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6日星期三

人民币的远大抱负

中国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商讨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对策。讨论大部分是围绕着钱的问题──无论是温家宝总理对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价值的担忧,还是中国央行提出的以超主权储备货币取代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到目前为止,制约中国向全球货币改革贡献力量的一大因素一直是中国自身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事实。不过,现在有初步迹象显示情况正在开始发生变化。

北京与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包括香港、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最近的一个是阿根廷。根据协议,这些央行可以向希望购买中国商品的本地进口商出售人民币。这对因金融危机而难以获得贸易融资的进口商尤其有好处。同样,这也与中国希望参与二十国集团支撑贸易融资的努力的愿望相一致。

中国早就希望人民币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些货币互换协议正是在这样一个政策目标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个更广泛的政策目标对降低中国出口企业的外汇风险敞口和交易成本则有着更为现实的作用。2008年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是一些中国出口企业破产的原因之一。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将会在未来降低这类风险。

当然,不应该把货币互换与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混为一谈。虽然公布的具体细节很少,但是看起来人民币不能用来兑换其他货币,特别是美元。这些国家也不能把人民币当作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来保护本国货币,这和最近好几个国家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不同。从很大程度上讲,这是因为人民币不能完全自由兑换。香港仍是唯一一个可以开人民币储蓄帐户的地方,但即使是在那里每日的存款和取款额度也是有限制的。

然而,尽管货币互换协议并不意味着完全自由兑换,却是朝着自由兑换迈出的重要一步。更可喜的是,近几个月来中国有关部门看来已经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暗示部分自由兑换(特别是在中国和其主要地区性贸易伙伴之间)的前景可能比很多人认为的来得要快。

中国国务院去年12月宣布,有意允许特定省份的企业用人民币结算与特定贸易伙伴的国际贸易相关交易。广东省可以与香港和澳门用人民币结算,广西和云南则可以与东盟国家用人民币结算。

这些都是试点方案,还尚未启动,而且也不清楚它们会和已经实施的货币互换协议在实际应用上有何不同。香港针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试验将是最值得关注的。中国倾向于把香港作为金融改革的试验田。有鉴于此,国务院对香港人民币结算试点方案的澄清(预计很快就会公布),以及香港企业界对此做出的反应,将能很好地代表世界其他地方可以预期的结果。

人民币向全球货币的转型已经开始。这不会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转变,不过却可能比预计的要快。经济危机为中国提供了机会,它可以利用自己的相对稳定和贸易顺差国家的地位在全球范围向贸易逆差国家提供人民币信贷。

眼睛欺骗了你:欧普艺术中的动态幻觉

撰文 苏珊娜·马丁内斯-康德(Susana Martinez-Conde)

蒂芬·L·麦克尼(Stephen L. Macknik)



大部分的幻觉图形都不是科学家发明的。它们是视觉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们致力于通过洞察视觉系统的工作方式,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创造视觉错觉(visual illusion)。早在视觉科学作为一个正式学科出现之前,画家们就已经设计出了欺骗大脑,让我们以为那块平坦的画布是三维的,再用娴熟的画技让我们把眼前的静物画当成了一盘甘美的果实。在发现视觉的基本原理方面,视觉艺术常常利用系统的研究方法(虽然多半依赖直觉)领先于视觉科学。从这个角度讲,美术、错觉和视觉科学实际上,常常环环相扣。



直道欧普艺术(op art)运动诞生,视觉错觉才被认可为一种艺术形式。20世纪60年代,这一运动同时在欧洲和美国开始,1964年,《时代》杂志赋予了它们“欧普艺术”这一术语。1965年,纽约现代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举办了“眼睛的反应”(The Responsive Eye)展览会。在展览会上,欧普艺术家们探究了视觉感知的许多方面,例如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不会存在的“不可能图形”,以及关于光亮、颜色和形状感知的幻觉。但是“会动”的幻觉图片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在这些欺骗眼睛的诡计中,静止的图案让观看者在主观上产生了强烈的错觉,误认为它们是在动的。



下面的示例图片是完全静止的,但看起来却在动。并且,它们还证明了,关于视觉系统研究的许多重要发现来自于对视觉艺术的研究。欧普艺术的奠基人维克多·瓦萨雷利(Victor Vasarely)曾说:“在基础研究中,有必要让智力方面的严格和情感方面的自由交替。”下面展示的欧普艺术,一些来自于欧普艺术家的创作,另一些是视觉科学家按照欧普艺术的惯例创作。但它们都很明显地显示,欧普这种艺术风格本身就是一种连接艺术和幻觉感知的桥梁。



