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改变奥巴马一生的就是这幅画***希望不会是这样****


《希望》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独立报》11月19日报道,奥巴马2004年在美国民主党代表大会上发表了名为“无畏的希望”的演讲,此次演讲让他声名鹊起,并且在2006年出版同名著作。实际上,“无畏的希望”一词出自他的前牧师赖特对一幅画的评论,奥巴马本人曾被那幅画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画作,这些画对人有什么作用呢?不同的人可能从画中得到不同的东西,对于奥巴马来说,一幅画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是这幅画让他立志竞选美国总统。


  20年前,身为芝加哥三一联合基督教会牧师的耶利米·赖特,以“无畏的希望”为题举行了一次布道。他在布道会上解析了英国画家乔治·弗雷德里克·瓦兹一幅名为《希望》的画作。

  画面上一个年轻女子坐在象征世界的地球上面,身体向前倾斜,低垂着头,眼睛被蒙上绷带,手里弹拨着仅剩下一根弦的古希腊七弦琴,并俯身倾听这根弦发出的微弱乐音。画家的意图是表现人类直到最后也不能丧失希望,不过观众的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觉得只剩下生命的最后一根弦,正面临着危机。

  但赖特解析说:“虽然这名女子身上有着瘀伤和血迹,穿着破烂不堪,竖琴也只剩下一根弦,她就好像是广岛或者沙佩维尔(沙佩维尔为南非城市,曾发生种族屠杀)的受难者,但是画家仍敢于把这幅画名为‘希望’。虽然世界被战争撕裂,虽然世界被仇恨摧残,虽然世界被猜疑蹂躏,虽然世界被疾病惩罚,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充满饥饿和贪婪,虽然她的竖琴被毁坏得只剩下一根琴弦,但是这位女人仍有无畏的希望,在她那仅存的一根琴弦上,去弹奏音乐,去赞美上帝。”

  奥巴马在他的自传《父辈的梦想》中,将这次特别的布道看作他人生转折点。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其他艺术作品能像这幅画那样,对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瓦兹此类作品还有《命运》、《爱与生命》等。

  瓦兹1817年出生,1904年去世,是维多利亚时代最为神秘的艺术巨人之一,他被誉为“英国的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为卓著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之一)”。此外,瓦兹还是一位艺术家先知,他的画作主题都是生命、宇宙以及万物的总结概述。他的座右铭就是“追求最高”。

  在伦敦,有很多瓦兹的作品,比如国家肖像馆有他的专人纪念馆,他的肖像与其他维多利亚时代的伟人在一起。泰特画廊英国美术馆有很多他的画作,包括《可以称她为女人》、《停留于内心深处》以及《希望》等。在肯辛顿公园,还有他巨大的骑马雕像,名为《身体能量》。

无线光网告别隔墙有耳

现有的无线网络使用无线电波传输信号,让我们摆脱了网线的束缚,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全隐患——无线电波会向外渗透,轻则被人盗用上网,重则泄露个人隐私或商业机密。不久以后,红外线和可见光将取代无线电波。它们不仅能提供更高速的宽带网络接入,而且无法穿墙而过,让我们在享受无线多媒体网络服务的同时,不必再担心隔墙有耳了。



不论是谁,也不论他使用哪一种设备,都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无线手段传送数据——这种全面互联理念,正是长久以来众多电子工程师梦寐以求的目标。科技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如今全球拥有手机的人数已经突破20亿;通过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或其他数码设备,利用Wi-Fi技术收发讯息和文件的人也有数亿之多。(Wi-Fi即无线保真技术,是一种基于无线电波的无线局域网络技术,这些无线局域网点被称为“热点”。)



越来越多的Wi-Fi用户体验到了在室内任何地方都能上网的方便快捷。与此同时,厂商们也忙于把无线通信功能塞进通常固定不动的设备中,让消费者能够从远处使用和操控它们。这些Wi-Fi用户在摆脱了固定连接电缆束缚的同时,也越来越希望能够享受宽带上网服务(现在大部分人还不得不依赖网线来获得宽带服务)。但是现有的无线网络技术还不尽如人意:由于指定频率范围内可用的无线带宽有限,Wi-Fi网的传输速度和频道容量均感不足,从而影响了各种网络多媒体服务的无线上网速度,包括浏览网页、视频会议和电视电影点播等。即使是WiMAX这种速度更快的新型广域无线系统,也不太适用于建筑物内部的无线宽带通信,因为它们只能供狭小空间内的少数几位用户使用,更重要的是,这类系统无法保证通信的安全可靠。



无线光网技术是提供室内无线宽带的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无线光局域网不是用无线电波,而是用经过编码的白色光束或红外光束来传送数据——电视机的遥控器就是用不可见的红外光发送控制信号的。无线光网系统可以把无线数码设备连接到房间内的数据端口上,而端口则连在接入整栋住宅或大楼的高速宽带网络上。这种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技术拥有几大优势:聚焦光束所覆盖的通信区域(称为单元,即基本服务区域)是不受干扰的,可以为多位用户提供几乎无限的带宽;光波与无线电波不同,无法穿透墙壁,这就保证了通信几乎百分之百的安全;光无线系统特别适合面积较大且有多位宽带用户近距离工作的办公场所。

光波搭桥传数据



你或许已经听说过“最后一公里”问题,它指的是把宽带服务从全国的高速数据通信骨干网接入终端用户时遇到的困境:尽管这只是整个通信路径中的最后一小段,但费用之高却令人咋舌。与此类似,无线光网技术要对付的是“最后几公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把宽带数据流从硬布线的信息骨干网终端传送到室内的无线设备上。



不管用户走到哪里,光波都能以很高的传输速度,把宽带数据送到室内的移动数码设备上,或将这些设备发送的数据传回网络。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人员就提出了室内无线光网络的构想,IBM公司苏黎士研究实验室的工程师设计了第一套实用的无线光网络系统。不过当时互联网问世不久,对无线宽带通信的需求尚未提上日程,这项技术在随后十来年的时间里一直无人问津。不过,随着近年来互联网令人瞠目的强劲增长,一切都改变了。



