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1日星期三

西游记解密


才有了人。书上写道:故曰:人生于寅。
这一段话,含有朴素的天地人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上帝创造人的思想不同,中国古代认为,人是因为有天、有地,由天地阴阳交合而来,就像开篇的诗里所写的那样:“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也就是说,天地发展到一定的时候,非常自然地造就了万物和人。
按通常的逻辑关系,第一段写到这里,下面就该写到与人相关的问题或事件了。出乎意料的是,接下来的文字,笔锋一转,写起了天下的结构:世界分为四大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进而又写到在东胜神洲的海外一国,名叫傲来国;再写到傲来国附近的海中一座仙山,名唤花果山。写来写去,竟然没有了人的影子!即便写到山上一块仙石,石头里迸裂出来一只猴子,到后来,石猴出去寻道,长长的将近一回书里,竟然还是丝毫不见人的踪影。
作者这是要做什么呢?他花了很长的段落来叙述人的诞生,却在后面马上弃人于不顾,转而写起苍茫的海外,甚至写到了石头猴子身上。他为什么要这样写?
我以为,这正是作者高明的地方。他这么写的目的只有一个,把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本来是要写人,也应该写人,却不直接写人,而是找了一只足以代表人的从石头里迸裂出来的猴子来写。这只石猴,如同我们前面谈到的那样,它是一种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到亲近、值得信赖而又不会招来非议的动物,用它来代表人、来体现人性,确实具有鬼斧神工的效果。
当作者把我们的注意力从人转移到一块石头上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似曾相识。原来,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里,也出现过一块仙石。那块石头,被衔在嘴里,带到人世间,最后成了见证一个家族兴衰的旁观者。而《西游记》中的这块石头不同,它直接孕育出生命,并用这个生命亲自经历人生,用这种方式向我们展示关于人性的诸多侧面、以及人性最终的完整画面。
在作者设计出这样一块石头的时候,让人不禁想到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人,本来就是顽石一块。在生命的初始阶段,这块顽石总不会有多少差异,但最终它将变成什么样子,全在于后天的雕琢。所谓“不雕不成器”大约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块“有三丈六尺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俱全”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清楚地知道,这只被作者假托为猴子,其实是代表了活生生的人的高级生物在此时此刻降生了!
于是,我们不得不关注,这只石猴生下来之后,他要做什么?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书中写道:“便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学爬和学走 ”,是人类生长之初最基本的两个动作,作者再次暗示,这只石猴具有人类的特性,这里就不多说了。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石猴所做的另一个动作:拜了四方。
好一个“拜”字!
仅这一个字,已经从根本上赋予了这只石猴人的本性。试想,还有另一种动物在没有经过训练的情况下自发地做出这样“拜”的动作来吗?
“拜”这个动作,大致是双手合在一起,自头顶弯腰而下。整个动作包含了自上(代表天)、经过自己的心脏部位(代表人)、而下(代表地)这样的全过程,包含了天地人在内。这只石猴既然能 “拜”,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他具有天生的本性:谦恭。既感谢天地给予了自己生命;又感谢自己所生存的周围环境,感谢这样的环境能给自己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于是,我们从书中简单的几个字里,看到了关于人性的第一个特质:谦恭。
关于这一点,也许还有些疑问,尤其是关于人性本善的说法。但是,仔细观察之后,我们也许会同意这样的观点。
关于哺乳动物生来就很感恩例子很多,姑且不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说法已经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了几千年;类似的还有“羊有跪乳之恩”等等从现象中总结出来的句子;即使我们仔细观察,一个本来已经可以睁开眼睛的婴儿,他(或她)在吮吸母乳的时候,总会自动地闭上眼睛;这时候,我们无法知道婴儿们到底在想什么,但我们却能从心里感觉到,这是一种完美的和谐、充满了人性的宁静的和谐。或许,我们可以把母亲的宁静称之为奉献,而把婴儿的宁静,称之为谦恭。
在“拜了四方”之后,石猴做了另一个动作:“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石猴的双眼,直接向天上看去,而且带着神光。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一个意志消沉的人,往往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的身体特征明显表现为:两眼无神、低头向下。与之相反,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却是双目炯炯,抬头向上。石猴此时的这个动作,不正是间接地告诉我们,他天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性品质吗?
