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1日星期五

谁在抛弃中国?(附:社会主义的上海怎么啦?)


谁在抛弃中国?

 

       这个问题看起来太大,几乎无从说起。我还是从细微处说吧。

  昨天看到一个贴子,内容是这样的:

  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

  很好玩的一个贴子,却很真实的反映了我们改革的一个现实。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要走向美国,还是变成下一个拉美?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美国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这句话让我们生出很多美丽的遐想,好像我们真的再这样埋头苦干很多年,就一定能赶英超美,过上欧美人的幸福生活。但是现在,在我们看来,也许赶英超美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遐想,也许中国貌似强大的经济外表之下已经暗流涌动,也许歌舞升平之下已经危机四伏。

 
  为什么要提拉美?
 

 在我们的主流视野里从来都没有拉美,在我们的概念里,拉美这个名词不比非洲高等多少。我们是不屑于提拉美的,那里滋生着一切资本主义的毒瘤,贫富分化,社会动荡,政治独裁,经济畸形发展,拉美人在独立以后,瞎折腾了200多年,还是处于第三世界。

 

  我们怎么能把自己和拉美比?

 

  拉美人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视线,大概是在去年,我们在谈论中国汽车业的未来走势时,第一次提到这个词,后拉美化。有人对当时世界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瓜分市场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说中国汽车如果不能走自己独立发展的品牌之路,而企图以市场换技术,最后只能如同拉美的汽车市场一样,沦为世界汽车巨头的加工厂,在食物链底层,抢食一点点残羹冷炙,永远不可能在世界市场上与他们并驾齐驱。而更重要的是,以低廉的劳动力换来的投资必将不会长久,因为一旦出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市场,跨国巨头马上就会进行产业转移,到那个时候,中国汽车业就会被抽空,拉美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未来。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而我今天要说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汽车业,还有中国的整个未来。我们要走向何方?

  是发达的欧美,还是混乱的拉美?

  郎咸平在华工(我不知道具体是那所大学的简称)演讲的时候,对大学生们说,“30年以后写信给你女儿的时候你可能会写,你在别国当保姆的日子还好吗?”“如果信托制度一直缺乏,那么改革将会把我们带到菲律宾而不是美国。”

  台下的大学生莫名惊诧。

 

  其实我觉得倒真没有什么可惊诧的。这个道理连我都能想明白,我们中国的那些精英阶层,喝过洋墨水,读过哈佛剑桥的,谁能不心知肚明呢?但是愿意把它讲出来,讲给我们懵懵懂懂的大众和青年学生的,估计只有郎咸平一个人了。

 

  有些东西是得多用脚趾头想想。上帝给我们一个脑袋,不是为了让我们整天琢磨同事有没有比我多发工资或者邻居的老公为什么比我能挣钱。记得在中学学世界近代史的时候,曾经就有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拉美国家独立的时间和美国差不多,到最后发展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历史书告诉我们,那是因为帝国主义的掠夺。我一直觉得那是GP(狗屁),如果一对小兄弟一起长大,有一天哥哥对弟弟说,从今天开始,你归我管了,你挣的钱归我,做弟弟的能愿意?据说拉美国家独立以后,很快就变成了美国的后院。不过这是结果,可不是原因了。之所以美国能把他们当后院,还不是因为几十年之后,当哥哥的已经比弟弟强大了好多,敢于对弟弟说,你挣的钱要是不给我,看我不揍你。

 

  当然,我当时是想不明白的。我面对这样的答案,也不过就是在心里说句GP,除此之外,是断然提不出反对意见的。但现在,我敢说,也许真实的答案已经被我们发现,并且他正在困扰着我们的中国。

  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在于,它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套一句比较主流的话,它缺乏一种财富积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差别。

 

  第一种情况:

  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做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而第二种情况是这样的:

  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1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煳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或许还可以嫁给矿主做老婆。50年过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的为盗,女的为娼。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就是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也许今天美国人应该说,感谢华盛顿,他为美国缔造了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感谢亨利·福特,他一手缔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而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大独裁者创造了掠夺性的经济体制,以一种豪强的姿态疯狂瓜分着社会财富,而使整个经济虚脱,再也无力发展。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提一下亨利·福特。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正是他用他的T型车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并将美国社会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欧洲在这一点上,比美国晚了几十年)。亨利·福特说我要让我的工人能买得起我的T型车,于是他给工人发高工资,他还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汽车大幅降低,于是,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于是有了钱的工人可以买汽车,可以买房子,可以做其它的消费,于是中产阶级诞生了。于是在完成西部扩张,在领土上已经没有回旋余地的美国发现了另外一个金矿,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支撑起庞大的国内市场,继续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美国从来都是一个依靠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而中国空有12亿人口,却居然内需不足,不得不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你说这不是咄咄怪事。你以为你是弹丸之国的日本哪?靠外向型经济就能养得膘满肠肥?12亿人口,谁能养活中国?除了你自己。也难怪现在全世界都在指着你,说你对人家倾销。

 

  说到这儿,该说到我们中国的问题了,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为什么我们会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我们到底还有多大的持续增长能力。

 

  中国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这里边姑且不说什么权钱交易,制度漏洞,不劳而获。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干净的。但关键就在于,在积累完成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是继续任贫富分化发展呢?还是创造我们自己的现代社会,创造坊锥形的社会结构。

  看到那位网友的话真的倒吸一口冷气,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的改革是不是正在走向一个反面,以疯狂搜刮普通大众并不多的社会财富来继续换取虚高的发展?今天早上看到一篇文章,比较中国和新加坡的十大差距,具体的不说,因为小国毕竟比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好管理得多。但是,让我深思良久的还是新加坡的体制中所投出来的平等思想,那种对普通大众的关怀。而我们,这种声音除了矫揉造作的官员做秀以外,我们看到了哪些实质性的东西?中国从来就没有平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有没有也很难说。我们只有所谓精英和庶民。当所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买一个安身之所的时候,当一个家庭的一个孩子上学就要掏空家里的一切积蓄的时候,当你在股市上投了钱就相当于捐款,被那些国企老板用什么MBO名正言顺的中饱私囊的时候,当一个农民辛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一个大款吃一顿饭的开销的时候,你指望大家不去省吃俭用,疯狂存钱?你指望银行里几万亿的存款能够转化为巨大的需求?你指望消费品市场能够持续火热?你指望有点闲钱的人能够去做更有用的投资而不是作为热钱去炒房?你指望本来就不多的社会财富能够更快更合理流动?我们很穷,因为我们钱本来就不多,却被装在了很少的人的腰包里,我们本来就不富裕,却在银行压一块,在房子上压一块,在股市里套一块;nnd,我的钱看起来不少,但是就是转不动,都是死钱。于是,少数人手里的钱只能去买LV、卡地亚、施华洛世奇,因为除了这个,他们也没什么可买的了。有些人还跳出来粉饰太平,说什么奢侈中国!

 

  哪个大国的经济能靠几个奢侈品品牌带动起来,再说奢侈品跟你有啥关系啊?你瞎激动什么啊?要是中国也有几个顶极奢侈品品牌的话,跟着起起哄也还可以。那不过是让法国、意大利多赚点钱而已。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我们的农民还没有富裕起来,就已经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吐干净了血,我们的中产阶级还没有诞生就已经横遭劫掠,我们到哪儿找内需?我们除了出口,让全世界来养活我们以外,有什么办法?所以,全世界都说你倾销。是啊,12亿人,谁养活得了你啊?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走入了这样的一种境地?教育收费,房价高起,股票圈钱,上帝啊,这是啥决策啊。哪个已经富得流油的国家在当初这么迫不及待地从自己的人民手里捞钱?

  我们的精英阶层都到哪儿去了?为什么这种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问题,他们就想不明白?