关于“眼动”:

《环球科学》2007年09期:眼睛泄露你的心灵







麦凯射线



本图是1957年,当时就职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神经科学家唐纳德·M·麦凯(Donald M. MacKay)所作。该图显示出,这类规则或反复性的刺激,例如雷射线[麦凯射线(MacKay rays)] 在直视时会产生闪烁或运动的错觉。注视圆心,注意边缘的闪烁,就是这幅图产生的幻觉。



这一图形来自一次偶然的观察。麦凯是在BBC的一个录音室里第一次看到这个效果的:那位播音员被平行线柱之间的空白里间上下跳动的阴影错觉搞得很不耐烦。

欧普艺术家以赛亚·勒维安特(Isia Leviant)无意中将麦凯射线和BBC墙板结合到了经典的英格玛(Enigma,意为“谜”)错觉中。旧金山探索馆中悬挂着几幅表现这一效应的勒维安特的原版画作,包括这幅图的最初版本[即著名的交通错觉(Traffic Illusion)]。 当你注视着英格玛图时,这些紫色的同心圆环仿佛充满了飞快环形运动的粒子,好像无数的微小到几乎看不见的汽车拼命地绕着轨道行驶。但这个错觉是从我们脑子里还是眼睛里产生的?证据是互相矛盾的,直到我们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巴罗神经学研究所的神经学家Xoana G. Troncoso和Jorge Otero-Millan在合作中发现,这一运动是由微跳视(microsaccade)所引起的:凝视的时候,眼球会发生无意识的细微颤动。然而,导致这个错觉发生的确切大脑机制还不明确。一种可能性是,微跳视会使图片外围部分的几何图形发生小幅移动。这些移动产生的反差就使运动的错觉发生。神经学家和艺术家贝维尔·康威(Bevil Conway)和他哈佛医学院的同事最近证明,成对的不同对比率的色质刺激能在视觉皮层的神经元上产生运动信号。他们还主张这一神经机制可能就是某些静止图案产生运动错觉的基础。


欧普艺术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日本东京立命馆大学的视觉科学家北冈明佳(Akiyoshi Kitaoka),追随着几十年前那些伟大的欧普艺术家们的足迹。“水路螺旋”(Waterway Spirals)就是对勒维安特的英格玛错觉进行的“改版”,这一版本引人注目,效果强烈。请注意蓝色螺旋纹上强烈的运动错觉。

圣诞节灯光错觉,来自幻视艺术家吉安尼•A•萨尔孔(Gianni A. Sarcone)。这也是一幅基于勒维安特英格玛错觉的作品。注意沿着黄绿条纹的流动感。



看着瞳孔中央,你会发现其周围的紫色环中出现了快速转动的错觉。这是来自神经学家兼工程师乔治•奥特罗-米兰(Jorge Otero-Millan)对英格玛错觉图的贡献,它也反映了眼睛运动在对错觉感知过程中的作用。


布里奇特•赖利的运动错觉



这一系列图片中大部分运动错觉产生的潜在原因都是眼睛运动,包括明显的和细微的。 由欧普艺术家布里吉特•赖利(Bridget Riley)创作的这个图案,当观察者转动眼睛观看图案时,会发现快速的螺旋式运动。

布里奇特•赖利的运动错觉



作为对赖利的又一献礼,这是苏格兰邓迪大学的视觉科学家尼克•韦德(Nick Wade)创作了画面上同时有流动的和闪烁的运动的作品。使人想起许多赖利的著名艺术作品。


大内错觉



这是欧普艺术家大内初(Hajime Ouchi)创作的错觉图案。前后移动你的头,并让眼睛在画面上转动,注意中间的圆圈和其背景互相独立的移动。 德国弗莱堡大学视觉科学家洛萨•斯皮尔曼在浏览(Lothar Spillmann)大内的《日本光学和几何学艺术》一书时,偶然见到这一错觉。之后,大内错觉被斯皮尔曼介绍到视觉科学界,并大受欢迎。