从这个动作里面,我们又看到了人性之初的第二个特质:积极向上。
我们再来看看这只石猴,当他和猴群一起玩耍,发现山涧中有一股瀑布飞泉,大家想要找到它的源头的时候,石猴的表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面对未知的事物,大家都有探究根源的心情,石猴也不例外,而且,他亲自去做了。
在这里,石猴不但表现出了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同时具备了与探索精神相匹配的奋勇争先、无所畏惧、舍我其谁的勇敢精神和果断有效的行动力。
这是人性之初的第三个特质:探索精神、勇敢精神以及行动力。
以上三种人性特质,每个人生来就有,天地早已赋予,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这里,必须特别提到关于人性“谦恭”的特质。在《西游记》的第一回里,能从几个地方看到石猴的“谦恭”:
第一、“学爬学走,拜了四方”
这是对生育自己的天地和周围环境的感恩;
第二、在成为“美猴王”之后,一天,同众猴喜宴之时,忽然堕泪:“……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驻天人之内?”
这是对生命以及对存在的思考和谦恭;(这一点,在后面的章节里还会专门说到。)
第三、石猴寻仙访道行至西牛贺洲地界,在山上听到一个樵子唱歌后的表现:“猴王近前叫到:老神仙!弟子起手。”
前半句看似有些无礼,其实是一种内心喜悦的激动表现;后半句里充满了对人的尊敬之意;
第四、当石猴在樵子的指引下,终于来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前,见一仙童,石猴“上前躬身道:我是个访道学仙之弟子,更不敢在此骚扰。”
一系列的言语和身体姿势,都表现出石猴对人的谦恭和敬意;
第五、石猴在童子的引导下,直至瑶台之下,见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
这是对道德和学问的谦恭。
如果把这时候石猴的“谦恭”称为人的第一个本性,那么当我们继续往后看下去,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曾经谦恭的石猴,怎么会变得越来越不同于以往?我们将会看到一只动辄以“俺老孙”、“孙爷爷”等自称的猴子,完全是一个内心里充满了骄傲、自负、老子天下第一的角色,石猴这是怎么了?
作者在这里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在人性之初,美好的品行可能每个人都具有,但这些品行也许真的就像小说中一笔带过的文字一样,昙花一现,甚至于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觉察到它的存在的时候,它就已经消失了!
当人不断地成长,人性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接收到许多新的东西,也会掩盖掉、甚至丢弃掉很多原有的东西。或许有人能够在觉察到掩盖和丢失之后,重新把它寻找回来;而有的人,却永远也觉察不到,直到生命终结的时候也不知道,只是在那时候,还在拼命地感叹:为什么老天如此亏待我呢?其实,他也许不明白,生来的时候,天和地对每个人都是同样的厚待,只是在经历了一系列人性发展的过程之后,谁能够不丢失原有的人性品质或者在丢失了之后,能够寻找回这种生而有之的人性特质,谁就能笑到最后!
石猴笑到了最后,那是因为,他找回了最该属于他的、也是生来就有的人性特质。
但是,千万别忘了,现在才仅仅是《西游记》的第一回,我们还需要仔细地看看,这只石猴是如何丢掉原有的人性、又是如何把它寻找回来的。有趣的、热闹的、精彩的还在后面长长的九十九回书里呢——这会不会又是另一个“九九八十一难”呢?
《西游记》主角的名字为什么叫孙悟空?

孙悟空这个名字,是菩提祖师取的。在《西游记》的第一回里,写得非常清楚。只要仔细看过这一回,应该能够很轻松地了解到他的名字的来历。可仔细看来,这个名字还是蕴涵有不少意义。
我们首先来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当菩提祖师问起孙悟空姓什么的时候,孙悟空回答无父无母、也没有姓氏,菩提祖师才有了下面一段说法:“你身躯虽陋鄙,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了姓氏。意思叫你姓猢,‘猢’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男儿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孙悟空请求菩提祖师再赐个名字,祖师道:“我们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个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于是,孙悟空的名字就这么得来了。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借菩提祖师之口给他取个这样的名字呢?
