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
史海:被毛泽东亲自批示“永不启用”的开国元勋
戴季英
被毛泽东点名“不可救药”的戴季英
195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共产党河南省委员会关于开除戴季英党籍的决定》(2月12日作出),在肯定戴季英“有过相当贡献”的同时,指出他的四大错误:“表现在政治上严重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和反党的活动”,“表现在组织上严重的宗派活动与家长制统治”,“表现在思想意识上严重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和唯我独尊的权位思想”,“压制民主,抵抗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为严肃党的铁的纪律,纯洁党的组织,提高党的战斗力,省委决定并经中央和中南局批准开除戴季英的党籍”。此后,戴季英后半生似乎人间蒸发了。
1955年10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在做结论时说道:“谁不犯一点错误呢?无论是谁,总要犯一些错误的,有大有小。不可救药的人总是很少的,比如陈独秀、张国焘、高岗、饶漱石,还有陈光、戴季英。除了这样极少数人之外,其他的人都是能够挽救的,都是能够经过同志们的帮助去改正错误的。”
能和陈独秀等人被毛泽东点名批判,说明戴季英此人绝非普通人,但他的生平事迹却好像一个谜。笔者根据大量资料,试图还世人一个真实的戴季英……
一
戴季英,又名继英,1906年2月28日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松树岗程维德村,家庭比较富裕。他先后就读于武汉启黄中学、武汉省立第一中学,较早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7月,年仅20岁的戴季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武汉三镇知名的学生爱国运动领袖。1927年2月,作为武汉省立第一中学进步学生,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洪流。
1927年6月,戴季英受党委派,回家乡参加发动农民运动,担任中共黄安县委委员、代理书记。9月,中共黄安、麻城两县委发动了“九月暴动”。戴季英负责领导黄安各乡暴动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1月初中共鄂东特委决定武装夺取黄安城,戴季英当选黄麻农民起义总指挥部成员,同时兼任七里坪农民义勇队总指挥。11月13日晚10点钟,黄(安)麻(城)两县的3万余起义农民,浩浩荡荡地向黄安进发,14日凌晨4时一举突破城垣,歼灭了县警备队,缴枪100余支,活捉了县长贺守忠、司法委员王治平和一批土豪劣绅。
11月18日,大别山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黄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了,黄、麻两县的农民自卫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不久,由于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吴光浩、曹学楷、吴焕先、戴季英率领大部起义武装,到湖北黄陂县木兰山区坚持游击战争,由王树声率领少数人在黄、麻北部坚持斗争。
1928年春,黄麻起义武装余部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季英担任第7军党委委员,率部开始创建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5月,戴季英担任中共黄麻县委书记兼共青团黄麻县委书记,并兼黄安县地方武装指挥部总指挥,积极发动农民参加土地革命,发动青年农民加入红军,为“扩红”做出很大贡献。10月,他被选为中共鄂东特委委员。1929年12月,他当选为中共鄂豫边特委候补委员,参与了领导创建和巩固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1年6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成立,由沈泽民(茅盾之弟)任书记,戴季英当选省委委员,成为沈在方面的重要助手。1932年4月,戴季英任红四方面军25军74师政委,率部在皖西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主力被迫西征,戴季英所在第74师,留在鄂豫皖坚持斗争。这一时期,戴的战功是非常显赫的。
1933年3月4日,红25军侦悉敌马鸿逵(西北二马之一)第一○五旅进占河南省光山县郭家河村(今属新县),与汤恩伯第八十九师换防,决定趁马部由西北新调来大别山、人地生疏立足未稳,采取快速突击战术将其歼灭。3月5日傍晚,吴焕先向全军作了紧急动员,当夜秘密急行30公里,拂晓到达郭家河。此次战斗,以第74军为主力的红25军大胜,红军仅伤亡30余人,全歼国民党军两个团,毙敌二○七团团长马兆图、副团长吕宗文,俘敌二○五团团长马鸣及其以下官兵2000多人,缴获山炮1门、迫击炮8门、机枪12挺、长短枪2000余支、战马百余匹,副旅长马登科仅带60多人落荒而逃。
1933年4月8日,“颇有战将之风”的戴季英升任红25军政委,同时兼第74师政治委员、鄂东北游击总司令,成为坚持鄂豫皖根据地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4月中旬,红25军在潘家河村再次与国民党军作战,击退“清剿”区指挥官卫立煌所部4个的师兵力,共歼国民党军1个多团,使其围歼红军的计划破产。“郭家河战斗”、“潘家河战斗”已载入军史,戴季英的参与决策之功是不可抹杀的。
经此两战,红25军军威大振,迅速发展到1.3万余人。但是,也使左倾路线领导人(以沈泽民为代表)忘乎所以,命令红25军强攻敌重镇黄安七里坪。5月2日,红25军被迫攻打黄安七里坪,与强敌相持43天不下,被迫撤围。此役红25军伤亡6000余人,实力大损。7月,敌人调集14个师、4个独立旅共10万余人,向鄂东北发动第五次“围剿”。面对强敌,吴焕先、戴季英力主避敌锋芒,率部转战皖西北。途中,敌以3个师扼守要道,另以2个师又5个旅重兵合围,使红25军遭受重创,全军只剩3000余人……
在飘忽不定的游击战争中,部队每到一地,戴季英总是亲自召开会议,了解干部、战士的思想和执行纪律的情况,注重在斗争中选拔积极分子、发展党员,经常深入基层同战士谈心,讲革命道理。作战时,他总是身先士卒,亲历险境,与战士一起在枪林弹雨中冲杀。当时部队缺粮严重,他和战士们一样忍饥挨饿。看着他青黄的脸,警卫员悄悄寻来一点大米给他熬一小碗稀饭,他一口未尝,让警卫员将稀饭全部送给了伤病员……
然而,戴季英在红四方面军掀起的“肃反”运动中执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造成严重后果。郭家河战斗胜利后,中共鄂豫皖省委收到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发来的指示,提出要“消灭内部敌人”,“加紧肃反”,说如今到处都是“改组派”、“取消派”、“第三党”、“AB团”……戴季英积极贯彻执行。对此,时任红25军副军长兼第74师师长的徐海东深恶痛绝,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有一次,戴季英把第74师主力220团的政委、参谋长等49名党团干部捆起来后,拷打其中的一个连指导员,拷打逼供不成,又绑在板凳上用刑。问不出口供时,戴季英叫警卫员拉出去杀了。徐海东急了,忙说:“政委,一点儿口供都没有,为什么杀人家?”戴答:“你不懂肃反的事,没有口供,证明他是反革命坚决分子,不愿说出他们的组织来。”……最终,49个人都被杀了。
在红25军攻打七里坪的战斗中,沈泽民狂热地提出:“现在内部反革命猖狂,我们一面围城,一面肃反。”于是,著名的“七里坪火线肃反”开始了。七里坪是距黄安县城15公里的大镇,住着敌十三师6000多人,周围修满了围墙、壕沟、碉堡,还布上了层层铁网和鹿砦。前方攻打七里坪,戴季英却在后方大“肃反”,很多干部和战士都被当做“改组派”、“第三党”、“AB团”给抓起来了。此时,饥饿、伤亡、“肃反”的恐怖,严重威胁着围攻七里坪的红军。然而,中共鄂豫皖省委却发出通告,批评一些领导人在“肃反”中思想右倾,严令“对武装中的肃反还要加紧”。就这样,戴季英在第74师的“肃反”更加扩大化了。
二
1934年11月,红25军主力实施战略转移,部队进行了整编,戴季英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将士2800余人,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于11月16日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北上长征。
独树镇战斗,是红25军长征初期的关键性一仗,也是该军军史上辉煌的一页。这次战斗关系全军的生死存亡,在两军“狭路相逢”之际,红25军作为具有顽强战斗作风的“勇者”,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而立于不败之地,充分显示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进入伏牛山区后,红25军领导发现,该地区人烟稀少,粮食和物资匮乏,加之敌军跟踪而至,在这里建立苏区同样很困难。因此,军领导再次改变计划,决定转进陕南商洛地区。这时,敌军正分两路追击,并派兵控制了入陕的要道。在当地群众帮助下,红25军沿一条人迹罕至的隐蔽小路,直奔豫陕交界的铁锁关,一举突破了敌军在河南布置的第三道封锁线。
1934年12月10日,红25军进入陕西洛南县境,即在该县庾家河召开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区建立根据地,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中共鄂豫陕省委。鄂豫陕边界地区,包括陕西省东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河南省西部地区,该地区北靠秦岭,南濒汉江,地势险要,人民困苦,敌人统治薄弱。红25军到来之前,这一带就受过党和红军的影响,适合红军立足发展。当时,蒋介石还未能统一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军队的指挥。因此,红25军抓紧有利时机,广泛发动群众,很快在鄂陕边区建立了第一块根据地,初步奠定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基础。期间,戴季英历任中共鄂陕特委书记、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全程参加了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5年1月,蒋介石令驻河南、湖北、陕西3省国民党军以11个团的兵力对鄂豫陕边区发动第一次“围剿”。红25军在吴焕先、戴季英等率领下,以大回旋的行动南下郧西,北返洛南,东入卢氏,西转蓝田,扫除民团武装和反动政权。根据当地群众的迫切要求,他们适时提出“抗捐、抗债、抗粮、抗丁、抗夫”的五抗斗争,很快打开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局面。
1935年2月19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鄂西二天门召开常委会,讨论部队战略方向和行动议会。针对一些干部、战士认为“红25军无法孤军在鄂豫陕边界独立创建根据地,应入川会合红四方面军主力”的思想情绪,会上展开了激烈争论。在吴焕先力主、戴季英支持下,中共鄂豫陕省委终于统一思想,继续开创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3月10日,吴、戴指挥红25军在陕西洋县华阳镇石塔寺附近设伏,截击敌警备第2旅两个团,经激战击溃敌5个营,毙伤敌200余人,敌旅长张飞生受伤,俘敌团长以下400余人,乘胜开辟了华阳革命根据地。4月9日,又一举击溃警备敌第3旅,粉碎了敌人对鄂豫陕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4月中旬,蒋介石正调集30多个团的兵力,发动对鄂豫陕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扬言要在3个月内消灭根据地的红军。为反击敌军“围剿”,吴焕先、戴季英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先拖后打”的作战方针,率部每天行军百余里,日夜与敌周旋。6月,当敌人被拖得晕头转向时,他们挥师首先北上商洛,奔袭“鸡鸣三省”(鄂豫陕)的古镇荆紫关,打乱敌军部署。7月,他们又在山阳县袁家沟口伏击敌警备第1旅,以伤亡100余人的代价,取得毙敌团长以下300余人,俘敌旅长唐嗣桐以下14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40挺、长短枪1600余支的重大胜利。继而,部队转到外线行动,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兵锋直抵西安城南10余公里之韦曲(长安县境内),使敌人大为震惊。至此,宣告了敌人第二次“围剿”失败。
三
在威逼西安的行动中,红25军从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当时,蒋介石正在调集几十万大军向川陕甘边地区集结,企图将我主力红军围歼于川西地区。此时,红25军是向川西方向转移,还是继续坚持孤军北上?又面临着一次新的重大抉择。在这关键时刻,原中共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从上海经西安到达红25军驻地,送来了党中央的文件,并确切证实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和准备北上的消息。当晚,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长安县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根据党中央文件精神和敌情动态全面分析,主持工作的吴焕先、戴季英等决定:郑位三等同志留下领导部分武装,继续坚持鄂豫陕根据地斗争;红25军主力立即西征甘肃,以牵制陕甘边界之敌,策应党中央和红一、红四方面军北上。
中共鄂豫陕省委和红25军的领导,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通观全局,独立自主地作出继续西征北上的这一战略决策,是难能可贵的,它完全符合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党中央率领主力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也反映了以吴焕先、戴季英为代表的红25军全体指战员心向党中央、盼望与主力红军会师的急切愿望。
7月16日,红25军4000余名指战员从长安县沣峪口地区出发,离开鄂豫陕苏区,踏上了继续长征的道路。当时,部队进行了西征北上的政治动员,戴季英等提出的口号就是“迎接党中央”、“与中央红军会师”。
8月初,红25军攻占甘肃两当县城,随后翻越麦积山,攻占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县城。这一行动引起敌人极大震惊,急调部队回援。这时,红25军又大胆向敌纵深挺进,从天水新阳镇强渡渭河,攻克秦安县城,威逼静宁,切断了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安)兰(州)公路。红25军如一把尖刀,直捣敌后方,成其心腹大患。蒋介石从成都行营接连发出5道电令,调兵遣将,堵截、追击红25军。这样,红25军吸引和调动国民党兵力达20万人,有力地策应了主力红军在川西的行动。
8月15日,吴焕先、戴季英率部进抵静宁县城以北的兴隆铺。兴隆铺一带是回民居住地带,吴、戴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大汉族主义统治造成民族纠纷,汉回隔阂严重。因此,他们专门为部队规定了过回民区必须坚决执行的“三大禁令,四项注意”,把猪肉都作了处理,并派出手枪团和一部分回族战士先期进入兴隆铺,张贴标语、传单、布告等,进行宣传。部队进入兴隆铺后,吴、戴亲自召集当地知名人士和阿訇举行座谈会,宣传中共抗日救国主张及民族政策、纪律等,讲明红军只暂作停留,不征粮派款,不拉夫抓丁,解除群众顾虑。随后,吴、戴等在一片锣鼓、鞭炮声中拜访了清真寺,并赠送了匾额和礼品。红25军模范执行民族政策的实际行动,换来了回民的一片赞颂。后来,当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到达这里时,面对热情的欢迎,始知是吴焕先、戴季英及其领导的红25军种下的“善果”,对吴、戴称赞不已。
经过3天休整,在回族乡亲摆设香案的隆重礼送下,红25军离开兴隆铺,沿西(安)兰(州)公路东进,开始了西征北上的大周旋战略行动:先是攻克隆德县城,接着连夜越过六盘山,进抵平凉、泾川地区。8月21日,红25军在泾川县城以西的王村翻越王田宫塬,徒步涉河。当部队刚过一半时,上游河水陡涨,军部机关直属队及在塬上担任后卫任务的第223团被阻于河北岸。就在此时,敌第三十五师二○八团1000余人,由泾川县城沿着王田宫塬突然袭来,企图把红25军后卫部队压在河边吃掉。战斗中,吴焕先不幸牺牲。这位卓越的青年将领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
政委牺牲的噩耗传出,全军上下极度悲愤,战友们呼喊着:“为政委报仇!”纷纷冲向敌阵与敌展开肉搏,血战四五个小时,终于全歼尾追之敌,击毙敌团长马开基。
9月7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甘肃华池县豹子川召开会议,红25军领导进行调整,决定副军长徐海东升任军长,军长程子华改任政委,政治部主任戴季英改任参谋长,郭述申接任政治部主任。9月15日,经过20多天转战,红25军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平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26军、红27军会合。
进入陕北后,在“肃反”方面颇有经验的戴季英,历任中共陕甘晋省委常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局局长。
当时,中央红军长征已进入甘肃,越过六盘山。蒋介石调集十万之众,向陕甘和陕北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三次大“围剿”,妄图一举摧毁这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阻止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徐海东、刘志丹亲密合作,率领红15军团在甘泉县劳山地区、鄜县(今富县)榆林桥地区,打了两个大胜仗,消灭了敌人一个师又两个营,击毙了敌师长何立中,给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以迎头痛击。
在这大敌当前的紧要关头,受左倾路线影响,中共陕甘晋省委朱理治、郭洪涛、聂洪钧等竟然下令开展起所谓“肃反”,矛头直指红26军及其领导人刘志丹。一些人始则诬蔑刘志丹“右倾”,进而诬陷他是“右派”,“同国民党部队有秘密勾结”,最后干脆给他戴上“白军军官”、“反革命”的帽子。初到陕北不熟悉情况的戴季英只能“奉命行事”。一时间,凡是陕甘边根据地县以上干部,红26军营以上干部全都被抓了起来。
9月下旬,戴季英等人秘密命令红15军团保卫部立即逮捕刘志丹。刚好,那一天刘志丹因公去瓦窑堡,半路上碰到传递命令的通讯员。通讯员不知底细,把信交给了刘志丹。刘志丹看完信后,表现得十分冷静,为了不使党分裂,不使红军自相残杀,他镇定地把那封信交还给通讯员:“你赶快把信送到军团部去,就说我去瓦窑堡了。”说完,他翻身上马,一路飞驰,奔向瓦窑堡。他一到瓦窑堡便被戴季英投入监狱,备受折磨,连他的战马也被押了起来。据说,审讯期间,戴季英屡次亲自动手用皮鞭狠抽刘志丹、高岗,还把刘带着5岁女孩的妻子投入了劳改队。很快,强加给刘志丹的“罪状”下来了:一是执行“富农路线”,指土改中,刘对地主不搞肉体消灭,给富农以生活出路;二是“捎山主义”,指刘坚持农村割据,主张“有击更有游”,集中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不轻易冒险攻打大城市;三是“投降主义”,指刘在统战工作中积极争取国民党和地方反动武装中的一些人,等等。显然,这些“罪状”,只能证明刘志丹等坚持了党的正确路线。
陕甘边苏区的战士和革命群众怎么也不相信,出生入死打出革命根据地的这些领导人会是“奸细”!红26军、红27军等西北方面红军甚至在猜疑,从外面来的红25军是不是白军?一些地区的群众听说他们的领袖刘志丹被捕,有上千户逃往白区。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乘机捣乱,一些县发生了“反水”现象,根据地一天天缩小,出现了空前严重的危机。眼看红军内部就要爆发冲突,错误“肃反”造成的后果正在毁灭西北苏区!