大内错觉



这是大内错觉同时代的变体,由北冈创作。这也是个大受欢迎的作品。

更多北冈创作的欧普艺术



北冈创作的帽针海胆,生动地显示出眼睛运动在感知这一动态错觉时的重要性。

旋转斜线错觉



视觉科学家西蒙•戈里(Simone Gori)和盖•汉堡(Kai Hamburger)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时创作的旋转斜线错觉,这是一个新奇的变化,将英格玛效应与布里奇特•赖利的火焰效果结合了起来。 观察这一错觉的最佳方法是,先靠近显示屏然后再往后移动。当你接近图片时,可以观察到辐射线逆时针转动。当你远离图片时,它们则顺时针转动。这一错觉入选了第一版《最佳视觉错觉年度大赛》(2005年8月23日在西班牙拉科鲁尼亚举办)。

旋转斜线错觉



画家三羽美和(Miwa Miwa)对旋转斜线错觉的变形作品是为了向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经典电影《迷魂记》表达敬意。

旋转斜线和英格玛的结合



戈里和汉堡将旋转斜线和英格玛错觉结合,不仅显示出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也是静态图像产生运动错觉的有力证明。1981年,差不多三十年前利维安特创造出的英格玛错觉,至今仍然为视觉科学和视觉艺术提供着灵感。(环球科学编译 silk)

极超音速飞行器控制器试验成功


当飞机飞行速度超过音速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操作失误都会导致机毁人亡。当一个新机型还处在实验阶段时,必须采用无人驾驶的方式,也就是说,操纵飞机的仅仅是一个电脑控制系统。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工程师开发了一款新的控制软件,就可以自动适应变化的环境,从而实现飞机的无人驾驶。


美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超音速交通工具。最新的超音速燃烧冲压喷射引擎(supersonic combustion ramjet,简称scramjet)有朝一日可以将人们带向太空,或者在1个小时的时间里环绕地球一周。


Lisa Fiorentini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她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研制成功的X-43极超音速飞机(X-43 hypersonic jet)整激励着相关控制系统的发展。


Fiorentini和该专业副教授Andrea Serrani正在与美国空军实验室(U.S. 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 ,简称ARFL)合作,在俄亥俄州的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Wright-Patterson Air Force Base in Ohio),开发一种新的控制系统。


在最近一期的《制导、控制欲动力学杂志》(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上,他们报道了模拟了新的控制系统在计算机飞行仿真模拟中的完美表现。


Fiorentini表示,这个控制系统不仅精确制导,让飞机沿着预定航线飞行,而且还让机身非常平稳。传感器能够测量出海拔、航速、加速度等参数,控制器再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是否要对飞行状态进行调整,使之平稳并保持航线。最后,激励器将执行控制器发出的指令,例如在需要减速时调节引擎供油等等。


“因为这些飞行器现在都是无人驾驶,因此我们必须提前准备好,在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前做出处理。”Fiorentini说,“飞机的速度10倍于音速,你哪怕只是损失了一秒钟,后果也不堪设想。所以这个新控制器的工作速度必须非常快。”


是什么让俄亥俄州的控制系统脱颖而出呢?Serrani认为,这主要因为系统出色的灵活性,它能够适应飞行中各种各样变化的情况。

“隐身斗篷”问世 可让物品隐身







光线照射到“斗篷”时,改变方向。这样,在我们看来,这个地方原本就没有东西——放置在这里的物品隐身了。

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们,成功让置于“隐身斗篷”中的物品“消失”。

张翔(Xiang Zhang)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部首席科学家和该校纳米科学和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他带领的研究团队用硅纳米材料制造了一种“斗篷”,普通的光学检测,将无法发现放置在斗篷下的物品——尽管我们依然能看到这个“斗篷”,但“斗篷”下的物品,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当照射到一个平面的光线被“改变方向”,折射出去,就意味着这个物品在我们的视觉中隐身了。

“我们通过使用新的纳米材料,找到了制造隐身衣的新思路”,张翔表示。“我们的‘斗篷’在光学检测下的表现,不仅表明隐身衣是可以实现的,而且也是光学视觉转换的重要一步,它打开了一扇新的研究之门,让我们能够操纵光线,制造出功能更加强大的显微镜和运算速度更快的计算机。”

张翔团队的隐身装置,包括复合材料-复合金属材料、电介质,它非凡的“隐身”本领,更多是来自于独特的结构,而不是物质组成。张翔等人发明了两种新的纳米级材料:用银和镁的氟化物交替分成构成一种渔网状的新材料和从多孔氧化铝中生成的纳米银线。这两种材料都可以改变光线的方向,这是自然存在物所不可能具备的特性。

