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9日星期六

移民加拿大后身份国籍换了观念还是换不了

移民了,入籍了。身份换了,国籍换了,护照换了,甚至语言换了。对他们而言,那些观念还是换不了。这是两个不愉快的故事,都为着一个相同的事件。爱情即便完美,她的身体却不能“完璧归赵”。了解再多的道理,也抵不过内心真实的抵触;明白再多的是非,也他们的爱情,终于败给了人性的羸弱。


  人物:Henry,男,35岁,来加拿大三年

  你的女人出门的时候,你会递给她一个保险套吗?在她遇到坏人非礼的时候,至少可以保证不被传染上疾病,以至于没有性命的危险。失身倒是次要的。我听说老外似乎会这么做。但,我做不到。我宁愿她不会遇到那样的情况,而我,也不想表现那样的开阔胸襟,也不想受这样心里的煎熬。我真的不能爱她了,我知道不是她的错,不是她的错。可是,爱情已经覆水难收。来到加拿大三年了,我已经不是青涩的男孩,我已经住够了移民监,我已经提交了入籍的申请,我的身份马上就要转变了,如我所愿的一样,成为世界公民。可,我的心思意念还是一样,无法开通无法自圆其说。

  来到加拿大之后不久,我就认识了她。刚来的那会儿,没有什么朋友。但只要是中国人都很是热情,看我还是单身,就总是帮我创造机会认识单身的异性。我和她就是在教会认识的。那个时候,到中国人的教会参加活动,因为有的人没有车住的比较远,就要有人去接。


  因为我有车,就被派接送她,也是刚来不久的单身的她。她样子不出众,扁平的面孔,浅淡的神情,好像天大的事情都不关心。我并不喜欢这样沉默清单的女子。本来生活已经够是乏味,她这样的异性更是没有滋味。在最初的日子里,我就是负责接送,相视无话。


  那个时候,在国内,我有一个女友,比我小很多,还在念研究生,很青春很活泼很爱笑。出国前,我很冲动地想带她到我的家里,但她没有答应,说是等到我们结婚的日子才可以。我虽然有些气馁,但也感动她的纯洁。满怀着神圣的爱情出国了,希望的是尽快稳定办她过来。可,没有想到不到半年,就接到她提出分手的消息。很沮丧,看来,她之所以不肯与我发生密切的关系,是因为我并非真命天子,更非所托之人。

  那段时间,我有些沮丧,更是没有好声色。她看出来了,坐在车里,也不出声。有一次,我实在忍受不了车里沉闷的气氛,大声说:“你能不能说说话,像死人一样。”她诧异地看着我,竟是笑了。她那一笑,有些嘲弄,有些洞悉,有些不在意。“你知道什么!好像很了解的样子!”“你并不是一个需要我说话的人,以前是,现在也是。我并不需要说话,因为我说的也必然不是你想听的。”

  她这样说,让我觉得她是一个很特殊的女人,有些神秘,有些深沉,有些矜持。我停下车来,仔细地看她。她也毫不退缩地看着我。我们就从那一刻起悄悄地彼此走进了……

  她与我,并不是第一次。我也释然,在我看来,如果她是年三十岁的年纪,还是处女的话,我一定会认为她有生理心理上的缺陷。当然,这只是我的观念,也没有什么是非对错可言。她并不是羞涩寡淡的。

  在我们的情爱生活中,她的情趣气质都很富表情,远远不是她面目上朴素沉默的样子。她不仅烧得一手的好菜,更能绣花缝衣琴棋书画。在我的眼中,她简直是才女。虽然她还不够美艳,但美艳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她所有的已经足够使我们一起的生活快乐而丰盛。我很满足很快乐。我想她也是的。

  那天,我上班前,接到一个电话,是找她的,听他们说话,好像是新到加拿大的老同学要来拜访。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在加拿大待了两年多,也有一些经验可以告诉后来人了。我说多帮助一些,也好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她上夜班,就在家等候,我出门了。

  下午回家之后,我看到怎么没有做到放在桌上的晚餐。以往,她都是做好的。我叫了她几声,没有人回答,我想她应该是上班去了。或许是因为有客人来,没有时候做晚饭了吧。推开卧室的门,却惊讶地发现她坐在床沿上发呆。显然,她刚刚洗过澡,头发还是湿漉漉的。怎么了?怎么没有去上班?

  我走过去,轻轻抱她一下,她却神经质地跳起来。我说怎么了。她说不舒服。眼神涣散。我也没在意,告诉她我去做饭,要是不去上班,要打电话过去。她还是一动不动,我只好打电话给她的公司请假。晚饭,我是一个人吃完的。

  晚上休息的时候,看她还是那样坐着。“休息吧,让我好好抱抱你,是不是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了,和我说啊。”她还是不动。“那我可要亲你了啊,你要是再不理我,我就要来暴力了哦。”我抱她摇她亲她,就当我伸手想要脱去她身上湿着的睡衣时,她惊叫起来,连喊“不要不要”。

  我吓坏了,睁圆着眼睛看着她。她失声哭起来。从她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知道,那位前来拜访的老同学强暴了她。

  他是她一直的倾慕者,他一直喜欢她,他看见她一副幸福小女人的样子更是羡慕妒忌,他要占有不要再错过,他相信他比我好比我更爱她。于是,发生了,就在我们缠绵悱恻的小屋里,就在这张我们精心挑选的婚床上。

  我们就要结婚了。马上,很快。“我并不情愿。”她冷静下来之后说道。“告他!”我愤怒地说。“算了。”她的脸上又恢复了那种清淡的表情,“告他?这个过程还不是令你难堪让我蒙羞的过程?我不想再提起这件事。时间会让人遗忘的。”是吗?我倒情愿她说的对,我可以忘能够忘,还能够像以前一样毫无异样的爱她。

  我们就要结婚了,就要在加拿大有我们自己的家了。我们有好多的计划,我们要买我们的房子,生我们的孩子,许许多多,怎么能够因为这样一个不足道的理由破裂。

  可是,怎么办?我竟无法在心理上对他亲近,生理上的亲近更成了一种告诉她我并不介怀的方式。可我的内心,并不是这样的,我介意我痛恨。我不管她在和我相识之前的过去,我只要她在我之后再无其他人。情愿的抑或不情愿的,都不行。

  我们最终分开了。我搬了出去,重新租了一间房子。她仍旧没买车,去教会,还是我接送。我们还是像最开始的时候一样,相视无言。她的脸上,回到那清冷淡漠的表情。

  人物:Peter,男,40岁,来加拿大四年

  男人脆弱的心理虚荣的完美。是的,没有办法。我一旦想起她和另外一个男子在一起,无论她是不是情愿,我都一样无法释怀。在这一方面,我是有洁癖的。甚至于一件宝贵的书籍,被没有眼色的人随意拿起翻了几页,都觉得心中疙瘩,更别说是自己心爱的女子。

  我已经40岁了,不再是罗曼蒂克的年纪,对于处不处这样的事,根本就是不在意的。只要两个人情投意合就行了。可是,就是找这么一个情投意合的人也是不容易的。

  于是,在其他人的眼里,我成了一个老花花公子──从25岁开始,和三个以上六个以下的女子有比较亲密的关系,但都没有开花结果发展到婚姻。缘由,我自己对得起良心,就是我在这个婚姻的问题上太执着。我需要心底真真正正地感觉到那种婚姻的需要。我相信只要我找到了,就一定是坚固无比的。因为,我是认认真真选择的。

  终于,我找到了,欣喜若狂。她在我的心中是无比的美丽善良,重要的是如此的爱我。她是二婚,35岁,我39岁的时候,结婚的。在这之前,我们同居了两年。她是我在加拿大第二个交往的异性。

  我是赞成婚前同居的,因为这样才能了解一个人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因为,婚姻就是油盐酱醋琐碎的考验。这是题外话了。我们的婚礼在教堂举行。我们花了很多的心思,即便我们都不是初恋,但心里还是像少男少女一样激动感动。我知道,这是一种很难得的情绪,很珍惜。

  婚后的一年,很许许多多新婚的爱人一样,甜蜜温馨,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她愿意给我们的家庭添一个或两个小孩子。她年纪不小了,生孩子更加辛苦也有一定的危险。但她愿意,她是多么爱我多么爱我们的家。

  我已到不惑的年纪,对自己人生中的幸福很是珍惜。不久,就知道她怀孕的结果,我们这个高兴啊。生活如此的美好,我每时每刻都沉浸在幸福愉快的向往中。永远碧海蓝天的生活。

  “Peter,我前夫也带着孩子来加拿大了。孩子想见我。我,也挺想孩子的。”“去吧,我可不是小气的人啊。”是啊,生活对我的馈赠,使我成了一个最可爱最善良最通情达理的人。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即将出生的孩子。她在周末,驾车去见她的前夫和孩子。我最理想的愿望是两家人还可以成为朋友,经常的走动。这样,她的孩子们都会得到她的爱,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那天,我准备好晚饭,一直等她回来。或者,她会打来电话,问我可不可以带前夫和孩子来家里吃饭。我会说,好啊。在她以前的丈夫面前,我的确不会小气的。因为,我们都是爱她的。

  可是,一直很晚,都没有见她回来,也没有电话。我有些担心,就出门张望。看见我们的车停在路口,车头灯忽明忽暗,她伏在方向盘上。怎么了?是不是她的头晕病又犯了?我急步走上前去,想拉开车门,却是锁着的我敲敲车窗,很久她都不反应我。我又敲,看见她仓惶抬起头来,眼神迷离,两腮带泪。

  我竟然想不到,她的前夫只是找孩子要见她的借口约她出来,却是侵犯了她。我们宽大的车厢成了他得逞的好地方。我怎么也想不通,他为什么!不远万里就是想一亲芳泽?

  “他妒忌,他以为我们离了婚,我就不会幸福。我真的是太幸福了,对危险的他丧失了警觉。我早知道,他并不是胸襟开阔的善良的人。他说孩子在他租的房子里,我就开车去。他问我生活的怎么样。我就告诉他我如何快乐幸福,你如何爱我,我们很快就有孩子了。他听得气极了……”

  她嘤嘤哭着,我大脑一片混乱。她怀孕两个月了,她腹中带着我们的骨肉,我百般呵护的身体心灵却被另一个男人轻易地破坏了。在安慰她睡着之后,我自己却睡不着了。对于她,并不会像稚嫩的少女被侵犯一般痛不欲生吧。那是她熟识的男人,她的前夫,再没有感情也是有感情的吧。

  而我,却心底泛起阵阵的厌恶,从厌恶那个男人,到厌恶她,甚至厌恶开这个尚未出生的孩子。我知道我不应该这样的。这并不是她的错。我克制着内心滋长的念头,头痛欲裂地昏睡到天亮。

  不几日,她有一些小小的出血。看过医生之后,医生说她的情况需要静养不适宜有夫妻生活。当时,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我有吗?我懊丧极了,气愤极了。可是,并没有发泄的地方。我努力克制着自己,努力克制着自己,不断地告诉自己说,这不是她的错,她腹中胎儿也没有错,那是我们的骨肉。

  “你去哪里了,为什么不告诉我,也没有电话。”“我,我出去办点事。”“办什么事?是不是又和你前夫出去!约会去了?!”“不,不,可是我实在想见孩子。我见到孩子了,他……”“见什么孩子?”我打断她说,“是见他吧?!”“不,真的是见孩子,他向我道歉了,说他是一时冲动,很内疚,也很想来向你道歉。”

  “哼,道歉?到我面前来炫耀才是真的。谁知道你们之间的事情。第一次不情愿,第二次就情愿了吧。”她放声大哭。我知道我的话语并无理由根据,更显得无情无义。我难道不是想她的前夫和孩子能和我们成为朋友吗?但为什么要发生这么一件事。这件事使一切变质,再也没有美好的可能。

  我们分房睡了。她问我是不是怪她。我说不是,我说是怕我克制不住爱她而使宝宝有什么危险。她羞红着脸跑回睡房,我却茫然站着。是吗?是因为这个理由吗?还是我根本已经无法爱她亲近她?挥不去纠缠纷扰的细节。

(图文)看看中国的高官们都读些什么书?