工程师们把使用红外和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的无线局域网称为“光”通讯系统,因为在这类系统中,传送数据的是光波(或者说光子),而不是波长较长的无线电波和微波。现有的无线光网系统使用的是低强度的红外线,这些“光”的波长略长于可见光,但远小于无线电波的波长。人眼无法直接看到红外线,不过如果受到高强度红外线的照射,我们会觉得热气逼人。



直接把发射设备对准接收设备时,光学连接的效果最好——用过电视遥控器的人一定对此深有体会。但是要在整个办公场所,或者机场餐厅之类的公共场所实现互联互通,这种发射端对准接收端才能工作的系统就非常不切实际了。为了实现室内信号的完全覆盖,无线光网络必须让载有数据的光束散布于整个室内空间(见右页文字框)。室内的任何一处地方,包括墙壁、桌面、饮水机甚至人脸,都可以反射经过编码的红外光束,让红外线遍布于室内。这样一来,不论接收设备指向哪个方向,都能接收到红外光束。市面上的一些红外网络产品已经使用了这种方法,不过反射的红外光束会产生某种与回声相似的效果,使信号接收设备难以确定截获的信号是否真正准确的数据,从而导致数据丢失,严重限制网络的数据传输速度。
为了解决回声问题,我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新型无线光网系统,它使用一组(而不是一条)铅笔粗细的红外光束来传送数据。这个低强度红外光束网可以覆盖整个室内空间,每一条光束都携带相同的信号(参见第42页文字框)。这套系统将接入室内的上网端口与所有配备了红外接收装置的数码设备连接起来。由于室内到处都有携带着相同信号的编码光束,用户不管如何走动都能与网络保持联系—— 一旦他与先前那条光束失去联系,马上又能同新的光束接头。由于接收装置同时接收多个完全相同的数据流,纠错也变得相当简单:只要比较一下从几条光束接收到的数据,便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这种光束网可以实现高速数据传送,传输速率可达每秒1GB,比DSL调制解调器快了上百倍,而传输出错率则几乎为零。有了这样一套系统,室内无线宽带上网就不再是令人头痛的难题了。



我们用一种所谓的“光束成型器”(beam former)把经过编码的红外信号发送出去,来创建红外光束网。光束成型器是一种特殊的全息滤镜,可以让多条光束沿着指定的方向分散开来。为了制作这种全息滤镜,我们要把一幅网格图像从两个方向照射到一块廉价的光敏塑料板上。为此,我们用一面半反射镜把含有网络图像的光束分成两条,再通过若干光束导向镜使两条光束汇合。这套装置把同一幅网格图像以不同角度照射在光敏塑料板上,产生出一幅三维立体影像。当红外无线发射装置发出的编码光束穿过全息滤镜时,就会变出许多和原始编码光束一模一样的光束,构成一个三维光束网。



红外无线局域网所采用的光束网具体布局取决于房间的格局。不同的区域可以按照需要,用不同形状的光束网来照射,比如扇形、长方形、同心环形等。以普通照明为例,像工厂和办公室这种普通场所一般需要均匀照明,而美术馆之类的地方通常就要把光线集中在绘画和雕塑作品上。同样的道理,无线光网也可以进行优化调整,使光束集中在宽带用户较多的区域,而在用户较少的地方则可以少布置一些光束。



室内红外无线接收装置配有一个“蝇眼式”全息滤镜,可以帮助收集各个数码通信设备发送的“回复”光束。这片滤镜可以将来自多个方向的信号分别引导到不同的光探测器上,还能将各光束的能量汇聚起来提高接收性能。

生命的源头


非凡的发现总会催生特别的举动。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曾谈到,他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发现DNA结构之后,“克里克立马冲进老鹰酒吧(Eagle Pub),告诉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揭开了生命之谜”。当然,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太优美了,克里克再怎么激动都不算过分。大自然用4种碱基编写的遗传语言,恰到好处地存储在DNA上,并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遗传信息储存在两条互补的DNA长链中,知道一条链的碱基组成,就能推断出另一条链的组成。这样的安排向人们暗示了一种精密的复制机理:复制时,相互缠绕的两条DNA链彼此分离,携带碱基的DNA模块(即核苷酸)分别沿着一条DNA链依次排列,相互连接起来。就这样,一个双螺旋结构最终变成了两个,每一个复制品都与原始模板一模一样。

在DNA双螺旋结构的启发下,科学家解答了一系列关于细胞如何发挥功能的问题,这些认识也激发了人们对生命起源的思索。对于生命的定义,人们提出了很多种说法,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穆勒(H. J. Muller)曾经写道,基因是“一种生命物质,是最初生命形式在现代生物中的体现”,而卡尔·萨根(Carl Sagan)则将“最初的生命”设想为“裸露于低浓度有机物溶液中的、自由的原始基因”(这里提到的“有机物”,是指含有束缚碳原子的化合物,既包括生物体内的碳化合物,也包括与生物体无关的碳化合物)。穆勒与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对生命的定义最为相似:生命体是一个自给自足、能够进行达尔文式进化的化学系统。

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详细描述了最初的生命体:“在某一时刻,一个非同寻常的分子偶然形成,我们叫它复制因子(replicator)。与周围的分子相比,它也许不算最大或最复杂,却具有一种非凡的能力,那就是自我复制。”道金斯写下这番话是在30年前,当时,DNA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扮演这个角色的候选分子,后来,又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其他可能作为复制因子的分子。但我和其他一些科学家却认为,这个“复制因子起源说”存在根本性的漏洞,我们更愿意将赞成票投给另一种看起来更合理的假说。
生命起源于RNA?
科学家认定生命起源于RNA,因为它能独力执行今天的RNA、DNA和蛋白质共同承担的人物。然而,这个观点却又一个明显的漏洞……

DNA起源学说刚一提出,质疑就接踵而至。DNA复制需要多种蛋白质的协助才能完成,而在化学组成上,蛋白质与DNA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大分子。虽然它们都是多个单元组成的长链分子,但DNA由核苷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则是氨基酸。蛋白质是细胞内的“勤杂工”,其中,酶是人们最为熟悉的蛋白质,它们能加速生化反应的进行。假如没有酶,生化反应的速度将变得非常缓慢,从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细胞需要的蛋白质又是根据DNA携带的信息合成出来的。

DNA与蛋白质的关系会让人想起一个古老的谜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DNA携带着合成蛋白质的指令,但如果没有蛋白质的协助,生物又无法读取和复制这些指令。那么,到底谁先出现,DNA(鸡)还是蛋白质(蛋)?