按照道家的思想,万物都是阴阳和合的产物,故而,在取名的时候,往往会顾及阴阳平衡。按菩提祖师的说法,孙悟空本来就是一只“猢狲”,自然取名只能从这两个字中选择。而在取名的时候,必须除去他的兽傍,也就是要除去他身上的兽性。如果取作“胡”,则月为阴,古为老,加在一起就是“老阴”的意思。所谓老阴,即阴气已然到了极至,当然不符合阴阳平衡的本意。那么,这个姓,也就不能采用。余下一个“孙”字,倒是刚好合适:既是男儿、又是婴儿,即如同阳气刚刚升发,而阴气依然保留,阴阳处于一种向阳刚方向发展的动态的平衡状态,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于是,这个“孙”字,也就确定下来了。这个姓氏不仅恰到好处地表明了孙悟空的猴子的身份,也从意义上体现了道家的关于阴阳平衡的理念。
我认为,在这里,还有一个潜在的意义。
既然整部小说都是在讲人性,那么,这个姓氏也必然带有人性的痕迹。
请不要忘记,菩提祖师的如下说法:教你姓狲,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男儿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正合婴儿之本论”这几个字,不小心露出了玄机!
什么是婴儿的本论?难道只是一个阴阳平衡的道理在里面吗?不是。婴儿的本论是发展!
婴儿在人的一生发展之中,只是个起点,既是生命的起点,更是人性发展的起点!
菩提祖师收下孙悟空,并为他取名,将来还要教他学道,在菩提祖师的眼里,孙悟空不过就是个孩子,因为他还没有沾染上不良的习气,还显得非常单纯,所以,把他看成个婴儿,一点也不为过;更重要的是,孙悟空还需要悉心的调教、好好的培养,因为他需要发展,这才是作为师父最应该给予他的东西。于是,取姓氏为“孙”,用菩提祖师的话说:“正合婴儿之本论”,恰好表露了祖师对孙悟空的爱护和殷切希望之意。同时,也表明了,人性必将从这里开始修炼。这也巧妙回答了第一回的回目里“心性修持大道生”的潜在涵义。
再看孙悟空的姓名中的名。
《西游记》中写道:祖师道:“我们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个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于是。孙悟空的名就定下来了,就叫悟空。
从表面上看,无非是按门中字辈的顺序排列,而悟空刚好排到“悟”字辈,顺理成章,取个“悟”字,理所当然吧。
但仔细看来,却大有文章可循。
我们把这十二个字排列起来,每四个字一句,于是,一个类似偈一样的东西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广大智慧,
真如性海,
颖悟圆觉。
是什么意思呢?
可以简单地这样翻译:(世间)原来有着广大的智慧啊,可真实的人性如同大海一样深不可测,要想了解清楚,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要看清楚人性本来的样子,必须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和我们的悟性,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和觉察。
在这里,菩提祖师明白地告诉我们,要真正了解人性,不仅要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还要更多地去“悟”。只有不断地修炼和领悟,才能去充分理解和觉察,并真正达到人性修炼的“圆觉”的境界。所以,他给了孙悟空一个“悟”字,其言下之意不说自明了。
关于“空”字,却没有提及。但当我们已经了解了前面两个字的含义之后,这个字就不难理解了:既然这是人性的发展之初,也需要苦心去领悟和修炼,那么,最后我们总会有所收获。那所收获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性呢?或许就将是一个“空”字!