尽管之前复合金属材料已经成功让“斗篷”从微波频率中隐身,但迄今为止,研究者还没有完成隐身衣的关键步骤——实现光学意义上的隐形。因为金属材料吸收了太多的光线。

张翔和他的团队研制的新隐身“斗篷”完全由绝缘材料制造,在光学频率中,它们往往是透明的。斗篷由矩形的硅片制成。厚250纳米。这可以作为一个光波导,光线仅限于在这个垂直高度中,向前后两个方向自由传播。在纳米硅材料上,研究人员精心设计了一些孔:每个孔直径为110纳米,这就使得斗篷周围的光波发生完全弯曲,就好象河水流过岩石一样。在《自然-材料学》上发表的实验报告中,这个隐身斗篷覆盖的区域为3.8微米左右。它表明,当光线的方向发生改变,物品的隐身是可以实现的。

现在,隐身斗篷可以在波长1400~1800纳米之间操作,这几乎是近红外部分的电磁频谱,略长于光线,人类的肉眼可见。张翔表示,由于介质组成和设计,隐身斗篷比以前容易制造,且具有(覆盖区域)向上的拓展性。他还乐观地断言,研究者可以制造出新的材料,以更精确地制造这种隐身装置——换句话说,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视觉隐身。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已经证明了光线折射导致隐身的原理在二维物体中是适用的,”张翔表示,“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制造在三维空间中适用的‘斗篷’,并使这种装置能尽快投入实际运用。”

这项研究的经费,由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和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资助。

张翔及其研究小组的这份研究报告,将发表在最近的《自然-材料学》杂志上。(环球科学编译 Lisa)

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草根浙商"20条经商法则

 中新网杭州5月6日电(记者 柴燕菲 实习生 赵晔娇)作为中国最为活跃的第一大商帮,浙商就像追逐市场“水草”而生的“游牧部落”,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然而,参天大树都是由幼苗长成,老板也来自普通老百姓。在浙江民间,广泛流传着“草根浙商”的经商法则,不仅惊羡于他们的成功,更要追寻成功背后的智慧。本网附录如下,并不代表本网

认同或提倡此“法则”。


  1.坚持看新闻联播

  要想把握经济命脉,必须关注政局,新闻联播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着实为中国商人的最佳晴雨表;你可以不看财经报道,也可以不看焦点访谈,如果你不是做石油和外汇的,甚至都可以不去管9.11事件和中东局势。

  2.不要轻易相信合约

  哪怕合约让律师看过、公证处公证过都不要轻易相信。甚至当客户已经把钱汇入账户后,都必须确认,这笔钱能不能拿出来。而合约以外的涉及到利益冲突的任何口头承诺都只是承诺,在对方兑现之前都不要沉湎其中。

  3.一诺千斤

  一定能够做到的事情才可以承诺,但不要夸大其辞。你可以不在乎外界对你的争议甚至你也可以制造争议,但你不能失去信誉,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商人而是一个骗子。

  4.赢得起但输不起的生意不做

  在做任何生意以前,你都必须考虑,是否输得起,而不是去考虑如果赢了会怎样,输不起的事情你最好别做!

  5.先期不要投入太多,给自己留够底牌

  不要太早把手里所有的牌都亮出来,因为牌局随时会停止,对方也随时会出新的牌。所以,不到关键时刻,不要亮出最有分量的牌,最后的赢家才是真正的赢家。

  6.商人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意同样如此,不要因为利润少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风险小就去做。

  7.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黄金搭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好的搭档要做到以下五点,否则合作不会长久。其一,你们在一个战壕里至少共同战斗过一年;其二,他对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能负责;其三,必须是个实在人;其四,他考虑得更多的是共同的利益;其五,关键时刻没有躲开更没有出卖你。

  8.不要在团队里有家庭成员的影子

  在以你为核心之一的商业团队里,无论是妻子还是父母都不可以有太多插手。因为团队接受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家庭成员。

  9.不要给你的女人讲商业细节

  无论这个女人是你众多情人之中的一个更或者是你已经结婚多年的妻子,你都应该不和她们谈你的商业细节:第一,你谈了可能她们也不懂;第二,你谈的细节里面会有能让你入狱的内容;第三,那涉及到商业机密。

  10.可以行贿但不要做污点证人

  不管接受你贿赂的官员有多么无耻,你都只可以行贿而绝不可以去做污点证人,除非你以后连半个商人都不想做了。而如果是你主动行贿,对方收受了而且也为你办了事情,那你更不应该由此来要挟对方继续开绿灯。