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了陕甘根据地吴起镇。当了解到根据地的严重形势后,毛泽东立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并派出国家政治保卫局王首道、刘向三、贾拓夫代表党中央去瓦窑堡接管戴季英控制的保卫局。王、刘、贾出发前,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杀头不像割韭菜,韭菜割了还可以长起来,人头落地就长不拢了。如果我们杀错了人,杀了革命的同志,那就是犯罪的行为。大家要切记这一点,要慎重,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经过再三审查证明,那些“口供”,有极少数是坏人故意捏造事实、蓄谋破坏的,其余大都是戴季英等人搞逼、供、信所造成的假口供。于是,刘志丹得以出狱并恢复工作。随后,毛泽东严厉批判搞“肃反”的人害了“疯狂病”。在批评戴季英时,戴进行了辩解,周恩来怒斥:“像刘志丹这样的‘反革命’越多越好,像你这样的‘真革命’,倒是一个没有才好。”11月7日,中共中央举办释放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18人的宴会,毛泽东、周恩来亲自出席。11月30日,党中央决定处分负责肃反的戴季英、聂洪钧二人,撤销戴季英的职务,并给他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迫害刘志丹”,成为戴季英政治生涯上的“败笔”。
四
1937年7月,抗战军兴,南方8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留在鄂豫皖坚持斗争的高敬亭所部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高为司令员,戴季英担任副司令员。高、戴虽早在鄂豫皖时期就认识,却彼此猜忌,高甚至怀疑戴是党中央派来监视他的,戴也处处和高较劲。1938年4月,第4支队挺进皖中,在皖中、皖西党的负责人李世农、张恺帆等协助下发展游击武装。当年秋天,建立了一支由戴季英领导的游击纵队,下辖第1、第2两个大队,约2000人。为新四军第4支队的发展、壮大,戴季英是做过贡献的。12月中旬,戴积极推动高敬亭率部东进皖东、皖中敌后,取得了部分战果。
1939年5月5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任总指挥(副总指挥徐海东)兼指挥部前委书记,指挥包括第4支队在内的江北部队开赴津浦路西、路东地区,旨在打开皖东敌后的抗战局面。同年6月,高敬亭在安徽合肥被错杀,原第4支队一分为二:一部分兵力组成新的第4支队,由徐海东任司令员,戴季英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另一部分兵力组成第5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期间,戴率部挺进安徽巢县、相城地区参加抗日游击战争,屡有斩获。在徐海东病重时,他还代理过司令员职务,是第4支队的一号当家人。在张云逸领导下,戴季英率部参加了开辟津浦路西(以定远县藕塘为中心)、津浦路东(以来安县半塔集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的斗争。很快,新四军江北部队发展到7000人,初步完成了向皖中、皖东敌后的战略展开任务,为进一步创建皖东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实现了北与八路军战略协同、东与新四军苏北部队打通联系的任务。
戴季英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有一套,搞统一战线也不外行。
1939年12月,在蒋介石的策划下,国民党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桂系将领李品仙和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连手,频频对江北新四军挑起摩擦、制造流血事件,妄图切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把新四军江北部队完全消灭。时张云逸的妻子韩碧携幼子远之在安徽无为县襄安镇被国民党部队扣押为“人质”,向张云逸、戴季英施加压力。1940年3月30日,戴季英和张云逸联名致电安徽各机关、团体暨各界领袖。
通电有理、有利、有节,语气不卑不亢,使李品仙部在舆论上处于不利地位。随后,张、戴坚决贯彻党中央先击李品仙、后打韩德勤的方针:先集中主力于津浦路西,攻克定远城,取得反李作战的胜利;继而,指挥第4、第5支队和向路东增援的挺进纵队、苏皖支队,开展以半塔集为中心的反韩自卫战,从而取得了第一次华中反顽作战的重大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史称“半塔保卫战”,是开创淮南抗日根据地关键的一战。最终,国民党方面被迫将韩碧母子释放。后来,陈毅曾经高度评价过半塔自卫战的重大意义,视其为黄桥决战的序曲:“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才有黄桥。”这一时期,戴季英还是有一定历史功绩的。
五
是年11月底至1941年3月,戴季英同新四军的谭友林、郭述申等共10余人,从安徽涡阳出发,奔赴延安出席中共“七大”。到达延安后,戴季英一行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皖南事变你们都知道了吗?项英同志就是相信国民党,相信顾祝同,不听中央的话,不相信党中央,把椅子搬到顾祝同脚下坐着,顾祝同脸色一变,一脚把他踢翻了。最后,毛泽东说,你们来开七大,七大要等些时开,你们要先好好学习,学习党的历史等。于是,戴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42年底至1943年初,党中央直接领导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延安召开了西北高干会议,解决西北历史问题。毛泽东、任弼时、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开始清算“左”倾机会主义在西北造成的恶果。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纠正了1935年处理“肃反”决定中的错误之处,比较公正地指出:时任中共陕甘晋省委正副书记的朱理治、郭洪涛敌情观念过重,应负“肃反”主要责任。1944年7月,戴季英写成《鄂豫皖苏区红军历史》书稿,对鄂豫皖苏区的历史和自己的错误进行了回顾,说法还算公正。
1944年夏,日本侵略军为了挽救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发动豫湘桂战役。面对日军的进攻,国民党军队大多数是一触即溃,甚至是望风而逃,致使河南广大地区沦陷。9月,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暨八路军河南人民抗日军在延安成立,戴季英担任区党委书记、河南军区暨人民抗日军政委,王树声担任河南军区暨人民抗日军司令员。两人都是鄂豫皖时期的老相识,受命后立即率部向河南敌后挺进,创建了以嵩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45年2月,八路军河南军区正式成立,王树声、戴季英分别担任司令员、政委。在此前后,他们率河南人民抗日军第3、第4支队进入豫西伏牛山区,展开攻势作战,消灭日军、伪军的有生力量,并发动群众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在河南人民抗日军6个支队迅速展开的基础上,中共河南区委先后建立6个地委、专署和军分区。
河南军区在豫西的活动,很让毛泽东欣赏。1945年1月1日,毛泽东与前来祝贺新年的郭述申(当时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任该校第3部主任)等谈话,高瞻远瞩地指出:同敌人斗争要有长远准备。过去只顾眼前,扩兵筹款,不久根据地也搞空了。河南的同志做得对,他们把扩大的军队留在地方,已扩大了1万多地方部队。在此,可以说不点名地表扬了戴季英等人。同年2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五部、六部发起的报告会上讲话指出,“陕甘宁边区的作用非常大,……他们的队伍除新四军外,都是从这里出发的,最近王震又是从这里出发的,戴季英也是从这里出发的,北方的队伍都是从这里出发的。”可见戴在毛泽东心目中还是有相当分量的。
王树声、戴季英在豫西活动期间,还与国民党爱国将领高树勋结下了统战关系。高树勋后来能走上起义道路,与王、戴的工作也是分不开的。
王树声、戴季英率领河南人民抗日军进军伏牛山区,筹建抗日民主政府,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宣传党的抗日方针,积极扩大抗日根据地,这不仅震慑了国民党顽固派和当地土顽,而且给伏牛山区的人民带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
1945年8月,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奉党中央之命,王树声、戴季英率部和新四军第5师、八路军359旅会师。同年10月起,戴季英历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原军区副政委、中原军区第一纵队政委。他与第一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率部与兄弟部队一起,紧紧扼守中原战略要地,牵制住国民党相当多兵力,为我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的战略展开赢得了宝贵时间。
1946年7月,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开始。突围过程中,李先念、郑位三、王树声、戴季英等率中原军区部队集战略转移、战略牵制重任于一身,以机动灵活、英勇果敢的行动“四面开花”,不仅彻底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的企图,而且牵制了国民党程潜、刘峙、胡宗南3部共32个旅36万人的兵力,并在突围战役中以较小的伤亡予敌以重大杀伤,赢得了解放战争首战的重大胜利。
当中原突围各路部队胜利实现战略转移,即将进入兄弟解放区之时,中共中央根据全国战局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中原部队改变原定进入解决区的战略转移终点,在鄂、豫、皖、川、陕解放区外线牵制敌人,配合内线部队作战。王树声、戴季英表现出了高度的全局观念,从7月下旬开始,王、戴率部经过艰苦转战,创建了鄂西北革命根据地,王、戴分别担任鄂西北军区司令员、政委。在创建根据地和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过程中,王、戴所部与中原军区其他部队一起,以顽强的毅力,经受了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己之敌的残酷“清剿”和恶劣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从而有力地帮助了我陕北、华北、华东以及东北等解放区度过解放战争“战略防御”的艰难时期。
中原军区各部队顾全大局、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及为解放战争全局胜利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当年就曾得到了党中央和有关战区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与充分肯定。1946年5月上旬,周恩来在赴宣化店视察时就说:“同志们在敌人围困进攻和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在宣化店,拖住了几十万蒋匪军,毛主席曾多次表扬过你们。你们不要小看了你们坚持斗争的意义,有你们在这里,蒋介石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你们支援了东北战场,也配合了华北战场。在这场斗争中,你们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你们都立了大功。”对中原军区部队的危险境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亦曾作过最坏的设想。1947年11月,陈毅在河南汲县对新四军第5师部分干部讲话时曾直言:“中央是准备牺牲你们的,包括李先念、王震、王树声、戴季英同志在内。”
六
中原突围胜利后,戴季英担任过中共河南省委第二副书记、中原人民政府委员会主任等职。1949年10月,戴季英为之奋斗20多年的新中国诞生了,他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开封市委书记。当时,开封是河南省会。不过,他认为自己在挺进河南敌后时立下了丰功伟绩,应该成为中共河南省委第一把手,并且倚老卖老、自我标榜。1952年2月12日,戴被开除党籍,其“罪状”如前述《人民日报》所称,从此永远淡出人们的视野……
1959年11月23日,在戴季英被开除党籍7年半后,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通过《关于郭洪涛同志几个历史问题的审查意见》,推翻了1942年12月《关于1935年陕北肃反问题重新审查的决定》,对陕北错误“肃反”的责任重新作出结论,其中说陕北错误“肃反”事件,“应当由当时中央北方代表派驻陕北代表团朱理治等同志负政治上的主要责任,直接负责的是陕北保卫局长戴季英、陕北军委会主席聂洪钧”。中央监委的上述审查意见,后得到中共中央批准同意。于是,对“肃反”负有主要责任的帽子重新戴到戴季英头上。
1992年11月1日,陈再道上将在《人民日报》发表《大别山的红旗永远飘扬——纪念黄麻起义六十五周年》纪念文章,公开称呼戴季英为“同志”。这一声迟来的“同志”,表达了老同志对戴季英遭遇的同情,也是拨乱反正的声音。
1993年,原中共陕甘边特委委员、在中纪委副主任岗位上离休的张策,在《传记文学》第2期发表文章称:戴季英在“肃反”中虽然犯过错误,但他是我党一位出色的政治保卫工作者,他没有反党,更没有叛党。他是一位忠诚的布尔什维克,因党内的政治斗争,他成了牺牲品。后人有责任将戴季英在历史上的一些功过是非,客观公正地反映出来,这是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张策认为,红25军与中央红军是后来到陕北的,不了解当地情况,被陕甘晋省委的一、二把手朱理治、郭洪涛所蒙蔽。
1997年7月,《百科全书》出版,收入了“戴季英”词条,称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却有意识地没有配发。于是,有的军事历史学者慨叹:难道戴是见不得光的人吗?令人欣慰的是,全书出版时,戴还在世。
戴季英淡出人们的视野后,在郑州的河南省委家属院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真的应了“大隐隐于市”的古语。戴家乡的人纷纷写信给他,有谈过去的战友情的,有找他作证明的(证明革命经历),有为他鸣不平的。据说,有人甚至鼓动总书记胡耀邦,要他致信中纪委为戴平反。
文革以后,陈先瑞等红25军的老人还去拜访过戴季英,主要是为了撰写红25军军史的事。据说,戴看了初稿后,哈哈大笑:“就你们的水平,能写成这样,已经算不容易了!”
