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4日星期五
阿富汗战争与美国能源战略——阿富汗战争起因分析------ 20年间连打四场战争 美国人为什么而战?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发誓不抓住宾?拉登决不罢休?o为此美国发动了新世纪的第一场战争:10月7号,美国开始对阿富汗进行了大规模轰炸,据说美国已派地面部队进入阿富汗。不久美国国务院又说,不管抓住抓不住宾? 拉登,美国都要把战争进行下去,并宣称这场反恐怖主义的战争将是长期的。
这里,人们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阿富汗还是为宾?拉登?
我们知道美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美国的能源消费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可能源生产只占世界的19%。现在它的石油储量只占世界的2 .12%。小布什上台后发表了新的能源计划,认为美国能源供应前景黯淡,他说:“汽油的价格和加利福尼亚的断电已经让人们看到了这种苗头。”另一方面,世界能源需求在增长。专家估计,到2020年,全球燃料需求将增长50%,美国能源情报局今年4月25日发表的战略研究报告《21世纪的战略能源政策和挑战》警告说“从40年代末以来的几乎每一场美国经济衰退都是以石油价格暴涨为前奏的”,“实际上,世界目前已经濒于用尽其现有的石油生产能力,从而造成爆发一场石油供应危机的可能性,这样一场危机的后果将会比人们30年来所见过的更加严重。”由此带来的结果却是石油和天然气市场日益紧张,通往石油消费国的陆海能源运输线越来越重要。争夺海上交通线和陆上能源输出管道线路控制权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里海是仅次于中东的世界第二大储油地。它位于欧亚大陆的接合部,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据估计,里海石油储量高达2000亿桶(约270亿吨),天然气储量14万亿立方米。陆上石油储量也有几十亿吨,天然气陆上储量30亿万立方米。这样丰富的油气资源不能不引起大国的注意。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为里海石油输出线路大伤脑筋。1999年11月,在美国总统克林顿推动下,阿塞拜疆、土耳其和格鲁吉亚签订一项协议,要在巴库和土耳其港口杰伊汉之间修一条输油管道,计划2004年建成。美国还计划推动建设一条将土库曼的天然气经里海底部,再经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两国,利用巴库-杰伊汉管道输向土耳其,目的是利用这条管道将中亚石油国家与西方联系在一起,减少对莫斯科的依赖,同时也可避开伊朗这个所谓“高风险地区”。为此,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英美石油公司曾搁置了准备动工的一条被认为最经济的经伊朗的管道线路。但2001年3月俄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建的从里海沿岸的田吉兹油田到俄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的管道宣告修通,首批试运原油已输入管道。这对美国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更令美国人担心的是,中国也于2000年宣布要修建一条从中国西部到东部沿海,全长4000多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计划。这条管道一旦修通,中国不仅会在经济上受益,在政治上还将中亚国家,乃至东北亚油气资源稀缺国家的利益与中国联为一起。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推动一条从中亚经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终进入阿拉伯海的油气管道线路。1997年,在喀布尔,美国加利福尼亚联合石油公司副总裁马蒂?米勒同塔利班就这条输油管道问题举行了谈判。但是,由于阿富汗内战不止和塔利班的反西方态度,使美国一直无法达到目的。
有人会问:美国已经控制着的中东石油,这难道还不够吗?
其实,美国对来自阿拉伯半岛石油供应一直有着这样的担心,即一旦中东局势出现动乱,西方就会因石油价格上涨而出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美国自己生产的石油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一半,美国的西欧盟友就更少了。美国及其盟友不相信伊拉克或者伊朗能够保证石油稳定的供应,也不敢将赌注全押在沙特等少数亲美的中东国家身上。拥有全世界最多石油资源的沙特阿拉伯正面临着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在克林顿时期代表美国政府协调同中亚国家进行能源和贸易合作的卡利基,曾指责布什政府对里海的油气资源持消极态度。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说, “如果美国因为无所事事、轻率而丢掉过去已经取得的成绩或者坐失将来在该地区的机遇,那么这将是极其严重的错误”。
心动不如行动。布什的反应是迅速果断坚决的:现在美国已打响了阿富汗战争。
事实上,9?11事件发生后,在辑拿和打击恐怖分子问题上,布什的选择很多,但布什偏偏将目标锁定在阿富汗。美国国务卿鲍威尔9月26日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o如果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交出藏在阿富汗的恐怖袭美头号策划嫌疑人宾?拉登?o并摧毁他领导的“基地”(al-Qaida)国际恐怖网?o或许能够避免同美国发生战争。10月中旬美国又说,不管拉登结果如何,美国将把战争进行下去;这是一场长期战争。这两句话通俗说法就是:拉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美国在阿富汗的地缘政治经济长期利益;为此美国人必须作好长期流血的准备。
另外,美国出兵阿富汗还有更深远的政治考虑。我们知道,上世纪90年代,美国大体完成了北约东扩和日美同盟关系的巩固和扩大。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科索沃战争将军事力量插入俄国传统势力范围巴尔干,同年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如果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后――这是迟早的事,西方就在波罗的海到巴尔干再次拉起一道隔离俄国的新“铁幕”。在太平洋地区,美国已从日本经台湾、菲律宾到澳大利亚拉起遏制中国的新链条。现在美国人还没填补的政治真空地只剩中亚地区。去年美国开始重视印度,其意在为进入中亚建立跳板。9?11事件后,美国干脆一步到位,将军事力量直接插入阿富汗。如果美国军事行动顺利并在阿富汗扎下了根,在波罗的海三国及日本与西方盟友关系日深的情况下,美国为首的西方就在西、东、南三个方向堵死了俄国南下的战略通道并从西东两个方向扼住了中国经济必须依赖的中亚和东亚能源进口源头;在中国、俄国、伊朗三大国之间插入阻止其可能出现的政治合作的楔子;与沙持阿拉伯半岛的美国军事力量一起,对波斯湾石油输出口形成钳制态势,并以此与美国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基地的海军呼应,对印度的海上力量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如此以来,中亚和中东的石油资源就可以在美国的掌控下畅通无阻地流向西方,俄国和中国连接中亚的油气输送线路将面临贬值的压力;美国独霸世界的战略体系也就大体定型。
英国在9?11事件中和军事打击阿富汗行动中始终中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9?11事件前几天,也就是9月7日,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退出一项从中国西北部架设长达4,000公里的天然气管线到上海的“西气东输”工程。(凤凰网9月8日消息)英国石油公司是经由中国政府认可参与投标“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的4家外国公司之一,最后的得标者将和中国石油公司合作这个项目。 英国石油公司预估全部经费大约需要150亿美元。4天之后,9?11事件发生,随之而来的是美国有条不紊将目标和军队投向中亚阿富汗。目前看,英国石油退出中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想法是深谋远虑的。
对包括能源在内的战略资源的控制权是美国霸权的基础,也是美国地缘战略利益的关键所在。美国曾从索马里撤军,因为哪里没有美国迫切需要的战略利益。美国没有从科威特撤军,也没有推翻萨达姆政权,是因为美国在波斯湾有重大的战略利益,美国为此需要长期在科威特头上空悬一把“达摩克利斯剑”,以确保科威特对美国军事力量的长期需求。
现在,美国在阿富汗开始了所谓“持久自由行动”,因为美国在这里有着更为重大的战略利益。美国要将“反恐怖主义”战争长期进行下去,战争的结果很可能又是老布什“沙漠风暴”策略的翻板,美国可能会在打败塔利班并在阿富汗扶持一个新政权的同时也“无法找到”宾?拉登,这正如老布什打败伊拉克后又保留萨达姆一样,以使阿富汗新政权象科威特那样,对美国军事支持的长期依赖。对小布什个人来说,功成阿富汗,则意味着他成就了一件自拿破仑到克林顿,从彼得大帝到勃列日涅夫谁都没有实现的霸权“伟业”,但这对阿富汗和中亚人民来说,是喜是忧,目前实难定论。
20年间连打四场战争 美国人为什么而战?
