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5日星期二

大开眼界 美国禁书竟这样描写毛泽东.


拉瑞斯约本海默(美国军事作家,评论家)

是谁能把一个贫瘠的国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事实上我记得美国以前有一位总统他是乔治·华盛顿。


他以贫弱的美国北方军,经过多年苦战打败了先进的南方殖民军。使得美国获得了统一与和平。但是,在东方一个大国,他就是中国。他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毛泽东先生。领导了他的人民,在贫困,饥饿,压力下却取得了远远超越乔治·华盛顿的伟大成就。

中国1949年毛先生建立了他领导的红色政权,同时也揭开了中国人觉醒的时代。

1950年我们的可爱的总统大人,他觉得北韩十分不听话,同时他更加厌恶中国新生的红色大国,为了灭绝赤色他决心先打掉北韩从而占领亚洲大陆一端,再谋求最终消灭赤色中国。

随即他调兵遣将,以18国集团为核心,联合国安理会为民意。总计出兵51万3000人。坦克2400辆。战机4000架。各型炮火50000门。同时动用了原美国海军第1,2,3,7四只舰队群。以排山形式杀向北韩。

在他看来,这样的现代化的庞大的军群,任何一个国家,哪怕是当时的苏联也不敢与之交手。然而,他似乎忘记了,那位毛先生的伟大的军事战略胆量。毛在前苏联犹豫迟疑下,悍然单方面出兵抗击美国联军。于是一场惊人的战争就此爆发了。

100万中国士兵,在没有远程炮火支援,没有空中火力掩护,没有地面集群装甲突击的情况下,依靠着火器兵器时代最原始的卡宾枪(冲锋枪),手雷。打败了美国联军。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由一个国家单独击败了世界力量的先例。但是,中国人也是遭受了525000人的惨烈伤亡换取的。

但是对于一个几年前还在被日本军队肆意侵略蹂躏的国家,在几年后,突然间打败了世界上当时的最强军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样的奇迹除了毛先生敢于创造,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

美国就这样丢下了113000名阵亡士兵,戴着84000名伤员,以及换回来的45000名被俘人员迈着沉重的脚步,蹒跚的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前苏联的伟大人物赫鲁晓夫先生,上台来,他觉得中共的毛太不懂得什么叫:尊重苏联,竟敢违背他的指令。因此,他发动了一场更加荒谬的战役——中苏珍宝岛战役.苏军以一个远东集团军的一个坦克旅,3个摩托化步兵团,总计约20000人在没有事先警告情况下对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

克师10个步兵师,3个防空炮师,3个机械化师的全套装备。而中国是最强的主战坦克T59型也就是前苏联的T54A。战斗全重只有36吨。如果与前苏联最新的T62型坦克对比,可以说对方无需开火,使用自身就可以T59撞翻。

他打了!毛先生在接到边防军告警电报后,也做出了最快决定:打!就把他打疼!结果苏联人丢下了约1个团的装备以及成批尸体气恼的回家去了。

赫鲁晓夫接到失败的电报后,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先后撤职了隶属于苏联远东集团军1位元帅(坦克装甲诸兵种元帅),3名大将,四名中将,24名上将,少将。抓捕了远东红旗134师(主力师)营级以上全部军事主管。

在毛先生对外战争历史中,还有一场值得提起,那就是中印边界之战:麦克马红线。

印度为了夺取那块30万公里的不毛之地,与中国军队公然交手。其实在印度背后有输了韩战无处撒气的华盛顿,有丢了珍宝岛满脸怒火的克里姆林宫。有祈求可以捞足好处的大英帝国,等等。他们几乎出现了从所未有的合作!

苏联低价货款给印度尼赫鲁,装备了7个印度陆军师。华盛顿为了尼赫鲁大批战后物资。英国把自己的那些老式火炮都给了出来。一时间印度成了当时世界2大集团的宠儿。

但是,短短的30天时间,印度军队全军溃败。但是在第2师作战术指挥教导的洛克弗菲希尔准将说:你见过非洲的斑马群奔跑吗?但是他不如印度军队溃逃更加壮观。

8940名印度军人葬身山谷,1370名士兵被俘一名准将被击毙,亚洲第一美国旅:“锡克”旅完了。英国全资资助“廓尔柯”营完了。而毛先生在他的官邸中南海战前就曾说:不管你说印苏联军,还是美印联军,即便是再来一次八国联军我们中国也要与你们打!打出一个真理来。

毛先生的英明是前所未有的。中国拿回来30万公里土地(这个数字不准确)。消灭了印度联军,打败了美国与苏联的再一次的恐吓,这就是毛先生。

毛先生一贯坚持自力更生,他坚决反对当时另一位中共领导所提:造——买——租的理论,但是也是由于他的如此英明,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核武器工业。制造远程洲际导弹。打造了核潜艇战略部队。

制造了以TU16当时较为先进的中型轰炸机)为主的中程核武器空中投射能力。但是在那个时代,中国没有现在改革成就国家资金薄如薄纸,但是他依旧搞了这些,在今天华盛顿严重难以承受的军事工业,他叫一个贫弱无力的中国从此站起来。

不怕苏联,更加不惧怕我们。在他那个时代,只有那个时代,我们空军在靠近北越领空时候,战斗机就会自动报警,因为那里有中国派驻的34支火炮与导弹防空营。

我们国家:美国!请你永远记住这位伟人:毛泽东!

比垄断还要可怕 难怪这些国家不和中国玩


据2009年8月23日《南方都市报》社论披露:中国“盐业公司委托盐厂加工大包装的加碘食盐,随

后采购并改换为小包装,再批发给本地的转(代)批发点。这一转手,盐价格就涨了4—5倍。除去浪费成本与非经营性成本的因素,盐业公司的净利润率可以高达67%,超出盐业平均利润达13.4倍”;加碘盐成为中国盐业垄断、独家盐政又独家经营、暴利暴政掠夺13亿中国人长期横行霸道的源头所在。目前及长期近60年以来,中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盐业公司和盐业局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不用转身、也不躲不藏,中国盐业等既是男人又是女人,是中国盐业绝对一概的“裁判员”“运动员”,既是食盐的经营者,同时又是盐业管理的政府管理部门,还掌握着企业食盐计划生产指标。

其实,这比资本主义的垄断剥削更可怕,盐业公司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高十几倍的“剩余价值”装到了自己的口袋里。中国盐业就是在这种至上而下、政经一体的绝对一统垄断下运行,既根源悖论中国国家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严重冲突中国加入WTO及“市场经济地位”。这也难怪,自中国2001年12月10日加入WTO近8年多以来,全球的绝大多数、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几乎是80%以上的“法制国家”)等都不承认、不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关键就是中国盐业、中国烟草及中国邮政(中国邮政通过新《邮政法》)等一系列“官商一体”的产业与原“计划经济”一样未得到根本治理。而国家体制的“官商一体”,这正是所有 “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美国、欧盟“市场经济地位”标准的根源大忌。如此这般,既是到2016年中国WTO过度15年期限全部完成、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自动获得,其国家“政经一体”也根源悖论国与国之间的“市场经济地位”。

“市场经济”是一场空前的“革命”(但与“暴力革命”水火不溶),当“革”人家“命”的时候,群起而攻之,无不使之崩溃;现在“革命”革到了自己头上,也只有“玩命”的呜呼去抗争。但“法制国家”不是这样,是对等的,你能做,我又为什么不能为之?而“法治国家”,从“政治资源”到“经济资源”都是对等的,北欧最富有国家就是这样,国家与公民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

政经连体、根源绝对垄断,也是中国政经不分产业、与原“计划经济”的源头区别,与“法制中国”的国法体制根源相悖论,与全球所有“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的国家体制原本冲突。依然贫穷的中国,之所以国有垄断企业在短暂时期内走了其它“法制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走过的企业崛起“全球500强”之路,就是因为垄断了中国国家整体的国力,根源不公的与全球所有“法制国家”相竞争、抗衡。

“经济垄断”是“政治垄断”的继续,只有非“法制国家”才能够实施比“政治资源”更深刻的垄断。回望今日世界各国,凡是“高收入国家”“法制国家”,往往是破除了经济垄断、能够将经济(财富)资源、 “政治资源”与绝大多数公民共享的(最深刻的是北欧全球最富有的挪威(2008年人均年收入76450美元)、瑞士(59880美元)、丹麦(54910美元)、瑞典(46060美元)、荷兰(45820美元)等公共社会国家,这些国家没有权力、财富的绝对与普通垄断,才能是国家、国民一起从根源来致富发展。经济垄断,是非“法制国家”、“暴力革命”成功之后,导致国民贫穷的最大不公与障碍,比政治垄断更深刻、更可怕、更源头的环境破坏。

这里有一非常简单的大自然例子,所以人都看到,当有一颗参天无比的大树、遮天蔽日,很是风光,但象这样大树的周围几乎都是寸草不生、土地板结,这是因为参天大树周围的大自然环境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所有小树、生物都无法享受大自然带来的阳光雨露、和风丽日……

尽管2008年8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反垄断法》,但中国国有资源“垄断”依然举世、超过所有“法制国家”异常尖端严重、没有得到任何改善。一如石油资源达到每桶147美元的全球最高财富,中国却没有任何个人从全球石油财富中分一杯羹。“政治资源”是一定要国家垄断,而“经济资源”却一定与能民共享,这是全球“市场经济地位”国家根源的理论与实践,也是全球所有“法制国家”至今的历史建树。

中国垄断性产业,首先是对“专卖产业”垄断,从政治资源到经济资源、从立法资源到社会实践、从财富垄断到经济资源游戏规则的垄断制定,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公民参与的任何环境。所以,中国盐业等一统“政经垄断”经营近60年,产业财富居高临下国内外10数倍,中国国家、公民又能怎么样?“市场经济地位”国家,就是要向国际社会、世界各国来看齐,你能做,我也能做,你能出去,我也当然能够进来!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地位”国家,对商品、经济资源,非政治资源,要与国人、国民、全球来共享,这样才能和谐中国、和谐世界。

倘若有一天,中国公民看一场举世的体育游戏比赛,裁判员也进场打球,当一进球刹那,裁判员就立刻吹响哨音:“比赛结束”!这举世的游戏该怎样向全球各个国家、一同都来玩?60年、今日中国,到了该彻底清算“计划经济”政经一体垄断的关键时期了,否则国际社会的“市场经济地位”——“全球化配置中国资源”,中国公民走向全球、去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商业贸易,而中国公民却你能去、我不能去,他能去、我也不能去,全球绝对数国家都能做的事,中国人却不能做!?不能去按游戏规则去玩去、实践,中国、中国人怎样去走向世界各国? (作者系《国情内参》首席研究员)

食物怎样烧不健康.怎样烧健康?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型.制作方法多为煎.炒.烹.炸.熘.蒸.煮.烤.熏.腊.酱.卤.热拌.凉拌..切配方法多为丝.片.条.块.做法精致.刀工精细.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官.促进人的食欲.口味多为咸鲜.麻辣.酸甜.酸辣.鱼香.甜咸.甜食.怪味.其口味特点是百菜百味.口味鲜美.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味蕾.我涉足餐饮业10多年.经常光顾一些中.低档饭店.一下是我对中国菜的看法和在工作和家务中的烹调心得.中国人在饮食方面存在的缺憾和误区.呼吁人们转换消费.购物观念.更科学健康的生活.
1.首先谈一下中餐的色泽问题.熟食.香肠.糕点琳琅满目.色彩艳丽.令人垂涎三尺.孰不知.许多鲜艳的色彩是靠色素调节出来的.如酱肘子大多放国家以禁止的红曲.亚硝酸盐以增加色泽.或大红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是以煤焦油为原料制成的.由于它成本低廉.色泽鲜艳.故为大家广泛使用.但是许多人工合成色素除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具有毒性外在生存过程中还可能混进砷.铅或其他有毒的中间产物.
2.在谈一下"香"的问题.煮一袋方便面香味扑鼻.鸡精.吉士粉.牛肉粉.排骨粉.鱼粉.都添加食用香精.
某些人工色素对神经介质发生作用.影响神经传导从而导致儿童多动症.自我控制力差.总是不停的动.感情容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听大人使唤.学习成绩差.但大多智力正常.
即使使用了非食用色素的糖色.也含有致癌物质.因为糖色是白糖焦化冒烟形成的.包括酱油.老抽.蚝油等一些调料都加入糖色.在我们市场曾经卖过一段时间无色素熟食.只经营了一段时间.因为销量不大关门了.看来现代人购物过分看重色泽
香精主要是从石化产品和煤焦油中提取.香精又分酸.醇.酚.醚.脂等类.由于配方及原料不同其香味也不同.有的有毒.有的没毒.即使没有毒.从石化产品提炼出来的产品.不可能没有残留.尤其是不法分子经营的厂家为了降低成本.残留物很难说不超标.看来从香味判断食品的好坏是不行的.
3.在谈一下味的问题.现在的禽肉类用饲料.激素饲养.青菜过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原料的鲜味肯定不足.菜品味道鲜美.多为过量使用味精等调味剂.过去厨师讲究吊汤"唱戏的腔.厨师的汤"随着味精等增鲜调料的出现.吊汤越来越少见.一是.现在的所谓老母鸡及其他吊躺原料鲜味不足.再则.液化汽.等燃料价格飞涨.吊汤要用火熬几个小时.从成本上是不合适的.而用增鲜调料成本要低很多.现在相当多的厨师是"味精厨师"我在某酒店学习是.我们的大厨平均每一道要放3小勺味精.再加上鸡精.有的菜要加蚝油.鲍汁.生抽都含有古氨酸钠.你们说这一道菜味精的含量有多少.吃惯过量味精炒的菜肴.人的味蕾对鲜味的品味能力不够敏感.在吃少量味精的菜肴会感到口感不佳.倨统计.现在一道菜味精使用量超过味精刚发明时使用量的7倍.多么骇人听闻的数字.
味精是一种潜在的食品污染物质.若摄取过量会引起胎儿畸形及其他疾病.甚至死亡.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遇热分解会产生变异物质[异吡唑".摄入后可引起结肠.小肠.肝脏.大脑等部位的癌病变,味精的毒性会使脑下丘过于敏感.以致危及受下丘脑控制的生殖器官.生殖系统.使性成熟异常.并会造成视网膜损伤,味精会干扰与破坏内分泌.抑制激素的产生.使生长激素.催乳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分泌明显减少,味精摄取过多还会引起骨骼及骨髓发育变异.并导致神经异常.情绪焦躁.兴奋过度.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了味精摄取的明确限量:每公斤体重每天容许摄取量以不超过120毫克为宜,12周岁以下的婴儿不在此例.同时.凡需经过高温烹制的菜肴.不可将味精同生菜同时下锅.以免产生致癌物质.
中餐之所以口味好.盐加入量超标.有的人甚至离开咸菜吃不下饭.人体过多的摄入盐分以得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据有关部门统计.平均每个中国人盐的摄入量是15克.而一个人每天标准的盐摄入量为6克.
中餐甜食糖的消耗量是很大的.一盘翻砂.拔丝类的用糖量约150克.大酸甜的菜品用糖量.一大盘锅包肉100克糖. 每天若是吃糖或甜食较多.那么吃其他富含营养的食物就要减少.尤其是儿童.若吃糖或甜食过多.会使正餐食量减少.则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反而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营养不足.吃糖过多.剩余的部分就会转化为脂肪.带来肥胖的后果.而且可导致肥胖病.糖尿病.更有甚者有的菜品及糕点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甜蜜素等甜味剂.对健康是不利的.如冷面.便宜的凉拌菜.
4.关于菜品型的问题.中餐讲究刀工精细.造型美观.刀工处理多为丝.片.块以小型为主.疏不知刀工过于精细.营养损失大.如.土豆丝浸泡在水中.淀粉及水溶性维生素损失相当大.我们在作菜过程中.能不能借鉴西餐的特点.大型原料烧制后.再切配.配以汁卤或椒盐佐餐.
经常看到.电视里.烹调杂志里.菜品造型巧夺天工.栩栩如生.但是菜品造型过于繁杂.势必暴露在空气的时间长.尤其是用手操作过程中.反复摆弄.难免细菌侵入.毕竟在我们的大多数饭店中.从厨人员不具备无菌操作的条件和能力.再则.造型菜费时.费力不符和现代人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意识.所以说菜品造型简单.自然.实用才是中国菜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5.炒菜采取旺火爆炒的方式.做油冒青烟.有的厨师特意在炒菜将勺边起火.我不赞同这种做法.油冒青烟油的温度起码在200度以上.易产生3.4苯并荜致癌物质.这么热的油和大勺的温度接触原料.加上旺火保持温度.其油烟很容易窜如菜中.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再则说旺火爆炒成菜时间过短.菜不易入味.大量油烟冒出影响厨师身体健康.当然火力过小.菜中的水分过早溢出.起不到炒菜的效果.影响菜的口感.最佳的炒菜方式是中火.正如我在培训班学习是我的一位老师.市御膳酒楼经理所说"好的厨师炒菜不冒烟"
熏制品之所以味道美.是因为焦糖.茶叶冒烟依附在原料上面.烟中含有3.4苯并芘致癌物质.烤制品在原料接触明火.蛋白质变性.产生上面的致癌物质.据化验一个烤鸡腿所产生的危害相当与2盒烟的危害.
中国菜过油的居多油炸食品对身体的危害包括以下几点.首先食物在油炸过程中会浸入太多的油.容易让人发胖.发胖会导致很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其次.高温油炸可使食物中的大部分维生素A.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遭受破坏.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非常重要.缺乏会引起多种疾病.中国人的膳食中这些营养素的含量本身就不足.食品加工中再破坏一部分.当然很容易引起营养素缺乏病了.另外.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能产生各种聚合物.其中的二聚体可被人体吸收一部分.它们的毒性较强.可使动物生长停滞.肝脏肿大.生育功能和肝功能障碍.甚至可能致癌.不过在家庭烹调中.由于油温不是非常高.炸制时间也不是很长.油亦不是反复使用.所以对营养价值的损失不是很大.也不会生成太多的二聚体.但是.在食品加工业中油炸食品时.由于油反复使用.加热温度也高.则会极大地降低食品中的营养价值.生成的聚合体也多.中国菜普遍存在使用油过量的问题.如我一位培训班的老师做"松鼠王鱼"光明油用了有将近一手勺<70---80克>加上油炸所消耗的油.你们说此菜油的摄入量多少?水煮鱼.毛血旺.....耗油量远远超过标准.油腻过大的才影响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原料被油包裹.不易入味.滑油所耗油也是很多的.我在家做"京酱肉丝"上浆过水.口感也不错.
干煸肉丝.干煸茧蛹.干煸鱿鱼.淋香酥鲫鱼......一个个香脆爽口的下酒菜.这些菜的共同特点是过油时间长.浸入大量的油脂.成品干爽.蛋白质变性.营养物质损失相当大.由于此类菜有异味或颜色深.大多数饭店用反复炸过其他物品的油更增加了此类菜有害物质的含量.
有的朋友会问.这样菜.那样菜都慎重食用.中国菜的传统岂不丢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就要改变.我们应该多吃蒸.煮.拌一些营养损失小.少糖.少盐.低脂肪的食物.对烧烤.用电烤.微波炉烤制相对是安全的.对干煸菜有的厨师用微波炉烘制.即保证酥脆的口感.又防止大量油的浸入.降低有害成分的含量.
以上是我对中国菜和我们身边人饮食观念的看法.我无意全盘否定中餐的制作方法和现代饮食观念.中餐有2000多年历史.传统的不少精华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现代饮食方式有不少好的一面.但是.古人毕竟不具备现代人所掌握的营养知识和现代的化验手段.传统的不利于健康和菜品和烹调要加以改进.受教育环境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不少人还是过分追求菜的口味或刺激.希望人们从自身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吃的更科学.更完美.

2009年8月18日星期二

让药物变毒物的14种食品


 烟与任何药物

  服用任何药物后的30分钟内都不能吸烟。因为烟碱会加快肝脏降解药物的速度,导致血液中

药物浓度不足,难以充分发挥药效。试验证实,服药后30
分钟内吸烟,血药浓度约降至不吸烟时
的1/20。

  酒、果汁与阿司匹林

  酒进入人体后需要被氧化成乙醛,再进一步被氧化成乙酸。阿司匹林妨碍乙醛氧化成乙酸,造成人体内乙醛蓄积,不仅加重发热和全身疼痛症状,还容易引起肝损伤。而果汁则会加剧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刺激,诱发胃出血。

  茶与黄连素

  茶水中含有约10%鞣质,鞣质在人体内分解成鞣酸,鞣酸会沉淀黄连素中的生物碱,大大降低其药效。因此,服用黄连素前后2小时内不能饮茶。

  咖啡、可乐与布洛芬

  布洛芬(芬必得)对胃黏膜有较大刺激性,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及可乐中含有的古柯碱都会刺激胃酸分泌,所以会加剧布洛芬对胃黏膜的毒副作用,甚至诱发胃出血、胃穿孔。

  牛奶、果汁与抗生素

  服用抗生素前后2小时内不要饮用牛奶或果汁。因为牛奶会降低抗生素活性,使药效无法充分发挥;而果汁(尤其是新鲜果汁)中富含的果酸则加速抗生素溶解,不仅降低药效,还可能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增加毒副作用。

  菠菜与钙片

  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钾,进入人体后电解出的草酸根离子会沉淀钙离子,不仅妨碍人体吸收钙,还容易生成草酸钙结石。专家建议服用钙片前后2小时内不要进食菠菜,或先将菠菜煮一下,待草酸钾溶解于水,将水倒掉后再食用。

  奶酪、肉制品与抗过敏药

  服用抗过敏药物期间忌食奶酪、肉制品等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因为组氨酸在人体内会转化为组织胺,而抗过敏药抑制组织胺分解,因此造成人体内组织胺蓄积,诱发头晕、头痛、心慌等不适症状。

  牛奶与止泻药

  服用止泻药物,不能饮用牛奶。因为牛奶不仅降低止泻药药效,其含有的乳糖成分还容易加重腹泻症状。

  甜食与苦味健胃药

  苦味健胃药依靠苦味刺激唾液、胃液等消化液分泌,促食欲、助消化。甜味成分一方面掩盖苦味、降低药效,另一方面还与健胃药中的很多成分发生络合反应,降低其有效成分含量。

  香蕉、橘子与利尿剂

  服用利尿剂期间,钾会在血液中滞留。若同时再吃富含钾的香蕉、橘子,体内钾蓄积更加严重,易诱发心脏、血压方面的并发症。

  虾与维生素C

  服用维生素C前后2小时内不能吃虾。因为虾中含量丰富的铜会氧化维生素C,令其失效;同时,虾中的五价砷成分还会与维生素C反应生成具有毒性的“三价砷”。

  萝卜与滋补类中药

  滋补类中药通过补气,进而滋补全身气血阴阳,而萝卜有破气作用,会大大减弱滋补功效,因此服用滋补类中药期间忌食萝卜。

  西柚汁与降压药

  服用降压药期间不能饮用西柚汁。因为西柚汁中的柚皮素成分会影响肝脏中某种酶的功能,而这种酶与降压药的代谢有关,将造成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副作用大大增加。

  热水与多酶片

  酶是多酶片等助消化类药物的有效成分,酶这种活性蛋白质遇热水后即凝固变性,失去应有的助消化作用,因此服用多酶片时最好用低温水送服。

毛泽东被克隆后的13个强烈反响!


