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湾,一切都那么安静。 林彪父子两个,在黑暗的书房里聊天。“读书与处世。我们今天就谈这两个题目。”林彪说。 “这两个题目都很有意思。”林立果渴望与父亲多交谈,当然很高兴。他首先问林彪:“你觉得列宁、斯大林和马克思有什么不同?” “我喜欢马克思,有时他很温暖,越是他偏激的时候越可爱。他喜欢用不同的句法表达同一个意思,而列宁、斯大林用一个句型表达好几个意思。文采上是不用说了,做人上也看得出明暗大小来。毛泽东也喜欢用那种模棱两可的口气说话,不交代清楚,神秘,留下一手。当然,他的文章是条理清楚的,深入浅出。但是,他不应当装作什么都懂得,好象万能的上帝。他不懂得国计民生,不懂得经济规律,所以想法古怪,乱弹琴。很多概念都是模煳的,如四清社教、百花齐放、公私合营,都是这样,只有他一个人能够解释。你当了他的应声虫,不好也是好;不当他的应声虫,好也是不好。黑格尔说,何谓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就是公众利益的代表者。毛泽东的认为伟大人物就是他的利益的追随者。群众追随,群众伟大;个人追随,个人伟大。他还好意思说时势造英雄呢?整个就是英雄造世界的理论,比尼采还厉害!也有道理。你百依百顺,他就完全放心了,你就是他了。所以,我也说过很多话,是赞美他的。后人会说我阿谀逢迎他,巴结他。随便他们怎么说了。我原来是真心觉得他伟大他正确的,我保他。别人说他有污点,我是一概不承认。后来,我知道不行了。他做得太过分了,叫人无法老跟下去。” 叶群进来,给林彪放下一份文件,看看林立果,说:“没给老爸说点笑话吗?”“你也可以听一听。但是,不要出去胡说。”林彪居然允许叶群听讲,这是少有的。他嘱咐叶群:“话要少说,书要多读。不明白的事情,不应该说;真正明白了,就没有必要说了。所以,能说的话大都是无聊的重复,真东西只有教师给学生讲。你明白吗?”“我明白首长的话。我得记下来。”叶群受宠若惊地说。 “你还是不明白。如果明白了,就不会说这种话,也不必记下来。”林彪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学说,儒家重赏,法家重罚,道家赏罚分明。所以我相信道家比别的好一点。道家讲究养生,我觉得有意思。我不想干更多的事情,就是好好休息。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干很多事情。我打了几十年仗,不想再弄别的,也没那些精力。可是,阎王当家,大鬼小鬼都不知道自己明天该如何。怎样看阎王?就是看他的利益。万般皆下品,利益唯独高。离开利益,什么都看不清。” “我们有没有利益问题?也有。刘少奇他们有没有利益问题,有。老百姓也都有。利益归利益,但是要适可然止。少奇的书(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作者注)写得很好,他说党员的利益服从全党,没说不要利益。全党是谁呢?现在成了毛泽东一个人了。一个人!他做事没有限度,凡事做绝了。绝了就是一点论,必有大恶果。恶果大了,就显露出来;恶果小了,还勉强压得住。斯大林在世时,很多事情做绝了,于是就有人反对他。后来把他的尸体拖出来,也是绝了。毛泽东穿着睡衣骂人家(指赫鲁晓夫,作者注),也太过分了。阿尔巴尼亚处理他们的女政治局委员,也绝了。毛打击王明,往死里整,乱了套。对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都过分了。才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刘少奇和彭真,都是有本事的人,他们对干部赏罚分明,一视同仁,自己不是混饭吃的,也不要别人吊儿郎当。这是对的。他们整人也不象毛那么厉害,所以建立了势力。毛泽东老是喜欢说辩证法,不知他的辩证法是个什么东西!他说的社会主义,也越来越叫人不知是什么玩意儿了。” “我看,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平均主义加独裁政治。”林立果说。 “平均主义,也当用两点论的眼光看,有好有坏。”林彪还是那么平静,叶群也学乖了,小姑娘似地双手抱膝听讲。林彪的兴趣既不在叶群身上,也不在儿子身上,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心得流放。他看了看自己的手背、手掌和指甲,说:“过去穷人那么多,平均了,大家就高兴。现在虽然苦,可是大家都一样,差别不大,也就稳定。至于独裁,那是肯定的。毛自己也承认。你们不觉得他象个痞子吗?太象了!如果我将来输给他,只会输在我痞子劲不够上。正经的打仗,我不怕。我打仗的时候,不在乎小东西。有些所谓将军,常被小股游击队和小部队骚扰得烦躁不安,甚至误中了奸计。不好。要看主要目标,小的挑衅、刺激、污辱,算了。我只注意根本问题,认真对付。我不会过分,会有分寸的胜利。胜利了,也要给人一条活命,给人饭吃,不能想法治死人家。对孩子也是一样,自己养的要关心,不是自己养的,也要关心。” 林彪看了看叶群,叶群低下头去。“说到韬晦,我不否认。谁不韬晦?就看谁搞得象样罢了。很难说啊。对毛泽东,你还是得讲韬晦,曹操说,胸有大志,腹有良谋。一切是非,不说,不解释,只附和。不成熟的话不说,宁肯沉默。把自己的兴趣都隐藏起来,使他不知道我们想什么。当他是外人,是贼骨头,不示以感情。同时,要吸收他的智慧。”林彪突然来了情绪,眼睛睁得老大,额头居然也放光了。这是他生活中少有的现象,叶群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以为首长要发布什么命令。 林彪用手势将她按了下去,说:“近来,毛泽东经常对我表示轻视、不满,我在被污辱,被鞭打,被讽刺。他歧视我,毫无理由地歧视我。这种生活太无聊,但是没有什么办法打开新局面。所以,我只有学习,读书。我能靠近他吗?越靠近越危险。叫我表示感情?根本谈不到了现在。与一个专门仇恨、轻视、终日算计别人、将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去的人套近乎?我不干。