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5日星期三
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图) 文章来源: 梁宁-闲花照水录 于 2018-04-22 09:50:0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
2018年4月23日星期一
碎片化阅读正在令你变得越来越愚蠢不,转载 风墟,壹心理
当我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两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第一件事,我发现自己的大脑竟然像转不动了一样!
这本书的内容并不算过于晦涩,但我理解起来非常的吃力,有些句子反复读了两三次仍然理解不了,仍然记不住。
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大脑里负责进行复杂阅读和理解的部分像锈住了一样,不管我多么努力,这部分始终转不起来。
第二件事,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涣散得可怕!
看了两三段之后不由自主的就跑神了,等我回过神来,才发现已经过了两三分钟,而前面看的部分早已经忘记,只得再看一遍。
我变得非常浮躁,只想一目十行地尽快往下掠过,像要寻找着什么。
但我理智上又知道,像这类的充满干货的专业书籍,你必须静下心来一字一句的好好琢磨才行。但这种浮躁的、无效的阅读习惯却变得难以控制。
这样一种情况,我相信绝对不只是发生在了我一个人身上,应该是在非常多的人身上都有。
仅仅是在三四年前,我还是有着非常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平心静气地反复阅读很多好书,也的确吸收了很多系统化的知识。
但回过头想一想,最近这几年来,却是很少看书了,一年能够阅读个20~30本书已经算很不错了,而且还都是粗读。
在这几年间,具体是发生了哪些因素严重损害了我的阅读习惯呢?
我的答案是,手机和互联网。
更确切地说,是多个媒体平台所提供的“碎片化阅读”。
诚然,碎片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多元化摄取信息的需求,但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就目前的碎片化阅读的环境,绝对是弊大于利。
碎片化阅读总结而言,共有5种弊端。
(1)形成阅读惰性,令我们不愿意再在读书时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理解
无论哪一个平台上所提供的内容,由于其载体本身的限制,大多数内容源都根本不足以提供完整的、系统的、有深度的论述。
而更多地只能是提供一些浅显的、易于理解的、不需要过多思考就能够获取的信息。
而所有碎片化阅读的内容提供方,天然就有一个核心的需求,就是:
“获取更多的用户”
所以,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播知识,带给你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而只是为了获取你的关注,攫取流量。
因此,那些调动情绪的,打色情擦边球的内容大行其道,各个平台都绞尽脑汁化为标题党,只为了能让你点进去,向下滑动,再点进下一篇,再向下滑动……
最终的结果是,你的大脑就像我一样,被养得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愿意动。
越是不愿意动,就越是只能去看那些不需要动脑的内容,由此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阅读刺激阈值的提升
我们的脑子被养得越来越懒的同时,胃口也被养得越来越刁。
只有那些简单粗暴,能够调动起来情绪的,或者是与我们自身欲望有着直接的强关联的文章才能够令我们阅读下去。
与此同时,对于所有需要思考的部分,对于刺激不是那么强烈的内容,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
看任何文章都是迅速下滑,一目十行,文章看了三分之一就认为自己完全了理解了,标题不够“震惊”的,点都懒得点。
碎片化阅读就像吸毒一样,你体会到了毒品非常轻松的带给你的强烈刺激,那么那些有干货但是平淡的内容,你当然没办法、也没有耐心再看下去了。
(3)非系统性的知识会损害你原有的逻辑体系,造成价值观混乱
任何的道理或建议都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与适用情境。
只有在彻底理解一条道理或建议的全部内涵之后,我们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问题是,所有的碎片化阅读几乎都无法令你获得深入的、完整的理解,而往往只有一条简单粗暴的建议。
而现在又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凭借价值观出位和吸粉的时代,所以你总会不停地看到,今天有人叫你往东,明天他又建议你往西,后天又听到说你哪儿也不去才是最好的。