  高官“以书施政”灌输理念整饬官风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推荐书:《沉思录》
  
  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薄熙来——“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是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
  
  推荐书:《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贸易》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汪洋:——“多一点读书学习,少一点吃喝应酬”
  
  推荐书:《世界是平的》
  
  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试问安能常自在?名,也身外;利,也身外”
  

  推荐书:《读书者言(十首)》、《自在人(山坡羊)》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
  
  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亲为官员编“教案”——“把企业优秀的执行文化融入政府以民为本的本质要求之中”
  
  推荐书:《改革政府》、《心耘》、《〈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卫留成亲编)
  
  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批示多与学习有关
  
  推荐书:报告文学《部长与国家》
  
  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每每进入德鲁克的思想殿堂,我都为他的真知灼见所折服,从中受到教益和启迪”
  
  推荐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贵阳市委书记李军——“我总体感到,现在贵阳市还是发指示的人多了一些,送信的人少了一些,而且把信亲手送到的人更少了一些。我们要多培养、多发现、多重用像罗文这样敬业、忠诚、诚信的人”
  
  推荐书:《致加西亚的信》
  
  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你看这些书就可以了解社会在关注一些什么”
  
  推荐书:《大国悲剧》、《货币战争》、《金融危机》
  
  九大高官以书施政
  
  这并非基于权威调查之上的官员阅读排行榜,而是以公众视线观察官员读书生态。
  
  这九位频频现身公众视野的高官,呈现出鲜明的以书施政的特色,在执政党累年提倡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阅读已不仅是官员个人私趣,更成为他们灌输理念,和整饬官风的特殊工具。
  
  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向官员推荐5本书
  
  作为前商务部长,薄熙来将重点放在经济管理方面。他向重庆官员推荐学习《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等五本书,这套作为当地干部教材的“现代经济知识简明读本”,是他在商务部任内时组织编写的。重庆“万名干部开放型经济管理知识大培训”由是拉开序幕,薄不仅是倡导者,更亲自上台授课。
  
  他重点强调了“扩大开放”,并试图言简意赅,“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是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
  
  今年初,薄熙来调研中发现,当地干部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匮乏,个别区县领导甚至对一些经济术语“一问三不知”;更重要的问题是,他认为当地官员观念不够开放。
  
  在两年的时间里,重庆的一万多名干部将接受“回炉”教育。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体会“变平的世界”
  
  汪洋把《世界是平的》从北京中央党校带到重庆,又带到现在他主政的广东。
  
   2007年初,这位当时的重庆市委书记将此书作为“寒假作业”布置给官员,要求“多一点读书学习,少一点吃喝应酬”。
  
  其热潮也迅速蔓延到民间,这座吃喝打牌氛围浓重的城市喊出打造“书香城市”的口号。“一个城市的精神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民的阅读氛围和阅读水平。”汪洋说。
  
  到了广东之后的汪洋,与网友亲密互动,还拥有自己的QQ号———这些都是他对《世界是平的》的“身体力行”。促使世界“变平”的重要因素是互联网。
  
  汪洋还邀请作者弗里德曼来访。这位《纽约时报》专栏专家对他推动的“解放思想”讨论留下深刻印象。
  
  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写诗十首论读书
  
  在部长们的“荐书寄语”中,国家发改委原主任马凯的方式最为特别———写诗。他创作《读书者言(十首)》,总结自己对读书的认识。
  
  这十首诗是马凯去年专为发改委成立的青年读书研究会写的。他表示,自己兴趣不多,但最大的爱好是爱书、买书、藏书、读书、抄书、写书。他说,没有书,就没有他的成长。
  
  马凯是古典诗词爱好者,已出版两部诗集。为文学界提及较多的是《自在人(山坡羊)》,他写道:“试问安能常自在?名,也身外;利,也身外。”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走进大学讲国学
  
  去年“世界读书日”,《中华读书报》约请10位省部级官员撰文,“只有徐光春写了。”时任该报总编辑的庄建告诉南方周末。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这位河南省委书记写道。
  
   2006年底,学新闻出身的徐光春还专门登上郑州大学“国学大讲堂”,两个小时的演讲,从《尚书》、《诗经》谈到《中庸》、《论语》、《左传》,涉及孔子、孟子等十几位古代思想家。
  
  而曾经担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的经历,令他不断强调文化大
  
  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亲为官员编“教案”
  
  至今还有人认为,海南官员还应该继续读那本《致加西亚的信》。2004年,海南省政府的厅局长和县市长们,收到新任省长卫留成的特殊春节礼物《致加西亚的信》。
  
  他仍把自己当CEO,希望“把企业优秀的执行文化融入政府以民为本的本质要求之中”。同样是强调执行文化,卫留成还向海南的省人大代表们推荐《改革政府》,这本书为美国政府开出十个药方,其中最主要的办法就是用“企业家精神”来克服官僚主义。
  
  卫留成自己编辑了《〈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送给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而11月8日,《海南周刊》又披露他向官员们推荐一部《心耘》,“揭秘一群经济精英是如何推动新加坡神奇崛起的书”。
  
  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批示多与学习有关
  
  今年是宁夏建区50周年,年初,书记陈建国向全区县处级官员“隆重推荐”报告文学《部长与国家》。此书讲述的是“独臂将军”余秋里,当年出任石油部长,率部进行“大庆石油会战”的故事。
  
  陈建国自主政宁夏以来,书籍成为其施政的重要工具。《人民日报》记者在宁夏看到陈建国的数十件批示,大多与学习和读书有关。他不仅推荐党报党刊理论文章,也推荐他认为对做好宁夏工作有益的书籍。
  
  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带动官员来漂书
  
  去年世界读书日前夕,哈尔滨启动“月读一书,打造书香哈尔滨”活动,目标对象是全市的机关公务员。
  
  杜宇新率先在当地媒体上发表自己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读后感。他说,自己就是以身作则,引导公务员多读书。“每每进入德鲁克的思想殿堂,我都为他的真知灼见所折服,从中受到教益和启迪。”杜宇新反思中国无数城市中所进行的轰轰烈烈的“集中整治”,认为集中治理一旦成为常态就是不正常现象,更应该“各司其责,各尽其职,做好该做的分内事情”。
  
  杜宇新还从家里带上五十余册书,参加他所倡议的“漂书”活动。
  
  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创作歌曲宣传贵阳
  
  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今年为外界所知的第一件事,是让官员们上电视PK,通过公推竞岗产生四个区县党委书记;第二件事,当属他向官员推荐《致加西亚的信》。
  
  这本书虽早在官场流传,但李军仍希望读有实效,“我总体感到,现在贵阳市还是发指示的人多了一些,送信的人少了一些,而且把信亲手送到的人更少了一些。我们要多培养、多发现、多重用像罗文这样敬业、忠诚、诚信的人。”他还把一年一度的贵阳避暑节改为避暑季,当地到处可见“爽爽的贵阳”这个新说法———这个说法来源于李军,他还专门与音乐人浮克合作创作一首主题歌《爽爽的贵阳》,到全国各地到处推销贵阳的避暑季。
  
  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推广国家读书节
  
  朱永新赴京任民进中央副主席才几个月,他的几个书架已经填满近半。他最近看了《大国悲剧》、《货币战争》、《金融危机》,“你看这些书就可以了解社会在关注一些什么”。
  
  自2003年起,作为政协委员的他,连续5年在两会上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还曾当着总书记的面,建议领导干部要“少一点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目前,他曾任副市长的苏州市,已经有了一年一度的阅读节,还有参加他推动的“新教育实验”的五百多所学校,也都有了读书节。

文化差异:美国女人和中国女人的差别.(讲人类的话题是很难全面的,莞尔一笑而已)

在美国,女人要分享你的生活;
在中国,女人要改变和拥有你的生活。

在美国,女人的第一次是抛弃尴尬的一刻;
在中国,女人的第一次是献出了她最宝贵的。


在美国,女人永远想做你的朋友;
在中国,女人有时铜嘴铁牙有时小女子一个。

在美国,女人和你上床是增强感情和享受快乐;
在中国,女人和你上床是一生的付出。

在美国,女人心里最帅的永远是她的男人;
在中国,女人心里最帅的是韩国的影星和英国的球星。

在美国,女人叫她的男人亲爱的;
在中国,女人叫她的男人天杀的。

在美国,女人不刻意要男人对她客气;
在中国,女人和男人讲:瞧瞧人家美国男人待女人多好。

在美国,女人对男人对她的客气总是感谢;
在中国,女人对男人对她的客气表示理所当然是很客气的了,要不在想你一定想沾她的便宜。

在美国,女人和你上了床了也许都还不大注意你口袋里有多少钱;
在中国,女人要是觉得你是个穷光蛋,话都不和你说。

在美国,女人坐你的宝马能和你讨论加速的乐趣;
在中国,女人坐你的宝马就开始贬低边上的别克。

在美国,女人不会拒绝接近她的男人;
在中国,女人把接近她的男人看成是有目的,花心,沾她便宜,流氓......

在美国,如果你能碰到上述那种中国女人那她一定是嫁了个窝囊美国男人然后在网上写婚姻如何如何幸福的中国女人;在中国,如果你能碰到象上述那种美国女人的中国女人,那她一定是中国女人中的珍品,你要好好呵护之,善待之。



发龙药业大回馈!美国专利骨胶原、活心素、灯盏素、排毒养颜宝购买两疗程免费邮寄中国

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美国新闻周刊:中国北京正处于危险境地!

工人以数十年来最快的速度失业。汽车制造商在游说政治家施以援手。股市暴跌,很多城市的房价跌35%以上,有毒的资产开始给银行带来沉重负担。如今看来,全球经济放缓肯定终结中国三十年的蓬勃增长,给北京构成自1989年以来的最大领导力挑战。

  这可不是寻常事。大部分工业化国家如今步入衰退,世界还抱一丝希望,期望地球上最活跃的主要经济体可以抑制全球衰退,然而全球经济衰退的预警听上去越来越真实。理由就是:中国尽管有很多储蓄,有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但无法回避2008年年中开始的全球需求下降带来的影响。尽管有人大肆吹嘘中国十亿消费者的崛起,但如今中国工业心脏地带受到的冲击将揭穿关于中国已经开始过渡到较少依赖出口和投资、较多依赖家庭消费的新增长模式的虚假概念。渣打银行经济学家格林(Stephen Green)上月写道,“我们也想相信这些话,但实际不是这样的。”他说期望中国的消费拯救世界于衰退是一个白日梦。

  以中国为首,整个亚洲都危险地暴露在外部冲击之下。自九十年代末以来,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就从大约一半下降到35%。另一方面,亚洲(除了日本)产出的出口份额如今超过45%,比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高大约十个百分点。美国以借债为动力的贪欲与亚洲对自己生产的商品的极小胃口并举,反映了全球经济的紊乱。

  如果北京要为失衡支付最大份的代价,那不足为奇,理由很简单:中国的重新平衡实际上会比美国的更艰苦。对美国家庭而言,如今的危机意味着多储蓄少消费(最近的消费数据显示这种情况正迅速发生)。然而在中国,以价值来计算,家庭消费仅相当于美国的5%,挑战在于维持一个主要靠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这意味着要想办法维持工业生产过剩。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表示,1929年的美国也发现自己处于类似处境。“20年代的美国有庞大的贸易盈余,而且拥有当时历史上最庞大的储备。美国避开了全球金融危机了吗?没有。它是最遭殃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看,恰似今天的中国。”

  北京意识到它所陷入的增长陷阱。它在宣布中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9%之后不久公布5900亿美元刺激计划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多数人认为中国经济自此大幅度放缓。2009年的增长率可能是百分之七点多,而最新的预测加上了吓人的告诫:“或者会更低”。

  北京的刺激方案赢得全球喝彩,尤其是因为它显示了中国领导人不会坐视危机加深。但正如大萧条之初的华盛顿,政策失误会让中国付出沉重代价——特别是如果它们破坏中国经济比其他主要经济体更加倚重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话。

  然而,在格林看来,中国的刺激方案的两个焦点就是出口和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开支尽管被列入重点,但不会得到充分的支持。

  要明白社会服务与与家庭消费之间的关系,去中国医院看看就知道了。病人要预交钱,到钱用完的时候他们就被赶出去,无论治没治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中国投入医疗的钱不足GDP的1%,在196个国家的排名中排行第156。同样地,穷人的孩子不交钱不能上学,而且大多数流动人口没有任何职业事故保险。家庭设法把可支配收入的大约25%存起来,以防万一。这不是有益于胡锦涛“和谐社会”的社会契约。

  如今的风险在于,可能像大萧条时代的美国,工人会变成经济破产的弃儿。北京坚称保持8%之上的增长率对于吸收数以百万计从内陆农村涌来的工人至关重要。增长率越是低于这个水平线,就越多工人处于失业状态。然而尽管决策者竭力鼓动快速增长,却没有什么措施把这些工人变成另一种大军:有足够社会保护,从而可以少存钱多花钱的新消费者。

  北京目前面临的挑战与1989年时十分不同。如今,它必须在全球贸易舞台上保持足够的协调,以免失去重要的海外市场,同时要告诉中国民众,快速的增长并非与生俱来的权利。从根本上说,北京必须提供新的社会契约,以社会保障取代出口驱动型增长引擎,鼓励消费。罗斯福在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进行这项工作,但这项工作花了十年时间。中国领导人会更好过些吗?在90年代末,时任总理朱镕基在众多邻国实行货币贬值的时候力挺中国货币;这个决定让中国失去一些出口动力,但中国领导人因此获得承担全球行动责任的美誉。如今的领导人仍然保住这种声誉,但鉴于经济挑战之巨大,几乎可以肯定他们的领导力将在2009年受到终极考验。特别是如果那些悲观主义者预测正确,中国经济停顿的话。
CRISIS WATCH
Why Beijing Is In A Risky Place

As the factory to the world, China may be the nation most vulnerable to collapsing global demand.
By George Wehrfritz | NEWSWEEK

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Workers clean the statue of former Chinese leader Mao Zedong

Workers are losing factory jobs at the fastest rate in decades. Automakers—having failed to anticipate today's sales slump—are lobbying politicians for bailouts. The stock market is a crash heap, home prices are down by 35 percent or more in many cities and toxic assets have begun to weigh heavily on banks. America in 2008? Try China, where the global economic downturn now looks certain to end the country's 30-year growth boom, posing the greatest leadership challenge to Beijing since pro-democracy demonstrations threatened one-party communist rule back in 1989.
That's not the conventional take on China—yet. But with most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now in recession and countries the world over hoping against hope that the planet's most buoyant major economy might somehow dampen the global downturn, it's a forecast that increasingly rings true. The reasoning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China, despite its deep pool of savings and $2 trillion in foreign reserves, is unprotected from the fall in global demand that began in earnest in mid-2008. Notwithstanding all the hoopla about the rise of China's billion consumers, the body blow that's now landing in the industrial heartland will debunk the notion that China has already begun transitioning toward a new growth model based less on exports and investment and more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We would love to believe it too, but it just ain't so," wrote Standard Chartered bank's highly respected China economist, Stephen Green, last month. He says expecting Chinese spending to save the world from recession is "a pipe dream."