勾心斗角、热衷于倾轧的人,何情可言!我不再对他有多大的希望了。 林立果看看父亲,觉得心头一阵心酸。他扶父亲坐下,生怕他因激动而生病。叶群劝林彪好好休息:“今天讲得很多,还好。老虎,要反复思考,认真学习。” 林立果没有理会叶群。叶群出去了。林立果看着已经平静下来的父亲,诚恳地说:“爸爸地话,给我照明了道路。可能有人说忠说奸地议论我们,但是,中国的历史会在我们的道德上给以清楚的评价。我坚信,我们是觉醒了。现在分辨谁忠谁奸,已经不必要了。” 林彪经过长期的静观默察,终于丢掉幻想,对毛泽东的态度变得明朗起来了。他对儿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我最近看了好几遍屈原,一点用处也没有,徒增烦恼。我们是军人,应当有自己的办事风格。” 林立果说:“我建议,先消灭周,毛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 林彪微笑着说:“周那个人,不是中国的祸害,甚至可以说是个好人。为什么?因为他基本是在保自己,并不主动害人。这无可厚非。谁不保护自己呢?生物都有这种本能。中国的祸害是毛。他是主要矛盾。他不掌权了,什么都好说了。” 林立果说:“可是毛周围有周这样貌似大忠、实则大奸的大帮凶,事情就难办。”林彪摇头:“那等于自杀。你杀了周,毛不认可,周身后的军队就出来勤王。你觉得周恩来手里的军队力量很大吗?没有我,他就是军队中最有实力的人。难道他的实力比毛泽东的还大?本来没有毛的大,可是毛胡来,很多力量就被周拣起来了。” “那就只好兵谏毛泽东。”林立果说:“不然我们会坐牢、杀头。这条路子,我想过。似乎是一条正确的路子。” 林彪深沉地说:“仗是不能乱打的。中国人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乘之师。具体怎么做,还是问题。这种方式,要有巩固的政治基础,雄厚的经济力量,充足的兵员和优良的武器。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考虑问题。开始名声不好,后来就会被人民接受。天下苦秦久矣!” “我们可以不可以造成割据形势,将中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林立果问道,“打几次仗,即使我们吃不掉他,他也不能吃掉我们。然后谈判停火,南北分离。” “打仗,要么不打。要打,就要致命。”林彪说,“你的想法还比较幼稚。战争中不能想自己坐牢、杀头,只能想胜利。你要记住这个要领。我曾经把这个经验写给刘亚楼。含煳不得,犹豫不得,宽容不得。胜利了,什么都好说了。” 林立果兴奋地说:“胜利以后,我们怎样治理这个国家?”林彪微笑着说:“老虎,我告诉你一句话,你记住了:我治理不了这个国家。不要说现在千疮百孔,就是正常情况,我也不知道怎么管理国家。这样大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各种事业,都是非常复杂的。我不喜欢行政事务,不喜欢交往,身体情况也不好,不能管理国家。这就是我为什么觉得委屈的原因。我有自知之明,从来没想当什么国家主席。” “那我们还打天下干什么?”林立果问。 “开始打天下,是为了平等、公道、安全。”林彪划了一根火柴,看着它慢慢熄灭,苦笑着说,“打下天下后,才知道,世界上哪有这些东西。很可笑。” “我以为我们能治理好国家。”林立果踌躇满志地说:“怎么也比老毛弄得好点。” “你有这个信心,很好。可是,我告诉你,你得会用人。要叫各种有本事的人去管理国家事务,包括党的事情。要把各种受委屈的人利用起来,要将人们的不满转化到生产和管理上去。这些,我都不行。我只懂得点军事,对国家的统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很大的热情,但是能力有限。我希望保持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保障军队发挥正常作用,就行了。我多次表示过这种意志,毛不是不知道。可是庐山上,他还是无中生有地诬蔑我要抢班夺权!毛泽东的错误就是以为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对,别人狗屁不是。” “要想叫他知道自己不是一贯正确,就得来硬的。”林立果说,“兵谏也行。那么,一开始就要狠狠地打击他,才能逼迫他就范。只要坚持三五个月,我们就能搞臭他,叫他无法再掌权。他这个人是容易搞臭的,只要稍微给人们一点点自由,让人家说话,不出一百天,他就得臭。” 林立果说:“那我们现在干什么?他们都在加紧准备,形势逼人啊!” 林彪说:“我不能背叛我的事业。我首先得争取和平解决。当然,毛这个人很固执,和平解决的希望很小。可是人老了,性情可能会温和一些。谈话看来是没有希望了,但是除了谈话之外,也许还有别的办法,不一定要马上打仗。实际上,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最坏的办法。再说,现在他们没动手,我们如果先动手,说不过去。”
2013年12月28日星期六
毛泽东的霸术
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单位发票,参观过毛泽东生前的住处。那是一个卧室兼书房的房间,四周书架上布满了线装古书,有传言说毛读《资治通鉴》有十七遍之多。大概很多人都想知道哪些书籍真正影响到了毛的思想。如果任我选择,最想看到的该是历代各版本的《商君书》,最有看头的当是毛本人对该书的点评,体会和注释,而不是毛批《资治通鉴》或马列著作。 公孙鞅于公元前359年至338年任秦相,在位21年。史记公孙鞅初见秦孝公,大谈圣人帝王治国之道,秦王以为虚无缥缈,听得昏昏欲睡;再次见秦王,谈王者之道,秦王以为不切实际,兴趣不高;第三次见秦王,谈霸业之道,强调国家强盛的短平快,得到秦王认可。《商君书》大概是公孙鞅为秦王设计的称霸规划,该书原著29篇,现存版本24篇,且多有误漏。 1974年是文革后期,毛发动了所谓的“评法批儒”政治运动。这里的“评法”,即学习研究公孙鞅及《商君书》所代表的法家思想。现今的流行说法是,评法批儒运动是针对时任总理周恩来的政治运动。