这些冲突的、矛盾的建议和观点,你刚吸收了之后可能会产生一种学到了知识的幻觉。
但实质上,这些肤浅的、矛盾的观念只会令你不断地在原地打转,或者是陷入偏激。
你不可能仅从一些碎片化的观点中获得成长,这些观点带给你的自我矛盾、自我冲突、自我内耗,可能远远大过它能教给你的知识。
所以有非常多的人,他们一开始可能只是有一些轻微的心理不适,但看了太多的心理学公众号,学到了太多的心理学“知识”,反而不断地给自己贴标签,产生了很多疑病症状。
一个原本正常的人,却因为接收的碎片化知识太多,而变得“不正常”,变得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4)变得越来越浮躁,注意力涣散
注意力涣散这一点,其实不完全是碎片化阅读的祸,而是手机的祸。
我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在碎片时间不打开手机了。
去买菜的时候,短短十五分钟,必须打开音频软件听个书;
去楼下取个快递,也要拿上手机打开锁屏划拉几下,虽然我不知道我要划拉找什么;
马路边等个人,两分钟,得打开朋友圈刷一刷;
我们的注意力由于手机的影响,已经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不断试图寻找刺激的状态。
而手机作为各种强刺激源,朋友圈,王者荣耀,各个媒体平台,无数的app占据了你的心智空间,随时随地试图诱惑你。
当你的心中填满了各种刺激源的时候,注意力不涣散、整个人不浮躁那反倒稀奇了。
(5)产生一种获得了知识的错觉,因为对自己产生一种错误认知,和自我麻痹。
虽然“知乎”打着高质量知识社区的旗号,虽然“罗辑思维”的口号是爱智求真,虽然各类课程告诉你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XXX,但毫无疑问,这些都没有任何用。
碎片化阅读在本质上有两个作用:
快速的、多元化的获取资讯。
在你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通过碎片化阅读作为拓展和补充。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几乎90%以上的人都不具备最基本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试图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知识,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获取了资讯和信息,不等于获取了“知识”。
你知道了“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这只是获取了一条信息。
你理解了什么是碎片化阅读的内涵,你能对这条信息产生疑问或者思考,你能够自己有选择地从这篇文章中选择对你有效的建议,这才叫获取了知识。
那么对于已经养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被碎片化阅读侵害了心智的人而言,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非常简单,无非是两条:
减少低价值的碎片化阅读
恢复/建立深度阅读的习惯
思路虽然简单,但执行起来困难还是不小的。顺着这两条思路,我们对其进行分析。
减少低价值的碎片化阅读,主要从哪三个方面入手?
(1)重新建立认识
我们必须明确碎片化阅读的意义所在:
“碎片化阅读只是为了获取资讯,和作为知识体系外的补充。”
因为碎片化阅读的意义与重要性,远远地排在深度阅读之下。
当你看公众号、知乎的文章的时候,不要再用一种获得知识的错觉麻痹自己,而是需要在这个时候提醒自己:
“你不是在获取知识,只是在消遣而已。”
(2)减少刺激源
卸载手机上的多个资讯类软件
资讯app是吞噬你时间的黑洞,它们除了让你不断的给他们内容的阅读量一篇又一篇的+1之外,什么都无法再带给你。
在混杂性的平台上,删除生活、情感类的无营养的话题和时间线混乱的大V。
取消无意义的公众号,只保留少数几个你所感兴趣领域的高质量资讯类公号用来获取资讯,少数几个有深度的专业性公号用来拓展知识,总共不超过二十个公号,基本就足够了。
(3)进行时间管理
碎片化阅读变得越来越多,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碎片时间的确比以前多了一些,但更多的,其实是碎片化阅读令我们原本大块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碎,原本碎片的时间变得越来越臃肿。
比如你在公司工作一上午,原本是三个小时的大块时间,你分成三块,中间休息两次,各十分钟,这样你做事情的效率会非常高。
但如果你身边有手机,你的电脑里有知乎、淘宝、微博,那么你这三个小时的时间可能会被分割成几百份!你两分钟就看一会儿手机再继续工作,忙了没五分钟就刷了两屏的知乎,有工作了三分钟又想起微博那谁的段子更新了,所以你的时间越来越碎。
再比如你从家出门要去地铁站,原本的路程为十分钟,但你路上掏出手机边看边走,这十分钟可能你要十五分钟、甚至二十分钟才能够走完,你的碎片时间变得越来越臃肿。
所以你需要进行一个良好的时间管理,尽可能的给自己多规划出大块的时间,而不是让你的生命被碎片化的习惯蚕食。
如何恢复深度阅读的习惯?