With China at the vanguard, Asia as a whole stands dangerously exposed to external shock. Since the late 1990s, household consumption as a share of China's GDP has fallen from roughly half to 35 percent. On the flip side, the share of Asia ex-Japan's output devoted to exports is now more than 45 percent, or roughly 10 points higher than it was on the eve of the 1997–98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hen juxtaposed with America's debt-driven gluttony, Asia's puny appetite for the goods it produces reflects a global economy that's staggeringly out of whack. "We are where we are because of massive imbalances that policymakers and politicians have allowed to build up over the last decade," argues Stephen Roach, chairman of Morgan Stanley Asia. "Those imbalances were never sustainable, but the longer they went on the more they seduced people. And now we're paying the ultimate price for that seduction."

The tab, in fact, has yet to be tallied, but don't be surprised if Beijing gets stuck with the biggest portion of the bill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China's rebalancing act is actually much tougher than America's. For U.S. households, today's crisis means saving more and consuming less (recent consumption data suggests that is happening quite rapidly). Yet in China, where total household consumption is just 5 percent of America's by value, the challenge is to sustain an economy that's largely investment- and export-driven, which means finding ways to perpetuate industrial overproduction. Michael Pettis, a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Peking University, says America found itself in the same bind back in 1929. "The U.S. in the 1920s ran a huge trade surplus and had the largest reserves in history to that point," he says. "So was the U.S. immune to the global crisis? No. It was the country that suffered the most. In that sense it is exactly like China today."

Beijing realizes the growth trap it's in. Why else would it unveil on Nov. 10 a $590 billion stimulus plan—a package nearly as large as Washington's $700 billion financial bailout—just days after it announced that China's economy expanded by 9 percent in the July–September quarter? The consensus view is that China's economy has slowed markedly since then. Year-on-year growth estimates for 2009 are mostly in the 7s, with the latest forecasts adding the scary caveat, "or less." This month 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 said 5 percent growth in China next year couldn't be ruled out. China's economy, which grew by 11.9 percent last year, hasn't dipped below 6 percent annually since 1990.

Beijing's stimulus plan has won plaudits internationally not least because it indicates that Chinese leaders won't stand idly by as the crisis deepens. But just as in Washingt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policy miscues could cost China dearly—especially if they undermine the global trading regime that China's economy relies on more heavily than any other major economy in the world. In the early 1930s, America's self-defeating mistake was to cut off world trade, particularly in 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 at a time when it was the leading exporter in a world burdened by massive industrial overproduction. Today, China is the lead exporter, the world again faces massive overproduction, and the mistake Beijing must avoid is moving too hard to sell more manufactured exports at the risk of flooding an already weak market, and triggering a protectionist backlash. That will only push the global market toward deflation—the downward spiral of falling prices leading to falling demand, as stressed consumers wait for even better bargains.

The doubts about China's stimulus plan arise in part because it's all broad strokes with no fine print. Conceptually, however, it seems intended to spli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omoting consumption at home, and export sales. It includes commitments to fund rural infrastructure, boost social spending on health and education, and mount an "economic housing" scheme for migrant workers in major cities—all of which, if implemented, would raise household spending over time. But it also contains perks for heavy industry, value-added tax cuts for the export sector and lending provisions that will channel bank funding to state enterprises engaged in road and rail construction and away from private companies. "The two focuses are definitely exports and infrastructure. That's what we're getting from everything we're picking up," says Green. "And that the health and education spending, although it has been listed as one of the eight priorities, is not going to be [well] supported." Economists estimate that only a quarter of the $590 billion is new money as opposed to previously announced spending, future tax cuts and unfunded mandates passed down to local governments. There's reason to expect that much of the promised social spending—and the consumer empowerment it represents—may not materialize. One warning signal is that Beijing has entrusted much of the safety net stuff to the provinces, which historically have put a low priority on building schools, unless the order to do so comes with earmarked funding from Beijing. One new concern: local tax revenues are shrinking due to the economic downturn. Roach says investment in the social safety net would "reduce the precautionary saving that is inhibiting broad-based consumption growth across the nations [of Asia]," though he adds: "China has from time to time flirted with that, but they really have dragged their feet."

To understand the linkage between social services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visit a Chinese hospital. At check-in, patients are required to deposit money up-front, and when that funding runs dry they're tossed out onto the street, healthy or not.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hina spends less than 1 percent of its GDP on health care, which ranks it 156th out of 196 nations the U.N. agency tracks. Likewise, poor kids can't attend school without paying fees, and most migrants are uninsured against job-site accidents at any price. Families cope by saving an estimated 25 percent of their disposable income, just in case.
That isn't a social contract conducive to the "harmonious society" President Hu Jintao has advocated since 2006, or so concludes a new report co-produc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the China Institute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t calls on China to overhaul its social-welfare system to provide universal basic health care, education, unemployment and retirement benefits for the country's 1.3 billion people. It stresses the need to vest forgotten segments of society including farmers,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poor. And it claims that such expenditures—which it estimates would cost $55 billion a year—actually offer a bigger bang for the buck than woul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oads, railways and bridges.

The risk today (and it's one that's already materializing in a mounting exodus from shuttered factor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that these workers could, like the boxcar-hopping hobos of America's Depression era, become the flotsam and jetsam of the economic bust. Almost since China's reforms began three decades ago, Beijing insisted that 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 rates above 8 percent was paramount to employing the millions of workers pouring in from inland villages. The further growth drops below that level, the higher the percentage of an estimated 15 million workers entering the labor force each year lands in the ranks of the unemployed. Yet even as policymakers stoked fast growth with every means at their disposal, little was done to transform these workers into foot soldiers of a different sort: new consumers with sufficient social protections to save less and spend more.

The prescription for change has been obvious since the late 1990s. It includes balanced growth between booming east and lagging west; efforts to narrow the yawning income gap between China's superrich and everyone else; and policies that channel the massive earnings logged by the state-owned conglomerates that dominate China Inc. back into government coffers to fund social spending. Yet campaigns with names like Go West meant to spur investment in the hinterland never amounted to more than propaganda exercises, and a long-mulled plan for the government to charge state companies dividend on their huge profits remains a small-scale experiment. In October, Standard Chartered noted a "gulf between aspirations and actual policies" illustrated by Beijing's long-standing bias toward investment and exports, and support for "state-protected oligopolies." Pettis argues that Beijing's persistent mercantilism has prepared it for the wrong crisis—specifically, an external debt shock akin to the one that ravaged Asia in 1997-98, against which China's huge savings and foreign reserve pools would make it "superbly protected." Yet as with America in 1929, China is the nation most exposed in the world to a collapse in global demand today.

As such, Beijing finds itself in a fix as 2008 winds to an ignominious close. Export promotion offers a viable short-term means of keeping the factories of China running—yet grabbing more market share amid a global downturn is the surest way to incite protectionism. During the recent gathering of G20 leaders in Washington, much public emphasis was placed on shoring up the glob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and defending free trade. Yet former New Zealand prime minister Mike Moore, who head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from 1999 to 2002, believes the backroom talks focused on the imperative that Asia not try to export its way out of today's crisis. It was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how China, and to a lesser extent India and the Southeast Asians, must become consuming countries," he says. "It's overwhelmingly in [their] interest to become a lot less reliant on exports, and it also does right by the people they represent. Not to do it could trigger something that's very, very unpleasant." Global trade slumped 70 percent in the 1930s, and any return to the virulent economic nationalism of that era "would turn crisis into catastrophe," warns Moore.

That presents Beijing with a leadership challeng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one it confronted with tanks and soldiers in 1989. Today, it must work to maintain enough harmony in the global trade arena so as not to lose access to vital overseas markets, while telling the Chinese people that fast growth isn't their birthright. In essence, Beijing must off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in which consumption bolstered with a social safety net replaces the export-driven growth engine that has powered China's economy for 30 years. FDR did that in America in the 1930s, but it took a decade. Might China's leaders fare any better? In the late 1990s, then Premier Zhu Rongji refrained from devaluing China's currency when many of its neighbors did so; the decision lost China some export momentum but gained its leadership a reputation for responsible global action. Today's leaders have maintained that reputation, but given the enormity of the economic challenges at hand, the only safe bet is that their helmsmanship will be tested to the extreme in 2009. Especially if the pessimists are correct and China's economy grinds to a halt.

经济不景气时哪些人最容易被裁员

受全球经济低靡的影响,各大外企纷纷裁员自保,一时间办公室气氛紧张、人人自危,而“裁了没有”更是成为同事见面的流行词。办公室的白领们突然发现这个冬天并没有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温暖”,而是显得特点冷。哪么哪一类人将会成为被裁员的首选对象呢?

  一是受经济危机冲击较大部门的人。比如外贸企业的业务部门人员,汽车行业的销售部门人员。并非这些部门的人员能力不足,时势使然也只能无可奈何。

  二是对公司贡献较少且没有培养潜力的人员。经济危机时有些部门被撤掉并不意味着该部门所有人员都离开,而公司基于情感或未来发展需要可能会保留曾经做出贡献或有潜力的人员,如果不在此列则容易被裁掉。


  三是工作任务较少或可替代的人。人力资源管理讲以事定岗,以岗定薪。工作任务较少或可替代性强,岗位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老板会借机精简人员提升在职人员的人效。

  四是服务性岗位或支持部门的人员。公司经营效益强劲时可综合发展,以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力。而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只能挥泪暂时精简非作战人员。

  五是或技术含量较低或非核心部门人员。军队作战还分王牌和杂牌,而危机到来时丢车保帅也是策略。这次裁员浪潮中很多知名企业的研发部门都鲜有动作便是证明。

  六是绩效较差且工作进取心不强的人员。老板可能在企业繁荣时出于人性化考虑供养这些员工,而当企业面临危机时肯定会裁掉这些人员,也许这正是优胜劣汰自然法则的有力体现。因为在老板的眼中“企业不是福利院”。

  七是和上司关系不好的人员。虽然企业裁员以岗位需要和个人绩效为主,但我们必竟生活在一个关系昧很浓、企业化较强、管理人职业化不够强的现实环境中,而且从人性的角度上司天生排斥异已。所以如果平时和上司关系不和也可能在裁员的侯选名单中。

  八是企业的中层人员。裁员主要是出于减少人工成本的需要,而高层人员由于岗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加上裁掉后可能引起的震荡更大,企业一般不会轻易动手,而基层职员工资较低也很难起到降低成本的效果,所以中层一般成为裁员的重点对象。当然也不排除企业基层降低雇员数量考虑而裁掉适量的基层人员。

  九是学习能力差、不愿接受新变化的员工。公司为了度过经济的寒冬肯定会采用很多革新措施,这客观上需要雇员保持极强的进取心和学习能力。而适应性差、不愿接受变化的员工也容易成为裁员的名单。
  十是新员工或资历较浅的员工。由于上司对这类员工的少解较少,不能确认该类员工的真实价值,且裁掉这类人员成本较低,对公司或社会影响较小,所以容易成本被裁对象。现在很多外企拿试用期员工开刀便是明证。

  以上十大类是企业不景气时常见的裁员对象,亲爱的职场朋友们,但愿它们都不属于你!

中国农民有牛人!对着镜子开胸自己做手术(图) I 服了you!!!

剃头刀、云南白药、酒精……

50岁的孙占权为治好自己的“遗传病”,26年间为自己做了4次手术。

剃头刀开始第一次手术

孙占权家住鞍山市台安县西平林场朱家屯,昨日,他向记者讲述了26年间给自己做的4次手术的事情。

据介绍,孙占权14岁那年开始感觉记忆力减退,随后出现胸闷、上肢无法用力等症状。孙占权称,在抚顺治疗时一名老中医将此症诊断为遗传的“内分泌综合征”,随后的3年内,孙占权吃了很多药仍不见效。

“医书上没找到我这种病,我研究了一个月,找到了胸口的病源。”据孙占权讲,他感觉胸口有神经刺激到了胸部和嗓子引发疾病,他选择了一个家中无人的星期天,用老式剃头刀和云南白药为自己进行了第一次手术。


孙占权展示自己的手术器械(董南迪摄)

“我以前做封闭治疗时的药物就是我当时用的麻药,在开水中把剃头刀煮沸消毒。”孙占权说,“对着镜子打麻药、开刀,后来用云南白药止血,阻断了这根神经,身体就好多了。”记者在孙占权的胸口看到了第一次手术留下的1厘米长的刀疤。

孙占权说,第一次手术后,他开始学习木匠手艺,从此做木匠活。

最后一次手术险丢性命

孙占权表示,在偷偷为自己做了一次手术后,身体逐渐好转,但1995年时,又一次发病,他特意到陕西宝鸡找一当军医的亲属治疗。“大夫说我这病仪器检查根本没显示,一个老中医说我是腿部植物神经紊乱。”孙占权介绍说,当时腿部严重浮肿,1996年,他购买了手术刀、纱布、酒精等用品后,在3个弟弟的帮助下给两个脚跟各开一刀,事后,他腿部浮肿的症状得到缓解。

仅一年后,孙占权又觉得半个头麻木,半个身子不灵活。“嗓子下面的神经肿大,就是它压迫脑神经。”于是,1997年,他为自己做了第3次手术,在嗓子下方取出被他称为“肿大神经元”的物质,留下了3厘米长的刀疤。