实际上,毛在晚年感受到了世人的对其建国后一系列政治决策的不满和怨恨。在毛看来,许多人,尤其是其身边的老人有误解,他试图公开向世人解释其思想渊源。 真实的毛泽东思想源于《商君书》 距今两千年前的《商君书》虽然只谈低档次的霸道,省略更高级别的圣人与帝王治国之道,但今天读来,仍然令人震憾。 第一个震憾是《商君书》中对人性的掌握。公孙鞅认为,人性的自然状态是趋于好逸恶劳,过度的安逸是淫,过多的恶劳是懒惰。好逸恶劳的结果是国家虚弱,因此,不能顺着百姓的天然本性走。商君的治理办法是,一赏九刑,即好逸恶劳者可能受到九种刑罚的惩治;而开荒种田或享有军功者可得到国家的奖赏。这样,国家与百姓共损共荣,政府以名利为权柄,引导民众的行为,尽可能地抑制好逸恶劳的现象。 这里我们看到毛继续革命理论的影子。就在今天,在纪念毛诞辰120周年的大会上,习总还强调毛当年的警示,决不当李自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个震憾是《商君书》中的愚民政策。商鞅认为,民不贵学虽愚钝,但朴实,能够集中精力,踏踏实实地做实事,值得鼓励。他把靠嘴皮子和社会地位为生的儒生,知识份子,官僚等分为六类,称他们为国家的蛀虫。这些蛀虫一不能直接创造财富,二不能上战场厮杀,对国家强大来讲实属废物;而且,这些蛀虫不断地为不同民众示范如何享乐,如何逃避劳动和军事。所以,商君提出,任何官爵的任命,必须考虑候选人对国家有物力或军力上的贡献,不能仅凭巧言辩说取得。 这让我们想到毛的人民是历史的动力之说,想到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官僚接受再教育,看到关闭大学,禁书,闭关自守的思想根源。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愚民政策是采纳所谓霸道政策时的做法,至于更高级的帝王治国或圣人治国,大概不会采用此处的愚民政策。 第三个震憾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史载,商君治下21年,秦国真正做到了王子与平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止一位王公贵族因违法而受到严厉的惩罚,以至于有的人干脆躲在家中,长时间闭门不出。即使不犯法,贵族的后代如果对国家没有贡献,也不可以继承父辈的地位,甚至家产。 商君在秦孝公过世之后失去庇护,死得很惨,主要是这些平等政策得罪了当时的豪族。 中国至今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中老年人怀念毛治时代的平等,尤其是个人财富的相对平等。 功成身退 天之道 史载商鞅治理秦国数年,国富民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秦最后一统中国,商鞅变法,秦制改革,功不可没。司马迁《史记》专辟一章,为其立传,历史地位相当高。但还是有几大遗憾。 老子有言:功成身退,天之道。在商鞅的执政顺畅的时候,曾有人直言劝告商鞅功成身退,但被其拒绝,最后的结局是车裂身亡。如果商鞅及时退下,用剩余的时间补充《商君书》,讲清帝道,王道和霸道的方略,其历史地位也许有所不同。 毛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如果他在50年代及时隐退,其历史地位和中国的走向也许可能重写。 阶级斗争的昨是今非 法家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圣人不仁,搞阶级斗争是自然而然的事。 打江山靠枪杆子,够狠够黑不够,最高明的手段是分化社会,术语就是阶级斗争。毛一出道,就悟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看到中国社会农民阶级这一群巨大的政治资源,奉为至宝。接着就围绕农民阶级,建立农民武装,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持久战,打土豪分田地等等,直至利用农民的力量,取得国家政权。 阶级斗争是现代政党最常用的手段,只不过以不同的面貌出现。美国现在的两党互斗内耗,严重时导致政府瘫痪,同样根源于阶级斗争,只不过西方精英们忌讳使用阶级斗争一词,用保守派或自由派来替代而已。 阶级斗争是毁灭的哲学,在消灭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时非常有效。但是,时过境迁,将阶级斗争的方法带到执政中来,其效果类似于用拆楼的方法建新楼,最后的结果是毁灭,这是四九年建国以来直至文革结束留下的教训。 对冲阶级斗争的中庸之道 对执政方来说,对冲阶级斗争,需要的是中庸之道。商鞅看到了这一点,而毛或是没有觉悟到这一点,或是出于自信,或是对使用权力改变人性的力量有过高的期待。 商鞅的策略是,不论出身,只要聪明肯干,为国家所用,皆有发财和向上升迁的机会。他这套防止富者永远富,穷者永远穷的制度,给所有人予机会和希望。这套办法与后来的科举制度有异曲同工之效果。 但毛没有出台一套可行的中庸之道办法,从三反五反,反右四清,直至文化大革命,关闭大学,与普天下知识分子作对斗争,却启用陈永贵和王洪文等人,是一大憾事。 真实的毛泽东思想是一套霸王之术。 评论(2) 引用 浏览(2053)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pumbaa 留言时间:2013-12-27 16:16:55 很有道理。我记得老毛第一篇引起赞赏的文章是《商鞅徒木立信论〉但是,我总觉得老毛没有一贯之的理念。 商鞅,也是用术而已。未知老毛到底有没有“毛泽东思想”? 作者:Justice_voice 留言时间:2013-12-27 18:31:47 史语, you know a P 共有2条评论 当前为第1/1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跳转到: GO
2013年12月22日星期日
規則揭秘︰美國高中排名哪個更靠譜.