戴季英在“隐居”之时,勤于动笔,曾有本关于戴氏家族事迹的书出版。目前,已经年近百岁的戴季英仍然健在,对于过去的“肃反”错误,他仍然表示不接受。
2010年5月25日星期二
神秘网站专泄各国官方机密 每天贴30份敏感文件
最近,一个名叫“维基泄密”(Wikileaks)的网站名声大噪,原因是它在今年4月初披露了美国直升机滥杀伊拉克平民的视频。该视频共有800万人次的浏览量,让美军方十分被动。这家网站专门致力于“泄密”,平均 每天贴出30份敏感文件,但美国政府却拿它无可奈何,因为它“深藏不露”。
每天贴出30份敏感文件
《华盛顿邮报》5月19日对该网站进行了“揭秘性”报道。
“维基泄密”网站成立于2006年,但在2007年1月才首次在网络上露面。它一直自我标榜为:反对权力过度扩张的政府,支持公民活动家、记者以及其他挑战强权的人士。该网站自打运营以来,就让不少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头痛不已。
“维基泄密”虽然致力于揭露机密,但它自己却“深藏不露”:该网站没有公布自己的办公地址和电话号码,也没列举该网站的主要运营者的姓名,甚至连办公邮箱都没留。外界既不知道它的总部在哪,更不知雇员是哪些人。
据《华盛顿邮报》披露,该网站创立者为澳大利亚记者朱利安·阿桑奇,该网站由一些新闻记者、技术人员以及活动家来运行,内容可谓“兼收并蓄”。其核心管理人员有5人,其中一人名叫丹尼尔·施密特。施密特现年32岁,是一名德国人,生活在柏林。他长得又高又瘦,戴一副黑边眼镜,留着小胡子。此前,他在一家私人公司当网络工程师,后辞职专门运作该网站。和其他负责人一样,他实际上是在自己家工作,也不拿工资,尽管他是全职工作,每天工作数小时,几乎没有休息日。施密特有两台笔记本电脑,这就是他的办公工具。丹尼尔·施密特在接受采访时说,“"维基泄密"所传递的信息是,你要么自己选择透明,要么"被透明"。”
5名核心人员每天更新网站的内容,将网友上传的材料去芜存精。这些材料有1/3的被立即删除,其中包括一些人自己胡乱编写的所谓揭露性材料、恶搞的东西以及伪造的文件。其余的则由数百名专家来帮助审核。数百名专家中既有法律人士,也有笔迹鉴定专家和视频加密专家。当然,他们都是志愿者。平均每天约有30份敏感文件被网友贴到该网站上,供全球网民观看。
为了免遭人身攻击或吃官司,只有施密特和阿桑奇公开了自己在网站中扮演的角色。
首曝美军袭击平民视频
美国政府和军方的高度机密文件,经常受到该网站的“垂青”。有两起著名的泄密事件就是该网站“首发”。美国阿拉斯加州前州长佩林的私人电子邮件被黑客窃取之后,佩林的私人电子邮箱就被公布在该网站上。另外,美国中情局报告、备忘录以及监控录像,也能在该网看到。
今年4月,这个运行了3年的网站名声大噪,因为它发布了美军直升机攻击伊拉克平民的视频,吸引了全世界网民的关注。视频内容是,2007年美军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袭击巴格达的一群伊拉克人,造成数名平民死亡,包括两名路透社雇员。该视频共有800万人次的浏览量。
此前,五角大楼一直阻止该视频传出。视频传出后,4月5日,五角大楼声称对伤及无辜感到遗憾。
另据美国“反战网”4月13日报道,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批评“维基泄密”网站说,该网站“不负责任”,只是曝光整个战争中无甚价值的东西。按照“反战网”的话说,盖茨哀叹,“"维基泄密"可以发布任何它想发布的东西,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美国并非对该网站无动于衷,它想通过内部排查泄密者,防止机密文件进一步泄露。
2008年一份标注为“机密/不得向外国发布”的美国国防部评估报告说,“要考虑到"维基泄密"会获得机密的国防部报告”,因为此前已有机密文件发布在该网站上。该评估报告建议“认定、曝光、终止雇佣或采取法律行动来对付现在或以前的提供内幕者、泄密人”。有意思的是,该报告也被“维基泄密”泄密。
施密特说,他们还打算发布新的泄密材料,包括美国在阿富汗轰炸平民的视频,相信到时也会有上百万的点击率。
但是施密特称,该网站成立的初衷并非只是披露西方政府的机密,而是揭秘发展家极权政权的腐败和恶行。《华盛顿邮报》报道说,该网站的爆料也惹火了一些国家,一些企业也打算收集材料控告它。
不遵循平衡报道原则
“维基泄密”没有总部或传统的基础设施,该网站依靠服务器和数十个国家的支持者,做了很多事情。它的创始者说,那些上传材料的人也都是匿名。由于它本身具有秘密特征,“维基泄密”相对而言很少受到审查者、律师或地方政府的压力。
这个全球性的“泄密机器”也不受传统的记者规则以及平衡报道原则的限制,这点也让人深为忧虑。现在,主流的新闻媒体也密切关注该网站。
但是,该网站的盈利模式仍是个问题。直到现在,该网站的运营资金仍来自志愿者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据说费用每年为30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支付服务器和技术支持的费用。借助现在的超高人
每天贴出30份敏感文件
《华盛顿邮报》5月19日对该网站进行了“揭秘性”报道。
“维基泄密”网站成立于2006年,但在2007年1月才首次在网络上露面。它一直自我标榜为:反对权力过度扩张的政府,支持公民活动家、记者以及其他挑战强权的人士。该网站自打运营以来,就让不少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头痛不已。
“维基泄密”虽然致力于揭露机密,但它自己却“深藏不露”:该网站没有公布自己的办公地址和电话号码,也没列举该网站的主要运营者的姓名,甚至连办公邮箱都没留。外界既不知道它的总部在哪,更不知雇员是哪些人。
据《华盛顿邮报》披露,该网站创立者为澳大利亚记者朱利安·阿桑奇,该网站由一些新闻记者、技术人员以及活动家来运行,内容可谓“兼收并蓄”。其核心管理人员有5人,其中一人名叫丹尼尔·施密特。施密特现年32岁,是一名德国人,生活在柏林。他长得又高又瘦,戴一副黑边眼镜,留着小胡子。此前,他在一家私人公司当网络工程师,后辞职专门运作该网站。和其他负责人一样,他实际上是在自己家工作,也不拿工资,尽管他是全职工作,每天工作数小时,几乎没有休息日。施密特有两台笔记本电脑,这就是他的办公工具。丹尼尔·施密特在接受采访时说,“"维基泄密"所传递的信息是,你要么自己选择透明,要么"被透明"。”
5名核心人员每天更新网站的内容,将网友上传的材料去芜存精。这些材料有1/3的被立即删除,其中包括一些人自己胡乱编写的所谓揭露性材料、恶搞的东西以及伪造的文件。其余的则由数百名专家来帮助审核。数百名专家中既有法律人士,也有笔迹鉴定专家和视频加密专家。当然,他们都是志愿者。平均每天约有30份敏感文件被网友贴到该网站上,供全球网民观看。
为了免遭人身攻击或吃官司,只有施密特和阿桑奇公开了自己在网站中扮演的角色。
首曝美军袭击平民视频
美国政府和军方的高度机密文件,经常受到该网站的“垂青”。有两起著名的泄密事件就是该网站“首发”。美国阿拉斯加州前州长佩林的私人电子邮件被黑客窃取之后,佩林的私人电子邮箱就被公布在该网站上。另外,美国中情局报告、备忘录以及监控录像,也能在该网看到。
今年4月,这个运行了3年的网站名声大噪,因为它发布了美军直升机攻击伊拉克平民的视频,吸引了全世界网民的关注。视频内容是,2007年美军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袭击巴格达的一群伊拉克人,造成数名平民死亡,包括两名路透社雇员。该视频共有800万人次的浏览量。
此前,五角大楼一直阻止该视频传出。视频传出后,4月5日,五角大楼声称对伤及无辜感到遗憾。
另据美国“反战网”4月13日报道,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批评“维基泄密”网站说,该网站“不负责任”,只是曝光整个战争中无甚价值的东西。按照“反战网”的话说,盖茨哀叹,“"维基泄密"可以发布任何它想发布的东西,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美国并非对该网站无动于衷,它想通过内部排查泄密者,防止机密文件进一步泄露。
2008年一份标注为“机密/不得向外国发布”的美国国防部评估报告说,“要考虑到"维基泄密"会获得机密的国防部报告”,因为此前已有机密文件发布在该网站上。该评估报告建议“认定、曝光、终止雇佣或采取法律行动来对付现在或以前的提供内幕者、泄密人”。有意思的是,该报告也被“维基泄密”泄密。
施密特说,他们还打算发布新的泄密材料,包括美国在阿富汗轰炸平民的视频,相信到时也会有上百万的点击率。
但是施密特称,该网站成立的初衷并非只是披露西方政府的机密,而是揭秘发展家极权政权的腐败和恶行。《华盛顿邮报》报道说,该网站的爆料也惹火了一些国家,一些企业也打算收集材料控告它。
不遵循平衡报道原则
“维基泄密”没有总部或传统的基础设施,该网站依靠服务器和数十个国家的支持者,做了很多事情。它的创始者说,那些上传材料的人也都是匿名。由于它本身具有秘密特征,“维基泄密”相对而言很少受到审查者、律师或地方政府的压力。
这个全球性的“泄密机器”也不受传统的记者规则以及平衡报道原则的限制,这点也让人深为忧虑。现在,主流的新闻媒体也密切关注该网站。
但是,该网站的盈利模式仍是个问题。直到现在,该网站的运营资金仍来自志愿者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据说费用每年为30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支付服务器和技术支持的费用。借助现在的超高人
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
留神了:中国调整外籍人士在华居留规定
留神了:中国调整外籍人士在华居留规定
2010-05-24
文章来源:多伦多信息港
近年来中国公民的外籍近亲属来华探亲,投靠、赡养中国境内直系亲属,以及外籍华人、华侨将外籍子女寄养在中国境内等情况日渐增多,而按照现行规定,其中大部分人员可申请探亲类签证在华停留,签证有效期最长不超过1年,到期前可申请延期。考虑到上述人员在华停留的实际需求,公安部决定从2010年6月1日起,对其中需在华停留6个月以上、符合规定条件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人员,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可签发相应有效期限的居留许可。
适用人员1:中国公民和具有在中国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的外籍配偶、外籍父母及未满18周岁外籍子女。
便利措施:中国公民户籍所在地或主要生活地、永久居留外国人的常住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可凭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签发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的签证延期、一次、二次或多次L签证。对需在中国境内连续停留超过6个月的,可签发有效期不超过1年的“探亲”类居留许可,期满后仍符合规定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的,可以办理延期。对其中已满60周岁或未满18周岁的人员,可一次性签发有效期不超过2年的“探亲”类居留许可,期满后仍符合规定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的,可以办理延期。
适用人员2:年满60周岁在境外无直系亲属、投靠境内直系亲属的外国人及其外籍配偶。
便利措施:被投靠中国公民户籍所在地或主要生活地、永久居留外国人的常住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可凭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签发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 的签证延期、一次、二次或多次L签证。对需在中国境内连续停留超过6个月的,可一次性签发有效期不超过2年的“投靠”类居留许可,期满后仍符合规定条件并 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的,可办理延期。
适用人员3:年满60周岁在中国内地购置房产的外籍华人及其外籍配偶和未满18周岁外籍子女。
便利措施:购置房产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可凭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签发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的签证延期、一次、二次或多次L签 证。对需在中国境内连续停留超过6个月的,可一次性签发有效期不超过2年的“置房”类或“置房者家属”类居留许可,期满后仍符合规定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的,可以办理延期。
适用人员4:来中国照顾年满60周岁、在国内无子女的中国籍父母且已满18周岁的外籍华人。
便利措施:中国公民户籍所在地或主要生活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可凭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签发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的签证延期、一次、二次或多次 L签证。对需在中国境内连续停留超过6个月的,可签发有效期不超过1年的“赡养”类居留许可,期满后仍符合规定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的,可以办理延期。
适用人员5:外籍华人、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在中国内地寄养的未满18周岁的外籍子女。
便利措施:国内抚养人或监护人 户籍所在地或主要生活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可凭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签发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的签证延期、一次、二次或多次L签证。对需在中国境 内连续停留超过6个月的,可一次性签发有效期不超过2年的“寄养”类居留许可,期满后仍符合规定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的,可以办理延期。
2010-05-24
文章来源:多伦多信息港
近年来中国公民的外籍近亲属来华探亲,投靠、赡养中国境内直系亲属,以及外籍华人、华侨将外籍子女寄养在中国境内等情况日渐增多,而按照现行规定,其中大部分人员可申请探亲类签证在华停留,签证有效期最长不超过1年,到期前可申请延期。考虑到上述人员在华停留的实际需求,公安部决定从2010年6月1日起,对其中需在华停留6个月以上、符合规定条件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人员,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可签发相应有效期限的居留许可。
适用人员1:中国公民和具有在中国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的外籍配偶、外籍父母及未满18周岁外籍子女。
便利措施:中国公民户籍所在地或主要生活地、永久居留外国人的常住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可凭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签发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的签证延期、一次、二次或多次L签证。对需在中国境内连续停留超过6个月的,可签发有效期不超过1年的“探亲”类居留许可,期满后仍符合规定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的,可以办理延期。对其中已满60周岁或未满18周岁的人员,可一次性签发有效期不超过2年的“探亲”类居留许可,期满后仍符合规定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的,可以办理延期。
适用人员2:年满60周岁在境外无直系亲属、投靠境内直系亲属的外国人及其外籍配偶。
便利措施:被投靠中国公民户籍所在地或主要生活地、永久居留外国人的常住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可凭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签发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 的签证延期、一次、二次或多次L签证。对需在中国境内连续停留超过6个月的,可一次性签发有效期不超过2年的“投靠”类居留许可,期满后仍符合规定条件并 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的,可办理延期。
适用人员3:年满60周岁在中国内地购置房产的外籍华人及其外籍配偶和未满18周岁外籍子女。
便利措施:购置房产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可凭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签发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的签证延期、一次、二次或多次L签 证。对需在中国境内连续停留超过6个月的,可一次性签发有效期不超过2年的“置房”类或“置房者家属”类居留许可,期满后仍符合规定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的,可以办理延期。
适用人员4:来中国照顾年满60周岁、在国内无子女的中国籍父母且已满18周岁的外籍华人。
便利措施:中国公民户籍所在地或主要生活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可凭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签发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的签证延期、一次、二次或多次 L签证。对需在中国境内连续停留超过6个月的,可签发有效期不超过1年的“赡养”类居留许可,期满后仍符合规定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的,可以办理延期。
适用人员5:外籍华人、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在中国内地寄养的未满18周岁的外籍子女。
便利措施:国内抚养人或监护人 户籍所在地或主要生活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可凭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签发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的签证延期、一次、二次或多次L签证。对需在中国境 内连续停留超过6个月的,可一次性签发有效期不超过2年的“寄养”类居留许可,期满后仍符合规定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的,可以办理延期。
2010年5月17日星期一
军火买卖,师傅都要留一手(2010-03-22 11:47:48)转载 标签:杂谈 文 / 陈 宇
如果生产一种车辆,既可以使用自动变速系统,也可以采用普通的变速器,俄国人通常只有一个选择——普通变速器。
根据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2010财年中,美军的预算为6363亿美元,其中包括拟开发卖给日本的出口版“猛禽”的有关条款。出口版“猛禽”势必不能称为货真价实的“猛禽”,但其超强的性能仍然惹得日本口水直流。
有军事专家指出,现今任何国家在向别国出售先进武器装备时都会有留一手的“举动”,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核心技术不外泄,另一方面是为了在日后的升级改造中再次获得更多的利润埋下伏笔。在一边倒的国际军火市场,具有技术和政治优势的军火输出国,往往成为顾客的“上帝”。卖家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顾客,而这些条款使买家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牵着鼻子走。
用尽伎俩,赚钱才是硬道理
在独占鳌头的全球军火贸易中,美国不但赚得了可观的经济利润,而且继续保持了军事优势。在世界军事工业中,美国的规模最大,军工企业多达上万家之众,军事工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00万,军事工业产值高达200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2%。而且,美国外售的武器装备都是成熟产品,研发成本早已收回,利润率非常之高。军火输出国用尽伎俩,在武器装备上大做文章,利润始终是第一位的。
随着信息化脚步的加快,很多老式的机械化武器装备将逐渐被淘汰。但为了继续赚取利润,这些武器的出口国花大力气改造数量巨大的老式武器,从而在技术改造中获得超额利润。不久前,已经征战了约半个世纪、曾被列入退役行列的M109系列155毫米“帕拉丁”榴弹炮不但没有退休,还将作为重型旅战斗队的火力骨干继续使用约半个世纪。自1959年第一门M109样炮制成以后,该炮历经多次升级改造,在上世纪60~90年代的数十年里,逐步发展出M109A1、A2、A3、A4、A5和A6“帕拉丁”6个型别。“帕拉丁”延寿的主要原因不言而喻:美军不想失去M109系列榴弹炮在国际火炮市场上的地位。即便除去已经损毁的,现存的M109的数量还是非常庞大。届时,美国的军火商们可以通过为其他国家升级改造“帕拉丁”而获取巨额利润,美国陆军也可以将大量库存“帕拉丁”改造为各种不同的配置形式卖给其他国家,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
到目前为止,F-16有10多种改型,目前有4000多架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役。2005年3月,美军正式接受最后一架全新生产的F-16战斗机。此后洛·马新生产的F-16将全部用于外销。2004年10月,美空军开始为其F-16战斗机装备联合头盔显示系统(JHMCS)。从此F-16飞行员就可以在眨眼之间观察、锁定和攻击敌方目标,而对于战斗中的飞行员来说0.5秒也许就意味着生死的差别,JHMCS不仅提高了飞行员和飞机的杀伤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能力。JHMCS在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同时该系统还提供给澳大利亚、芬兰、波兰、希腊、瑞士等国家。2004年12月,美国空军官员称保持其F-16多用途战斗机机队到2020年,甚至更长时间。目前,F-16依然能够接连不断地拿下大笔出口订单,再加上退役的F-16充斥二手战机市场,高端低端两面夹击,F-16几乎成为各国战斗机对外出口必须面对的“头号敌人”。
留有一手,用我的还得听我的
买了美式武器,就像是上了贼船,想下来可是难上加难。各国都深知其中奥妙,基本上所有的武器出口国的武器都分为自用型和出口型,大多的出口型武器都是自用型的简化版。
技术正在发展,武器装备变得越来越复杂,但俄罗斯武器设计师在成百甚至上千种可供选择的工具和技术方案面前,始终坚持着牢不可破的原则——选用最简单的一种。如果生产一种车辆,既可使用自动变速系统,也可以采用普通的变速器,俄国人通常只有一个选择——普通变速器。有一次,一家工厂正在对比苏联坦克和美国坦克,一名驾驶员驾驶两种型号后被问到:“哪一种较好?”驾驶员说:“当然是美国的好,它有自动变速装置,而苏联的坦克必须靠人工换挡,这对重型车辆来说不太容易。”苏联设计师清楚地知道,如果遭到大规模轰炸,如果整个工业区都摧毁,如果长途通信中断,大规模生产有自动变速装置的坦克就会成问题,同样,在前线维修这种坦克也是困难的。普通变速器对坦克驾驶员来说比较困难,因为他会很累,但是对工业,对整个国家而言是“省力”的,可以利用装在露天场地的机器去生产成千上万辆坦克。
俄罗斯BMP型步兵战车的两种型号,一种供俄国陆军使用,另一种用于出口。据计算,出口型与其原型相比,简化了63处——其中最显著的差别是73毫米主炮没有装弹机和炮弹选择设备。自用的型号,炮手只要按下相应的按钮,所需的炮弹就会自动滑进炮膛。而在简化型号上,这一切都用手工操作,简化版装备的导弹区别在于有无自动制导系统。同时,简化版的车壁上没有含铅内衬以保护乘员不受核辐射伤害,并防止在被直接击中时受装甲碎片的伤害;也没有化学战自动检测仪器。自动密封和空气过滤系统,以供在严重沾染区使用;更没有导航系统。要是一辆简装版车落入西方专家手中,他们当然会对BMP步兵战车及俄制坦克的真正作战能力得出一个完全错误的印象。
2010年5月16日星期日
大有门道 购买便宜机票八个秘诀 连鹏
春天来了,现在,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也是出游的好时机。或许你已经精选了三大主题、七大路线,并搜罗尽了当地最好玩、最HOT的地方。但,等一下。你的机票已经定好了吗?