毛泽东被成功克隆|科学家克隆毛泽东|
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毛泽东,各项生理指标处于其50岁水平。
新闻发布后引起强烈反响:
1>奥巴马立即声明:美国在三天之内废除与台湾关系,并撤走在亚洲的一切军事力量。
2>日本首相于当天下令炸毁靖国神社,并指出**是中国领土并赔偿中国侵华损失十三万亿美元。毛泽东被成功克隆|科学家克隆毛泽东|
3>欧盟声明:解除对华武器禁售。梅德韦杰夫签署公告称大兴安岭以北三百万平方公里属中国。
4>蒙古向联合国递交声名称,蒙中历来是一个国家。
5>马英九表示一切听从大陆安排,并申请到文史馆当巡视员。
6>金正日正式通电六方会谈代表,按主席指示办。
7>国内形势迅速扭转:达赖喇嘛躲进一个小寺庙专心念佛,宣称不再参与政治;
8>24小时县级以上干部退缴赃款980万亿;
9>企业主动改制归公;
10>129万二奶主动控诉贪官罪行;
11>2500万三陪女一夜之间从良;
12>全国股市一片红;
13>房价下跌60%;
十三亿中国人民再次唱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毛泽东被成功克隆|科学家克隆毛泽东|

人民网用这19个字总结中国的部分官员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朱柏庐“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遇贫穷孤寡,需多温恤”。白居易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李世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历代先贤对群众关切之中透着沉甸甸的责任,党员干部志在圣贤的崇高美德应该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原则不能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不能丢,为人民过上富裕生活而艰苦奋斗、安于清贫的志向不能改。只有具备倾听民间疾苦声的领导干部,方能潜心学习、学以致用、自觉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深入到群众和实际工作中去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才能“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干部。

  “一”字干部 :一请就到,一喝就冒,一捧就笑,一给就要,一苦就叫,一劝就躁,一批就跳,一撤就告,一查就倒。

  “平”字干部:口中讲太平,文章有水平,左手持文凭,右手握酒瓶,对上会摆平,对下能铲平,家中有暧瓶,外头有花瓶,生活有水平。

  “会” 字干部:最神气的开记者招待会,最正经的是民主生活会,最高兴的是开常委(肠胃)扩大会,最舒服的是检查研究(烟酒)会,最兴奋的是开切磋(麻将)妓艺会,最潇洒的是进夜总会,最不愿开的纪委会。

  “样” 字干部:吹牛皮像驴叫一样,奉承领导像哈巴狗一样,训斥下级像老虎一样,公款吃喝像恶狼一样,见便宜跑得像兔子一样,干工作像猴子一样,遇见困难像泥鳅一样,在老婆面前像雄狮一样,在情人面前像癞哈蟆一样。

  “头” 字干部:手里捏着烟头,威风凛凛走前头,摄相机前抢镜头,听取汇报点点头,听到吹捧喜心头,碰到难题皱眉头,解决问题摇摇头,酒席桌上划拳头,酒后搂着花枕头。

  “法” 字干部:总结问题用加法,接受任务用减法,汇报成绩用乘法,谈到问题用除法,自己制定土办法,对待群众硬办法,对待干部软办法。

  “事”字干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歪门邪道好办事,正儿八经难办事,送上礼物办小事,送上钱财办大事,送上女人办难事,群众疾苦不当事,从来就不办实事。

  “子” 字干部:坐在家里定盘子,关起门来想点子,走到下面玩妹子,顺便再去找例子,回到机关写稿子,做形式主义的样子,出主观主义的点子,摆官僚主义的架子,图享乐主义的景子。

  “转” 字干部:上午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下午围着牌桌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上班围着领导转,下班围着关系转,家里围着儿女转,在外围着情人转,急得老婆团团转。

  “风” 字干部:家中枕头风,任人裙带风,办事拖拉风,汇报浮夸风,公款吃喝风,对上献媚风,对外崇洋风,学习一阵风,批评耳边风。

  “要” 字干部:香烟要烧到同归于尽,老酒要喝到六亲不认,麻将要搓到赤膊上阵,纸牌要打到披星戴月,吹牛要吹到自己不信,拍马要拍到昏天黑地,跳舞要跳到精疲力竭,休息要休息到全身有病。

  “越” 字干部:大目标越来越小,小目标越来越大,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政治觉悟越来越低,为人意识越来越淡,为已意识越来越浓,受贿数额越来越大,情人年龄越来越小,老婆换得越来越勤。

  “系” 字干部:办事都得凭关系,没有关系找关系,有了关系没关系,找到关系托关系,托到关系拉关系,拉到关系卖关系,难找关系买关系。

  “话” 字干部:对上讲假话,对下讲官话,对同级讲大话,对群众讲空话,对老婆讲谎话,对情人讲鬼话,对同行讲痞话,对同伙讲黑话,对法官讲话。

  “费”字干部:失控的通讯费,膨胀的交通费,超额的会务费,惊人的吃喝费,巨额的考察费,高昂的礼品费,大笔的协调费,变相的劳务费。

  “干”字干部:明处的事暗处干,暗处的事明处干,家里的事单位干,单位的事家里干,别人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别人干,女人的事男人干,男人的事女人干,一切围着好处干。

  “小” 字干部:喝喝小酒,看看小报,开开小会,扭扭小腰,摆摆小架,念念小稿,收收小礼,坐坐小车,玩玩小蜜。

  “不” 字干部:喝酒喝不醉,收礼不受贿,游玩不结对,小贪不犯罪,房子不买贵,工资不上税,跳舞不定位,情人不常会,老婆不辞退。

  “酒” 字干部:酒一开路,谁无事做,酒杯一端,政策放宽,酒话一说,事就联络,酒杯一举,承诺就许,酒一助兴,当场敲定,酒肉一饱,不好也好,嘴巴一抹,事情办妥,茶酒一醉,不对也对,酒醉一倒,啥都可搞。

  有些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听汇报、看材料,思想上、感情上脱离群众,贪图物质享受,追求低级趣味,热衷于“傍大款”,大搞裙带之风,对待群众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颐指气使、官气十足;不关心群众疾苦,听不进群众意见和呼声;不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实话、摸实情,到基层也是“葫芦掉到井里——在下边漂着”,谈问题似是而非,讲道理肤浅表面;有的甚至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的要求麻木不仁;有的干部整天忙忙碌碌,关心的多是如何使部门或个人利益最大化,群众的安危冷暖并不是他们的兴奋点;有的也“深入”基层 “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一切向钱看”,用金钱看待一切、衡量一切;有的追求“酒绿灯红”的生活方式;有的心态浮躁,跑官要官,行贿受贿,违法乱纪,丧失了廉洁品质,为世人所不耻。少数腐败分子理想信念崩溃,私欲贪欲膨胀,丧失了廉洁之节,没有纯洁的灵魂,脱离群众蜕化变质,沦为社会的渣滓、人民的罪人。

  孔繁森同志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郑培民同志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行为准则。党员干部只有切实转变领导作风,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模范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秉公用权,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健康的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志存高远,燃烧着理想的火焰,坚决抵御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民间走访贫困户、特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了解群体存在的困难及致贫的原因;深入民间走访意见大、怨言多的群众,分析产生怨言的原因及根源,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解决;深入民间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怨什么以及需要干部做什么等问题,找到落实工作的“对接”点,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做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突出解决人民群众的增收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和教育问题。

  (作者单位:云南省罗平县委宣传部)

中国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是中产?


在中国,什么条件算“中产”?这个问题一直在争议阶段。

  在中国,有多少人是“中产”?这个问题专家已经给了咱们答案。


  
近日,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教授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眼下,中国的
中产阶级占 22%-23%,并以每年1%的速度扩展。陆学艺强调,中产阶级跟收入多少无关,而是要根据你占有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多少来判断。中产阶级是稳定的消费者,现在买房买车的就是中产。

  尽管陆教授说中产跟收入多少无关,但显然,要成为“稳定的消费者”、要买房买车荷包必须先鼓起来。虽然“前些年出租车司机挣钱比教授还多,可教授拥有文化资源和社会地位,所以算中产,而出租车司机不算”,但要是现在教授还年年挣不到出租车司机那么多钱,而咱们还坚持说他们是中产,恐怕教授们也不干。中产跟收入、特别是跟可支配收入绝对紧密相关。

  而说到“可支配收入”,咱们得说明白,这跟统计局说的“可支配收入”那还不是一个概念,这儿指的是您手头到底有多少可花的、敢花的钱。举个例子来看,1-7月份,北京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5728元,而7月份,北京四环以内商品住宅期房平均售价是17478元/平方米,四到五环间是16663元/平方米。如果小两口想搁四环边买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总价157万元),俩人得不吃不喝29年。如果靠贷款,得不吃不喝近6年才能攒够首付31万元,再向银行贷款126万元,如果选择30年还清,每月还款额是6100元——比他俩的总收入还高 1600元。咱们都知道,统计局公布的平均收入是算术平均数,所以一向比真实的中间收入(中位数)要高一块儿,但即使按这高一块儿的平均收入来算,咱们也不难发现,要是不啃老,靠这样的收入买房买车基本属于空谈。而对那些收入更高一些、领子更白一些、也就是所谓中产而言,买了房(还不算给父母看病,送孩子上幼儿园)就意味着消费能力被锁定N年,就算您不是只为房子活着吧,您也没有太多余钱去旅游、去投资、去充电,相信这些人很难觉着自己是中产。

  既然谈到收入,当然要说说怎么挣到这笔钱。按陆教授的观点,劳动趋于高级化是当下社会的特点,这没错,但有时收入跟高级化的劳动或者说技术含量并不完全相关。2008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是机关,为3386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16倍;其次是事业单位,为2975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2倍。而今年上半年,机关事业单位平均工资增幅高于企业3个百分点——同样是企业,当地方政府纷纷下调工资指导线的同时,多又提出垄断企业的工资涨幅原则上不能突破9%(或12%),这是什么概念?此外咱们还可以想见,工资是钱,奖金是钱,福利收入、隐性收入、休闲时间乃至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也是钱,一个公务员(或垄断企业员工)跟一个私企员工,即使工资条上看每月都挣5000元,相信常常心怀焦虑的后者也很难觉着自己是中产。

  按陆教授的观点,在中产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很关键,解决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农民,让农民到城里当工人或从事三产,把户籍“紧箍咒”摘下来。但实际上,户籍问题是个伪概念,一个拥有亿万资产的农民企业家会在乎不是城市户口吗?一个京沪户口的失业工人想到长三角、珠三角那些富裕起来的村子当农民人家要你吗?无论是解决三农问题,还是扩大中产化,都不是要减少农民,而是要减少没有社会保障、找不到非农工作的农民,在工商业兴起的农村,农民也能中产,在社会保障很低的城市,有户口的市民照样离中产很远很远。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是中产?关键是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是中产,觉得自己较富足、有保障、够休闲,干巴巴的中产阶级占23%的数字并不能证明稳定,因为真正的稳定在人们心里。(毛颖颖)

当美国青年遇到中国愤青 准备好被世界的口水淹没

中国越是想要其他国家的尊重,获得这种尊 重花费的时间就越长。尊重是一种价值接受,过程缓慢且直到你应得之时才会获得,而不是自动给予的






美国知识青年眼中的中国“愤青”

“愤青想要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尊重,但情绪化的呼吁和展示肌肉并不能赢得尊重,哪怕这种要求是合情合理的”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特约撰稿夏自钊、窦奇龙 | 上海报道

当美国青年遇上中国“愤青”,会擦出什么火花?

这个夏天,12名美国青年来到中国,在他们的海外进修课程中,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中国“愤青”。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每年夏季学期都会有一门研究生课程---“中国当代传播”。这门课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先是在美国国内强化熟悉相关背景资料,阅读大量的指定材料和参考书;然后移师中国南京,在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研究中心完成另外三个星期的课程。

2009年夏天,这门课程在南京的主讲人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讲座教授吴旭。讲座的题目涉及中国新闻传播的各个方面,比如传统媒体架构、报业竞争态势、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网络民意与新趋势、中国电影业、中国形象塑造等等。

所有学生都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在读的研究生,大部分专攻传播学、政府管理学和经济管理学。今年的班上共有12名学生,5男7女,平均年龄约28岁,一半的学生有媒体从业经验。在他们当中,有3名学生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分别是日本、爱尔兰和巴基斯坦;只有两人以前来过中国,且停留时间不长。总体而言,他们对于中国的很多情况,特别是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巨变,只是听说,并没有切实和客观的了解。

为通过这门课,学生们必须完成指定的阅读资料,提交两次阅读笔记,一篇书评,一份研究项目计划书和一篇20页左右的学期论文。两次阅读笔记的题目由吴旭教授指定,其中一个就是关于中国“愤青”和所谓网络民族主义的阅读分析报告。

中国的“愤青”现象,虽在国内偶尔还会“冒泡”,但似乎已经“审美疲劳”。而在美国新闻界、政界和学界,却是一个被高度关注的话题。

吴旭要求学生们在完成阅读笔记前,必须认真研读四份指定的论文和报告:美国《纽约客》杂志去年发表的一篇重头调查报告《愤青:中国新一代的新保守主义民族主义者》,美国教授格雷斯的学术报告《中国的对日新思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林克在2008年5月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报告《解剖中国当今的民族主义》,以及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骆思典的学术文章《中国的媒体与青年:关于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态度分析》。

他布置的作业是,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搜寻相关的资料,写出一篇具有一定总结综述性的800字左右的阅读笔记,要求“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并且提供个人的评价看法。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对美国人毫无触动

吴旭发现,无论是在课堂上的深度讨论中,还是在课后的阅读报告里,美国研究生们对于中国同龄人的“愤怒”,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给出了一番“别有意味的”解读。

比如,要理解中国年轻人的愤怒,就需要有一定的世界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但可能是因为美国建国历史太短的缘故,美国人更相信历史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死记硬背的。吴旭发现,中国人常讲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对于美国人一点触动都没有---“毕竟美国本身就是由一群想要忘记历史的叛逆者建立的”。

“真是这样子吗?”“可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为什么还要揪住不放地愤怒呢?”一些美国学生常常这样反问他。

美国学生的另一个评述角度,是关于中国的文化和民族心态。

在他们看来,当中国人作为个体出现的时候,最能够忍辱负重;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出现的时候,反而显得心理承受力不够,敏感易怒。

他们看到,这里面,中国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是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中国刚刚崛起不久,还没有习惯被别人骂。像我们美国已经被世界骂了快一个世纪了,也就无所谓了。”“被别人骂是强大的标志,没必要愤怒的。”他们也这样劝解中国的“愤青”同龄人。

当然,也有认为中国的“愤青”是被政府“教育”的大规模量化产品。吴旭说,这种推理方式,放在5年前,确实让人难以辩驳,“中国整齐划一的教育体系,很难不让习惯了别出心裁、天马行空的美国人心中起疑”。可是,奥运会火炬传递时中国年轻人全球护送火炬、四川地震后同心协力的团结劲头,确实也震撼了美国同龄人。这些“80后”、“90后”的所谓“鸟巢一代”,很多都在国外学习或工作,有着接受所有新闻信息并做出独立判断的自由,对他们表现出的那种坚决、直接的激情和“愤怒”,美国青年也表达了正面的看法。

愤怒=不安全感+自信

在这样的碰撞和交锋之后,年轻的、大多数是第一次来中国的美国研究生们,开始走进了中国“愤青”的内心世界。

美国女孩阿德安·霍尔(Adrienne Hoar)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来形容“愤青”心态:

“有一个人,他并不十分关注你,而恰恰因此,你却希望成为他的朋友。尽管对方缺乏兴趣,你还是紧追着他并渴望着他的尊重。你的追逐使你对那个人产生了一个难以抑制的愿望---要他回报你对他的兴趣。但这也同时导致你不再喜欢那个人,因为他没有能满足你的愿望。许多中国青年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情绪来看待美国的。”

她进一步分析说,处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融合之中的中国年轻人,有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他们想要过上美国电影里的那种生活,想拥有昂贵的汽车和衣服。但对西方文化的过分追求,带来了对东方传统的破坏。许多中国年轻人又因此讨厌这种对自己文化和身份的背离,渴望做回他们所认为的传统的中国人。”

有哲学和政治学功底的爱尔兰学生鲁莱·麦凯纳(Ruarai McKenna)则从时代变迁的大背景来理解“愤怒”的来源:

“很明显,愤怒的这一代中国年轻人,对西方了解的深入程度远胜过西方年轻人之于中国,这种愤怒现象也是多面的---是看似矛盾的不安全感和自信结合的产物8943;8943;与早期的‘后毛一代’不同,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们既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西方的看法,又在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及国家的鼓励下,获得了前人没有的自尊。”

他还敏锐地注意到,“愤青”现象也折射出西方对中国的“认知赤字”:

“尽管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已经在许多关键领域取得了进步,西方对于中国的描述却仍然停留在30多年前。这种不正确的描述,直接导致了这批未来中国和世界领导者们的愤怒、仇恨和怀疑。”

中国愤青要“准备好被世界的口水淹没”

与此同时,不少人也指出,这种“愤怒”情绪是幼稚甚至危险的。

来自“愤怒”主要对象国之一日本的学生小林洋子这样写道:

“日本的一些个人极端观点的快速传播,使得中国对日本反应过度,这是幼稚的。换句话说,极端的观点在日本是少数,它并不能代表绝大多数日本人。概括而言,现在的情形是在网络上形成了双方极端力量和观点的对垒,而且网络技术的发展,让这些人更有可能团结在一起对付另一方。”

美国女学生米切尔·范德霍夫(Michelle Vanderhoff)这样写道:“‘愤青’想要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尊重,但情绪化的呼吁和展示肌肉并不能赢得尊重,哪怕这种要求是合情合理的。”

美国女孩辛西娅·皮埃特(Cynthia Piette)直言不讳:“我不认为美国人会因为中国的GDP数字高就尊重中国8943;8943;中国‘愤青’们要准备好了,在他们崛起为世界领袖的过程中,可能会被世界的口水淹没。”

此外,相当一部分答卷,表达了对“民族主义”情绪扩大和蔓延的担忧。其中,鲁莱·麦凯纳这样说:

“总而言之,‘愤青’是这个国家的未来,因而他们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1世纪的世界是否稳定。然而,这代‘愤青’比过去一个世纪里的任何一代中国人,都接触和掌握更多的信息,这是我们谨慎乐观的一个原因。乐观是因为他们对国内和国际事务的批评,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理性思考的结果,且反映了他们的自尊;谨慎是因为这些批评是这样两种东西的混合物:对西方的敌意和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力量---民族主义。”■

采访手记:

对于愤青,美国人有必要担忧吗?

文 | 戴闻名、夏自钊

本刊记者在采访和阅读问卷的过程中注意到,美国“知识青年”对于中国“愤青”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愤怒”会不会演变成为纯粹的“民族主义”,后者在西方被认为有走向“纳粹”和“军国主义”的风险,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

二是中国的愤青现象是否源于国家“有意的”爱国主义教育。

对于第一点,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博士简军波明确对本刊记者表示:“以民族主义作为标签来概括所谓‘愤青’的特征,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就整体而不是以个体来看,中国部分青年的民族主义情绪并非侵略性的、扩张性的和进攻性的,往往是自卫性的、反击性的和防御性的,只是在自己国家受到别国的伤害之后才产生的一种本能的情绪。这种情绪与其说是民族主义,还不如说是爱国主义”。

他进一步分析说,如果这种自我证明式的解释无法说服国外友人,那么应该让他们注意到另外一个事实:现在最乐于接受外国人来本国投资、学习和旅游的国家之一是中国,“即便是日本人,在中国也会受到欢迎而不是攻击”。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张家栋也认为,“民族主义”的最基本定义,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凡是本民族的,就是好的”。一个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国家,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极端的排外主义,例如当年韩国人为了支持民族汽车业而宁愿买质量不怎么太好的国产汽车,也不愿意买外国车。这种现象在中国几乎是不存在的。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接受世界来到中国,这些都是中国‘天下主义’世界观的现代版。”张家栋说。

对于第二个怀疑点,简军波表示,“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论述和爱国主义国民教育”,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存在国家操控爱国主义的话,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每一个国家都会这么做。任何一个国家需要民族自豪感和表达对国家的忠诚,“这不仅是权利,也是宪法义务”。

“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领土纠纷,但中国一直呼吁以和平方式而不是武力解决。中国对争议地区具有领土要求不是民族主义,你不能无知地将世界上所有陷入领土纠纷的国家都称之为民族主义国家。”简军波说。

他认为,说中国“自大”也是不合适的---“今天,中国在快速发展,这种发展带给每一个公民的自豪感是不需要掩饰的。”

张家栋则认为,从更大的背景来看,在整个东亚地区,各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都在上升。“相比之下,韩国和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比中国更为强烈。”

中美大学生关于 “愤青”的交锋

中国越是想要其他国家的尊重,获得这种尊 重花费的时间就越长。尊重是一种价值接受,过程缓慢且直到你应得之时才会获得,而不是自动给予的

《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夏自钊、窦奇龙 | 上海采访、整理

《望东方周刊》针对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的观点,采访了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部分研究生,双方观点如下。

美国学生部分观点:

扎卡里·舍伍德(Zachary Sherwood)

“中国年轻的、受过教育的和精通网络的一代‘愤青’民族主义者,是对这个国家的一种独特 的挑战。‘愤青’们表达不满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压制中国的外部和外国势力身上。这种社会力量强大且不可预测,应当引起这个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关注。”

约翰·尼科尔森(John Nicholson)

“中国巨大的网民人数,使这种对于外部世界的愤怒情绪存在变成真正威胁的可能性。西方媒体很大程度上没有认识到‘愤青’运动的内在原因。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这个问题,以防在未来发生重创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冲突。”

苏姗·韦勒(Susan Weller)

“西方人的沟通方式通常是直接的、生硬的,不太考虑前因后果。然而,中国人的沟通则比较间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维护尊重、礼貌和解释背景方面,而不是直接的字面意义的沟通。由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这种沟通方式上的直接与非直接的本质区别,导致了中国愤青会采取一些不必要的过激行为,去应对国际交往间的一些随意或非随意的言论。”

杰娜·穆瑞(Jayna Murray)

“民族主义对于你称之为家的那个国家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民族主义如果发展成一种对于其他国家的愤怒和仇恨,就不再健康了8943;8943;中国越是想要其他国家的尊重,获得这种尊重花费的时间就越长。尊重是一种价值接受,过程缓慢且直到你应得之时才会获得,而不是自动给予的。罗马非一日建成,同样,中国只向世界开放了30年,因而获得尊重和理解都还需假以时日。中国将会成功,但作为一个国家,它需要更多的耐心。”

米切尔·范德霍夫(Michelle Vanderhoff)

“在中国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开放和透明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国内问题,而不是以民族主义分散注意力。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在应对收入差距、环境问题等方面是无懈可击的(我可以举出美国在这些方面的一大串问题),因此不够公开就容易显得家长式保护。”

辛西娅·皮埃特(Cynthia Piette)

“中国近30年来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种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信息断层。要使其他所有国家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中国的看法,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我觉得,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抱有敌对看法,是因为这些美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关于中国缺乏文明、缺少人权的说教所致。只有持续不断地来自中国的新变化的影响,才能使美国人信服并改变现有的看法。”

艾哈迈德·沙(Ahmed Shah)(巴基斯坦裔)

对于中国的刻板观点是“愤青”情绪产生的背后原因---“愤青”是想让世界知道,现在中国处在其丰富的历史新时代。

现在,是中国年轻人以电子方式把观点向全世界传播的最好时机。如果足够谨慎、不那么极端,“愤青”可以作为公关手段,塑造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的认识。

跳出中国看“愤青”

不会愤怒的青年人,是没有远大追求的一代人。但是,只会愤怒而不懂得如何超越的青年人,又将会把激情变成一股摧毁一切的力量

文 | 吴旭

2009年4月29日,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在其华盛顿的总部,举办了一场关于中国“愤青”的专家研讨会,主题是---“了解中国的‘愤青’:它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参加座谈的五位嘉宾,或是一直对这个问题关注追踪的美国大学教授,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非常有名气的“中国通”斯坦利·罗森(骆思典),或者是曾对中国的“愤青”现象进行过深度报道的美国新闻人,像美国《纽约客》杂志驻京首席记者艾文·奥斯诺斯--- 他发表在2008年7月号上的长篇深度报道《愤青:中国新一代的“新保守主义”民族主义者》,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被有关专家、学者甚至包括中国的网民公认为是一份“较客观、有深度”的纪实评述性调查报告。

座谈会的主持人李侃如博士是老资格的中国问题专家、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克林顿政府时期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特邀助理,而给整个座谈作开场白的,是在世界华人圈内享有盛誉的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博士。

能容纳200人左右的会场,坐得满满的,很多是来自各类媒体的记者。有关这次会议的新闻报道和深度采访,散见于美国、英国、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主要媒体之上。

之所以重提这次会议,是想说明,国外媒体和舆论对于中国“愤青”现象的关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份热度,随着2008年中国如同“过山车”一般的大起大伏、大悲大喜,而持续发酵升温。

2009年春,中国国内一本畅销书《中国不高兴》,一下子又把“愤青”现象推到了国际流行议题的前台。俗话讲,一人向隅,满座不欢;何况是中国这么一个想“韬光养晦”都不得机会的政经庞然大物,其“不高兴”的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关注归关注,讨论归讨论,但中国的“愤青”现象,正如当下中国面临的很多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一样,都是很难被归纳、被简化、被定位的。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推翻定式的过程。从西方的思维模式和观察视角来看,中国被误解、被误读、以致被误判,几乎是必然的。虽然说真正的了解,往往是从误解开始的,但就中国的“愤青”现象而言,关键的不是西方如何误解了中国的“愤青”,而恰恰是因为有了西方的误解,才有了中国的“愤青”。

西方媒体总是不谈愤青为什么愤怒

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愤青”现象时,有一个屡教不改的通病:“写”其然,而不“写”其所以然。

在尽情恣肆地描摹“愤青”们的激愤言辞、愤激举动时,国外“老记”们经常心照不宣地“漏掉”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他们到底为什么愤怒?也就是说,到底是些什么样的综合因素,才会使一批绝大多数还是莘莘学子的年轻人,变成了网上网下怒不可遏的“愤青”呢?

一次次的涉华外交冲突事件,当然是“愤青”怒潮澎湃宣泄的直接诱因和导火索;但是,这也只是表面浅层原因。真正给中国80后、90后等“新生代”营造了共同的失望、郁闷和愤怒情绪的,是中西方政治文化交往中无处不在的认知逆差,以及由此在青年人中激起的巨大心理期待落差。

什么是“认知逆差”呢?如同贸易逆差一样,中国一般知识阶层对于外部世界的整体了解,与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认知程度上,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一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担心中国被“开除球籍”开始,到互联网出现后,中国知识界对于国外一切“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像黑洞一般地汲取,使得中国公众那无形而巨大的“听诊器”,离世界的心脏并不遥远;与之相对比的是,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认知,虽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所提升,但基本上还是断裂的、滞后的,甚至极度误导的。

另一方面,从道德判断的层面,中国对于西方媒体、西方民意,以至于西方价值观,带有一种近乎不切实际的善意期待和追随情节。而令很多国人愈来愈幡然醒悟的是,原来西方媒体和隐藏在媒体后面那“沉默的大多数”,永远是“不惮于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中国、中国政府和中国人的。

于是,随着知识逆差越来越大,心理的落差也变得越来越不可弥合。而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

要是放在一般的成年人身上,明白个道理,发两句牢骚,也就算了。可青年人就不会有这么好的城府和心理承受力。特别是,现在所有30岁以下的青年,都是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他们整个的成长历程中,中国作为一个复兴重振的大国,一路高歌猛进,几何级跳跃式增长。在中国愈见强大的背景下,是中国青年一代的超强自信,以及对于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他们心目中的中国,与西方媒体里的中国,形成了刺眼的反差。

于是乎,年轻人本来希求被社会认可的焦灼心理,与整个民族希图被尊重认可的巨大饥渴,合流与共振,往往以一种冲关夺隘的激情和愤怒,在虚拟和实际空间中蔓延开来。

到底是谁在误解中国

“愤怒”的理由似乎很充足了,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总是血脉贲张地痛斥、倾诉、驳斥,对于民族心理的保养来说,也未见得就是好事。西方媒体和西方主流舆论对于中国发展的误解、低估和不认可,甚至还有刻意的歪曲、丑化、妖魔化等等,细细想来,都不值得让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为此“不高兴”。

首先,跨文化之间的误解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常态性交互关系。改变一个国家国民对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认知,绝不可能在一代人之内完成。且不用讲人类认知本身具有的滞后性、程式化和集体惰性,单就中国发展跃进本身的“史无前例”特征,已经让中国人自己都目不暇接了。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中国完成了西方国家五到十代人所走过的路程。希图别人能够“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来个180度的思维转弯,要求也未免太高了。

再则,换个角度看,到底是谁在误解中国?