隨著美國留學的低齡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走上了高中申請的道路,如何選擇適合的高中也成為家長[微博]和學生共同關注的問題。搜索高中最直接的方法可能就是查看高中排名,然而稍稍在網上做一些研究就會發現,高中的排名五花八門,既有公立高中的,也有走讀高中的,還有寄宿制高中的,既有全國的,也有州內的,還有學區內的,甚至連一些小型培訓機構都在發布自己統計的高中排名,沒有一個官方標準。今天的文章就為大家介紹幾種認可度較高的高中排名,方便大家在選校時加以甄別。 一、USNews & World Report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排名榜 除了每年公布大學榜單外,《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志也對全美的兩萬多所公立高中進行評估分析,發布全國和各州的最佳高中榜單,其中表現最優的500所高中獲得金牌榮譽。 此排名主要依據在校學生三種層面上的表現,首先是全校學生在本州的閱讀和數學會考中的整體成績情況,是否超出州平均水平,其次會看弱勢群體學生(如美國黑人/非裔,西班牙裔/拉丁美洲人,或者是經濟狀況不好的學生等)的整體表現,最後會按照高三年級參加AP/IB等高階課程的人數比例以及統考成績計算出“大學預備績效指數”,綜合三項表現的得分最終確認出最佳高中。除了發布綜合排名外,此榜也提供針對“基礎理科教育”和“重點高中”的金牌學校專項排名。 此榜單僅考察美國公立高中,對申請交流項目或在美有監護人的學生和家長而言參考價值更高。對大多數申請美國私立高中得中國學生不適合。 二、BoardingschoolReview 排名 在選擇寄宿制私立高中時,一個經常被引用的排名就是Boardingschool Review(寄宿學校評論)對300余所寄宿制高中進行統計分析發布的榜單。 該榜單不設學校綜合排名榜,而是按照在校生人數、寄宿學生比例、國際學生比例、學費水平、獲得資助的學生比例、平均課堂人數、師生人數比例、持有最高學歷的教師人數佔比、捐贈規模、錄取難度、課外活動、體育項目、AP等高級課程開設量、SAT平均成績、SSAT平均成績以及學校歷史等十余項指標分別發布榜單,其中最能體現學校的學術質量的指標應該是AP課程、SAT平均成績、SSAT平均成績,以及錄取率等。 該榜單根據考核指標的統計結果將學校分在不同等級,同一等級的學校按首字母排列,不再進行等級內排名,因此學校並不存在排名第一或者第二之說。家長選擇時更多是看根據某種考核指標學校處于哪個級別。 總體來說,越優秀的學校在核心指標排名中越靠前。例如前面我們介紹過的小常青藤盟校Philips Exeter Academy,在SAT成績、SSAT成績、錄取難度、捐贈、課外活動、體育項目等多項指標考核中均處于第一等級,是當之無愧的私校翹楚。 三、PrepReview排名 如同國內重點高中會非常強調畢業生的985大學錄取率和一本通過率一樣,美國高中的畢業生走向也是對學校進行評估時的一項關鍵指標,PrepReview排名就是專門針對常青藤大學入學率和HYMPS(及哈佛、耶魯、麻省理工、普林斯頓和斯坦福五所頂級大學)錄取率所發布的榜單。PrepReview每年會按照學校類別,公布前30名寄宿制高中榜單,前30名走讀高中榜單,和前50名私立高中綜合榜單,排名依據為學校近五年來錄取至最頂尖大學的學生比例情況,例如走讀榜排名第一的紐約Trinity School,在此榜的統計中顯示,畢業生里42%的學生被常青藤盟校錄取,17%的學生進入五大名校,成績相當顯赫,學校內部競爭的激烈程度也可想而知。 除了PrepReview榜外,另外還有一個MatriculationStats網站大家也可以關注下,該網站不僅統計五大名校和常青藤的錄取結果,也綜合統計前25名大學/15名文理學院及前50名大學/30名文理學院各自的錄取比例,數據更為全面。
2013年11月29日星期五
一个英国人眼中的天朝真相:强盛外表下隐藏的另一面
道:“不,先生,是上帝要这样。”
事实证明,那个古老的东方帝国,是个上帝都会挠头的地方。马礼逊很快发现,他要挑战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有一个专制王朝的傲慢与偏见。
二十五年的时间里,这位西方派往中国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不仅留下了第一部中文版《圣经》和第一部《华英字典》,还留下了大量的书信和日记。这些文字在今天读来,意味更加深远。
在马礼逊诞辰230周年的今天,我们可以跟着这些文字,看到天朝强盛外表下的另一面。
危险的事业
1782年1月5日,马礼逊出生于英国北部诺森伯兰一个简朴的农家。由于父亲是家乡长老会的长老,马礼逊自幼便受到熏陶,17岁那年,他开始对传教事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接受语言、医学、天文、数学、神学等方面的教育。1804年5月,他向伦敦传教会申请成为传教士。
新教大规模传教运动是伴随欧洲工业文明的曙光兴起的,而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民和独特的文明,都对西方教会有着致命的吸引力。1805年,伦敦传教会决定委派马礼逊到中国开辟新的教区,马礼逊欣然接受了任命,并悉心地准备自己的中国之旅。
当时,有人去伦敦大英博物馆访问,常看到这位青年坐在里面非常用功地看书,书上的方块字奇特而让人无法辨识。于是此人忍不住走过去问,这是哪个国家的文字?为什么要读它?年轻人回答,这是中文,是一种非常难懂的文字,但就是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推动力”促使他去钻研。
经过8个月的旅行后,1807年9月8日傍晚,马礼逊抵达了目的地广州。岸边货船装卸的喧闹,河上民船来回穿梭时,船民们的大声喊叫,都让他感到极度兴奋。
然而,理想很快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负责迎接他的美国领事及英国商人,都不约而同地提醒他,“欧洲人根本不知道要住在中国及请中国老师教授中文有多么大的困难。”
19世纪初的清朝,执行的依然是雍正时期便开始的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传教活动是被严厉禁止的。帝国的统治者们相信,一旦臣民们信奉了洋教异说,清廷的法令就难以实行,政权的合法性便难以维系。如同乾隆皇帝在《四库全书总目》序中说那样,西方宗教“悠乱纲常,莫斯为甚,岂可行于中国哉?”