有人总是说便宜机票难买,总是不得其法。其实,“淘”到便宜机票并非不可能的任务,方法就在这里:
1、经常关注机票动态。上网或看报纸时留意你的旅行航班,是否有相关打折信息;同时关注航空公司或旅行社网站是否有最新的“限时特价”信息。如果看到一张机票价格很好,别再看了,立即买!如果总是试图寻找更大的优惠,往往会错过眼前的良机。
2、灵活调整航班时间。一般来说,周二和周三是商务旅行需求最低的时间,机票也一样。而周一和周五的机票比较昂贵,很多商务旅行都是周一出发,周五返回。购票时您要时刻留意哪一时段商务旅行最少。同时,清晨的航班以及需要转飞的航班经常会打折。
机票价格一天有3次浮动,航空公司推出廉价机票补空缺机位,最佳购买时间是早上,建议隔5小时留意机票的价格。周末最好是周六早晨和下午的5点。
3、向航空公司或旅行社购买旅行套餐。定完机票再找酒店,往往支付的价格更高,不如向旅行社咨询是否有套票。比起分别订购,游客总能在套装旅游行程中,拿到更好的机票价格。一般来说,旅游景点通常提供便宜酒店和汽车租赁等捆绑式服务。即使不需要其他服务,为了机票也最好选择套餐业务。
4、在线预订你的完美假期。想要计划一趟开心的旅行,不妨先从有信誉的在线旅游网站开始,比如Expedia、Hotwire和 Priceline.com都是很好的选择,他们不仅为客户提供机票、饭店房间、租车、机票连饭店组合及旅游保险的订购服务,而且价格更为便宜,服务和信誉也非常好。如果运气好,你甚至能淘到低于航空公司40%的机票。
5、选择合适的时间去旅行。如您很想买到便宜的机票,最好是一年中最空闲的
北京观点:美国伤得很重 但仍是世界第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网站刊载该所经济室张斌的文章指出,持续了近两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然而,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没有受到根本动摇,新的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尚未出现,经过调整的美国经济正在恢复活力。
一、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2008年9月至2009年年中,美国经历了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这场危机对美国经济实力和全球地位成了严重影响。
1、美国经济出现负增长,经济实力受到一定削弱,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与前一年同期相比,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08年第四季度下降6.3%,在2009年第一季度下降5.7%了。美国失业率在2009年10月上升到10.2%,是1983年以来的最高失业率,是危机前失业率的两倍。美国人每星期的平均工作时间下降到33小时,是自196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银行体系和整个金融业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美国金融企业大量倒闭破产,特别是一些规模巨大的投资银行轰然倒闭,极大地遏制了美国金融业在国内外的扩张。而美国政府为了救助这些濒临破产的金融企业,也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3、美元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影响,改革和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再度高涨。美元国际地位的下降影响了其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进而影响到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的地位。这次危机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事务中的话语权有了提升。
4、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下降削弱了美国在全球的“软实力”。美国金融企业、监管当局、资本主义模式甚至整个美国的名誉在此次危急中严重受损,引起人们对美式自由市场制度的质疑,使美国推广其价值观的长期目标的难度增大,世界各国对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架构监护者角色的质疑增加。
5、波及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全球地缘政治产生巨大影响,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受到严重冲击。在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影响下,世界政治和经济发生剧烈变化,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面对越来越多的难以控制的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应对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威胁和挑战。目前,国际金融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对美国的繁荣至关重要,但美国需要其他国家的合作来确保其实现。
二、危机后美国经济的恢复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采取了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援救措施和经济刺激措施,及时地遏制了危机的蔓延和恶化。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强劲增长的带动下,美国经济在2009年年中走出衰退,开始逐步复苏和恢复增长。2009年下半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约4%的年增长率。2010年前几个月,美国消费和生产的最新数据也显示美国经济仍然在复苏的轨道上,通货膨胀似乎在短期内得到了控制。在低利率、家庭财富增长、信心恢复以及财政刺激政策的支持下,美国消费者支出稳定增加。可以预期,在私人最终需求持续增加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将持续恢复。此外,美国企业用于设备和软件的支出近期也明显增加,这与企业财务状况和商业气氛的改善是一致的。
美国出口的增长也是一个亮点。国际贸易往往对商业周期非常敏感,在全球经济下滑期间,外国对美国产品的需求大幅减少。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美国出口量自2009年年中开始回升,同时,美国进口也大幅增加,两者对GDP增长的作用已大致相抵。
在美国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支持下,美国经济增长在未来一年将会逐步恢复。随着美国经济状况改善,消费者信心将会增加,银行也会逐步扩大贷款。这些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美国经济恢复。
三、美国经济仍然面临的诸多挑战
经过这场危机,美国纠正了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累积下来的许多不利和多余因素,解决了引发和深化经济衰退的许多问题。然而,经济中所有的不平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美国短期内采取的调整措施释放了一些风险,但这些措施进一步孕育着更大的风险。因此,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仍将受到抑制,离完全走出困境还差得很远,在很多方面仍然相当脆弱,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失业问题和财政赤字问题。另外,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也限制了它们支出,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州和地方政府的支出继续下降。
危机中受到打击最为严重的房地产业仍然不振,还没有出现持续复苏的证据。房屋销售在2009年一度开始回升,而2010年已基本陷于停顿,住房建设开工只是略高于去年的低点。取消抵押品赎回权的事件在继续增加,次级或优级按揭贷款的拖欠案例也在继续上升。商用房地产行业仍然困难重重,整个社会以及持有商用房地产贷款的商业银行均对此非常谨慎。
失业问题仍然是美国政府最为棘手的问题。美国劳工市场仍然非常虚弱。2010年3月,美国失业率高达9.7%,接近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出现的最高水平。由于企业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及销售疲软和财务状况紧张的压力,即使产量开始回升,企业也都不愿增加雇用新员工。美国金融体系趋向正常运作,但银行仍然非常谨慎地发放贷款,这威胁到小企业扩大业务的融资能力和招聘新员工的意愿。长期的失业降低了美国工人较长期的收入水平和就业前景,严重抑制了消费者需求增长,从而抑制了美国经济迅速恢复。
这场危机大幅增大了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联邦政府税收减少和支出扩大,包括财政刺激和金融援助计划,可能使得美国今后两年财政赤字高居不下,达GDP的10%以上的水平。目前,美国经济仍然在较低水平上运行,远低于其正常经济潜力。这意味着美国政府近期不大可能大幅减少财政赤字。长期来看,美国试图克服结构性的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以避免单纯和突然地减少预算赤字,并且从目前赤字财政支出的状态中制定一个非通膨性的退出策略。
长远来看,美国经济未来还将面临两个相互关联的挑战:一是人口老龄化及其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经济需求;二是巨额财政赤字以及恢复财政的可持续性。在婴儿出生潮以及寿命延长之后生育率下降的共同影响下,美国人口结构在未来几十年将出现显着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处在工作年龄的美国人人数将下降。长远来看可能损害未来美国人的生活水平。美国人口老龄化也将对联邦政府预算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保健费用持续以快速增加,将对美国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计划产生冲击。美国必须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挑战,以实现财政稳定和健康的经济增长。为了避免出现巨额和不可持续的财政预算赤字,美国人最终将不得不在如下方案中选择:较高的税收,对福利项目如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进行修改,减少从教育到国防的其他一切开支,或者上述选择的某种组合。
四、危机后美国主导地位的变化
虽然这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但其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没有根本动摇。美国经济体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调节能力,美国经济活力正在逐步恢复。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将维持其全球主导地位。
首先,美国的经济总量并没有受到大的损伤,依然占世界GDP总量的四分之一。2007年7月次贷危机爆发时,美国的GDP总量(按季度调整的年率)为14.18万亿美元;危机中,美国的GDP总量没有大的减少,一直维持在14万亿美元以上;2009年10月,美国的GDP总量略有增加,为14.45万亿美元。另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然保持重要地位,在世界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高达65%左右,其他任何货币尚不足以挑战美元的地位。
其次,虽然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但是美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也具有灵活性,美国企业家也具有很强的创业和创新精神。长期来看,美国正在利用这场危机调整和优化其经济结构。美国摆脱这次经济危机后将会注重调整消费和生产、借贷和储蓄的比例关系,使得经济结构更具弹性,并且走向比经济衰退以前更可持续增长的道路。美国经济中的总支出在构成和融资上将会出现逐步的和长期的转变。美国消费者将会更多地节省开支,增加私人储蓄,并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消费习惯。对于过去实行的以宽松的信贷标准鼓励过度建房和过度借贷,美国将加以纠正,房地产在经济中的比例将比以前减少。美国还将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和扩大净出口。
再次,经过这场危机,美国对自身的主导地位也有了新认识,即:即使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能在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助下实现其目标。正如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09年初在其就职演说中所说,“美国不能自己解决那些最为棘手的问题,而世界也不能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解决这些问题。”危机过后,为了美国的长期经济繁荣,美国不仅要进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相对地减少本国需求、增加储蓄,而且会更加注重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同时会加大力度打压竞争对手。
生活大对比:台湾与大陆的生活水平差别到底多大?
生活大对比:台湾与大陆的生活水平差别到底多大?
Local Access打往中国电话卡1.3¢/分种
文章来源: 两岸交流 于 2010-05-16 12:03:59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生活大对比:台湾与大陆的生活水平差别到底多大? 两岸交流
台湾与大陆的生活对比
台湾与大陆的生活水平差别到底多大?笔者在台进行了采访,报道如下:
一、台湾人均收入:
在高雄,我问宾馆保洁员,一月多少工资?她说每月有2万多元,还说等于大陆4000多人民币。这和我前一天问超市营业员的收入差不多。后来在大街道上遇到一个正在执勤的警察,闲聊之中,问他的收入时,他笑答有4万多元台币。在车上,台湾导游张先生说,一般刚参加工作,每月为1万8千台币,大学毕业2万3,工作几年后可达2万5至2万8千元。高雄市的人均月收入为3万元台币。以后,我又采访过一些人、给我的印象是:这些人的月收入大都在2-3万元台币,约合人民币4300至6500元左右。
但是,我问的这些人也许收入都不是较好的,台湾的IT业非常发达,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很多,据说工资也相对较高,台湾公务员月薪3-6万台币,相当于大陆6500-13000人民币。教师、金融等行业的收入也较高。这些年台湾经济不景气,据台湾某银行的调查,以平均工作五年的上班族来看,台湾人均月薪为32850元新台币。
但另有报道说,台湾2007年月平均收入是36800元台币,合8000元人民币(注:目前台币与人民币的比率约为4.6:1)。
那么,大陆人民的平均月收入是多少呢?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为2436元。
那么,按人民币算,台湾人平月收入是大陆的8000:2436==3.3:1。考虑到年度差别,那么目前台湾人均收入水平是大陆的3.4倍。
如果考虑到大陆贫富差别很大,部分公务员、企业负责人和金融、证券、保险、电力、石油、房地产等行业职工的收入很高,使一般百姓的收入统计会被提高。据笔者了解,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年薪一般都是十万至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上述行业一般职工的月收入也大都在6000至10000以上。而台湾贫富差别不大,那么对大多数百姓而言,台湾和大陆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至少4倍。
2008年,台湾人均GDP为17520美元,大陆2520美元,大陆人均GDP相当于台湾的1/7。仅隔一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很多国家负债累累,而大陆的人均GDP却提高到3400美元。照此发展,再过10年左右,大陆城镇在岗职工人均收入赶上台湾是完全可能的。
二、台湾的物价
1、台湾的吃
台湾经济发达,上世纪80年代就已从一个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被称为东南亚的“四小龙”。台湾劳动力价格高,农副产品价格也高,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一般都相当于大陆的2倍左右。
如:
超市大米:每袋4公斤149台币,每斤相当于人民币4元;
超市猪肉:每斤128台币,相当于人民币28元;
台北市场的土鸡每斤130至150台币,相当于人民币30来元。鸡蛋每斤35元,相当于人民币7.6元。
红萝卜: 每斤17.5台币, 相当于人民币3.9元;
香蕉: 每斤37台币, 相当于人民币8元;
柚子:每个80-100台币, 相当于人民币20元左右。
台湾超市商品丰富,大多是台湾产的,几乎样样都比大陆的贵。我们去了好几个商场,几乎没看见来自大陆的商品。看来,我们对台湾真是太照顾了,台湾在大陆的商品比比皆是,企业也不少,而我们的商品却至今还不能在台湾上市。他们在大陆赚了很多钱,拿去买高价美国武器来对抗大陆。都是炎黄子孙,分离了60年,至今还在煮豆然豆萁。这是帝国主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悲哀。
我们在台湾期间,发现绝大多数台湾同胞对大陆人很友好,但都避谈政治。但也有人悄悄对我们说:要不了多久,台湾就会被大陆“那个”了!