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同《道德经》开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洞悉人性,就是大道。最后我们悟到了什么?如果可以明白地讲出来,恐怕离开真正的领悟,也就越去越远了。还是只在心里留下一个“空”字,让已收获到的、领悟到的,化作一片虚空吧。
于是,这个“空”,也算是最终要达到的一个境界吧。
《西游记》的主角的名字就这样最终确定下来了。它留给我们这样一个意义:人性自此开始出生和发展(一个“孙”字),它需要在运用特定方法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一个“悟”字),并最终达到一种人性的至高境界(一个“空”字)。
这才是孙悟空这个名字的真正含义。
孙悟空还有另外几个称谓:美猴王、齐天大圣、弼马温等,这些或好或坏的名字,已经被大家所熟记。但他另外还有一个混名,却是唐僧给他取的。那是在《西游记》的第十四回里,唐僧在五行山下,救出孙悟空之后,唐僧问悟空的姓名,孙悟空回答,他已经有名字了。于是唐僧欢喜道:“也正合我们的宗派。你这模样,就像那小头陀一般,我与你再起了混名,称为行者,好么?”悟空道:“好,好,好。”自此又称为孙行者。
一般的意义上,称呼修行的人为行者。唐僧之所以给孙悟空取这样的混名,正说明此时此刻的孙悟空,才真正开始了一条漫长的修炼人性的道路。
孙悟空这个名字,连同他的混名,加在一起,构成了孙悟空这个角色的完整的名字的意义。其实,它就是作者给出的一条修炼人性的完整方案:从最初(其实是不分时间、不论老幼,只要意识到了需要修炼,那都是一个最初)开始修炼;修炼是要下苦工夫的,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必须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在修行的时候,要运用智慧去领悟;这样,总能达到人性圆觉的境界。
吴承恩写作西游记,运用了不少道家的理论予以说明禅理,对道教一些人的旁门邪执,也作了一定的批判。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就给悟空一脚蹬倒,道教的最高神玉皇大帝根本就不放在悟空的眼里。孙悟空出生后就只拜过四个人,一个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师,这是菩提清净心,实则就是悟空自己;一个是唐僧,是悟空的师父,悟空要禅修,没有师父不行;一个是观音,是悟空要实践的慈悲心;再一个就是如来佛祖,代表宇宙人生的最究竟的理体。可见吴承恩是崇尚佛教,尤其是禅了。
唐僧师徒度过黑水河,晓行夜宿,又来到车迟国,但见那城门外的一块空地上,有许多和尚在拉扯车儿。为了探个究竟,悟空化装成一个游方的云水全真,来到城门外,向那两个管工的道士打听。原来,这里乃是车迟国,二十年前遭遇亢旱,天无点雨,地绝五谷,忽然天降三位仙长,俯救众生,善能呼风唤雨、指水为油、点石成金,因此解救了车迟国的旱灾。常言道,术动公卿,三位大仙因此就做了车迟国的国师了。而和尚呢?因为祈雨不果,被车迟国主罚为道士作奴,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悟空得知缘由,于是打死两个道士,救了那五百和尚。“那大圣径至沙滩上,使个神通,将车儿拽过两关,穿过夹脊,提起来,摔得粉粹”,真爽快!
与佛教相比,道教比较尚神通,相传八仙得道后,就具有无边法力,善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而佛教中得道高僧除济公外就很少用神通济世的。佛教不尚神通,往往把神通贬斥为“雕虫小技”,认为神通乃是三界内的事物,有碍大道的修行。车迟国的三位国师,运用神通解救旱灾,因而得到世人的接纳和认可,以致于车迟国兴道灭僧,道教得以盛行,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按佛教的说法,神通济世极易错落因果。任何事物,都有它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因果律的作用下完成的。世上没有无因之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就是因果的规律。滥用神通,落入神道,所结之果也是梦中花,反会成为西行路上的魔障。
这一回的标题叫“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法身是指悟空,车力就是那些和尚,妖邪指的是那些车儿。这车儿即是道教炼气的方法,又叫“河车”。道教称为“金丹大道”的修炼方法讲究运气行周天,也即运丹田之气,沿任督二脉循环流转,又叫周天搬运功夫,搬运就需要车儿。人体背面正中线叫督脉,上面有三个穴位,叫尾闾、脊中、玉枕,是道家修炼的三个关口,叫“三关”。悟空将车儿拽过两关,即指运丹田之气循督脉而上,冲过尾闾和脊中两个穴道,也就是穿过夹脊。到了这里,悟空发现不是正道,和尚本应修佛参禅,现在却变成炼气,为道士拉扯车儿,所以把代表运气方法的车儿摔得粉碎。这就是“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