1805年12月,也就是马礼逊来华前不久,嘉庆皇帝刚刚重申,广东省务必禁止一切传教活动,除了商人以外,一律不准外国人在澳门居留,有内地百姓暗中接应的,应当惩办。这是“整风饬俗之要务”。
因此,马礼逊来到中国后,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一开始,他试图从衣着打扮上变得更像中国人,以期待和百姓打成一片,他练习用筷子吃中国饭,穿中国人的衣服。他按照中国人的姿势写汉字,这弄得他两侧肩膀非常疼痛。甚至于,他在头上挂了一根辫子,并且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把手指甲留得老长——在西方人看来,这是不讲卫生的习惯。
但他很快察觉,这实际上是告诉大家,他跟其他外国商人不是一个圈子,于是他又像其他外国人一样,穿上了白外套。
另一个麻烦随之而来,正如马礼逊一开始被告诫的,学习中文是危险的行为。清廷严禁中国人教外国人学中文,否则处以极刑。
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了一个中文老师,这个人身上经常带着毒药,准备一旦被当地官府发现,随时服毒自尽。马礼逊“不得不在晚上学习中文,并将房间的灯光遮蔽,以保护他自己的中文老师”。
就连中文书籍,马礼逊也是偷偷买来的,有一次,他的男仆和人串通,在买书时诈骗了他30元,马礼逊明知真相,也只得接受。
令他更为不解的是,他发现自己要教中国人学英文的想法也是错误的。他在信中写道,没有一个中国人想学英文,只有少数中国商人跟西洋人学会了一些英文商品的名词,能够与西方人贸易往来,就以此为满足了。这似乎源于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中国人见到我们时称我们是番鬼,他们认为我们很奇怪,尤其当我坐下来用中文同他们谈话,非常好奇,年轻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意举止轻浮,表现不敬重我。”
停滞的帝国
1809年,马礼逊受聘成为了东印度公司的译员,从而终于获得了一个在华居住的合法身份。他在写给教会的信中心境复杂地说道,这项任命首先可以使他居留在中国,也可以促使学中文,当然也有薪水。但是这项任命不利之处在于,这将占据他很多时间,从事与传教无关的事情。不过,作为一个权宜之计,马礼逊一边担任公职,一边暗中翻译《圣经》,并向身边的人们布道。
成为了译员,意味着将和更多的官员打交道。中国官员的优越感显然比普通百姓更强烈,在频繁地与中国官员开会后,马礼逊认为“中国官员们极其傲慢、专横和喧嚷,他们有时三四人同时讲话,声音之大,像是在骂大街”。
由于中国和东印度公司发生了贸易纠纷,1816年7月,英国派出了一个以阿美士德爵士为特使的代表团来华,与北京的宫廷调解。马礼逊被任命为随团成员。这使得他有幸得到了一次一睹天颜的机会。8月12日,英国使团船队抵达了天津,第二天出席了一个盛大的欢迎宴会。马礼逊注意到,英国特使和传教士只能坐在非常低的垫子上,而皇帝的随员则坐在铺着红地毯的地上。
双方随后就觐见礼仪开始了一场长达八天的谈判,英国特使被要求使用中国的三跪九叩大礼。经过长时间的争论,中方表示不强求这些礼仪了。但是,又催促使团立即动身赶赴北京,英国人走了整整一夜,次日黎明抵达了皇帝所在的圆明园,没有洗澡,也没有换衣服,就被领到了大殿门外。
英国人提出,经过了一夜行程,使团已经过于疲劳,要求延迟到第二天会见。于是一位中国大臣进入殿内启奏皇上,说英国特使病了。皇上恩准其休息,并派了一位御医来看病。御医发现英国特使并没有病,回去如实禀告。这触怒了嘉庆皇帝,他随即召开了一次内阁会议,但没有人敢站出来解释真相。
嘉庆随即降旨要求使团立即离开,这次中英谈判宣告夭折。后来,皇帝终于发现了事情的真相,革去了相关责任者的官职,但中方没有就此次事件对英国人做出任何解释,只是在使团离开中国的当晚,派人赠送给英国人三件礼物,称为“赠品”,也收受了使团三件礼物作为回礼,称为“贡品”。
与它的傲慢相比,这个专制政权的执行能力令人生疑。1809年底,马礼逊在写给教会的信中提到,整个夏季沿海的中国海盗船不断在广东沿海烧杀抢掠,有数千居民被海盗杀害,有时在广州城的总督府都可以听到海盗放射土枪的巨响。但是中国官府的水师战斗力非常差,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广州府曾请英国人协助剿灭海盗,英国人表示只要中国总督正式提出请求,他们可以协助,但中国方面却再也没有下文了。
另一份相关记载是,1822年10月2日晚上,广州外国商行以北的一家中国糕饼店突然失火,并蔓延到所有外国商行。破晓前,马礼逊连忙用中文写求援信给总督府,要求派人来推倒危险房屋和维持局面,到了凌晨5点钟,又写了两封求援信给中国官员,同时又写了一封直接送往两广总督处,但中国官员竟然无动于衷。火灾最终导致数千间房屋和商号被焚毁。事后总督说,他没有收到马礼逊的来信。
这个帝国似乎处于全方位的停滞状态中。在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时,马礼逊在序言中写到“没有一个中国政府或士大夫的目的是扩大人们的知识范围。政府的目的就是……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官职,来统治国家。知识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等,都不在政府的考虑之内。”
事实上,这个帝国也并不像它表面上这样自信。据马礼逊记载,1814年,中国北方发生叛乱,有人危言耸听地声称这是天主教徒煽动的,导致朝廷下令秘密调查澳门天主教与葡萄牙人的动向,还颁布谕旨,禁止百姓阅读民间小说,因为小说内容常常讲述“官府压迫与百姓反抗的故事”。
权利与义务
或许是因为社会的停滞,在马礼逊眼中,中国人对现代医疗卫生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如同他在广州见到的那样,在路边和市场的摊位上,随处可见摆放着出售不加遮盖的干巴巴的蔬菜。当地有一位名医,看病基本只用一种药,就是大黄,这位医生姓王,因此人们都管他叫“大黄王”。当马礼逊在当地开设了一个诊所后的几个月内,广州周边地区数千个病魔缠身的人涌入这里。
另一种懵懂来自于法律制度上的,1822年,一艘英国兵船的水手与中国海岸上的居民发生了争斗,有中国人被杀。总督府要求英方交出凶手,根据中国的法律判处死刑。但英国人否认自己的人在此次事件中有罪。一些中国商人建议英方息事宁人,他们甚至建议英国指挥官,就说他们的船上有两人失踪了,这两个人就是凶手,因此也就没有引渡可言了。而在英国人看来,这种处理方法即使有效,也是十分荒唐可笑不能采用的。
随后,马礼逊参加了对中国政府的谈判。他首先承认,在欧洲国家里,外国人犯了杀人罪,应当受到居住国法法律审判,但是他不认为在中国应当如此,
“对两个国家,或两个人而言,双方都各有权利与义务,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而言,也各有其权利与义务。可是中国人却不承认国家既有权利,也有义务,他们对外国人的要求是必须绝对地服从中国的法律,在其法律中不给外国人以任何实际的保护……事实上,中国的法律是由坐在公堂上审讯的县官高兴而任意解释和判决的”。