编者按:
《超限战》之后,乔良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金融领域,这看似“不务正业”,实则与他的主攻方向战略研究领域并行不悖且密不可分。学术研究常常是聪明人下笨工夫,历经数年探究,他仍自谦为“外行”,但他说,我一直从军事和战略的角度观察经济及金融问题,并且得出了自己的观察结果。本文由他将几篇演讲录音稿改写而成。
美国并不酷爱战争,但美国需要战争。过去20年里,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连打过四场对外战争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发动战争?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国人民也不懂,因为这四场战争,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战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谁会把它们与一张轻飘飘的绿纸联系在一起?
为美元而战,这就是美式战争的全部秘密。
从1971年8月15日到今天,整整40年,美国在全世界推广了一场堪称“完美风暴”的运动——全球化,在纸币美元基础上建起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金融帝国。这一帝国的触须伸向地球各个角落,在每个地方都机械般上演同一个来复式动作:美元流向世界,财富流向美国。
为了使这种绿纸换财富的游戏,看上去更像是一波接一波的经济自由化浪潮的结果,而不是少数美国人精心构织的深刻影响20世纪后半叶人类发展进程的金融大战略的产物,这些美国人从未在他们公开的国家战略中谈论过这个话题。据说,上一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职当天,就曾告诫他的同僚:在这里(美联储)你们可以谈论一切,就是不许谈论美元。这是禁忌,美国人对这一关乎美国国家生存的话题讳莫如深。
在乔良看来,美国人每发动一场战争,背后都有金融利益的推动。图为阿富汗战争中的美军。 CFP供图
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必须先了解美国的国家生存方式
所以,要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最好不要听美国人说什么。美国人会告诉你许许多多它的国家战略构想,而所有这些战略构想的背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维护美国在这个世界上的霸权地位。那么,美国人极力要维护它的霸权又是为了什么?答案只有一个:为了延续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国家生存方式。因此,了解美国国家战略的最好办法,不是听美国人自己说什么,而是要了解美国的生存方式。
美国人在过去40年里,找到了一种在他们看来是最好的,也最便捷的国家生存方式,那就是用金融手段从全球向美国转移财富。美国人发现自己可以不用生产其他的产品,只生产一样东西就可以致富,就可以过得比世上所有人都好,这个方式就是印刷美元。美国人可以用生产美元来过好日子,就此意义上说,美国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就是金融生存。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懂得,为什么在过去的40年里,美国把它所谓的垃圾产业、夕阳产业纷纷转移到其他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家包括中国,而让它70%的就业人口从事金融和金融服务业。
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完成了一个制造业大国向金融业大国的转型,它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存及生活方式。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你的战略一定是围绕你的生存方式展开。按西方的说法,中国目前的生存方式就是世界加工厂。要做世界加工厂你就需要获得资源,获得能源,然后生产出产品。你的国家战略也要围绕这一切展开。而美国人不是这样,美国人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生存,美国在过去40年里逐渐完善了自己的一套体系,这个体系我们不妨把它叫做金融殖民体系。
美国的这种独一无二的国家战略和战略金融体系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让我们先回头翻翻世界近现代史,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帝国崛起,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完全新型的帝国。人类自有帝国历史以来,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基本上都是以一种相似的方式完成帝国积累财富、消耗财富的过程。这种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占领别国的领土,掠夺别国的资源,奴役别国的人民。这就是经典的殖民帝国模式。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使美国意识到,必须避免重蹈古典帝国模式的覆辙。因为一次大战德国向老牌殖民帝国挑战,想要获取自己的生存空间,结果失败了。20多年后德国再度崛起,再次向老牌殖民帝国发起挑战,又再度失败了。美国毫无疑问记取了这个历史教训:如果一个国家的崛起,一定要从老牌殖民帝国那里虎口夺食的话,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战争,而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最后徒使他人得利。美国就是两次大战最大的获利者。在这样一种历史的判断下,美国人希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帝国模式,这种帝国一定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帝国,而又能尽享帝国之利。于是,如何巧妙地设计并建立一个全新的独一无二的帝国,就成了美国一代代政治家、战略家们的重大历史课题。
逐渐“完美”的金融殖民帝国的蓝图
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突破美国宪法限制,连续干过四届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应该说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政治家。他的重要之处在于他的影响超出了20世纪,甚至到21世纪美国和世界也还生活在他的影响中。比如说联合国,再比如说关贸总协定(即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就是在他的主导下创立的。
更重要的还有“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叫做布雷顿森林的小镇上,盟国的财政部长、央行行长和少量经济学家云集在一起,经过几番激烈争吵,讨价还价,商量出了一个世界货币体系,这个货币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它的实质用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全世界的货币锁定美元,而美元锁定黄金。美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每35美元可以兑换一盎司黄金,那个时候的美国可以说是志得意满,因为这个时候的美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储备,世界上80%的黄金都捏在美国人手里,与此同时,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军事机器。
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人一举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这个地位一直延续到1971年8月15日,在此之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最稳定的、经济发展势头最好的国家,自然,美元信誉也是最好的。
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美国人的好日子也有到头的那天。在朝鲜战场上铩羽而归的美国人,并没有接受那场战争的教训。
1959年,美国人又远涉重洋,卷入了越南战争。在越南打了将近17年的仗,到1975年结束仓皇撤离西贡时,美国人一共被击落上万架飞机,丢掉了49000名官兵的生命,最后却一无所获!这场战争打掉美国800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3万亿美元。相应的,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渐减少, 到1971年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美国已经是捉襟见肘,钱不够花了。而那时的美国人却不能像今天应对金融危机这样,实行“适度货币宽松政策”,打开印钞机狂印美元。因为,有“布雷顿森林体系”横在那里,让美国人不能随心所欲,没有足够多的黄金你就不能印足够多的美元!因为你对全世界有承诺,你是全世界的基准货币,你必须保持美元的稳定。这使美国陷入了空前的窘境。
战争还在继续进行,黄金储备日渐减少,多印美元没有可能,美国人思来想去,没别的办法,只能失信于世人了。
1971年8月1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跟黄金脱钩。这一失信之举意味着美国可以不受黄金的羁绊,随意加印美元了。过去每印35美元都要准备一盎司黄金,现在起码从理论上说,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但是美国人并非傻瓜,还不至于傻到以为光印钞票就能解决问题。美国人当然懂得,超量印钞就是自掘坟墓。当你自己把自己的钱贬得一文不值时,你的这个国家就跟着完蛋。于是美国政府就出钱让人去做一个研究报告,看看美元跟黄金脱钩后,究竟对美国有什么影响?对世界经济又会有什么影响?