从战略利益上讲,最安全的策略应当是让朋友高估自己的实力,而让潜在的对手低估自己的实力。既然西方的一味赞美恭维之辞解决不了中国面临的多重实际问题,同理,其出于各种心理而散布的阴暗诋毁之语,也伤害不到中国健康积极发展的根本。

其实,从“愤青”的现象扩展开去,我们民族在整体上要证明自己的急迫感,以及随之而来的那种失落和不平衡感,也还是“炫富心理”在作怪。究其本质,还是我们自己有很大程度上的不自信和不自知。

该怎样正确认识“民族主义”

“一腔热情”也好,“失去理智”也罢,过去十几年中国所出现的“愤青”现象,也着着实实改变了中国外交战略决策以及国民心理构成的固有框架。

西方评论家往往给中国的“愤青”群体,贴上一个“民族主义者”的标签。虽然没有加上“极端”两字,但“民族主义”一词在美国政治话语体系中连带的“极端主义,种族主义,暴力扩张倾向”等暗示寓意,则是不言自明的。这本来倒也无关紧要。关键的是,我们自己对于“民族主义”本身所具有的进步意义不太清晰,生怕沾上了“纳粹”、“种族屠杀”、“军国主义”的恶名,总是忙不迭地与“民族主义”划清界限。

其实,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完成其自我认知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当中。可以这样讲,不经过民族主义对一个前现代国家人民心灵的涤荡与整合,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就无从谈起。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还是美国的独立战争,其实都是根植于民族主义基础上的现代国家生成宣言。

中华民族虽历经5000余年,但其民族意识和现代国家意识的逐步确立成型,也仅仅是几十年前才开始的事情。民族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与其他现代民族国家的充分交往过程中,通过他人的“镜中我”,而渐渐完善确立的。中国虽是文明古国,但其真正打开国门,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心态来拥抱世界的年限并不长。因此,作为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为中国的发展和安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凝聚力、原动力和战略警觉。

被美国统领的西方舆论,凡提及民族主义,必挟带上二战期间德国的纳粹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作为注脚。从政治学上讲,这种对于民族主义的定位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准确的;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这种提法又是别有用心的。因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生成,无一例外,必然经过民族主义对于国家自身定位的一次全面洗礼;但是,并不是任何民族主义,都必然会走向极端,从而引发民族间的冲突甚至世界战争。

这种刻意的模糊,其实是西方“中国威胁论”的另一个变种。

当然,民族主义所显现出来的群体激情,很容易在特殊的条件下,被特定的政治集团所利用,从而导致非理性的政局变动或是政策异动。这也是无数次被现代国际政治的实例所验证的。

过去几年中,中国先后出现过几波针对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大规模抗议活动。诸如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后在美国使馆前的抗议活动,2005年在互联网上发起的反对日本加入联合国的签名活动,以及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出现的抵制法国商品的活动等,都起到了凝聚民意、宣示民族权益、强化国家意志等积极和正面效果。但也不容否认,几乎每一次的群众运动,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激或非理性的言行事例,反而给了国外各种势力以口实。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无疑也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和层面。全球化的一体化进程。它不仅使得资金、人员、信息、货物可以在跨国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也使得病毒、大气污染物、谣言、愤怒,在虚拟和实际的公共空间内迅速散播。

传媒环境的复杂化,更加剧了一国外交决策的联动性。关于民族主义,流行的说法是将其比作一把“双刃剑”---既能用来伤人,但挥舞得太剧烈,也可能造成自伤。其实,当网络民意以非理性的喧嚣,劫持平心静气的讨论的时候,网络民族主义更像是一个“没有把的双刃剑”,不仅易于伤人,而且无从把控疏导。

西谚有云,“通往地狱的路,是由一块块善良愿望的砖头砌成的。”一腔激情办错事的情况,倒确实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致命软肋。

这里,中国网络空间上对于“愤青”的三种解读,倒是很有借鉴意义。

原始的“愤青”概念,指的是那些“愤怒的青年”,有激情,有想法,不满现实,富于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往往显得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言论胜于行动。

第二种是“奋青”,顾名思义,奋斗之青年也。这类人,不仅有理想,有责任感,而且脚踏实地,为自己和国家的长远目标,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进取。

第三种是“粪青”,也就是“粪土之青年”了。这种人拿无知当个性,以谩骂取代思索;一无所长却又鄙视一切,并用扭曲晦暗的心理解读社会,惟恐天下不乱。

凡此三种人,孰轻孰重,孰是孰非,每个人自有判断。只不过,躲藏在电脑的屏幕后面,鱼龙混杂的“愤青”群体,也确实让人真假莫辨。

“愤青”非中国所独有

“愤青”现象非中国所独有。

一部世界近现代史,实际上也可以简化为各国“愤怒青年”为实现政治理想,谋取现实利益而与现存的国内、国际秩序进行磨合抗争的互动史。青年人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带有无可扼制的躁动,不安定和不确定成分,表现为一种集合性的“群体斗志”。在这里,“愤怒”就像氧气,而“青年”正好是可燃物,遇到好的火种,瞬间便可成燎原之势。

1946年出生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20岁出头的时候也是一个“愤青”。在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就参与和组织了多次反越战的游行。在个人生活上,也是极具反叛意味,在大学里还抽过大麻;虽然后来他强词夺理地辩称,“只是抽了抽,没有真正吸进去。”

同样,1961年出生的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也应该算是一个“愤青”。因为对于自己特殊家庭背景和种族身份的彷徨、困惑,也经常喝酒、抽大麻,借以“把那些关于‘我是谁’的念头从脑袋里撵出去”。只不过后来,从自我定位的迷惘中走出来的奥巴马,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奋青”,走上了一条政治奋斗之路。

而在刚刚过去的美国大选中,那些追随奥巴马的年轻助选团,为其站脚助威,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于前任政府的愤怒。其实,这些年轻支持者们,也是美国当代“愤青”的代表。

有一点可以肯定,出现“愤青”的国家,往往正处于深刻社会变动的进程中,而其年轻人承载了除去个人人格成熟以外,更大一层的社会和民族责任。可以说,最有自我感,同时也最有世界感的一代人,才会“愤怒”。

由此推论,我们一直以来引为中国新青年楷模的“五四”一代,其实也属于“愤青”的范畴。他们的愤怒和激情,曾经唤醒了一个民族蛰伏太久了的魂魄之声。

不会愤怒的青年,是没有远大追求的一代人;但是,只会愤怒而不懂得如何超越的青年,又将会把激情变成一股摧毁一切的力量。

期待“鸟巢一代”有实力、更平和

对中国新一轮风起云涌的“愤青”现象,国外的学界和舆论界,都是经历了一段手忙脚乱的调整适应过程的。特别是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的所谓“鸟巢一代”,刚一出场,就让很多自以为了解中国、笃信“历史终结于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西方中国问题专家们,跌破了眼镜。

相当一批美国人,至今都认为中国年轻人的唯一“愤怒”目标就是要推翻政府,建立美国式民主。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很多时候自己反而成了“惹人愤怒”的对象。

纵观历史,其实在任何一个波澜壮阔、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点上,强大国家能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对于整体命运和世界进程的强烈关注和把握。只要一个国家的青年人,真正找准了自我感和世界感,那这个国家的前程基本上已经确立了。“以天下为己任”,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慷慨激昂的呼声和心声;也许,这一代年轻人眼中的“天下”,有着历史所赋予的不同寻常的视野。

从这个角度上说,评价现在的“愤青”,也许最好要等到20年以后,当这些“愤怒”变为平实和实力的时候。■

(作者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讲座教授) (本文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戴笠军统对日谍战:预知偷袭珍珠港 斧杀大漢奸


中新网8月18日电 凤凰卫视8月15日播出《皇牌大放送》节目《隐形战场-军统对日谍战纪实》,对八年抗战前后,中国的特务机构与日本间谍的斗法予以揭秘。以下为文字实录:

  赵少康:大家好,欢迎收看皇牌大放送,六十四年前的8月15号,是中国对日抗战胜利的日子,在那场长达八年的浴血抗战中,大家熟知的是,中日双方在战场上的惨烈厮杀,事实上还有一个,大家看不到的隐形战场,同时在进行着,这个战场的战况同样惨烈,不同的是战场中的灵魂人物,都是隐姓埋名,出生入死的情报人员,本期就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八年抗战中,隐形战场里的血泪故事。

  解说:八个月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曾经接获学生戴笠的一封信,担任军事委员会参谋的戴笠,在信中提供了日本政府撤离,以及保护沈阳日侨的情报,但是直到日军展开攻击,蒋介石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 使蒋介石不敢专心对日抗战



国民党“间谍王”戴笠

  军情史研究学者杨维真:蒋是留日的学生,他在日本度过了就是说,少青年时期,他对日本的理解,我想这一部分,我们应该要重新去估算他,所以对于日本,他明了,它是一个已经现代化的国家,四五十年的经营,不是中国当时的国力,能够去抵抗的,那再者就是说,中国是一个弱国,还没有完全现代化的国家,如果你在这个时候,跟一个已经现代化的强国日本进行开战的话,你一定要有所准备,这个准备除了说,内部的一个国力的充实之外,很重要的就是,你要争取国际的协助,可是放眼当时的中国的国际局势来看的话,能够给予中国协助的,其实并不多。

  解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外有日军侵略,内有群雄并起,国民党,由胡汉民和汪精卫为主的一派,在广州另外成立国民政府,跟南京的蒋介石互相抗衡,宁粤分裂的局势,也让蒋介石不敢专心对日抗战,而蒋介石的不抵抗策略,立刻掀起了巨大的反对声浪。

  同期声:打倒日本人,一定要打回老家去,中国青年万岁,中国青年万岁!

  历史研究学者刘维间:当时中国她所面临的是分裂的一个局面,那么国民党内部,有国民党内部的分裂,有这个所谓的宁粤分裂,那么在外部,那么这个时候呢,有中国共产党,有中共的,这个所谓的武装"叛乱",那因此呢,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呢,那么蒋先生他所采取的一个策略,其实我们用一个比较通俗的话来讲,他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他认为这个时候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还不是一个立即性的一个危险。

  解说:虽然想两害相权取其轻,但是内外势力交迫,位于广东的胡汉民和汪精卫,终究占了上风,十二月底,蒋介石黯然辞去了国民政府主席的职位。

  历史研究学者刘维间:蒋先生在民国二十年年底,那么宣布下野,这其实是他第二次的下野,那么这一次下野,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要促成宁粤合作,那么当时,广东方面,所提出来的条件呢,其实就是要求蒋要下野,那么所以在促成宁粤合作情况之下,所以他同意下野.

  宣布下野的蒋介石领悟到 需有一个完全效忠自己的情报网

  解说:宣布下野的蒋介石,返回浙江溪口的老家,韬光养晦的日子里,他开始检讨,自己在军政权势斗争中,屡屡失败的原因。此时,他突然想起,兼具浙江同乡身份,以及学生戴笠的来函,这让他有了新的领悟。

  蒋介石已然了解,若有朝一日,他东山再起,想要切实掌控军权与政权,就必须要先建立一个绵密的,完全效忠他个人的情报网。

  军情史研究学者杨维真:1932年,他大概就开始去思考,怎么样去建立这些特务组织,然后要用哪些人,那包括戴笠,包括陈立夫,这一些后来在中国情报界,重要的这些领导者,在那个时候,都已经进入到蒋的一个思考里面去。

  解说:这一个构想获得学生唐纵,登高一呼。

  前情报人员唐柱国:情报人员呢,他有一个效忠的对象,就是蒋委员长,至于是不是国民党,那倒是其次的,当时那个心里面,这个观念,这个东西,是唐纵从德国学回来的,他没有回来之前,这个一个主义一个领袖,这个口号,并不是很响亮的,他回来向委员长建议,但是恐怕只有这一个方法,全国的意志才能凝聚起来,委员长接受了。

  戴笠的忠诚赢得了蒋介石的信任

  解说:唐纵和戴笠,都是黄埔军校六期的学生,就算蒋介石已经下野,但是无损他们对校长的忠诚。

  军情史研究学者杨维真:那后来蒋介石下野,戴笠始终对蒋介石效忠,那甚至跟军校的同学,组织了这个团体,然后继续拥护校长,等到蒋介石从日本回来以后,那他们这个组织也发挥了一些效用,所以类似种种的,这样子的一些表现,让蒋对戴笠,有了这样子的一个信任感,所以尔后才会逐渐地,把权力交诸于他的身上,而且我觉得就是说,随着蒋介石的权位攀高,蒋身边的人,也跟着水涨船高嘛,所以戴笠,不过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案例。

  时任国府情报人员徐止善:其实他戴笠,也没有别的使命了,随时同蒋家人做情报,做情报工作,过去叫做打小报告,他认为这个人好坏,那个人舆论怎么样,打小报告给那个蒋介石,那么蒋介石看了不中意这个人,一来因为这个小报告起作用了。

  解说:戴笠的努力,让蒋介石印象深刻。一个多月后,蒋介石重新掌权,并且正式筹组情报网,此时,戴笠就成了蒋介石心中,情报头子的最佳人选。在中山陵,蒋介石亲自召见了戴笠,并任命他为特务处长。

  《国民党特务活动史》作者马振犊:看到的就是说,戴笠写给蒋的所有的报告,都是非常谦恭的,领袖如何如何,学生如何如何,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说,在蒋介石怒斥他,甚至于,打他的耳光的情况下,他都可以跪在蒋介石面前,表态,还是忠贞的这个模样,而且说,这个叫什么这个,戴笠在出任军统局副局长的时候,他说过一个话,他说我这颗脑袋,现在开始就不属于我了,我工作做得好,我是被敌人杀,工作做不好,我是被领袖杀,反正是一个死,所以呢,我就是全心全意的就是说,为蒋服务。

  解说:戴笠受命后,开始积极谋划,并且确定了这个组织的目标。接着,他开始招募和训练情报人员。

  前情报人员姜毅英之子倪守安:母亲之所以跟戴雨农将军,他们这个系统发生关系,是在在杭州女高,高中毕业,学业优异,考大学,考完了很轻松,然后乡长说,我带你到南京,去看另外一个乡长,如此这般,跟戴先生见上了面。那戴先生对母亲说,我们从小就注意你了,你的文学校的工作呢,功课,你就不要去想,你加入我们的团体。

  解说:倪守安的母亲姜毅英,当时也是戴笠手下的情报员,在她的回忆录里,清楚地记载了部分训练的过程。

  前情报人员姜毅英之子倪守安:训练班的课程,五花八门,包括行动逗点,爆破逗点,射击逗点,驾车逗点,摄影逗点,化妆,看相等等。思想课程,也是相当重要的课程,于是该受的训练都受了。

  解说:在严苛的训练下,戴笠为蒋介石培养出优秀的情报员,他们的任务就是要,混入敌营卧底。

  时任国府情报人员陈宝富:情报人员,没有真正姓名,最好的朋友,也要告诉他是假的名字,所以你去找他的话,不太容易找得到,但是情报人员呢,做得久了也会暴露,这个暴露不是你自己暴露,人家给你无意之中,这个人是我联络的人,这个人他叫我做事情,所以情报人员的话,你不能够自己不提高警觉,你不提高警觉性,你也不行。

  就像姜毅英和陈宝富,一批又一批的情报人员,在受训后,隐姓埋名进入战场,他们的任务是瓦解日军,他们的信念是效忠蒋介石,而他们的生命,往往在另一个名字的掩盖下,消失在战场的一个角落。

  赵少康:情报人员是战争的灵魂,到了必要关头,他们得用热血换取敌方情报,取得制敌先机,就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同时面临国民党内部分裂,以及共产党崛起的双重压力,这时在他心中萌生一个想法,势必要有个效忠他的情报组织,而身为黄埔学生的戴笠,成了实现他计划的舵手,一个以军事系统为主的情报机关,就此展开与日军之间尔虞我诈的情报战。


  戴笠派情报员制裁了军头张敬尧

  解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利用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伪满州国,深化对当地的控制。两年后,日军西进攻占热河,并且逐步进逼北京,天津,同时故技重施,打算结合当地残余的军阀势力,利用军头张敬尧以及孙传芳,成立华北国。这一项阴谋,被戴笠设在北京的情报组织侦察到,并且立刻指派情报员,进行制裁行动。

  前情报人员唐柱国:当时去制裁这个张敬尧的时候,是王天木跟这个白世维一道去的,那么也在那个六国饭店的三楼租了一个房间,就住在那个张敬尧那个对面,那么在那个时候,白世维,王天木装成大亨住,白世维就装成他带的小弟,在门口巡逻,他就在门口巡得时候呢,他就瞄那个张敬尧那个房间里面,白世维跑到那边砰砰两枪,就把他给打翻了,张敬尧在那个里面,另外那里面还有一个女的,大概姘头在服侍,一打打死了,哇就大叫,打死人啦,打死人啦,后来那个下面那个茶房什么房,十几个人跑上来,白世维那时候还拿着枪,不关你们的事,我杀的是漢奸,你哪个人哪个对我,我不客气,那么茶房嘛,哪见过这种场面,一个个就瘫在那个旁边,他就跑掉了。

  解说:当时许多杀漢奸,诛日军,搞破坏的任务,戴笠都会特别挑选黄埔出身的情报员去执行,白世维就是其中之一。

  前情报人员唐柱国:何应钦交代过一句话,他说你办这个事啊,你要找一个黄埔同学,不要找别的人,黄埔系最靠得住嘛,你找个黄埔同学去,别人恐怕会坏事,因为什么,当时那个局势很紧张,如果失败,这个人被日本人捉到了,那不得了,那个就好多事情都会报起来,这个人也许打不死张敬尧,打不死孙传芳,也不能给日本人抓到,不能留活口,要自己了断。

  戴笠的情报网与陈立夫的情报组织产生了瑜亮情结

  解说:其实早在戴笠的情报网形成之前,国民党内部,就有个以陈立夫为首的情报组织,但是任务却是以清党为主,监视的对象是国民党内部成员,主要的目标是揪出潜伏在党内的共产党员。随着戴笠情报网的快速扩张,两个组织间不免产生瑜亮情结。

  历史研究学者刘维间:这个时候呢,其实蒋先生就派戴笠呢,去帮他做一些相关的工作,但这些事情呢,中统方面也听到了,中统方面也知道这个事情,陈立夫当时就没有立刻地做出相关的回应,但他私底下呢,他就藉机呢就问了这个蒋先生,听说有一个黄埔的学生,叫做戴笠,在外面呢,说是奉你的指示呢,在外面呢,从事一些相关的这个,类似像情报活动,这样子的一个行动,那么据陈立夫的回忆录里面,就在讲说,这个蒋先生很不好意思地说,是啊是啊,我交代他去帮我做一些呢,私人的事情。

  时任国府情报人员徐止善:那个CC派,是陈果夫陈立夫,抗战的时候,他印假钞票,做假钞票,印假钞票,印假钞票呢,结果呢被戴笠晓得了,抓到了,真凭实据抓到了,再去报告那个蒋公,这个情报真的是戴笠做的,所以蒋公一来相信了戴笠。

  解说:不过,也有情报人员推测,蒋介石在国民党,以及军事组织内,分别成立情报体系,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掌控全局。

  前情报人员唐柱国:因为两个平行的机关,你可以监控我,我可以监控你,这样子呢,那么它的后台大老板,就可以很稳当,所以这两个机关,它的主要分工是这个样子。

  解说:然而随着日军步步进逼,两个情报组织的势力逐渐出现消长。1933年10月,戴笠的情报网,侦察到福建出现了反蒋势力。

  军情史研究学者杨维真:1933年爆发了闽变,所以闽变,对于整个中国来讲的话,近代中国来讲的话,它的关键性就在于说,这是第一次国民党内部,以前虽然是这个有内战,那但是还没有人公开揭,他要另外建立一个政府,甚至于要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解说:对于这个情报,戴笠十分重视,立刻要求一群还在接受电讯情报训练的学生亲上前线。

  前情报人员姜毅英之子倪守安:于是在酝酿的过程里面,南京的这个总台,就是我母亲她们的总台,就派出一组情报员,里面含我母亲,就由上海坐船到厦门,在鼓浪屿登陆,那都追查得很严,不可以带任何的发报设备,就是九死一生,因为年纪轻,去到厦门,然后呢,把这个电台布建成功了,就开始做情报,所以情报就是,你每天十九军,或是你福建当地的政权,每天在做什么,想什么,运作什么,他们就给你咚咚咚咚咚,就一直把它情报,就回报南京去,那南京就知道,你的福建的一举一动思想。

  解说:倪守安的母亲姜毅英,当时携带的是小型通讯器材,她将器材拆解开,并且混杂在内衣里,藏在饼乾盒中,才得以蒙骗过关。

  时任国府情报人员楼登岳:因为这个到了敌后啊,处处都是脑袋提在手里,只要发生有一点蛛丝马迹,他就可以,像我从海门回来,他就抓你起来嘛,对不对,那么所以性命不保,所以我们这个输送机的机器啊,一定要又小巧又灵巧有用,所以就长得四四方方这么一个。

  解说:这一次行动成功,对戴笠来说极为重要,除了更加赢得蒋介石的信任之外,原本只能仰赖国民党情报系统通讯单位传递情报的困境,也因为有了这一项发明,有了突破。

  时任国府情报人员徐止善:你情报,那么一定要拍电报,那么你假使要拍电报,那势必要注意有系列,一方要卖,是吧,所以要经过正确的拍电报买,所以戴笠想办法弄了一个电台,自己组了一个电台,那么当时就找到了个魏大铭,魏大铭当时是在国际电台里面做领队的,技术相当好的,那么找了魏大铭之后呢,就设立了一个秘密电台,所以这个情报呢,都是由秘密电台来接收。


  西安事变中戴笠护主的行动 在蒋介石心中留下不可取代的地位

  解说:1936年12月12号凌晨,华清池外的几声枪响,惊醒了睡梦中的蒋介石,一场西安事变,停止了蒋介石的清共脚步。

  张学良世纪行遇制作人郭冠英:就听到外面有枪声,蒋介石马上叫卫兵去问,卫兵去问了以后呢,回来说都戴皮帽子,是东北军的官兵。

  解说:隔天,南京的各大报纸,报导了张学良,杨虎城兵谏,扣留蒋介石,要求他联共抗日的消息。这个突发事件,让国民政府内部大乱,事实上,早在蒋介石前往西安之前,戴笠就曾提出警告。

  军情史研究学者杨维真:戴笠这个主管全国的情报,那其实在张学良的这个阵营当中,戴笠有些人,那譬如说西北"剿匪"司令部,那里面参谋长,就是中央派去的人,所以戴笠在张学良的身边,他有一些就是说细胞,有一些耳目,那蒋介石大概也透过了这个管道,得知东北军其实军心是不稳的,那这样子的一个讯息,让蒋介石认为说,他有必要亲赴西安,去稳定军心。

  解说:事变发生时,蒋介石身旁的国府部队将领,全数被俘,被软禁的蒋介石,焦急地等待救援。戴笠除了立刻派人潜入西安,掌握情报之外,自己也和张学良见了面,随即遭到囚禁,直到西安事件落幕。戴笠护主的行动,更在蒋介石心中,留下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1937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抗日宣言,在此之前一个月,国共之间正式展开合作。

  历史研究学者刘维间:在整个西安事变调解的这个过程当中呢,中共也扮演了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因为中共知道,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呢,那么在很快的时间之内,就周恩来呢,率领了一个团,那么到了西安,就在这个地方,那么实际上来讲呢,周恩来在这里面扮演的角色呢,那时候就是蒋跟张之间,那么一个调停的,调人的角色。

  解说:从这一刻起,国共联手展开了抗日的行动。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 蒋介石发表了抗日宣言

  赵少康:七七芦沟桥事变,,但是随着淞沪会战,南京失守,国府军队死伤惨重,日军开始透过管道诱和蒋介石,在此同时,军统局却在接收部分军力,并透过管道取得资金后,势力不断扩张,攘外之余也开始铲除异己。

  解说:1937年7月7号凌晨,华北的芦沟桥,遭到了日军猛烈的炮火攻击,当时十六岁的楼登岳,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况。

  时任国府情报人员楼登岳:就在桥边,桥旁边,池里面丢一个炸弹丢下去,一个妇女正在那里洗衣服啊,什么,炸死了,肠子都挂在那个电线杆上,那我就在家里,我家里房子是个洋房,落地窗,那个时候的玻璃没那么好,玻璃都破掉了。