恢复/建立深度阅读的习惯,主要也是从三个方面入手。
(1)每天抽出固定1~2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雷打不动的、用来啃那些有深度的、专业性的、需要你动脑子的书籍。
我昨天下午虽然读了好久都没办法沉下心来找回从前读书的快感,但我坚持读了四十多分钟左右,逐渐的也融入了那本书所讲的内容中。
也逐渐的能够平静下来,内心不再浮躁,获得了一种“浸入式的享受”。
这说明只要我们能够熬过最开始的那段不适应的时间,最终必然是能够重新建立阅读习惯的。
(2)制造无干扰环境
在读书的时候把手机静音,把电脑断网,把女朋友哄睡着,把聒噪的邻居一拳打到冥王星,总之,在你阅读的这段时间里,你除了阅读之外,别的什么事情都不会做。
深度阅读最怕的就是,你看书看了两三页,眼神一飘瞄到了手机,顺手拿过来就刷了四五分钟;
脑子一走神想到个什么,去网站上一搜十分钟就过去了;
朋友微信给你说了句话,你回了之后顺带刷了八分钟的朋友圈;
无干扰的环境就意味着,阅读的这段时间出现了任何事情,任何疑问,你都会等到读完了之后再处理。
你必须牢牢记住,当你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做了任何阅读以外的事情,都会毁掉你的深度阅读。
(3)强迫自己做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
只有主动参与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你可以建立阅读习惯,你也可以给自己制造无干扰环境,但当你阅读时的懒惰、不思考、应付任务时的匆匆翻过,这才是最致命的。
我们最擅长的就是用外在的行为来欺骗自己。
看起来每天都很认真地在看书,你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在努力了,以此欺骗别人,感动自己。
但当你在阅读时,你究竟是真的主动地试图去理解这本书,去学到知识,还是只是做做样子,你的内心永远比任何人都清楚。
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必须要做读书笔记,读完了之后,你需要复盘,将这本书的精华内容输出为一张思维导图。
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是在裸泳的“傻瓜”
人最可怕的就是无意识之中逐渐被环境所改变。
“读公众号是在涨见识”,“刷回答是在学知识”,“参加微课就是在主动成长”等这些都是一些潜移默化在影响着你的大环境。
重要的是,你必须保持理智的认识,不被别人的言论忽悠,不为了偷懒而自欺欺人。
盲从别人的建议是最容易的,相信只带给你情绪刺激的毒鸡汤也很简单,但这除了令你变得越来越愚蠢,越来越狭隘之外再无其他。
我相信在无数庸人中最聪明的你不会甘于被大环境所忽悠,而是始终能坚持静下心来保持深度的、成体系的阅读和学习。
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是在裸泳的傻瓜。
共勉。
(作者简介:风墟,心理咨询师,壹心理专栏作者。)
2017年1月11日星期三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孩子从小的教育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那么正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呢?来一起看看给父母的八个关键教育指导吧。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1第一大关键,如何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2、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2第二大关键,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3第三大关键,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
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3、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4、用自信取代自卑
5、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
6、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4第四大关键,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1、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冷静应对伤害
2、依靠父母的孩子,总免不了挨摔
3、孩子缺乏处世能力,随时都会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险
4、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
5、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从容面对诱惑
5第五大关键,让孩子敢于梦想
1、有梦想才有创造
2、不要训斥孩子的“梦话”
3、孩子有梦想时,催促他向梦想迈进一步
4、拒绝孩子问的“为什么”,就等于剪断了他思维的翅膀
5、善待孩子的兴趣