半年后,研究报告《黄金非货币化的影响》出炉。研究者的名字叫迈克尔·赫德森,这是一位有良知的年轻经济学家,他在报告中提醒美国政府,美元跟黄金脱钩,在短时间内对美国有好处,因为美国可以在全世界还没回过神来时多印钞票,用没有黄金背书的纸币去占全世界的便宜。但长期看,这对美国和全世界都决不是什么好事,尤其对美国,无疑是饮鸩止渴。美国政府拿到这个报告后,欣喜若狂,如获至宝。俨然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他们根本不理会迈克尔·赫德森的警告,对迈氏的报告反其意而用之。在这些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看来,既然这么干短期对美国有好处,干吗不把它变成一个长期的好处,让美国人永久享用呢?当然,这首先需要与黄金脱钩后完全变成一张绿纸的美元,在全世界面前,仍然保持它的信用。这就意味着美元必须保持它的霸权地位。怎样才能保持美元的霸权地位呢?美国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美国强大的科技创新力。另一根是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有了这两根支柱,就能确保美元的信用,美元就可以作为硬通货在全世界畅通无阻。美国人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更加随心所欲地玩纸币转移实物财富的魔术。
但美国人也担心,仅仅靠美国自身的实力,别人不买你的账怎么办?那么,与黄金脱钩后的美元,最好与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挂钩,才能确保美元的地位稳如磐石。机会很快就来了。1973年的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一开始,埃及人和叙利亚人两线出击,打了以色列一个措手不及,但不久后战况逆转,以色列反占上风。
一场旗开得胜的战争最终以被迫停战告终,这让阿拉伯世界非常郁闷。坐拥石油的阿拉伯人决定,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就从其他地方去获得。于是,欧佩克——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用石油做武器,抬高油价打击西方。这个办法果然比战争来得更有效,很快西方就承受不住了。
这时,美国当时的财政部长西蒙秘密地飞到了沙特,去见沙特的石油大臣,也是首任欧佩克秘书长,告诉他:你们想把油价打多高我们不管, 但是要想不让美国人与你们为敌,你们必须接受一个条件,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这位沙特的石油大臣与整个世界一样,对美国人这一招棋的深远机心并不了然,于是就一口答应了美国人的要求,从此,全世界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而美元的信用也就在此后40年里,牢牢地与全球的能源需求挂上了钩。
走到这一步,美国人设计出的这个新型帝国渐渐开始显现出轮廓,这就是人类帝国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金融殖民帝国。美国人发现,比起当年德国人虎口夺食去争取一个国家的生存空间这种愚蠢做法来,更高明的办法,应该是通过让世人几乎觉察不到的方式,乖乖地让他们把手中财富交出来,而又不制造仇恨。要达此目的,没有比金融殖民更好的办法了,这办法可以把全世界都纳入美国的金融体系中,然后,像拧开自来水水龙头一样让财富滚滚流入美国人的口袋。
“全球化”不是历史必然,而是美国人的精心设计
为了实现这个大战略目标,美国需要推进全球经济的变化,以适应美国的胃口。首先要完成是全球产业大分工,即所谓的全球化。为了造势,更为了让美国式的全球化得到地球人的普遍认同,必须有一种理论为其摇旗呐喊,为此,美国人摈弃了凯恩斯,选择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把它作为一种先导性理论,为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开道。
要使全球产业大分工看上去合情合理,完全合乎经济规律,美国人用比较优势理论把全世界分成了两块,一块是美国,美国人认为它的优势就在于生产美元;另一块是全世界。全世界的优势在哪儿呢?比如,中国人,你的比较优势就在于你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你的发展就只能借助这一优势。这理由简直让你心服口服,通过比较优势理论,美国就永远处在了全球经济生物链的高端,而像中国这样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就别无选择地只能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可改变地永远居于整个经济生物链的低端,其他国家以此类推,全球产业大分工就这样完成了。
由美国人作为一方,全世界作为另一方,由美国人负责生产美元,而全世界负责生产用美元交换的产品,这就是美国人主导的全球产业大分工的本质,从此,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
当这样一种对应关系形成之后,在美国和全世界之间,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美国用自己的金融体系,把全世界与美国紧紧捆绑在一起,这种由美国向世界输出美元,而世界向美国提供产品的交易模式,其结果就是全球财富快速向美国集中,这也就是美国在1990年前的200多年里,GDP最高时才不过达到7万亿美元,而在最近的短短20年里,GDP居然翻了一番,达到14万亿的根本原因。当然,美国人比全世界都清楚,用这种方式聚敛的财富,仅仅靠全球产业大分工是不够的,甚至再加上石油与美元挂钩也还不够,还需要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手段,如果没有这个手段,美国不足以从世人手中掠走那么多的财富,而这个手段就是天下第一的军事实力。
20年间连打四场战争,美国人为什么而战?
