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星期一

地球上最后的狩猎民族:喜玛拉雅山下的"猎蜜人"



地球上最后的狩猎民族:喜玛拉雅山下的"猎蜜人"(图) 网易探索

通往崖顶的道路非常危险,说是“路”,其实每年也只有这群猎蜜者走过一次,路上长满了湿滑的苔藓,还有很多淤泥和松动的石头,必须十分小心谨慎。纳卡尔他们从小就生长在山间,所以这段路虽然崎岖艰险,却也难不倒他们。
  

  


  《传奇天下》杂志3月刊报道 5月中旬的一天清晨,一大群人来到尼泊尔人纳卡尔&#·古容的家中,准备进行一年一度的“猎蜜”。

  纳卡尔的家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从孩童时代起,他的全部生活就始终围绕着安娜普娜峰、迈查普查尔峰等等这些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有些山峰甚至是人类从未涉足过的。靠山吃山,纳卡尔和他的邻居们就依赖着喜马拉雅山生活。

  纳卡尔看上去身形略显单薄,但他却是一位廓尔喀人。廓尔喀人自古以来便以能征惯战著称,200多年前,英国人就曾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大名鼎鼎的尼泊尔廓尔喀外籍军团,至今,在阿富汗战场上还能看到廓尔喀雇佣兵的身影。

  从纳卡尔的祖父开始,纳卡尔的家族就在从事一个危险的行业:在喜马拉雅山的绝壁上猎取蜂蜜。每年,野蜂都会在纳卡尔所在村子附近的一处悬崖上建造半月形的巨大蜂巢,它们的辛勤劳动为山谷中的居民提供了难得的美味。

  但是,猎蜜的工作十分危险,纳卡尔和他的族人们必须配合紧密,稍有差池便有可能跌下悬崖,万劫不复。好在,经过不知多少世代的传承与磨合,他们早已经形成了彼此间的默契,甚至连分工都是父死子继,世代相传的。

  在今天这群人中,巫师阿南达负责驱逐邪恶的鬼魂,并把深红色的“逖咔”贴在大家的前额上,这样可以避免山谷中游荡的幽灵打扰他们的工作。年轻的甘&#·巴度尔的任务是运送绳梯,为此,他要背着80多公斤重的东西跋涉一天。纳卡尔则是这场特殊狩猎的主角,他将爬上悬崖,用锋利的廓尔喀弯刀将蜂巢割下。此外,他们还要带上火把、滤网等等,这些都是对付蜜蜂的必备之物。

  一切准备完毕之后,队伍整装出发了,他们走出村庄,绕过稻田,进入黝黑的高山丛林。脚下,是幽深的古容山谷,刚刚解冻的冰水在乱石中奔涌,发出震耳欲聋的水声。山谷的左岸壁立千仞,就是这次要去的目的地。因为那里蜂巢众多,当年曾被纳卡尔的祖父称为“三百蜂巢之绝壁”。

  经过半天的艰难跋涉,猎蜜的队伍终于到达了蜂巢所在的绝壁之下。在这里,队伍分成了两部分:一些人在绝壁之下负责燃烟、接取蜂巢,另一些人则要绕道爬上崖顶,然后再顺着绳索下到绝壁中间野蜂筑巢的地方,纳卡尔就属于这一组。

  通往崖顶的道路非常危险,说是“路”,其实每年也只有这群猎蜜者走过一次,路上长满了湿滑的苔藓,还有很多淤泥和松动的石头,必须十分小心谨慎。纳卡尔他们从小就生长在山间,所以这段路虽然崎岖艰险,却也难不倒他们。

  纳卡尔等人到达山顶后,崖下的南&#·巴度尔在靠近石壁的地方已经点燃了树枝和湿叶,一股粗大的浓烟冉冉升起。

  燃起浓烟的地点是经过慎重选择的,狩猎者们要准确地判断风向和风力,以确保烟柱能够熏到位于几十米悬崖上面的蜂巢。这对于生活在山谷中的村民们来说早已是轻车熟路了。

  烟雾按照事先的预计,精确地到达了蜂巢。几分钟之后,野蜂们便忍受不了烟熏,纷纷从巢中飞出来。但是它们并没有弃巢而去,而是在蜂巢的周围盘旋飞舞,寻找敌人。这样,收割蜂巢的人就不仅需要高超的攀岩技术,还要懂得如何不去招惹这些已经被激怒的野蜂。

  崖顶上的阿南达和甘&#·巴度尔把长达60米的绳梯放下来,垂到石壁脚下,然后扔下一只燃烧的火把。这是预定的信号,表示上面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

  下面该纳卡尔出场了。他仔细地思索了接下来的每一个步骤,考虑着种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对于这种高危险的工作来说,哪怕是小小的失误也可能会导致死亡,缜密的心理准备与物质和体力准备一样,都是极其重要的。纳卡尔稍稍有些紧张,不过,很快他就恢复了平静,因为他知道,保持镇定是最起码的成功条件。

