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0日星期二

亚太地区的十大经济复苏迹象

由于投资者认为最困难时刻已经过去,乐观人气促使亚太股市普遍反弹。但是,这些经济复苏迹象有多大可靠性,又会给我们描绘出怎样的经济前景呢?下面我们就进一步分析下亚太地区经济复苏的十大迹象。

第十:贸易

亚太地区近期的外贸情况令人振奋。经历了此前出口同比下滑多达50%之后,几个国家的出口下滑步伐已经放缓。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菲律宾、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的对外发货量已经明显迈出了低谷。

但出口方面并不都是好消息。很多国家仍在承受着美国和欧洲消费需求萎缩带来的冲击。在印度、马来西亚以及(或许最重要的)中国,出口同比数据仍在不断恶化。

第九:消费者信心

亚太地区的消费者信心已经从去年年底的谷底显著好转。在2008年6月触及周期性低谷后,印尼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一直在稳步走高。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类似指数也在不断好转。

但必须记住的是,家庭的信心状况依然脆弱,尤其是在眼下这个失业问题不断上升的大环境下。如果经济停止复苏或是出现负面金融事件,积极人气可能会就很快消散。而且,在经济遭受严重下滑之后,询问民众对未来12个月状况的看法可能会得到失真的调查结果,因为家庭不愿去设想未来的状况只会变得更糟。

第八:工业产值

亚太地区的制造业产值水平似乎正在持稳。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工业产值指标均出现了回升,因为此前当地制造商大规模的削减库存举动使得现在它们必须加大生产才能满足新的订单需求。与此同时,日本4月份工业产值较上月增长了5.3%,是该指标1953年开始编制以来的最大月度涨幅。领涨该数据的是汽车等行业;得益于日本政府推出的“旧车更新提供现金补助”的援助计划,日本汽车销量得以开始回升。

第七:就业

尽管失业人数仍在不断增加,但亚太地区的失业率一直低于美国和欧洲。香港失业率从1-3月的5.2%上升至2-4月的5.3%,但升幅慢于预期。新加坡关键的建筑业和服务业正在招聘工人。

第六:商业信心

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恐慌,亚太地区的商业信心遭到了动摇。不过,近期调查显示,该地区的商业信心已经持稳,一些反映商业信心的指标已经转为正值。澳大利亚5月底的商业信心指数出现了2001年以来的最大升幅,而新西兰的商业信心指数同样大幅上扬。

不过,商业信心的回升可能主要反映的是对全球经济得以避免萧条的一种集体性释然感,而不是对经济增长的普遍看好。与此同时,很多信心指标仍然处于负值,表明不断下滑的商业投资会在未来数月施压于经济活动。

第五:破产数量

今年5月份,日本的破产案数量一年多以来首次出现下滑。这一指标与日本经济好转的其他迹象相互呼应:日本消费者信心已经从历史性低点回升,工业产值也正在持稳。香港5月份破产申请较上年同期增加了53%,转移了人们对当月破产申请较上月减少4.9%的关注。韩国5月份破产申请连续第五个月减少,降到了20个月来的最低水平,较去年12月创下4年高点的情况出现了显著好转。

第四:房地产业

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亚太地区的房地产行业显得更具活力。澳大利亚住房贷款申请数量较去年9月低点回升了25%,建筑许可过去两个月增长了超过10%。类似地,印尼房地产价格一直保持着强势;香港今年住房销量回升了15%,而新西兰和新加坡的住房需求也显现出了令人振奋的迹象。

随着亚太地区的失业问题上升,房地产业可能会面临压力。不过,地产市场的稳定将对消费者信心产生积极的影响,最终将给家庭支出带来提振。

第三:大宗商品市场

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走出了今年早些时候的低点。在去年下半年下滑将近60%之后,今年2月中旬以来,包括伦敦金属交易所六大工业金属的指数上涨了超过40%。铜价今年已经上扬了将近50%。而在中国经济已经重拾升势的令人振奋的数据推动下,贱金属价格也不断走高。不过,有报导猜测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一直在储备资源,这可能会扰乱大宗商品需求和价格。

第二:金融市场

随着稳定金融体系的举措提振了市场信心,金融市场的波动已经显著平缓。政府担保缓解了市场对违约风险的担忧,而央行已经竭尽全力地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的流动性。随着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股票市场也在反弹,债券价格走低,带动收益率急剧上扬。反映全球信贷市场压力的关键指标已经回落到了接近2007年中的水平,这些指标包括纽约的泰德价差(欧洲美元利率与3个月美国国债的利差)、伦敦的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和隔夜指数掉期之间的利差以及东京的东京银行同业拆息与隔夜指数掉期之间的利差。

投资者人气的转变是如此显著,以致于金融市场目前已经在专注于货币刺激计划的最终撤出。

第一:中国

强于预期的中国经济数据一直是经济复苏讨论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庞大的人民币4万亿元财政刺激支出(占中国两年GDP的12%)以及巨额货币政策,正在支撑着中国国内需求再现活力。中国5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强势增长8.9%,汽车业产值以35%的增幅领涨。中国5月份零售额加速增长,而今年前5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迅猛增长32.9%。

据穆迪经济网(Moody's Economy.com)推算,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恢复了将近两位数的增速。这种增势提振了外界对中国经济带动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观点。世界银行(World Bank)近期将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6.5%上调至7.2%,这一消息随即带动市场走高。

不过,谈到中国经济数据,我们必须保持谨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部分增幅可能是不真实的,这一指标将土地销售和二手机械价值视同为投资。中国经济数据可能因为银行贷款显著增长而被放大膨胀,而近期企业破产潮中的所有权变动也可能扰乱了数据。有迹象显示,固定资产投资未来数月或将放缓,这必然会影响到中国对资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可能会打击到大宗商品市场近期的旺盛人气。

前景

亚太地区的经济复苏迹象值得关注,但我们同样也需要对有可能影响经济复苏预期的警告和限定性条件予以重视。鉴于中国经济影响力不断壮大,亚太地区很有可能会比其他地区更快地走出经济下滑。不过,金融市场反映出来的乐观情绪似乎和产值增长可能长期低于趋势的状况有些不相符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