美国人为什么要打伊拉克战争?答曰:为了石油。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占领伊拉克后,却不从伊拉克免费拉走一桶石油?美国普通百姓为什么也要和世人一道忍受高油价的煎熬?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但是答案在本文的前面已经给出,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
当美国打下伊拉克时,首先出现的是什么情况?全球油价飙升。油价飙升,交易又以美元结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油价的飙升拉高了全球的美元需求,也就是说,美国人通过战争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打伊拉克战争之前,一桶石油38美元,打完了之后接近150美元,等于一场战争把美元的需求打高了近三倍。当全世界需要更多的美元去购买石油时,最高兴的当然除了产油国,就是美国政府了。因为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就能以给全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名义,开动印钞机,印刷更多的美元,而美国政府不是慈善家,不会白白把美元给你,你必须拿你的产品去换,从而再一次加入实物换绿纸的游戏。此时美国政府的印钞行为可以说名正言顺,而用不着像金融危机的今天,明目张胆也失信于人地在全世界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增发美元。
如此这般,更多的美元流到了其他国家的手里,流到了产油国的手里,也流到了需要购买石油的国家手里。这么多美元攥在这些国家手里能干什么呢?除了作为财富的符号让人开心外,就是变为废纸的前景让人担心,因为美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贬值,天天在贬值,天天都在变成废纸,这个时候你唯一的选择,就是美国人早就为你准备好的选择:购买美国的国债。
购买美国国债使巨量的美元回流美国,也使美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那么,美国为什么需要让流向全世界的美元,再以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美国呢?因为不担心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的美国,却十分担心短期的资本项目出现逆差,换句话说,一个几乎没有储蓄率的美国,必须始终保持资本项目的顺差,而这个顺差的额度在2001年前后的时候,大约是每年700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需要每天净流入美国20亿美元。因此,美国需要大量的世界资本回流美国,才能保持其正常经济生活的流动性,否则,大部分美国人刷卡透支的好日子就难以为继,因此,美国不怕经常项目逆差,惟恐资本项目逆差。为了保持资本项下的顺差,美国会不惜动用战争手段,去打坏别国、别的地区的投资环境,像驱赶羊群一样,把美元驱赶回美国。所以说,表面上看,两次伊拉克战争都和石油有关,但实际上主要是和美元有关。因为只要在产油区打仗,油价就会上升,美元的需求也就会随之上升。如此一来,美国人就可以开动印钞机,印更多的美元,从全球换回更多的实物财富,道理就这么简单。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科索沃战争剑指欧元
有人会问,既然如此,科索沃地区并不产石油,美国人为什么还要打科索沃战争?打科索沃战争和美元是什么关系?在打响科索沃战争之前,很多人都相信了西方宣传机器的一面之词,认为美国人打南联盟,是为了进行人道主义干预。因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西方媒体联手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说米洛舍维奇的南联盟政权在科索沃屠杀了9万阿族人。事后证明这完全是一个谣言,但是当谣言澄清之后,美国早已打败了南联盟。
那么,美国打科索沃的真正动机到底是什么?要看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日历前翻。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99年3月,但耐人寻味的是,1999年1月1日,发生了另一个重大事件:欧元正式启动。当时欧元和美元的汇率是1∶1.07,欧元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结算货币,一上来就对美元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和威胁。仅仅两个月后,科索沃战争打响。战争还没结束,世人便发现,深受战争创伤的,不光是南联盟,还有欧元。有欧盟各国空军做帮手的72天的狂轰滥炸,其最重要的结果,不光是米洛舍维奇政权的垮台,还有欧元与美元汇率的倒挂,由1欧元兑换1.07美元,变为0.82美元兑换1欧元,欧元跌幅达30%。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打科索沃战争是“项庄舞剑,意在‘欧元’”。西方人喜欢标榜民主国家之间不打仗,但美国人在欧洲的腹心地带打的一仗,首先打坏的是欧洲的投资环境,从而使欧元刚刚诞生就立刻面临夭折的危险,因为美国绝不能容忍还有其他什么货币与美元平起平坐,即使是欧洲兄弟的欧元也不行。
理解美国人的这种心思并不难,在欧元出现之前,美元是世界上唯一的储备货币、基准货币,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贸易结算几乎都是用美元。这意味着美国拥有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向全世界征收隐形铸币税的权力。突然间出现了欧元,一个庞大的欧元经济体从此后不再由美国人收铸币税,这对美国来讲,其打击不仅仅是铸币税的损失,而且是美元霸权根基的动摇。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美国人即使不是意欲除之而后快,也必定会果断出手,对这个挑战者实施毫不手软的打击,就此角度看,科索沃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
此外,科索沃战争向我们展示的美式战争与货币资本及美国金融大战略的关系,还不仅仅体现在美元与欧元的货币霸权之争上,其他的现象同样耐人寻味。科索沃战争爆发之前,有关资料数据显示,大约有7000多亿热钱在欧洲游荡,晃来晃去,找不到投资的去向,因为此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一旦战争打响,投资环境便会迅速恶化,你的投资就可能面临颗粒无收血本无归。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所有投资者的信条,但同时既要获利,还要安全的获利,如果不安全,宁可不投资,这也是投资者的信条。
结果,战争一打响,7000多亿热钱中有4000多亿立刻从欧洲抽逃,其中2000多亿去了美国,直接支持了美国已经连续90多个月的经济繁荣。美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如此漫长的经济增长期。
另外的2000多亿则去了香港,香港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化这么多钱?显然是那些投资人或投机家,看好中国内地市场,想拿香港做跳板,进入中国内地。让人备感蹊跷的是,恰在这个时候不早不晚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情,美国人用5枚精确制导炸弹,“误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接下来,美国人惯用的通过军事手段改变别人的投资环境,用炸弹像驱赶羊群一样驱赶资本的情况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了,一个星期之后,滞留香港的2000多亿热钱从香港抽逃,最后去了哪儿呢?又去了美国,4000多亿热钱全部流到了美国,去支持美国已经连续90多个月的经济繁荣,一直到小布什上台,这个经济繁荣期才告结束。
打阿富汗不是为了反恐,而是要打回全球资本对美国投资环境的信心