  这是一项需要依赖体力和身体技巧完成的工作。纳卡尔的装备除了一把锋利的弯刀、一只火把和一根竹枪之外,只有一张戴在头上的防蚊网,用来躲开野蜂那有毒的尾针。即使是这张网,也是几年前一些外国旅游者送给他的,在此之前,他没有任何防护设备,那时候的猎蜜更是艰难。

  在纳卡尔下去之前,阿南达向空中抛洒了一点米,祈求各方神灵的保佑。但纳卡尔心里很清楚,真正能够保护他的只有绳梯。这是真正的“百尺危崖,命悬一线”。他小心翼翼地往下爬,努力不去想自己所处的险境,专心致志地一点点挪动。终于,他到达了蜂巢旁边。

  纳卡尔要先驱赶野蜂。尽管蜂巢受到烟熏,野蜂们已经飞出大半,但还是有一些仍然躲在巢中,不愿离去。纳卡尔挥舞着火把,蜂巢里残存的野蜂很快飞出来,把他团团围住。

  这群野蜂足有上千只。它们被叫做“黑大蜜蜂”,在所有的蜜蜂中,这种野蜂体形最大,攻击性最强,生产的蜜也最多。

  纳卡尔的耳边一片嗡嗡声,蜂群如同黑云,在他身边转腾流动。这时候,他必须冷静,动作要小,否则将被野蜂群起而攻,那可就不妙了。

  纳卡尔慢慢地用竹枪在蜂巢上刺出一个孔,然后把一根绳子从孔里穿过去,绕过来再系上,绳子的另一头在崖顶的阿南达手中。然后,他用弯刀把蜂巢切下来,再由阿南达小心地提上去。

  这是对付大蜂巢的办法。至于那些散布在岩壁的缝隙空洞之中的小蜂巢,纳卡尔还有一套更省力的手段。他手持两根长竹竿,其中一根竹竿的尽头绑着一个篮子,篮子事前用野山羊皮缠起来,免得漏出蜂蜜;另一根竹竿则用来挖出较小的蜂巢。每当一个蜂巢落到篮子里,纳卡尔就示意在崖顶的人把篮子拉上去。

  终于把视野之内的蜂巢都采完了,今天的狩猎也大功告成了。纳卡尔爬到崖顶,露出疲惫而轻松的笑容。人们把蜂巢收集起来,交给拉纳&#·巴度尔,他负责把蜂蜜剥离出来。蜂巢分两部分,上半部是野蜂的幼虫和蜂蜡,蜂蜜主要藏在下半部。蜂蜡虽然不是这次狩猎的主要目的,但是也很有用处。以前,波卡拉和加德满都的铜匠都用蜂蜡做模具。令人惋惜的是,现在这个行业已经消失了。不过,蜂蜡通过熬煮、提炼以后,仍然可以用来制造蜡烛。

  并不是所有的蜂蜜都可以放心食用。猎蜜者自有一套鉴定蜂蜜的方法:巴度尔先在掌心里抹一点蜂蜜,如果手心有刺痛感,那就说明其中包含有毒植物的花蜜,不能吃。颜色也可以说明问题,例如,蜂蜜颜色发暗,就表明蜂巢有些年头了;颜色发红,则表明野蜂曾以某种动物的尸体为食。

  猎蜜者们对今天的收获有点失望。虽然仅仅从一个饱满的蜂巢中,他们就得到了30公斤左右的蜂蜜,但是在过去年成好的时候,一个蜂巢就可以弄到60公斤蜂蜜。

  而且,这次他们一共才采到20多个蜂巢。纳卡尔记得,小时候跟祖父去收割蜂蜜时,崖壁上布满了蜂巢,有一年他们收获了500个蜂巢还不止,甚至都没有办法把蜂巢全都带回来。山谷里的人们甚至拿着木碗在悬崖下面接裂开的蜂蜜,甚至张着嘴等着天上落下“蜂蜜雨”。接下来几天,山下的商贩会到村子里来收购蜂蜜和蜂蜡,村子里非常热闹,如同过节一般。

  如今,蜂巢越来越少了,村民们觉得这是因为山谷中森林的面积在大幅度地减少。不过,纳卡尔虽然有点无奈,却并不觉得这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他说,猎蜜的工作太危险了,他也不想继续再做下去,而且做其他的工作一样可以谋生。

  纳卡尔没有儿子,即使有,也不会对这个感兴趣。

  阿尔泰山猎鹰

  雪后的阿尔泰山,天地之间唯余莽莽。一头狼抵抗不住饥饿,在山谷中逡巡,希图在积雪之下发现冻僵的猎物。它太过专心,只顾低头寻觅,却忽略了来自空中的威胁。

  一对金鹰在高天回翔,它们在伺机进攻。很快,一只鹰急冲而下,抓向狼的头顶,狼突遭攻击,本能地抬起身体,仰头迎敌,不料另外一只金鹰瞅准时机,对着狼的喉咙抓去,锐利的鹰爪一下子穿透了狼的颈项,这位狩猎者挣扎着不情愿地倒下了。