2、台湾的住
台湾高楼不多,房价比大陆高许多,被名列台湾10大民怨之首,连台塑集团总裁王文渊也感叹“台湾的房价太贵,连我也买不起”。台北市的房价每平米2-8万人民币,台北县的房价每平米1-4万人民币,台中市的房价每平米0.5-3万人民币,高雄市的房价每平米0.4-2.5万人民币。最贵的是台北市忠孝东路新光大搂,每平米合人民币近20万元。一般县级城市少说每平米也要人民币1万8千多元。陪同我们的台湾导游说,他以前在高雄买的房子110平米,花了350万台币。合当时人民币85万元。
大陆09年楼面地价排名前10名的住宅用地平均楼面地价为26365元/平米。上海最贵住宅单价19万元/平米创中国内地房价之最。
结论:
台湾比大陆的人均月收入高4倍,物价水平高2倍,按实际购买能力,台湾的实际生活水平当是大陆的二倍。
有人说,中国的物价/工资比是世界最贵的,如果按一个月工资能买多少东西算,需把大家的工资涨10倍,物价降一半,我们的生活就达到了现代发达国家的生活。此言有些夸张。
三、台湾的教育
台湾1968年推行9年国民义务教育,现为12年。台湾高中、职高教育社区化。即学校招生社区化、学校课程社区化与学校资源社区化。学生也可跨区就读,但不享受政府提供的补助待遇。取消了高考制度。实施高职免试入学,2002年起废除大学联考,改为多元化入学方案,高中毕业生均有机会上大学。全免高中高职学杂费。
四、台湾的福利
1、医保
陪同我们的导游说,台湾执行全民医保,只要每人每月交60台币,看病住院几乎全部报销,吃药打针都不花钱。但挂号费100元和在医院住宿自费。
对此,有个故事说:台湾搞全民医保,缴过保费之后,无论大病小病还是没病,只要是在医院里花钱一律报销。于是很多退休的老人没事就在医院里做检查。有老张、老王和老李三个老头,是好朋友,退休后也成天呆在医院,同时聊天联络感情。一天,老张和老王到了医院,发现老李没来,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就往老李家打电话,老李的老伴接了电话,告诉他们说:“老李啊,他今天身体不太舒服,所以在家休息,就不去医院了”。
2、社保
台湾不同群体的老年保障待遇有较大差别,工作15年以上、年满55岁者,或工作25年以上者退休时,一次性发给退休金。按其工作年限,每满1年给与两个基数(基数是指退休时一个月平均工资)。但工作超过15年者,每满1年给与1个基数,最高以45个基数为限。 (年满60岁与因身体因素不能胜任工作者),在上述基础上增加20%。
自动辞职,或未在同一单位工作15年以上且年满55岁以上,或未在同一事业单位工作25年以上者,得不到退休金。
台湾对中低收入户老人的生活津贴与其他老人津贴
对65岁以上老人家庭每人每月收人未超过最低生活费1.5倍者,每月发给6000元;最低生活费在1.5倍至2.5倍以内者,每月发给3000元。属中低收入老人,未接受收容安置,或未获得居住服务补助,经医院证明有疾病需要人照顾者,每月可补助5000元。
对在军中服务超过10年即为荣民。安养金与医疗保障90年代中期每月为7884元,生活津贴为1.2万元。 提供回大陆的老兵养老经费,包括零用金、主副食代金、服装费、三节加菜金与春节慰金等。首次支付标准为赴大陆前一次性支付到该年底的就养金,以后每年7月底前一次性寄发。
另外,各阶层保障不同,差别较大。公务人员年满60岁或任职超过20年者,可自愿办理退休。公务员、教师与军人有相对较好的老年保障,而劳工阶层保障水平较低,而且部分劳工没有保障。
五、台湾的交通和治安
台湾很小,交通发达。台北至高雄高铁2007年通车,时速300公里,据说常出故障。因为每站之间距离较短,时速常常跑不到300。笔者看到许多高速公路都不如大陆档次高。因为车相对较少,交通治安很好。在市区,看不到有人横穿公路越线闯红灯。社会治安不错,在街上几乎看不到警察,超市也看不到保安。街道和小区停放的摩托车和自行车,除新车外,大多不用上锁也不会被盗。但在台北师大门口,我们看到有提醒市民注意防盗的告示。
六、台湾的城市建设和环保
导游说因为台湾多地震,故高楼不多。我们先后走马观花游览了高雄、台南、南投、台中、台北等城市,其城市建筑都不如大陆豪华气派。街道大多也不如大陆城市宽广。因为台湾经济起飞早,建筑大多显得陈旧。很难看见正开工或刚竣工的建筑。但是,几乎所有城市的市容都很干净,看不到垃圾,墙上也几乎看不见涂鸦。更看不到随地吐痰和大小便。而且,台湾的公厕都很干净,根本看不见污物和闻不到臭气。
七、台湾的电视
台湾的宾馆都有电视,尽有60来个频道可供选择。我们看到的电视,不仅制作水平大多远不如大陆精美好看,而且内容也不如大陆丰富多彩。而且广告特多。新闻报道也大多是台湾岛上的琐事,世界大事有关大陆正面报道的新闻几乎看不到。看到的也多是负面的新闻,譬如天津市内出现黑巴士,某地发生群体事件或车祸等。 台湾的某些节目很开放,性药广告不仅多,而且很露骨大胆,甚至还有真人作秀。大陆禁放的三级片也在电视台公开播出,只是在下半身的最敏感部位打了马赛克。
我们这次台湾游,逛的都是好地方,但在风景名胜,城市市容市貌,建筑风光,除大陆城市环境卫生较台湾差外,我们觉得大陆比台湾好。除高收入家庭外(人均月收入5000以上者),大陆一般百姓生活水平和台湾一般百姓比较还有较大差距。我相信,要不了15年,除某些落后地区的城乡差别仍然很大外,大陆将在许多方面超越台湾。
2010年5月13日星期四
惊叹!美摄影师追赶拍摄恶劣天气下的自然奇观
美国摄影师迈克 霍林谢德常年游走于不同城市,开着自己的越野车捕捉不寻常天气所产生的自然景观。日前,英媒刊登了一组出自该摄影师之手的龙卷风、雷电等自然奇观的照片。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日前报道称,素有“暴风猎人”之称的霍林谢德,已经将捕捉自然奇观的喜好当成了自己的工作。霍林谢德自1999年开始追赶暴风,2004年辞去全职工作,专心从事拍摄暴风的工作。
2008年6月18日凌晨4点,一场势头不强的暴风突袭南达科他州。动作缓慢的暴风,形成了数堵“云强”。
2006年6月10日,为了拍到这张照片,霍林谢德耗费了7个小时的时间。这一奇观并非龙卷风造成,而是几股强风的混合体。
2009年2月至3月,美国密苏里州Mound City附近的Squaw Creek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里,一股大旋风将工作人员点燃的火燎起,周围的雪雁仓皇而逃。
2008年5月13日,密苏里州,在追逐了6个小时后,霍林谢德终于拍到了这张闪电的照片。据他回忆,自己当时距离闪电非常近。
2009年7月13日,美国拉皮特城地区,一场暴风从当地时间下午4点开始,一直刮到晚上10点。该暴风是让霍林谢德“追得最辛苦的5场暴风”之一。
2009年6月17日,霍林谢德说:“这张照片是在晚上拍摄的。当时我看到3个龙卷风纠缠在一起,冲向一个卡车停车场。”
2005年6月9日,堪萨斯州,一场飓风引起了龙卷风。在霍林谢德看来,这是自己最得意也是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他的父亲认为,靠右的暴风特别像鳄鱼的头。
2008年9月29日,北奥马哈塔遭到闪电的袭击,在15分钟内袭击了5次。
2005年8月17日,内布拉斯加州西南部,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一场影响不大的暴风刮过天际。
2004年5月28日,内布拉斯加州12号高速公路,一个超大龙卷风席卷小乡村。该龙卷风持续了数小时。
2009年6月21日,爱荷华州,一场飓风引起了数个龙卷风。
2007年8月20日,暴风之后所产生的大量乳房云。霍林谢德花了3小时,并选择在日落时分拍下这张照片。
2005年6月7日,霍林谢德说:“这张照片看起来不像龙卷风,倒更像是一个飞船。”
2008年6月15日,北奥马哈塔遭到闪电的袭击。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日前报道称,素有“暴风猎人”之称的霍林谢德,已经将捕捉自然奇观的喜好当成了自己的工作。霍林谢德自1999年开始追赶暴风,2004年辞去全职工作,专心从事拍摄暴风的工作。
2008年6月18日凌晨4点,一场势头不强的暴风突袭南达科他州。动作缓慢的暴风,形成了数堵“云强”。
2006年6月10日,为了拍到这张照片,霍林谢德耗费了7个小时的时间。这一奇观并非龙卷风造成,而是几股强风的混合体。
2009年2月至3月,美国密苏里州Mound City附近的Squaw Creek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里,一股大旋风将工作人员点燃的火燎起,周围的雪雁仓皇而逃。
2008年5月13日,密苏里州,在追逐了6个小时后,霍林谢德终于拍到了这张闪电的照片。据他回忆,自己当时距离闪电非常近。
2009年7月13日,美国拉皮特城地区,一场暴风从当地时间下午4点开始,一直刮到晚上10点。该暴风是让霍林谢德“追得最辛苦的5场暴风”之一。
2009年6月17日,霍林谢德说:“这张照片是在晚上拍摄的。当时我看到3个龙卷风纠缠在一起,冲向一个卡车停车场。”
2005年6月9日,堪萨斯州,一场飓风引起了龙卷风。在霍林谢德看来,这是自己最得意也是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他的父亲认为,靠右的暴风特别像鳄鱼的头。
2008年9月29日,北奥马哈塔遭到闪电的袭击,在15分钟内袭击了5次。
2005年8月17日,内布拉斯加州西南部,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一场影响不大的暴风刮过天际。
2004年5月28日,内布拉斯加州12号高速公路,一个超大龙卷风席卷小乡村。该龙卷风持续了数小时。
2009年6月21日,爱荷华州,一场飓风引起了数个龙卷风。
2007年8月20日,暴风之后所产生的大量乳房云。霍林谢德花了3小时,并选择在日落时分拍下这张照片。
2005年6月7日,霍林谢德说:“这张照片看起来不像龙卷风,倒更像是一个飞船。”
2008年6月15日,北奥马哈塔遭到闪电的袭击。
十大中国控:100年来,那些纠结于中国的人和事
[导读]是愿意为之奋斗终生,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自己骂她就可以,别人骂就不可以。是在中国想出国,出了国更爱国。是既相信政府又抱怨体制。是既对未来充满希望又对现实绝望。这就是“中国控”。
750) this.width=750">
100年来,那些纠结于中国的人和事
中国控
“我爱你,中国”——又远不止“爱”这么简单。
是爱里带着哀愁,心里憋着劲,眼里含着泪水,满脑子纠结,胸中怀着一团火,又不时发出一声叹息。
是愿意为之奋斗终生,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自己骂她就可以,别人骂就不可以。是在中国想出国,出了国更爱国。是既相信政府又抱怨体制。是既对未来充满希望又对现实绝望。
这就是“中国控”,爱恨纠结,欲说还休。100年来,从颠覆满清的海外留学生、抗日军民、民族企业家、反内战的文人、抗美志愿军、红卫兵、劳动模范、自卫反击战战士、改革开放弄潮儿到“中国可以说不”的年轻人,从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创业者、下岗工人、农民工、网络公民到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中国控”为国运而悲喜,与中国人的处境同进退。尽管他们是如此地投入,但结局也许是其余生、后代还要继续与中国的人与事纠结下去。
当别人看到中国的积贫积弱,“中国控”看到意志和美德;当别人赞美中国的进步光鲜,“中国控”看到问题和劣根性。“中国控”对中国到底怀着怎样的情感?如张海儿所言:“我是如此地热爱她,以至于不得不和她肉搏。”
十大中国控
梁启超、鲁迅、林语堂、柏杨、萨马兰奇、功夫、唐人街、《时代》周刊、汇丰银行、中国人。
他们爱中国,也“恨”中国;它们观察中国,也展示中国。在他们和它们的身上,凝聚着中国所代表的种种复杂意象,流露出他们与中国多年以来纠结不清的情感、行为、思想和性格。
梁启超
理智上疏远本国,感情上维系传统
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25岁的梁启超流亡日本,救国梦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这个国家就是这样,它总有办法让一个热血青年走投无路。
维新变法的结局无疑是个悲剧,但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悲哀。戊戌六君子被杀当天,菜市口观者如云,北京城万人空巷,大多只是看热闹。国人喜欢围观,这个脾气至今未变。梁启超后来撰文历数中国人的弱点:奴性、愚昧、为我、好伪、怯懦等等,而国民性问题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
1902 年,梁启超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用“中国之新民”的笔名连续发表政论文章,“新民说”由此产生。他在《释新民之义》中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在政治、学术、技艺方面取人长补我短,却不知道民德、民智、民力才是政治、学术、技艺的根本来源。“新民”的概念显然接受了近代欧洲启蒙主义思想,梁启超将打造新国民视为强国的首要任务,“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新民说影响巨大,新文化运动、鲁迅的“立人”思想等,都能从中找到渊源,而“改造国民性”的话题直到今天中国人还在谈。一个话题可以谈上100年,国人之坚忍确非虚传。
洋务运动是向西方学经济,维新变法是向西方学政治,新民运动则开始向西方学文化,然而这是最难的。美国学者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说,梁启超“由于看到其他国度的价值,在理智上疏远了本国的文化传统;由于受历史制约,在感情上仍然与本国传统相联系”。也许正是这种理智与情感的纠结,让梁启超走向了民族主义。这项人类晚近的发明,通过新民运动和中国发生了联系,并在那个年代弥补了现实价值与历史传统背离的裂缝。建立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成为“新民”的目的,梁启超曾用文学化的语言将这个全新的想象共同体描述为“少年中国”。
1905 年,由于革命党人行刺欲出洋考察的五大臣,清王朝的立宪计划被搁置。身在日本的梁启超闻讯,痛心疾首。他对立宪寄予厚望,希望中国走一条从开明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立宪的道路。在后来同革命派的论战中,他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革命将导致“暴民骚动”、“杀人盈野”,而收拾乱局的人一定是独裁者,这必然重新走向专制。后来的历史发展,很大程度上证实了他的担心。但他能预见,却无力阻止。英雄往往更无奈。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次年中华民国成立,革命派倡导的共和制终于成为现实。流亡了14年的梁启超回到祖国,他反对为了实现共和而采取暴力手段,但并不反对共和。事实上,很少有人像梁启超那样为了维护共和付出那么大的心血。民国初年,他组成了进步党,模仿美国的两党制与国民党在国会中抗衡;1916年袁世凯称帝,他与蔡锷策划武力倒袁;1917年张勋复辟,他请出段祺瑞誓师讨张。
在那个多变的时代,梁启超以一种现代人格以及披肝沥胆的真诚,将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结合在一起,他献身于民众的信念终生未渝。1926年3月,梁启超因患尿毒症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肾切除手术,不幸发生医疗事故,医生将其健肾误切。协和医院是当时最好的西医医院,因为这件事遭到了舆论的攻击。梁启超笃信科学,极力推广西医,他担心此事会影响西医在中国的普及,最终受损的是百姓,所以,反而发表文章替协和辩解。但手术后,他气血大亏,病情也逐渐恶化。1929年1月19 日,梁公辞世,春秋五十有六。
鲁迅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上世纪初的一天,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异国的课堂上看到了让他深受刺激的一张幻灯片:一个中国人绑在中间,将要被处死,围观的是前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也是中国人。这名年轻人由此决定弃医从文:“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此时,他叫周树人,后来,他是鲁迅,除了围观杀头的意象一再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终其一生,他都致力于国民性的剖析和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始于1918年那部堪称振聋发聩的小说《狂人日记》。那些麻木的、喝醉似的沉迷于围观杀头的国人们,他们行为的源头在哪里?《狂人日记》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找到答案:“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的主角是“狂人”,所谓“吃人”论被视为谵语尚不足引起国人的恶感;到了1921年鲁迅写《阿Q正传》,由于入木三分的刻画,还在连载时就引起了某些人的恐慌,自此,批驳鲁迅“丑化”中国、尖刻、恶毒的言论就甚嚣尘上。确实,鲁迅的话,让太多人不舒服:“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记念刘和珍君》),他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能做得了人的时代,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他说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瞒和骗”,从来不敢正视,即使知识分子也不例外,万事闭眼睛,自欺而且欺人;他说中国人不但“不为戒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就连动一只椅子脚都要流血的……
在《呐喊·自序》里鲁迅曾剖白投入文学创作的原因:假如说中国是一间没有窗户、万难破毁的铁屋子,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是让他们从昏睡陷入死灭,少点痛苦呢,还是大声呐喊,唤醒几个人起来反抗这个绝境?他选择的是呐喊,因为,希望是不能抹杀的。也因此,他的“呐喊”,就不能不竭尽全力,直插要害。
鲁迅最被诟病的是对传统的“全盘”扬弃,这被称为“偏执”,曾被称为“鲁迅之子”的作家摩罗甚至在新著《中国人站起来》中说,鲁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起到过误导的作用,对中国后来的发展种下了带毒的种子。鲁迅是说过“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但请不要忘记,他说这些话时的语境: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老祖宗那一套已经证明行不通,社会亟需变革,思想需要革新,不表现出如此激烈的态度,如何能触动昏睡已久的国民?而且也请不要忘记,鲁迅的旧学底子是十分深厚的,在东京的时候,他和弟弟周作人一起在章太炎门下学《说文解字》。鲁迅何尝不能做过着闲适生活的士大夫,就像他弟弟周作人那样?但他选择做那个不讨好的批判者,正说明他对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拳拳之心。
而他本人是时时警醒于国民劣根性的。1927年,来中国考察的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委托刘半农等给鲁迅写信,称拟提名鲁迅角逐诺贝尔文学奖。鲁迅的答复是,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就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林语堂
对中国人讲西洋文化,对西洋人讲中国文化
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林语堂不无得意地为自己拟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但林语堂的这种自得,恰恰也正是身处中西文化激烈冲突时代的他的全部内心纠结所在。
在甲午海战中国战败这个令人沮丧的年份里,林语堂出生在闽南的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这个从小就“被培养成为一个基督徒,成为一个进步的、有西方心感的、对新学表示赞同的人”,在教会学校完成了他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教育。这个奇特的身世使他对西方价值的认同甚至“爱慕”,比当时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来得真诚而强烈。所以,他从德国莱比锡大学拿了博士学位回来投入新文化浪潮时,他最热衷的事情就是“爽爽快快谈欧化”。