从以上例证,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发动的战争和其他国家间发生的战争,从目标到方式再到结果都很不相同。美国人的战争除了改变别人的投资环境之外,还驱赶资本流入美国。因为储蓄率只有百分之二点几(现在也不过刚达到6.9%)的美国,需要大量的美元回流,以支撑这个国家的流动性。这是美国在过去20年里,连续在伊拉克和科索沃打仗的原因,同时也是其以反恐为名,仓促打响阿富汗战争的原因。
为什么说阿富汗战争美国是仓促打响?因为“9·11”发生之后两个月不到,美国就打响了这场战争,这完全不符合美国打一场局部战争的战争准备规律。1980年之后,美国人连打了四场战争,除阿富汗战争之外另外的三场战争,美国人的战争准备时间都在半年左右,这意味着美国打一场局部战争需要半年的准备,但是阿富汗战争却是个例外,不到两个月就仓促打响。仓促到什么程度呢?仓促到美国人打仗打到一半的时候,居然就把巡航导弹打光了,这个时候还在继续打,怎么办呢?五角大楼只好下命令打开核武器库,拆下核弹头,换上常规弹头,又打了近千枚,才把阿富汗打下来。
既然明知道打一场局部战争需要准备半年时间,那美国人干吗不准备充分一点再打这场战争呢?不行,因为时间不允许,美国的经济形势不允许。因为这个时候正是“9·11”发生之后不久,大量的资金开始撤离美国。因为全球的投资人突然对全世界最安全的投资环境——美国产生了疑虑。美国是全球的金融中心,纽约是美国的金融中心,而华尔街是纽约的中心,世贸大厦则是中心的中心。现在,这个中心的中心居然让恐怖分子给撞毁了,谁还敢对你的投资环境保持信心呢?于是,从这时起,据说有三四千亿美元撤离了美国,前面提到美国每年需要吸纳大约7000多亿美元的净流入,这个时候有三四千亿美元撤离美国,而这一年还有几个月的日子要过,没有钱怎么行?所以美国迫切需要一场战争,需要用一场战争,打回全世界投资人对美国的信心
果然如此,当阿富汗战争打响之后,巡航导弹一落在阿富汗的土地上,道琼斯指数就在短期下探后很快回升,华尔街一片叫好,随着战况进展顺利,大量撤离的资金又陆续回到了美国,这场战争重新打回了全世界对美国投资环境的信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向全世界展示的现代战争理念是,如果我的投资环境不好而短期内又无法改变的话,那我就用战争把其他地方打得更坏,反衬出美国相对的好。你不是认为我的投资环境不安全吗?那我就打一场战争给你看,美国仍然是最强大的,美国人想打谁就打谁,你要觉得美国的投资环境不安全,还有别的地方比我更不安全,那个地方还在发生战争。这就是美国的军事力量如何为它的金融大战略服务。
建立“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用快变量控制全球资本流
过去,美国人喜欢说,当世界上什么地方出现麻烦,美国总统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的航空母舰在哪里?现在这种说法正在逐渐成为过去时。当互联网把全球连成一个整体,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已成家常便饭,随便敲几下键盘,成百亿、上千亿甚至数万亿的美元,就可以在瞬间完成转移或者是抽逃时,这种几乎以光速运行的资本流动,是每小时以三四十节的速度航行的航空母舰无法跟上的。即便是以超音速飞行的舰载机,也同样跟不上。因为无论航母还是舰载机,都是物流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为争夺海上霸权,控制海上物流而设计的海面武器平台。在资本流已成为全球经济生活主流的时代,美国人显然已经意识到需要一种能与资本的流速相匹配的快变量手段,才可能控制或改变全球资本的流速和流向。
为此,五角大楼对其军事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尽快建立“全球快速打击系统”。这一系统要求美军的军事打击能力,能比航母为代表的传统军事手段更快捷地打击地球上任何目标,打击时限也一再缩短,从号称一小时打遍全球,缩短到28分钟打遍全球。这个速度有什么意义呢?其意义就在于,它基本上可以跟上资本流动的速度了。当大气层返回式弹道导弹或五六倍于音速的巡航导弹落在地球的某一点上时,这一地区的投资环境就会迅速改变,惊慌的投资者们会迅速把资金撤离这个地区,那么,撤离后这些资本会去哪里?总不能悬在半空中,总要有个去处。这个去处还必须是安全的。哪个地方最安全呢?当然是谁的拳头大,谁那里就最安全。美国急于发展“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的目的,无非就是要用军事手段这个快变量,像当年航母控制海上物流一样,控制全世界的资本流。
今天,已经持续了近三年之久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整体实力,即便是看上去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小的美国国力的支柱和象征——军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奥巴马总统上台后,宣布一系列压缩军费计划——原定采购381架F-22战机,现在减为187架;原定建造33艘新型驱逐舰,现在变成3艘;原准备用140亿美元部署TMD、NMD导弹拦截系统的拦截导弹,现在计划取消;原准备生产140架C-17“环球霸王”这种飞遍全球不加油的运输机,现在不生产了。最后,连耗资130亿美元的总统直升机项目也下马了——这一切都传递出了美国军力捉襟见肘的信息。
但是,我们都不能据此就得出美国会从战略上整体收缩,甚至可能拱手交出霸权的结论。因为在做出上述一系列压缩之举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五角大楼的另一些耐人寻味的举措:比如说建立空天司令部,比如说建立全球第一支网军,又比如说全球第一架空天飞机的试飞,再比如说正在研发的5倍于音速的巡航导弹……所有这些,又都在向我们传递与前述信息相反的信息,那就是五角大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美军的速度——从部署的速度到打击的速度,而这一切,都与资本的流速和流向有关,因为美国人心里最清楚,今天的美国是一个建立在纸币上的帝国。要让这个帝国不垮塌,就必须保持美元的霸权,现在,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军事手段,美国人手上似乎已没有其他什么管用的家伙了。
(作者为空军指挥学院教授、少将)
2011年6月22日星期三
中国经济鸦片:到底是谁撑起“高利贷”的惊人暴利?
银根俨然成了中国社会企业生存的命根,08年那个4万亿的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时候,资本家们欢欣鼓舞,它们嗅到了大餐的味道,而地方政府更是火上浇油般的疯狂推出N万亿的刺激计划,小老百姓们也热泪盈眶,以为咱们都会有钱了,再也不用为捉襟见肘的日子担惊受怕了,可这才短短两年的时光,随着央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深化,伟哥的功效终见消退,多地不时传来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倒闭的噩耗,更伴之而来的是,各地“高利贷”的生意却红火无限,看来,要钱不要命的人真不少。
“高利贷”,这个在腐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帮电影里层出不穷的桥段不寒而栗的闪现在脑海:因为还不起“高利贷”手脚筋被黑社会挑断了;因为“高利贷”的淫威,自己的老婆被人强暴去充当利息;因为“高利贷”的压榨,承受不了高压的盘剥跳楼而亡……数不清的电影素材和社会案例,不知道我们的“高利贷”是否也是有社会主义特色,和谐无比的呢?其实“高利贷”在我们这个纯洁国家的存在由来已久,它们叫典当行,它们叫融资担保公司……
披着合法外衣的“高利贷”
不管典当行还是融资担保公司,当然都是有能耐的牛逼人物才能合法化的放贷,为了配合有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它们是有合法身份存在的,国家给它们的底限是利息不得超过国有银行的4倍!中国人的聪明劲便主要体现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揣摩之中,你有4倍的规定,但不见得有4倍的监管,那就好说,我可以10倍,20倍的利息放贷,只要有人愿意,这便是我的胜利,举个简单的例子:
100万的贷款,银行一年期的贷款利率差不多是6万块钱,这些放高利贷的一般是60万的利息,更有甚者100万,200万的利息都敢放,只要你敢要。何等的恐怖,我们早已被房地产的高额暴利锻炼过心神,没想到在高利贷的面前一切都TMD浮云!按照官方的说法,“高利贷”(它们称为地下钱庄)的存在,对于缓解地方中小企业的融资是起到积极作用的,要给予鼓励和扶持。可是,如此高额到惊人的放贷利息,到底是雪中送炭呢还是趁火打劫,又有几个踏实干实业的企业能够承担如此的融资成本,相信目前为止中国社会还没出现这样点石成金的行业吧,即使房地产恐怕也要自惭形秽!
企业缺钱的根源来自哪里?