  11.不要偷税漏税但要学会合理避税

  大头小尾的发票最好别开,营业税以及附加的教育基金该交多少交多少,增值税更别动脑子。关税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企业所得税是可以全部避掉的,但最好给地税面子,个人所得税,视当地政府给纳税人办了多少实事而定。

  12.你可以利用新闻记者但不要相信记者

  你可以给记者一些礼品,但不能告诉记者底细,更不能相信记者会保守商业秘密,甚至你不能和记者靠得太

近。


  13.不要摆大,哪怕你真的是老大

  天外有天,不要在任何场合摆大,哪怕你真的很大。而当对方是个摆大而且肤浅的人,你最好随便找块砖头砸他一个跟头,然后走自己的路!但切记,这个砖头一定不是你自己的砖头,而且最好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14.保持中立,不要卷入派系纷争

  在任何派系纷争面前都应该保持中立,尤其是在政治派系纷争。事实证明,把商业利益的希望寄托在派系纷争中的一方,都是危险而且不明智的。

  15.不要太在乎金钱与利益得失

  古训有云,有所得就有所失,而有所失就有所得。天下自然有赚不完的钱,基本上你应该没有时间去计较一时的得失才对,哪怕你有的是时间去品茗赏色。

  16.资本决定发言权,但你不应该轻易让别人知道你有多大的发言权

  男人的金钱应该和女人的年龄一样永远属于秘密,哪怕有一天连女人的年龄都已经不是秘密的时候,你的金钱也应该还是秘密。除非在你临死时即将捐献你的全部家产时,你都绝对不可告诉别人!

  17.总结别人的成败得失,但国外的案例你可以不用理会

  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功,更不要鄙夷别人的失败,你首要应该做的是学会分析和总结现象背后的本质,找出别人失败或者成功的全部原因,取其长,补其短。而类似微软的故事,离你实在太遥远,你大可以不去管他。

  18.不要用黑白道的规矩去解决商业冲突

  商业永远是商业,哪怕你是黑道人物,也不能随便利用黑道规矩去解决商业冲突。同样,即便你有很好的白道资源,你也不能轻易使用。然选择了商人,那你必须遵守一切游戏规则。

  19.在能把握全局的前提下,不要事必躬亲

  不要把自己搞的没有时间与朋友交流,最要紧的是不要让自己没有时间放松与思考。所以,在牢牢掌握核心业务的同时,应该学会让别人帮你打点生意。同样,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的风险,一定是你能够预防的,不然,你会成为一名忙碌的救火队员。

  20.给自己留条后路,预防众叛亲离

  后路包括藏起一个存钱罐,虽然里面只有几块钱,但将来就是要靠这几块钱东山再起;也包括一栋法律意义上并不在你名下的房子,更包括一个并不经常来往的,但很仗义而且你也给过他很多帮助的朋友。(完)

2009年5月1日星期五

杨恒均:西方式教育让我儿子失去了中国式"理想"

看了我写儿子在西方上学的文章,很多朋友写信给我,希望我就教育问题写一些文章,发表一些看法,提出一些建议,推动一些改革。我又何尝不想呢?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教育是头等的大事。如果想一个国家发生变化,最平和又快捷的办法就是对成人加强启蒙教育或者宣传洗脑,可如果想让一个国家彻底发生变化,则非得从孩子的教育开始不可。

对成年人的思想控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控制了现在,就可以改变过去;改变了过去,也就掌握了未来。说的是篡改历史和控制舆论的重要性。可如果在和平年代,则我认为下面的话更加具有普适意义:谁控制了孩子的教育,谁就掌握了未来。

当然,我这里说的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内容,是我们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而不是多少人读书,多少人失学的问题。

我对一个国家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和我出国之后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那时我很想知道中西文化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以及为什么只要在大陆读过小学和中学的年轻人出国后就永远无法真正融入西方社会,而在西方受到小学和中学教育的移民第二代却再也无法融入中国大陆的社会——你能告诉我有一个海外出生的华人华侨能够从精神上回流到中国大陆的例子吗?