当人们把注意力转向第3种大分子——RNA时,答案似乎清晰了。RNA具有多种功能,它和DNA一样,都由核苷酸构成,但在细胞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一些RNA能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核糖体(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一种RNA);在执行不同任务时,RNA既可形成DNA那样的双螺旋结构,也能呈现蛋白质那样的单链折叠结构。

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了核酶(ribozyme)。核酶由RNA构成,却具有酶蛋白的功能。“鸡与蛋”这个千古谜题似乎水落石出:生命起源于第一个能够自我复制的RNA分子。1986年,在一篇发表于《自然》杂志的原创论文中,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沃尔特·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写道:“我们可以设想一个RNA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存在能够催化自身合成的RNA分子……当RNA开始催化核苷酸合成新的RNA时,进化的第一步便启动了。”第一个能够自我复制的RNA分子产生于非生命物质,当初它独力执行的多种功能,现在则由RNA、DNA和蛋白质共同承担。

在进化过程中,RNA先于蛋白质和DNA出现的设想,得到了许多证据的支持。在酶的催化反应中,很多名为辅助因子(co-factor)的小分子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常会携带一个没有明显功能的RNA核苷酸。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分子化石”,也就是远古时代留下的遗迹。当时,世界上还没有DNA和蛋白质,RNA掌控着整个生物化学世界。

然而,根据上述以及其他一些线索,我们只知道RNA先于DNA及蛋白质出现,对于生命到底如何起源,还是一无所知。因为在RNA世界之前,也许还有其他生命形式主宰过世界。很多科学家用“RNA世界”笼统地概括了两种观点,很容易让人混淆。在这里,我用“RNA起源说”指代那些认为生命起源于RNA的观点,以便区别于另一种观点:RNA只是一种先于DNA和蛋白质出现的分子。
“RNA”的漏洞
结构越复杂,在原始条件下自发形成的几率也就越低。与只含有几个原子的小分子相比,RNA显然是太大了。

RNA起源说存在一个难以弥补的漏洞:第一个能够自我复制的RNA分子是怎样产生的?吉尔伯特的假说认为,RNA产生于一锅无生命的“核苷酸汤”,这一点很难自圆其说。

RNA的组成单元——核苷酸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分子。每个核苷酸含有一个糖基、一个磷酸基以及4种含氮碱基中的一个。因此,每个RNA核苷酸就含有9~10个碳原子、多个氮氧原子以及一个磷酸基团,所有原子彼此相连,形成一个精确的立体结构。这些原子可以有多种连接模式,从而形成数千种可能的核苷酸。理论上,这些核苷酸应该可以取代现有的4种RNA核苷酸,但事实上,它们从未在RNA的结构中出现过。同时,与几十万乃至数百万种稳定的、大小相似的非核苷酸有机分子相比,形成RNA核苷酸的可能性就更显得微乎其微了。

尽管如此,有一种观点认为,适当的核苷酸最终还是形成了。这种观点的产生与一个著名的实验有关。1953年,斯坦利·L·米勒(Stanley L. Miller)发表文章说,为了模拟早期地球的大气环境,他简单地配置了气体混合物,并施以火花放电。在检查实验结果时,米勒兴奋地发现了氨基酸的存在。1969年,一颗陨石(默奇森陨石,Murchison meteorite)坠落在澳大利亚,科学家在陨石上也发现了氨基酸。显然,对于组成生命的成分,大自然的供给是十分慷慨的。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一些论文的作者推断,所有的生命组分都能够轻易地在米勒式的实验中形成,也能在陨石中找到。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米勒实验中生成的氨基酸,结构远不及核苷酸复杂。氨基酸的结构特征是,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在组成蛋白质的20种天然氨基酸中,最简单的氨基酸含有两个碳原子,但大部分氨基酸的碳原子都有6个左右。在米勒实验中,所生成的氨基酸及其他物质,大部分只含两三个碳原子。显而易见,在自然界中,含有较少碳原子的分子更容易形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报道显示,在火花放电实验中有核苷酸生成,或在陨石中发现核苷酸。看来,自然界并未对核苷酸表现出特别的偏好,而为它的生成提供便利,尽管它是生命所必需的。

为了弥补RNA起源说的致命缺陷,支持者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前生物合成”(prebiotic synthesis)。他们试图证明,在实验室中,利用相关条件和起始材料,通过一系列精准控制的反应,能够制备出RNA及核苷酸。

我深入研究了前生物合成。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高尔夫球员依次将球打进18个洞以后,球穿越了整个球场。然后他提出假设:我不击球,它也能够自己穿越球场。他解释了这种情形发生的可能性:只要时间允许,在某些自然力(例如地震、风以及洪水)的作用下,高尔夫球也能进洞、穿越球场。RNA的自发形成与此类似,不需要违反任何物理规律,然而,阻碍RNA形成的几率却是无限大。

一些化学家提出,一种与RNA类似、但更简单的复制因子首先形成,统治着RNA之前的世界,而且第一个复制因子可能具有RNA的催化能力。但到目前为止,生物学家都没有发现假想中的原始复制因子以及催化分子,因此,RNA的所有功能,肯定是在RNA形成之后才完全拥有的。

此外,不论是核苷酸还是更简单的有机分子,即使各种生命组件都在地球上存在过,它们也很难自发组装成复制因子。在这种情况下,有无合适的条件形成生命组件就显得无关紧要了。让我们假设一下,在有利条件下,生命组件以某种方式组装起来。但与此同时,一大堆有“瑕疵”的组件也会组装进去,这样形成的长链分子必然无法发挥复制因子的功能。举例来说,组件上最简单的“瑕疵”,可能是缺少一条用来连接其他组件的“胳膊”——如果分子链要继续延长,每一个组件都得有两条“胳膊”才行。