 

  精英阶层到哪儿去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我想,精英阶层有两个去向,一个被收买了,一个被扼杀了。

  郎顾之争已经让所有的人都对内地的经济学家失望了。为什么整个内地的经济学家会败在一个叫郎咸平的香港人手里?只有一个问题——良知,不是大陆经济学家太笨了,而是他们已经被收买,良知泯灭,除了为主子叫几声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别的作用。于是我们的官僚、资本、还有知识界人士就结成了联盟,制定着进一步瓜分财富的计划。于是我们的普罗大众就失去了话语权,就算惨叫几声,也不会被人听见。

  这是被收买的,还有被扼杀的。

 

  就是青年。

 

  想起鲁迅先生所说,最有希望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但是,中国教育,被这些精英把持的中国教育,一方面掏光你的钱袋,另一方面让你接受填鸭式的知识,除了会背几个单词之外,几乎剥夺你任何独立思考的能力。好啊,这招真好,真是斩草除根了。郎咸平对大学生说:“我们这一代人不懂法制,也没有良心。”“我们这一代是要早点被淘汰的,把权力交给你们,你们才是未来。”唉,也许郎先生真的不太了解中国的内地,他不知道现在大学生的孱弱肩膀,也许根本就担不起这个担子。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你该怎么办?保护你自己。这是每个人首先想到的答案,要么离开它,要么让自己变强大,因为别指望政府保护你。记得五年前我就说,中国在进入一个世界急剧分化的时代,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它分化完之前拼尽全力挤入上层而已。

 

社会主义的上海怎么啦?

    在美国学习了四年之后,回国休假。原本,只是休假两周,却因为签证原因,休假了40天。40天的清闲假期后,回到美国。所有的朋友都问我假期怎么样。我总说家乡很好,很漂亮,纽约巴黎都无法媲美。于是有些朋友问我以后会不会回国。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心里,反反复复响起张信哲的那句歌词——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
如果美国曾经让我不适应的地方是过分“多元化”。那么如今,中国让我不适应的地方是过分“均一化”。

奢侈品

   对上海的第一印象,是铺天盖地的奢侈品消费中心。如果走三条街看到一个一线品牌店不让我惊讶,那么走三条街就能看到一个一线品牌消费中心,只能让我感叹上海的无比繁华。

    签证当天,梅陇镇伊势丹楼下举办娇兰展会,展会布置级别之高,让我叹为观止。美国领事馆附近的中信泰富,所有的衣服动辄上万。不几天,便听说我出国前人迹罕至的恒隆广场,LV门店周末竟要到排队的程度。

    地铁上,上海小女孩们在讨论自己如何三四个月每天吃泡面省下钱来买一个LV包,我真不知道自己该为他们的吃苦耐劳叫好,还是该为他们的价值观扭曲感伤。茶座里,朋友告诉我她的孩子省下钱专门去香港买了个卡地亚的手表,却不舍得戴着上班。公交车上,就连买票员的皮鞋都是gucci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房子

   和亲戚逛Tiffany,看到一条钻石项链,20万人民币。我说笑了一句:“也就5个平方。”亲戚说:“这么看,谁都买得起。”

    房子,真可谓是上海最热门的话题,热门到我都不想在这里多加讨论。上海几乎所有的女孩,择偶标准里都先来一句:“要房子厄哦。”我四年前见过的择偶标准里,有要工资的,要GPA的,要文凭的,要身高的,要长相的,在美国这么些年,也见过很多择偶标准里要国籍的……我曾经觉得那些很可笑,但是要房子这件事情,已经把可笑推到了极点。因为嫁工资、GPA、文凭、长相,身高、国籍……起码还是在嫁那个人,而上海的女孩子,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你们在嫁房子呢?你们又有没有想过,祖孙三代辛辛苦苦攒下的财富买来的房子,可能会被瞬间收归公有呢?

车子

    上海人让我最想不明白的,就是对买车的热情。在国内期间,正逢车展,逢人就有人建议我去看车展。结果,我看了人山人海的车展照片,看了最低80元的门票,马上倒了胃口。80元,我还不如用来买10杯珍珠奶茶呢。或许我住在上海,对车的热情也可能高于珍珠奶茶,就像家父母,曾经多次提过要买车。我就一句话——Over my dead body。

    在一个起码有三四百条公交线路,十条地铁的城市,在一个步行10分钟之内肯定有饭馆,15分钟之内肯定有超级和菜场的城市,在一个随手都能招到出租车的城市,你们买车做什么?就是用来担心车子每天日晒雨淋,被别的车蹭到,交停车费和汽油费的么?我问父母:“你们家住市中心,难道开车5分钟到了静安寺,然后找半小时停车位,然后开始逛街,逛到人民广场了,再打辆车到静安寺的停车场么?”