马礼逊对中国法律制度的不信任由来已久,1820年末,他写道,最近东印度公司的船上的一位官员持枪打死了一名中国人,据闻凶手已经潜逃,而中国官员前来调查时,发现船上有人自杀,便认为凶手就是那个自杀者,草草结案,“这种奇怪的法律模式却绝对有效地执行了。”这场谈判以英方的获胜而告终,凶手最终没有被交出来,而两国之间因为此次事件受到影响的贸易往来也恢复了。
这项开“领事裁判权”先河的事件,往往被后人视为传教士“侵华”的铁证。在远赴中国之前,他曾说:“中国人有许多受到较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他们不会在我们之下,只会超过我们。”而在1824年,当他回国进行公开演讲时,这种评价变成了“中国人对落水即将溺毙的人无意去施救。他们虐待家奴和妻妾。中国政府的公堂里,对尚未认罪的男女严刑拷打”。
无独有偶,马礼逊的好友,1793年曾随马嘎尔尼访华的斯当东也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说:“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制,而是在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困的土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在1824年写给教会的报告中,马礼逊用耐人寻味的口吻,中国人占全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我们基督教新教教会有责任去照顾他们。”
1826年5月,在英国休息了三年后,马礼逊重新启程回到了中国,并在这里工作到了1834年病逝为止。他被安葬在澳门。
七年之后,鸦片战争爆发,文明的尝试终究被武力侵犯替代。这一年,一败涂地的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拥有80万军队,而进犯中国的英军只有7000人。
这些苍白的数据,仿佛都是一个专制王朝的昔年旧梦罢了。
2013年11月26日星期二
华尔街日报:亿万富豪不会告诉你的10件事
“我们越来越富有。”2013年,受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等200名新晋富豪推动,全球亿万富豪手中的财富触及纪录新高。《福布斯》2013亿万富豪榜上的1,426名富豪资产总计5.4万亿美元,较上年的4.6万亿美元劲增17%。榜单中还不包括皇室家族(呃,还有独裁者)。其中有442位富豪在美国居住(《福布斯》的数据显示,有386位富豪在亚太地区居住,366位在欧洲居住,129位在除美国以外的美洲其他国家,103位在中东和非洲)。另一项由私人财富管理咨询公司Wealth-X和瑞银本月发布的调查显示,美国亿万富豪的资产平均为108亿美元,高于去年的91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其他阶层的 资产自“大衰退”(GreatRecession)以来实际出现下降——而且尚未恢复。与此同时,美国其他阶层的 资产自“大衰退”(GreatRecession)以来实际出现下降——而且尚未恢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简称美联储)数据显示,经通货膨胀调整后,截止2013年6月底,美国平均每户家庭的实际资产徘徊在652,449美元,相当于2007年水平(684,662美元)的95%左右。如果说该数据看起来特别高,这是因为对大多数美国家庭来说,住房都算是他们的资产。这一平均值还被百万富翁和亿万富豪拉高了;事实上,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对美联储2010年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约半数美国家庭的 资产不超过83,000美元。此外,普通美国人的资产自经济衰退以来出现下降,而亿万富豪的 资产却较2007年的3.5万亿美元增长了逾50%。亿万富豪的资产为什么会增加呢?纽约财富管理公司Premier Financial Advisors的财富策略师马克·马蒂亚克(MarkMartiak)表示:“金融市场每日触及纪录新高,使前1%的富裕人群资产激增。”他说,商用和住宅房地产价值也出现反弹,“再加上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借款利率,这种宏观形势为富裕阶层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尽管税负增加,失业率居高不下,美联储可能逐步退出刺激政策,华盛顿方面也争执不休,但富裕阶层并未受到影响”。2. “100万(甚至1,000万)不像往日那样有意义了。”房地产网站Trulia的数据显示,当前曼哈顿的房价中值已经突破100万美元,专家称,在这种形势下,拥有100万美元已经不能说明你很富有了。身价100万可能仅仅意味着你在纽约或旧金山拥有一套住房,或者在泽西海岸(JerseyShore)拥有度假房。《亿万富翁的学徒:21位亿万富翁是如何运用动机、运气和风险来取得巨大成功的》(TheBillionaire's Apprentice: How 21 Billionaires Used Drive, Luck andRisk to Achieve Colossal Success)一书作者查尔斯·梅洛(CharlesMerlot)说:“百万富翁这个词的力量现在没那么大了。在公众眼中,就连1,000万美元也被视为高 值的低端。”对全球精英来说,要想跟上琼斯(Joneses),盖茨和巴菲特们的脚步,年收入至少也要达到八位数。在线分类广告网站Jameslist.com(针对超级富豪的Craigslist)挂牌出售直升飞机,一架“物美价廉”的直升机价格在700万美元以上。(当然如果你没买到,你什么时候都可以通过FlexJet这样的网站低调地与其他人共享一架直升飞机。)如果觉得宾利(Bentley)太平淡无奇,可以花240万美元购买全球速度最快、最昂贵的量产车布加迪威龙超级运动跑车(BugattiVeyron SuperSport)。不想要邻居、或者不喜欢现在的邻居的亿万富豪可以访问PrivateIslandsOnline.com,该网站搜罗了全球各地的隐居之所,可供富豪们选择。斐济占地225英亩(合0.91平方公里)的南太平洋岛屿卡塔方阿岛(Katafanga)目前在市场上的标价为2,000万美元。在讲述Facebook (NASDAQ:FB)创业历程的半虚构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Network)中,贾斯廷·廷伯莱克(JustinTimberlake)扮演的Napster创始人、Facebook早期投资人肖恩·帕克(SeanParker)对片中的马克·扎克伯格说:“100万美元不算酷。你知道怎样才算酷吗?10亿美元。”(帕克接受采访时否认他在现实生活中曾说过这番话。)的确,那些曾与亿万富豪共事过的人说,要想被这些精英视为富有,100万是不够的。马蒂亚克说,身价亿万的人和身价百万的人开董事会的时候可能会坐在一起,但除了握手和微笑以外,亿万富豪并不把身价百万者当成能与他们平起平坐的人。