企业缺钱的根源来自哪里?这个才是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打开天窗说亮话,我们的经济发展其实就是投资拉动的发展,简而言之,企业从银行贷款用于发展生产,国企主要是靠贷款的钱用于“铁公基”的投资建设,但是,这些投资拉动的生产并不能让民众消费,他们不是不愿意消费,而是没有消费的能力,拿着世界最低的工资,手头的存款本就不多,还要为以后的养老,子女的教育、住房未雨绸缪,拿什么让他们去消费呢?这些本该是国家承担的义务都走了市场化道路,把责任撇的一干二净,这可比黄世仁无耻多了!靠投资强行拉动经济发展,实质就是一个死循环,举个模型例子:
一个老板办了一个汽车厂,雇了4个工人,每个工人的年薪是1万,每辆汽车市场价是5万,汽车的报废期是8年,这8年里外部市场的需求是15辆。第五年里,卖了第15辆车,市场确实已经饱和,再也卖不动了。该老板开始算账:5年里工人的工资是20万,卖车75万,去掉开销和工人工资净挣40万,可是要等到下一波买车潮的来临还有3年,这3年里白给工人开工资加上损耗需要18万,自己才挣22万这几年等于白干!该老板气不过啊,决定解散工厂,每个人赔1万,自己还能挣18万,于是该工厂倒闭了,该老板就只能拿着这18万过起精打细算的日子。
可是,如果该老板换一个思路,将工人工资提高到每年1.5万,到第五年的时候,该老板会发现,由于工人工资提高了,每年都能剩1万,5年后竟然攥够了买车的钱,于是,自己的工人买了自己工厂的车,销量增加了4辆,这8年他虽然多给工人付出了16万的工资,可是由于多卖了4辆车,他反而还多挣了4万块钱,最终8年的净利润是95万(卖车总收入)-48万(工人工资)-20万(成本损耗)=27万,远多于没给工人加工资前的18万,最主要的是他又捱到了汽车的报废期来临,也就迎来了新的订单,这个工厂又能良性运转下去了,他继续做着有稳定回报的老板,工人也不用失业了,还能开上小车,生活质量也明显提升了,美国的福特汽车当年就是如此发家的,让自己的工人买得起自己制造的汽车,这便是百年老店长青的秘诀。
这个模型虽显极端,但是可以看出,真正的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民众自身的消费,这才是一个完整食物链的有机循环,而非靠着虚无缥缈的投资拉动,那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这些企业只会张口等着银行放贷,搞到今天这个份,你还不能不放贷,结果是市场上的钱越来越多,却只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上,真正需要钱的广大消费者,连根毛都见不到,你让他们如何去欢庆90高寿?!
经炒家转手炒作,三方瓜分暴利
通过CCTV2记者的实地调查,又印证了一个我们敢想却不敢说的事实:“据杨先生介绍,在南通有人通过放高利贷,在一年时间里,用20万就滚到200万元。杨先生还透露说,目前有些从事高利贷的人员通过和银行内部人士串通,从银行以低利息贷款,再高利息放贷给有需要的人。”央视的记者欲言又止,但我们已明了事实:中国社会就是个江湖,有江湖的存在,就有无间道的剧情。掌控着货币分配权的银行,在松散的监管之下,循着利益的血腥味,怎肯放过“高利贷”这块肥肉?通过银行的渠道将款贷出去,就算吃回扣也没有自己操刀放贷来的利索干净啊,那可是远高于正规渠道10倍的暴利,老马早已论证过为了暴利贪婪的人们会干出何等疯狂之事,况且这在本就利益错综复杂可以用金钱摆平一切的社会大环境下,干起这种勾当更是得心应手。这也足以说明:银根并未如想象般那么吃紧,只是正规渠道的相对紧了,歪门邪道的大门还洞开着呢!当然代价更高昂了些,饱的是有权在手者的私囊。
我一直在疑惑,在不解,到底是哪些人在需求这些高成本的“高利贷”呢?做实业的企业主们纷纷抱怨实业的利润率只有5个点不到,这些显然是玩不起“高利贷”的主,难道是贩卖毒品者?这也说不通,毒品都敢贩,难道还不敢去抢银行吗?看来,唯一能解释得通的就是职业炒家们。炒家们追求的是暴利的高、快、稳,这与放“高利贷”者的宣传口径是一致的,他们给你的承诺便是当天放款,无抵押,实在是诱人,只要你有到期还款的把握,似乎就能做日进斗金的梦了,于是,身负这些高利贷者便如放出的疯狗般,席卷一切可炒作的商品:房子、大蒜、绿豆、棉花、茶叶、邮票、中药材、黄金、宝石,甚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食盐他们也不忘炒上一把,这让人何等的哭笑不得!而他们的炒作又总能得逞,这背后支撑他们成功的大概是我们制度的漏洞,我们的决策者对炒作的包容远胜过对访民的宽容,炒作者大都盆满钵满的赚了,而上访者大都身心俱疲的残了,这究竟是个怎样的伟大国度呢?
既然是炒作,就要有接棒者,我们可以不集邮,我们可以不买黄金首饰,但你有种不住房,不生病吗?我们都是凡人,没法不食人间烟火,我们自然不能免俗的要和炒作者争抢那有限的资源,于是我们便成了这些嗜血者的人血馒头,似乎一切都被算计的那么完美,我们还在可怜那些背上“高利贷”者凄惨的明天,殊不知真正背上“高利贷”的却是守法的我们,狼狈为奸的它们品着香槟把玩着美女正嘲弄的看我们佝偻着身子在生活的重压下蹒跚而前,为它们的奢靡牺牲着我们的明天!
结束语
“高利贷”绝对是社会的一颗毒瘤,它们威胁着金融安全,危及着普通大众的生活,变着戏法易容的它们吞噬的是我们的幸福,中小企业固然需要资金扶持,但真正需要钱的还是最广大的消费者,该给企业输血的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而非金融系统的印刷厂,否则,我们都将成为“高利贷”的帮凶!