  这精彩的一幕并不是大自然的生存游戏,而是人类智慧的表演,豢养、训练这对金鹰的,是一个自称为“勃尔古奇”的民族。

  这个民族世居蒙古高原,隐遁在阿尔泰山脉的崇山峻岭之间。他们本来是哈萨克族的一个部落,300年前清王朝平定今新疆境内的蒙古叛乱时,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此处。

  由于阿尔泰山的阻隔,勃尔古奇人的语言、文化传统以及哈萨克族的身份得以保持至今。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文明”几乎一无所知,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隐居生活。

  放牧和狩猎是勃尔古奇人主要的生活来源。对于他们来说,牲畜是非常重要的财富,牲畜的数量代表着财富的多少,但是还有比牲畜更重要的,那就是金鹰。

  金鹰被他们称为“勃尔古特”。早在15世纪,勃尔古奇人的祖先突厥人就开始驯养猎鹰,但至今仍然保留这种传统的,却只有勃尔古奇人。对于他们来说,“勃尔古特”不仅是狩猎的工具,更是这个民族的象征,是带给他们认同感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勃尔古奇人自由而强悍的民族精神。没有了它,勃尔古奇人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

  根据世代相传的族规,夏季是放牧的季节,不能狩猎,只有当冬天第一场雪下过之后,才是狩猎的时候。在这个地区,夏季结束之后不久,第一场雪就不远了。万一雪来得比较迟,勃尔古奇人就会央求祭司去祈雪。

  勃尔古奇人只用雌金鹰捕猎,因为雌鸟比雄鸟的攻击性更强。猎鹰的翼展超过2米,体重可达7公斤。它们捕猎时,主要依靠两点:其一是快速俯冲时可达到每小时160公里的惊人速度;其二是它们的视力极其敏锐,比人的视力要强上8倍。

  夏天已经结束、冬天还没有来临的时候,是勃尔古奇人训练猎鹰的时节。在这些天里,他们带着自己的鹰在乔约克山谷中聚集,既是训练,也是比赛。天高云淡,疾风劲草,正是猎手和猎鹰们一展英姿的好时机。

  这也是一次盛大的聚会,每个人都穿着“卡帕西”。“卡帕西”是他们最好的衣服,一般用狼皮制成,头上则戴着用丝绸和狐皮做里子的灯芯绒帽子,上插猫头鹰羽毛,更显出猎手们的矫健与粗犷。训练开始后,一名骑手率先跨着骏马,在草原上飞驰,马的后面拖着一块野兔皮。猎鹰则一只只被主人放飞,飞上天空又疾冲而下,准确地抓起野兔皮。这是狩猎前的热身。

  阿尔泰山脉的冬季总是来得那样轰轰烈烈。刚到10月初,山峦上就已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等到冬日的暖阳把万物晒得暖和了,勃尔古奇人才会带着猎鹰出来。在到达山顶之前,晒晒太阳对它们大有好处。

  终于等到了狩猎的那一天。几个勃尔古奇人和他们的金鹰组成了一支小小的队伍,开始向海拔4000千米的阿尔泰山脉最高峰进发。因为山顶的视野极为开阔,可以将山下的风吹草动洞悉了然。放眼望去,山脚下横七竖八地是几条山谷,里面藏匿着不少猎物。不过,不劳苦苦寻觅,勃尔古奇人自有让猎物们乖乖现身的妙计。

  他们架起一面大鼓,擂将起来,咚咚的鼓声在山间回荡。一只蛰伏的狐狸被鼓声惊扰,走出来想看个究竟,结果被居高临下的猎手们一眼就看到了。猎手们迅速放出猎鹰,同时催马赶去,因为如果任由猎鹰发威,它们会把珍贵的狐狸皮撕个粉碎。

  杀死狐狸轻而易举,但是狼就没有那么好对付了。很多时候,狼会给猎鹰造成伤害,甚至可能会咬死猎鹰。不过,狼也是最好的猎物,不仅因为狼皮是做“卡帕西”的上等材料,更是因为狼会攻击牲畜,而牲畜则是主要的食物来源,杀死狼就等于保护了牲畜。因此,尽管面临着危险,猎手们还是指挥猎鹰对狼发起了进攻。好在这次比较顺利,以猎鹰的大胜而告终。

  冬天的白昼是短暂的,尤其是在蒙古高原这样的高纬度地区。虽然猎手们意犹未尽,但太阳已经落山了,笼罩着阿尔泰山的暮色渐浓。

  他们在天完全黑之前,赶回了营地。家人们已经烤好了羊肉,准备慰劳辛苦的猎人,猎人却顾不得自己,而是急着去犒劳猎鹰……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