  解说:蒋介石在接获戴笠传来日本侵华的情报之后,随即在庐山发表了抗日宣言。但是日军势如破竹,北京,天津等地相继失守,为了分散日军作战的力量,国府在华中开辟了第二战场,同年8月13号,二次淞沪会战爆发。为了凝聚抗战的力量,戴笠广邀地方重量级的士绅,出面号召民众,参与抗日活动。就在这个时候,戴笠想到了,在年轻时与自己有交情,同时也是跟蒋介石有往来的,上海三大亨之一的杜月笙。

  杜月笙之女杜美如:我听我父亲讲就是说,蒋"总统"上海没有办法,就来找我父亲,那么上海需要做什么事,他就叫我父亲做,我父亲是做暗的,比方说跟蒋"总统"兼做事,在重庆的时候,他们就发电报给他。


  日军派人到上海进行策反工作 戴笠将计就计

  解说:为了攻占上海,日军派遣华北特务机关处的楠本实隆到上海进行策反的工作,军统局的情报人员,即时掌握情资,戴笠因而决定,将计就计,派出情报员潘由农化名陈天行,伪装成上海别动队,副司令兼参谋长的身分,向楠本表达了合作的意愿。

  军情史研究学者王丰:那楠本实隆也不断地打探几个重点,第一个,蒋介石在什么地方办公,第二个,中国的最高指导的,最高指挥的机关,是不是军事委员会,还是说军政部,戴笠这一边的,军统这边的特务呢,是在打探楠本实隆,真正的用意所在,据说还骗了很多的,骗了一部分的钱,那所以到后来,日本方面,楠本实隆的奸计啊,完全破碎,完全失败。

  解说:这一出反间计,让日军损失不少,也对幕后操盘的戴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九月初,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成立,这一支游击部队,企图以空间换取时间,牵制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为了有效地发挥,别动队在敌后的力量,戴笠重新整编别动队,改为忠义救国军,并且亲自担任总指挥,加强统御,切实指挥。

  军事观察员张友骅:戴笠他在组合所谓国民党内部的情报网,跟陈立夫完全不一样,戴笠他重用的是帮派势力,戴笠所那个重用的是,别人不要的部队那我要,还有别人不要的警察我也要,所以很多特务机构的主要干部,大部分都是当地的警察局的局长,他把这一支所谓的轻装部队,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为了筹钱戴笠与宋子文攀上了关系

  解说:有了军队,还需要有粮食与军饷,为了筹钱,戴笠和当时负责协调各银行,应付财政支出的宋子文攀上了关系。

  前情报人员唐柱国:他看准了,当时呢,整个政府管钱的人,叫宋子文,就是那个宋美龄女士的哥哥,这个人有一个小毛病,就是喜欢那个年轻的妹妹,戴雨农晓得他这个毛病,就是把他安排得很好,这个事他太太也不晓得,那宋子文对他感激得不得了,只要那个国库里面能够运出的钱,通通给他,你要做工作你尽管用,我支持你,这个钱,甚至连蒋委员长都不晓得。

  解说:只可惜,这支队伍终究不敌日军猛烈的炮火,在苦撑了三个月之后,11月9号,上海沦陷,没有多久,南京也惨遭日军的铁蹄,国府迁都重庆,军事作战指挥中心,也移往武汉,经历了这一场战役之后,蒋介石损失了大半精锐部队,坚持抗战,或是展开和谈,在他的心中挣扎着。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天石:由于淞沪战争的失败,那么在国民党内部,主和派的力量,很强大,那个时候,汪精卫主和,孔祥熙主和,居正主和,连这个当时的,国民党左派于右任,都主张要跟日本人谈判。

  解说:这是日方给汪精卫的谈判电报,里头详细地陈述了蒋介石的行踪,显示出日军在国府内情报搜集的实力,除了汪精卫之外,蒋介石也对山东胶着的战局十分忧心与不满。

  军事观察员张友骅:韩复榘那个时候是,山东省的省主席,从七七抗战,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以后,日本军它顺着津浦线下来,一定要经过济南,但是韩复榘,为了保存部队的战力,他把济南让了出来,日本可以顺着津浦路到达徐州,再从徐州到达津浦,就是可以直接到达南京,就是因为他让了出来,让了出来,蒋介石说你擅离职守,你完完全全,你在保存地方部队的战力,所以蒋介石想要制裁他,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戴笠。


  戴笠接到蒋介石制裁韩复榘的命令 不费一兵一卒圆满完成任务

  解说:1938年1月11号,戴笠接到蒋介石制裁韩复榘的命令,立即执行计划。

  军事观察员张友骅:戴笠为蒋介石设计出了一套,就是说以开会为由,以军事检讨会议为由,他弄了一部专列,那这一部专列就开往河南,他发布了所谓的假的空袭警报,空袭警报呢,就把韩复榘的,主要跟随他的一些部队,还有卫队,从火车上脱钩,然后他把韩复榘带到了军事会场,当他进到了军事会场的时候,就马上宣布一道命令,就是说韩复榘拒绝打仗为由,就当场就把韩复榘,从湖南押到了湖北,执行枪决。

  解说: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够让拥兵自重的韩复榘束手就擒,都要归功于戴笠事前缜密的计划。

  军事观察员张友骅:戴笠曾经讲,情报工作一定要做人的情报,他们都是把要密裁的对象的一天的生活习性,可以算到了小时,当然所以,当他要执行制裁任务,暗杀任务的时候,往往都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

  解说:成功制裁韩复榘之后,李宗仁终于能够全力对抗日军。1938年4月7号,山东台儿庄大捷,振奋了国府军队的士气,但是此时蒋介石的内心,却是对于是否还要继续对日抗战,充满了矛盾与犹疑。

  日本利用蒋介石与汪精卫的矛盾诱惑蒋介石

  随着抗战的进行,一场场对日的秘密谈判,却同时在香港中环汇丰银行频繁地进行着。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天石:1939年,日本人为了骗这个蒋介石谈,托人给蒋介石带话,提的条件有高度的诱惑力,说只要你蒋先生跟我们日本人谈判,那么第一,我们就不支持汪精卫先生,而且我们可以把汪先生干掉,那么这个消息呢,最早是日本人传给孔祥熙。

  解说:日本利用蒋介石与汪精卫之间的矛盾,一面进军中国,一面诱惑蒋介石,和日本交涉的过程中,蒋介石终于发现了日本的阴谋。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天石:所以孔祥熙就给蒋写了一个报告,建议,派人去香港,跟日本人谈判,那么蒋介石在孔祥熙的信上,有一个批语,蒋介石说,如果今后再有人利用汪精卫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下面是蒋的原话,以漢奸论罪,杀无赦。

  解说:日军眼看这一波行动宣告失败,于是决定把触角伸向国民党大老,改采新一波的反扑计划。

  湖北情报人员炸桥阻日军

  赵少康:日本一直把特务活动作为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日本特务活动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不过在1938年的武汉保卫战中,中国军民浴血抵抗延迟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意图。尽管日军调整战略,想出以华制华的方式来突围,但这一切仍被军统组织洞悉破解,先下手为强。

  解说:1938年4月29号,为了向日本天皇裕仁祝寿,日军出动四十八架飞机偷袭武汉。然而开战才五分钟,国府少尉飞行员陈怀民就击落了第一架日本军机,也打碎了日皇的生日礼物。

  武汉位于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在南京失守后,国府军事委员会就拟定了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而在这一次空袭失败后,同年六月,日军出动三十五万兵力,调动五百多架战机、一百二十多艘军舰,海陆空三面进攻,企图一举攻占武汉。

  王丰(军情史研究者):在抗战爆发之初,中国跟苏联签订了这一个条约,那苏联愿意在战争期间呢,出售大量的武器装备给中国。所以呢,中国的空军呢即时得到补充,同时呢苏联也派了大量的这个志愿队到中国来,到中国来这个协助中国作战。

  解说:为了阻挡日军的攻势,国府军队在长江上布满水雷,形成长江一百八十里封锁线。日军想要扫除水雷障碍,首先必须要攻占湖北省的监利县,而防守监利县的武力,只有五千名地方自卫部队和疾风工作站的数十名谍报人员。

  李海钰(前情报人员李铁生之子):疾风工作站是因为那个时间、那个地点赋予的一个任务编组,那当然他(父亲)就是一个负责人而已。那时候主要就是收集日军的情报啦,这个伪军的情报,甚至还有就是新四军等等的情报,来供给我们自己军方做有利的一个判断。

  解说:疾风工作站的负责人是黄埔军校十五期的李铁生,为了要以空间换取时间,他奉令执行死桥计划。他集结全部的兵力在监利县五座大桥的两岸,等日军先头部队渡桥时再分段炸桥。

  李海钰(前情报人员李铁生之子):炸桥本身应该只要你有炸药并不是困难,他会受到当地老百姓居民的阻碍,就是有些桥它有历史背景。当然啦最后也就是,老百姓也能够谅解就是说为了延迟日军的对我们的这个攻击,他们当然最后也都接受。

  解说:直到10月27号日军攻占汉阳,武汉会战才告一段落。国府从武汉撤退到重庆,李铁生则率领将近三十名谍报人员继续留在武汉等长江一带地区,对抗日军,并且收集情报进行破坏任务。也因此李铁生被日军视为头号眼中钉,倾全力逮捕他。

  李海钰(前情报人员李铁生之子):最后我父亲还是被俘,大概是日军为了要从他身上这个应该讲得到更多的一些资料啦、情报之类,所以并没有立即枪决这些人,还是就是要审他。所以他那一段时间是应该受到一些刑,应该是我们长沙大捷以后,日军有点往后退的时候,他刚好趁一个空档,就脱离日军的控制再回到自己的部队来。


  日本扶植"南唐北吴"计划失败

  解说:受到武汉会战的影响,日本侵华的行径受到国府诱敌深入的战略,深陷泥沼。

  倪守安(前情报人员姜毅英之子41):在华南华中的军机的主要的根据地是在汉口,所以汉口、武汉每天他们的飞机出去,他们都会派侦察机先行,侦察机就会回报情报。于是我们的情报的电讯就要掌握他们飞机上面的通讯。飞行员跟塔台要有通话的,像他们讲的日本话,他们以为他们很秘密。大队的轰炸机起飞了以后呢,也用同样的方法。于是我们可以把他们在飞机上的通话呢,全部译录下来,在沿路上面把它译录下来,把它赶快转换,就报到总部去。

  解说:为了减少军力损失,日本想出以华制华的谋略,首先在华北地区收买漢奸组成一支武装队,效忠日本帝国,名为皇协军。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又发现了一名中国失意军人李福和,以女色诱惑之后,让他担任皇协军第一军军长,还特别送到日本接受训练,把李福和塑造成一个效忠日本的漢奸样板。戴笠觉得事态严重,若不处决这些漢奸,就会演变成中国人拿日军的枪弹残杀自己同胞的惨剧。因此,戴笠策反皇协军的士兵枪杀了李福和,同时他也锁定其他可能遭到日本收买的对象。

  张友骅(军事观察员):戴笠跟蒋介石那边都有一份名单,就是他们的除奸名单,除奸的目的就是说有杀一儆百的效果。

  解说:在这一份名单中,最棘手的就是日本全力扶植的南唐计划。

  张友骅(军事观察员):所谓南唐就是指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那唐绍仪呢,的的确确是跟日本之间是有勾结。但是呢被蒋介石知道,他命令戴笠一定要制裁唐绍仪。那要接近那个唐绍仪,谈何容易,蒋介石一定会考虑很多。

  解说:唐绍仪是国民党元老之一,在蒋介石时期非常不得志,就因为这一层关系,日军特务立刻锁定唐绍仪,是重点拉拢对象。此时蒋介石也意会到,如果唐绍仪被说服当日本傀儡,对国民政府的名声极为不利。为了永除后患,蒋介石下令戴笠对唐绍仪进行制裁。就在1938年9月30号这一天,戴笠命令制裁人员前往唐绍仪的上海住处,展开刺唐行动。

  张友骅(军事观察员):戴笠呢他也千方百计的,最后他探寻到了就是唐绍仪原来他喜欢古董,所以戴笠去帮他找了很多所谓的古董花瓶,命令制裁人员你化妆成古董商人,他们想尽千方百计,就把斧头放在所谓的花瓶里面,给唐绍仪看,然后支开随从,让唐绍仪看,看完以后,用斧头劈死唐绍仪,他们几个人反而从容地离开,让日本人抓不到凶手。

  解说:唐绍仪被军统特工人员斧劈暗杀后的第二天,蒋介石随即发表唁电志哀。

  张友骅(军事观察员):蒋介石也非常地厉害,当唐绍仪一死的时候,他还发电文,就是说不幸凶手遇刺啊,他甚感哀悼啊,如何如何。就是说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谍报战的用意。所谓谍报战的用意,在你没有成立伪政府跟傀儡政府之前,我为了保全你的名声,我就用这种方式把你制裁掉。

  解说:日本人失去了唐绍仪,立刻选定吴佩孚为下一个傀儡政府的对象。

  黄曜隆(军统历史研究者):他军人还有影响力嘛,所以日本人看中他、要他、扶植他,也是搞一个这个政权出来啊。

  解说:和唐绍仪不同,吴佩孚对于日本的威胁利诱并不动心。这个登上1924年9月8号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就是吴佩孚,照片下面有两行说明,写的是"吴将军,中国最强者"。当时吴佩孚所控制的直系军阀势力,北至山海关,南到上海,影响着大半个中国,人称吴大帅的吴佩孚,就这样成为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旧军阀让日本间谍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想收买他,但是吴佩孚始终拒绝。1939年12月4号,失去耐性的日本间谍,决定采取终极手段。

  张友骅(军事观察员):他想去重庆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一次因为牙痛,然后日本医生帮他拔牙,帮他拔牙以后,用手术刀,用手术刀把那个吴佩孚刺死。

  解说:唐绍仪被戴笠手下制裁,吴佩孚则因为不受日本胁迫而死于非命,日本的南唐北吴计划终告失败。只是蒋介石还来不及喘息,戴笠已经掌握了另一份情资,他将面对有史以来最难缠的对手。一个完全掌握了中统运作模式、了解军统布线据点的党内叛徒。


  汪精卫叛变 遭蒋介石派人刺杀被吓坏

  赵少康:从武汉保卫战开始,蒋介石和各派力量逐渐认识到日本特务对民族的危害,日本特务的黑手伸到哪里,他们就想办法将计就计,展开反击。不过在这期间他们还得面对一个

  史无前例最难缠的对手,而且这个对手近在咫尺,一个地位仅次于蒋介石的国府高官,一个完全掌握中统和军统运作模式的党内叛徒,这个人就是汪精卫。

  解说:1938年12月19号,一架飞机从重庆起飞,取道昆明,隔日降落在越南的河内机场。当时的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就在这架飞机上,与他同行的还有周佛海和曾仲鸣等人。十天后,汪精卫在《南华日报》发表了一封给蒋介石的电报,由于代码为艳,因此称为艳电。文中要求蒋介石与日本和谈,并且支持日本提出的"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项原则。

  汪精卫本名汪兆铭,曾是兴中会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不过在孙中山病逝之后随着蒋介石接掌国民党总裁,两人之间的权力斗争也进入白热化。

  陈鹏仁(历史研究学者):他的心有不甘。最主要的原因他认为说他大蒋介石五岁,孙文孙中山过世的时候,汪精卫写了他的遗书。所以孙中山过世的时候,大家认为说继承孙中山的应该是胡汉民或是汪精卫,他们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但是他为什么做不到,就是因为他没有军权。

  解说:没有军权的汪精卫在与蒋介石的政治斗争中始终位居下风,加上两人对日策略南辕北辙,终究引发汪精卫叛党出走。

  杨维真(军情史研究学者):汪认为应该要继续"剿共",那他也反对跟日本这个开战。因为他认为这个跟日本开战的话,战败,战必败,然后败必降。那你为什么要等到跟日本人作战失败了,然后才去这个投降呢?所以他不如就是说我们先跟日本去谈,所以汪跟蒋在对日关系上面也有一些这个看法的歧异。

  陈鹏仁(历史研究学者):在这一点蒋介石比他高明。蒋介石呢他就认为英国在长江一带

  有最大的利益,美国呢它也不希望日本霸占整个的亚洲。所以呢蒋介石认为在十年之内,美国跟英国,尤其是英国不会坐视让日本人来独霸亚洲,就这样子的。所以汪精卫跟蒋介石后来他们的想法不一样,就是从这里开始。

  解说:因此当日本人在国民党内寻找主和亲日的人选时,与汪精卫一拍即合。原本对汪精卫有所顾忌的蒋介石,在艳电发表之后,不但立刻开除了汪精卫的党籍,撤销一切职务,并且发出了追杀令。

  张友骅(军事观察员):我也问过了一些当年的一些老人,他们讲在国内刺杀,汪精卫的投敌事证并不明确,你杀他的话,会引起党国元老之间的反弹。毕竟汪精卫在国民党是有他的历史地位。

  解说:这是戴笠在香港成立调度指挥中心后送给蒋介石的情报。为了达成制裁汪精卫的命令,戴笠亲自到香港成立调度指挥中心,并且派出十八名精练情报人员前往河内执行任务。1939年3月21号午夜,河内高朗街二十七号门外黑影闪动,刺客的目标是屋内已经就寝的汪精卫。

  唐柱国(前情报人员):汪精卫平常确实住那个房间,但是呢那天那个曾仲鸣,曾仲鸣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东西两夫妇吵架,那么吵架之后呢,就跟汪精卫讲嘛,我今天这个跟你换一个地方住好了,那么这个我不要跟那个谁谁谁搞在一起,因为汪精卫调理不下嘛,好,结果王鲁翘他们从那个外面爬进去,看到了那个房间里面有一个人睡在床上,一点也不错。"砰"就开枪,结果呢王鲁翘就把那个曾仲鸣打死了,那就是把汪精卫吓死了。

  解说:曾仲鸣的死让汪精卫决定,从此和重庆的国民政府彻底划清界限。4月25号晚上,汪精卫在日本人保护下秘密逃离河内,乘船前往上海。从这一刻起,汪精卫正式地踏上了叛国的不归路。

  汪精卫特工部队-上海特工总部七十六号

  上海的东体育会路七号,当时称为重光堂,日本政府在这个地方安排了一场会面,和曾经是国民党中统局特务的丁默邨和李士群会面。

  蔡登山(国府情报史研究学者):李士群这个其实跟丁默邨有点是翻版啦,他也是这个污了一笔钱,就是污了一笔钱,然后就逃到这个香港。他们都是污了国民党的一个钱嘛,然后逃到香港,然后顺便叛变。

  陈鹏仁(历史研究学者):李士群跟丁默邨两个人呢,就去看那个日本宪兵队,就跟他讲,说你们要跟那个军统,你斗不过它,只有我们来帮你,你才能够斗得了它,为什么?因为他们从那边出来的,他们日本人觉得很有道理,他一个月给他三十万啦,给他加五成的钱给他们,所以那个七十六号的特工总部,特工队啊,它是等于日本的,他们的特务的一个代理人。

  解说:1940年3月,日本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汪精卫政权。而丁默邨和李士群组织的上海特工总部七十六号就成了汪精卫的特工总部。

  徐止善(时任国府情报人员):汪精卫也成立一个特务机关,特务机关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极司菲尔路七十六号。丁默邨就是那个特务机关里面的人,知道吗,丁默邨他也是,但是他们也很厉害,把军统所有的驻站都破了。

  解说:除了恐怖攻击,他们还诱和吸纳戴笠的人马,逼宫蒋介石政权核心。

  杨维真(军情史研究学者):军统在抗战这个阶段就是说内部产生了分裂嘛,所以汪的出走,其实对国民党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汪精卫在国民党内的这个历史,这个是没有人可以否认的,就是说他号召力是比较巨大的,所以后来,有不少国民党的这些内部的人士,或者是因为有鉴于抗战的一个悲观,或者是说跟原来国民党内部有一些权力的争斗,他们后来如果选择离开的话大概都去投靠汪精卫。


  戴笠打"亲情牌"感动周佛海 将秘密电台设在周家

  解说:藉着汪精卫的伪政权,日本确实达到了打击国府的目的。面对越来越不利的情势,戴笠决定予以反击。周佛海是汪伪政权里的财政部长兼行政院副院长,他和汪精卫都曾是国民党党员,又一起经历了河内的暗杀风波,因此深受汪精卫的信赖与重视。戴笠了解老同志周佛海心中最挂念的就是家乡的老母亲,因此他派人潜入南京,给周佛海送了个口信。

  唐柱国(前情报人员):戴雨农就亲自跑到湖南,把他妈妈找到,找到了,因为当时这个军统局啊在贵州息烽啊,有一个大集中营,关政治犯的。把周佛海的妈妈找到,送到集中营那边,给她造了一个很好的房子养在里面,拍了很多的照片。后来他妈妈死掉了,他妈妈死掉戴雨农替他这个披麻带孝做孝子,也把这个照片送给他。那么周佛海的心里面就唉,我这一辈子要说人对我好,最好就戴雨农、就戴笠。

  解说:心理战起了作用,周佛海后来甚至同意让戴笠把秘密电台设在自己家中。

  黄曜龙(军统历史研究者):秘密电台都是到处游走,有时那时候到最后是设在周佛海的公馆里面,周佛海那时候就已经有心要反策过来。所以那个电视台、广播、无线电台,设在周佛海那边。那日本探测以后紧张了嘛,马上搬走。

  解说:从武汉会战之后,国府与日军作战一直处于胶着状态,这对当初发出狂语将在三个月攻占中国的日本承受无比的挫折与压力

  王丰(军情史研究者):据统计呢,日本在中国八年这个抗战的期间损失不下两千架的这个飞机,日本认为呢,在中国战场上唯一没有整个被这一块大磁铁啊吸过去的部队,就是海军。珍珠港等于就是掐住日本咽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海军基地,那这一个海军基地,如果不把它设法铲除的话,那会影响到整个大东亚战争的这一个战略布局。

  解说:中国以空间换取时间的作战方式开始出现成效,面对无法战胜的压力,日本选择了疯狂的攻击行动,掀起了另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

  中美情报合作对日

  赵少康:对日抗战八年,无数中国将士战死沙场,无辜百姓丧失性命,还有数不尽的家庭支离破碎,战争的胜利代价何等惨重。但是历史记得他们,即使许多谍海英豪时至今日仍然不为人所知晓,不过他们不会被遗忘,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

  解说:1941年12月7号清晨,位于珍珠港的美国军事基地突然遭到袭击。在日本军机自杀式的攻击下,美军亚利桑那号战舰还来不及应战就被击中,沉入海中。在珍珠港事变前一周,军统局负责电讯情报作业的姜毅英,曾经拦截到日军的情报,发现异状。

  倪守安(前情报人员姜毅英之子):日本的外务省通令香港、西贡、马尼拉甚至于夏威夷各地的驻地的领馆或是使领馆,销毁废用各级的密电及译本,只留下一种普通密本,太反常了,在作战时期。

  解说:不过这一项情报,却没有获得美方的重视。

  徐止善(时任国府情报人员):罗斯福呢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因为日本官方派了一个联系大使来密报那个电报。那个是鹰派,日本人老早就要偷袭那个珍珠港,所以就先派那个联系大使就送那个电报上门了。美方一想,电报来很好嘛,哪里来的日本人要来那个那个呢,一定是那中国人在挑拨离间。

  解说:直到珍珠港受到袭击,美方才派遣驻华观察员梅乐斯到中国展开合作谈判。梅乐斯本来对国府情报系统的能力心存怀疑,直到与戴笠多次接触之后才产生不同的评价。

  张力(台湾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员):他第一次跟这个梅乐斯到敌后到这个福建这一带的时候,梅乐斯看。梅乐斯当然也知道,这是一个敌后而且也遭受到日本人的轰炸,可是他也看到各地的人来向他(戴笠)报到,跟他说明一些事情。所以他(梅乐斯)可以理解,他(戴笠)对当地的这些地方武力,就是所谓的敌后武力掌握是相当不错,所以能够促成这个中美合作所的人员派到中国来。

  解说:珍珠港事变后隔日,美国正式对日宣战。紧接着中国也正式对日宣战成为同盟国的一员。从这一刻起,已经独自对日抗战四年多的中国终于有了盟友的援助。1943年春天,美国飞虎队领导陈纳德少将组成"中美联队",这是中美空军合作的前身。

  卢为(前空军情报署干员):我们"中美联队"是这样,大概三分之二中国人、这个三分之一美国人,这个美国有一个队长,中国有队长。

  解说:另一方面,中美双方在华盛顿签署了特种技术合作协定,联手对日收集情报。

  楼登岳(时任国府情报人员):就是最重要的就是气象电报。我们派去的时候,它(美方)告诉我们,一天要报四次气象,用电报马上报去。它根据这个气象根据点啊可以画人工气象图,这个图可以预测到哪里刮风、哪里下雨、哪里有台风、哪里有什么东西,都可以预报很正确。天空有飞机飞过,你在敌后,这个飞机是哪里几点几分、从哪里到哪里、那么是什么飞机,你一看就要知道。那我们不懂啊,他就教我们记飞机的设备,这是一个课。

  解说:除了气象观测和军事观察等训练之外,美方还提供各式的武器。

  张力(台湾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员):武器设备是由美国提供然后给中国人使用,所以呢,他们成立了很多各种训练班,那这些训练班他们的人员都是空手来的,从别动队,或者是从别动军,或者说是从忠义救国军调来,然后他们再回到自己的部队,他们就有了武器,然后有了训练。所以他们就可以发挥在敌后的一种力量。