十几年前出国后,我除了老老实实潜伏下来,研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外,有段时间我一度把注意力转向教育,因为我隐约地意识到,无论政治还是军事,甚至是经济,都不能最终决定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国家的未来最终将由我们施于孩子身上的教育来决定。

于是,我先后在美国和澳洲大学(美国的是华盛顿的一所大学,澳洲的是悉尼大学教育学院)里申请了教育学硕士等课程,但都因为看不到显著效果而半途而废。可我却得出了一个结论,教育形式和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的内容。因此,我一度悲观地认为,与其任凭学校把那些垃圾和有害的东西灌输给我们的孩子,不如让他们当文盲。当文盲的话,他们总还有靠自己的天性和经历觉醒的一天,可一旦被灌输了那些所谓的“知识”和害人的价值观,他们就沦落为世界上最不可救药的“知识人”了。

没有拿到教育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可我自认对教育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我从中国农村小学读起,又到多个国家读书,在四十多的高龄才拿到博士学位,没有经验也有教训吧。可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最终认定是教育的内容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而我始终无法掌握外国小学和中学的教育内容——因为我不可能再靠我一直自鸣得意的“实践”的方式到西方国家的小学、中学去“潜伏”,去取经。

可是,那句话怎么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没有想到,我对中西教育最大的灵感和收获却来自我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国内读幼儿园,到美国和澳洲读小学,小儿子出生在国外。我对他们的教育一直很重视,那是父亲对儿子的本能关心。可后来,就在我对教育很迷茫的时候,我逐渐发现,两个分别在美国和澳洲从幼儿园一路读到高中和小学的儿子,却给我另外一种启示。虽然我竭力在用自己认为是对的方式方法教育他们,然而,短短两年后,我就发现在教育上(包括世界观上)他们和我渐行渐远。那时我最想知道的是,澳洲人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在短短几年里,把我的儿子从我身边“夺走”?我并不是没有说服力的人,可面对他们学校整天放羊似的教育,我竟然显得无能为力!

(插一句,说到美国和澳洲“放羊似的教育”,我要控诉:几乎就在儿子要考大学的前一年,他们竟然还是我行我素,根本没有延长教学时间,早上九点才上课,下午三点就放学了,中间竟然还有那么多体育和课外活动。读小学的儿子就更不用说了,读到四年级,竟然没有给我带回一本让老子看看他在学什么的“课本”,到他教室去,竟然发现,他大部分时间是爬在地上一边玩耍一边听老师讲课的,我郁闷啊!想当初老子在神州大地的时候,从小学到高中,早起晚归,忙得连偷看邻家女孩的时间都没有……)

从自己和儿子身上,我深深的感觉到,教育的重要性在于教育的内容,而我们长成什么样的人,是在小学和中学就被决定了的。从那以后,我发现自己在研究教育上的“潜伏”毫无疑义,反而是无意中以儿子做实验,让我感受良多,也最终让我明白,人是怎样被教育出来的?我为什么是我?我的儿子又和我有什么不同?……以及,你为什么是你,那些年轻人又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大家注意到,我并没有说哪种教育好哪种教育坏的意思,这不是此篇短文里要探讨的。实际上,中国现代的教育体系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特别是理工科的设置和内容几乎全盘西化,就连社会科学,各科目的设置也是从欧美以及前苏联引进的。唯一有中国特色的是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语文课文内容的设置,让我们有了中国特色。

和很多朋友期待的我来攻击一番中国教育相反,今天我要“攻击”的正好是儿子所受的西方的教育。我的大儿子十六岁了,快要高考了。我对大儿子影响比较大,从幼儿园就灌输他要“有所作为”,他的成绩也一直很好。可是正如我所说的,他已经从我对他的中国式的灌输渐渐走开。

我曾经按照我的父亲对待我的方式多次和儿子讨论理想,也就是今后想干啥事、想从事什么职业,一开始,他还能听我忽悠,要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当科学家,要当公务员,要当作家,要当……。可最近一次他的回答让我非常吃惊,他对我说,可以开一个卖东西的小店铺啊……

乖乖隆的冬!你不在中国,我就不怪你不想当雷锋、王杰、黄继光,但你至少也应该有当一名厅长、局长或者师长、团长的志向吧,再不济,你也应该搞个科学家、不拿工资的市长、总经理、作家什么的玩玩吧?没想到他的理想就是去开一个小商店,看到我横眉冷对怒发冲冠血脉膨胀浑身上下气不打一处来的样子,儿子心态平和地说,能养活自己,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就很快乐了。

鉴于万恶的西方教育把我的大儿子搞得一点“理想”都没有了,我就立即把关注焦点转移到刚上四年级的小儿子身上。我要多和他交流,多引导引导他。特别是利用他回国的机会,我得让他从小心中有一些榜样。要知道,在中国的教育下,像小儿子这么大的孩子,早就知道这个世界上不但有那么好的主席(主席的睡衣)、那么好的将军(朱德的扁担)、还有让孩子都能流出眼泪的“人民的好总理”恩来同志,而且,九岁的中国孩子谁不知道雷锋叔叔的故事?