但是,和他的同一辈文人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相比,林语堂未必是“谈欧化”的最佳人选,他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也的确称不上成绩斐然,但就向西方介绍中国进而成功地塑造了西方人的“中国想像”这一点而言,他们三人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林语堂。
1935 年7月,在庐山避暑的林语堂应他的美国朋友赛珍珠之约,也出于对中国传统“情感上的义务”,开始用漂亮的英文撰写后来为他在英语世界爆得大名的《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林语堂出人意料但却坚定不移地扮演了一个中国文化超级粉丝的角色——这和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很大冲突。他不仅用包括《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京华烟云》等三十多部英文作品,向西方世界普及中国文化,他甚至著文煞有介事地论证“长衫优于西装”。基于这种粉丝心态,林语堂轻易地掠过了中国旧文化中那些人所共知的腐朽、堕落的丑恶现象,即使看见,也会很自然地对它们浪漫地美化一番。
以研究中国近代史而出名的美国学者列文森有一个说法,可以用来解释林语堂身上的这一矛盾,他说:“每个人对历史都有一种情感上的义务,对价值有一种理智上的义务,并且每个人都力求使这两种义务相一致。一个稳定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在普遍原则上选择他们所继承的独特文化的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华帝国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中国人热爱他们的文明,不仅因为他们生在这种文明之中,而且因为他们认为它是美好的。然而,在19世纪,历史和价值在许多中国人心灵中被撕裂。”
林语堂毫无疑问也遭遇了这种撕裂,他为此深感矛盾,但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他在《八十自叙》一文中深感自得的恰恰因为自己是“一捆矛盾”,而化解这一冲突的的最好办法就是:当面对中国的现实的时候,他凭着“理智上的义务”盛赞西方的好,当他面对西方世界时,他又会出于对中国传统“情感上的义务”为他们奉上对于中国最美的赞颂。为此,世人揶揄他“对中国人讲西洋文化,对西洋人讲中国文化”,但林语堂却当仁不让地予以笑纳。
1940年,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的纽约艾迈拉大学(Elmira College)的校长对林语堂曾作如下恭维:“你的英文极其美妙,使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钦佩又深感惭愧。”而比这更让人开心的赞美据说来自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他在1989年出访东南亚的准备工作之一,便是读林语堂的书。他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他的话今天对我们每个美国人都仍然有用。”可惜的是,这个赞美,1976年去世的林语堂已经听不到了。
柏杨
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
1984 年,柏杨对前来庆贺生日的朋友说:“我活了65岁,全是艰难的岁月!”半年多后,他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为期3个月的国际作家写作计划,在那里做了一场演讲,第一次向世界提出了“丑陋的中国人”的观点。他这般解释中国人的生存环境:“不仅仅我个人艰难,而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艰难。”
柏杨在这场演讲中直言不讳地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病毒,使我们子子孙孙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并且一一道破中国人的劣根性:“脏、乱、吵”、“不能团结、窝里斗”、“不断地讲大话、空话、假话、谎话、毒话”……之所以选择在美国演讲,并非柏杨的初衷,大陆和台湾都没能给他合适的土壤,刚听到他要演讲的题目,就把他拒之门外:“我们不丑陋,你不要在此地乱讲。”当时中国人这种激烈的自我批评实在罕见,据说在美国的演讲结束后,柏杨没有得到任何掌声,听众都是安静散去。不久后演讲稿经过录音整理,先后在台湾和大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柏杨因此闻名,因此备受争议,而“中国人”三个字,也成为他一生中谈论得最多的话题。
《丑陋的中国人》一度让柏杨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有日本记者问柏杨:“我们日本人因为你的观点而看不起你们中国人,请问你有什么感想?”柏杨回答说:“在我之前,你们所遇到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是认为他的国家好得不得了,他的文化好得不得了,都是世界最优秀的。自从你们认识我之后,你们会认识到,中国人是有反省能力的中国人。我们承认,我们是有许多缺点的中国人;我们承认,我们是有许多不如你们日本人的这样的中国人。这样的中国人就会对国际社会有补益啊!我请问,你们到底欣赏哪一类中国人,是欣赏我们过去那样很自大的中国人,还是欣赏我们现在这么很虔诚的中国人?”(柏杨为基督徒)
正值思想解放时期的中国,柏杨对国人的批判也许恰恰是另一层面上对国人的正名,他在书中也是这么写的:“我所以敢指出中国人的缺点,正因为我是中国人。长期以来,你们所看到的,多是虚骄的中国人。而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有检讨能力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代中国人诞生,我们需要各位的帮助。”
对国民劣根性和传统文化弱点的批判,在柏杨所处的时代,是鲜见的事情。20多年后的今天,柏杨说过的话已经不能引起轰动的社会效应了,像他一样能骂,甚至比他更能骂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大部分人却依然只是凑个热闹,而鲜有佼佼者像他所期望的那样:“要想改变我们中国人的丑陋形象,只有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想办法把自己培养成鉴赏家。我们虽然不会演戏,却要会看戏,不会看戏的看热闹,会看戏的看门道。”
柏杨一生未拿到任何文凭,1947年还被当时的教育部“永远开除学籍”,到台湾后又因为一幅漫画而遭遇“文字狱”的无妄之灾,在监狱里度过了9年26天。日本华裔作家黄文雄说他是“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历史学家唐德刚说“他是受‘晚娘’虐待的一个小孤儿”,他却在狱中读史十年,写下了《中国人史纲》、《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和《中国历史年表》。晚年柏杨说:“我一直以来的努力,就是希望唤醒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
2006年,86岁的柏杨宣布封笔,他在大陆版《柏杨曰》的序言里最后写道:“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2007年,柏杨逝世半年前,他坐在轮椅上,花了一个多小时,写下了6个字:“重回大陆真好”。
萨马兰奇
我要告诫每一个西班牙人,中国人是真诚和可靠的
“我现在已经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我要告诫每一个西班牙人,中国人是真诚和可靠的,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你都要相信中国人是你的朋友,所以我们一定要和中国发展关系。”这是萨马兰奇去世前数月在一个重要场合对他的西班牙同胞的建议,也堪称他对中国人民最由衷的表白。萨翁生前最珍视的荣誉是被称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30年来,他来中国29次。
1980年,正值东西方冷战的最后阶段,萨马兰奇走马上任,担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当时奥运会的政治危机迫使他必须急切推行体育无国界的概念,他需要东方的大国——中国以及诸多的非洲国家的支持,而当时日益开放的中国重回世界的怀抱也需要来自西方世界友情的帮助,于是萨翁与中国相伴成长。正如李承鹏评价:“把中国体育推向世界,让世界接受中国体育,是这个西班牙老头毕生的工作。他最大的发明是,把乒乓球、羽毛球、女子举重等中国绝对优势项目缔造成奥运常设金牌,让中国兵团成为金牌大国。这是一个国际友人伟大的创举,也是充满政治意义的善举。”
1982年,萨马兰奇来到中国,想落实中国是否会放下当时微妙的中美关系问题,参加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给萨翁吃了定心丸。作为对中国支持的回报,萨马兰奇许诺,他将为中国获得第一块金牌的运动员亲自颁奖——那个运动员就是许海峰。1988年,汉城奥运会,朝鲜明确表示抵制,萨翁对中国的参加态度依旧没底,而当时的中国再一次地支持了萨翁。萨翁当时表态:“看到奥运会真正起到了帮助中国走向世界,并将在未来世界扮演至关重要角色的作用,我觉得中国是我在奥林匹克运动生涯中的最大成就。”
说到萨马兰奇与中国的友情,不得不提到萨马兰奇的忘年交:邓亚萍。萨马兰奇自己是从一个冰球运动员而转变成为一个政治家的,在邓亚萍这个中国女孩的身上,也许他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他鼓励邓亚萍学英语,去欧洲进修读书,为她规划了与自己也许有相同之处的职业道路。邓亚萍退役后,在萨马兰奇推荐下,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由此成为第一位进入国际奥委会的中国运动员。北京申办奥运会期间,邓亚萍作为申办形象大使,奔忙于世界各地。有次,萨翁知道同机的邓亚萍是要去拜见卢森堡大公,就悄悄地帮她做了安排。毕竟,能帮助中国做一点申奥的事情,是萨马兰奇老人的最大欣慰。然而对中国的偏爱,并没有让萨翁失去客观、公允。据说,中国第一次申奥,输给了悉尼,萨翁也是表示默认的。而当中国做好最完美的准备去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萨马兰奇也毫不掩饰他对中国的支持态度。
萨马兰奇曾表示说,“中国是一头熟睡的雄狮,现在正在醒来”,2008年,当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人们发现这句话已经被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多次拿来形容如今的中国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西班牙《先锋报》刊登了萨马兰奇撰写的《我为什么爱中国,尊重中国》的文章,解答了大家对萨马兰奇中国情结的疑惑。萨翁在文章中表示:“中国人民是一个拥有超强记忆力的民族,他们懂得珍惜患难之交,不会忘记患难时期与自己站在一边的人。正因为如此,在北京奥运会上,我才能享受到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对我的爱,这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情感。”
功夫
国家兴亡,功夫有责
中国武术与中医、京剧、书法并称中华民族“四大国粹”。但在封建社会“侠以武犯禁”的皇朝定义下,武术从来就不是社会主流。生于2561年前、创下中国封建社会主体思想儒家的孔子,会武术而没传下武艺,传下的是《论语》。
生于1940年的李小龙,擅长恰恰舞而没传下舞艺,传下的是截拳道和功夫电影。在李小龙之前,中国武术是南拳北腿;在李小龙之后,外国人字典和心目中的中国武术,就是“功夫”(kung fu)。
老外想象每个中国人都会功夫,是一种误解,这个误解如同有人误解印度人都是骑着大象上班。功夫误解的生成,与李小龙有关。他被称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这个只拍过四部半电影的美籍华人,学咏春而融西洋拳术,自创技击术和“狼嚎”的表演,对功夫、对武术有着深刻的个人理解:“像其他艺术一样,从根本上说,武术是一种理智的自我认识,一拳一脚不仅打倒的是你面前的对手,同时也打掉你的自私心理,打掉你的恐惧感,打掉你所有的心理障碍。因为你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使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其实中国功夫不是一种武术,而是一片汪洋大海。上世纪80年代官方统计到129种武术门派,其中单是少林派功夫,就有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未包括器械部分);而少林派外功中,单是少林拳术部分就有36种……一个人穷尽一生,都不可能掌握超过一半的中国武术。它像古典文学一样,源于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探索和积累。
近代史上,义和团号称“刀枪不入”,结果在枪下“死者如风驱草”。霍元甲之后的精武体育会强壮的,只是中国人的体魄,而非国体。武术家们一拳一脚的功夫,打倒的是外国人和“东亚病夫”的牌子,树起的是爱国主义宣言。对功夫的热爱与信赖,反映了中国人的自尊自强精神;但在文明社会里,功夫经常不如谈判桌上和法庭上的嘴皮子。
京剧是中国武术的小舞台,功夫电影是中国武术的大舞台;而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黄易们,续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们之后,给了中国武术一片瑰丽、奇幻、充满侠义又腥风血雨的江湖。在此,武林高手必是侠之大者,心怀阴谋诡计的人纵然功夫再高也终会被打败,恃强凌弱必遭鄙视。
现实中,功夫有什么用?它能健身,能磨练意志,能防身打架,能观赏娱乐,能以武会友。功夫,是冷兵器时代的传奇。在当代,功夫仍活跃于中国电影、电视、游戏、书籍中,并继续成为特种教育(武术学校)、特色娱乐(武术大赛和武术表演)和特殊技能(格斗、防卫、保护重要人物)的一部分。但它实实在在地淡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都市化日常生活。今天,全世界超过1亿的太极拳练习者与其说是在练中国功夫,不如说是在体会中国哲学;西方观众仍迷恋以中国武术格斗为元素的功夫电影,其实是迷恋东方的身体语言和暴力美学。
在中国,违背了侠义精神的功夫,如同无爱之性,不被推崇。在中国,功夫早已超越技击术的范畴,而承载了与世相争的意义:功夫让人强大;中国人是打不倒的;中国人不能输在外国人手里;国家兴亡,功夫有责。
所以,功夫电影总能赢得以正义和爱国主义为底色的喝彩。所以,“黄飞鸿”拍了系列,《叶问》之后又出了《叶问2》,据说还想出《叶问3》。
唐人街
它是文化象征,却不是人生去向
唐人街、华埠或中国城,即便称谓不同,但背后都是黄色面孔和中国情怀。100年前,唐人街寓意着中国人在异乡的守望相助和同舟共济,100年后,唐人街是全球华人在海外的文化纽带和寻根之地。唐人街一直完整封存着中国本土文化和东方式的精神内涵,同时记录着华人在世界各地的拼搏求存之旅。一个唐人街可能是异域世界的文化孤岛,而上千个唐人街则映射出世界看中国的另一扇窗口。
时至今日,唐人街最好卖的纪念品仍旧是李小龙的海报。在旧金山唐人街,普通海报的售价是4美元,用檀木相框装裱起来的要卖到7美元。李小龙在《唐山大兄》中扮演的唐人街子弟形象在华语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一角色在现实中也确有其人,泰国华工郑潮安的故事在位于旧金山的海外华人历史博物馆中也有档案记载,他面对不公愤然抗争的事迹在李小龙的戏剧化演绎之后成为华人世界奋发图强力争上游的佐证。
除去李小龙,月饼模子和各类“文革”纪念品以及仿真古董也是唐人街上卖得最好的商品,在国内难得一见的老物件在唐人街反倒琳琅满目,世界性产品越来越多地打上 “Made in China”的印记,但唐人街上的中国式物件却大多是当地人生产,“Made in USA”或者“Made in Canada”。唐人街本身是全球化的一种象征,但在全球化时代,要找和当下格格不入的地方,除了人迹罕至的地区,就是人声鼎沸的唐人街。这种矛盾从唐人街诞生之初便一直存在,漂洋过海的华人在异域生活,自发地形成聚居区,在生活交困和文化隔膜中日渐自成一体,在地域上和当地相邻,却在文化上相隔。粤语是唐人街的通用语言,很多路名也是广式的,在旧金山唐人街有“企立街”,在纽约唐人街有“坚尼街”和“摆也街”,它最大限度地还原中国式的场景和生活氛围,但也证明了老一代华人无法融入异乡,他们辗转半个地球,却从来没有真正过上美式生活。
建于1850年的旧金山唐人街是美国最大的唐人街,街道从最初的三条扩展至现在的近百条,国内能够买到的所有生活必需品这里都一应俱全,一家人参专卖店甚至还进口新鲜的郫县豆瓣酱。但对于很多华人而言,这里也只是一个市场或者观光点,而非生活的社区。新成长起来的海外华人都把生活的方向定位湾区,新一代留学生则把落脚点瞄准硅谷,他们和老一代海外华人迥然不同,有能力也有机会融入当地社会,唐人街固然是文化象征和思乡情结,却不是人生去向。
海外华人有新旧之分,就连唐人街也有新老之别。旧金山的新唐人街距离老唐人街路途遥远,建筑风格也大相径庭,老唐人街上的民国式建筑在新唐人街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美式平房,这里的中餐并不比老唐人街更地道,但因为餐馆装潢更现代,环境更整洁,可以年年入选旧金山市政府评选的“50最佳中餐去处”。老唐人街是第一代海外华工在100多年前建成,而后来的台湾移民在20多年前兴建了新唐人街,虽然被美国人称作唐人街,但中国味道已经不甚浓厚,书店里不再摆卖中文刊物,转而出售《美国国家地理》和《名利场》,各家老板都能说流利的英语。寻找传统的中国味,老唐人街的价值当然仍旧无可比拟,哪怕它已经不再是海外华人安身立命的场所。唐人街在岁月中的流变,是这个时代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时代》周刊
中国会成为世界的老大吗?鹰真的能拥抱熊猫吗?
从1923年到2010年,出现在《时代》周刊上的中国是一个待拯救的对象、危险的赤色分子、重要的伙伴和对手。如今,中国与《时代》共同的进步是:这个国家不再是荒诞的异类,而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有趣的研究对象。
《时代》创刊的第二年,就将目光投向了这个遥远的国家。第一个上封面的中国人是吴佩孚,此时《时代》周刊的创办人亨利·卢斯离开中国已经12年了。作为传教士的儿子,卢斯在中国山东的登州出生,对于童年生活过的这个国家,卢斯怀有某种复杂的乡愁。
第二个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是蒋介石。一个基督徒,妻子受过美国教育,在《时代》杂志或者卢斯眼中,蒋介石已经跟吴佩孚那样的军阀完全不同了。1937年,蒋氏夫妇成为“年度风云人物”。第二年1月,两人一起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
1955 年,蒋介石最后一次出现在《时代》杂志的封面上,背景是红星照耀的海峡,一个士兵望着对岸的大陆,委员长眼神复杂——此时他已退守台湾岛6年。卢斯时期的《时代》杂志,对于中国的情感,被意识形态割裂着,他曾对友人说,我是在一个叫做登州的小城长大的,现在那地方已被共产党接管,我殷切地希望能在某一天回到那个地方,看着它再次成为自由之乡。
从1976年到1997年,邓小平至少7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两度成为年度风云人物。1976年1月19日,在周恩来去世11天后,当时中国的形势还不明朗,《时代》周刊便称邓小平为“北京的新厉害角色”,称他是直率的小个子,会把苏联大使骂得灰溜溜离席,对美国也不太客气。
长期以来,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多是政治人物,他们铁腕、强悍,决定着这个庞大国家的走向,而普通中国人是《时代》周刊封面上的“红色蚂蚁”。一直到1984年,里根总统访华前夕,一个穿着军绿色棉大衣的中国青年,喝着可口可乐出现在《时代》杂志的封面上,背景是中国的长城。《时代》周刊的提问是:“中国的新面孔,里根将会看到什么?”
最近十多年,《时代》周刊中的中国样貌有着微妙的变化。1999年6月7日的文章《下一个冷战?》认为,美众院所谓中国“窃取”美核技术的《考克斯报告》夸大了中国的危险性,但是竞争还是存在的。而美国该怎么办?那一期的封面上一只中国人的眼睛透过红星看过来。让人感到隐隐不安。2000年,《时代》周刊发问:“中国会成为世界的老大吗?”2005年6月20日,又以“小世界,大赌注”探讨中美的亲密关系,是会变好还是会更坏,我们能给彼此的发展腾出地方来吗?鹰真的能拥抱熊猫吗?
