,也救了我们全家. 没有小平的开明政策,我的父母还会牛郎织女,天各一方. 我与我哥哥 instead of 在美国安居立业,多半会在中国偏远山区的某个山沟沟里做一辈子的知识青年. 六四的功过与否,会有后人去评论. 但我觉得小平同志注定会象中兴汉室的汉光武帝刘秀一样,名垂青史.
     话题扯远啊. 再说我父母在北京团聚之后,母亲就一直催促父亲把爷爷接来北京长住. 因为北京的条件还是比乡下强多啦. 爷爷来后,母亲对这位饱经沧桑的公公孝敬有佳,照顾得无微不至. 平时舍不得买给我们吃的象酥皮点心,姜米条之类的会不时买给爷爷. 那时我人小不懂事,嘴又馋,就一直去偷吃爷爷的点心. 爷爷就假装没看见,让我过足了嘴瘾. 直到有一次被我爹抓个正着,大巴掌要煽我时,爷爷很严肃地制止了父亲. 他对父亲说小孩子嘴馋吃点东西没什么,如果不让孙子吃,那干脆也别给他买啦. 后来长大后才知道, 妈妈给爷爷买的点心他老人家一块儿都没舍得吃,都便宜了我这个馋嘴的小兔崽子啦. 当时我家是北大分配的两居室,爷爷和我睡在一间屋. 爷爷年纪大了,晚上睡觉容易打呼噜,有时会鼾声震天. 我这个小屁孩儿就会很生气. 自己也不知从哪找了根长竹杆儿藏在床下,一听到呼噜声就伸过杆儿去把爷爷捅醒. 爷爷从未跟我计较过,也从未在我父母那儿打过我的小报告,而是千方百计地调整枕头位置,争取晚上不吵到我. 现在想起来真是汗颜呢!
     母亲调入北大化学系不久,就因为药物过敏被迫离开,重新分配工作去北大图书馆文史研究馆担任编辑工作. 刚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得以给爷爷借回汉书,二十四史,三国志,资治通鉴,史记等线装书籍. 爷爷曾饱读史书,满腹经伦绝对是 understatement. 但每次读史时都危襟正坐,而且一边读一边用他那漂亮的小楷做笔录,写心得. 我很好奇,就偎在爷爷身旁吵着让他给我讲书里的故事. 爷爷每次都会停下手里的工作,开始给我讲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悲欢离合史,开启了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探索之门.
     记得爷爷给我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赵氏孤儿”,讲得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赵朔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被满门抄斩. 只有赵朔的怀孕的妻子庄姬逃过一劫. 最后在赵朔的门客程婴与公孙杵臼的帮助下,终于让赵氏孤儿长大成人,报仇雪恨. 公孙杵臼为救赵氏孤儿牺牲了生命. 程婴则不仅牺牲了自己与赵氏孤儿同岁的幼子,还要背负着十几年卖主求荣的恶名. 直到大功告成,他不肯独生,自刎于公孙杵臼墓前,与老友相见于黃泉之下. 还记得爷爷讲完后,掩卷拭泪,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今后要学象程婴,公孙杵臼那样的义士,要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节操. 我深深地被波澜曲折的故事吸引,要让爷爷从那一堆线装书的开头讲起. 当时爷爷正在读24史,于是启蒙教育也就从24 史拉开了序幕. 爷爷郑重地告诉我,读史要谨记八个字:知礼,从谦,尚义,全忠. 这或许就是咱们中华文明的精髄所在吧.
     转眼间二年过去,爷爷因故离开北京,回长青老家去. 我当时想着爷爷即去即回,也没在意. 谁想到爷爷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到北京来. 后来寒窗苦读,追求于功名利禄,也没想到抽出时间到老家去看望爷爷. 直到我远渡重洋的第二年一个晚上,突然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说爷爷于昨晚去世了. 我好似五雷轰顶,  感觉就象失了魂一样,在电话上哇哇大哭. 晚上心痛难眠,爷爷的音容笑貌依稀就在眼前. 他的温文儒雅,他的博学博爱,他的浩然正气都在我心底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倒流,人生再重来一次. 若如此,我想对爷爷说:我一定会专心致志地聆听爷爷的教诲,把没有听爷爷讲完的明朝以后的历史跟爷爷学习完. 我不会再去偷吃爷爷的零食,也不会因为爷爷打呼噜半夜把爷爷捅醒. 我会认真写好每一个字,大声朗读好每一个篇章. 我会 try my best 做一个象爷爷一样知礼,从谦,尚义,全忠的真正的中国人.

2015年6月20日星期六

教孩子思维比教知识更重要

  1994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人寒心,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孩子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在人家闪耀着想象大胆、构思独特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显得那样苍白,缺乏独创性,这怎能不令中国的家长们感到震惊!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

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下面是一则成功的家教案例:

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我们去,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数学教学正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

我们回家盘问时,儿子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对听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 于是我们在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对思维结果还需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我们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爱”了。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父母不是包办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从小树立主体意识,从各方面给予他“参与”的机会。记得小学三年级一次数学考试,儿子对其中一道文字题有异议,我们马上会面数学老师,家长和老师一起鼓励孩子要有勇气,大胆叙说,据理力争。当确定孩子的异议是正确的时候,我们进而告诉他即使书本也有不正确的地方。我们并不认为“听话”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求他对父母和老师也不要一味服从和依赖。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家长学校则肩负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家教理论,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当前家长学校要着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过去,家长的养儿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必须代之以为国教子的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传统的德育观念必须改变,如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险)……应该培养孩子的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传统的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际水平的观念必须改变,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

2、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不仅无益,反而害之。

②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既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又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③态度一致,教育统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一以贯之,而且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统一。

④说服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⑤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

⑥感情与理智相结合。

⑦及时教育与持恒相结合……

3、交流家庭教育信息和家教经验,研究家教中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