  解说:一批批训练后的人员,在美军的武器支援下,在各地建立起提供美军气象资料的观测站,以及收集军事情报的据点。而这一项合作很快就有了具体的成果。

  张力(台湾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员):二次大战中间,在那个,在东南亚地区,在菲律宾那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海战,就是雷伊泰海战。本来日本的舰队是要用欺敌的方式,来让美国的舰队上当,可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欺敌的方式,被中美合作所的人知道了,他们把这个讯息告诉美军,然后美军就有了另外一套的作法,然后瓮中捉鳖,让这个日本人吃了大亏。


  军统局遭取消 戴笠飞机失事遇难

  解说:在美方的支援下,统掌二十万情报大军的戴笠此时的声势达到顶峰,不过他并没有料到,这一股气势反而替自己的未来埋下了祸根。为了加速对日作战,1945年8月6号,美国在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三天后,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六天后,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对日抗战中国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当时着手接收日本占领产业以及漢奸审判的军统人员,还来不及享受胜利的果实,就接获蒋介石组织缩编的命令。

  马振犊(《国民党特务活动史》作者):抗战胜利以后,这个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还有国民党内部的一些人员,这个掀起了一股取消这个特务统治的这么一个强烈的政治风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蒋和戴之间才产生了一些问题,两个人的关系之间产生了一些问题,那么最后蒋介石决定改组军统局,这实际上包含有这个压缩或者说是削减那个戴笠的权力的意味在内。

  解说:当时身为军统局副局长的戴笠正在青岛,早在蒋介石下令之前,他就担心军统势力遭忌,试图将军统局化整为零,除了组织中国交通总局将原军统武装组织忠义救国军缩编为十八个交警总队,他还透过美国关说积极争取中国海军司令的职务。一切的行动,都是希望保住军统命脉。但是一封蒋介石组成八人小组全面改组军统局的电报摧毁了他的计划。

  倪守安(前情报人员姜毅英之子):军统局呢要被改组,结果那个名单出来呢,是很糟糕的名单。于是我母亲特别请示毛人凤,因为他是自己人嘛你让他明天再发,后天再回来。或年轻人讲你反正你也改不了嘛,那毛人凤说,他(戴笠)会等着这个名单,他会急得不得了,你不能不发,好了发了。

  解说:姜毅英在毛人凤的授意下发出了这封电报,电报中,列名出席改组军统局会议的八人小组,电文后面毛人凤还加上了一段警语:"重庆宣、李、黄在捣鬼,谨防端锅,请亲自呈复"。1946年3月17号,戴笠搭乘的飞机撞上了南京近郊的岱山,当时他四十九岁。

  倪守安(前情报人员姜毅英之子):从青岛就坐飞机,然后不是落上海,落上海再回转重庆等等,可是遇到一个停一下,结果他就问机师哪里可以停,(机师)说我们看到飞到南京看看,如果不行的话还是要折回。结果到南京,云雾,结果呢最后一道的命令,是他下给机长的--穿云下降。结果就砰砰。

  解说:戴笠的意外身亡引发多种传说,甚至谣传蒋介石派人在机上装设炸药才引发事故。但是所有的是是非非都已经掩埋在那一场暴风雨中。戴笠去世后,蒋介石一手主导分权任务,原来的军统局遭到切割合并,势力大为削减。

  对日抗战八年,中国有一百三十多万将士战死沙场,一千八百万无辜百姓丧失性命,至于有多少情报人员为国捐躯至今都是个谜,因为他们是一群无名英雄,没有勋章,也没有墓碑。

华裔美籍学者吴瑾琛1974年的文章:在中国旅行观感

香港《七十年代》月刊十一月号刊登美籍物理学教授吴瑾琛所写《在中国旅行的观感》一文,全文转载如下:

  前言

  我于六月十七日搭乘京广线的特快车离开北京前往广州,再转赴深圳出境,结束了我在祖国一共三十多天的旅行。虽然我正式出境的日期是六月十九日,可是,实在来说,我返国之行十七日就终结了。因为从离开北京到深圳途中,在广州车站上仅停留了一小时而已。由于这个缘故,在火车开出北京车站的刹那,我就感到了一种离别的情绪。火车在京广线上飞驰,离开北京愈来愈远,车外黄昏的景色更加深了落寞的心情。回想一个多月来,在祖国的参观访问是何等快乐而难以忘怀,盛筵将散,不胜依依。于是决定也提笔写点自己对这次赴国见闻的观感。

  离别祖国二十多年了。二十五年前的旧中国的境况仍然很清楚地在我的回忆中;那时的中国是一片紊乱,政府官员的无能与贪污,再加上“金圆券”事件的恶劣后果,使得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也使得国家民族几乎陷于永劫不复的情况。今天回到新中国来亲眼看到的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景象。人民生活俭朴,大家安居乐业,勤俭建国。到处都是欣欣向荣地充满了朝气。今昔相比,实在有天壤之别。凡是以国家民族为重的中国人都感到为今天的新中国骄傲。别的不说,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列强与帝国主义者敢欺侮的了。记得在我离开美国的前几天(时在五月初旬),苏联政府向中国提出了充满恐吓性的“最后通牒”,要迫使中国释放被捕的直升机驾驶人员(该机是在中国新疆境内执行间谍任务时被中国捕获的)。当时在美国的朋友与同事中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在那种巨大的压力下,中国政府很可能会释放那些苏联人员及飞机,另一种看法是可能会有战争爆发。所以这些朋友好意地劝我对回国之行延后几星期看看再说。当时我就一笑置之。原因是这些朋友们的看法都不对。前者的看法是对中国政府的作风与原则缺乏了解,今天的中国是不会接受恐吓而任人欺侮的;后者的看法显然是对苏联帝国主义者不够了解,他们一向以恐吓为手段,其实色厉内荏,自己作贼心虚。因此我的预言是“中国既不会放人,苏联亦不敢开战”。我仍然依照我预定的计划在五月十日动身去中国。结果果然与我预料的一样。这些话并不是马后炮,至少有好几位朋友可以作证。而且自己也是的确是按原来预定的日期到达中国的。

  我在国内的旅行包括探亲、游览、参观、访问及学术活动;因此,接触的人物是多方面的,我不拟作游记式的报道,仅仅把自己在总结各方面的观察后的观感分成几个短章来谈谈。我承认在中国的时间有限,所看到的也许不够广泛,可是我要谈的大都是根据比较具有普遍性的事实而产生的感想。认真不苟,不肯马虎在美国,在欧洲,我曾经接触过一些中国来的外交官员,我当时就感到他们工作认真,态度谦虚;不过我并未感到惊奇,因为我想这些外交人员是国家的精萃,自然与众不同。可是这次回国后就立刻感觉到,在国内,大家做事都是普遍地认真负责。在这一方面的例子是数不清的。譬如说,一进入深圳就看到一件事,事情是这样的:一位旅客在通过海关检查后,有一大布袋的物品交铁路直接运往目的地;负责收费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同志。在缴费手续完成后,这位旅客突然想起了袋中有几件物品必需取出随身携带。他感到很歉疚,所以建议虽然重量轻了,可是他仍旧愿意支付原来的运费,以免不必要的麻烦。可是这位女同志则一定要重新称过重量,并退还一部分已缴的运费。那位旅客则认为不必多此一举,马马虎虎就算了;那位女同志则坚持不能马虎。我在旁边看了,心中有很深的感慨,事情虽小,可是意义极深,在旧中国,多少的毛病就出在“差不多,马马虎虎就算了”这句话上。

  在中国我访问了好几所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因此有机会与很多位科学研究工作者交谈。从这些谈话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们对研究工作的基本态度是非常认真的。有一件小事给我的印象很深。记得在北京大学作一次学术报告时有几张幻灯片放映时不够清楚。那天讲完了因为有别的事,我离开得很匆促,所以也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可是事后与会的听众特地来向我借那些幻灯片回去作仔细的观察。这件事虽然很小,可是从许多类似的小事可以看出中国科学工作者脚踏实地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海外许多人做事华而不实,只会抄袭与仿效别人的东西,人云亦云,不求甚解。这些人实在应该向国内的同志好好学学。

  在国内与我相处最久的是一位从北京中国旅行社总社来广州接我的王同志。在中国旅行的三十多天中他为我安排旅程、解决问题、非常辛苦。他给我的印象就是负责认真,王同志为人谦虚诚实,细心周到。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干部。他学识丰富,我每有问题他总给我解答,使我对新中国的事物与实况能有更深切的了解。在国内我参观访问了六个城市,在每一个城市遇到的接待同志都是办事认真而且有高度的责任感。我钦佩的是他们的工作精神与诚朴的态度。他们不说夸张与阿谀的话,无论做事说话都是实实在在,一丝不苟。

  很自然地,在我心头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认真负责是如此普遍的一个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大家工作的动机是名利。有些人努力工作,无非是从名利的出发点而努力的。换句话说,主要是为个人的事业功名。而现在国内大家对金钱财富的价值都看得很淡;并且对“出风头”与“成名”的想法也是为大家所不取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大家如此认真努力工作,并且有高度的责任感呢?我想这问题的答案是应当归功于思想教育的成功与社会制度的优越。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我们的人生观在不知不觉中受了许多恶劣的影响;因此大家变得很自私,名利之心往往非常重,真正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就变得很浅薄。许多人投机取巧,轻公重私,也是这个缘故。当然,我不是说,在中国,每个人都有正确的世界观,每个人都是如我所说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果真如此,就不需要思想教育了。我说的是一般情况而已。事实上,只要仔细想想,大家就可以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特色就是“认真”。这一点,从过去多少年中的作为与作风,就可以很清楚地证明;诸如对边疆问题与国家统一的立场与原则,以及对政策的执行与贯彻,都是极其显而易见的。总之,在这三十多天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认真的精神,普遍地存在在今天中国的每一阶层,每一专业。

  记得在南京时,有一天,漫步于长江大桥上,,眼看着这雄伟壮丽的建筑,俯视浩浩荡荡、东流的江水,有说不出的激动。大桥的工程,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克服困难的能力。大桥屹立的气势,象征着不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晨光里,嘹亮雄壮的音乐,更是使我感到满怀豪情,思潮起伏,感慨万千。

  自鸦片战争以后到中国被解放以前,由于不平等条约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于当时中国执政者的无能,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与蹂躏;国家沦于半殖民地甚至都不如的地位,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丧失殆尽、崇洋媚外之风气比比皆是,使有志之士痛心疾首。可是,今天我回到新中国,发现二十多年来,中国已经是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无论政治、经济、国防都是不受外国列强的控制与要挟,真正地做到了确确实实的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把垂死的中国救活了,而且茁长强大,一日千里。这种丰功伟业实在令人肃然起敬,而且在历史上将永远留下光辉的记录。

  许多人把建设的定义看得很简单,好像多造几座漂亮的高楼大厦,多造几座桥梁及水坝就算是建设。事实上,我们要把问题看得深刻一点,我们应该问问,高楼大厦是造来做什么用的?桥梁水坝是借了多少外债、用了多少外国材料造的?是否依靠了外国人的“援助”?有多少的建设是为了广大贫苦群众所设想的?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去深深地思考的。有了这一点设想,我们对新中国今天的建设成果,会觉得更有意义,更不平凡。

  总之,真正的建设是不应该借外债及依靠外援来完成的。今天在中国所看到的建设,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及智慧来完成的。换言之,是在自力更生的原则下进行的,从一个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改变到今天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显然是经过了一番坚苦卓绝的奋斗的。这种奋斗,除了广大人民的勤俭建国的精神及坚定意志以外,更重要的是政府的领导政策与原则。从各处看来,中国共产党为争取中国的独立自主,坚决抵抗帝国主义的威逼利诱。而且的的确确为贫苦的劳动人民谋福利。试想,哪个超级大国,希望中国真正独立?哪个国家借钱给中国而没有经济侵略的野心?在海外有些人在开门揖盗与引狼入室的情形下谈建设,无疑是自欺欺人,误国殃民之举。

  在中国参观了不少工厂设备,小的如半导体街道工厂,大的如北京的通用机械厂,南京的汽车制造厂及石油化工厂。此外,也看了不少科技研究单位及建设成果。我的结论是,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与勤俭建国,今天的新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工程师及技术工人,已经几乎是无所不能了。当然,论质量,可能与先进国家的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工业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且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迈进。

  回想在二十多年前,中国是一个毫无工业基础的国家,非但如此,几乎每样工业用品及零件都要依靠外国进口。现在呢?二十多年来,列强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与孤立,非但没有起到作用,实际上,中国人民凭自己的双手与智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了新的局面与惊人的成果。当然,其间经过了长期的血汗耕耘与艰苦奋斗,才得到了今天的成绩。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与豪情,实在令人佩服。更难得的是,即使今天的成果已经使世界各国侧目,可是,我在国内发现,中国的科技工作者,非但不骄不傲,而且相反的,处处表现出虚怀若谷的态度;对已经得到的成果,绝不自满,要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种气度,这种胸襟,是何等难得。身残志坚,遍地英雄记得有一位接待同志曾对我说:“今天在中国,大家虽然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每个人都有一样的想法,就是大家在不同的岗位上,一齐向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迈进。”也许在海外有些人听了会感到这是官样文章。可是在国内,我听了这话就有极为深刻的感受,肯定地觉得这是再实在不过的写照,在今天的新中国,这种壮志豪情,比比皆是。

  有多少次,我在参观访问的时候,心里都这么想:假如我自己是一个外国人,当我看到中国人民这种努力工作、大力生产建设的情景,心头也许会感到无限的惧怕。怕的是中国人民这种冲天干劲与急起直追的精神,再加上中国政府的领导与组织能力。不错,今天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可是照目前的惊人速度,其前途实在未可限量。美国大法官道格拉斯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是属于中国的”;实在不是夸张之谈。

  在上海我曾参观了盲哑人设置的工厂及工人新村。政府对盲哑者,先给予可能的医疗——针灸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如果医疗无效,再施以教育及分配工作。盲人的书本,与外国的一样,是靠手指的触觉来辨识的。因此,他们手指的触觉是比较敏感,往往适合做一些特殊的工作。我看到的这个工厂专门生产一些细小的机器零件。当然,我看到的不过是许多个工厂中的一个,但其意义是极其深刻的。今天盲哑体残者,不但生活工作有了保障,而且直接地参加了生产建设,他们说,身残志坚,一样能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了他们的力量。过去的名词“残废”今天已不再适用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给予充分的注意,使身体有缺陷的人,在社会上和正常人受到一样的待遇,而不使他们因此感到心理与精神上的负担。非但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与贡献,更是有万丈雄心,一片壮志;这在与他们谈话中,可以体会到的。

  上海的郊区,在过去的多少年里,建造了不少的工人住宅。我参观的是翻瓜弄工人新村,在市区的西南面。这儿在解放前是贫苦人的集居地,以前连象样的房屋也没有,都是些茅草棚;而现在有三十五座五层楼的公寓大楼,共住七千余人,其中有两个小卖部。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住宅的本身,而是这新村附设的两个颇具规模的生产组。在这两个生产组工作的都是家庭妇女。产品是海鸥牌照相机的壳子及继电器,工作是一天三班。从这两个生产组,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今天在中国的广大群众,都在从事生产。从身有残疾者到家庭妇女,都在为新中国建设而努力。这种规模,这种壮举,使帝国主义者看了,如何能不怵目惊心?

  在上海,我住在国际饭店,俯视人民公园及南京路,眼看这从前的十里洋场,如今在共产党的治理下,从龌龊变得清洁,从紊乱变得有条理,心里的感触,实在难以言表。黄昏时分,夕阳如血,触景生情,想起今天的成果,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取来的。创业维艰,今后,大家任重道远。虽然天下形势大好,仍有许多的问题还得处理解决。举国上下,绝不自满的态度,是正确的,应该的。

  除了工业建设,在国内也看了一些农业方面的建设,可惜因为时间的缘故,没有能去参观著名的红旗渠与大寨,只在杭州附近看了梅家坞,及北京近郊的四季青公社。关于公社制度的细节,每处不同,而且在报章杂志上已有不少报道,在这里也不多叙述。中国的农村在过去二十多年来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是无可讳言地改善了不知多少倍。主要的是政府对根本问题给予关注,并且设法解决。譬如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就是为灌溉而筑,该渠使河南的农民免去了不少次可能发生的旱灾。知识青年的下乡插队,也给农村加入不少新血。在参观农村公社的时候,深深体会到毛主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在一片新生丰收的景色里,看到无数农业英雄,在黄昏时,从田地里工作归来,是一幅多么令人兴奋的景象。总结所看到的,今天中国的的确确是依照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在勤俭建国,而且在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与智慧,脚踏实地地向前迈进。四海一家,同甘共苦许多朋友去过北京后,回来都赞叹北京城气势宏伟,感人至深。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地下防空洞等,都充分表现出北京的建筑,既具有古老的历史传统,更揉合了近代的革命群众的智慧成果,真可以说是气象万千,发人深省。

  在我所参观的地方中,以中央民族学院及五七干校这两处,给我的感受最为深切。

  直到最近才知道,中国有五十二个少数民族,而且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问题很早就注意了。早在一九四一年,在延安就成立了民族学院。其宗旨目的在培养及训练少数民族干部。北京的中央民族学院是在一一九五一年六月十一日成立的。至今已经培养了将近四万干部。除此以外,还有八所地方性民族学院。

  中央民族学院,现在有干训部、政治系(培养基层干部及理论宣传干部)、语文系(培养翻译干部)、艺术系(培养文艺工作干部)、文化补习班、研究部(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学生多半来自边疆地区及少数民族自治区。这次的参观,使我对政府少数民族的政策,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我很惭愧,以前只知道中国有汉、满、蒙、回、藏及其他几个少数民族,并且对少数民族所受到的歧视、压迫、甚至奴役,根本毫无所知。今天,中国有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每个自治区内分若干自治州及自治县(主要依据人口而定)。自治区与省不同处是有自治权利。譬如说:(一)自由使用及发展语言文字;(二)自由改革风俗习惯;(三)财政方面可以使用自己的经济权利;(四)对中央付税少,而受中央拨款多;(五)自治区机关可以保持原来组织形式(当然必须有社会主义内容);(六)可以自由制定法规,如废除奴隶制度等。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仅有全人口百分之六,但是在人大代表中占百分之十四;由此可见国家对少数民族的重视。真正地发扬了四海一家平等待遇的基本政策。

  五七干校闻名已久,可是对它的真正目的及意义,在回国前相当模糊,所以到北京以后,我就想参观五七干校。经过接待同志的安排,终于在六月十六日上午,前往顺义县去访问那儿的干校,该校学员都来自北京市宣武区的干部。是一九六八年十月开始建设的,到现在是第九期。这次访问,使我得到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在海外,有不少朋友可能与我以前一样,对五七干校的基本目的及精神不太明白;所以在这儿顺便提出来讨论一下。“五七”的意义是响应毛主席在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所发出的一个指示——要各行各业的干部,除主业外,须向工农兵学习。在原则上,各行各业的干部(包括中小学教师及技术人员),均应该分期分批轮流到干校受教育。五七干校的任务,是以五七指示为主导,以马克思、列宁及毛主席思想为基础,在党的领导下,培养一支能干、能爱护群众的干部队伍。训练大致通过三条途径:(一)以马列主义及毛泽东思想教育干部,密切地结合理论与实践。(二)以普通劳动者身份参加集体劳动,不管原来职别,防止修正主义。(三)向贫下中农学习,白天一同操作;再通过访问贫下中农,接受阶级教育。最后的宗旨是增加阶级感情及路线斗争的觉悟性,改变世界观,并提高革命路线的警觉性。

  五七干校是文化革命的新生事物之一,正在总结经验与发展中。学员中有高级与低级的干部。通俗的来说是“防锈”。大家的精神是“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在参观后,我个人的感受的确很深,从五七干校及其他文化革命的新生事物来看,中国共产党是肯定地抱着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意志,在奋斗、努力;从上到下,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跃进。

  教育革命,百年树人

  在中国有好几次机会与政府官员交谈,他们一再地强调,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也希望从国外回来的人们提供意见,以作参考。这种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也希望读者不要存着一种心理——今天的中国是十全十美的。不过从大处看,新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实在有了不少了不起的建树,这是肯定的。

  现在再回来谈谈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教育革命。政府有鉴于过去教育制度的失败——脱离实际,脱离劳动,脱离工农兵,现在正在大力纠正以往的错误,提倡所谓的教育革命。一方面是使理论能更好地为生产实践服务,再则要缩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距。这个决定是显然必要而且重要的。可是教育革命和其他一些事业一样,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方向是肯定了,而具体的做法还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在返国以前,我个人对教育革命的概念很不清楚,总觉得政府好像已决定摒弃基础科学,而只注重实用科学。到了国内,才知道这是错误的臆测。事实上,从中央到各级领导,对基础科学的研究,也是重视的。毛主席曾经指示过,中国科学家,对生命的起源,天体的演变及物质的基本构造,都要加以研究。

  一个健康的教育制度的建立,是绝对重要的。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国家的万年大计,都与教育制度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文革以来,全国各大学的招生曾经一度停顿,直到今天也还是没有完全恢复。这并不是说,政府对大学教育不重视;而相反的,正因为对大学教育有肯定的重视,所以在摸索的过程中,才非常谨慎从事。现在的招生办法,大致分为四个步骤:(一)个人报名,(二)群众推荐,(三)领导批准,(四)学校复审。可是在细节上还有许多地方值得研究,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与检讨。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能使教学、科研与生产互相结合。这都是需要总结经验,不断改进的。

  除了大学教育以外,国家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一样地注意到不脱离劳动与群众。记得在北京参观故宫时,就看到不少小学生在做打扫及拔除野草的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学生从小就培养起为群众劳动的习惯,长大了很自然地就不会脱离劳动了。过去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失败在不注意劳动,知识分子轻视劳动,不肯劳动,因此脱离了广大群众,反而变成了国家社会的一种负担。

  在北京,参观了业余体校,给我的印象也是很深。小学生在课余到体校来接受专门的体育训练。其中大致分体操、球类、武术等科,有短训班及长训班两种。使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及有特别资质的孩子,有机会在很小的年龄就接受训练。看到这些孩子的活泼神态、练习精神及运动水平,就使我眼前浮现出新中国下一代的光辉远景。

  后记

  今天的京广线,实际是从前的粤汉与平汉两条铁路连接起来的。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终于沟通了这南北两大铁路的联运,也象征了今天中国的统一与独立。总共的旅行时间,从北京到广州是三十六小时,在这一段时间中,我一边写,一边想,对窗外的每一景物都有无限的留恋。大好山河,如此多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人民以无比的豪情壮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创造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境界。在过去的多少年中间,多少革命志士与人民英雄,为这个理想的实现而不顾一切地艰苦奋斗。在新中国处处可以看到广大人民以自己的劳力与智慧,创造出来的成果。不错,今天的成果是总结了多少年的血汗经验与历史教训才得到的,“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许多事情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当然,在过程中也发生过错误与偏差;其中有一些是由于路线的斗争,而也有不是在摸索过程中难免的。我个人的感觉是,中国共产党敢作敢为,而且敢于认错,勇于改进。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奋斗与不断地改进,才达到了今天的胜利。再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更是有不少的工作要做,不但要为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世世代代子孙的幸福而努力,并且要更进一步,负起协助全世界被压迫的国家与无产阶级奋斗的责任。

  记得从前有一位美术老师对我说,“观赏一件艺术品,要先认清其主题,了解其意境,观看其布局,细看其手法。”认真来说,这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对一位外行人来说,能把主题看清楚就不错了,更不必谈对意境、布局与手法的欣赏了。对从海外回国访问参观一事来说,我也有同样的感觉。问题不仅是中国现在的社会制度与西方国家不同,而且这种制度是有其独特的思想基础的。说实在话,我们都是“外行人”,原因是我们大都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知道得有限,对一些近代历史的背景,以及对他们政策的认识也不清楚(由于过去一些海外歪曲的报道),再加上自己家庭的阶级背景,都可以影响到我们对新中国的了解与认识的客观性。由于这个缘故,许多从海外回国参观的朋友,对国内看到的种种事物的感受也不同。当然我自己也是外行人,因此对自己的看法与观感,是抱着从大处着眼的态度来讨论,但是希望能尽量做到客观与实事求是。最后,我的结论是,要正确的了解新中国的现况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是单单凭着一片爱国的热情就可以做到的。自己必需先做好相当程度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基本的思想观念与政治认识。我相信下次回到中国去,一定对事情的看法,能有更深刻的欣赏能力。

  本文大部分是在京广路上写的,由于时间的关系,所写的实在仅是真正感受的一小部分。返美后,由于琐事扰身,未能好好重写,因此不免有不少疏漏及了草之处,希望读者见谅。(完)

数百万漢奸真实脸谱:大批知识青年集体沦丧

忠奸正伪是中国人最大的道德命题。只有细致还原在那特殊时局中数百万委身投敌者,其漢奸脸谱下的真实面目,则更多同胞身上那些忠贞、坚韧、守节等品质,才能显出其疾风知劲草的真正可贵。

  一、从热血青年到卖国漢奸

  二十年不到,三个激进的热血青年沦落为出卖国家民族的漢奸,这不仅仅是三个人的个人选择,还是一批知识青年的沦丧。

  ■《先锋国家历史》记者 李远江

  1919年5月4日,北大政治系学生梅思平跟着游行队伍高喊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闯入曹汝霖宅邸,学生们在痛打了章宗祥之后,放火烧了曹宅。由于史料的扞格,赵家楼的纵火者至今仍是一个难以确证的谜,但其中一种说法,放火者就是梅思平。

  同一天,也是北大学生的陈公博表现却出奇得冷静。他原本不打算参加示威游行,只不过因为是广东几家报纸的特约通讯记者,才抱着采写新闻的目的随着北大学生队伍一起出发。示威队伍来到新华门前,排成长蛇阵,在烈日的烘烤下,示威学生一个个汗流浃背。陈公博观察了一会儿便离开队伍,雇辆人力车回公寓去了。尽管不算热情,但五四期间,陈公博还是参加了一次散发传单的活动。