“1998年,我全身浮肿,已经无法排尿。”孙占权说,“我要是不给自己开刀也活不了了。”孙占权说,他感觉所有的病痛刺激都来自腹部被他命名为“内分泌组织第一器官”的一个组织,在3个弟弟和一个邻居的帮助下,他给自己做了第4次手术,其胃部留下了10厘米长的刀口。

据孙占权介绍,最后这次大手术进行了4个多小时,取出一个变色、增大的器官。手术后,他抬不起手,眼睛也睁不开。“我休息了三次才将那东西拿出来,擦血用的纸装了一筐。我让他们找村大夫赵洪财帮我缝合的刀口,后来刀口粘连了,我自己又把刀口打开把积液用针管抽出去。”

患癔病“久病成医”

第四次手术后到现在,他务农的间隙给别人做木匠活,两个女儿和一个外孙女都相安无事。“这是遗传病,我大女儿现在也出现点症状,但不严重。”孙占权说,“如果女儿的病严重了,我会给她做手术。”

孙占权为自己做的后三次手术得到了其弟弟和妻子的证实,当记者向其问起此前到医院检查的病历诊断时,孙占权表示都没保留。据他讲,他还给患有哮喘病的大舅哥做了一次手术。

记者在朱家屯见到的近10余名村民都对孙占权给自己动手术表示佩服。但当记者来到西平林场卫生院时却听到了另外一种说法。“当年他确实在家给自己做手术了,肠子都出来了,眼看就不行了。”最后一次手术时为孙占权缝合的赵洪财医生说,“他根本没什么病,总觉得自己身上有病,做了手术就能好,其实他就是有癔病、神经质。”

未来5年将改变人类生活的五大科技

 据媒体报道,IBM公司日前公布了未来5年有望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五大科技变革。这五大未来科技变革分别是无处不在的太阳能应用、根据DNA提前预知身体的健康状况、与互联网进行直接的语音互动、拥有数字个人购物助理、遗忘可能会成为历史。


  1、无处不在的太阳能应用

  你是否想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行道上、机动车道上、铁轨上、屋顶上或窗户里究竟有多少太阳能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呢?在未来五年中,太阳能将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能源之一。到目前为止,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的过程仍然非常复杂,所需原料也相当昂贵,因此现在太阳能还远远无法达到广泛应用的程度。但是随着“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出现,这一状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薄膜”是一种新型的低成本太能阳电池,它比普通硅片电池要薄100倍,而且生产成本更低。这种新型电池不仅适合安装于屋顶,还可以安装在建筑物的侧墙或窗户上,甚至还可以印刷或装订于柔软的书脊或衣服上,它将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或汽车中。

  2、根据DNA提前预知身体健康状况

  如果你能够预知你未来的健康状况,你是否会因此而调整你的生活方式呢?在未来五年内,医生将能够根据你的特殊DNA向你提供一幅遗传学图,告诉你在未来的人生中可能会面对的健康风险,并向你提出防范建议。所有这些服务仅需要花费200美元。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尝试绘制人类完整的基因组图,并将其作为解开人类基因秘密的一个新途径。如果能够绘制成功,它将会帮助人们来预测自己的健康特征以及可能的患病倾向。医生将根据这些信息向人们推荐合理的生活方式或疾病的早期治疗方案,而制药公司也将能够根据患者各自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生产更新、更有效的药物。遗传学图将在未来五年内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的卫生保健理念,让你更加细心地照顾好自己。

  3、与互联网进行直接的语音互动

  网络服务也将在未来五年内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在新的技术支持下,我们只需通过语音就可以与电子商务网站进行信息交流,不再需要通过键盘敲击来专门创建或输入文字形式的信息。比如在印度,人们之间的口语表达方式比起教育、政府或文化领域的书面表达方式效率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语音对话”界面与网站沟通就比其他方式的接入界面速度更快。将来,人们只通过 “语音站点”服务就可以享受到网站所提供的所有好处和便利,而不管他是否具有读或写能力。语音技术将使得上网冲浪更加容易,只需要一部电话就可以自由地收发邮件、浏览网页、即时聊天、查阅资料等。

  4、拥有数字个人购物助理

  在商场购物时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各种尺寸的服装无法选择,却又找不到一个导购员来咨询你所选择的衣服是否合身和美观。在未来五年中,顾客将不再需要店内导购员的解说和帮助,而是依靠自助方式完成购买流程。新技术的出现和下一代移动设备的进步,将极大推动商场自助购物形成一种新的商务形式。商场试衣间内将装备有数字导购助理,触摸式屏幕和互动式对话亭将帮助你选择合适的衣服,甚至还可以帮助你更换并重新选择。数字导购助理收到你的决定后,将把你所选物品直接传送给你。每试一件衣服,你都可以为自己拍照,然后通过电子邮件或短消息将照片发送给你的朋友或家人,听听他们的建议。顾客可以阅读以前的顾客对某种商品质量的评价,甚至还可以在店内下载优惠券并当场用来购物。

  5、遗忘可能会成为历史

  你是否曾经有过因为有太多的信息需要牢记而让你彻夜难眠的经历?在未来的五年里,新技术将可能会大大提高你的记忆能力。届时,将可能会出现一些便携式或固定的智能应用工具,将你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或需要备忘的事件详细记录、存储下来,并对其进行技术分析。智能工具会在适当的时间或地点提醒你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或去做计划内的事情。比如,首先由麦克风和摄像机录下你的对话和行为,然后由个人电脑对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如果你曾经有购物的计划,这样当你在某一特定时间段时经过某一商店时,配备全球定位技术的智能电话将会提醒你购物。不难想象,电视机、遥控器,甚至是茶几有朝一日都有可能会成为我们存储和分析数字信息的智能平台。

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开卷八分钟20080909 -- 《索涅奇卡》“读书”读什么

开卷八分钟20080909 -- 《索涅奇卡》

开卷八分钟20080905 -- 《Owning the Olympics》

开卷八分钟20080904 -- 《Beijing's Games》帮中国人说话的书

开卷八分钟20080904 -- 《Beijing's Games》帮中国人说话的书

开卷八分钟20080903 -- 《Olympic Dreams》II有点儿意思

开卷八分钟

追查摩根士丹利大恐慌的幕后黑手


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申请破产保护两天后,一个爆炸性的传言称,另一家华尔街巨头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已处于倒闭的边缘。那天是9月17日,交易员互相传言,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已取消了对摩根士丹利250亿美元的授信额度。


John Mack这个消息并不属实,但却引发了一轮看跌摩根士丹利的热潮。首席执行长麦晋桁(John Mack)痛苦地抱怨道,追逐利润的交易员散布了恐慌气氛。不过他缺乏关键的一部分信息:这些破坏性交易的幕后黑手到底是谁?

现在,《华尔街日报》看到的交易记录提供了部分答案。交易记录显示,华尔街一些最大的机构在大量卖空摩根士丹利,其中包括美林(Merrill Lynch & Co.)、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德意志银行和瑞银(UBS AG)。他们采用一种叫做信用违约掉期的复杂衍生工具进行了此类交易,这是一种保护贷款和债券免遭损失的保险形式。

《华尔街日报》通过对交易记录的仔细研究也发现,信用违约掉期在放大看跌摩根士丹利的气氛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气氛又促使看跌该公司股票的交易员进行卖空。信用违约掉期和卖空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快了公司的下跌趋势。

这一结论是通过研究相关交易文件和对华尔街高管、交易员、经纪人、对冲基金经理、监管人员和调查人员进行七、八十次采访后综合得出的。

对华尔街而言,信用违约掉期的销售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利润金矿。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9月中旬动荡的那些日子里,信用违约掉期市场却令摩根士丹利自食其果。市场成为“2008年大恐慌”显而易见的晴雨表,引发了最终促使政府出手干预的这场危机。

9月17日还有一些机构进行了摩根士丹利信用违约掉期的交易:其中有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Canada)、瑞士再保险(Swiss Re)和King Street Capital Management LLC及Owl Creek Asset Management LP等对冲基金。

另一方面的压力也在加大。Third Point LLC等大型对冲基金卖空摩根士丹利股票的数量大幅增长。到收盘时,摩根士丹利股价下跌了24%,使监管机构更加担心掠夺性投资者正将目标对准了投资银行


Andrew Cuomo这种交易模式以前曾重创了贝尔斯登(Bear Stearns Cos.)和雷曼兄弟,现在又让花旗尝到了苦果。上周花旗股价暴跌60%,创出了16年低点。

调查人员正在试图揭开是什么导致了9月中旬的市场灾难,摩根士丹利的掉期或股票是否存在不当交易。纽约司法部长安德鲁·库默(Andrew Cuomo)、驻曼哈顿美国律师办公室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正在调查是否有交易员有意散布谣言,以操纵市场从中牟利。了解这些调查的人士称,有关部门还要调查交易员是否高价买进了掉期,以引发对摩根士丹利稳定的恐慌,从而从其他交易头寸中获利,以及交易中是否存在虚假报价和虚假交易。

目前还没有公开证据显示从事摩根士丹利股票和信用违约掉期交易的任何公司行为不当。大多数企业称,它们购买信用违约掉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与摩根士丹利进行的各类业务所可能发生的损失。一些公司称,相对于当天所进行的全部掉期交易,它们投入的资金并不高。

要想证明任何证券的价格受到了操纵非常困难。掉期市场是不透明的:交易是交易商之间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完成的,没有公开的报价。


Erik Sirri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交易和市场主管埃里克·斯瑞(Erik Sirri)上月在国会作证时称,掉期市场很容易受到操纵。在交投相对清淡的市场中,可以用很少的交易量来暗示市场认为公司的信用脆弱。他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担心掉期交易引发了卖空股票的交易。

刚进入9月的时候,摩根士丹利的状况相当不错。截至5月31日的前两个财政季度,该公司都实现了盈利。尽管摩根士丹利也投资了商业房地产和杠杆化的贷款市场,它不像雷曼兄弟那样存在大量同不良住宅抵押贷款资产有关的风险。麦晋桁当时相信,第三财政季度收益将强于预期。

9月14日雷曼兄弟准备申请破产保护的时候,麦晋桁在一封内部备忘录中对员工表示,摩根士丹利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位置”,肯定能在当前困难环境下获得成功。就在第二天,公司接收了一批从雷曼兄弟撤离的对冲基金新客户。

但交易员担心接下来华尔街还会有哪些公司会倒下,市场上传言满天飞。据交易员称,对冲基金圈子里传言,作为濒临破产的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的交易伙伴,摩根士丹利有2,000亿美元资产面临风险。但这并非事实。摩根士丹利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表示,公司涉及美国国际集团的风险敞口无关大局。

知情人士透露,竞争对手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的一些经纪人向摩根士丹利客户暗示,继续在摩根士丹利保留帐户是危险的。这些人士说,麦晋桁向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长戴蒙(James Dimon)抱怨,戴蒙最后采取行动终止了这类传言。知情人士说,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和瑞士信贷也都纷纷向摩根士丹利的对冲基金客户推销服务。

9月16日,摩根士丹利的股价在当天交易中急跌,不过后来有所回升。一些对冲基金匆忙抽逃资产,他们担心摩根士丹利或许会步雷曼兄弟后尘,从而导致客户资产被冻结。为平息这类担忧,摩根士丹利当天下午4点10分发布了收益报告,较原计划提前了一天。


Colm Kelleher摩根士丹利首席财务长凯勒赫(Colm Kelleher)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说,让市场恢复一些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坦率地说,事情的确有点失控,荒唐的传言一再重复。

瑞士银行分析师绍尔(Glenn Schorr)向凯勒赫询问有关摩根士丹利债券违约掉期保险价格急速上涨的事。据价格服务公司CMA DataVision的数据,每1,000万美元的摩根士丹利债券的违约保险价格升到了每年727,900美元,而9月10日时只有221,000美元。

凯勒赫回答说,某些人专注于信用违约掉期,而不是关注证券本身,暗示有些交易员在交易掉期合约的同时作空摩根士丹利股票,赌它的股价会下跌。

没法确切了解购买摩根士丹利信用违约掉期合约的投资者是出于什么动机。如果摩根士丹利的债券和贷款发生违约,掉期合约持有者就可获利。毫无疑问的是,有些掉期合约买家拥有摩根士丹利债券,他们购买合约只是为防范真的发生违约。

但对不持有债券的交易员来说,掉期合约也是一种不错的投机方式。在出现违约恐慌时,掉期合约的价格会上涨。因此,那些相信围绕摩根士丹利的恐慌可能会加剧的交易员,可能会利用掉期合约交易来快速谋利。

据知情人士说,在9月16日的不确定气氛下,拥有135亿美元资产的对冲基金Millennium Partners LP要求从其在摩根士丹利超过10亿美元资产中撤出8亿美元。另外,一位知情者说,Millennium还作空了摩根士丹利的股票,这是其对金融公司的一系列作空交易中的一部分。此外,这家对冲基金还买进了针对摩根士丹利股票的看跌期权。

知情者透露,Millennium负责人英格兰德(Israel Englander)对摩根士丹利一位主管说,我们不得不保护自己的资产。这不是个人的事。

这些看跌交易在Millennium的总资产中只占很小的比例。随着摩根士丹利股价下跌,它们也在升值。

同在9月16日,罗伯(Daniel Loeb)执掌的拥有50亿美元资产的Third Point LLC开始从摩根士丹利撤出5亿美元投资。交易记录显示,第二天,Third Point看到违约掉期价格大涨后也做了大笔看跌交易,卖空约10万股摩根士丹利股票。知情人士说,Third Point随后迅速结清这一头寸,获得不超过1,000万美元利润。