目前社会上流传着一股炼气的功夫,也就是“气功”,是有强身健体作用的。只是这些气功,在层次上太低,气功理论东拼西凑,不仅不成系统,而且还有许多属于歪理邪说,强调什么神通法术,误人害己。道教炼精化气只是初步的入手功夫,实质还是炼心。把心炼好,炼得坚定、慈善,乃至于觉悟本性,于是舍气而就神,舍身而就心,不再执着于身体以及一切物质的现象(气),这就是炼气化神。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炼气功想要长生不老,想要神通盖世,这就是执着于气,执着于心外的物质现象,因而很容易走火入魔。这些和尚,也是为道教的某些功法束缚着跳不出来,于是辛辛苦苦地拉扯车儿,才成了道士的奴才。如今得见悟空,明白了自己才是真主人,才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
我无意于评价道教和佛教的好坏高低,之所以这样写来,完全是由于要忠实于吴承恩的原意的缘故。“不立文字,唯论见性”,就是要把所有的知识、见解彻底放下。一个禅者,他所要面对的是自己,所要参究的是自心,而不是研究他人他事。“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这里的门是指“六门”,即眼、耳、鼻、舌、身、意,从六门进来的东西不是自己的珍宝。人人自己有珍宝,外来的东西都会污染自己。所以,唐僧明心见性后,就一直在清除污染,不管是对外物的欲求,抑或是来自世间的各种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当然,清除并不是否定人世间的思想文化,而是不愿受到束缚。佛教讲解脱,当然也要从各种世俗的观念中解脱出来,自己本性的光辉才能得到显现。
悟空摔碎车儿,正是要清除道教功法对某些禅者的影响,去除对神通的执求。
孙悟空的角色原型是否源于《古岳渎经》中的无支祁,或是印度《罗摩延书》中的哈奴曼等,也不在本书讨论之列。我们所关注的是,孙悟空在长生之道中所具有的角色寓意。
孙悟空神通广大,变化多端,来无影,去无踪。在整个取经过程中,在五位主要角色中,表现最突出的特点是猴性﹝心﹞与“神通”﹝性﹞。长得尖嘴猴腮,火眼金睛,像雷公;机智勇敢,性情急躁,有仁有义,忠心耿耿;追求独立,嫉恶如仇,除恶务尽,自由自在。孙悟空行者的基本寓意有三点:一是元神空性,二是心性悟空,三是炼神还虚(炁)。为了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孙悟空这个角色和寓意,我们从经历、称谓、能力、宝物和弱点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孙悟空的经历
根据故事情节,我们将孙悟空的经历分为六个阶段:
1、出世。孙悟空由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顶一块“仙石”孕化所生。即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内育仙胞,产一石卵,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眼运金光,射冲斗府。服饵水食,金光潜息。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书曰:“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仙石即金丹,石卵即炁,见风化猴即木生火﹝气化神﹞。石猴即金火同宫,此乃寓意神气相合,元神和元气混合状态,即元心,真性,真心。
2、称王。石猴(石猿)探知源头,进得水帘洞,都称“千岁大王”,自此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春采百花,夏寻诸果,秋收芋栗,冬觅黄精;独自为王,享乐天真,三五百年。美猴王即火,此乃寓意识神,欲望,凡心。
3、求道。道心开发,为访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独自飘洋过海,登界游方,十数个年头。访到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须菩提祖师,起法名“孙悟空”,在洞中七年。第十七回书曰:“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此乃寓意道心,反求自心。得名姓孙悟空寓意识神返归元神。
4、得道。祖师开讲大道,悟空诚心,识得妙音,辨别傍门,求取正道。孙悟空学得长生妙道乃性命学说,精气神,五行运用;又学得躲避三灾之法,即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三年。第七回书曰:“当年卵化学为人,立志修行果道真。”第十七回书曰:“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返老还童容易得,超凡入圣路非遥。三年无漏成仙体,不同俗辈受煎熬。”此乃寓意获知真心或见性明心,即神返虚,炁的状态。