    父母说:“哦,我们可以去郊游阿。”郊游天天郊的么?就不能租辆车,去旅游集散中心坐沪x专线么?

女孩子

    回国之前,听说有个网站,叫“中国小三网”。如果有一个两个小三,我还认为小三们有真爱,那么小三都能开出论坛来了,我只能很卫道士的说:这是社会道德的沦丧。马路上,随处可见二三十岁的姑娘挽着四五十岁的男子。不要告诉我他们是父女,至少我在家父面前,发挥不出那么暧昧幽怨的眼神(我在男朋友面前,都很难发挥那么暧昧幽怨的眼神)。当然,还随处可见二三十岁的中国女孩子,挽着各个年龄段的外国友人。看到那些女孩能用来搭讪的外语是我会说的语种的两倍,或者和人坐着打情骂俏都说不出句完整的英语,我不禁感叹真爱无国界。

    亲戚新婚,忽然在聚会上对丈夫说——看看美国风气多好,美国没有小三的哦。我当时就心底感叹——可能我对社会风气好的标准,真的太高了。

电视节目

    上海有个电视节目叫《幸福魔方》,还是著名主持人主持的。某天,节目上来了个女生,控诉自己和男朋友相处六年,把男朋友接到上海,为男朋友洗衣做饭,男朋友在上海不到两个月,却搞第三者。结果,那个不知道自己男朋友还有另一个女朋友的“第三者”,坚持要在电视上支持自己男朋友,和他“站在一起”。我当时就觉得:“小姑娘,原来不知道就算了,你现在知道了,还不快逃啊!”

    不知道什么台有个相亲节目,某男嘉宾,母亲比较多情,在男嘉宾三岁的时候抛下他们自己嫁人玩去了。男嘉宾的爸爸和奶奶抚养他长大,本来是个挺美好的家庭,也是个挺好的男孩子。结果,女嘉宾们偏偏揪住男嘉宾的痛处不放,在上边拼命撒盐,一个21岁的女嘉宾说:“你能在电视上对你妈妈说一声我爱你么?”大度的男嘉宾为了讨好小姑娘居然还说了,我当时心里对这个女孩子只有两个字的判断——脑残。

    还有不知道什么台有个变相相亲节目,叫《丈母娘看女婿》。看着一个个“丈母娘”“,贼特兮兮”地:“小伙子啊,我问你呀……”我心里还是只有两个字——乱伦。

学校

    如果学校和社会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学校,还有堵墙。墙里边,是神圣的。但是,当小学放学时间,门口停放的名车足以堵塞要道交通的时候;当初中生男女生手拉手,拿着百元大钞买零食的时候;当名牌高中1/3高中生在高考前出国的时候;当大学生,不管什么专业,都只想找个金融、猎头、银行、证券之类的工作的时候;我看到的,是祖国的明天越来越灰暗。回国后四天到复旦,鸟语花香,一进校门,瞬间觉得世界清净了。复旦的学生穿得还是“土土的”,让我感到回到了过去。可事实是文科的老师要么想着不上课挣外快;要么上课了学生不听,便衣倒是听得起劲。而理科的老师,除了想着沽名钓誉发高分文章;就是想着如何用科研经费花天酒地。或许我说过头了,但是,那是我热爱的母校阿。我希望每一个母校师生,都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静思”啊。我小学老师曾经语重心长对我说: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初中老师曾经三令五申:实业救国。我高中老师曾经反复念叨:知识分子,要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到了大学,我曾每次路过校训碑,都默念,微笑。

    在国内,高中同学聚会,朋友说她原来觉得我是那种能够希望改变环境的人。我说不是我不想改变环境,是环境太强大。是的,如果我在中国,我说不定也会为LV包吃三个月泡面,也会把房子写入择偶标准,也会想要辆别克或者凌志,也会觉得学校商业化点也好,免得学生不适应社会……但是,如今回到美国,请允许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履行一下穷酸书生的责任。【沪上网友】

原文: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0798340102drz5.html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d2e9d80102dvyf.html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