6、善于创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头脑
6第六大关键,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技巧
1、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能够拥有好人缘
2、孩子善于谈吐,最能弓l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
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则错误已经改了一半
5、合作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6、懂得倾听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7第七大关键,教会孩子合理使用钱财
1、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
2、正确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3、养成储蓄的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4、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5、纠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8
第八大关键,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1、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
2、长期处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
3、学会欣赏别人,才会欣赏自己
4、让孩子每天发现一个自己的优点
5、懂得“舍”才会有所“得”
2017年1月4日星期三
一位父亲写给女儿的信,让整个世界为之动容
这位父亲究竟在心中说了什么引发了世界的思考呢?我们来看看信的全文就知道了。
致女儿的一封信:
宝贝,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襁褓中咿呀学语,庭院里蹒跚学步,都早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知不觉你已长大,转眼你就上大学了。按理说,18 岁就是成年人,我本不该有什么担心。只是你自从出生以来,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我总担心你在外面照顾不好自己。
你说不希望在本地上大学,我理解,也支持。外面海阔天空,你可以任意飞翔。你很讨厌说教,但在你外出求学之际,我仍要啰唆几句。对你未必有效,对我却是安慰。
关于道德:
道德首先是一种实践,善良不能仅存于内心。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说法并不新鲜,我主要是想说怎么做的问题。道德首先是一种实践,善良不能仅存于内心。记得有一次坐公交车,我主动给一位老人让座。当时你和君姐都说,没想到我会给人让座。我问你们,老师不就是这样教你们的?你们说是,只是觉得做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我理解年轻人的这种心理,我第一次帮助别人时,也很在乎别人的眼光。
现在想来,根本不必。一件好事,不存私利,有何担心,怕啥议论?生活中有很多小事,只要信手拈来,就是一种善行。当你可以帮助别人时,不要吝啬。世界将因你的举手之劳,变得更加美好。爸爸受过别人的恩惠,我们要懂得反哺社会的道理。
关于专业:
挑专业就是挑兴趣,不要用利益标准衡量。
专业的好坏是相对的、辩证的。今天的好专业不等于永远的好专业。不要用利益的标准来衡量专业好坏。挑专业就是挑兴趣,专业再热,学科再强,你不喜欢,没有意义。兴趣的标准更稳定,利益的标准不长久。做自己喜欢的事,看自己喜欢的书,是人生一大享受。挑你喜欢的,学你热爱的,工作应有更多快乐,生活会有更高品质。
任何专业,只要学得足够好,不愁得不到别人不曾得到的东西。好比旅行,只要走得足够远,就能看得见别人未曾看见的风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专业分工更为精细,但专业分工不能分得井水不犯河水。各种专业都是解释世界的方式,广泛涉猎,你会更具智慧。
关于知识:
知识使人生拥有更多可能。
“读书无用论”是存在的,没有读书也发横财的人也是有的。但个案不能说明问题,普遍现象才有说服力。稍懂常识的人就知道,即使用金钱衡量,知识作用也不可忽视。不然,著名跨国公司对智力因素的高度重视就无法解释。
只要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就会发现知识与收入的正相关关系。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关键是如何看待有用,不能只用“金钱”这一个标准。知识使人生拥有更多可能。知识决定一个人的气质、趣味、眼界、欣赏水平、价值观……这些都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这些都是知识熏陶的结果,而不是金钱交换的产物。如果你大学毕业后,能认识到还有很多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那这个大学就没有白上。
关于阅读:
读经典,经典是时间选择的产物。
大学与高中最大的区别是,自由很多,挥霍自由的人也很多。希望你能利用这难得的自由,多读些书。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喜欢阅读,他们可以花很多时间逛街、淘宝、打游戏、网聊……就是不肯花时间安安静静地阅读。我曾给学生写过一条读书寄语:“趁年轻,认认真真跟好书来一次热恋。”我强调趁年轻,走上社会你就知道,抽出时间来读书是多么不易。
我还强调读好书,有些书确实害人,思想贫乏,内容平庸。读书像交友,要仔细甄别,非善勿近。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读经典,经典是时间选择的产物,读者挑剔的结果。一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肯定有它的道理。只要是经典,只要你想读,都可以去读。
关于竞争:
不靠人情关系,就靠本事竞争 。
如今这个年代,需用实力说话。规则应该会越来越公平,竞争肯定会越来越残酷。爸爸是个倔强的人,办事不喜欢求人,也很少求过别人。当初我从小学调到初中,是因为校长觉得我有教初中的水平。后来,县城的学校招聘6名老师,我考了第3名,可没有被录取,没有关系,我不求别人。第二年我就考上了研究生,离开了那个地方。
不靠人情关系,就靠本事竞争。虽然这样比较辛苦,但于外能赢得别人尊重,于内能得到心里安稳,多好!你要知道,一个人如果不想过低三下四的生活,就必须有能让自己抬头挺胸的资本。你要抓住机会,提高自己。直面风雨人生,迎接时代挑战。
关于漂亮:
内外兼修很重要,不要追求花瓶式的漂亮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孩子就更是如此吧。人要懂得修饰自己,遗憾的是,这方面我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给你。适当买些新衣服,戴首饰点缀,用化妆增色,都是可以的。当然,漂亮、有魅力不仅仅是指外表。言谈举止,会传递一个人的风度;待人接物,可泄露一个人的修养。
内外兼修很重要,我可不希望你追求花瓶式的漂亮。再说,我们家里还没有一个人有当花瓶的资本。知识是最好的化妆品,良好的素养会让人更有魅力,这是一种岁月都无法剥夺的吸引力。
关于恋爱:
真爱深沉而非浅薄,真心无私而不贪婪。
爱情很美好,爸爸希望你能找到意中人。孩子,只要你幸福,我的一生就圆满了。恋爱很严肃,对待须认真。感情不是拿来玩的,恩爱不是用来秀的。真爱深沉而非浅薄,真心无私而不贪婪。
你的爱人不是你的私有品。你可以想他,但不要轻易打扰他,你可以爱他,但不要牢牢限制他。恋爱会让人做出各种傻事而不自知,你是女孩子,要懂得洁身自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在去约会的路上就要想清楚。
爱的决定应该基于平时细致的考察,而不是一时的冲动。希望你将来的男朋友正直、有涵养。如果你们是认真的,我会祝福你们。
关于交友:
遇事能让则让,有难可帮就帮。
大学是读书之所,也是交友之地。人的一生一定要有几个交情过命的朋友。幸福人生不是取决于金钱财富,而是取决于社会关系。朋友是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快乐有人分享,你会更快乐;悲伤有人分担,你不会太悲伤。各地都有人值得你牵挂,到处都有牵挂你的人,你会觉得世界充满阳光,心里如沐春风。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希望别人对自己好一点,自己首先就要对别人好一点。大学宿舍,四人一寝,大家远道而来,是前世定下的相遇。遇事能让则让,有难可帮就帮。与人玫瑰,手有余香。
关于时间:
不要总觉得年轻,干什么事都还早。
时间最公平,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时光最易得,但也最不为人所珍惜。生活中常常听人说,要把时间补回来。时间是补不回来的,浪费了就是浪费了。不要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干什么事都觉得还早。有道是“记得少年骑木马,转眼已是白头人”。大学生的时间往往会无谓地消耗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团活动,二是上网。适当参加社团活动,广交朋友,增长见识,确是好事。但太多的课外活动,会使时间以各种光明正大的名义被浪费。
网络很便利,网络也很误事。电脑、手机让你时刻与外界保持联系,也让你时刻受到外界干扰。不妨在适当的时候,把网络关闭,让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宝贝,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你亲自去实践。爸爸不能教会你所有,也不能陪伴你一生。时光流逝,生命不会常在;总有一天,别离会成永远。希望这些建议能有益于你。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快乐幸福。你若安好,我便幸福。
写这封信的父亲叫吴辉,是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的副教授。女儿吴阳考入西南林业大学,攻读英语专业,吴辉本身就很有故事:曾当过10年小学和初中老师,快30岁时才考研,后来还读了博士,直到成为大学老师。
他在女儿读高三的时候慢慢积累、酝酿了几个月的时间,最后在高考前成文,高考结束后把信交到了女儿手上。成为影响女儿一生的珠玑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