卫报:经济复苏破灭 文化堕落晚期 美国现衰落征兆
4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结束对费城和纽约的访问后回到华盛顿白宫。
新华国际消息,英国《卫报》6月6日文章,题:美利坚帝国的衰落,作者该报经济版主编拉里·埃利奥特,主要内容如下:
美国上周打破了—项纪录。最新的房价跌幅表明,房地产价格较峰值已下跌 33%——这甚至比约翰·斯坦贝克创作《愤怒的葡萄》一书时31%的跌幅还高。尽管失业率没有退回到大萧条时期的水平,但 9.1%的失业率仍足以让白宫焦虑不安。
美国是个受严峻问题困扰的国家。近六分之一的人口靠政府食品券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虽然10年前的预算还略有盈余,但现在已达到希腊的赤字级别。华盛顿的政策已处于瘫痪状态。
一些人认为,问题能轻易解决,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又是唯一的军事影响力遍及全球的国家,它幸运地持有国际储备货币,而且还具有每隔二三十年就能使自己脱胎换骨重获新生的骄人纪录。
事实还不止这些。美国大学教育水平一流,吸引着全球顶尖学子,同时推动了尖端技术的发展。因此,美国很可能摆脱次贷危机漫长的噩梦,并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美国企业稳健的财务状况能在未来几年掀起新一轮投资浪潮。
让我提出另一种假设。2011年的美国就像公元 200年的罗马或是一战前夕的英国:一个处于权力顶峰但裂痕开始显现的帝国。
已处文化堕落晚期
罗马和英国的经历表明,形势一旦开始恶化就无力回天。以下是一些祸到临头的征兆:军事过度扩张、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外强中干、公民入不敷出靠举债度日、曾经有效的政策不再奏效等。居高不下的暴力犯罪率、肥胖成为流行病、沉迷色情及能源使用过度,或许在告诉我们:美国已经处于文化堕落状态的晚期。
导致帝国衰落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些因素却不断显现。人们最初不愿承认有很多令人烦恼的事情,会出现一个(或多个)竞争对手挑战稳定的国际秩序。对西班牙来说,当时的劲敌是英国;对英国来说,对手是美国;而对美国来说,威胁来自中国。
英国在1914年后急速衰败。在1945年美苏统治的两极世界里,英国只能扮演一般角色。曾是19世纪金本位制核心的英镑迅速失去了作为储备货币的所有光辉。早在1851年的首次世博会上,就有人担心,更具野心、效率更高的德国和美国制造商会威胁英国工业霸主地位。但人们没有采取相应政策应对。1 9世纪后半叶,经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重心从英格兰北部转移到南部,从制造业转移到金融业,从生产转移到以投资收益为生。到1914年,不祥之兆已显现。
今天的美国在两个重要方面有别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它的领土要大得多,这意味着它受益于整个大陆的规模经济效应。美国在21世纪前半叶具有重要战略性的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1914年的英国过度依赖煤炭和船舶制造这两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苟延残喘的行业,未能尽早了解新兴技术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两国之间仍有相似之处。长期以来,美国经济重心从制造业转向金融业。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制造商发起的挑战与日俱增。
经济复苏希望破灭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经济复苏与以往周期模式之间的鲜明反差。一般情况下,美国经济复苏时,由于下调利率将鼓励消费者消费,鼓励建筑业建造更多房屋,失业率就会大幅下降。然而,这次情况却截然不同。泡沫时期的建房热甚至在房价暴跌和不断上升的失业率导致人们纷纷取消抵押品赎回权之前就已经使房屋过剩了。美国房屋过剩已经到了甚至不知如何处置的程度,而这种状况在今后多年都不会改变。
过去几个月,关于经济状况糟糕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人们对经济持续复苏所抱的希望因此破灭。乐观的看法已被对美国出现二次探底衰退的担忧所代替。
在房地产市场,作为美国深层次经济萎靡不振的一个征兆,二次探底衰退已经出现。减免房屋所有者的税收只能为惨淡的市场带来暂时的缓解,数百万美国人目前居住的房屋价值已经低于他们购买时所付的价钱。最新数据显示,进行住房按揭的28%以上的美国家庭处于负资产状态。美国人消费时更加慎重也就不足为奇了。商品价格上涨使问题进一步恶化,因为它推高了通胀,降低了工资收入的购买力。
宏观经济政策也证明不如以往有效。不过,这不是由于缺少尝试。美国短期利率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为零,已实施两次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第二次即将结束。尽管美元是储备货币,但美国过高的预算赤字仍招致信用评级机构的警告。
政策始终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因为美联储、财政部和总统的巨大恐惧是害怕重现20世纪30 年代的情景。那时,经济低迷大多是由通货紧缩的经济政策所致,该政策加剧了上世纪2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破裂引起的大萧条。当前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收效甚微,这说明美国在结构上远不如上世纪30年代。要克服这些不足就需要打破金融对经济的束缚,采取措施提高普通家庭的消费能力,降低他们对贷款的依赖性,还需对房地产市场网开一面。总之,美国必须重新发现当初使之强盛起来的特质。但这又谈何容易。
2011年6月13日星期一
2011年6月6日星期一
什么股票值得拥有
华尔街日报 2011-06-06 19:15:28
近几十年来,买入并持有策略受到了猛烈的批评,但我却依然持有并且愿意推荐我认为值 得买入并持有的股票。多年来,我一直持有这些股票,而且我想它们是我长期以来能够超越市 场表现的关键原因。
识别这些股票并没有现成可用的一定之规;不然的话,每个人都会持有它们,而可能的收益 也会大幅缩水(我的选择远非一贯正确,也曾买过看似符合我的标准,最后却落得以亏本抛售收 场的股票)。不论短期内出现什么状况,我甚至不会去想卖掉这些股票当中的一只,除非我买入 股票的根据被证明是错误的。
一档股票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进入买入并持有俱乐部呢?
*对我而言,一档股票最重要的特质是拥有市场影响力——当然是在合法的范围内。比 如,其他公司无法复制的专有技术带来的地位,通常被称为自然垄断;大范围规模经济;或者最 好的情况是,两者相结合。从这些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你可以找到一条确定无疑的线索:那就 是高利润率。
*即便是市场支配者也需要通过实现增长来 推动股价的大幅上涨。增长可以来自于推动收入 和利润的长期趋势、占有(少数)竞争对手已有的 市场份额,或者两者的某种叠加效应。
*当公司业绩超出预期时,其股价就会上 升。因此人们对一家成功企业越是怀疑,其股票 潜力也就会越大——只要这种怀疑被证实是错误 的。怀疑往往通过与公司的增长前景相比相对较 低的市盈率来体现,而这将导致较低的市盈率增 长比率(即PEG)。
下面将说明有关标准如何在五家公司中得到 体现。我计划在任何情况下都将持有这些公司的股票。
谷歌(Google, GOOG: 股价518.39美元, 下跌5.64美元, 跌幅1.08%)(注:以下均为截至5月23日 收盘价)
我在2004年谷歌首次公开发行时即购入了该股。我一直以来相信,谷歌排名的运算法则, 即无数搜索请求的结果,赋予其搜寻引擎自然垄断的地位。谷歌的搜寻引擎正在不断得到改进 和提高。在成为上市公司将近七年之后,谷歌在2010年仍然得以实现超过20%的利润和收入增 长。从更广泛的范围来讲,如果将谷歌的收入看作是全球广告市场的一部分,那么其所占份额 还是相当有限的。我认为数字广告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而谷歌在起步之初就占据了很大的优 势。尽管如此,谷歌的预期市盈率仍接近于市场均值;有些经理人甚至将其视作价值股。
必和必拓公司(BHP Billiton, BHP: 股价90.55美元, 下跌2.63美元, 跌幅2.82%)
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资源公司,在至少六种重要金属和矿产资 源上占据重要地位。矿产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非常巨大,以至于出现新的有威胁竞争的可能性 微乎其微。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这支股票呢?显然,很多投资者仍然认为大宗商品 是个周期性强和利润率低的行业。一些投资公司最近已经调降了该股的评级。