与此同时,对冲基金Owl Creek也开始要求彻资,最后它撤出了超过10亿美元资产。

9月17日上午,为对冲基金提供交易服务的Williams Trading LLC的主管戴维•“老虎“•威廉姆斯(David 'Tiger' Williams)从一名交易员那里接到消息,一家基金已将一个8亿美元的交易帐户从摩根士丹利转到其对手公司。这名交易员通过电话问那家基金的经理为何转移资金,得到的回答是:摩根士丹利要倒了。

再追问详情时,这位基金经理提到了德意志银行取消花旗250亿美元信贷额度的传闻。于是威廉姆斯四处打探,而市场上的各路人马都告诉他,他们认为这条传闻是假的。

然而,损害已然产生。当天早上7点10分,每1,00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债务的保险价格,德银交易员的报价是75万美元。而到10点,花旗和其他交易商的报价已涨至89万美元。

随着谣言散布开来,摩根士丹利的股价大幅下挫。从10点的每股26美元跌到11点半时每股16美元。

在中午之前,信用违约掉期交易员开始要求摩根士丹利的债务保险购买方支付所谓的“预付点数”。“预付点数”指的是,为每1,000万美元的债务购买保险,必须至少预付100万美元,再加上一年的风险溢价。就摩根士丹利的债务保险而言,有的交易员要求200万美元以上预付价。

根据交易纪录,美林当天为1.062亿美元的摩根士丹利债务购买了保险。其他金融机构中,King Street购买了7,930万美元,德银购买5,060万美元,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购买4,000万美元,Owl Creek购买3,550万美元,瑞银和花旗各购入3,500万美元,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Canada)3,300万美元、AllianceBernstein Holding运作的投资基金ACM Global Credit购买2,800万美元。

第二天也就是9月18日的交易纪录显示,上述机构中有几家又在市场中现身。其中美林又为4,300万美元的摩根士丹利债务购买了保险,其他机构中加拿大皇家银行3,600万美元、King Street3,070万美元、花旗2,070万美元。

上述机构都闭口不谈购买这些保险的代价或是否从中获利。

AllianceBernstein的发言人约翰•麦尔斯(John Meyers)称,公司购买保险仅仅是为了对冲风险,并非因为看衰摩根士丹利。加拿大皇家银行发言人则表示,该行购买信用违约掉期合约是为了管理摩根士丹利的“信用风险”,并非看空摩根士丹利,也不存在抛售其股票的行为。

据知情人士称,资产规模达165亿美元的对冲基金King Street购买信用违约掉期合约,是为了对冲包括债券在内的摩根士丹利风险头寸,并未作空其股票。

德银和花旗的发言人也都表示,他们的掉期交易规模相对较小,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在摩根士丹利的其他投资,另一方面是执行客户的交易指令。Owl Creek的发言人称,购买掉期合约是为当时手中的摩根士丹利抵押品投保,公司与摩根士丹利的业务往来仍在继续。

美林、瑞银和瑞士再保险均拒绝对相关交易发表评论。

交易纪录显示,随着摩根士丹利股价的暴跌,9月17日看空市场的投资者卖空的股票量飙升至3,900万股,是今年日均水平的9倍,此前两个交易日已经卖空了3,100万股。

9月17日,麦晋桁向员工发了一份备忘录。信中说,我知道你们所有人今天都在密切关注着我们公司的股价,我也一样……我们正处于被恐惧和流言控制了的市场中,卖空者推动我们公司的股票急转直下。

股票和掉期交易相互助长。当日下午,瑞士银行分析师绍尔写道,停止不理智的行为吧,我们需要暂停一下。他在当天的一次采访中说,股票和信用违约掉期使彼此疯狂,不应该让这种消极的反馈循环摧毁公司的价值。

据知情人士透露,麦晋桁忙着消除信心危机,他打电话给瑞士信贷投行业务负责人柯磊洛(Paul Calello),问他是否知道导致掉期合约成本上涨如此迅速的原因。柯磊洛回答说他不知道。

摩根士丹利法律事务负责人、曾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执法主管的林奇(Gary Lynch)打电话给纽约证交所监管部主管凯撤姆(Richard Ketchum)。据知情人士透露,林奇说他怀疑有人操纵摩根士丹利的股票,并问纽约证交所是否会支持暂时限制卖空交易的禁令。

麦晋桁先后打电话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Christopher Cox)和财政部长鲍尔森(Henry Paulson)等人。据知情人士透露,麦晋桁抱怨道,摩根士丹利股票的交易是不理智的、“恶劣的”,做出这种反应是毫无理由的。他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采取的防止某些过度卖空行为的措施力度还不够。

在当日发给员工的备忘录中,麦晋桁已经明确表示,他将敦促监管机构限制卖空交易。当这一消息传出之后,对冲基金经理们都火冒三丈。有些人取消了与摩根士丹利的业务,转而投向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和JP摩根(J.P. Morgan)等竞争对手。他们说,卖空交易是合法的保护和投机行为。


James Chanos长期从事对冲基金业务的罗伯森(Julian Robertson Jr.)和知名卖空者沙诺斯(James Chanos)均是摩根士丹利的老客户,也都对麦晋桁的做法大为恼火。沙诺斯说,他听说麦晋桁发了这样的备忘录时,简直是怒气冲天。

当日股市收盘后,沙诺斯决定把他的对冲基金Kynikos Associates在摩根士丹利帐户中的资金撤回逾10亿美元。

沙诺斯说,发发牢骚无可厚非,可是发备忘录责怪自己的客户则完全是另一码事。他还说,事态的发展最终几乎导致二者之间长达20多年的合作关系破裂。他说,他的基金没有买进任何摩根士丹利的违约掉期合约,也没有卖空其股票。

其他担心自己公司股票的华尔街高管也不断打电话给监管机构。当日晚间8:15左右,美国证交会表示,将要求卖空交易者披露更多信息。次日(9月18日)晚间,证交会宣布暂时禁止金融类股卖空交易。

麦晋桁联系对冲基金客户,告诉他们说,并不是他一个人导致了这个限令的出台,他最关心的是要在流言漫天、交易动荡的时候给市场一个暂时的休整时间。

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仅仅几天之内,摩根士丹利总计约1,100家对冲基金客户中就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基金提出了撤资请求,将部分甚至全部资产从该公司撤回。尽管大多数客户仍在摩根士丹利保留了部分资产,但是该公司却无力同时处理所有的撤资请求,这进而加剧了市场的恐慌。

摩根士丹利的处境很不稳定。在9月17日的交易狂潮期间,麦晋桁就已经开始了与Wachovia Corp.的合并谈判。四天后,该公司转型成为一家银行控股公司,可以申请更多的政府资金。上个月,摩根士丹利从一家日本银行筹得了90亿美元的资金,之后又获得了联邦政府100亿美元的注资。

摩根士丹利现在必须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一个避险意识更强的环境以及作为一家银行控股公司必须接受的更加严格的政府监管。本月早些时候,公司宣布将裁员约2,300人,占员工总数的5%。

摩根士丹利债务的保险成本已经从最高点回落,不过公司股票仍很低迷。上周五,公司在纽约证交所收于每股10.05美元,不及9月17日21.75美元收盘价的一半。

事情过去了一个多月后,麦晋桁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已经基本放弃追查导致9月中旬摩根士丹利股票卖空的原因了。他说,很难分辨哪些是流言,哪些是真相。

加拿大科学家发明空气造水机


图中央的圆球状物体即为“空气造水机”


  据英国《卫报》报道,由生态发明家组成的加拿大公司“第四元素(Element Four)”声称找到了全球日益恶化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解决之道,利用他们发明的空气造水机从无限的未被利用的资源——空气中“变”出生命源泉水。

  “第四元素”的空气造水机有望成为继微波炉之后发明的第一个主流家用电器。这种名为“水车”(WaterMill)的造水机耗电量大约相当于3个电灯泡,能够将空气中的湿气浓缩净化,使其变成清洁的饮用水。在美国《连线》杂志本周于曼哈顿熨斗区举行的年度最新发明展上,“水车”将揭开神秘面纱。《连线》编辑们相信,“水车”将改变这个世界。

  从外观上看,“水车”类似一个巨大的被切成两半的高尔夫球,它由白色塑料制成,直径在大约3英尺(约合0.91米)左右,可以安装在墙壁上。“水车”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吸入空气并让其穿过过滤器以清除尘埃和粒子,在此之后,空气被冷却并形成露水。浓缩的露水首先穿过一个微波消毒室——利用紫外线消除饮用者患军团病(一种大叶性肺炎)或其它传染病的可能性——最后经过滤并沿一条管子流入用户的冷冻箱或者厨房水管。

  对于“水车”,人们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从空气中得到的水如何能够满足家庭用水需要,这么做是不是有些疯狂?对于这个问题,“水车”发明人乔纳森·里奇(Jonathan Ritchey)解释说:“等着看吧。对水的需求已经达到惊人的地步。人们正在寻找摆脱配水系统的方式,这个系统变得越来越不可靠了。”

  对于那些关注环保的消费者来说,“水车”显然具有莫大的吸引力。瓶装水带来的只能是一种生态灾难。仅在美国,每年就要消费大约300亿升瓶装水,消费额达到110亿美元(74亿英镑)左右。根据地球政策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大约有150万桶石油——足以为10万辆汽车提供1年的燃料——用于制造这种塑料,整个过程消耗的水量也是最后装进瓶里的水的两倍,更为可怕的是,美国一天之内被丢进垃圾箱的塑料瓶就高达3000万个。

  但“水车”的问世似乎很难解决现状,这不仅仅因为其高达1200美元的售价。据悉,“水车”将于2009年春季登陆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日本市场。在当前信用危机背景下,很多潜在购买者可能对“水车”望而却步,虽然里奇指出每升水的成本只有0.3美元,与瓶装水相比便宜很多,几年之后便可收回购买成本。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也不得不关注:虽然空气中所含的水是世界所有河流水量总合的8倍,但“大气水”的分布非常不平衡。在美国一些最需要水的地方——例如西南部干旱地区,地下水层已经枯竭——空气中的湿气水平也是最低的。在空气湿度低于大约30%情况下,“水车”将失去功效。在包括亚利桑那在内的州,白天晚些时候的空气湿度通常都在30%以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水车”必须内置一个智能计算机以提高拂晓时的“产量”,当时的空气湿度是最高的,下午三时左右,炽热的太阳让空气变得干燥,空气湿度也随之降低。

美国20位最聪明的青年科学家揭晓

 美国《探索》杂志近日评选出了美国20位40岁以下的最聪明的科学家。他们被视为各自研究领域的天才,结下了累累硕果,这些青年才俊还因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屡获殊荣。以下便是这20位青年才俊:

  1.陶哲轩(Terence Tao)

陶哲轩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家

  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数学家当中,许多可能在SAT考试的数学部分得过800分的满分。但陶哲轩8岁时就获得了760分的高分,小小年纪便展现出数学的天分。25年过去了,33岁的陶哲轩如今已成为美国研究成果最多、最受尊敬的数学家之一。1999年,24岁的陶哲轩成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后获得专为40 岁以下杰出数学家颁发的“菲尔兹奖”(Fields Medal),这一奖项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在一个有些人可能要倾其一生研究某个难题的学科,陶哲轩却在从非线性方程组到数论等诸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同事们为何还在寻求获得他的指导。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查尔斯·费弗曼(Charles Fefferman)给予陶哲轩高度评价:“每一代数学家当中,只有极少数位于顶尖之列。他就是其中之一。”费弗曼本人也是一位数学天才。

  陶哲轩最著名的研究涉及质数或素数(prime number)的形式。所谓质数或素数,就是一个正整数,除了本身和1 以外并没有任何其他因子。尽管陶哲轩主要致力于理论研究,但他在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方面的突破性研究令工程师可以开发出用于核磁共振成像(MRI)、天文仪器和数码相机领域的更尖端、更有效的成像技术。

  陶哲轩说:“科研有时就像是一部正在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一些令人感兴趣的情节可能已经理清,但仍有许多紧张刺激、尚未解开的情节有待你去挖掘。但科研又与电视连续剧不同,我们必须亲自动手去搞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陶哲轩表示,他喜欢挑战一些难解之谜,而攀登这一高峰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克服相对较小、更易控制的难题:“如果有什么事情是我知道该如何处理的、但又不能处理的,我会十分苦恼。我感觉,自己必须安静下来,冷静、细细探究问题所在。”

  2.杰弗里·伯德(Jeffrey Bode)

  宾夕法尼亚大学有机化学家

  34岁的杰弗里·伯德说,有机化学家并没有许多“缝合”结构复杂分子的方法。伯德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可能便于生产以肽为原料的药物,如胰岛素和人体生长激素,这些药物一般价格高昂。许多有机化学家曾认为,用以制造这些蛋白的成熟方法——像链珠一样增加单个氨基酸——效果很好。伯德说:“这些方法确实不错,但前提是你打算制造相对短的蛋白,或你希望制造数量很少的蛋白。”

  随着链条越来越长,如果单个珠子不能串联到“肽链”上,就更难以将这些错误的序列同正确的序列区别开来。为改进这一点,伯德发现了一种生成酰胺结合(amide bond)的新化学反应(α-酮基酸和羟胺之间的反应),他用这种方法去连接小的、易于合成的肽(氨基酸的链),变成更长的肽。伯德指出,在有机化学中,“我们有可能提出比当前更好、更有效的方法。”

  3.凯蒂·沃尔特(Katey Walter)