可是,我郁闷地发现,我的那一套在小儿子身上完全不起作用,才多少年没有把他抱在怀里啊?竟然这么快就被澳洲的学校“洗脑”了?!

很显然,我已经无法在儿子心中树立一些我认为是楷模的榜样,无论是什么“家”还是那些有权有钱的人,小儿子几乎没有任何概念,说到“当官的”,在他眼中,竟然和工人、农民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当官的”还没有一个拥有几匹马的农民酷。在儿子眼里,当官是不实际的,又不开工厂,又不卖东西,靠什么赚钱呢?靠税收养活的人,总要看纳税人的脸色,腰杆总是站不直的啊。(所以大家也应该注意到,西方最优秀的人才,总是集中在创造财富、钻研科技、从事教育等领域,至于公仆的行列里,大多是碌碌无为的家伙)

在儿子们的学校,好像没有任何政治思想教育课,也没理想培养之类的课程,我曾经和八十岁的老父亲讨论这个问题,他和我一样感觉问题很严重,我们当时一起哀叹,这种(西方)国家,到时培养出来的人怎么会有干劲和理想?我们一致同意,关于理想、道德和中国式的思想教育这一课,就由我这个老爸来完成。

不幸的是,我失败了,更不幸的是,儿子并没有失败——不幸在哪里?不幸在我从中国带出来的那一套是失败的!更不幸在哪里?在于我那失败的一套正在教育全中国的孩子!

人家的孩子培养出来却能够让这个社会挺和谐的,甚至那些整天放羊似的教育却仍然培养出在科学技术和各方面都引导世界潮流的人才,而我们,一个最注重理想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国家,却培养出——我不说别人,说我自己好不好?——培养出我这种到了四十岁还在迷茫和彷徨的人……

我再强调一句,区别不在教育的方式方法,甚至不在于有多少人不识字,是文盲,更不在于我们的孩子是否从小学就开始加班加点学“知识” ……问题的关键,也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知识”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海归儿子眼中最酷的中国人竟然是……


儿子回国旅游,我最担心就是他们在街上过马路。没有红绿灯的地方他们不敢过,几乎所有的机动车辆看到前面有人准备过马路,不是减速而是加速,力求用自己的车把行人挡住。有红绿灯的地方我也不敢让他们自己过——如果你以为绿灯亮时就可以放心过马路,也许你永远无法过到马路那一边。

这次回广州,情况有所不同,我和儿子都发现了。就是在车多人多的交通路口的红绿灯两边,都多了一个个穿黄色马甲的“交通协管员”,他们手持小红黄相间的旗子,口里含着不时尖声响起来用于操练的口哨,和红绿灯一样不停变换动作,指挥着车水马龙……

多次一起在路口等红绿灯,我发现九岁的小儿子都聚精会神地观察这些一般被中国孩子们忽视的交通协管员。我很想知道儿子的小脑袋在想什么,果然,当我们昨天再一次一起等红绿灯的时候,他终于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爸爸,他们和红绿灯指示的一样,为什么……

我知道儿子的问题,每一个红路灯下都配备两个协管员,既然他们指示的和红绿灯一样,为什么还需要他们在那里手忙脚乱地指挥?我说,你也看到了,你想一下为什么需要他们。

为了让他思考,我故意在红绿灯旁边停了一会,引导他观察红绿灯的变化与行人车辆的行为,以及那个交通协管员的动作和行人车辆的关系。看了好一会,我也不知道他到底看懂了没有。但他却突然说了一句雷到我的话。他说,哦,他太酷了。人家不听红绿灯,都要听他的,他太酷了……

这是小儿子这次回国第一次说一个人“太酷了”,而且以佩服的口吻连续说了两遍。我真被雷到了,儿子显然是顺着我的引导在思考问题。因为世界上,几乎没有国家在有红绿灯的地方还安排两个以解释和执行红绿灯命令为己任的协管员——他们是用手中的小红旗与口中的口哨代替更先进的红绿灯。很有趣的是,由于他们也是看红绿灯来指导,很自然的,就比红绿灯慢了半拍。而无论是行人还是车辆,很多都是按照他们的指示,懒得去看红绿灯了。