5、定心。孙悟空得道回花果山,降魔救子,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该寿三百四十二岁,为保泰长久之机,降龙伏虎销死籍,先后被天宫招安,封为“弼马温”和“齐天大圣”。因偷吃仙酒金丹,搅乱“蟠桃胜会”,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第七回书曰:“万劫无移居胜境,一朝有变散精神。”第十七回书曰:“花果山前为帅首,水帘洞里聚群妖。”第三十五回书曰:“逍遥万亿年无计,一点神光永注空。”此乃寓意修持真性或真心,获得金丹。
6、西行正果。五百年后,观音菩萨劝善,归于释教,并随唐僧西天取经,惩恶扬善,在途中灭妖降魔有功,全始全终,加升大职正果,为斗战胜佛,十四年。第七回书曰:“恶贯满盈身受困,善根不绝气还升。果然脱得如来手,且待唐朝出圣僧。”第十九回书曰:“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情和性定诸缘合,月满金华是伐毛。”第三十五回书曰:“如今幸脱灾,弃道从僧用。秉教上雷音,求经归觉正。”第六十三回书曰:“大唐三藏上西天,远拜灵山求佛颂。解脱吾身保护他,炼魔净怪从修行。”此乃寓意演化金丹大道。
孙悟空西行的任务就是保护取经的唐僧。从作为来看,主要是引路和降妖除魔。为什么要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即由精→丹的过程,精和丹有什么危险呢?一是精易泄漏,这是需要保护的第一点,即防止泄漏;二是丹易消化,这是需要保护的第二点。孙悟空引路和降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引路是积极主动性的,是促进精化气而结丹的过程;降妖是消极被动性的,是防止精的泄漏。引起精泄漏的原因属于妖魔的范畴,心生为有即是魔,心灭为无即是空。在取经途中,孙悟空多次自述其修炼过程。
第一、先天根基。书曰:“自小神通手段高,随风变化逞英豪。养性修真熬日月,跳出轮回把命逃。”“生身父母是天地,日月精华结圣胎。”精气神是人身修炼的根本。
第二、诚心求道。书曰:“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菜药苗。”“立地拜投方寸地,虔心参见圣人乡。”道心是返归的起始点。
第三、师父指点。书曰:“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道在圣传修在己”。修道不可外求,此乃身内之事。
第四、修炼功法。书曰:“得传大品天仙诀,若无根本实难熬。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闲在山前将虎伏,闷在海内把龙降。”“身在神飞不守舍,有炉不火怎烧丹。”“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倚天为顶地为炉,两般药物团乌兔。采取阴阳水火交,时间顿把玄关悟。全仗天罡搬运功,也凭斗柄迁移步。退炉进火最依时,抽铅添汞相交顾。攒簇五行造化生,合和四象分时度。二气归于黄道间,三家会在金丹路。悟通法律归四肢,本来筋斗如神助。”“四斗星官监临造,二十八宿用工夫。”此乃炼己之功,立基之法。神光返照,坎离交媾,心性空无。日月、坎离、龙虎、乌兔、阴阳、水火、铅汞等,是借寓的概念,坎为肾,月为阴,铅为精,虎为精中之气;离为心,日为阳,汞为神,龙为神中之气;不降龙,无以伏其虎。历代圣师,以降龙为炼己,以伏虎为持心,是以纯阳,达至空无。
第五、所修功果。书曰:“返老还童容易得,超凡入圣路非遥。三年无漏成仙体,不同俗辈受煎熬。”三年无漏,返老还童,超凡入圣。
总之,孙悟空的经历可以归纳为两大阶段:五百年前是大闹天宫上方的太乙金仙齐天大圣;五百年后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孙悟空行者。从以上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神”的演变过程:神气合一是元神,元神演化为识神;识神自省即道心,道心开发修心性;心性修持生大道,大道悟空须修行。
二、孙悟空的称谓
孙悟空是一个多变化的角色。先后有石猴(石猿)、千岁大王、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混元散(金)仙、太乙金仙、孙行者(行者孙、者行孙)、斗战胜佛等称谓。从角色名称来看,具有圣(儒)、仙(道)、佛(释)三位一体的特点。
1、石猴。是孙悟空出生时的角色,寓意元心或元神。第二回曰:“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第八十二回曰:“姹女求阳,元神护道。”元神即指孙悟空。
2、美猴王。又称心猿,千岁大王,心主,心神,猿猴怪,是称王时的角色,寓意人心或识神。第一回曰:“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第七回曰:“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第十四回曰:“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三十回曰:“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第三十六回曰:“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明月。”