  而此时,正在日本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留学的周佛海也在密切地关注着国内的形势,他不但在留学生中鼓动学潮,还发起了归国运动。

  三个年轻人此时虽各不相识,但都对救国满怀热情,仅仅二十年不到,三个人却都沦落成汪伪漢奸政府的高官,这显然不仅仅是三个个体的选择,而是一批知识青年的沦丧。

  激进青年

  陈公博是同龄人当中较有思想的人。早在1919年1月,陈公博就正式刊行了自己的时政论文《督军问题》,对当时的军阀割据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心怀天下的襟怀却深得国民党元老汪精卫、廖仲恺等人的赏识。

  五四之后不久,陈公博自北大毕业回到广州,一面在法政学校任教授,一面与北大同学谭平山等人创办《广东群报》,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尤其侧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由于得到了陈独秀的指导,《广东群报》无形中成了广州共产党组织的机关报,陈公博也因此被陈独秀推荐为广东代表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

  然而,会上张国焘、李汉俊因观点不同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冷眼旁观的陈公博认为这是“互相磨擦,互相倾轧”,而张国焘飞扬跋扈的态度更让他“内心冷然,参加大会的热情,顿时冷到冰点,不由得起了待机而退的心事”。

  自沪返穗后,陈公博的政治态度及其与共产党的关系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不仅执意“舍弃广东的事业,去美国留学”,而且发表文章支持赶走孙中山的陈炯明,公开与党中央唱起了反调。中共中央决定给予其留党察看处分,固执的陈公博干脆宣布脱离共产党,并最终被开除了党籍。

  1922年11月,经济拮据的陈公博在国民党元老汪精卫的资助下动身前往美国,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一年后,以一篇《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论文获得硕士学位。此时,汪精卫的资助早已告罄,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陈公博不得不向广东省省长廖仲恺求助。廖仲恺早就欣赏陈公博的才干,立即回电要求他回国,并推荐其加入了国民党。廖仲恺与汪精卫协商,委以陈公博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的重任。1925 年,廖仲恺遇刺,陈公博成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成为国民党内炙手可热的人物。

  在陈公博眼里,汪精卫不仅仅是大家公认的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国民党内人格最高尚,最有威信的领袖,而且是自己生命中最钦佩的导师。他由衷地感激汪精卫对自己“无私”的资助和提携,从此死心塌地做了汪精卫的党羽,也为日后依附汪精卫走上漢奸之路埋下了伏笔。

  就在中共一大上,陈公博认识了留日学生代表周佛海。

  从骨干到脱党

  早在留学日本时期,周佛海已经因研究社会主义小有名气,自诩为“中国的列宁”。1919年10月,周佛海撰写了《中国的阶级斗争》一文,并发表于12月的《解放与改造》杂志上。在文章中,他预言阶级斗争“不久就会要实现的”。

  与陈公博性格不同,周佛海一开始就怀抱政治野心,并以马列主义理论家自居,因此在中共一大会上表现颇为积极,被选为中央局候补委员。此后一段时间,由于总书记陈独秀不在上海,他还代理了总书记的职务,主持中央局的工作。1922年,周佛海受中共中央委托,物色代表参加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会议。其时正值陈独秀被捕,周佛海一面营救陈独秀,一面派人四处物色代表。还亲赴长沙、汉口、安庆等地,会见了毛泽东、陈潭秋等人,商议挑选各界民众代表。此后,他还参与发动了上海劳工运动等活动。

  然而,带着投机心理入党的周佛海终究未能坚持自己的革命事业。他和上海小姐杨淑慧的婚外恋受到党内批评后,便对组织产生了不满情绪。而陈独秀被捕入狱更让他觉得革命的风险太大。于是,在陈独秀出狱三天后,他向陈做了一次简单的交代便携杨淑慧返回日本,从此再不过问中共中央的事务。

  半年后,周佛海升入京都帝国大学。帝国大学教授河上肇反对“早熟的社会革命”的论调动摇了周佛海的社会主义理想。1923年,帝国大学毕业时,找不到工作的周佛海更是一筹莫展,早把当年理想抛到了脑后。恰在此时,国共两党已经实现合作,在广东地区的革命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戴季陶写信邀请周佛海到广州担任宣传部秘书,月薪为200元大洋。周佛海毫不犹豫便欣然前往。没过多久,广东大学校长邹鲁又邀请他兼任该校教授,月薪240元。

  不过,收入优厚的周佛海却以“每月交纳20元党费太多”为由——事实上,他认为在共产党内没有政治前途——宣布脱离共产党。随后,周佛海立即投入了国民党的怀抱。为了报答戴季陶的知遇之恩,周佛海一面标榜要做一个忠实的国民党党员,一面公开称 “攻击共产党是我的义务,我的责任”。

  1923年,陈公博与周佛海——这两位曾经的中共元老,不约而同地投靠了国民党。

  从文人做政客

  北大毕业后,热衷政治斗争的梅思平没能顺利地踏上仕途,而是应聘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做编辑,过起了普通文人的日子。但因为周佛海,他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作为全国书刊出版中心的上海,迅速成为社会运动与思想运动的推进地,人才济济的商务印书馆更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时候,商务印书馆的学者文人爆发出高度的政治热情,纷纷组织各类社团或党派。梅思平加入了同事何公敢创立的孤军社。孤军社的抱负甚高,自认为是国民党、共产党以外的一个政治团体。他们鼓吹民族主义、民主政治和工会主义,因其主张符合孙中山三民主义而引起国民党高层的注意。

  正是在孤军社,梅思平结识了已是国民党重臣的周佛海,同样有政治野心的两人志趣相投,交往甚密,结为好友。

  1926年11月,经戴季陶推荐,周佛海投奔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旋即受命出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周佛海乘机引荐自己的好友梅思平、陶希圣和另一位商务印书馆编辑吴文祺为武汉分校政治教官。梅思平从此走上了政坛,并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辉煌的十年。

  1928年,蒋介石授意周佛海创办《新生命》杂志作为自己政策宣传的阵地,梅思平和陶希圣成为骨干成员。10月,陶希圣在《新生命》杂志上发表《中国社会到底是甚么社会》的论文,梅思平立即以《中国社会变迁的概略》与陶希圣呼应。随后,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李季、陈邦国、王宜昌、杜畏之等相继参加论战,形成一场影响深远的中国社会史大论战。

  也就是在这场论战中,他的才能获得了蒋介石的欣赏,这为他日后的仕途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 1933年2月,时任中央政治学校政治系主任的梅思平受命出任江宁实验县县长。他在江宁实验县进行的改革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其改革经验受到了蒋介石的充分肯定。一时间,梅思平名声大噪,成为全国知名的政治明星。

  “低调俱乐部”

  1931年中日开战伊始,陈公博还是一个强硬的主战派。当十九路军在上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时候,他与李济深携手北上,从阎锡山手里要来10万颗手榴弹,送给十九路军,鼓励他们抗战到底。

  然而,一年后发生的长城抗战却彻底改变了陈公博对中日战局的判断,促使他逐渐走向“和平主义”。1933年3月,中国军队在长城古北口抗击日军。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日军出动飞机对中国守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多次发动进攻。尽管中国军队进行了英勇反击,却因为武器落后,缺乏现代战争训练,遭到了惨败。

  战役最为惨烈的时候,刚刚就任行政院长的汪精卫命令陈公博代表行政院北上劳军,鼓舞士气,了解前线战况。陈公博刚到北平,便得知各路军队均已败退,而且是“不奉命令,擅自撤退”。面对溃军,主持华北军事的何应钦束手无策,不得不央求陈公博向各军将领说假话,宣称政府已经设法通过和平途径解决中日问题,这才将人心惶惶的军队稳定下来。

  前线溃败之惨状,让陈公博大为恐慌。当他回到南京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向蒋介石和汪精卫汇报以后,蒋汪二人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军事既难解决,还是走外交的途径吧”。

  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内“和平路线”的议论声浪越来越大,一大批对抗战失去信心的国民党高官逐渐聚集起来,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低调俱乐部”,周佛海和梅思平都成为其中的核心成员。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蒋介石投入70万军队浴血抗战,坚守三月后不得不全线撤退。此役,中国军队伤亡达25万人,日军仅为4万余人。这更坚定了周佛海对此前“战必败,和未必乱”的认识,极力主张对日求和。

  周佛海在南京西流湾8号的私宅为防日军轰炸,特意建了一个坚固的地下室。淞沪会战时,梅思平、陶希圣、罗君强等人干脆搬到此处,而与周佛海等人志趣相投的顾祝同、熊式辉、高宗武等一批高级官员也不时来此聚会。他们大多相信“抗战下去,是要灭亡的”,认为共产党和桂系高调抗日,不过是推翻蒋介石统治的手段,其实“除了头脑极简单的糊涂虫外以,没有不明白继续打下去,中国绝不能侥幸成功的道理” (《周佛海日记》)。

  1937年12月,陈公博作为专使出访欧洲各国,并利用他与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的私交,争取意大利对中日战争采取中立态度。因此,陈公博并未参加低调俱乐部。不过,他和“低调俱乐部”都是民族失败主义者,反对共产主义,并且都奉汪精卫为精神领袖,主张推汪与日本和谈。至此,一个以汪精卫为核心的主和派团体已经悄然形成,并于日后成为汪伪政权的核心。

  汪伪急先锋

  抗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一直没有放弃与日本和谈的努力,日本政府也试图通过德国政府居间调停,尽快结束在中国的战争。然而,日本政府苛刻的停战条件却让蒋介石无法接受,德国的调停最终失败。1938年1月16日,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日本内阁作出了“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的决议,关闭了和谈的大门。

  对此,蒋介石一面积极组织抗战,一面派人搜集日本情报,寻找机会与日本重开谈判。在蒋介石的默许下,受命于汪精卫的高宗武、梅思平在香港创立“蔚蓝书店”一面搜集情报,一面与日方频频接触,试探日本的底牌。当高宗武带回了日本政府“希望汪先生出马”重开谈判的消息时,蒋介石怒不可遏,表示与高断绝关系,并下令停发其活动经费。但抱定和平“救国”主张的周佛海却背着蒋介石,照旧每月从宣传部的经费中,拨3000元支持高宗武在香港继续与日本保持联系。

  1938秋,高宗武生病,周佛海指示由梅思平代替高宗武前往上海与日本人秘密谈判。在今井武夫准备的接风宴上,梅思平的心情异常沉重。他深知此行签署的必然是条件苛刻的城下之盟,自己难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席间,梅思平突然哀叹:“从今而后我不也成了漢奸?”

  不出所料,秘密谈判进行得十分艰难。梅思平提出的要求往往被日方断然拒绝,以致于近乎哀求日方不要把承认“满洲国”写进条款,以免自己背负漢奸卖国贼的千古骂名。结果,本除了有名无实的撤军期限外,一切要求都遭到了拒绝。11月20日,梅思平、高宗武与日本代表签订了《日华协议记录》和《日华协议记录谅解事项》(合称《重光堂密约》)。

  11月27日,梅思平返回香港,随即将密约缝在西服马甲中飞往重庆,向汪精卫交差。然而,当汪精卫第一次看到这份密约时,忍不住大骂这是卖国条约,甚至拒绝承认其中的任何一个字。但妻子陈璧君却“规劝”道:“你说这份协议是卖国文契,我问你满洲在谁手里?内蒙在谁的手里?华北又在谁的手里?是我们断送的吗?我们只是承认既成事实。” 陈璧君的谬论很快缓解了汪精卫内心的痛苦,他沉默良久,终于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凡已由梅思平签字的部分可以同意,其余留待将来再商议。”梅思平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坠入深渊

  既然决定接受日本的条款,汪精卫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出逃了。他召集周佛海、陶希圣、曾仲鸣等人秘密商讨叛逃事宜。此时,身在成都的陈公博得知汪精卫准备逃离重庆的消息,赶紧打电报劝告汪精卫:“先生若离重庆,将遭到全国民众的反对和唾弃。”

  在汪精卫的追随者中,最痛苦的莫过于陈公博。他对汪精卫深怀知遇之恩的感激,作为汪精卫的肱骨之臣,陈公博主和,但反对汪精卫与日本私下媾和,更反对汪出面组织漢奸政权。然而,他对汪精卫的死忠让他作出了错误的决定。12月18日,汪精卫一意孤行叛逃到河内,陈公博应召尾随而至。矛盾重重的他临行前曾写信给蒋介石,声称要做“最后的努力”,力劝汪回心转意。然而,他的劝说终告失败,最终随汪精卫一路走到黑。

  其实,汪精卫等人自己也很清楚,漢奸行为是不会被国人饶恕的。如梅思平事后坦言:“这件事也实在犯难,搞好了呢,当然对国家有益;搞不好呢,汪先生三十多年来的光荣历史只怕让人一笔勾销。”梅思平却有先见之明,当他叛国投敌之后,立刻被钉上了耻辱柱,甚至是众叛亲离。

  1939年12月15日,《浙瓯日报》的《展望》专版于显著位置,刊出了梅思平的女儿梅爱文的“宣言”:《我不愿做漢奸的女儿,我要打倒我的爸爸》。公开宣布同梅思平“脱离父女的关系”,呼吁“每个做了漢奸儿女的人,都能快快地觉醒,和我携起手来,共同进行反漢奸运动,参加到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中去!”面对女儿的愤怒声讨,梅思平自知大节已亏,尽管内心苦楚却始终无法辩白。此后,父女决裂,梅思平再也没能活着见到女儿。

  与陈公博被动投敌不同,周佛海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主动地走上漢奸道路的。在汪精卫叛国投敌的过程中他非但没有劝解阻止,反倒利用自己对高宗武、梅思平的影响力,授意他们与日本秘密联络并签署《重光堂密约》,最终成为汪伪政权的始作俑者。

  尽管如此,面对叛国的道德困境,周佛海也还是经历了痛苦的内心挣扎。据说,在出逃前,他整整一个月都在思考该不该走出这一步,常常彻夜难眠。最后,现实的利益,对战局的悲观心态,或者干脆说是对战败的恐惧,最终战胜了做漢奸的耻辱。

  身名俱灭

  岂止是陈公博、周佛海和梅思平,因为对战局的悲观,一大批丧失信心的国民党高官纷纷投靠日本侵略者,最终集体堕落为漢奸。尽管其中不乏良心未泯、幡然悔悟,甚或曲线救者,但附逆者之多恰如过江之鲫。

  就在汪精卫准备筹建南京伪国民政府时,作为骨干的高宗武和陶希圣因种种原因悄然逃离上海,并在香港《大公报》揭露汪日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及其附件。高陶二人的幡然醒悟,却没能唤醒陈公博、周佛海和梅思平等人的民族意识,在全国民众的一片骂声中公然走上卖国投敌的最前台。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组建伪国民政府,陈公博、周佛海、梅思平等人作为“首义分子” 身居要职。1944年11月,汪精卫病死日本,陈公博代理南京伪国民政府主席,宣称“凡主席手定之政策,皆为公博奉行之政策;凡汪先生生前之设施,皆为公博今日之设施。”继续执行汪精卫的漢奸政策。而对汪伪政权丧失信心的周佛海却已经开始与重庆方面暗通消息,开始为蒋介石在沦陷区的特工活动提供方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天,南京伪国民政府在陈公博的主持下宣告解散。此后数月,汪伪政权的高官相继被捕,并受到审判。陈公博、周佛海、梅思平等人均被判处死刑。陈公博和梅思平先后被处决,周佛海则因其“戴罪立功”而改判为无期徒刑,最终病死狱中。

  二、伪政府的南北之争

  1937年末,由于战线过长、大量分兵维持占领区,一举打垮重庆政府是不可能的,摆在日军总参谋部的唯一战略选择,只能是创造一个有号召力的伪中国政府,与重庆国府在国际、国内分庭抗争,使中日战争转化为内战。于是,从北京到南京,日本人在战场上没有实现的目标,打算开始要以“和平”的方式来得到了。

  ■田嵬

  “战争一旦开始,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结束。”此语出自明治时代日军名将儿玉源太郎。抗战不到一年,攻占北平,攻占南京、攻占武汉,可此时日本国内讨论最多的,却是儿玉源太郎提出的问题——如何从中国抽身?

  此时日本陆军总兵力大约70万人,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消耗。原本计划三个月内完结的战争此时没有人能说清楚到底要继续到什么时候。重庆政府一天不投降,仗就要接着打,一旦美国人引用《中立法》对日本贸易禁运,90%的战略物资都要断档,联合舰队、飞机坦克全部瘫痪。

  由于战线过长、大量分兵维持占领区,一举打垮重庆政府是不可能的,即使真的打夸蒋介石政府,陕北的中共、死守大别山的桂系、晋西的阎锡山、绥远的傅作义必定以割据之势继续抗战,对于日本,那只能是梦魇的继续。

  摆在日军总参谋部的唯一战略选择,只能是创造一个有号召力的伪中国政府,与重庆国府在国际、国内分庭抗争,使中日战争转化为内战,并与伪政府签订“和平条约”将侵略成果“合法化”。于是,从北京到南京,日本人在战场上没有实现的目标,就开始要以“和平”的方式来得到了。

  北洋遗老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政府派中国通喜多诚一少将执掌华北特务机关,其最主要任务便是策划漢奸政权。日本人的本意,是再造一个能与重庆国府分庭抗礼的北洋政府,使中国政局回到1924年以前的南北分裂,实现以华制华。

  而喜多曾任职多年日本驻华武官,与北洋官僚们交往甚密,是完成该任务的最佳人选。他对军阀官僚们在政治上的翻云覆雨,毫无祖国观念,以及潜在的号召能力都非常清楚。针对这些特点,他特定了一套选拔伪府成员的标准:(一)元首须以曾任总统、总理的一流人物任之。(二)政府首长须以曾任总理、总长的一流人物任之。(三)选拔标准:(1)素无抗日言行,又非29军出身;(2)有相当资望而反抗国民党者。

  根据以上要求,喜多认为最理想的是靳云鹏、吴佩孚、曹汝霖三人。他计划以靳或吴任总统,如二人同时上台,则分任总统、副总统,以曹汝霖为内阁总理。因为靳曾任北洋政府的总理,在华北军政人员中,还具有相当威望;吴在华北也有相当的军事号召力,可利用他组织一支杂牌军队,参加政府;曹汝霖则是老牌的亲日分子,叫他担任伪政府实际责任,可以收到人地相宜的效果。只需他们三出其二,必定能在国际、国内挑战重庆政府的合法性。

  不过经过分头接洽之后,结果令喜多诚一大为失望。靳云鹏用“礼佛有年,无心问世”的话辞谢。吴佩孚说:“我诚不能与国民党合作,但也不能在日本的保护下治国。如必须要我出山,则须日本退兵,由我来恢复法统。”曹汝霖则因与喜多及另一特务土肥原都是旧识,在日方的强烈攻势下他不敢公然拒绝,只用“愿以在野之身,赞助新政权的成立”的话与喜多周旋。正在举棋不定的时候,蒋介石给他写来一封亲笔信,对他说了一些勉励的话,曹这才下定决心不在伪政府担任实际职务,而思“以晚节挽回前誉之失”。

  由于以上人物拒绝,喜多建立强势北洋政权的构想只能化为泡影,但不论如何,先拉出个维持政府是当务之急。日方的视线遂投向了另一个老牌亲日份子——王克敏。王克敏,曾担任清国驻日大使,历绾北洋政府数任内阁财长,在旧中国政坛只是个声名一般的人物。七七事变前夕他蛰居上海,窥视时机。喜多于1937年 10月间到上海,通过与王素识的日本人山本荣治向王表示,欢迎他北上组府。王以“兹事体大”致电南京政府的宋子文,转向蒋介石请示,宋复电谓“奉委座谕,北平事可请叔鲁维持”。王遂与喜多同机北上组织伪政府。王克敏的出现,使董康、汤尔和、朱深、王辑唐、齐燮元等一般北洋遗老又纠集到一起,开始了临时政府的筹备。

  临时政府原定于1938年1月1日成立,但由于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本军事当局认为这是国民党政权的溃灭,接着树立华北政权,在政治上具有新陈代谢的意义,于是通知漢奸们提前于12月14日在北京怀仁堂成立。但这个政府始终未能继承北洋政权断灭的合法性,不仅在国际上得不到承认,对日也未以中国政府身份签订任何条约,实质只是个不折不扣的地方维持政权。

  “维新”政府

  正当华北临时政府挂牌时,日“华中方面军”的松井石根大将也在考虑同样的问题。一方面要成立 “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之类的地方性临时机构;另一方面,必须积极筹建正式的华中伪政权。松井石根脑子里的组府第一人选是唐绍仪,早在1937年1月12 日,松井石根在听取原田熊吉武官关于“政权建设”的汇报时,就希望唐绍仪能成为“新政权”的中心人物。但曾担任中国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年已80的唐绍仪却不愿在此时立即出山。松井石根的“第二个人选是精通财政的李思浩,此人属安福系,同蒋介石、王克敏都有亲密交情”,但南京陷落时已去了香港。由于一时打不开局面,心急如焚的“华中方面军”长勇参谋“经某个日本人的推荐物色了一个叫王子惠的人,于是便开始了以此人为首组织临时政府的政治工作”。王子惠系日占台湾岛人,名不见经传,在大陆毫无影响。松井石根闻之气得半死,严厉训斥长勇说:“没有适当人选宁可不建立临时政府。”

  话虽如此,但在1938年2月10日,当松井得到了他将被大本营解职的消息时也同样按捺不住。他知道,在解职回国后,首先就要进宫拜谒和回奏天皇,那时必须汇报战后治安措施。如果回国前不能迅速建立临时政府作为治安对策,届时将无法交代。华北方面军早在1937年12月14日就在北平扶植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而“华中派遣军”至今未见成果。这给松井石根极大的压力。松井决心在他正式解职前,抓紧筹建好华中伪政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方面选定了梁鸿志、陈群、温宗尧的三人组合。梁鸿志曾任职过安福国会参议院的秘书长、段祺瑞执政府秘书长,北洋政府垮台后,他闲居家中伺机再起。陈群是梁鸿志的同乡,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大革命时曾任黄埔军校教官、北伐军东路军政治部主任。温宗尧是老牌的反蒋政客,作为唐绍仪的代表走上前台。

  1938年3月28日上午10时,在日方的幕后导演下,这个集各派政治力量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南京原国民政府大礼堂宣告“挂牌”。至此,以日“华中方面军”为背景的南方漢奸政府成立。

  南京维新政权成立的初衷,是松井石根在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之后,认为已然实现对国府的威慑,于是秘密与唐绍仪、宋子文接触,预备以唐绍仪在南京组府,再促成南京重庆合流,并逼迫蒋介石下野。由于计划失败,以及自己的离职,所以只拉出一般二流人物出来与“华北方面军”斗气。

  分立与博弈

  东京的陆军参谋部就眼睁睁看着自己人搞出两个中国政府唱对台戏吗?

  其实“南京维新政府”成立时,一开始是定位地方政权的。日本陆军参谋部在1938年3月就主张“把华中政权作为一个地方政权,以便将来与华北政权合并组织中央政府”。不过,最终“中华维新政府”的名称、“国旗”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机构组成等,都具有中央政府的外表与模式。甚至在其行政院各部中还比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多了一个外交部。

  这些都是日本“华中派遣军”为扩张自己势力与影响,与陆军参谋部讨价还价的结果。日最高军政当局从日本侵华最高利益出发,为抬高北洋政府与贬低南京伪国民政府,故以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继承中华民国的正统,在1938年3月24日制定了《调整华北及华中政权关系要纲》及《谅解事项》,确定“华中新政权是作为一个地方政权成立的,将来仍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作为中央政权,尽快使其合并统一”;但日方又表示:“所谓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中央政府的宗旨,是作为对中国各地政权指导上的原则而规定的,至于(日本)帝国承认它为(中国)中央政府的问题,则要另作考虑。”这说明日本在北京和南京分别扶植了两个“中华民国”,南京原则上听从北京的指导,但并不是隶属北京的地方机构。

  北京伪政权也尝试将南京维新政府吸收过来,但由于日本南北军方的内部竞争,以及王克敏与梁鸿志互不买账,最终都无果而终。

  但两权分立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日本最高当局的心目中,无论是北京伪“临时政府”的王克敏,还是南京伪“维新政府”的梁鸿志,都不是中国的“第一流人物”,无论在资历、威望、影响及能力等方面,均不足以号召与领导全中国。

  日本当局认为,“王克敏德望不高,不会成什么大事,如寄国家信义于他,不难预见,将来势必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对于梁鸿志,日本陆军参谋本部谋略课课长、后任“梅机关”机关长的影佐祯昭就说过,他“只是过渡人物,无理政之才”。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政权,当然无法成为与日本签订和约,与重庆国府在国际、国内抗衡的对象。日本人在等,等“第一流人物”就范。

  恰恰是这个时候,汪精卫的出现了。他让日本人喜出望外。以汪精卫的资历和声望,为调停南北两派、另组一统一伪政府提供了契机。

  大权一统?