自然界是公平的,从理论上讲,各种组件会随机结合,产生多种多样的短链分子,具有统一几何骨架、拥有自我复制及催化功能的长链分子则很难形成。长链分子的生成几率是如此之低,以至于在世界任何地方,生成任何一个长链分子,都可能是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

宇宙学的末日










100年前《科学美国人》上刊登的一篇有关宇宙历史和大尺度结构(large-scale structure)的文章,几乎完全错了。



1908年,科学家们相信,我们身处的这个星系就是整个宇宙。他们认为宇宙就是被无尽的虚空包围着的一群孤独的恒星,因此宇宙又被称为“宇宙岛”(island universe)。现在我们知道,银河系不过是目前能够观测到的4,000多亿个星系之中的普通一员。



1908年,科学界一致认为宇宙是静态而永恒的。宇宙起源于一场炽热的大爆炸,这样的观点哪怕是最疯狂的幻想家也根本未曾想过。元素在大爆炸最初时刻产生,后来在恒星内部合成的理念,在1908年还不为人知;空间会膨胀和弯曲、物质决定空间曲率的说法更是天方夜谭。整个宇宙空间都沉浸在创世大爆炸的寒冷余辉留下的微波辐射之中这一事实,要等到现代技术发展起来以后,才会被人发现。有趣的是,发明这种技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探索宇宙,而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打电话回家。



很难想象,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还会有哪个知识领域像宇宙学这样,经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还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过,未来的科学一定比过去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吗?我们最近所作的一项研究暗示,在宇宙学时标(cosmic timescale,足以明显看出宇宙演化的时间尺度,动辄以亿年为单位)上,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极有可能生活在宇宙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够让科学家准确了解宇宙真实情况的时代。



我们这项研究的起因,源于10年前天文学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发现。当时,两个各自独立的天文学家团队追溯了过去50亿年宇宙的膨胀过程,发现宇宙似乎正在加速膨胀。科学家们认为,这种让宇宙对抗引力作用而加速膨胀的力量,源于一种与真空联系在一起的“暗能量”(dark energy)。事实上,在此之前,包括本文作者克劳斯在内的一些理论学家,就已经通过间接测量预料到了这一结果。不过从物理学角度来说,这项发现应该算是第一个直接观测证据。宇宙的加速膨胀意味着真空中包含着大量能量:就算把当前能够观测到的宇宙结构,包括星系、星系团和超星系团等全加在一起,所含能量也仅仅相当于真空能量的1/3。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形式的能量最早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目的却是为了维持一个静态的宇宙。他把这种能量称为“宇宙学常数”(cosmological constant)。



暗能量将对宇宙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克劳斯曾经和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宇宙学家格伦·斯塔克曼(Glenn Starkman)一起,合作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包含宇宙学常数的宇宙中,生命的最终命运将会如何。结论是:不太乐观。这样一个宇宙将演变成一个非常不适宜生存的地方。宇宙学常数会产生一个固定的“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在这种假想边界以外,任何辐射或物质都不可能被我们看到。宇宙看起来就像一个内外颠倒的黑洞,物质和辐射不断被吸出视界,然后永不回头。这一发现意味着,可观测宇宙包含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生命和信息处理过程都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



不过,用不着担心有限的信息可能会带来麻烦,在信息极限成为问题之前很久,所有随着宇宙一起膨胀的物质就会被推到事件视界以外。美国哈佛大学的亚伯拉罕·洛布(Abraham Loeb)和长峰健太郎(Kentaro Nagamine)研究了这一过程。他们发现,我们所说的“本星系群”(Local Group of galaxies,由银河系、仙女座星系和许多围绕它们旋转的矮星系构成)将坍缩成一个巨大的超星系。所有其他的星系都将消失在事件视界以外。这个过程将历时1,000亿年,看起来也许很长,但与永恒的荒芜相比,也只不过是转瞬之间而已。

大爆炸的观测证据



对于生活在遥远的未来、居住在这个超星系里的天文学家来说,他们又将如何去演绎宇宙的历史?想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支撑我们目前的宇宙观——大爆炸理论的几大支柱。



第一个支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它出现之前的近300年里,牛顿理论一直是天文学几乎所有分支的基础。从地球到星系,不论在什么尺度下,牛顿理论都能准确预言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对于无穷大的物质集合,牛顿理论就完全不适用了。广义相对论突破了这个局限。1916年,爱因斯坦公布了广义相对论,并且提出了一个包含宇宙学常数的简单方程,用来描述宇宙。此后不久,荷兰物理学家威廉·德西特(Willem de Sitter)就求出了方程的一个解。德西特的结果似乎与当时人们公认的宇宙图景完全一致:宇宙是被广袤且永恒不变的虚空包围着的一座宇宙岛。



宇宙学家们很快意识到,这种永恒不变的静止状态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德西特的宇宙会永远膨胀下去。比利时物理学家乔治·勒迈特(Georges Lema tre)后来证明,爱因斯坦的宇宙学方程预言,宇宙要么膨胀,要么收缩,无限、均匀、永恒不变的宇宙不可能存在。后来被人称为“大爆炸”的理论,就是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二个支柱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们观测到了宇宙的膨胀。第一个为宇宙膨胀提供观测证据的人,是美国天文学家维斯托·斯莱弗(Vesto Slipher),当时他用恒星光谱测量了邻近星系的速度。正在移向地球的恒星发出的光波会被压缩,波长变短,导致星光颜色向蓝色端偏移(蓝移);正在远离我们的天体发出的光波则被拉伸,波长变长,颜色向红色端偏移(红移)。通过测量遥远星系发出的光波是被压缩还是拉伸,斯莱弗就能确定它们是在移向我们还是远离我们,还能测量它们的运动速度。(当时的天文学家们甚至不能确定,这些今天被称为“星系”的暗弱光斑,究竟是独立的恒星集团,还是银河系中的气体星云。)斯莱弗发现,几乎所有的星系都正在远离我们而去。我们似乎处在一个膨胀宇宙的中心。