李宇春、章子怡、韩寒这样的中国新一代受到《时代》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细微之处被展现。《时代》到位地解释2009年的关键词“被”,它的来源以及反映的当下中国的社会心态。
关于新中国60周年国庆的报道《繁荣之路》则充满了溢美之词,“军事硬实力和正步走将会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世界没有被吓坏的话。一个不可见的现实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老大正在带领全球从经济衰退中走出来”。接着,又有Bill Power在《时代》周刊亚洲版上撰文,美国可以从中国学习的5件事。让中国人讨论了好几天。
中国不再是个荒诞的异类,但依然是个耐人寻味的、有趣的研究对象。某种程度上,《时代》周刊对中国的了解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多。中国人有时会沉醉于别人的注视而不可自拔,相对而言,那个观察者似乎更理性。
汇丰银行
世界的本土银行,一百四十六年不离不弃
没有任何一家国际银行在中国的命运,堪比汇丰,如此跌宕起伏而又不舍不弃。汇丰银行,全称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英文全称The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草创时,它是中国金融市场的教员与先行者;战乱时,它是被冲击的帝国主义牺牲品;和平时,它是新新中国的战略投资者,很难说得清汇丰对于中国,中国对于汇丰那种爱恨交织、荣辱与共的伴生关系。
为了向从事对华贸易的英国公司提供融资和结算服务,香港大英轮船公司监事苏石兰1864年在香港建立汇丰银行,1865年开始营业,同年在上海设立第一家分行,并随即在世界各地建立分行网络,但重点仍在中国及亚太区。146年来,它在中国内地的业务从未中止,它是中国金融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亲历者,不少金融工具亦由汇丰首度引入中国,既贪恋于中国的巨大市场,又时刻不忘维护宗主国的切身利益,使汇丰既成为先进经济制度的领导者,又常成为民族主义者眼中的“帝国主义”代言人。 1874年,汇丰经办了中国第一笔公债,1911年后取得关、盐两税的存款权,它曾在中国发行纸币,垄断外汇市场,又领导列强银行团对华贷款,提供侵略性的政治借款和铁路、矿山等经济借款。
146年来,汇丰在中国的命运与中国近现代史一样跌宕起伏,经历无数艰难风波:19世纪时期,红顶商人胡雪岩曾和汇丰银行合作借钱给左宗棠作为军资,后来李鸿章得势后,胡氏被抄家,汇丰这笔巨资也遭到损失;辛亥革命后,新政府将满清政府所有债项全部取消,而汇丰亦难逃重创;二战香港沦陷,日军将汇丰香港资产全部充军;1949年上海解放后,汇丰上海银行资产又被全部没收。而汇丰银行总部原在香港,后在1943年迁至伦敦,也是为避太平洋战争所致。
今人也可从如今上海外滩的汇丰旧址(现为浦东发展银行)领略昔日老汇丰的风光:屹立在门前的第一对狮子已被上海历史博物馆珍藏,其后复制的另一对铜狮如今固守在汇丰香港总部门前。这座占地9338平方米、当年花费1000万两白银建造、充满着英国新古典派精神的建筑曾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讲究的房子”,到今天都是整个外滩最令人瞩目的建筑。
大陆解放后,汇丰在内地的业务不得不大为收缩,仅有上海、北京、天津和汕头四分行得以营业。1954年汕头、天津分行关闭,1955年北京分行停业,同年4月汇丰将在大陆的财产包括上海分行大厦交给政府,上海分行继续营业,留任职工租用圆明园路房屋为行址,上海分行缩小营业范围。忍辱偷生的历史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得以改写,凭借与中国的深厚渊源与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汇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家取得内地银行牌照的外资银行、第一家获准在北京向内地居民和企业提供外币银行服务的外资银行、 “入世”后第一家向内地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的外资银行。今天,汇丰在内地23个城市拥有99个网点,成为在内地网络规模最大的国际性银行。
2010年2月1日,汇丰银行母公司——汇丰控股集团行政总裁Mike Geoghegan连同汇丰控股决策层正式迁至香港,显示了汇丰控股对于新兴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如今正被热议的上海股市“国际板”热门上市候选上市公司中,汇丰是最被看好的一个。有人透露,HSBC计划成为首家在上交所上市的国际企业,向中国投资者发行50亿英镑股票,让普通中国民众也能分享汇丰的成长。
生于港沪,辗转英伦,回归香港,经历数次金融危机而不倒,从偏居东亚一隅的地区性银行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声誉最卓著的金融机构之一、世界的本土银行(the world's local bank),中国一直是汇丰魂牵梦萦的出生地、财富之源与梦想之邦。
中国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无数次,在无数个舞台上:春晚、团拜会、留学生茶话会、华侨华人饭局和舞会。《东方之珠》、《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万里长城永不倒》、《中国人》、《爱我中华》被无数次唱响。
他们眼含热泪,声嘶力竭,手牵着手,脖子像被一根根看不见的线拎着——唱一句“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向左倾斜一次;唱一句“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向右倾斜一次。
新闻会这样写道:来自故乡的歌谣,激起在场所有华侨华人的共鸣,舞台上下汇起一股歌的海洋,在会场上空久久回荡。
“远程爱国者”当然想家,那里有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长大的村庄,游过泳摸过蟹的小河,看过A片的录相厅,打过架的哥们,接过吻偷过情的树林。相较之下,经久传唱、国家叙事的主旋律只剩一根中国筋,两位北美华人创作的《妈呀!中国》反倒更朴实更真切,因为那里,能看到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怨纠结。
与 “伟大”、“神奇”、“奇迹”有关的一切西方赞美,是中国人最爱的一粒春药、大力丸和致幻剂。中国人孜孜不倦地从诺贝尔文学奖、奥斯卡奖中寻找到哪怕一丝中国味道,都会放大咀嚼,常年往复,乐此不疲。每一块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金牌,每一张在国际××大奖赛上获得的证书,每一个站在国际舞台上的黄色面孔,都会被焊上显著的“中国”烙印,无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否与中国有关。
中国人是个纠结体:干了坏事的中国人,以骗老外“我是日本人,我是韩国人”收获掌声;干了好事的中国人,只要喊一句:“我是中国人!”便能赢得尊敬。
中国人一面踩在毒奶粉、毒疫苗、矿难、地震、旱灾、地沟油、××死、高房价的烂泥堆里,一面咆哮着反CNN,反家乐福,反日货,反一切“丑化”中国的西方媒体、人、事以及行径,如果你不和他站在一起,他会反问:“你还是中国人吗?”
谁是中国人?中国人是谁?林语堂曾这样总结中国人:“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中国人讲裙带,不守规则爱贪小便宜,爱抱团(有人说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一群人是一条虫),移民海外,做生意扎在唐人街,居家扎在移民村,读的华文报,上的华文学校,遵循华人礼制,有的人甚至至死说不出一句洋文。
中国人爱写《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中国为什么不高兴》、《中国很高兴》自愚自乐,以为中国成了股东,不用再为世界打工,站出来很硬。但在面对现实世界时,却完全是另一副自甘堕落的面孔,“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海外归来不久,对此深有感触的龙应台就写下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痛骂吵死人的夜宵摊老板、往河里倒垃圾的小市民、不守交通规则的计程车司机、污染城市的黑工厂、卖毒饮料的小商贩、让学生食物中毒的大师傅……“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
“老外在中国”之日本 加藤嘉一
“我觉得自己像个遣唐使”
加藤嘉一,日本人,来华7年。
他 1984年生于日本伊豆,2003年4月“非典”高峰时来到中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现就读硕士研究生。自从2005月4月亲历“反日游行”后,开始在海内外媒体发表言论。看加藤嘉一来中国之后的文章,前两年还有些陌生的客套,敷衍的礼貌,还有些各打五十大板的“两国都有需要相互学习的地方”。最近的一些文章则越来越大胆生猛,直白地写出一些他对中国的那些“不喜欢”,那些他观察到的“前现代化”现象:小到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吵闹和混乱,地铁禁售报纸的荒唐;中到中国左派右派知识分子,站在意识形态的角度上相互攻击排挤的“愚蠢”;大到中国模式下的价值空白和思想流失。
5月时,加藤嘉一去了西安,他绕着城墙跑了一圈又一圈,“我觉得自己像个遣唐使”。
唐时,一代代遣唐使行走在长安城墙的淡青色阴影里,最让他们震撼的,不仅是城市规模之大,还有一点,那就是唐代几乎所有的城市四周均有高墙护卫,这是日本没有的。这让远道而来的日本遣唐学子,除了崇拜之外,更多了一分森严的畏惧。
这种情感的底色大概从来没有变过。在日本,始终能感受到守护神一般的中国阴影。加藤嘉一把自己形容为新世纪的遣唐使,但是他来到中国,显然不是官方派来的学习的使者,驱动他的,是中国对日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难以割舍的吸引力,以及加藤嘉一天生反骨结合起来的力量。
“遣唐使”进京记
2003 年,19岁的加藤嘉一没上大学多久,就从东京大学退学来到北京。因为东京大学跟他想象的不一样,他形容日本年轻人“是很压抑的,受到很多来自前辈的打压,只要稍微和别人不一样,就会遭到排挤”。加藤嘉一天生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最大的“自我认同感”就来源于别人对他的不认同。所以他在没有人民币、没有朋友、不会中文的状态下仓促来到北京,来研究中国——这个被大部分现代日本人叛逆的威严、神秘、庞大的老师。
我们问长居中国的外国人套话的问题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是:“你想象中的中国,和真实的中国有什么不一样?”尤其是从2008年奥运会开始,中国举办了各种盛大的国际活动,各种国家,各种肤色的人拥入中国,在报纸和新闻中,记者反复抛出这样的问题,以至于问题的答案几乎有了定式——“中国很现代很开放很有活力。”这就像我们英文课本里,第一册就有中国小朋友和外国友人的对话:“你喜欢中国吗?你喜欢中国的什么?”“我爱中国,中国人很友善,中国菜很好吃。”
加藤是永远不会给出这种答案的。当被问道:“你是一个中国控吗?”他愣了一下,问道:“控是什么意思。”我说:“控就是喜爱,不是一般的喜爱,而是带点偏执的喜爱。”加藤嘉一斩钉截铁地说:“我不是中国控。中国有很多东西我不喜欢。”
加藤嘉一来中国的第一天,刚出机场上了出租车,就发现车厢臭臭的,司机旁若无人地抽着烟。他透过车窗看周围陌生的风景,诧异不断:“路好宽呢,不停地超车,拐弯又拐弯,这些人是怎么开车的,技巧太牛了吧,中国没有交通规则吗?那些红灯明明亮着,司机和行人都好像根本没看呢……”他还没有到北京大学,就被司机小宰了一笔。
一个日本人的反日游行
早在20世纪初,宇野哲人等4个崇拜中国文化的日本汉学家来到中国,所见所闻,并不是遣唐使带回来的辉煌壁画般的记忆,也不是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里的醉生梦死,而是被眼前“政府威力不足信,警察制度几无,盗走横行”的社会景象所震撼。宇野回国后写成的《中国文明记》,唏嘘不断,更是体现出现实中国和文化中国之间的落差,以及其引发的张力。
再早到清朝咸丰年间,日本一些学者也组了团到北京旅游观光,到了北京,看到大清帝国的脏乱,垃圾堆着城墙,深受打击,回国之后要么不弄汉学,要么干脆自杀。
如果说,这些日本汉学家批评的目光,是源于“爱之深、憾之切”的咬牙切齿,是出于“中国控”坠入深渊般的幻灭感,那么与他们相比,加藤嘉一也许只能算“贵国的陌生人”。
这种陌生感和距离感是加藤嘉一努力维持的,要成为所谓“间谍”很容易,要成为中国的自己人被迅速纳入所谓“大国”气场更容易,但是加藤嘉一选择了一种费力的方式,来维持他和中国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维持这种关系并不容易,尤其对频频往返于中日——这“温差”巨大的两国之间。加藤嘉一说:“我出生于80年代中期,那时候,日本经济的泡沫崩溃,我在日本从来没有听过、看过好消息,看到的都是坏消息。这是我的前18年,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后来我来北京,看到的是膨胀的,崛起的,无序的,混乱的中国……这样的两个极端。”
在这样的两种易燃易爆的情绪化中,加藤嘉一努力维持着自己的“第三眼”:独立和理性。他来中国的第二年,就参加了2005年4月9日“抗议日本通过有争议的教科书”、“反对日本申请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反日游行。加藤嘉一潜伏在北大清华大学生的队伍中,静静观察,后来把观察所得写成了一篇稿子发往日本。
这篇稿子最终没有被登出,原因并不是我们以为的因为太过偏激而被“和谐”,反而是因为太过中立、太过理性,与日本官方急需一些情绪化的、能激发燃点的论调格格不入。从那个时候开始,加藤嘉一意识到他暂时无法实现自己做一个外交家的初衷,因为他无法背叛自己独立局外的判断,而去做意识形态的代言者。
加藤嘉一质疑了一个我们都不敢质疑的概念——“爱国”。对他来说,振臂高呼,口口声声说自己爱国的人,恰恰是最功利的。
“那你岂不是很拧巴?”我问加藤嘉一,其实我本来想问的是,“那你岂不是很委屈?”在中国,加藤嘉一总是被愤青们以“你TMD一个日本人……”谩骂;在日本,加藤却被主流学者们视为一个无药可救、被赤化的亲华派。当加藤嘉一不断以活跃的发言试探两国底线的时候,难以逃避的是两面受夹击的命运。
“中国通”的加藤嘉一没听过“拧巴”这个词,我想了想,说:“拧巴就是痛苦地和自己的拉锯战。”
我眼中的加藤君
一年318次采访,一年200多篇文章(其中既有写给FT中文网的,也有《环球时报》的专栏),加藤嘉一仍然坚持着少年时当运动员养成的每天跑15公里的习惯。
采访的前一天他刚出差回来,他晚上故意把自己喝多,打算第二天上午采访的时候能慌乱一些,本我一些,常态一些,结果他仍然是早上6点钟就起床,看了一会儿书,把自己拾掇得得体前来赴约。
他也问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这么累,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他既然不“控”中国,那他到底“控”的是什么,才给了他动力?他是个“牺牲控”吧。加藤嘉一是个喜欢走弯路的人,短短的距离也要选择最弯曲的路径,一定要触摸到社会最曲折、隐蔽、藏污纳垢的拐角处才罢休。他观察周围的年轻人,总觉得“他们走的弯路不够多”。这不仅仅是对一种中国青年惰性与取巧的抱怨,而且是两者生命强度的截然差距。
他身上有着武士道的精神。日本武士道的经典《叶隐闻书》里有名言:“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死是彻底的生,以天下国家为出发点,而非目的。”而加藤嘉一说:“我不在乎自尊,自尊值多少钱?牺牲才是一种美德,我需要靠牺牲,来提醒和感觉自己是活着。”
牺牲当然不是毫无意义的。从最实际的角度来说,虽然加藤嘉一不被日本某些主流知识分子认可,但是他并不在乎,他只在乎两种人的看法和意见:一个最高的决策层,另一个是白纸一样的青少年。只有这两者是真正改变历史的人。
而加藤嘉一早早地就把自己定位为很多很多年之后,会被历史还原和澄清的那一类人。“比如李鸿章、孙中山……不,还是李鸿章。”是的,相对于孙中山,李鸿章受到的曲解更强也更持久。虽然,加藤嘉一不否认多年后,他也许会从政,但至少今天他仍是个牺牲控——他说,“我要放弃自尊,保护人跨越时空的、本质的、真理的东西”。 (文/蒋方舟)
爱国,就请开列一份清单
国家从理想共同体发展到利益共同体,中国正经历转型阵痛,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神经正经受考验。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闻一多的爱国是理想主义的,在这位诗人教授看来,国家是一个理想共同体,虽被暗杀尤未悔。
中央党校王长江教授最近撰文称,应当承认执政党也有自身利益。公民维权报道成为传媒热点,公民正取代人民这个笼统称谓。利益群体上升为解答社会现象的关键词。在今日中国人看来,国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联想到几年前《新周刊》与新浪网做的“中国欲望榜”调查,排前三位的欲望是自己有更多钱、中国富强和周游世界。个人命运与国运紧密相联。
毋容置疑,社会在进步。国家从理想共同体发展到利益共同体是现代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国家被社会学家称为臆想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是利益而不是口号,才是国家实实在在的粘接剂。
国家是谁的?国家与民族相联,nation-state,斯人斯土。国家又与政府相关,government代表国家,人民被代表的事时常发生。
中国是什么?闻一多一声吼“咱们的中国”,有人会反问:谁的中国?只有让国民有尊严地活着,不只温饱这么简单,国民对国家才有认同感,否则一定会产生分离。分离感正愈演愈烈是危险的。
并不是每一位中国人都有一颗闻一多的赤子之心。经过30年急行军式的现代化运动,中国从国家有目标、社会有认同、个人有希望,发展到国家目标仅限当年GDP,个人希望限于有套房,社会认同感则越来越少。
当下中国社会稀缺认同感。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正经历转型阵痛,各类恶性社会事件频生,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神经。在此背景下,《新周刊》与新浪网作了联合调查:你认为中国人怀有怎样的爱国情怀,截至5月6日,共计有12655人参加,以下为调查结果的点评。
爱国的拧与顺
爱国不是简单情感,爱国可能是人类最复杂的情感。中国人百年来的中国控情结,无法用简单词语描绘。既爱又恨,爱国爱到拧巴的时候是常有的。
国家富强时,爱国更应保持头脑清醒。至今,西方媒体热炒“中国世纪”,而网民仍认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55.9%)。而具嘲讽意味的是,仍有23.9%的网民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只有6.7%的网民认为中国是下一个超级大国。
不可否认,中国已经是大国了。可以就此认为中国已经崛起了吗?严重不同意者占22.3%,不同意者占21.5%。只有29.0%的网民同意“但中国仍需努力赶超”。完全同意中国已经崛起者只有1.6%。
在看待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方面,网民较为理性。认为不强求、能得当然是好事者占42.6%,但几乎同样数量的人认为中国人离诺奖尚远。
中国富了,一部分中国人也有钱了。但用金钱买不来大国地位,买不来大国应有的尊敬。
最值得网民玩味的问题是:以下什么词最能代表你对中国的心情?答又爱又恨的是30.3%,答无奈的是19.6%,答热爱的排第三位即18.0%,答为之奋斗终生的是9.4%,答焦虑的是9.1%,还有人选择了愤怒这个词(7.5%),及纠结(4.4%)。许多中国人心里都有个五味瓶,总被打翻。尤其是最近两年,大悲大喜,大恨大爱总是伴随着中国人。
中青报曾发表文章“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焦虑?”回帖中我记住这两条:1.中国少数人垄断资源,多数人为剩余的一点资源争夺,大家能不急吗?2.低收入阶层完全没有保障,养老、医疗、子女教育都没有保障,如何能不焦虑?于是只有金钱才能给人一点依靠。但货币也在不断贬值,所有有点小钱的中产和白领,依然焦虑。
爱国情怀拧而不顺,当视为未来常态。清华大学社会学孙立平课题组的研究指出,目前政府是花钱买稳定,民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报纸上人们看惯了跳楼讨薪、持刀讨薪、聚众下跪式的“闹事”,反腐则靠二奶造反、小偷行窃、内部互掐。这不是“维稳”的长久之计。而新思路是: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即人人有说话渠道——如是,才能让国民爱国的情怀顺顺当当起来。
爱国的实与虚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凌志军曾著文盘点过民族英雄:20世纪第一个10年,是颠覆满清的海外留学生;30年代是强迫老蒋抗日的军阀;40年代是反对内战的文人;50年代是抗击美国的志愿军;60年代是红卫兵;70年代是独立自强的劳动模范;80年代是自卫反击战的战士;90年代是“中国可以说不”的几个年轻人。对于这个盘点,你大可以商榷。但有个问题必须提出来:90年代之后中国的民族英雄是谁?