  阿拉斯加大学生态学家

  为深入探讨温室气体对当地生态和全球气候的影响,32岁的凯迪·沃尔特不断追寻着从北极湖泊中渗出的甲烷。随着温度上升,北极永久冻结带解冻,冰水汇入湖水中。湖水中的细菌向来以富含碳的物质(动物遗骸、食物和冰河世纪前的渣滓)为食,同时生成甲烷——比二氧化碳强大25倍的“热收集器”。甲烷增多导致气温更高,因此加速永久冻结带的解冻。

  沃尔特说:“这意味着你打开了冰箱门,里面的所有东西都会融化。”沃尔特和同事正在阿拉斯加州和西伯利亚东部给北极“冰箱”中的碳内容进行分类,试图了解在冰融化过程中有多少将会转变为甲烷。2006年,沃尔特的研究小组发现,北极产生的甲烷数量是科学家之前报告的近5倍。

  4.艾米·韦戈斯(Amy Wagers)

  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学家

  1999年,艾米·韦戈斯获得了免疫学博士学位,与此同时,她接到了美国国家骨髓捐赠项目登记处的电话。多年前,韦戈斯志愿捐献了骨髓,现在有人需要这些骨髓。韦戈斯受这件事的启发,开发研究骨髓干细胞,并将成体干细胞作为自己博士后的研究课题。今天,35岁的韦戈斯已成为成体干细胞(生成血液和肌肉的细胞)研究领域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她的研究工作涉及隔离这些细胞群体,发现人体如何对它们调节,并了解如何利用这些细胞治疗疾病。

  韦戈斯眼下正在确定血细胞如何在血液和骨髓之间转移及它们如何繁殖。这项工作或会提高移植细胞的成活率,从而有助于提高骨髓移植的效率。今年夏天,韦戈斯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称,在将肌肉干细胞移植到患有肌肉萎缩症的老鼠身上后,老鼠的肌肉功能得到改善。韦戈斯说:“它们立即开始生成新的肌肉纤维。尽管将这些发现应用到人身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结果仍令人大受鼓舞。”

  5.约瑟夫·特朗(Joseph Teran)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家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番情景:在你做手术之前,医生不仅以前已数百次实施过这种手术,而且还在你的复制品上进行了实践。31岁的数学家约瑟夫·特朗正帮助将这一梦想变成现实,利用数学模型去模拟涉及患者腱、肌肉、脂肪和皮肤的手术。特朗说:“我们一直在利用数学方程式去用于模拟那些组织的工作。”

  第一步是将那些方程式变成标准的“数字人体”,这个人体可以实时地对外科医生的虚拟操作起反应。接下来,特朗的想法是让医生定制这种工具。那么将来,CT、MRI等医学成像技术就可以揭示某位患者的肌腱比一般人的更硬,这样,医生便能相应地调整“数字替身”。特朗说:“你可能希望它尽可能地接近于真实的体验。”

  6.杰克·哈里斯(Jack Harris)

  耶鲁大学应用物理学家

  量子力学描述了一个疯狂的微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粒子以电闪雷鸣般的速度运转,经常违背我们想当然的经典物理学定律。杰克·哈里斯的目标是利用“奇特、甚至谜一般的”微观定律,利用其去解决我们在微观世界遇到的问题。他说,“终极‘尤里卡时刻’将会是忽然发现一个微观物体在从事经典物理学绝对想象不到的某些活动。”

  哈里斯现年36岁,目前正在研究个别光子(电磁粒子)在从小的活动反射镜上跳离时产生的微不足道的压力。我们可以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来感受这些压力的大小:在一个晴朗的天气,太阳光会以百万分之一磅的力量推你的身体,我们肯定感受不到这种力量。哈里斯希望充分利用光子的特性,最终令坚不可摧的密码系统和超灵敏度天文仪器可以探测到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瞬间形成的无形现象。

  7.萨基斯·马兹曼尼亚(Sarkis Mazmanian)

  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家

  在寄生于人体消化道的100万亿细菌当中,有些病原体可以诱发疾病和恶性免疫反应,还有一些则拥有保护宿主的免疫系统。现年35岁的萨基斯·马兹曼尼亚就致力于有益菌如何增强人体健康的研究。马兹曼尼亚说:“除了想了解我们能否为其提供一个稳定、富含营养物的环境外,它们根本不关心我们。”他将人体和微生物这种象征性的关系看作是治疗众多疾病潜在方法的“金矿”。

  马兹曼尼亚认为,人体和肠道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比如我们可以借此去了解人体对这些微生物的异常免疫反应如何使结肠癌进一步发展。马兹曼尼亚表示:“有益菌的潜力似乎是无限的。”他补充说,支撑自己这项研究的哲学是“在自然界,一切都有可能。所以,我愿意去追寻科学问题的任何可能的原因或结果。”
 8.道戈·奈特森(Doug Natelson)

  莱斯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家

  37岁的道戈·奈特森是显微世界里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他研究原子级别的电子性质。原子级别的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相一致的部分,使电子性质研究变得更加重要。奈特森的研究包括:复杂的电子流经单分子晶体管,以及特意用以半导体碳为基础的有机材料(organic semiconductors-carbon-based materials)取代电子仪器里的硅晶体管。这种刚刚萌芽的技术有望使制造又薄,而且柔韧性又好的有机电子仪器的梦想变成现实。

  奈特森跟那些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超能粒子加速器和超大质量黑洞等物理学领域的人不同,他为凝聚物质和纳米技术传递了福音,他在非常受欢迎的博客中与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快乐。他说:“在我内心深处,我自认是一名实验主义者,我正在玩这些新奇的玩具。进行这个级别的物理学研究相当有趣。”

  9.迈克尔·伊洛维兹(Michael Elowitz)

  加州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家

  现年38岁的迈克尔·伊洛维兹在2000年设计了一个基因电路(genetic circuits),促使大肠杆菌在一个培养皿中闪闪发光。他表示,这是个伟大的瞬间,回想起来,那些细胞的行为就像圣诞节的荧光灯。但是这项给大家带来好运的试验最终失败了。虽然这些细胞闪闪发光,但是它们发光的强度并不一样。细胞之间的这种可变性包含相同的程序,这促使伊洛维兹进行了一系列全新的试验,他表示,这些试验主要研究“是什么促使不同的细胞发挥不同的作用。”

  现在伊洛维兹正在研究一些机制,遗传因子完全相同的细胞正是通过这些机制利用和控制它们的生物化学分子里的随机波动,以便产生细胞多样性。伊洛维兹说:“了解‘纷乱’的波动所扮演的角色,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幸存下来的细菌如何才能实现多样化,以及单细胞有机体如何才能形成多细胞有机体。”

  10.杨长辉(Changhuei Yang)

  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生物工程师

  随着显微镜的性能不断提高,它们的体积以及造价也在不断增加,显微镜的体积和造价对研究产生直接影响。36岁的杨长辉说:“显微镜的功能和基本需求之间的配合并不默契。”杨长辉通过把芯片技术与微流体技术结合,已经制成一种更加便宜的微型显微镜。他表示,这种显微镜大约跟大黄蜂的体毛一样大,并拥有一个仅同一角硬币一样大的电路,它没有光学透镜。它的工作原理是,少量液体流过微芯片,它给样本拍摄图像后,将它们传输给一台电脑。

  这种显微镜可以安装在一个小型手持显示器里,这种显示器大约仅同一个iPod一样大。杨长辉的设想是,发展中国家的医生可以利用这种工具给病人验血或者检查当地的供水系统。他说:“这将是一种非常坚固耐用的工具,而且医生可以把它放在衣兜里随身携带。”

  11.阿德姆·瑞斯(Adam Riess)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体物理学家

  阿德姆·瑞斯领导一个天文学科研组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的事实后,他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天文学领域。自1929年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宇宙在不断膨胀,不过在1998年以前科学家始终认为地球引力将逐渐终止宇宙膨胀。但是,当38岁的瑞斯试图利用他从观察遥远的恒星爆炸收集到的数据巩固这一理论时,得出的结果却与事实并不相符。几天后他证明,他的数据显示宇宙在不断加速膨胀。

  该发现显示,一种神秘的暗能量产生的巨大的斥力克服引力,促使宇宙不断加速膨胀。这种暗能量占宇宙总能量的72%。他说:“这就如同向上将一个球扔到空中,它会持续上升。”9月他获得50万美元麦克阿瑟(MacArthur)奖金,现在他打算利用这些钱揭开这种神秘的暗能量和它对宇宙产生的影响的谜底。

  12.妮可·金(Nicole King)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细胞生物学家

  38岁的妮可·金现在正在寻找单细胞有机体如何向植物、真菌类、多细胞动物和其他类型的生命进化的答案。为了寻找线索,她集中精力研究单细胞真核生物中的choanoflagellates-a 群体,单细胞真核生物被认为是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活有机体。

  金和她的同事们在给其中一种这类有机体的染色体进行排序时,发现用来将动物细胞之间传递的信息与细胞“捆绑”在一起的相同蛋白质片段的遗传密码,在这种有机体内获得此类发现非常令人吃惊。据金假设,这些单细胞动物祖先的蛋白质曾与细胞外的环境产生互动,它们通过将细胞表面粘合在一起捕食细菌和发现化学信号,后来这种情况促使细胞粘合在一起,而且彼此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金表示,解释多细胞体的起源是了解动物起源的关键,她发表评论说,她的研究“回顾的族谱比我们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的族谱年代更加久远。”

  13.路易斯·冯·安(Luis von Ahn)

  卡内基美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家

  30岁的路易斯·冯·安已经在各个网络领域小有成就。网上订票和破解文字失真的图像都是冯·安的工作范畴。2000年,他帮助研发了这种反作弊(anti-spamming)技术,即已知的验证码(CAPTCHA)。验证码之所以能够产生作用,是因为电脑无法回答验证码提出的问题,只有人才能回答。冯·安的最终目标是不欺骗电脑。他希望利用人类独一无二的智能消除电脑在完成一些重要任务时存在的缺陷。

  缩小这种智能差距的一种方法就是验证码。每天他利用大约1800万名电脑用户——或许都是购票的人——在首页键入信息扫描文字,以便将它们信息化。到目前为止,电脑还无法识别文字。研究人员希望到明年能把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纽约时报》的档案文件完全数字化。冯·安还编排了一种游戏程序,他的目的是:你玩的越多,提供的数据也就越多,因此会更好地帮助电脑识别图像。他说:“我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不会浅尝辄止。”

  14.塔佩奥·施奈德(Tapio Schneider)

  加州理工学院环境科学家

  大气湍流和热交换效应之间的复杂互动,对全球气候产生很大影响。36岁的塔佩奥·施奈德已经研发出电脑模拟程序,以便更好地了解二者之间的互动是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的。他说:“从观念上来说,我不想在实验室里为自己产生一个小气候,但是我们又无法在实验室里形成一个全球性气候,因此利用电脑模拟是最好的第二选择。”

  在一个正处于发展阶段的项目中,他最近利用一个地球模拟展示了季风可以在沼泽等浅水处形成。哈雷(Halley)的传统季风模型无法全面地表现出全球的季风情况。施奈德表示,人们对水汽通过气候系统不断运动的情况了解的也不多。“这是我要用很多年时间进行研究的一系列问题之一。”施奈德的目的是为气候制定一系列基本物理学定律。他说:“热力学定律对微观行为进行了宏观描述。我希望也能给气候制定一个类似的定律。”
 15.萨拉·西格尔(Sara Seager)

  麻省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

  上世纪90年代晚期,科学界对系外行星是否存在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当时36岁的萨拉·西格尔作出大胆预测,认为这些在恒星前方穿越的遥远闪光天体必将成为天文学家的下一个前沿。西格尔的这种有些打赌意味的预测最终得到回报——她有关系外行星化学属性的理论模型帮助研究人员首次对一个遥远世界的大气层进行测量。西格尔认为,我们将在未来几年发现地球的“远亲”,但她的终极目标绝不仅限于此。

  她说:“我真正想做的是确定地外生命可能产生何种类型的气体。这些气体将在大气层中堆积并有可能从极远处被探测到。”作为沿这一方向踏出的一步,西格尔正在寻找类地生命可能留下的非氧基“签名”,例如硫化氢。西格尔的童年是在加拿大度过的,她的父亲总是用各种各样的想法开发她的创造力。她说:“爱幻想是一种至关重要的习惯,正是这种习惯让我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16.乔恩·克莱因伯格(Jon Kleinberg)

  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如果在互联网上搜索“《探索》杂志”,意味着你要在数千个排序混乱的结果中费力地寻找自己需要的答案。1996年,24岁的乔恩·克莱因伯格开发了一种让网络搜索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算法。时至今日,如果再在搜索框键入“《探索》杂志”,你得到的第一个搜索结果便是这家杂志的主页,这完全是克莱因伯格的功劳。克莱因伯格现年37岁,他创造了基于超链接分析的主题搜索算法HITS,通过权威性(所登内容品质以及是否被其它网页推荐)和hub(是否与优秀网页相连接)这两个指标对网页价值进行评估。

  克莱因伯格继续将计算机学、数据分析和社会学研究整合在一起,以帮助开发更优秀的工具连接社交网站。根据他的设想,我们能否看到信息在空间传播时随时间增多——他称之为互联网上的地理学热点——取决于对一个特殊区域的兴趣。克莱因伯格说,我们的社交网链接与友谊可以依靠这些地理学热点,“通过键入位置而不是人名或者时间”让搜索变得更为容易。

  17.爱德华·博伊登(Edward Boyden)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神经工程师