3. “亿万富豪阶层基本上是男孩俱乐部。”女性取得了一些进步:今年《福布斯》亿万富豪榜上榜的1,426人中,有138名女性,多于去年的104名。不过,仍有逾90%的亿万富豪是男性。也许这没什么好惊讶的,毕竟《财富》(Fortune)1,000强企业中仅有4%的首席执行长职位由女性担任——考虑到美国国会女性议员及美国地区法院(U.S. DistrictCourt)女性法官分别占18%和30%,这一比例低得惊人。幸运的是,在公司里一步步升职并不是成为亿万富豪的唯一道路,甚至都不是最常见的道路。全球最富有的女性——91岁的利利雅娜·贝当古(LilianeBettencourt),是从她的父亲、化妆品巨头欧莱雅(L’Oreal)创始人那儿继承300亿美元资产的。生前曾跻身于全球20位最富有女性的已故富豪罗萨莉娅·麦拉(RosaliaMera)则是白手起家创造财富的。尽管她11岁就辍学,但她与人合作创建了全球服装连锁商Zara(麦拉于8月份去世)。有关“男孩俱乐部”的一个更新奇的理论是:对一些年轻的男性亿万富豪来说,睾丸素也许是他们创业的助推剂。《意外的亿万富翁》(TheAccidental Billionaires)(电影《社交网络》的蓝本)和《打赢庄家》(Bringing Down theHouse)作者本·梅兹里奇(Ben Mezrich)表示:“马克·扎克伯格和爱德华多·萨维林(EduardoSaverin)最酷的地方是,他们从来没有为钱而创业。他们一开始的主要动力是结识女孩。后来他们赚到了10亿美元。”4. “也许我很聪明,但我家境也更优越。”近期的研究显示,美国的亿万富豪往往也属于受过最良好教育的群体。在期刊《Intelligence》上刊登的《美国精英阶层调查》(InvestigatingAmerica's Elite)一文中,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乔纳森·瓦伊(JonathanWai)发现,与公司高管、法官和国会议员相比,亿万富翁上过录取标准最严格的大学的可能性更大。但他们是生来就比别人聪明,还是生来比别人幸运呢?瓦伊说,这两方面的因素都有一点点。他说,大多数亿万富豪(包括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在内,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律师)都出生在中上阶层家庭。亿万富豪戴维·科赫(DavidKoch)和查尔斯·科赫(Charles Koch)的父亲是Wood River Oil and RefiningCompany——现名科氏工业(Koch Industries——创始人弗雷德·C·科赫(Fred C.Koch);不过,将该公司打造成一家资产数十亿美元企业集团的是科赫兄弟。沃尔玛董事长S·罗布森·沃尔顿(S. RobsonWalton)的父亲山姆·沃尔顿(SamWalton)是沃尔玛的创始人。作家梅兹里奇说:“要想成为亿万富豪,第一要诀是生下来就是百万富翁。”但其实也有许多亿万富豪出生时家境并不算优越。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和度假村运营商金沙集团(Las VegasSands)的首席执行长、现年80岁的谢尔登·安德森(SheldonAdelson)出生在波士顿一个工薪阶层社区,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巴尔的摩乌鸦队(BaltimoreRavens)大股东、53岁的斯蒂芬·比肖蒂(StephenBisciotti)曾艰难地求学,他父亲在他八岁时去世了。私募股权投资公司PatriarchPartners的创始人、54岁的林恩·提尔顿(LynnTilton)在纽约布朗克斯(Bronx)长大,20多岁时,身为单亲妈妈的提尔顿在华尔街一周工作100小时。她说:“我甚至想不起自己20多岁时的样子了,那些日子太黑暗了。”5. “富豪挥金如土。”亿万富豪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2011年提出斥资1亿美元为白宫修建一个舞厅,但比起一些超级富豪连眼都不眨就花掉的巨资,这根本算不了什么。2010年,俄罗斯寡头罗曼·阿布拉莫维奇(RomanAbramovich)又购买了一艘游艇,据报道,这艘长536英尺(约合162米)的“日蚀”号(Eclipse)游艇价格在10亿美元左右。2009年,沙特阿拉伯王子阿尔瓦立德·本·塔拉尔·本·阿卜杜尔·阿齐兹·阿尔·萨乌德(Alwaleedbin Talal bin Abdul Azizal-Saud)以4亿美元购买了一架空中客车A380。2006年,墨西哥商人戴维·马丁内斯(DavidMartinez)以1.4亿美元从音乐制作人戴维·格芬(David Geffen)手中购买了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ock)一幅以“滴 法”创作的经典作品。此外,在2012年,房地产巨头斯坦·克伦克(StanKroenke)斥资逾1.32亿美元在蒙大拿州购买了占地24万英亩(约合971平方公里)的牧场。但在某些情况下,所谓挥金如土都是相对的。据媒体报道,59岁的奥普拉·温弗里(OprahWinfrey)最近买了一个价值38,000美元的汤姆·福特(TomFord)手袋,但根据《福布斯》的榜单,她的资产价值估计在29亿美元——因此这只手袋在她的财富中所占比例仅为0.001%。Wealth-X的戴维·弗里德曼(DavidFriedman)说:“实际上多数亿万富豪可能非常精打细算”。许多人一辈子都在努力赚钱,脑子里一直在算账。弗里德曼说:“他们会找餐馆要收据,为50美分而争,但之后他们又会花5,000万美元买喷气式飞机。”6. “我们怕什么?离婚律师。”幸运的是(也许并非巧合),有钱人离婚相对罕见。Wealth-X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一项全球亿万富豪调查显示,在84%的已婚亿万富翁中,仅有8%的人离婚。这比美国平均离婚率要低得多:弗吉尼亚大学全国婚姻项目(NationalMarriage Project)的数据显示,总体而言,有40%-50%的婚姻以离婚告终。作家珍妮特·洛(JanetLowe)称,离婚会使亿万富豪损失数亿美元,并严重影响夫妻双方的隐私。洛写过几本亿万富豪的传记,包括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Hathaway)的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她说,2003年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前主管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和他第二任妻子简·韦尔奇(JaneWelch)的离婚事件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在康涅狄格州提交的离婚文件暴露了夫妻俩高水准的生活方式(此前并未披露),美国全国的主要报纸公布了相关细节,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韦尔奇作为通用电气退休高管获得的丰厚福利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TheSecurities and ExchangeCommission)之后启动了针对韦尔奇薪酬协议的正式调查,后来韦尔奇自愿放弃了通用电气提供的退休福利,价值为一年250万美元。