不过,我们通常并不把宇宙膨胀的发现归功于斯莱弗,而是将功劳算在了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的头上。(不然就不会有哈勃空间望远镜,而应该是斯莱弗空间望远镜了。)哈勃不仅测定了邻近星系的速度,还测定了它们的距离。这些测量让他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足以说明宇宙膨胀发现者的桂冠非他莫属。第一,哈勃证明这些星系确实非常遥远,从而证明它们和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一样,是独立的恒星集团。第二,他发现星系的距离与速度之间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星系的速度正比于它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一个星系到我们的距离是另一个的两倍,那么它远离我们而去的速度也会是另一个星系的两倍。距离与速度之间的这一关系,恰好是宇宙正在膨胀的标志。哈勃的测量结果后来不断得到修正,最近一次修正使用了遥远超新星的观测数据——正是这次修正导致了暗能量的发现。



第三个支柱是宇宙微波背景中的黯淡光辉。这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阿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在1965年追查射电干扰源时意外发现的。科学家们很快就意识到,这种辐射正是宇宙膨胀早期阶段残留下来的一种遗迹。它意味着宇宙最初是灼热而致密的,后来才逐渐冷却,变得越来越稀薄。



炽热的早期宇宙还是核聚变的理想场所,这是大爆炸理论的最后一个观测支柱。当宇宙温度高达10亿到100亿K时,较轻的原子核能够聚变为较重的原子核,这个过程被称为“大爆炸核合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会迅速下降,因此核合成只能持续短短几分钟,聚变也只能发生在最轻的几种元素之间。宇宙中的大部分氦和氘都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天文学家对宇宙中氦和氘丰度的测量结果,与大爆炸核合成的理论预言吻合。核合成还准确预言了宇宙中质子和中子的丰度,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黑暗的天空



距今1,000亿年后,未来的科学家们在仰望天空时,会看到些什么?如果不借助望远镜,他们看到的景象大概跟今天的星空没什么两样:天空中散布着属于他们所在星系的恒星。到那时,最大最亮的恒星应该早就耗尽了核燃料,为数众多的较小恒星依然会点亮夜空。不过,当未来的科学家们建造出望远镜,有能力观测他们所在星系以外的其他星系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们将看不到任何东西!到那时,邻近的星系已经和银河系并合成一个超星系,所有其他的星系全都将消失不见,逃出事件视界之外。



遥远的星系不会瞬间消失,而是会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这些星系靠近视界时,红移将趋近于无穷大。克劳斯和斯塔克曼的计算表明:1,000亿年后,所有星系的红移都将超过5,000;10万亿年后,这些星系的红移都将高达1053。到那时,即使是能量最高的宇宙线,波长也会因为红移太大而超过视界的尺度。这样,我们就真的完全看不到这些天体了。



因此,哈勃关于宇宙膨胀的重要发现将无法重现。所有随着宇宙一起膨胀的物质都将消失在视界之外,只有被引力束缚在一起的超星系才会被保留下来。对于未来的天文学家们来说,1908年的“宇宙岛”恰恰是可观测宇宙的真实写照:一个巨大的恒星集团,永恒而宁静地被包裹在一片虚空之中。



我们自己的研究经验显示,就算获得了数据,正确的宇宙模型也并非那么一目了然。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以哈勃发现的膨胀宇宙为基础,天文学家建起了一座观测宇宙学大厦。不过,一些天文学家仍然不放弃宇宙永恒的观念,提出了稳恒态宇宙模型(steady-state universe)。这种理论假设,随着宇宙的膨胀,物质会不断产生,因此就整体而言,宇宙并不会随时间而变化。今天的观测已经证明,稳恒态宇宙是行不通的。不过这种想法也表明,在缺乏足够的观测数据时,类似的错误观念是有可能出现的。



未来的天文学家能不能找到大爆炸的其他依据?他们能不能用宇宙微波背景来探索宇宙的动态演化?很可惜,答案仍然是否定的。随着宇宙的膨胀,背景辐射的波长也会变长,辐射也会更加弥散。当宇宙的年龄达到1,000亿年时,微波背景的峰值波长也将长达几米——已经不再是微波,而是射电波了。辐射强度也会降低到目前强度的一万亿分之一,也许再也观测不到了。



随着时间的继续流逝,宇宙背景将变得不可观测。在我们所处的星系中,恒星之间充斥着一种电子电离气体。低频射电波无法穿透这些气体,它们会被吸收或者反射回去。类似的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在夜晚收听到遥远城市的调幅广播,因为无线电波会被电离层反射再折回地面。星际介质可以看作为充斥于星系之中的一个巨型电离层。任何频率低于1,000赫兹(即波长长于300千米)的射电波,都无法在我们所处的星系中传播。频率低于1,000赫兹的射电天文学,永远不可能在星系内部建立起来。当宇宙的年龄达到目前年龄的25倍时,微波背景的波长就会被拉伸到这个极限之上,星系内的居民也就不可能再探测到这种辐射。甚至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很久,微波背景中那些给今天的宇宙学家们提供了许多有用信息的精细图案,就会因为信号变得太弱而无法研究了。

重建地球构造模型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道,众所周知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这对了吗?很抱歉,现今科学家发现地球的构造并没有这么简单。像巧克力中间夹有花生酱和蜂蜜似的,科学家发现地球内部远比地表微妙,里面有胶粘物质,样子像花生酱似的。为此,科学家重新建造了地球构造模型,并将此新模型发表在5月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相对地震波传播的平均速度来说,红色和蓝色区域表明地震波分别以较慢或较快的速度在传播。



先前认为地球是由明显不同的几层结构构成。其中最外层的地壳大约有40公里。下面是深入地球中心近一半的地幔,由厚厚的硅酸盐岩层包围着稠密的铁镍地核。地幔分为上下地幔,其深度大约为2900公里。接下来是深度为5150公里的外层地核和6400公里的内层地核。



但新数据表明地幔由更多的可变形物质组成,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对流工作。“你可以设想一壶开水,这本是由一种成分构成的,但现在要在这壶水里倒入蜂蜜。蜂蜜会借助水的沸腾来加速对流,从而使这壶蜂蜜水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研究人员艾伦·麦纳马拉解释说。这就是为何长久以来地震波常常以难以说明的不同速度在地球中传播的原因。



科学家表示,急剧的速度变化表明有不同的材料。地球里面有二处化学性质截然不同的巨大的稠密材料堆,像“痔疮”一样分别位于地球两侧,其中一处位于太平洋下面,另一处位于大西洋和非洲下方。麦纳马拉说它们的样子像花生酱。“其实它们本来是坚固的岩石,但在高温高压下变得像花生酱似的柔软了。因此任何压力都能让它流动。”此发现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球板块的运动、引发地震的成因和山脉的形成。(尼特)

宋鸿兵预言金融危机 受一杯咖啡启示逃离美国

宋鸿兵:2009年春夏金融海啸第二波更猛烈 香港文汇报


 北京新闻中心记者海岩、何凡/从美国一掷约5.5万亿港币救市,到中国祭出4万亿人民币投资重拳;从西方八国峰会,到20国首脑协商—全球掀起「经济保卫战」。金融海啸,是否会就此退潮?

