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6日星期四

用清晰的语言描述重要的问题,“场景”是意义的源泉  重新想象2018 简书作者 0.0802018-06-14 04:30打开App 阅后即焚-6月


  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再次和大家分享我對教育的一些看法。

中國學校的教育內容,數學,物理,化學等等,都是西方文明的東西。其實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想一想,我們過的是一周七天,禮拜天休息的日子。爲什麼休息?禮拜誰?整個世界都是基於西方文明,猶太-基督一神教,耶和華創造天地的宇宙觀在運轉。西方文明的核心之一是所謂“邏各斯”。Logos來自希臘語,在基督教文明的語境中,大意就是上帝的話語。在中文翻譯中,翻譯為“道”。聖經中說“道成肉身”,這個道,原文就是Logos。聖經中還說,“太初有道”,這裡的道,英文原文是Word,說的也是上帝的話語。Jordan Peterson在他的演講中,強調Logos可以從混沌中帶來秩序,必要的時候,還能將壞的秩序,恢復到混沌。說的就是Logos強大無比的力量。

神的話語在神學中是核心。同樣,在人這裏,我們是否有能力使用清晰的語言承載思想,極其關鍵。邪惡勢力欺騙和奴役,正是從混淆和毒化語言開始。《1984》對此有生動的描述。Jordan Peterson以一己之力對抗加拿大C-16法案,其重要原因,就是這個法案強制人們用Ze稱呼變性人,而不能是He 或 She。從神學角度,這是從根本上變亂語言;在世俗層面,這是侵犯言論自由,比不讓你說什麼還要糟糕,這是用世俗法律逼着你必須說什麼。Jordan Peterson堅決不說,聲稱不惜入獄絕食、以命相搏。他基於深刻的神學思考,獨立不改,成爲這個混亂危險的世界上,中流砥柱般的英雄人物。

如何使用語言抽象和描述這個世界,我教給兒子一些心得。我談了兩方面:一方面是這些方法的用處,一方面是這些方法的局限。不談一個方法的局限,還不能說真正了解這個方法。

A

我問兒子:“你在學習數學、物理的過程中,有沒有這種感覺:一道題你完全沒有思路。別人告訴你這道題如何做,他們講的每一步你似乎都明白了。但是所有步驟合在一起,你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想出來的。合上作業本、卷子,讓你重複一遍,你很難做到。再遇到同樣的問題,你仍然是腦子一片空白。”“對,總是這樣。”“你知道爲什麼嗎?”“不知道。”

“數學、物理,乃至歷史、文學、音樂、藝術,其根本都是,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這個世界。在文學、音樂、美術、建築等領域,很多時候人們描繪和展現自己的內心。人也是這世界的一部分,描述和展現人的內心,也是對世界的描述。”“人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一個重要的辦法,是

1. 將現實中實際存在的東西,用不同的概念描述,此刻,現實世界被抽象成為你思維中的概念;

2.找到概念之間的關係,使用邏輯分析歸納,從已知認識未知;

3. 將你在思維中得到的結果,映射到現實中,看看結果是否行得通。”

“這是一個從現實到思維,再從思維到現實的過程。當我說:‘這是長凳’四個字的時候,這句話裡有三個東西:‘這’,‘是’,‘長凳’。第一東西,就是‘這’,指的是實際存在的那個長凳的實體,英文是entity;第三個東西,‘長凳’這個詞,是用以描述實體的那個概念。”

“而實體,entity,其實是無法被完全描述的。因爲它有無窮無盡的屬性。不只是長寬高,重量,顏色等等。每一處細節,都是這個實體獨特之處。你少描述一個地方,就沒有完全描述這個實體。這是從屬性的多少上談。而且,你稱它爲長凳,只是你坐在上面休息的時候。如果你在上面鋪上褥子,放上枕頭、被子,支起蚊帳,它是一張窄床。在少林寺武僧手中,它是兵器。所以概念是無法完全描述實體的。概念是在一個特定場景中,思維對實體的抽象。”

再比如,“親愛的,是我。”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請看下面兩個場景。

黃昏降臨,萬家燈火。妻子精心準備了晚餐,美麗的桌布、精致的餐具、搖動的燭光。丈夫在下班路上,去花店選擇玫瑰。電話響了,丈夫的聲音在里面說,“親愛的,是我。”這句話充滿愛意。