  一些确定类型的细菌和藻类拥有允许它们将光转换成电能的基因。29岁的爱德华·博伊登已将其中一种基因植入神经细胞,让它作出类似响应。他说:“如果用灯光照射这些细胞,我们就能将它们激活。”在打造类似转基因神经细胞基础上,博伊登正利用工程学手段研究大脑植入——可以利用光脉冲对它们进行刺激。他希望这种植入能够帮助控制帕金森氏症等疾病,有时候,医生会利用植入能够产生电流的刺激器治疗帕金森氏症。博伊登说:“光能够做到很多单纯的电刺激器无法做到的事情。”利用这种技术,研究人员能够有选择地让他们的转基因神经细胞作出回应,通过植入一个能够发出不同类型的光的光学器,研究人员可以对神经回路进行更为精确的控制。

  18.理查德·邦努(Richard Bonneau)

  纽约大学系统生物学家

  33岁的理查德·邦努表示,将细胞解剖后得到的各个部分按类型一一记录那当然好,但生物学家真正的“圣杯”却是了解每一部分如何控制和支配其它部分的机能。“你可能知道A与B有联系,但这并不能描绘出一副有关整个系统的完整图画,你不知道各部分之间如何相互影响。我希望在这些线上标注箭头,来显示这些影响。”

  通过跟踪一个自由古细菌——与细菌一样,是一种原核生物——几乎所有基因的活动,邦努最近将各个部分拼接在一起,了解基因如何影响各自的表达,进而让他像研究机器一样描绘出这个有机生命体的“控制电路”。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一些令人吃惊的东西:对于光线、有毒化学物质等外部刺激,这个古细菌并不是作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它会用同样的积分器处理这些环境刺激,因此并不发生无限数量的反应”。他指出,了解微生物行为的有限范围能够为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研制药物和生物燃料提供巨大帮助。

  19.肖恩·弗拉纳(Shawn Frayne)

  Humdinger风能公司发明家

  现年27岁的肖恩·弗拉纳深谙如何打造简单而实用的技术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能够让发展中国家百姓的生活发生质的变化。他是一个致力于将甘蔗基木炭作为便宜烹饪燃料的小组成员,他的太阳能消毒塑料袋能够将水净化,变成饮用水。相比之下,弗拉纳设计的“风带”(Windbelt)所能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

  他的设计灵感来源于1940的倒塌的塔科马海峡桥采用的动力学原理,经过4年的努力,他最终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不使用涡轮的风力发电机。当有风吹过时,一个包有聚酯薄膜的平纹织物薄片会快速振动,带动安装在两端线圈间的磁铁进而产生电力。在发展中国家,“风带”只需产生10瓦特电量,就能整晚为一个房间照明,再也不用昂贵而危险的煤油灯。

  通过将发明的知识产权出售给大型公司,弗拉纳希望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创造性计划筹集更多资金。他说:“发展中国家面临最大挑战,我认为自己这辈子的绝大多数发明和创新都将在发展中国家成为现实。如果换成其它地区,我会疯掉的。”

  20乔纳森·普里查德(Jonathan Pritchard)

  芝加哥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遗传学家

  人们很容易认为进化是发生在数百万年前的事情,但37岁的乔纳森·普里查德证明,我们实际上一直实时适应环境,简单地说进化从未停止。利用在人群中快速蔓延的遗传变异为导向进行追踪的统计模型,普里查德及其同事确定了基因组的数百个区域最近因自然选择发生变异。他说:“如果在确定人群中出现新的变异并且深受欢迎,自然选择便会快速提高这种等位基因变异的频率。绝大多数时候,人群之间的变异频率差异很小,如果出现大的频差,他们自然显得非常突出。”

为什么我们爱听故事



撰文 杰里米·徐(Jeremy Hsu)

翻译 韩彦文



在2004 年的电影《特洛伊》(Troy)中,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对埃里克·巴纳(Eric Bana) 说:“狮子与人之间没有约定。”他并不是在背诵出自某位好莱坞剧作家之手的精妙台词,而是在用英语重复着2,000多年前荷马(Homer)用希腊语写下的《伊里亚特》(Iliad) 中阿喀琉斯(Achiles)的名言。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各种文字版本,再到最新的电影改编本,这个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俘虏了一代又一代人。电影《特洛伊》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成功,证明这个超越了时间、语言和文化界限的故事至今魅力不减。





我们对听故事的热爱,揭示了大脑的工作原理



然而,那些流传于世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最近,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对人类讲故事的爱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我们的大脑热衷于享受故事?一个故事对情感和认知方面的作用,如何影响我们的信念以及在真实世界中的决定?



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根植于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的历史之中。我们向一些人讲述有关另一些人的故事,故事帮助我们洞察社会的每一步变化。安全、虚构的故事世界可作为一种训练场所,我们可以练习与他人交流,熟悉社会习俗与规则。故事还具有独特的说服力和激发他人的作用,因为它会调用我们的情感和移情能力。
一个好故事



好故事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读者的认知和经历,能够使他们对故事情景、内容和角色产生心理真实感。





在电影《杯酒人生》(Sideways)中,保罗·吉亚玛提(Paul Giamatti)饰演的角色对墨尔乐红酒表示不屑,此后,该酒的销量显著下降。



讲故事是人类共有的少数特性之一,这种特性真切地跨越人类文明,贯穿所有已知历史。人类学家发现民间故事遍布古代文明的各个角落:梵语的、拉丁语的、希腊语的、汉语的、古埃及语的、苏美尔语的。从原始部落的说书人,到成百上千万殚精竭虑落字成书及电视、电影剧本的作家,所有类型的社会人都在编织着故事。当一种特有行为在多种社会中屡次出现时,研究者就会提高警惕:这种行为的根源可能关乎我们的进化历程。



为了探寻讲故事的奥秘,科学家必须首先定义是什么构成了一个故事。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故事有太多不同的体裁,学者经常通过解释“它不是什么”来对故事(所谓的叙事体)构成进行定义。相比于叙事体,对说明体的解释更加简单直接,如一个事实列表或一个百科全书条目;另一种标准方法,是将叙事定义为一系列随时间展开的、因果相连的事件;第三种方法则是由典型的叙事主题来定义,即拥有不同动机的有意识主体(人物角色)间的交流。



不管如何定义,我们接触到故事的时候就会知道它是故事。无论是小说还是纪实文学,一段叙述总会通过心理真实感(可认知的情绪和角色间可信的互动)引起读者的共鸣。“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心理真实感的探测器,”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雷蒙德·A·马尔(Raymond A. Mar)说,“我们能够分辨出那些听起来不真实的事情。”



最优秀的故事(那些世代传诵且译成多种文字的故事)绝不仅仅是“可信”的。这些故事将听众的情感牢牢牵系在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上,从而且俘虏了他们。这种沉浸状态被心理学家称作“叙事转移”(narrative transport)。



研究者刚刚才开始厘清引发叙事转移的各类可变因素间的关系。在2004 年的一项研究中,现就职于美国北卡罗来纳范德比尔特大学查佩希尔分校的心理学家梅拉妮·C·格林(Melanie C. Green)指出,先前的知识和生活经历会影响沉浸体验。自愿者阅读了一篇有关一名男同性恋者参加大学兄弟会重聚的小故事,那些有朋友或家庭成员是同性恋的自愿者报告说,他们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叙事转移,并感到故事中的事件、情节设置和人物角色更加真实;有过兄弟会或妇女联谊会经历的参与者也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叙事转移。“熟悉情境有助于产生叙事转移,对角色的认同也有助于转移产生,”格林解释道。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格林发现,那些在移情测试中表现更好,或察觉他人情绪能力更强的人,对任何故事都更容易发生转移。“看起来存在数量合理的可变因素,使人们能够被Hallmark(一个品牌)广告所吸引。”格林说道。

设身处地



人类具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人们乐于为周围世界编织故事。



人类具有将自己置于他人处境的能力,移情能力是这种强大能力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另一实体的精神状态(意识、意图)。这种名为心理推理的能力,对人际交往和公共生活至关重要,对理解故事同样重要。



在四五岁时,孩子开始发展心理推理能力。2007 年的一项研究中,加拿大安大略滑铁卢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奥尼尔(Daniela O'Neill) 和丽贝卡· 舒尔蒂斯(Rebecca Shultis)发现,五岁的孩子能够追随一个虚构角色的想法,三岁的孩子却做不到。孩子们在畜棚和原野上都看到了母牛模型,接下来研究者告诉他们:一位坐在畜棚里的农夫正想着要给原野上的那头母牛挤奶,而后要求孩子们指出农夫想要为哪头母牛挤奶。三岁的孩子指向了畜棚里的那头——他们难以理解农夫对原野母牛的想法,五岁的孩子却指向了原野上的那头牛,论证了心理推理能力。



或许是因为心理推理对社会生活至关重要,一旦我们拥有了这种能力,便企图四处推想他人心理,为每样东西编织故事。在1944 年的一项经典研究中,当时任职于美国史密斯女子学院的弗里茨· 海德(Fritz Heider)和玛丽-安·西梅尔(Mary-Ann Simmel)巧妙地证实了这一倾向。他们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动画短片,内容为一对三角和一个圆在一个方块周围移动,并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受试者对此情境的描述,就好像这些几何图形是有目的和动机的——例如:“圆正在追赶三角”。此后的众多研究确认了人类的这种偏好,即为周围所看到的任何事物赋予角色和编织故事。



人类极易幻想的进化优势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认为自然选择已经摒弃了人们进入虚幻世界的倾向,而只能参与真实世界的活动,” 在2007 年4 月号的《哲学与文学》(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中,美国哈佛大学进化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反驳了这一主张。他认定故事是社会群体中,个体学习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绝大多数科学家开始赞同这一观点:既然故事对人们有如此强烈而又普遍的吸引力,那么讲故事和欣赏故事的神经基础,就很可能与社会认知的关键部分紧密相关。



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随着我们的祖先进化出群居的生活方式,人们必须弄清楚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生活,需要时刻洞悉群体中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些什么。有什么方法比讲故事更利于传播这样的信息呢?



“如果你正接受飞行员训练,你就会花时间研究飞行模拟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认知心理学教授基斯·奥特利(Keith Oatley)说。奥特利和马尔的初步研究表明,故事可以担当社会生活的“飞行模拟器”。2006 年的一项研究,暗示了享受故事和良好社交能力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凭借自我报告和评估测试确定了94 名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移情能力,并调查了这些学生对叙述体小说作者和非叙述体纪实文学作者名字的熟悉情况。他们发现,更喜欢小说的学生在社交能力和移情测试上往往表现更好。尽管结果令人兴奋,但研究者提醒:此项研究并没有探清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可能正如研究者猜想的那样,对故事的喜爱锻炼了社交技能,但也有可能恰恰相反,钟爱社交的个体更喜欢读小说。



脑成像研究显示,观看真人与观看动画人物时产生的兴奋模式相似,这一研究支持了故事可作为真实生活练习场这一观点。2007 年,马尔以2001 年上映的电影《梦醒人生》(Waking Life)为材料进行了一项研究。电影中真人演员的镜头被描摹成动画形象。马尔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对自愿者的大脑进行扫描,对比他们观看真人镜头和相应的动画镜头的大脑成像。在观看真人镜头时,与处理生物运动有关的上颞叶回和颞叶顶叶结合部强烈兴奋;在观看动画镜头时,相同的区域兴奋,只是程度较弱。“这一区别可能就是我们区分虚幻与真实的基础,”马尔说道



心理学家研究我们的爱情故事,借以寻找与人类进化历史有关的线索。与此同时,另外一些研究者已开始考察所有文化中的故事主题和角色类型。他们的工作揭示出了一种普遍的相似性,反映的可能是一种进化后人类所共有的心智。

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水结晶的启示

水结晶的启示


日本IHM 研究所的江本胜博士( Masaru Emoto )等人自1994年起,以高速摄影技术来观察水的结晶。他们新近发表了实验结果《来自水的讯息》一书,证明带有「善良、感谢、神圣」等的美好讯息,会让水结晶成美丽的图形,而「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的讯息,会出现离散丑陋的形状。而且无论是文字、声音、意念等,都带有讯息的能量。

你拿出一个玻璃杯,注入清水。你把这杯水放在面前,把脸部挨近,凝望着它。你在望着这些水,可能你从来没有想过,在此时此刻,杯中的水,也正在望着你。这还不止,那些水同时也正在“感受”着那个房间的情景,“望”着窗外的景色,“听”着周围的声音,更会在“阅读”着你内心的思想、感受、状态……。

更不可思议者,是那些水居然还将这一切一切,用它的方式纪录下来!

看江本胜博士拍摄的水结晶照片,可进该站点:
http://www.hado.net/
http://www.thank-water.net/japanese/emoto.htm




水能够记忆?