 「危机最严重的时刻还没到来。」因编着畅销书《货币战争》而闻名、并提前预警「两房」灾难和金融海啸的经济学者宋鸿兵,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再次预言:金融海啸将在明年4至9月间升级为第二波,届时将涌现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的倒闭潮,美国商业银行系统更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家商业银行巨头或会在此波海啸中倒下……

 伴随着《货币战争》长期雄霸各大畅销书榜前三名,该书作者宋鸿兵迅速从一个默默无名的旅美华人变为备受瞩目和争议的经济学者。在书中,他指出有美国政府背景的「两房」机构将因不合理操作而引致灾难,并预言「两房」危机恐将在今年6至8月间爆发。今年6月,宋鸿兵再次预言次按危机将演变成金融海啸。一个月后,「两房」股价腰斩、美国政府宣佈接管,进而雷曼等投资银行陷入困境,危机,正朝着宋鸿兵的预言发展。



宋鸿兵预言,明年二三季,第二波金融海啸会以更勐烈的破坏力席捲而来。

明年9月垃圾债违约升500%

 「今年不会是危机最严重的一年。」面对本报记者,宋鸿兵再三强调。他说,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将有四个阶段(详见列表),而现在仅是金融海啸的第一波。明年4-9月间,还会有第二波袭来,冲击力度将甚于现在。而第二波海啸的引爆点将从目前的按揭抵押市场转向「企业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尤其是企业债中的垃圾债。因为历史规律是:美国经济一旦步入衰退,首当其冲受冲击的就是垃圾债。

 「到明年,美国经济正式确认步入衰退,在实体经济下滑的冲击下,垃圾债券的违约率将急速爬升,预计到9月底违约率将急升500%,从目前的2.68%飙升至12%以上。在62万亿美元(约483.6万亿港币)的信用掉期市场中,有20万亿多美元(约156万亿港币)在对赌垃圾债券,垃圾债违约率大幅飙升的直接后果是这种对赌行为将大规模失败。」宋鸿兵对第二波金融海啸惨景的描述是,「在垃圾债违约率飙升过程中,将有多至上百家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血本无归、最终倒闭;而原本被信用掉期工具保护着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问题也将暴露无遗,直接冲击美国商业银行系统,美国五大商业银行倒掉几家是有可能的。」

全球衰退第二波不可免

 「第二波冲击要比现在这波海啸要厉害。」宋鸿兵分析说,首先危机已从投资银行转向商业银行领域,直接对美国商银系统造成冲击;第二在规模上,美国仅企业债规模就高达22.5万亿(约175.5万亿港币),几乎是第一波海啸冲击的按揭抵押贷款市场的2倍,其中垃圾债佔整个企业债市场的30%,6.6万亿(约51.5万亿港币)垃圾债的规模比次贷规模要大;第三,这次美国经济衰退要比1991年和2000年衰退严重得多,垃圾债违约率势将超过前两次。

 如今全球正在联手阻止金融危机的扩散,中国也出手4万亿元投资工程拉动内需,试图为全球经济稳定贡献力量。不过在宋鸿兵看来,美国经济步入衰退后,实体经济下滑、垃圾债违约率急升都将成为必然,并不是注入流动性或改变货币政策可以扭转的,因而第二波金融海啸也不可避免。宋鸿兵认为,明年,美国经济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衰退。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在今年第四季度或明年初可能出现转折点,明年上半年实体经济也恐怕会出现较大危机。同样,欧洲也面临衰退。上述因素相加,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将超过2008年,实体经济也现危机,所产生的合力冲击力要远大过2008年。

短暂退潮酝酿更大风浪

 不过,宋鸿兵说,从现在到明年二季度可能会出现短暂的「退潮」,与今年上半年次按危机的短暂平息相似。「彷彿一切风平浪静了,股票市场稳定了,金融市场稳定了,人心安定了,但更大的海啸正在集聚力量。」宋鸿兵担忧,直到现在有关方面仍没有对下一波金融海啸给予足够重视。虽然现在2.68%的垃圾债违约率仍属偏低水平,但与2007年8月1.4%的历史最低点相比,在过去一年中已上涨了将近一倍。

宋鸿兵是去年12月离开生活了十多年的美国回到北京的,那时美国次按危机才初露端倪,没人料到大半年后会爆发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啸和华尔街大裁员。

 宋鸿兵说,让他意识到「两房」危机并最终决定逃离华尔街的,是一杯咖啡。

 去年2月的一个平常工作日,已经在房地美和房利美工作了5年的宋鸿兵照例去公司茶水间喝咖啡,却发现免费咖啡没有了。他连忙联络其他楼层的同事,才知道房利美已停止供应免费咖啡。

 「当一家僱员多达6,000馀人、资产1.4万亿美元(约10.9万亿港币)的大公司开始算计小钱的时候,就意味着它可能出现危机了。」宋鸿兵很快向公司同事打听房利美的财务状况,得知2月房利美利润暴跌40%。

 「危机肯定不远了。」去年6月,宋鸿兵出版《货币战争》,年底即从美国抽身回到北京,现在担任宏源证券结构融资部总经理。



■海啸影响下,商家纷纷减价促销。

 危机背后:百思不解的两个疑问

 宋鸿兵在接受採访时多番提及,金融危机实际是按照「逻辑」、「常识」、「基本原理」发展而来的,「只要逻辑正确、数字正确,就可以预见到危机一步一步走来,下一波海啸也一定会来」,但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麽那麽多高职位高水平的人没有言明危机呢?