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LVMH Group, LVMUY.PK)
总部位于巴黎的这家奢侈品集团打破了我的经验法则:时尚界极少有公司能够长期占据垄 断地位。香槟王(Dom Pérignon)、芬迪(Fendi)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等品牌在该集团经理 人手中超越了时尚,他们在行销方面似乎有着不可思议的本领。品牌本身也具有定价能力(路易 •威登在经济低迷时期也不会打折销售)。集团首席执行长伯纳德•阿诺特(Bernard Arnault)在一 定程度上通过收购其他标志性奢侈品牌来实现增长。3月份,他宣布集团正在收购宝格丽 (Bulgari)珠宝公司,而且他的目光还一直追随着世界上最成功的品牌之一——爱马仕 (Hermès)。
甲骨文公司(Oracle, ORCL: 股价33.16美元, 下跌1.11美元, 跌幅3.24%)
甲骨文公司和它的竞争对手德国SAP公司瓜分了全球大部分企业软体市场,两者之间的竞 争非常激烈。2004年,美国司法部提出诉讼,阻止甲骨文收购 PeopleSoft公司,理由是合并将 造成甲骨文的实力过强。当时,甲骨文的首席执行长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联邦政府面 前不甘示弱——并最终胜诉。收购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值得商榷,但对甲骨文的股东来说毫无疑 问是有利的。埃里森还致力于企业扩张,最近一例即是收购硬体制造商Sun Microsystems——其产品的竞争对手是惠普(Hewlett-Packard)等科技业巨头。依我看,这种垂直整合不会像收购 其他的软体公司那么容易,但此举显示了甲骨文不容否认的雄心壮志。而且到目前为止,这种 做法似乎是奏效的。
美国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Norfolk Southern, NSC: 股价71.78美元, 下跌0.48美元, 跌幅0.66%)
一家老式的铁路公司和以上这些企业相比似乎显得平庸不堪,但想想看:现在还有哪家公 司在修建新铁路?铁路的特征是庞大的规模经济,而且还提供了卡车和空运之外的更加廉价的 选择,在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业务范围所在的极为拥挤的美国东部地区情况尤其如此。其业绩 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特别是市场对原材料需求的影响。但是,我们目前仍处于经济长期 复苏的早期阶段,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将因此而受益。我并不指望一家铁路公司的股票到年底 会登上年度表现前10名的榜单,但从长期来看,只要它可以缓慢而稳定地增长,我就很满意 了。
JAMES B. STEWART
近几十年来,买入并持有策略受到了猛烈的批评,但我却依然持有并且愿意推荐我认为值 得买入并持有的股票。多年来,我一直持有这些股票,而且我想它们是我长期以来能够超越市 场表现的关键原因。
识别这些股票并没有现成可用的一定之规;不然的话,每个人都会持有它们,而可能的收益 也会大幅缩水(我的选择远非一贯正确,也曾买过看似符合我的标准,最后却落得以亏本抛售收 场的股票)。不论短期内出现什么状况,我甚至不会去想卖掉这些股票当中的一只,除非我买入 股票的根据被证明是错误的。
一档股票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进入买入并持有俱乐部呢?
*对我而言,一档股票最重要的特质是拥有市场影响力——当然是在合法的范围内。比 如,其他公司无法复制的专有技术带来的地位,通常被称为自然垄断;大范围规模经济;或者最 好的情况是,两者相结合。从这些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你可以找到一条确定无疑的线索:那就 是高利润率。
*即便是市场支配者也需要通过实现增长来 推动股价的大幅上涨。增长可以来自于推动收入 和利润的长期趋势、占有(少数)竞争对手已有的 市场份额,或者两者的某种叠加效应。
*当公司业绩超出预期时,其股价就会上 升。因此人们对一家成功企业越是怀疑,其股票 潜力也就会越大——只要这种怀疑被证实是错误 的。怀疑往往通过与公司的增长前景相比相对较 低的市盈率来体现,而这将导致较低的市盈率增 长比率(即PEG)。
下面将说明有关标准如何在五家公司中得到 体现。我计划在任何情况下都将持有这些公司的股票。
谷歌(Google, GOOG: 股价518.39美元, 下跌5.64美元, 跌幅1.08%)(注:以下均为截至5月23日 收盘价)
我在2004年谷歌首次公开发行时即购入了该股。我一直以来相信,谷歌排名的运算法则, 即无数搜索请求的结果,赋予其搜寻引擎自然垄断的地位。谷歌的搜寻引擎正在不断得到改进 和提高。在成为上市公司将近七年之后,谷歌在2010年仍然得以实现超过20%的利润和收入增 长。从更广泛的范围来讲,如果将谷歌的收入看作是全球广告市场的一部分,那么其所占份额 还是相当有限的。我认为数字广告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而谷歌在起步之初就占据了很大的优 势。尽管如此,谷歌的预期市盈率仍接近于市场均值;有些经理人甚至将其视作价值股。
必和必拓公司(BHP Billiton, BHP: 股价90.55美元, 下跌2.63美元, 跌幅2.82%)
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资源公司,在至少六种重要金属和矿产资 源上占据重要地位。矿产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非常巨大,以至于出现新的有威胁竞争的可能性 微乎其微。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这支股票呢?显然,很多投资者仍然认为大宗商品 是个周期性强和利润率低的行业。一些投资公司最近已经调降了该股的评级。
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LVMH Group, LVMUY.PK)
总部位于巴黎的这家奢侈品集团打破了我的经验法则:时尚界极少有公司能够长期占据垄 断地位。香槟王(Dom Pérignon)、芬迪(Fendi)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等品牌在该集团经理 人手中超越了时尚,他们在行销方面似乎有着不可思议的本领。品牌本身也具有定价能力(路易 •威登在经济低迷时期也不会打折销售)。集团首席执行长伯纳德•阿诺特(Bernard Arnault)在一 定程度上通过收购其他标志性奢侈品牌来实现增长。3月份,他宣布集团正在收购宝格丽 (Bulgari)珠宝公司,而且他的目光还一直追随着世界上最成功的品牌之一——爱马仕 (Hermès)。
甲骨文公司(Oracle, ORCL: 股价33.16美元, 下跌1.11美元, 跌幅3.24%)
甲骨文公司和它的竞争对手德国SAP公司瓜分了全球大部分企业软体市场,两者之间的竞 争非常激烈。2004年,美国司法部提出诉讼,阻止甲骨文收购 PeopleSoft公司,理由是合并将 造成甲骨文的实力过强。当时,甲骨文的首席执行长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联邦政府面 前不甘示弱——并最终胜诉。收购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值得商榷,但对甲骨文的股东来说毫无疑 问是有利的。埃里森还致力于企业扩张,最近一例即是收购硬体制造商Sun Microsystems——其产品的竞争对手是惠普(Hewlett-Packard)等科技业巨头。依我看,这种垂直整合不会像收购 其他的软体公司那么容易,但此举显示了甲骨文不容否认的雄心壮志。而且到目前为止,这种 做法似乎是奏效的。
美国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Norfolk Southern, NSC: 股价71.78美元, 下跌0.48美元, 跌幅0.66%)
一家老式的铁路公司和以上这些企业相比似乎显得平庸不堪,但想想看:现在还有哪家公 司在修建新铁路?铁路的特征是庞大的规模经济,而且还提供了卡车和空运之外的更加廉价的 选择,在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业务范围所在的极为拥挤的美国东部地区情况尤其如此。其业绩 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特别是市场对原材料需求的影响。但是,我们目前仍处于经济长期 复苏的早期阶段,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将因此而受益。我并不指望一家铁路公司的股票到年底 会登上年度表现前10名的榜单,但从长期来看,只要它可以缓慢而稳定地增长,我就很满意 了。
JAMES B. STEWART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