韦尔奇当时在为《华尔街日报》专栏撰写的文章中解释了他的决定,他表示:“在这种环境下,我不想让一家奉行最高诚信标准的伟大公司因我的离婚案而卷入一场公开争斗。”7. “我们不是靠炒股票发财的。”一些咨询师表示,如果你想白手起家做亿万富豪,靠投资股市是行不通的。当然,如果一个人碰巧在市场触底时投资,并在顶点时卖出,确实能获得相当不错的收益。《怎样成为亿万富豪:来自财富巨人的可靠策略》(Howto be a Billionaire: Proven Strategies from the Titans ofWealth)一书作者马丁·弗里德森(MartinFridson)表示,总体而言,“如果你在20年的时间里一直能跑赢股指1%,你就是超级大明星”。但按照这个速度,一般投资者要成为亿万富豪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让我们换种方式看这个问题:即使你的投资年回报率为15%(这个指标堪称天文数字,几乎没有人能持续达到),要想在20年后拥有10亿美元,你一开始仍需要有6,500万美元左右的本金。加州纽波特比奇(Newport Beach)退休和收入规划公司Retirement IncomeCenter的创始人兼总裁、MarketWatch退休规划指导罗伯特·克莱因(RobertKlein)表示,许多亿万富豪(如乔布斯、盖茨、扎克伯格)是通过创业积累财富的。Twitter的创始人同样也是通过本月早些时候的首次公开募股成为亿万富豪的。财富策略师马蒂亚克称:“在硅谷成为亿万富豪的可能性要比华尔街大。之后,在你为这些财富保值的时候,华尔街的作用会变得重要得多。”8. “你说逃税,我们说避税。”并没有相关数据揭示超级富豪是否比普通公民更常逃避纳税义务,但牵涉亿万富豪的事件显然会吸引媒体更多关注——可能是因为这类事件涉及的金额庞大。Wealth-X的弗里德曼称:“许多亿万富豪都设法避税。”最近发生的富豪逃税丑闻主角是泰·沃纳(TyWarner),现在面临监禁。根据《福布斯》富豪榜,69岁的沃纳是豆豆娃(BeanieBabies)公仔生产商Ty的首席执行长,资产估计为26亿美元。沃纳10月份在芝加哥联邦地区法院(U.S. DistrictCourt inChicago)表示:“我为我的行为道歉。我犯了错误。我要付全部责任。”由于他没有申报海外金融账户,他要向政府缴纳5,360万美元罚金,这是史上最大的海外账户罚金。非法逃税与合法避税之间的界限显然是模糊的。马蒂亚克称,总体而言,没有人会故意或蓄意逃避纳税。“非常富有的阶层(包括亿万富豪在内)还有机会大大降低所得税率,因为他们的收入大多来自投资,因此税率会比薪资所得税低。负责分析公共政策数据的政府机构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12年报告显示,约有25%的百万富翁(共94,500名纳税人)缴纳的税率低于1,040万中等收入纳税人。9. “我家人恨我,但爱我的钱。让我们来看看吉娜·莱因哈特(GinaRinehart)的事例。59岁的莱因哈特是澳大利亚最富有的女性,她的孩子——37岁的约翰·汉考克(JohnHancock)和36岁的比安卡·莱因哈特(BiancaRinehart)——在起诉她。他们指控莱因哈特作为数十亿美元家族信托的受托人,存在严重的不当行为,因为她试图推迟该信托受益人(她的四个孩子)动用资金的时间。(莱因哈特的律师事务所CorrsChambers Westgarth向媒体发布声明称,她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并提议放弃自己的受托人身份,以结束诉讼。)不过,也不是所有家族纷争都是因钱而起,也不总是孩子起诉父母。金融家T·布恩·皮肯斯(T. BoonePickens)今年2月份对他的儿子迈克尔提起诉讼,指控他诽谤、污蔑、侵犯隐私、故意导致他人精神痛苦和通过电脑进行有害访问,因迈克尔在名为“康涅狄格五日”的博客中记叙他家庭的故事。迈克尔的代理律师科林·波特菲尔德(CollinPorterfield)称,该案正由达拉斯县法院(Dallas County Court)审理,尚未判决。10. “一切都是李尔王教给我的。”按照传统,多数亿万富豪都会把财富留给子女,或者让子女参与家族生意。例如:唐纳德·特朗普有三个孩子从事家族生意,甚至在他的电视真人秀《学徒》(TheApprentice)中露面。然而,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亿万富豪做法与之略有不同。至少有30名亿万富豪选择签署“捐款誓言”(GivingPledge),“捐款誓言”是2009年开始的一项行动,旨在鼓励超级富豪把一半的财富捐出来。(巴菲特已经承诺捐出99%的财富。他曾在接受电视采访时称:“我希望给孩子留下足够的财富,让他们感觉自己能做任何事,但又不会多到让他们觉得什么也不想做。”)到目前为止,做出承诺的其他富豪还包括酒店运营商巴伦·希尔顿(Barron Hilton)、银行家戴维·洛克菲勒(DavidRockefeller)、金融家罗纳德·佩勒曼(RonaldPerelman)、花旗集团(Citigroup)创始人桑迪·威尔(SandyWeill)和他的妻子琼(Joan)、对冲基金经理小朱利安·罗伯森(Julian Robertson Jr.)和吉姆·西蒙斯(JimSimons)、私募股权金融家戴维·鲁宾斯坦(David Rubenstein)以及《星球大战》编导乔治·卢卡斯(GeorgeLucas)。事实上,69岁的卢卡斯去年还卖掉了他商业帝国中的大部分,一些专家称,此举将防范他去世后三名养子争权夺利。《怎样成为亿万富豪:来自财富巨人的可靠策略》一书作者弗里德森表示,对许多亿万富豪而言,他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产比手头的钱更重要。弗里德森说,虽然他们显然不是偶然成为亿万富豪的,但许多亿万富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为平和:“他们会告诉你:‘我一开始根本没想当富豪,我只是想做善事。’”本文译自MarketWatch网友评论:您可以通过设置菜单关闭显示自带干粮五毛2013-11-26 22:19:25“他们会找餐馆要收据,为50美分而争,但之后他们又会花5,000万美元买喷气式飞机。”这种人就是那些对穷人没有任何同情善待之心的人,也不大可能签死后捐款协议. 也同样是这帮人, 毁掉了花儿街的信义, 造成了全球经济动荡,无数人失业. 也是这帮人, 交的税从绝对值上比劳苦中产阶级还少, 更别提缴税比率了, 因为有无数避税方法和最好的税务师, 连税法都是为他们订制的. 新移民2013-11-26 20:50:59股市本身不产生利润,从股市上赚钱无非是买入低的人赚了买入高的人的钱。问题是怎么能保证你总能买入低,卖出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