 「比如『两房』,按照经济学原理,房地产价格年涨15%,居民收入年涨仅3%,房地产市场肯定不可持续,『两房』以60倍槓杆运作,在资产价格下跌时必然会出现危机。为什麽没有提前预判?」

 宋鸿兵的另一个疑问是,在这场危机中满眼都是输家,究竟谁在危机中赚钱了?「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或许通过离岸基金这个『后门』,在危机前就将利润转移走了。」美国财政部的数据也显示,2008年3至5月加勒比海地区对美机构债券进行了坚定、快速的减持,与此同时一些亚洲、中东地区的主权基金却在增持……!

 宋鸿兵划分危机四阶段

 第一阶段:次按「地震」 从2007年2月到2008年5月,以「两房」难以为继为主要标志。

 第二阶段:违约「海啸」 从2008年6月到2009年上半年,主要表现为规模为62万亿美元(约483.6万亿港币)的信用掉期市场发生违约危机;

 第三阶段:利率「火山爆发」 主要表现为信贷全面紧缩造成长期贷款利率飙升,进而引发规模将近600万亿美元(约4,680万亿港币)的利率掉期市场出现危机;

 第四阶段:美元「陷入冰河」 这时全球美元资产将出现信心危机,从而动摇美元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

 中资银行两三年后或「赔惨」



■宋鸿兵曾于1994年赴美国美利坚大学留学,并取得硕士学位。

 此次海啸对中国金融业造成的直接损失,主要体现在一些机构持有的「两房」、雷曼等机构债券和海外投资资产的缩水上。官方表态:损失尚不大。但宋鸿兵认为,随着危机加剧,金融机构倒闭会造成信贷全面紧缩,进而推高美元利率。在金融危机进入第三阶段即「火山」爆发后,中资银行恐因在利率掉期市场操作的失败而出现严重亏损。

 宋鸿兵说,传统银行业的风险暴露和倒闭等问题,会加剧信贷紧缩,美国银行间市场和货币市场将再度出现流动性枯竭危机,这会推高美元利率,在利率掉期市场上长期看跌的人就要赔。

 「利率上涨是一个客观的、无法避免的趋势。」宋鸿兵调查发现,目前中资银行机构在做利率掉期时普遍认为未来美元利率不会走高,而外资银行则一致持相反观点。这样一旦利率走高,中资银行就要赔付巨额资金。

 4万亿计划效果有限

 至于中国出手4万亿元应对海啸的举措,宋鸿兵认为,中国GDP佔全球的份额并不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也不太大,因此很难扭转全球大衰退的趋势;再加上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部分实际早已列入「十一五」规划,分解到每年,只有几千亿元左右的投资额度,虽然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相当,但由于中国GDP在过去20年已翻了四倍,故这一数量级投资规模对目前如此大的经济体是否可以产生足够拉动力还有待观察,效果恐不及1998年。

 准确预言海啸「粉丝」众多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啸,造成无数企业破产倒闭。图为日本一家关门大吉的店舖。

 回国还不到一年的宋鸿兵很忙。与记者的採访也是临时相约,短短30分钟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跑去出席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的一场论坛,在那场论坛上,他要以压轴嘉宾的身份发表演讲。

 记者看到,论坛10位嘉宾中,宋鸿兵相对来说年纪轻、资历浅,但「粉丝」却最多。儘管出场时论坛已近尾声,夜幕也已降临,但台下听众却无一提前撤离,更有不少新听众补进,将会场挤得满满当当。原定45分钟的演讲,宋鸿兵引据论证,足足讲了1小时10分钟,最后,主持人为了不让听众「饿肚子」,才不情愿的将其打断。

 宋鸿兵说,他几乎每个周末都是这样的安排,出席论坛、研讨会、见面会、媒体採访等。自从回国,採访就应接不暇,尤其是金融海啸爆发后。他说,现在除了主要媒体外,已不再接受其他採访了。

 宋鸿兵简历

 ■1968年出生于四川,毕业于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系;
 ■1994年赴美国美利坚大学留学,并取得硕士学位;
 ■1996年后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电信、信息安全等行业工作;
 ■2002年开始先后在美国按揭贷款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担任谘询顾问;
 ■2007年6月出版畅销书《货币战争》;
 ■2007年12月回国担任宏源证券结构融资部总经理。

揭秘十大"臭名昭著"海盗岛 了解海盗历史

注册于伯利兹的“法伊尼”号9月25日在索马里近海海域遭海盗劫持,船上有21名船员。乌克兰国防部已证实,“法伊尼”号载有33辆T —72主战坦克、枪榴弹发射器等武器弹药。海盗9月28日不顾遭外国军舰包围,索要2000万美元赎金。自1991年以来索马里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今年已有至少30艘船在这一海域遇劫。

海盗历史

公元前1350年,古希腊人在黏土碑上留下了他们的愤怒和无奈。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起被正式记载下来的海盗事件。在随后的三千多年中,从地中海到非洲东海岸,从加勒比海到马六甲海峡,隐现于低云与浪尖之间的骷髅旗成了所有水手的噩梦。

大败罗马军团,骚扰君士坦丁堡,洗劫欧洲海岸、摧毁加勒比地区的贸易港口,海盗一度让暴力成了海上世界的行为准则。有人说,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6世纪,国王统治陆地,海洋属于海盗。

盛极而衰,靠帆船打天下的海盗碰上了蒸汽铁甲舰,隆隆的炮声过后海洋恢复了宁静,桅杆上的骷髅旗被炸成碎片。

现代海盗装备先进

1981年夏天,一艘古巴船在巴哈马群岛附近发现了一艘“幽灵船”,它挂着满帆行进,不回答任何信号。侧舷上布满弹洞,甲板上到处是血迹……后来查明,这艘帆船叫“卡利亚-Ⅲ”号,两天前它曾发出求救电报,说受到4艘无标志快艇的攻击。现代海盗逐渐露出水面……

如今,除少数海盗仍用传统的刀剑等武器进行洗劫外,绝大多数的海盗都装备有现代武器和高科技设备,如机枪、火箭炮、鱼雷、通信设施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这也是海盗与陆地劫匪相比更具现代化之处。有的海盗利用雷达确定轮船的位置,使用摩托快艇和自动武器进行攻击,他们还配备有大马力快艇、舰对舰导弹、AK-47冲锋枪等武器装备。