  汪精卫1938年12月18日离开重庆直飞昆明,与先期到达的周佛海、陶希圣会合后于19日乘龙云代包的专机飞抵河内,开始了所谓的“和平运动”。经过1年零3个月酝酿,终于在1940年3月30日“还都”南京,成立了形式上统一的日占区“国民政府”。

  为什么王克敏、梁鸿志能互不买账,而汪精卫一个既无地盘,又没军队的后来人,能把南北双方统一到一起呢?最本质的还是所有伪政府都只是傀儡,日本既然认为汪精卫能够助其从中国抽身,实现以华制华,那王克敏、梁鸿志自然不敢有异议。

  三个伪政权的合并,使日方彻底从利用北洋政府与国民党的矛盾,转向了利用国民党内部矛盾,北京临时政府降格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国旗”也由北洋时期的五色旗换成了“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民政府旗,为了区别重庆政府,旗顶多了一条三角黄布飘带,上书“和平、反共、建国”六个字。

  伪政府成立当天,因为国旗,日军内部也爆发了不满情绪。他们到处攻击中国国旗,殴打悬旗居户。在南京鼓楼和新街口等处,挤满了气势汹汹的日兵,直有酿成暴动之势。原因不难理解,日军三年来作战伤亡累累,目的便是推翻中国政府。然而如今满街都是中国国旗,日军自然心有不甘。而且中国人更是不甘在国旗上多出一条不伦不类的黄布条。因此在悬旗的时候,许多人自动把黄布条取消了。

  伪政府虽然在“国旗”、“国歌”等形式上三位一体了,但由于北京伪政权有很深的北洋背景,与国民党格格不入,所以财政、军事、人事都不受汪派控制。因为喜多诚一撑腰,王克敏对汪精卫并不驯服,甚至讥讽汪:“我们六十多岁人,做漢奸没几年就死了,汪何必把一些青年人拖下水呢!”汪一贯一本正经以爱国元首自居,这样的话无疑是对他人格绝大的侮辱。同时日本最高当局从战略角度出发,也希望“日汪密约” 中关于华北防共、治安、经济开发的卖国条款制度化。于是喜多诚一去职后,王克敏也被更为最恭顺的王辑唐取代。不过终南京汪伪政府始末,它的行政力也没能涉及北方。

  事实上汪伪的成立,并没使日本人从中国的泥潭抽身。这个政府在成立之初的八个月甚至得不到一个国家的承认,包括日本在内。日本奢望南京伪政权能与重庆合流,事实上,蒋汪的矛盾之深,使重庆方面更难与日本妥协。作为战略的一部分,汪伪南京政府的成立,对日本无疑是不成功的。此举反而加剧重庆政府的抗日决心,日军终没能从中国战场泥沼中脱身而出。

  三、劫后南京

  一群名不见经传的下野官员、中小商人、留日学生等人物,在南京大屠杀之后的敏感时期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尽管在历史大浪涌来的时候,他们大多无力以身抗拒,只能选择随波逐流,以图自保,但历史终究会让他们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主笔 黄艾禾

  1938年2月,南京大屠杀劫难三个月后,南京城依然一片凋弊。遍地尸体,满城瓦砾,三分之一的城区被焚毁,一度繁华的江南古都大片大片变成无人区。活下来的中国人大都躲在国际委员会设立的“安全区”中。

  在大屠杀发生前的1937年6月,根据当年民国政府的统计,南京人口为101万人,其中城区人口有85万。在战争爆发前夕,大量公职人员和市民逃出了南京,据11月23日南京市政府发的一份公函,称南京市还有50万人没撤走,而11月27日美国大使馆发回国内的一份报告,说南京市长称尚有30万至40 万的市民仍在南京市内。据学者们研究,这个数字外还应加上大量涌进的周边地区难民,至少3万人以上,而城破后被困在南京城中换上了便衣的中国军队官兵,可能达3万余人。在大屠杀之后的两个多月,1938年2月底第一次统计人口(已经是“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主持的了),登记人数是17万2千人,过了一个月这个数字增至23万5千人。

  实际上,在日军攻占南京城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在这里真正行使地方行政管理的,就是由德国人拉贝担任主席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因为劫后余生的南京居民们大都住在“安全区”中。这个安全区,占地面积为3.86平方公里,约为当时市区的 1/8,大屠杀期间安全区内难民人数25万左右,其中有近7万人人住在安全区内的25个难民收容所里,由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发放救济,维持治安。

  日军进入南京城后,南京断水断电,是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出面找到发电厂技工,在1938年1月2日恢复了供电,1月3日恢复了供水,国际委员会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希望与日军保持一个能够合作的关系的。

  住在安全区里的20多万中国难民,这时候只信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把自己的生命全都交付给了国际委员会。1937年12月14日,日军攻陷南京的第二天,国际委员会给日军的第1号公函中,曾强调国际委员会暂行市政府的职权,后来又多次表示愿意与日军合作,恢复水电就是一个善意之举。此外,国际委员会更要面对20多万人每天的吃饭问题,那是一个极重的任务,所以日军当时也没有轻易提出接管安全区。

  但是对于日军来说,占领之下的南京城有这么一块“安全区”,而且是由外国人来管理着,他们是极不舒服的。第一他们觉得安全区里还藏了大量中国军人,那是对他们的安全威胁,第二他们对安全区里洋人们不断的抗议和对外披露他们的暴行,非常恼火。

  况且日军占领南京之后,南京变成一座死城,久久不能恢复生活秩序,这也让日本当局觉得颜面尴尬。而要恢复生活秩序,首先就要建立一个绝对服从自己的机构来替代国际委员会,可以说,日本人想建立起一个伪政权的想法,比谁都急切。

  三教九流的“自治委员会”

  此时,日本人的目光,落在了陶锡三身上。

  陶锡三,字宝晋,南京人,时年62岁,当时正在南京的汤山开着一家颇为高档的“陶庐浴池”。陶锡三早年曾在日本政法大学留学,回国后参与清末的新政,当过江苏省咨议局的议员、兼业律师。他同时又热心宗教,投身慈善,1927年退出政界以后,一边经营商业,一边担任着“红卍字会南京分会”的会长。

  这个“红卍字会”,创办于1922年,源于中国的一种民间宗教——道院,奉行“以慈展道”。成立的第二年,就赶上日本的关东大地震,所以“红卍字学会”做出的第一个大手笔是发动中国人给日本人捐款——后来真的给日本灾民送去了大量粮食和善款。或许是从那时起,“红卍字会”就给日本人留下深刻印象。在 1937年的这场中日战争中,“红卍字会”也一直在参与战地救援,事实上,在日军攻进南京之前,被击落的日军飞行员的尸体,也是由“红卍字会”掩埋的。在南京大屠杀后,“红卍字会”承担了主要的掩埋尸体的工作。

  当日军攻入南京后想建立一个伪政权时,他们发现根本找不到像样的人。一方面,南京城中有点身份的人大都已逃走,而剩下的,因见到日军的行为实在残暴,无人愿意出来承担这种角色。最后日本人找到的,多是名不见经传的下野官员、中小商人、留日学生和社会慈善团体的负责人。

  陶锡三一旦落入日本人的视野,就在劫难逃了。尽管他一再声明,“红卍字会”的宗旨是不问政治,但是,在日本人的刺刀下,只有唯唯听命。他出任了“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会长。“他是慈善组织的负责人,又与日本人有各种联系,或许,他也出于一种想法,总得有人出面为中国人做这种维护秩序的事吧。但是他一旦担任了这职务,也就不自觉成为了日军统治的工具。”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这样分析。

  “自治委员会”其他主要成员包括:

  “副会长”孙叔荣,一个曾在日本警备学堂留学,回国后当日语翻译,后因涉嫌担任日本间谍被国民政府通缉的人;

  “警察厅长”王春生,曾留学日本警察专科学校,回国后在南京当过警官,后被解职;

  “顾问”王承典,南京城一个从事拍卖业的商人,与南京下层社会混得厮熟,战争中又当上“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办公室经理;

  “顾问”詹荣光,曾在南京闹市区夫子庙一带卖仁丹,也帮助过西方基督教会在南京布道,粗通日语,日军进城后,成为日军的翻译;

  程朗波,南京商人,曾在南京商会任职;

  赵威叔、赵公瑾、王仲调:留日的中国留学生;

  许传音、罗逸民、程调元:都是“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委员,罗、程二位,因为不愿参加伪政权,乘乱逃出了南京,而许传音,作为南京红十字会的副会长,兼任了“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住房委员会主任。《南京沦陷八年史》一书的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盛鸿曾判断说,许传音恐怕是出于更好地救助难民的目的,不得不同意加入“自治委员会”。

  在当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秘书的金陵大学美籍教授史迈士曾感叹:“我们解嘲说,与国际委员会一起工作的,有美国传教士、中国基督教徒、德国纳粹商人、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卍字会和黑社会的三教九流”。而这个“自治委员会”的组成,就更“三教九流”了。

  “不当漢奸不晓得漢奸的苦”

  1937年12月23日,“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举行了第一次会议,1938年元旦的下午,他们在南京市中心的鼓楼广场召开成立大会,日军强令各难民所都要派代表参加,还要带上日本旗和伪政权当时用的原北洋政府的五色旗。

  《南京市自治委员会简章》规定了这样几条宗旨:“(1)解除人民困难;(2)回复地方秩序;(3)劝导工商复业;(4)恢复地方交通。”日本人把原来存放在南京市政府的米、面粉、食盐等拨给他们,后来又强迫“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把救济物资转交给自治委员会。

  这个时候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与自治委员会的关系,相当微妙。应该说,自治委员会同国际委员会是对立的。但是,从国际委员会的角度而言,它很少考虑自治委员会的政治色彩,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拯救难民的合作组织。用张连红的话说,“自治委员会与国际委员会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种密切程度是超过自治委员会与日本人的关系的。自治委员会的好多人就是国际委员会的人。在粮食运输,救助难民,埋葬尸体等等事物上,都有合作关系。”

  说到埋葬尸体,当时有红卍字会、崇善堂等慈善组织的掩埋队,自治委员会除了资助这些掩埋队,自己也组织了一个16人的掩埋队,4个月中,共掩埋尸体 9116具。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日军曾要求把江边的尸体推到江里了事,后来他们又重新掩埋。据战后远东军事法庭的判决书中提供的数字,掩埋队及其他团体所埋尸体达15万5千具——这个数字,后来成为南京大屠杀的最初统计数字。

  1938年1月5日,“南京市自治委员会”发布布告,将南京城区划为四个行政区,不久又增加下关区,这是建立从市到区再到保、甲的伪行政系统的开始。

  “自治委员会”做的另一项工作,是动员难民回家。但亲历过大屠杀的难民们怎么肯回家?日本当局又是威吓,又是利诱,一方面开始严格军纪管束自己的士兵,一方面又说,先回家的难民,每天每人可以发米半升。

  这时候的安全区里,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奇特的摊贩市场。当时留在南京的美籍教授,安全区的负责人之一魏特琳在她的日记中这样描述:“如果安全区之外的地方已经冷落成‘无人区’的话,那么安全区内的街道看上去像是热闹的‘大市场’——拥挤的人群、各种各样的买卖。”然而,摊贩们卖的东西,大都是从商店里抢来,或是从无主的住宅中盗来的。魏特琳写道:“在拥挤的上海路上,数十个小贩在路边兜售赃物—— 衣服、被褥、布匹、各种盘子、花瓶、铜器等等。我们还看见,男人们挑着床架、门框、窗户和家具。所有的不法分子忙碌着,没有什么约束。”这真是战争之下人性的一种畸形映照。现在,自治委员会强制解散了这个市场。

  为了把难民驱赶出安全区,自治委员会的头目们带领警察与打手,烧毁难民居住的棚屋,捣毁炉灶,切断难民的粮、煤供应,在这种情况下,2月14日,“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宣布改名“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这个安全区,也终于关闭了。2月23日,拉贝离开南京。

  当年藏身安全区的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辎重营中校营长郭岐在他的回忆录《陷都血泪录》中,回忆到自治委员会派来小青年到难民营,用发一袋“军米”作奖励,动员难民们搬出难民营的情形。

  难民们都不相信:“米在哪儿呀?你先出去领来给我们看!”

  这些小青年,当下就涨红了脸,嗫嗫嚅嚅地说:“是他们叫我们这样说的嘛,究竟有没有米发,连我们也不知道呀!”难民们哄堂大笑。

  给日本人做事,并不容易。一次,日军特务机关要求伪警察厅长王春生选送500名中国妇女做慰安妇,王春生没能如期完成。日军特务机关长当场打了王春生两个耳光,不久,他的警察厅长也被日本人免了。

  说到给日本人送慰安妇,自治委员会中出力最大的是曾在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当过办公室经理的王承典。王与南京的下层社会十分熟悉,于是找到一个对办妓院很在行的黑社会中人,名叫乔鸿年,陪同日军特务在各难民所到处搜索中国妇女。从1937年12月 18日到20日,他们就强征了300名妇女。史迈士曾亲眼看到“我们办公室经理的代表”(指乔鸿年)到了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眨眼功夫就叫出 28个妓女!”——这就是史迈士叹道国际委员会中有“黑社会的三教九流”的由来。

  张传红指出,在大屠杀期间,自治委员会中有一些人,是卖身求荣的,他们帮日本人在南京设慰安所。不过,做这种事的都是一些小人,不是自治委员会会长级的人物。

  在当年德国驻华大使馆的档案中,有一份署名罗森写下的报告,透露出自治委员会副会长孙叔荣在会见他时,悄悄倒的苦水。这位副会长说道:我上过日本的学校。有好多年我是中国家庭里的日语教师,就是说,我也不是一个富人。我的房子于太平路附近。我将近70岁的大哥是被大火吓死的,我的侄子是被日本兵用刺刀刺死的。人们可以想象,我是多么痛苦……。

  郭岐还记载了大家口口相传的两个自治委员会的人的对话。其中一个人问另一个: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东一下西一下的,是否真的当了漢奸呢?

  另一人答道:不当漢奸不晓得漢奸的苦,他妈的!哪个王八蛋再当漢奸!

  欠下的债,历史总是要你还的

  除了驱赶难民出安全区,自治委员会的另一重要任务是登记户口,甄别清查散落的中国军人,而且实行“五户联保”, 也就是说,凡是住在南京城里的难民,如果有一家查出一名有问题人员,那么这五家都要连坐,大难临头。这也是郭岐他们最咬牙切齿的事。

  郭岐在领取“良民证”时,曾几次遇险。一次一个漢奸突然问他:你是哪个部队的?他若是脱口说出自己的番号,就完了。还有一次在街上,一个日本人操着极流利的中国话与他搭讪,但郭岐凭直觉感到这人是日本人,没有搭话,后来他看见这人上了日本人的车。

  自治委员会当时对于非南京籍的难民,在甄别完身份后,会发放证件,让其出城。郭岐就是这样化装成商人最终通过南京城门投向自由天地的,他甚至还设法带出了四支手枪。后来,他又找到了部队,重新投入到抗日的战斗序列中。

  然而留在南京的自治委员会会长陶锡三,却觉得日子简直过不下去了——他的家竟然让日本人抢了。1938年1月24日的时候,他曾经以“年高体弱多病” 为由,提出辞职,但日本人未准。1月29日,他的住宅就被日军洗劫一空,连陶家佛堂中存放的佛教和道教的经书都不能幸免。陶家的人后来在地上拾到日军遗留的一张明信片,上写着“中岛本部部队野田支队天野队长天野乡三”,据此陶锡三要求日本特务机关查询此事,但拖了多日后,日本人说“不知,无从查询”。

  是不是日本人因对陶锡三提出辞职不满,借机打击报复?张连红认为,倒不一定。他判断,是当时日本军方对自己的士兵已经控制不住,“这才恐怖,连协助日军维持秩序的自治委员会会长的家都要抢,说明多么混乱,屠杀抢劫有多么严重。”

  陶锡三于2月10日再次提出辞职。他的辞职书写得很酸楚:我已于元月25日向委员会提出了我的辞职申请……我已两个月没有尽义务了,也没有关心委员会的工作……“锡三笃信神权,办理道院、红卍字会,历十有六年,向守令章,不闻政治。此次为维持治安,追随日人之后,本已推举正副会长有人,乃在领事府集会时,忽被前机关长佐方先生临时变更,推重锡三,田中领事等从而赞助。虽声明卍会职员不能参与政治,固辞不获,勉暂担任,以让贤能,曾经当众声明。孰知冥冥之中,已受谴责,午夜焦思,百感交集。……”

  日本人后来让副会长孙叔荣继任了会长。但是,孙叔荣的会长做得很短。1938年3月28日,日本人又扶植起一个新的伪政府——以梁鸿志为首的“维新政府”,自治委员会仅存在了三个多月,就被抛弃了。

  而“维新政府”也不过存在了两年,到1940年3月30日,它又被日本扶植起来的汪伪政府所取代。

  1945年日本投降后,全中国都在清算漢奸。1947年3月25日,在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军事法庭上,郭岐作为南京大屠杀的证人出席到现场,一个小时的证言宣读下来,全场鸦雀无声,几乎人人热泪盈眶。三天后,谷寿夫被执行枪决。

  而在大约一年前,1946年的4月,陶锡三被法庭判处了两年徒刑。“以他当过自治委员会会长一职,可以说是漢奸头子,这个判决是轻的。”张连红说。 “陶在汪伪时期还出任过日本人办的‘大民会’的副会长和汪伪的‘立法委员’。但实际上都是空衔,他没做什么事。我们从历史资料上也查不到他利用职权谋取自身利益,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记录。”

  陶锡三于1948年4月刑满出狱,两个月后,在南京病逝,终年73岁。作为一个历史中的人物,他可能在历史大浪涌来的时候,无力以身抗拒,只能选择随波逐流,以图自保。但历史终究会让他为他的选择付出他的代价。

  四、伪军:摇摆中枪杆子

  面对广阔的中国国土,日益陷入泥淖的日本,把枪杆子交给了另一群中国人。然而这支夹缝中的枪杆子却时时随时向而摇摆。


  1938年7月6日,天气溽暑,要在平时,正是放暑假的日子。可北京通县的一所校园内,却人头攒动,场面熙攘而略显混乱。少数掌事的人正紧张忙碌着,而大部分人的脸上则是陌生奇怪的表情。稍许奇怪的还有,当抗战开始,多数学校都已纷纷南迁的时候,一场特殊的开学典礼一会儿就要在这里举行。

  这所学校就是刚刚成立的华北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齐燮元原是北洋军阀头目,他在七七事变之前就已与日本军方往来密切,后担任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治安部总长,负责军队、警察事务。1938年4月19日,为组建华北治安军,临时政府发布“会字第一百七十五号令”,开始着手筹备军校,并让齐燮元兼任校长一职。齐闻令后,“于即日就职”,并在“友军”相助下,迅速筹办一切。于是,不足半月,华北陆军军官学校就已“在通县校址组织成立,开始办公”。

  又仅仅十日后,经过投考、笔试、口试一系列程序,被“录取”的百余名学员便稀稀拉拉地出现在学校成立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上。由于学员人数太少,伪临时政府治安部不得不于6月底7月初,“续招新生二百八十名,并规定于北京、天津两处设招生办事处”,开始了第二次招考。

  于是,当7月6日,齐燮元对着台下表情各异的近三百名学员说,祝贺各位被陆军军官学录取的时候,我们不清楚主席台上的齐燮元及台下的众多青年,心情是否会因这个仪式而感到欣慰。我们只是知道,这已经是该校短短两个月来的第二次新生开学典礼了。

  “建军”

  起初,日本欲凭借其经济和军事上的暂时优势,在中国战场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以尽快结束对华战争,好集中精力应付他未来在亚洲大陆扩张的预设对手—— 苏联。因而,七七事变后的一段时间内,军事上势头正盛又颇为自信的日本军队,于其占领区内只是临时拼凑起伪治安维持会,处理地方政务。对伪军反而并不重视,没有大规模收编投降的武装团体,更没有在关内建立一支正规伪军的打算。

  甚至直到1937年年底,在颁布的《军占领区治安维持实施要领》中,依然这样规定:“中国投降的武装团体,解除武装后使之归农或当劳工”,对一般的土匪,怀柔使其归顺后,“使其另谋生路”。

  据资料统计,当时华北负责治安、警备的伪军计有原国民党政府北平宪兵队一千余人,冀东伪政权保安队所组成的警防队三个团约四千人,其他零星还有各地县警备队、连庄会、民团、保甲等武力,况且还都属于自卫性质的武装,力量可想而知是相当薄弱的。另外,这些武力名义上虽为齐燮元统领,但实际由日军控制和指挥。

  对此,齐燮元亦感到不满。像大多数投敌的政客一样,齐燮元归顺日本也有着强烈的个人野心。自上台之后,他便积极培植私人势力,将其“心腹”、“密友”、“同乡”等关系密切人员安插在治安部要害位置。

  不仅如此,齐燮元还想另外建立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军队。于是,1938年,齐燮元向日本人抛出了一个“先设学、后建军”的方案。

  此时,日本速战却无法速决,中国广大的土地使得日军像被吸进泥泽一样,在对华战事中越陷越深。兵力开始不敷分配;有限的军队只能控制各中心城市及重要交通线,而八路军乘机在其缺乏控制的农村展开活动,使得日军前后受困。人力补充不及和兵力不敷运用的难题,日益严重地困扰着日军。于是,日本改变了初期的策略,开始重视在伪政权下编组伪军的政策。

  正因此,日本很快同意了齐燮元关于筹建军校的提议。1938年5月1日,华北陆军军官学校在通县成立,后来,华北治安军的下层干部便差不多都出自这里。此后,为满足伪军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华北陆军宪兵学校、华北陆军军士教导团、华北陆军军官队及治安军各专业班队也都陆续建立起来,也拉开了华北治安军组建的大幕。

  政治的失意者

  在华北陆军军官学校的开学典礼上,众多新生并没有太多欣悦的心情来笑对台上的官员们,反倒齐燮元是得意的。因为待华北治安军的大旗一树,他便是该军总司令,而到时他的势力将覆盖整个华北沦陷区。这是他早年的夙愿,但在他的年轻时代,他也许不会想到早年抱负的达成,竟要由一个“漢奸”的身份来换取。

  晚清秀才出身的齐燮元,自决意从军之初,便已表露了远大的志向。资料记载,“其人自视颇高,不愿居人下,久思独树一帜”。1930年,齐燮元在中原大战时跟随阎锡山,任江北招讨使。兵败后,他从此隐居在天津租界,颇有郁郁不得志的感慨。1937 年华北沦陷,齐燮元便想借助日本人的力量,“造成个人的势力,以遂其封建割据的野心”。

  齐燮元的建军计划,显然是有意仿效黄埔的模式,功成之后,他以校长自任,大权在握,到时即便面对日本人也不用再屈服。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他的这一计划显然没有得到青年的热情响应。

  虽然治安部规定,华北陆军军官学校“专招收高中或同等学校毕业之学生”,但“漢奸”的名声往往令真正的学生望而却步,以至于前去投考的,“有些游手好闲的小流氓,也有些小公务员,也有青年的旧军人,其他杂牌伪军警防队的勤务兵都能报名投考”,成分极为复杂。即便这样,第一次招考,报名并笔试及格者也只有177名,由于人数太少,口试时全部被录取。一个月后不得不又一次组织招考,第二次招考,合格者268名,而实际报到者远不及此数。在华北其他军校,从各地强征而来的学员入校后,“坚请退学”,或逃之夭夭的例子也屡见不鲜。齐燮元这一理想的“建军”模式,从一开始便举步维艰。

  然而,军校征收学员的困难,却没有阻碍接下来伪军数量的激增。当日,像齐燮元一样在国民政府中因仕途失意,转而投伪的军队将领并不在少数。如原东北军将领鲍文樾、胡毓坤,西北军将领刘郁芬、郑大章、门致中,保定军校出身的叶蓬、任援道。这些将领在国民党政府中往往是非主流的军人,“时常感受到被黄埔嫡系歧视或压迫,或与其他国军冲突及私人恩怨,或不受重用,因而投伪”。而即使是中央军嫡系顾祝同部的高级军官潘干丞,也因内部人事嫌隙而投伪。

  中央军内部派系的倾轧,并没有因为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而有所缓和,蒋介石借日本人之手,消灭旁系势力反而是常有的事情。例如,台儿庄战役中被严重削弱的孙连仲军队,大捷后便失掉了42军的番号,而一直不肯出战的汤恩伯却风光无比。这样的待遇总会让许多非嫡系的军人感到寒心。

  后来任伪军第二方面军总司令的孙良诚便是因此而投日的。孙本是西北军的一员悍将,所率部在西北军中素有铁军之称。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土崩瓦解,孙亦失势。抗战时,孙良诚奉命接受汤恩伯指挥。1941年汤恩伯将孙调为第十五集团军副司令,实欲借机吞并孙部。孙良诚拒绝后,汤恩伯则在对其军费补助上有意为难,常常供应不给,孙“处此境地便觉已是日暮穷途”。1942年,汤又免除孙良诚鲁西北行政公署主任职务。孙良诚不满中央军嫡系的刁难,屡被日军攻击后, “顺时就势,佯装战败被俘”。

  投伪军官中,因个人野心,卖国求荣的,“漢奸”的名声自然不冤;有些固然是受到多方逼迫后委身于伪政权的,但又何尝不是出于自存自保的私心呢?他们清楚惟有军队才是自己的身家,一旦在抗战中拼完,自己也就一文不名。而投伪后,不仅可以保住队伍,还可以从日本得到精良的武器装备,丰厚的粮饷,反倒充实了自己的力量。孙良诚的幕僚王清瀚就曾私下表示:“当漢奸是为了扩充实力,积累政治资本,只要目的已达,即相机反正。”