黃昏降臨,萬家燈火。一位臉上帶著隱約傷痕的女人,和六歲的兒子在空蕩蕩的小公寓中吞著冷pizza。這位女人從家暴中逃離,輾轉幾個城市,逃亡一個多月,避開威脅她和孩子的丈夫。電話響了,丈夫的聲音在里面說,“親愛的,是我。”這句話充滿恐怖、威脅。

我們可以看到,同樣一句“親愛的,是我”,在不同場景中,意思完全不同。我們可以知道,句子的意思,是語境、上下文(英文是context)賦予的。

我對兒子說,“你注意到了嗎?第一個例子中對於那個實體的指稱、第二個例子中的那句話,其意義,是它們所在的場景賦予的。有了這個意義,那個實體才能被抽象成一個概念。沒有那個場景,這個實體就沒有它的意義。人也是場景中的一部分。沒有場景,沒有人,也就沒有人思維中的概念抽象它。”“記得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嗎?剛才我說的,就是我對‘有生於無’的一個理解。實體是‘有’,那個場景,對於‘這是長凳’這個以思維將實體抽象為概念的過程來說,是無。因為場景根本沒有出現。一般人注意實體,而大師注意場景。記得留心場景。”

“關於有和無,老子還說過,‘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有’,是人看得見、摸得到的那些東西。而‘無’,是賦予‘有’意義的那些東西。這是扯遠了一句。”

B

“回到眼前,你知道學習數學、物理,什麼是最關鍵的嗎?”“是什麼?”“概念/定義、他們之間的關係,以及前提條件,也就是場景。”“你理解定理、定律,或者某一道題的時候,首先要看敘述中的名詞,每個名詞,是否確切知道其中的含義。是否知道這個名詞與何種定理相關,那個定理說的是什麼,如果應用,需要什麼樣的前提條件,這些條件,在這道題裡面,是否提供了。其次,要看敘述中的動詞,這些動詞,描述了概念之間的關係。那些加減乘除等號,就是用於抽象這些關係的。此前,你學過的定理、定律,描述的也是概念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還有自己的前提條件。把握概念/定義、關係、前提條件,針對上述三件事,提出問題,精煉你的問題,以問題引導,區分知與不知。”

“區分知與不知很重要。在你學習的時候,一個大的不知道,是由多個小的不知道構成的。你釐清有哪些小的不知道,找到他們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有的時候你能找到,有的時候找不到。找不到的時候,你要猜。”“猜?學習靠猜?”“對。在一個場景中,這幾個小不知道之間可能的關係一般也就三四個。你列出這些可能關係。”“把每一小的不知道,再用上述辦法,分解成更小的不知道,列出這些更小的不知道之間的關係。”“從上面的三四個關係,到下面的每個小不知道的三四個關係,你現在有十幾條路徑,通向不同的可能的答案。有不少路徑,裡面存在著明顯的錯誤或矛盾。此時,這個路徑就被劃掉,這個推論鏈條是錯的。很快可選的答案,只有那麼幾個,也許只有一兩個。此刻你幾乎已經找到答案了。”“即便沒有找到答案,你也得到了高質量的問題。你用這些高質量的問題,結交高明的人。因爲高質量的答案,使用高質量的問題掙到的。無論你是問別人,還是問自己。”

“概念/定義、關係、前提條件也就是場景。針對這些提出問題,區分知與不知,加上一些想像力。那個未知,像是一塊巨大的花崗岩。此前你的學習,你象鑽頭一樣,鑽一個花崗岩。你的力氣是有限的,你鑽紅了,也變軟了。現在,你像是樹根,裹住花崗岩,上面的每條縫隙,就是你把大的未知變成小的未知的入手處。你的細小的根深入到那些縫隙中,再深入到更小的縫隙中,你一用力,(別人看不出來你用力),整個花崗岩散成一地小石塊。”

“如此,在學習中,你會無往不利。”“人們都會說你聰明。但是你自己明白,你只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

很高興分享自己的想法,謝謝大家,我們下次再見。

虞超教育随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