有的海盗船上不但有机关枪,还有电脑、移动电话和圆盘卫星天线,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的犯罪集团甚至恐怖分子联系,随时获得商业和“猎物”信息。有的海盗还对高科技颇为了解,属于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

目前活跃在索马里附近海域的海盗大多是训练有素的武装人员。年复一年,在战乱中“历练”出的海盗们,出手均是稳、准、狠。

有的海盗组织由国际犯罪集团控制,下设分支机构,在各个地区都有雇员;还有些海盗联合开船、统一行动,看起来更像是舰队作战;有的海盗组织背后还有大商人投资。海盗的“生意”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不仅从事劫船掠货等活动,还贩卖人口、参与或者主导走私、勾结恐怖分子等。

拥有了先进武器、强大的集团组织接应等硬件条件,现代海盗开始凭借他们越来越聪明的头脑布下天罗地网,运用各种招数,令各国渔船防不胜防。

索马里海盗缘何愈益猖獗

一艘载有33辆T-72型主战坦克和大量弹药的乌克兰货船9月25日在索马里附近海域遭劫持,这一事件再次将全球目光吸引到这片号称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上。

自今年7月20日以来,在索马里附近海域被海盗劫持的外国船只至少已有16艘,仅在8月19日晚至8月21日的短短48小时内,就先后有4艘船在亚丁湾落入海盗之手。




世界十大海盗岛屿—— TORTUGA

1、Tortuga位于海地北海岸,属于多岩石的岛屿,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海盗基地。1630年左右由于劫持西班牙的商船而被法国政府驱赶的海盗就定居于此。在影片《加勒比海盗1》中,Tortuga就是海盗首领Jack和Will最先赶赴的岛屿。





世界十大海盗岛屿—— Port Royal

2、Port Royal(皇家港口)群岛位于牙买加,是16世纪一个非常重要的航海港口。当时的英国政府鼓励海盗定居在此并袭击过往的法国和西班牙商船。在1692年 6月份那次非常严重的地震使海水淹没了岛屿上的城镇之前,这里都被称为“海盗乐园”。位于弗吉尼亚的航海博物馆中对此次地震有着比较详细的记录,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

在《加勒比海盗3中》,Jack船长成功离开了毛利人的岛屿后遵循着terage的指示来到了这里,并在这里找到了名叫dalama的吉卜赛女人。

3、Nassau(拿骚)位于巴哈马群岛中北部的新普罗维登斯岛(New Provindence)北岸,距美国的迈阿密城只有290公里。这里曾经是一个非常破烂不堪的小镇,甚至连真正的房子都没有。但是Nassau却见证了历史上海盗的黄金时期,作为当时加勒比海域最强大的海盗集团,这里出现了历史上很多非常有名的海盗首领,比如Calico Jack、Rackham、Anne Bonny和黑胡子。一直到1725年英国政府特派伍德·罗杰斯来此“剿匪”,这里的海盗团伙才慢慢消失。所以拿骚岛的格言为“消灭海盗——振兴经济”。




4、 Cayman Islands(英属)开曼群岛由佛罗里达迈阿密以南480英里的3个加勒比海岛屿组成,包括大开曼岛、小开曼岛和开曼布拉克岛。在1503年被哥伦布发现,由于正好位于墨西哥和古巴航线的中间,可以作为海盗中途停留休息的地方,所以经常被海盗用作基地,特别是臭名昭著的黑胡子——爱德华·蒂奇。1722年左右,托马斯·安斯蒂斯海盗船航行到大开曼岛附近的时候,被英国军队发现并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死伤了很多船员。

现在开曼群岛利用其悠久的海盗历史文化吸引各国游客,比较著名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海盗节,每年九月份举办,为期一周。

5、 St、 Croix(圣克洛伊岛)在海盗的黄金时期还只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由于处于三角贸易区的中心位置,又有一个不为众人所知的隐蔽的港口,所以为过往的海盗提供了非常完美的隐蔽场所。1717年1月,英国的士兵在此击败了海盗约翰,战争的幸存者在这里几乎被饿死,恰巧另外两个海盗单桅船救了他们并一起逃往了Virgin Gorda(维京果岛)。




世界十大海盗岛屿——Virgin Gorda

6、Virgin Gorda(英属维京果岛)是1493年由哥伦布在寻找新大陆的第二次旅途中发现的群岛,岛的得名是因为哥伦布认为从海上看过来它就像一个躺着的有着突出的腹部的女人。该岛因为锯齿状的海岸线为海盗提供了非常安全的停泊地点,包括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海盗“黑胡子”和基德船长。



世界十大海盗岛屿——La Blanquilla

7、 La Blanquilla岛位于委内瑞拉,在岛上能够看见的距离内没有多少船只经过,《海盗共和国》的作者科林、伍德认为它是那些为了躲避巴巴多斯岛和法属马提尼克岛法律制裁的人们的非常好的藏身之处。海盗“布莱克·萨姆”于18世纪在岛上创建了他的海盗基地,并藏匿了很多珍宝。这些宝藏于1984年被发现,委内瑞拉政府将于2007年6月份开始用这些宝藏建设国家旅游设施。




世界十大海盗岛屿——St. Kitts

9、根据安格斯所著的《海盗的历史》,17世纪末,法国政府在一些海盗团伙的帮助下,以“基德船长”的名义袭击了St、 Kitts(圣基茨)岛。基德船长生于英国受雇于法国,当他偷了法国军队的一艘船并将船开到了尼维斯岛的时候,很快就成了英国的英雄。但是最后还是因为曾作为海盗而被指控,并在泰晤士河边被实施了绞刑。



世界十大海盗岛屿——Guadeloupe

10、 Guadeloupe(法属瓜德罗普岛)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中部,根据《海盗共和国》的作者科林·伍德的描述,著名的“黑胡子”海盗(在他胡子上插着两根点燃的导火线并在其牙齿上钉了徽章)在1717年11月28日逃离该岛,逃走的同时还偷走了一艘法国的运糖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