第四十一回曰:“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第四十六回曰:“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第五十一回曰:“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第五十四回曰:“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第五十六回曰:“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第五十八回曰:“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第六十九回曰:“心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第七十五回曰:“心猿钻透阴阳窍,魔王还归大道真。”第七十六回曰:“心神居舍魔归性,木母同降怪体真。”第八十回曰:“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第八十一回曰:“镇海寺心猿知怪,黑松林三众寻师。”第八十三回曰:“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第八十五回曰:“心猿妒木母,魔主计吞禅。”第八十八回曰:“禅到玉华施法会,心猿木土授门人。”第九十八回曰:“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等处,心猿、心主、心神即指孙悟空。
3、孙悟空。是学道和得道后的角色,寓意心性“悟空”。书曰:“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第五十八回书曰:“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第九十三回书曰:“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须菩提祖师指身为姓:孙者,婴儿之本论;悟空者,方法之门,即心性悟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道法:1)“悟空”,即真性悟空,或神还虚(金火同宫),见性明心须悟空。第一回曰:“我门中有……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悟空者,入道也;真空者,大道也。书曰:“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第五十六回书曰:“灵台无物谓之清,寂寂全无一念生,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谨莫峥嵘。除六贼,悟三乘,万缘都罢自分明。色邪永灭超真界,坐享西方极乐城。”第七十回书曰:“倚天为顶地为炉,两般药物团乌兔。采取阴阳水火交,时间顿把玄关悟。全仗天罡搬运功,也凭斗柄迁移步。退炉进火最依时,抽铅添汞相交顾。攒簇五行造化生,合和四象分时度。二气归于黄道间,三家会在金丹路。悟通法律归四肢,本来筋斗如神助。”第七十五回书曰:“生就铜头铁脑盖,天地乾坤世上无。…四斗星官监临造,二十八宿永工夫。”第七十八回书曰:“一念才生动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但凭洗涤无尘垢,也用收拴有琢磨。扫退万缘归寂灭,荡除千怪莫蹉跎。管教跳出樊笼套,行满飞升上大罗。”第八十四回书曰:“法王灭法法无穷,法贯乾坤大道通。万法原因归一体,三乘妙相本来同。钻开玉柜明消息,布散金毫破蔽蒙,管取法王成正果,不生不灭去来空。”2)“弼马温”,寓意仙丹修成之初,须避心火。第七回曰:“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二是道果:1)“婴儿”,即初结之丹。第一回曰:“(孙)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2)“齐天大圣”, 即纯阳之丹,或曰金丹。3)“太乙金(天、散)仙”。4)混元一气、混元上真。第七回书曰:“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4、孙行者。又称金公,是随唐僧西天取经的角色,寓意道行,即实践。长生之道以精气神为体,以五行为用。在体为神,为悟空;在用为金,为行者。第六十一回书曰:“申下生猴本是金,无刑无克多和气。”
5、斗战胜佛。是随唐僧西天取经完成后如来佛加升的角色,寓意道果合丹。第一百回如来佛曰:“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从称谓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三点寓意:一是寓意“神”,如元神、识神,用五行描述即火;二是寓意“法门”,如悟空、行者,用五行描述即金;三是寓意“果”,如金仙、混元一气、婴儿、大圣、佛等,用五行描述就是金火同宫,即炁合丹。
三、孙悟空的能力
孙悟空神通广大,变化多端,降妖除魔,救苦救难。突出表现在:
1、善变。此乃神性的最大特点。孙悟空自了道之后,具有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身上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以一化十,以十化百,百千万亿之变化,皆身外身之法;此乃寓意道法。还可借用身外之物变化诸多物品。第七回书曰:“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如变着松树、桃子、瓜等植物;变着蜜蜂、花脚蚊虫、蟭蟟虫、红蜻蜓、苍蝇、虼蚤、蝴蝶、火焰虫、蝼蚁、蚂蚁、蜢虫等昆虫,变着麻雀、大鹚老、花鸨、啄木鸟、海东青、乌凤、丹凤、老鹰、鹞子等鸟类,变着白兔、狗、虎、狻猊(suan ni)、赖象、老鼠等兽类,变着蜈蚣、鱼儿、水蛇、穿山甲、蝙蝠等其他动物;变着金池长老、唐僧、云水全真、道士等男子,变着翠兰、百花羞、春娇等女子,变着陈保关小孩、道童、小和尚等人类;变着小妖、二魔老母、牛魔王等妖魔;变着赤脚大仙、元始天尊、二郎等神仙;变着土地庙、清风、红金漆匣儿、仙丹、元始天尊像等事物。利用毫毛及其他物品变着瞌睡虫、树枝、葫芦、包袱、钻子、和尚、行者假身、小行者、木鱼儿、丝线、臭虫、黄鹰、麻鹰、白鹰、雕鹰、鱼鹰、鹞鹰等等。
2、善能隐身遁身,起法摄法。上天有路,入地有门;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水不能溺,火不能焚;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一毫不能伤损。一筋斗(筋斗云)有十万八千里。
3、双眼白日看千里路吉凶。能治病。
4、智勇双全。孙悟空在面临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困难时,往往动脑筋思考寻求或借助外力解决问题。如请观音菩萨、如来佛,三岛求方等等。观音菩萨还赠送了杨柳叶三个,在无济无主时节,可以随机应变,救急苦之灾:一根变作进钢钻,一根变作竹片,一根变作绵绳。
从孙悟空的能力来看,充分体现了神性的特点。
四、孙悟空的宝物
孙悟空所获得的宝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吃喝融于自身的,如蟠桃园的蟠桃,瑶池的仙酒佳肴,太上老君的金丹,凌虚子的仙丹、万寿山的人参果等等;二是穿戴或持有的,如南海龙宫的凤翅紫金冠,北海龙宫的藕丝步云履,西海龙宫的锁子黄金甲,东海龙宫的如意金箍棒,及观音菩萨赠送的杨柳叶三个。此外,还在一定场合借用或盗用宝物来解决问题,避免灾害发生,如灵吉菩萨的定风丸,铁扇公主的芭蕉扇、避火罩等。第五十二回书曰:“天宫异物般般取,圣府奇珍件件藏。”
但是,真正始终为孙悟空所用的宝物只有一件,那就是“如意金箍棒”。第七回书曰:“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第十七回书曰:“下海降龙真宝贝,才有金箍棒一条。”第七十五回书曰:“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名号灵阳棒一条,深藏海藏人难见。…降龙伏虎谨随身,天涯海角都游遍…全凭此棒保唐僧,天下妖魔都打遍!”此乃寓意神使之气。
五、孙悟空的弱点
孙悟空尽管神通广大,变化多端,但是,也存在自身的一些弱点。如逃避不了照妖镜,摆脱不了二郎神及其细犬的围困;被老君的金刚琢打伤天灵;虽然不怕火,却怕风烟,在八卦炉中被风烟熏个火眼金睛,还被红孩儿的烟所伤,黄风怪的三昧神风也吹得眼珠酸痛;如来佛的手掌所化五行山将其压住,加上贴在山顶的唵、嘛、呢、叭、咪、吽六个金字不得而出;受定心真言或紧箍儿咒的控制;还有镇元仙的“袖里乾坤”,银角大王的“移山倒海”遣山法术,蝎子精的“倒马毒”,铁扇公主的芭蕉扇风,黄眉老佛的金铙,赛太岁的三个金铃,阴阳二气瓶;百眼魔君的金光等等。从弱点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一是“神”易被不纯净之“气”所伤;二是“神”易为“用”所困。
综上所述,孙是元阳,是体。书曰:“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悟是方法,是用。书曰:“悟者,洗心涤虑,脱俗离尘是也。”空是悟的对象。书曰:“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水莲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相对而言,悟空是体,行者是用,即行悟空之道,直至从有到无,从有到空。修炼的过程是递进的,在不同的环节或阶段具有特定的含义,并以一定的角色或名称寓意。从孙悟空这个“内无相,外无形。”神通广大和变化多端的角色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以下几点基本寓意:一是从本体的角度讲,孙悟空的寓意神合气,相当于五元之“元情”;二是从方法上来讲,孙悟空寓意“法门”,即心性悟空;三是从过程上来讲,孙悟空求道寓意神还虚,随唐僧西天取经寓意虚归元(炁);四是从结果上来讲,孙悟空寓意炁结之丹;五是从情志的角度讲,相当于五德之义;六是从五行的角度讲,孙悟空寓意金,源于土,藏于火。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