  基层力量

  除中央军投敌的之外,地方武装力量也是伪军的重要来源。

  沦陷区内,基层乡保长武力经常是连名称都未更改,便和平地转变到伪政权属下。日军为了便于统治,常利用中国既有的地方势力,对保甲长采取怀柔与强硬控制并行的政策。乡保长降日的原因除了个人利益外,也很难排除保卫家园的苦衷,“许多保甲长为了幻想保全地方,不受糜烂,是会向敌人敷衍的”。在那个混乱的年月里,这些基层的武装头目往往有着极为复杂的心态。《伪军:强权竞逐下的卒子》一书中写到: “保甲长即使背负着漢奸的耻辱,也有对日军逆来顺受的顺民思想,也由于他们害怕国军不能容纳,又怕抗战会失败,始终存在着观望的心理。”

  另外,一些民间武力及帮会、秘密宗教武力等也往往是日军争取的力量。这些民间武装领导人通常是当地有声望的士绅,他们为了维持地方秩序,建立伪政权和伪武装。例如曾任军职的郭绍绪,在日军占领豫西伊川县的家乡后,“为使乡亲免遭更大的祸害,他出任为团长。”

  至于各地的帮会、秘密结社,态度上则极为复杂,“有亲日的,亦有被赤化者”。七七事变后,在日军军事压力下,某些帮会也被纳入治安肃正和治安强化的道路,成为伪军。如豫北滑、淇、封等县伪军多由会门操纵,许多会门被日军收编,如天门会、一贯道、圣贤道、天仙妙道等。山西西南部绛县一带很是普及的红枪会,约有武装二万人。日军到来后,便以红枪会会长出任绛县伪县长,红枪会成员随之成为该地领导阶级。而苏南地区盛行的青帮、红帮、刀会等封建帮会,也是日本与国、共两党不断争夺的势力。

  1940年汪伪政权建立后,伪军人数也从1938年的78000人急剧上升到了145000 人,而日本投降时,这一数字甚至达到了200余万,远远超过了在华日军的人数。他们有为生计所迫投敌的,有为了保全身家生命不得不降日,也有部分流氓或土匪头子,为了升官发财而投伪的。1941年,豫皖苏边区有超过二万人的伪军,领导者有地方豪绅、退伍军人、甚至部分土匪、流氓、地痞。其内部成员及装备都不一致,各有系统。有单纯为自存自保的,多数人则各怀鬼胎,故有利害冲突时,彼此矛盾也十分尖锐。

  左右摇摆

  1942年,孙良诚投伪之时,曾以三件事要求日方允诺,即“不打重庆队伍”、“不要日籍顾问”、“不直接受命于日军”。孙良诚在投伪之后,也依然与国民党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43年5月,孙良诚通过张雪山向蒋介石转告,自己在南京参加军事会议时,将继续与吴化文、张岚峰“团结一致,以待时机”。

  如果说孙良诚部因为实力较强,在国、共、日三方夹缝中还有些自主空间的话,那么更多战斗力差的伪军队伍,在政治立场上左右摇摆的特色则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地方武装,日伪军来时,他们打起伪军旗号守住据点,日伪离开,他们又主动恢复国军旗号。 1944年,豫西土匪首领李万如到豫西发展时,就公开宣布他是两面吃:“如果国民党不再回来,日军长期占领,他带有汪主席给他的新中国33军军长的印信。要是国民党回再回来,他还带有蒋委员长给他的豫西国民党军22纵司令印信。不管谁来都能存在。”

  在国、共、日伪激烈斗争的地区,如苏南茅山、丹北等地的伪地方武力与伪基层政权为了自保,也常随着该地区各个强权间的实力变化。1940年当中共不再将这些人视为漢奸之后,“他们也暗中向中共诉苦,答应掩护中共人员,并为中共征收救国公粮。但若环境不利于中共,他们就疏远中共,倾向伪方。”(《伪军:强权竞逐下的卒子》)

  像孙良诚一样,多数伪军都与国民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国民党为发展沦陷区势力,也常暗通收编伪军。1940年之前,直接策划伪军反正是其主要目标。但此做法容易引起日军攻击,被反正的伪军有覆灭之虞,这样,国民党不仅难以在沦陷区发展实力,还要负担大量反正伪军的经费开销,风险及负担都很大。

  后来国民党将政策调整为“以敌养伪,以为我用”,即策动伪军长期埋伏,不急于反正,并利用日伪资源供养他们。1942年,蒋介石在给安徽李仙洲部的密令中,便认为处理伪军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和伪军保持密切联系,运用伪军配合反共;中策是和伪军保持一般联系,令其待机反正;下策是策划伪军反正,增加军费开支。

  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共产党在和平收编伪军上则困难重重,为了迫使实力较弱的伪军屈服,共产党在抗战早期往往采用直接攻打或威吓的方式,结果并不理想。百团大战后,日军与伪军合作,加强扫荡,使共产党军队的发展遇到严重挫折。这时,共产党汲取之前僵化政策的教训,开始详细调查伪军的家眷、身世、其兴趣爱好、朋友关系等,通过其家属、亲戚、朋友,间接鼓动他们抗日,或寄送信函暗中争取,使其就地潜伏于日军处。积极向伪军内部渗透,“以敌养伪,以为我用”的策略同样被共产党所采用。共产党利用地下党组织积极吸收伪军军官入党,与伪军建立联系,但并不要求他们立刻反正,“争取长期埋伏,求得将来的有利时机”。

  1945年5月,中共方面就曾派人到孙良诚处,劝说孙及其部下赵云祥、王清瀚投共。孙良诚苦笑说:“我当了漢奸,脸上已经抹了一道黑,现在又叫我投八路,给我脸上再抹一道红,我孙良诚岂不成了一个花脸。”此事暂时作罢,但孙却没有堵死与中共联系的管道,让中共人士留在了王清瀚部。

  结局

  抗战临近结束,国、共在对伪军的争取上展开激烈的争夺。考虑到当时国民党军事上的优势,绝大数伪军选择了投靠国民党。然而国民党并没有对伪军一视同仁,因此国民党对于实力较强的伪军予以收编,而对武装或战斗力差的部队则采取了淘汰裁编的策略。

  在政治与人际的考量下,那些缴出兵权,或是实力差的,或是因人事纠葛的因素,被法院或地区最高指挥官以漢奸的罪名判处死刑及各种徒刑的,也比比皆是。

  1945年,已失掉华北绥靖军总司令位子的齐燮元,日本投降后随即被捕。在审判庭上,与中央军嫡系没有太多联系的他,只能强辩说,汪精卫、蒋介石才是漢奸,他们都听外国人的,而“我齐燮元不是漢奸,我只听我自己的”。然而这套理论并没有阻止他作为漢奸被处死在南京雨花台。

  日本投降后,孙良诚接受蒋介石的命令,在原防地驻守,“等待接受整编”。按照部署,孙重归汤恩伯指挥,孙良诚再见到汤时,却被汤以“胜利者的姿态”,很是“嘲弄了一番”。

  原本杂牌军投伪的部队被国民党整编过来后,与中央军嫡系的矛盾再一次被树立起来,这为后来他们又大批反蒋投共埋下了伏笔。有台湾学者甚至认为大量被裁伪军后来投共,是造成蒋介石在大陆失败的主要原因。此说虽有些牵强,但那些曾经的“伪军”,确实又在一点点影响着国民党的前景。

  附:“伪军”概念及组成

  “伪军”是个群体的代名词,他们是指1930年代至1945年抗战结束时,曾经接受日军或伪政权赋与番号的中国武装团体。典型有黄淮平原的孙殿英、张岚峰、孙良诚与庞炳勋,山东地区的吴化文、张步云,以及兼有国军与伪军番号的赵保原,内蒙地区的李守信集团,江苏地区的郝鹏举、李长江集团与任援道等。

  伪军的组成,除了各个政权的正规军,也包括特工、部分掌握军权的中央与地方文官、地方的保安队、自卫团、帮会、秘密宗教、土匪、甚至部分拥有武力的基层乡保长等等三教九流人物或团体均是。可以说伪军是个庞杂、分散,甚至有时互有渊源、互相勾结或斗争的群体。

  伪军的形成与数量是依据日本在中国及世界局势发展的需求而有所转变。九一八事变迄七七事变前夕,日本对伪军的措施是组建伪满洲国与内蒙两个“国家”的正规军及其他武力,以保护伪政权。冀东伪政权的伪军是非正规军的自卫武力,目的是保境安民与协助日军与伪政权维护治安。1938年华中成立“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后,日军已有在中国长期作战的打算,故让任援道组建正规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从中国抽调部分到外地作战,在华兵力不足,必须运用更多伪军,刚好许多国民党杂牌军及其他地方武力面临困境,加入伪军,造成伪军数量大幅膨胀。(资料来源:刘熙明著《伪军:强权竞逐下的卒子(1937-1949)》)

华尔街进行全球洗劫 中国千万小心


一百多年前,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有了顺差,情况是怎样?

鸦片战争前,我们被动地参与了世界贸易,当时,英帝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而我们还一直保持着以农为本、以地为本的自给自足经济,双方贸易的结果,却是他们的贸易出口额与我们的出口额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给我们遭成了巨量的白银入超,由此,白银顺差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英帝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大量的鸦片种植和贸易,印度种鸦片,再到中国来销售,用毒资来冲抵白银顺差!当我们拯救生命、惩治毒贩、禁止毒品贸易时,白银的断流动摇了他们的殖民结算,于是帝国愤怒了,狗急跳墙,用“暴力掠夺”取代了“自由贸易”!一战而成,他们的逆差(也就是我们的顺差)被迅速抹平,甚至反超有盈余!“财富效应”更是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变本加厉,强盗比商人来得更直接!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又有了顺差,情况又会怎样?

我们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与美帝国的顺差也是世界第一,这是通过生产一箱箱的货物换来的,相比以前的贸易结算,这时代是用纸币或信用证换成了白银,但性质依旧没变,唯一改变的或许就是:以前的白银会断流,如今的纸币美元不会断流(人有多大胆,币有多大产)!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和流通货币,美帝国躺在铸币税上,一劳永逸、恶性消费,可以无限地扩大货币信用,“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问题”,非美元发行区都成了奴役的对象,穷兵黩武,把战争当成生意做,把军事开支、财政赤字淡化在贸易赤字(他们的逆差)之下,种种指责他人的不是,国内公交、医疗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大棺材航母却还要游弋瞎折腾!入不敷出、举债过日,双赤字引发的天量国债,更是充当了助纣为虐的工具,即使美元不会断流,也难保美债不会断流,一旦全球摊派不成,阳萎不举,累积成恶性通胀,美帝国难道不会狗急跳墙?莫须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话题有的是,用战争去核销逆差(只有全球动乱才能突显美元“锚”的价值),这是西化国家的习惯做法,中国作为最大的债权国,也必然会受到核销洪流的强大冲击。

不管我们是被动地、还是主动地融入这个全球“化”的潮流,“化”的时代已来临,经济金融化,利润私有化,风险社会化,按揭证券化,财政赤字货币化,国际生活武力化……眼花瞭乱,借中医整体观的慧眼,能使我们看清这核心的毒瘤就是“债务”。

银行放款(债)收息,靠存贷差、靠收手续费过活,银行放贷的根本权利来源于储户的存款,所以,我们不能把贷款户所欠银行的债务,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属于银行自身的权益或财富,更不能因为银行有放债收息的收入,而把这些“债务”等同于象房子、存款一样能收租收息的“资产”或“财富”,从而允许银行进行债务、按揭的证券化,生成新的产品再全球销售。金融毒资产之所以“毒”,就是因为其根基原本就是一堆债务,不管是优级的还是次级的,它总是要还给债权人的,信用再好也有系统性的风险!私人银行可以对自己的自有资产进行支配,即使烧掉它的利润钞票那也是他的自由,而挪用储户的权益演化成其它产品,那就是大逆不道,不管经过评级公司如何地包装(无论是多少个A),许诺是如何地安全,可“债务”终究还是“债务”。如果说“债务”是储户身上扒下的第一层皮,那么证券化了的“债务”更是从其身上扒下的第二层皮,而风险的无限累积透支的必然是国家的最后信用。

“资产”已迷失其本义,把证券化了的“债务”等同于“资产”,并看作是可交易的“财富”,这就如同把“鸦片”交易看作是普通的商品贸易一样,一百多年前我们判定“鸦片”是毒品,事实和时间都证明这是人类正确的、必须的立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有理由要把“债务”界定为“毒品”,华尔街的所谓金融创新,其实就是把人脑中的“债务”洗成“财富”一词,然后进行全球洗劫,国际私人银行已彻底演变成制毒贩毒的主凶,一群群空心债权人,信用违约掉期(CDS)、雷曼债、精英债、股票累计期权(KODA)……销售到除美国公民、美国地区以外的所有角落,多斯文的剥削,比军事殖民省力多了。

一个有真本事的中医,我们常说他能铁笔判生死,病人未说啥,就先自我考试了,答案全由病家审批,这是他的功力、修炼使然,他的眼光、脾气……无不倾浸着智慧,所以,如果遇到一位脾气爆躁的所谓中医师,实在是没有搭识的必要,太欠火候!鸦片,债务在现实生活中有使用价值,前者有医用价值,后者有配置资源等功效,但即使它们有这样那样的作用和功效,也必须要在严密的监管下使用,这是贴上“毒品”标签的好处,非一般市场可流通!好医生是凡事拿捏都有个“度”的,慎之又慎,过了,就是另外一码事,把“有用”的利益错估成非凡的财富,那可是事关人命关天、民族存亡的大问题了。

印第安人的头皮算不算财富?杀一个印第安人取一块头皮,这不是一味药材!这是美帝国的立国基础!一块头皮,可以从政府那里换取货币财富100英磅(参见王小强著《史无前例的挑战P83》),政府花了点小钱,就收获了这块土地的合法性利益!土地包含着无穷的有用利益,而留下的现实,却是幸存的这些印第安人后人还只能生活在蛮荒地带,这也是留给他们最后的空间,自地理大发现,7000多万屈死的印第安人冤魂,相信在天有灵也会价值重估,营救“五月花”号的日子,该算是感恩节还是忘恩负义节?一个帝国,二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尽然参与了二百四十多场战争!天理人权何在?所谓的“美国利益”再大,无论是面对国内民众,还是面对整个人类社会,本质上就是一小摄人的利益,美国,如此透支的生活方式是这个星球人类所不能承载的。见树必须见林,这是一个中医师起码的眼光,“人是地球的财富”还是“地球是人的财富”?这是中医最起码的思辨体系,中医整体观点出的就是这样一条执“道”的路:人类可持续发展才是最大的利益,由此收获的才是真财富。

真财富就是正气财富,鸦片、印第安人的头皮、债务在历史长河中一路浮沉,通过它们可以更好地厘清财富的真谛。沉淀下来有生命力的必然是生产、服务性的财富,食品衣服、航天军工、水利设施是真财富,医疗教育等也都是真财富,而蒸发的必然是交易性财富,或指称为财富积分,虚拟经济有着伟大的力量,为泡沫起着推波助澜的强大作用!一桌子的人搓麻将赌博,究竟创造了什么真财富?只能理解为增加了维护社会秩序的成本,加上黄、毒、黑等的恶势力,则形成了不折不扣的邪气财富。一世界的人投机炒汇,究竟创造了什么真财富?在流动性泛滥的期货市场中寻价定价,只能是增加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金融衍生品规模数十倍于实体经济规模,这绝对是一个失控的泡沫,蒸发,会离我们远吗?玩一场财富积分而已!菲律宾曾是亚洲四小龙发家之前就阔过了的,金融洗劫之后,是菲佣托起这坚实的财富。“家务”,家里的主人做了,就不会计入财富之列,也就是《财富的革命》托夫勒所说的产消合一者,菲佣替代主人横扫劳务市场,所赢得的服务性收入,才是经得起考验的真财富。

货币是抽象性的,而财富又是具体性的。现代社会用纸币、信用卡来计量,实现货币与财富的对接,需要有更大的责任去维系的。粮食、苹果和水产品等实物性财富,储藏时间长了,会生虫变质失去价值效用,而一旦交换成银子或货币,这抽象性的价值就不会变质了,由此,钱物两清,制止假物、假钞、假卡等扰乱市场行为就需要有责任感。本金与利息,基于纸币发展而成的电子货币计量,更是抽象迷离,庞氏骗局,新入会的本金可顶替老会员所需利息及回报的支付,只要池中有钱,就可一直玩下去,麦道夫20年500亿美元,玩得不亦乐乎,正是钻了货币抽象性的空子,如果投资客看到他玩得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那几块具体的砖,早就把他煮了!法律管得住良民管不住老狐狸,可见责任的重要性。

中医,天降大任于斯,理论的系统性和实战的广泛性,炼就了她能把这财富看得透彻,做蛋糕是经济,切蛋糕是政治,这蛋糕“财富”要吃好喝好,只能靠整体观下的政治经济学,掰去一条腿的西方纯经济学走的只能是条瘸路。面对流动性的大洪水,“中国”,地球的继承者(汤因比语),她真实的含义就是“中流砥柱之国”,真财富才能砥柱中流。

华尔街进行全球洗劫 中国千万小心

一百多年前,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有了顺差,情况是怎样?

鸦片战争前,我们被动地参与了世界贸易,当时,英帝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而我们还一直保持着以农为本、以地为本的自给自足经济,双方贸易的结果,却是他们的贸易出口额与我们的出口额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给我们遭成了巨量的白银入超,由此,白银顺差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英帝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大量的鸦片种植和贸易,印度种鸦片,再到中国来销售,用毒资来冲抵白银顺差!当我们拯救生命、惩治毒贩、禁止毒品贸易时,白银的断流动摇了他们的殖民结算,于是帝国愤怒了,狗急跳墙,用“暴力掠夺”取代了“自由贸易”!一战而成,他们的逆差(也就是我们的顺差)被迅速抹平,甚至反超有盈余!“财富效应”更是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变本加厉,强盗比商人来得更直接!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又有了顺差,情况又会怎样?

我们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与美帝国的顺差也是世界第一,这是通过生产一箱箱的货物换来的,相比以前的贸易结算,这时代是用纸币或信用证换成了白银,但性质依旧没变,唯一改变的或许就是:以前的白银会断流,如今的纸币美元不会断流(人有多大胆,币有多大产)!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和流通货币,美帝国躺在铸币税上,一劳永逸、恶性消费,可以无限地扩大货币信用,“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问题”,非美元发行区都成了奴役的对象,穷兵黩武,把战争当成生意做,把军事开支、财政赤字淡化在贸易赤字(他们的逆差)之下,种种指责他人的不是,国内公交、医疗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大棺材航母却还要游弋瞎折腾!入不敷出、举债过日,双赤字引发的天量国债,更是充当了助纣为虐的工具,即使美元不会断流,也难保美债不会断流,一旦全球摊派不成,阳萎不举,累积成恶性通胀,美帝国难道不会狗急跳墙?莫须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话题有的是,用战争去核销逆差(只有全球动乱才能突显美元“锚”的价值),这是西化国家的习惯做法,中国作为最大的债权国,也必然会受到核销洪流的强大冲击。

不管我们是被动地、还是主动地融入这个全球“化”的潮流,“化”的时代已来临,经济金融化,利润私有化,风险社会化,按揭证券化,财政赤字货币化,国际生活武力化……眼花瞭乱,借中医整体观的慧眼,能使我们看清这核心的毒瘤就是“债务”。

银行放款(债)收息,靠存贷差、靠收手续费过活,银行放贷的根本权利来源于储户的存款,所以,我们不能把贷款户所欠银行的债务,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属于银行自身的权益或财富,更不能因为银行有放债收息的收入,而把这些“债务”等同于象房子、存款一样能收租收息的“资产”或“财富”,从而允许银行进行债务、按揭的证券化,生成新的产品再全球销售。金融毒资产之所以“毒”,就是因为其根基原本就是一堆债务,不管是优级的还是次级的,它总是要还给债权人的,信用再好也有系统性的风险!私人银行可以对自己的自有资产进行支配,即使烧掉它的利润钞票那也是他的自由,而挪用储户的权益演化成其它产品,那就是大逆不道,不管经过评级公司如何地包装(无论是多少个A),许诺是如何地安全,可“债务”终究还是“债务”。如果说“债务”是储户身上扒下的第一层皮,那么证券化了的“债务”更是从其身上扒下的第二层皮,而风险的无限累积透支的必然是国家的最后信用。

“资产”已迷失其本义,把证券化了的“债务”等同于“资产”,并看作是可交易的“财富”,这就如同把“鸦片”交易看作是普通的商品贸易一样,一百多年前我们判定“鸦片”是毒品,事实和时间都证明这是人类正确的、必须的立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有理由要把“债务”界定为“毒品”,华尔街的所谓金融创新,其实就是把人脑中的“债务”洗成“财富”一词,然后进行全球洗劫,国际私人银行已彻底演变成制毒贩毒的主凶,一群群空心债权人,信用违约掉期(CDS)、雷曼债、精英债、股票累计期权(KODA)……销售到除美国公民、美国地区以外的所有角落,多斯文的剥削,比军事殖民省力多了。

一个有真本事的中医,我们常说他能铁笔判生死,病人未说啥,就先自我考试了,答案全由病家审批,这是他的功力、修炼使然,他的眼光、脾气……无不倾浸着智慧,所以,如果遇到一位脾气爆躁的所谓中医师,实在是没有搭识的必要,太欠火候!鸦片,债务在现实生活中有使用价值,前者有医用价值,后者有配置资源等功效,但即使它们有这样那样的作用和功效,也必须要在严密的监管下使用,这是贴上“毒品”标签的好处,非一般市场可流通!好医生是凡事拿捏都有个“度”的,慎之又慎,过了,就是另外一码事,把“有用”的利益错估成非凡的财富,那可是事关人命关天、民族存亡的大问题了。

印第安人的头皮算不算财富?杀一个印第安人取一块头皮,这不是一味药材!这是美帝国的立国基础!一块头皮,可以从政府那里换取货币财富100英磅(参见王小强著《史无前例的挑战P83》),政府花了点小钱,就收获了这块土地的合法性利益!土地包含着无穷的有用利益,而留下的现实,却是幸存的这些印第安人后人还只能生活在蛮荒地带,这也是留给他们最后的空间,自地理大发现,7000多万屈死的印第安人冤魂,相信在天有灵也会价值重估,营救“五月花”号的日子,该算是感恩节还是忘恩负义节?一个帝国,二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尽然参与了二百四十多场战争!天理人权何在?所谓的“美国利益”再大,无论是面对国内民众,还是面对整个人类社会,本质上就是一小摄人的利益,美国,如此透支的生活方式是这个星球人类所不能承载的。见树必须见林,这是一个中医师起码的眼光,“人是地球的财富”还是“地球是人的财富”?这是中医最起码的思辨体系,中医整体观点出的就是这样一条执“道”的路:人类可持续发展才是最大的利益,由此收获的才是真财富。

真财富就是正气财富,鸦片、印第安人的头皮、债务在历史长河中一路浮沉,通过它们可以更好地厘清财富的真谛。沉淀下来有生命力的必然是生产、服务性的财富,食品衣服、航天军工、水利设施是真财富,医疗教育等也都是真财富,而蒸发的必然是交易性财富,或指称为财富积分,虚拟经济有着伟大的力量,为泡沫起着推波助澜的强大作用!一桌子的人搓麻将赌博,究竟创造了什么真财富?只能理解为增加了维护社会秩序的成本,加上黄、毒、黑等的恶势力,则形成了不折不扣的邪气财富。一世界的人投机炒汇,究竟创造了什么真财富?在流动性泛滥的期货市场中寻价定价,只能是增加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金融衍生品规模数十倍于实体经济规模,这绝对是一个失控的泡沫,蒸发,会离我们远吗?玩一场财富积分而已!菲律宾曾是亚洲四小龙发家之前就阔过了的,金融洗劫之后,是菲佣托起这坚实的财富。“家务”,家里的主人做了,就不会计入财富之列,也就是《财富的革命》托夫勒所说的产消合一者,菲佣替代主人横扫劳务市场,所赢得的服务性收入,才是经得起考验的真财富。

货币是抽象性的,而财富又是具体性的。现代社会用纸币、信用卡来计量,实现货币与财富的对接,需要有更大的责任去维系的。粮食、苹果和水产品等实物性财富,储藏时间长了,会生虫变质失去价值效用,而一旦交换成银子或货币,这抽象性的价值就不会变质了,由此,钱物两清,制止假物、假钞、假卡等扰乱市场行为就需要有责任感。本金与利息,基于纸币发展而成的电子货币计量,更是抽象迷离,庞氏骗局,新入会的本金可顶替老会员所需利息及回报的支付,只要池中有钱,就可一直玩下去,麦道夫20年500亿美元,玩得不亦乐乎,正是钻了货币抽象性的空子,如果投资客看到他玩得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那几块具体的砖,早就把他煮了!法律管得住良民管不住老狐狸,可见责任的重要性。

中医,天降大任于斯,理论的系统性和实战的广泛性,炼就了她能把这财富看得透彻,做蛋糕是经济,切蛋糕是政治,这蛋糕“财富”要吃好喝好,只能靠整体观下的政治经济学,掰去一条腿的西方纯经济学走的只能是条瘸路。面对流动性的大洪水,“中国”,地球的继承者(汤因比语),她真实的含义就是“中流砥柱之国”,真财富才能砥柱中流。

珍贵老照片: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记忆

珍贵老照片: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记忆

佚名





采冰:那个时候大家不用冰箱,蔬菜的冷冻就是靠河面上的冰块





北京紫禁城护城河上的采冰工人





那时候,北京的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学农劳动,这大概是在三夏麦收时节吧。





参加过学农劳动吗?那你一定记得这样的景色。





那个时候的“车”。





这样的“三轮车”恐怕早就不让上街了。





一位小脚老太太在孙子的搀扶下过马路。





这个是北京第一试验小学





孩子们眼睛盯着柜台里面的玩具依依不舍。

十三陵中学的学生去参加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