还记得20多年前我从北京调到新成立的海南省工作,当时我们是怀抱着要建立中国最开放,与世界接轨最快的经济特区大省的雄心壮志而去的,但我们面对的现实却是:海南岛大概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连一个交通红绿灯都没有的陆地。当我们野心勃勃要计划开发海南省、在那里酝酿和推广有可能领导全国的新理念的时候,一位来访的美国专家调侃道,也许你们应该先教会海南岛民众“红灯停,绿灯行”的基本知识……

20多年过去了,中国不但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国家,可能也是世界上拥有红绿灯绝对数量第一的国度,然而,就在这个国家最发达的城市广州的闹市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交通协管员站到红绿灯下面——

我想,过去二十年里,如果我们的学校少教育点伟大而崇高的理想,多教育一些这些“红灯停、绿灯走”的基本规则,同时多花点时间告诉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自己,我们为什么必须遵守那些法律和规则的话,中国也许会更适合人类居住?

人类在本性上是差不多的,我也从九岁的儿子对交通协管员的“羡慕”感受到他幼小心灵里的那种人类的原始本性。他为什么会认为一个代替红绿灯的协管员很酷?很简单,在儿子的教育中,除非有紧急情况,例如停电,警察执行任务,封路等等(儿子很少碰上,大概也不记得了),那么,不管你是谁,红绿灯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而所有人类的本性都告诉我们,如果可以不遵守用来约束我们的规则和法律,如果可以凌驾这些法律和规则之上,那就更“酷了”。

谢天谢地,儿子并不生活在中国,否则,他就会知道,在我们这个国度,如此“太酷了”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很多。很多法律和规章制度都形同虚设。

表面上看,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的大多是普通民众,也就让很多人倾向于把这种混乱归罪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素质低,或者干脆说中国人不配得到自由,中国人是需要管起来的。

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制度,上梁不正下梁歪。问题出在那些负责制定法律和规章的人身上,他们要就是把自己凌驾于自己所制定的法律和规章之上,要就从一开始就准备用法律和规章来保护自己和管制他人。久而久之,不但他们不相信自己制定的法律和规章,就连普通老百姓也不再把他们的法律和制度当回事了。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可这些事儿子是不懂的,我和他们不但有“代沟”,而且有“国沟”。特别是儿子受了和国内孩子们完全不同的教育。受广州著名网友“激情老道”所托,本人免费做一次人体广告(也因为我支持这种事业),陪同儿子到处游玩时,我穿上了老道网友设计的“脱吧”圆领衫。我指着那个著名的漫画向儿子讲了很久,最后,连大儿子都没有完全闹明白。在他们的教育中,法律应该早就让那些必须赤裸裸为民众服务的人“脱光了”,根本不应该由我们这些势单力孤的小民在那里折腾。

好在我和小儿子有更多的交流(看起来,我的智力更接近于九岁的儿童——这是大儿子有一次对我的评价),九岁儿童的原始思想常常能够引起我的思考。例如,今天下午我们一起在动物园看驯虎表演。当一男一女手持长鞭像驱赶羊群一样把十五头白色的老虎赶进表演场时,我由衷地叹道,那么凶残的老虎,他们怎么能够让它们如此服服帖帖呢?

九岁的儿子听到了,顺口答道,你没有看到那两个驯兽师右手拿鞭子,左手不停地在口袋里掏出肉块喂那些白老虎?

我看到了,很惊讶儿子的观察力,赞赏了两句,儿子得意了,说,就是再猛的野兽,只要你把它们关起来,给它们吃的,它们就听话了,如果不听话,你就不给它们吃的。

儿子说完后,继续沉浸在世界上最多白老虎的集体表演中,我却陷入了思考。我们常常说“苛政猛于虎”,可眼前的老虎没有什么可怕的呀?正如儿子所说,只要把它们关进笼子里,让他们知道口中的肉块是谁给的,你看它们还猛不猛得起来?。

我想,那些把苛政和统治者比喻为老虎的,应该从我九岁的儿子那里得到启示。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让他们知道“是谁在养活他们”。至少让他们尊重和遵守他们自己制定的《宪法》和各种法律法规。而要让他们真正听话,不让他们胡作非为,不让他们动不动就折腾老百姓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给他们吃的,不把肉块喂进他们的口中……想到得意处,我情不自禁地嘀咕道,对啊,让他们知道是人民在养活他们,知道是谁供养他们吃香的喝辣的,他们就听话了——

看表演的小儿子听到了我的嘀咕,大概误会了我的意思,他把视线从白老虎那里转向我,表情严肃地说,你不给我吃巧克力,我也不会听话的!

短短两天里,这是我第N次被九岁的儿子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