早在1987年,法国科学家杰克·班伯尼做了一个实验,证明水有“记忆”的功能,但是始终得不到科学界的认同。江本胜一直有志进一步找这方面更多的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后来忽然悟出了雪花结晶独一无二的原理(历史上世界各地亿兆粒出现过的雪花,没有两粒是图案完全一样的),于是开始观察不同来源的水所结出来的冰粒,晶状图案有甚么分别。 他将水放进一般的雪柜里结冰,然后用强力的显微镜拍下结晶的样貌(其中的技术细节详载于他着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一书开头一章内,该书由长安静美中译,刚由台北如何出版社出版),结果拍出来的照片显示天然水的结晶都十分漂亮,而自来水及受过人类工业文明污染的水,结晶丑陋无比,不少甚至根本结不成冰。

就已发表的水结晶照片所见,情况至为明显:
取自巴黎、伦敦、东京、罗马、威尼斯、曼谷、澳门的自来水,无不影象模糊,颜色黯淡,形状扭曲不规则,教人看了心里挺不舒服。
取自香港的自来水也很不像话。取自华盛顿、温哥华、伯恩(瑞士首都)等城市的水,结晶匀称而亮丽,线条明确。
取自南极、各大洲的涌泉及荒郊地下的水,结晶都像宝石首饰那样,令人为之神往、迷倒,绽放出开心的信息。

水听了音乐之后……
他们用普通的音响器材,在两个喇叭中间放一瓶水,并用一般人听音乐的音量来播出录音,结果︰

听过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结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调那样美丽而整齐;
听过韩国民谣《阿里郎》的水,结晶形状好像心痛万分(该曲□述恋人分手的悲痛心情);
听过猫王皮礼士利唱《Heartbreak Hotel》(《碎心酒店》)的水,结晶体竟成了一个破碎的心的形状,部分掉了出来;
听过巴西音乐那些强烈节奏激动旋律之后,水结晶纷纷成复染细腻的星星形状;
听过奥地利民谣《提罗尔的摇篮曲》的水,结晶体内出现了一个婴儿的形状;
听过西藏经文诵唱的水,复杂的结晶相互纠结,形成强而有力的形状,恍似西藏经文中描写的曼陀罗(有能量的图案);
周兆祥看最妙不可言的是那两幅听过阿根廷探戈音乐的水的照片,结晶不约而同都是双双对对翩然起舞,舞姿甚至令人陶醉神往,飘飘然起来呢(没有任何其他结晶是双双对对的)。相反,听过某重金属乐曲的水,结晶一片混沌零散,跟该曲愤怒低俗的歌词一样人令人不安难耐。




听〈田园〉交响曲的水,很愉快哦!


这是让水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结晶照片。实验报告写到:交响曲「田园」的曲调明快、爽心,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这张美丽结晶照片似乎证明良性音乐可以给水活性、愉快的感受。

听到「离别曲」的水,也凄然心碎?

这是听了萧邦的「离别曲」的水结晶照片。图片报告说:没有比得到这张水结晶时更令人感到吃惊的了。摄制这张照片的显微镜的倍数与其他照片是一样的,但是「离别」的曲调竟让基本形状的水结晶被完整地分化得更小,成为地地道道的离别模样。

听重金属音乐的水,似乎解体了?

江本博士拍摄了许多让水「听」音乐的照片,发现让水听了歌词不雅的现代重金属音乐(乐团名称未公布以免困扰),水呈现出解体的影像,似乎打散了原有的结晶形状。实验显示,音乐与歌词都可能带有良善美好或丑陋不佳的讯息。

水阅读字句之后……

他们把同样的水装入多个瓶子之内,然后在纸上写不同的字,并将字面朝内贴到瓶身上,让水形“阅读”,结果:

看到“谢谢”字样 的水,结晶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型,相反,看到“混蛋”字样的水,结晶亦是像听过重金属乐曲一样的混沌零散;
看到‘我们一起做吧’的邀请字句,水结晶形状匀称完整,看到‘给我做’这句不客气的命令句子,水分子一片凌乱,无法呈现结晶;
看到用多国文字写“谢谢”这句话,水呈现出不同的结晶,但一律都晶莹匀称动人,
但看到了不同文字写的“混帐”、“蠢蛋”之类咒诅的语句,水都无法结晶,其中“火冒三丈,宰了你”那句话,水看了之后,竟呈现出一个小孩被人欺负的影象;
水看了日、英、德文“智慧”一词,结晶都端正而中空,呈六角形状;看了“天使”一词,水呈现一个小结晶的美环光环;
看了‘恶魔’一词,水结晶中心部分呈现黑色突起状,感觉充满攻击性。


读到「真噁心讨厌,我要杀了你」的水,真丑!



这一张是让水读了「真噁心讨厌,我要杀了你」所拍的照片。报告指出:这是最近日本年轻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实验结果发现水结晶丑陋歪扭、破碎、散乱的样子恰似「真噁心讨厌,我要杀了你」的意涵。我们是不是也常听到台湾的孩子们这样说话呢?我们似乎应该赶快教导孩子们不要再传递这样带有「歪扭破碎」讯息的语言了。


读到「爱和感谢」的水,出现最漂亮的水结晶!

这张是让水「读」了文字「爱和感谢」后拍下的水结晶照片。实验者说,在当时拍摄的许多水结晶照片中,从未见到过如此漂亮的水结晶。看来这世界上没有比「爱和感谢」更美的讯息了。我们如果常常表达「爱和感谢」,是不是能让我们地球上的水、和身体里的水变得如此漂亮动人啊?



让水「看」日语、英语和德语的「爱和感谢」,竟然全部都呈现出精致美丽的水结晶!

实验的原水用的是同样标准的精制水。结果,虽然使用了不同的语言,却形成了结构相似的结晶!

实验者猜想,「语言是由大自然的振动而产生」的,即使国家不同,语言也不同,但是,因为大自然的天理相同吧,所以同样意思的文字,就显示出相同的形状了。实验者也以「智慧」和「宇宙」等字样实验,结果三国的文字也都同时呈现出结构相似的美丽结晶!






日语


英语
德语



水受赞美受咒诅之后

研究组邀请一些小学生对一瓶一瓶的水讲话。
结果︰听过“好可爱喔”的水,结晶体纷纷呈现可爱的图案形状,被诅过“王八蛋”的水,一片灰暗混浊,无法结晶;
听过一次“你好漂亮喔”的水,结晶精美,
不断听到“你好漂亮喔”的水,结晶更完整匀称,
而丢在一旁没有人关心的水,结晶形状散乱,令人感到可怜。

水正在阅读你的意念

江本胜博士的实验还有以下的发现︰
研究组人员将蒸馏水放入一个个瓶内,在其中一些瓶身贴上写著“爱与感谢”日文字样的字条,字面朝内,让水“阅读”。然后,这些水(有些阅读过字条,有些未曾)一起放入微波炉内加热、一起放在电脑旁、一起放在手机电话旁。结果︰未‘阅读’过字句的水呈混浊凌乱状,大多无法结晶,而“阅读”过“爱与感谢”那些字样的水依然结晶匀称完整悦目可爱。
日本岛根县东部地震前的地下水一片混浊,无法结晶,地震后恢复原状,结晶与一般自然水差不多(但亦不算特别吸引人)。
有个湖的水原本结晶体丑陋不大成形,类似人类扭曲的表情,但是经人向它祈祷之后,居然变成一颗精美的宝石那样,还显示出佛光普照的大日如来形象。
把灵异照片放在瓶下,水“看”了之后,结出飞碟形状的晶体。
这是在接受500个人「美好讯息」意念前后的水结晶照片。原本的水看不出形状,但在接受美好讯息后,呈现出美丽动人的结晶!

实验者请求全日本500名波动指导员(也就是江本博士主办的波动学的毕业生们)在1997年2月2日下午2点钟,同时对放在实验者办公室桌上、来自东京品川的一杯水发出意念。每个人都怀着「水变乾净了,谢谢」的愿望,从日本各地在同一时刻发出了「爱的信息」。这样就照出了这张接受到来自全国的「爱的信息」的水结晶照片。

当然,实验过程没有做任何物理性的变化处理。摄制组的全体成员看到这样漂亮的影像时,个个都被感动得泪水盈眶。 人善良美好的意念似乎有着不受距离影响的伟大能量呢!


意念前


意念后


实验前的藤原湖水结晶和试验后的水。(实验日期:1998年10月)
对藤原湖水进行佛教密宗真言加持过以后的水,四周有些象佛光的形状。

道德经

《帛書老子》甲、乙本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

德經
------------------------------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
  其誡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地毋已寧將恐發,神毋已靈將恐歇,
谷毋已盈將恐竭,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也﹖
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
《老子》第四十章
  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
  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褒無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
《老子》第四十一章
  反也者,道之動﹔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之。
故強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
  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月內﹞。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
《老子》第四十八章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以為。
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
《老子》第四十九章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焉,聖人皆孩子。
-----------------------------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
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弗有也,為而不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為襲常。
------------------------------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挈有知,行於大道,唯迆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饜飲食,而資財有餘。是為盜竽,非道也哉!
------------------------------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
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蠆虺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
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也,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
人多知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惇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
為其靜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
夫皆得其欲,大者宜為下。
------------------------------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主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璧以先駟馬,不若坐而進此。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
《老子》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
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破也。
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作於纍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
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幾成事而敗之,
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 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
《老子》第六十五章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智也。
故以智治邦,邦之賊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
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皆樂推而弗厭也。
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
《老子》第六十七章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
有車舟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老子》第六十八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
《老子》第六十九章
  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細久矣。
我恆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則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
------------------------------
《老子》 第七十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
《老子》 第七十一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
  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寶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
《老子》第七十二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言有君,事有宗。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
《老子》第七十三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
  毋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
《老子》第七十五章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
《老子》第七十六章
  若民恆且不畏死,若何以殺懼之也﹖使民恆且畏死,
而為奇者吾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也,
夫代大匠□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
《老子》第七十七章
  人之饑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饑。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
《老子》第七十八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肕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
  兵強則不勝,木強則烘。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
《老子》第七十九章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
《老子》第八十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
是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
《老子》第八十一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右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

道經
------------------------------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恆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老子》第三章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
《老子》第四章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勤。
------------------------------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私與﹖故能成其私。
------------------------------
《老子》第八章
  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毋疵乎﹖愛民治國,能毋以智乎﹖
  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
  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
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
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
------------------------------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
﹝手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
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
  渙兮其若凌釋。敦呵其若樸。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谷。
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
  夫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
歸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
不知常,妄,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
------------------------------
《老子》第十八章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智慧出,案有大偽。
六親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
《老子》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
絕學無憂。
------------------------------
《老子》第二十章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若饗於大牢,而春登臺。
  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纍呵,如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我獨匱。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呵。
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無所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俚。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
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
《老子》第二十二章
  企者不立,自是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裕者弗居。
------------------------------
《老子》第二十三章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
不自是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豈語哉!誠全歸之。
------------------------------
《老子》第二十四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
雖有營觀,燕處則超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者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鑰而不可啟也。
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
物無棄材,是謂襲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唯智乎大迷,是謂妙要。
------------------------------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
恆德不離,復歸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
恆德乃足,復歸於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恆德不忒。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墮。
  是以聖人去甚,去泰,去奢。
------------------------------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
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
  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裕者弗居。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恆無名,樸雖小,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也。
------------------------------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
《老子》第三十四章
  道汎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
《老子》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無味也。
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舉之﹔
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恆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

□ ﹝繩斤﹞ 繩不要糸 右下為 一不為勾


甲文

石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会意、形声字

解:小篆的「礼」,从「示」从「」,亦以�声。又「示」谓奉祀之神,「」谓奉祀行礼之器,乃盈满祭器而陈以祀神曰礼,本义作「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之实际行为,乃吾人所当笃实践履者。

其义有:

人类行为之规范曰礼。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

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

子兄弟,非礼不定;宧学事师,非礼不亲……是以君子恭

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馈赠财物曰礼。如年礼,贺礼

威仪也。天理之节文也。《礼记内则》礼率初,礼谓威仪

也。《孟子尽心下》,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以礼相待之仪式曰礼。如礼仪,礼节。

燕食曰礼。

礼遇曰礼。如礼贤下士。聘名士,礼贤者。《礼记月令》

经名。如《礼记》《周礼》《仪礼》三者合称为三礼。

膜拜,如礼佛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综观今日,讲礼、识礼者少,故社 会秩序乱象常见。若吾人能多点克制功夫,由自己本分做起,家庭 做起,深信社会会更加祥和,有礼的。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会意,形声字

解:小篆「圣」字从「耳」从「呈」。呈之本义作「通」解,(见说文解字)乃指于事无所不知、无所不通之称。

《白虎通》谓:圣者,通也;闻声知情,故曰圣也。

朱骏声氏谓:耳顺谓之顺,故从耳。

又圣者挺立于世,无不精通事理、通达万物之情,故其能大公无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故曰圣。

其义有:

博通事理曰圣。《尚书·洪范》:[睿作圣]传曰:于事无不通谓之圣。

道德修养造乎极地者曰圣。如:至圣、宗圣、亚圣……等等。

尊称皇帝的。如圣旨、圣驾。

至高无上的。如圣人、圣者。《管子·内业篇》谓: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

精通曰圣。如: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

古人道:读书志在成圣作贤。因为读书能识理、能明辨是非、能变化气质、能克制自己不造罪业。故圣凡之别唯在「觉」 「迷」之间而已!何况人生苦短,生命中能清楚的自我掌舵,作个明白的人,确实不易;唯向圣贤学习,亲近仁德之人,契于心,融于行,才能真正做一个通达事理之人。


甲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象形字

解:金文「人」象人侧立曲身垂臂之形,以其为立,古仅见一臂一胫。「人」本义作「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解。而贵乃高意,即天地间之灵性以人所秉赋者较其它万物为最高,故曰人为万物最灵者。

其义有:

万物之最灵者曰人。

与民通,泛指一般人。

贤才曰人。

他人,某人。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与「仁」通或「仁」也,仁者人也。易经曰:立人之

道曰仁与义。

天、地、人曰三才,人既能与天地同列,则当效法天地之自然,无有分别,淳心仁厚,宽广无际。如《弟子规》所言:「天同覆,地同载」,故人与人之间,当要和睦相处,互助合作,互相包容,平等对待,共存共荣,才能营造一个真正和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