英雄缺位或许是和平时代的特征。当问到现在中国有了“神六”、“神七”,还有大飞机,你觉得应该开建航空母舰吗?网民的回答颇为理性,回答可以建、只要是出于国家安全需要和经济能力许可的占54.2%,回答太应该了、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唯一没有航母的国家排第二(31.7%),也有小部分人认为不关我事、无所谓的(14.1%)。
凌志军版的民族英雄盘点遗忘了民族企业家,没有卢作孚等民营企业家的爱国行为,中国的抗日格局都会改写。他们才是爱国的实干派,非爱国的口头派。一百个口水爱国主义者顶不上一个实干爱国主义者。
60年前,王爱国、张爱国们批量诞生,中国人把爱国写进自己名字里。今天的中国人不能说比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爱国少了,而是爱国的方式变了。
爱国也不关乎是先谢国家还是后谢父母。一个连亲人和周围的人都不爱的人,如何去爱社会、爱国家?还是少提些爱国的华而不实的口号吧。
爱国的冷与热
2008年抵制法国家乐福事件是以80后年轻一代为主角的。当时知名博友王小峰发文《我不抵制洋货,只抵制蠢货》,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提出了理性规劝。结果他们被年轻一代网民骂为老梆子、软骨头。
愤青们绑架民意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你去天涯军事论坛或强国论坛,你会误以为当今中国是愤青们的天下。只有调查能揭真相。本次新浪调查问,你会因为历史或政治的原因,抵制日货/法货/美货吗?回答只要国货过硬、根本没有抵制一说的占半数(51.7%),回答干脆不抵制日货、法货等洋货、只抵制蠢货的占 23.7%,回答会、就应该抵制只占少数(21.7%)。愤青本来就是社会的少数,或者,愤青只是世代成长的某个人生阶段罢了。
在回答“你觉得外国人可以评上劳模吗”这个问题时出现了一边倒的答案,答可以、只要他们给国家作出了贡献的占到了88.0%。这是本次调查唯一一个获高票通过的问题。
传媒把没有实际效果的愤青骂战称为口水爱国主义,将别有用心打爱国名义的误国者称为爱国贼。在和平时期,爱国不表现为冷热,而更表现为长短或实效。
爱国的去与留
谁让你生在中国!这是当今人们对社会问题无法释怀时常用的感叹。也有心灰意冷者发出“赶紧移民吧”的帖子。富兰克林有句名言:“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李敖借此阐明自己的观点,他提出“这里就是我的祖国,我要让它自由”。在此,我们当顶李大师一下。
如果有机会,你会移民国外吗?回答会、国外确实有国内没有的机会的占42.6%,回答会、但出去是为了回来的占27.9%,而回答不会、爱国就应该留在这里只占少数(18.6%)。30年出国留学,从淘金镀金到移民定居,总量上是出去的多、回来的少。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台湾的经验是,到经济腾飞时,开始决定不回来的又陆陆续续回来创业了。
其实,很多中国人出国后才学会了爱国,这是事实。只有在国外,才会意识到母国强大后的自豪感与安全感。中华民族传统教育自古就讲究报效之心。只要国家强大,国家有施展拳脚的巨大空间,海归会成为潮流。
所以去与留不是问题,不应成为爱不爱国的衡量标准。
恋人谈婚论嫁需要罗列一张清单。初恋者我爱你、你爱我浓情蜜意被实际考量取代。你爱我,怎么个爱法,请列出清单来。你爱我哪点,你能付出什么等等。同理,爱国需要列出清单,爱这个国家的哪点,恨这个国家的哪点,不妨一一列出。爱国更需要一张行动清单。
爱国不是单相思,恋爱都是双向的。你的爱国需要一张清单,同样,国家也应开列一份清单,对国民的教育、医疗、就业和住房等一系列承诺。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说,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其实能倒过来说才是公平的,爱国需要一张双向清单。
都不是好鸟 华尔街四大行全栽进去了
接受早期刑事调查的银行包括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和瑞银集团。据知情人士称,它们也收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证交会)的民事传票,这是对其销售和交易按揭相关产品进行全面调查的一部分。正如《华尔街日报》先前所报道的,受到类似初步刑事调查的还有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
美国曼哈顿联邦检察官办公室和证交会正在携手合作。问题在于华尔街投行在推介、销售和交易被称为债务抵押债券(CDO)的按揭债券组合时是否向投资者进行了恰当的陈述。
许多华尔街主要银行应沽空CDO的投资者的要求创建了此类交易,而且它们自己有时也会做空这些交易 –当按揭市场崩盘时沽空头寸获利颇丰。
证交会要求华尔街几家最大的公司提交最终发行说明书或其草稿文件。
曼哈顿联邦检察官办公室、证交会、高盛、花旗、德银和瑞银的代表均拒绝置评。摩根士丹利表示,检察官并未与之联系,而且公司也没有做错什么。摩根大通发言人称,联邦检察官“并未联系”他们,而且不知道有任何刑事调查。
此次刑事调查标志着金融危机的余波发展到了一个重要关头,突显出对华尔街调查的严厉程度。检察官们仅对两名贝尔斯登交易员提起过一项与危机有关的重要刑事公诉并以败诉告终。立法议员们呼吁检察官采取更多行动。
迄今为止检察官只是在搜集证据,尚未发出刑事传票,也没有把目标锁定在某一潜在案件上。
要想在刑事诉讼中取胜,他们必须确定无疑地证明公司或其员工有意误导投资者。调查的结果可能是不对任何一家公司提出指控。目前尚不清楚当局是否对任何个人特别感兴趣。
据称,作为联合调查的一部分,证交会要求银行提供一系列文件,包括与按揭相关交易有关的最终发行说明书及其草稿、最终发行文件及其草稿以及投资者名单。
上月证交会在纽约联邦法庭起诉高盛,指控该公司及其一名按揭交易员为受到优待的一家对冲基金客户创建了一种将会跌价的产品,同时并未披露该客户在挑选交易所涉投资方面发挥的作用。高盛坚决否认上述指控,但知情人士透露,高盛最近开始与政府进行和解谈判。
我们不知道调查员将重点调查哪些具体交易。华尔街大银行几乎都曾以不同方式创建并交易过CDO。
据研究公司汤森路透统计,华尔街公司在2005至2007年间共发行了1.08万亿美元的CDO。美林(现已并入美国银行)、花旗和德银在这几年中发行的CDO金额最大。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银和高盛分别名列第5、第7、第10和第14。
继《华尔街日报》报道曼哈顿联邦检察官将调查公司是否在其帮助设计且有时沽空的按揭衍生品交易中误导投资者之后,周三摩根士丹利股价下跌了2%。
据熟悉内情人士透露,花旗、德银和瑞银应对冲基金客户Magnetar Capital的要求,创建了以天鲸、船底和处女等星座命名的按揭CDO。Magnetar买入交易中风险最高的部分,然后沽空同一CDO或类似交易的其它部分。这些沽空头寸使该基金得以在楼市暴跌中获利。
在楼市陷入低迷之前的几年里,摩根士丹利设计、创建并销售了多种CDO产品,其自己的交易员有时也有对之押注,交易员称。
据交易员透露,2005和2006年该公司创建并沽空的交易有ABSpoke产品。据汤森路透统计,摩根士丹利曾销售过大约十几种此类交易。
据知情人士称,2006年年中摩根士丹利向投资者销售的另一宗其参与沽空的交易名为Baldwin 2006-I号。
熟悉摩根士丹利的人士称,该公司在Baldwin和ABSpoke交易中的角色向做多相关按揭资产的投资者做了“充分披露”。
摩根士丹利的交易有一个特点,即其结构可能增加看涨投资者对标的按揭债券的敞口。这就使得此类投资者在债券表现不佳时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增大。摩根士丹利在这些交易中做空最终更有利可图,交易员称。
在华尔街,关于CDO交易的披露是不一样的。银行通常会在发行文件中提供长达数页的关于每项交易的潜在冲突和风险因素。但有时会或多或少地披露看跌市场的机构对交易创建和设计的参与情况。
有些CDO发行文件暗示,为交易挑选的按揭资产可能会有利于与其他投资者利益“相反”的市场参与者。但是根据《华尔街日报》审查过的文件,没有一份文件明确声明了对冲基金或银行的交易团队会在自营账户中沽空交易。
内幕惊人:江泽民与薄熙来父薄一波的交易
内容摘要 薄一波在中南海与江泽民私下进行了交易,资历浅薄的上海滩跑江湖的江泽民,急需中共原老薄一波在背后支持他,特别是利用他在军队中与张震等人的老关系,操控国家机器,所以他们是互相利用。六四事件使江泽民认识到,唯此唯大。反过来,长寿的薄一波深知自已由于健康原因,不仅不得不淡出政坛,且难免一死,必须赶快培养儿子薄熙来,江泽民承诺,他只有从基层干起,才好为其讲活,所以薄熙来由金县调到大连,是他人生历程的转折点与里程碑。谷开来是一个处处想拔尖的精明女人,也由夫权大变看到了生财之道,赶忙成立了开来律师事务所,至于他们小家庭的琐事自有拍马屁的人代管。
江泽民和薄一波
创办《东北之窗》要当东北老大
薄熙来在宣传部任职时间并不长,但大胆创办了经济政治综合性月刊《东北之窗》,可谓用心良苦。首先,是刊号问题,由于国家新闻出版署与辽宁省新闻出版局管理严格,审批难办,按规定大连报刊数目已满额,所以,薄熙来就选软柿子捏,下令大连科协原先创办的报纸《发展战略报》停刊,而把刊号让给《东北之窗》杂志,此前我与该刊联系很多,也常为其撰稿,据该刊负责人叶其成表示,这个报社的人员整齐,报纸创办较早,团结了一大批读者与作者,在全国同业中信誉良好,但薄熙来为了一己私利,偷粮换柱,下令解散了该报人员,使大家损失惨重。
为了大造声势,《东北之窗》从一创业,就摆出一副全国名牌大刊的架式,刊名由邓小平题字,薄熙来求助父亲向邓小平求教,并谈了杂志社市埸定位的事,邓小平表示感兴趣,还答应了他们父子题字的要求,又名正言顺地送上一笔贿赂,接着又获得上级批准刊物为正局级,这一点非同小可,因为总编社长等人均为局级干部,立即吸引了全国同级文人的热辣的目光,表面上看,薄熙来要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编辑人才,但实际上他要摆脱地方势力的掣肘,为自已下一步高升寻找对自已没有个人成见的吹鼓手,以便步步高升,篡党夺权。很快他招聘了袁某超,吴某某,宋某龙,杨某立等追随者,这些人过去在原单位,都郁郁不得志,这下子终于有了机会,他们大肆为薄熙来书碑立传大造舆论,一时使其名声大噪,贪天之功归已有。仿佛大连过去所有的成绩都是他的。比如,大连星海湾的开发,最早是大连经委副主任李某带领人们干的,但薄熙来上台后,把他调到粮食局,安排自己的人马接手,立即《东北之窗》便把薄熙来吹成了星海湾的策划人。虽然,《东北之窗》自吹自擂,但由于国内平面媒体太多,竟争太激烈,该刊发行量不过一万册,每年产量30万财政拨款,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社长袁某超想骗取薄熙来的欢心,就向他汇报称,《东北之窗》已发行了三万册,薄熙来最初对此深信不疑,乐呵呵地说,在市场不景气的形势下,能达到这个水平,很不容易啊!宋协龙与袁世超争宠,便去告诉薄熙来说,才发行了8000册,他大为疑惑,派市政府办公厅的人去查证属实,于是大怒,把他叫到办公室一顿臭骂,并说如果年底前发行不了3万册,便要把他免职。袁社长无计可施,就策划了所谓的谷开来为马俊仁打官司的事。
其实,作家赵瑜若手中没有证据,不可能吃了豹子胆,写出那么长,那么有份量的报告文学,当然,谷开来也不敢真的与其打文字官司,不过是为了欺世盗名而已。而且这样做,还可以掩盖她多年来利用薄熙来的招牌,以权谋私,大做生意,用律师费冼净贿赂款的丑闻,所以与袁社长密切合作。
不久后,此刊推出以谷开来名义发表的长篇文章《我为马俊仁打官司》一文,而且还有她的题为《胜诉在美国》的著作问世,似见其博学多才,但其刊内部知情者透露,这些令人肉麻的自我吹嘘的文章,全部由《东北之窗》一些文人代笔,她却照拿稿费。杂志印了不下25万册,承包给了大连蓝盾印刷有限公司,不料只卖出了3万册,其它全部退回,只好堆在库房里,使《东北之窗》蒙受了重大经济损失,以至6个月开不出员工薪水,造成多人辞职。由于谷开来不打官司只骗人,在当年的全国律师协会理事选举中,不得不败北落选。原《东北之窗》工作一位工作人员称,袁社长真鬼头,这样一搞,3万册的发行目标没达到,但把谷开来拉进来了,薄市长对他也奈何不得,因为自此他们成了一根草叶上的蚂蚱。虽然杂志社亏本了,但不用个人掏腰包,他才不在乎呢!薄熙来的小兄弟们,还利用该刊广告经营权,以拉赞助为名,到处搜刮企业钱财,并形成内斗不止的局面,无一不因为广告提成争利所致,惹上多埸官司,多次在大连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庭败诉,因此在大连搞得声名狼籍,直到2006年由原《党建》杂志主编史卫国接任社长,才逐步改变了形象。2008年有一天史卫国对我说,怎么搞的,以前这么多官司,从未赢过?。。。。。。但这个胆小谨娠的杂志总编不敢批评薄熙来,只能欲言又止,他不得不在薄熙来这个高官调离大连8年后,才艰苦奋斗,千方百计,为其揩净了屁股,改变了杂志社连年亏损的局面。薄熙来豢养的这些文人,靠他的淫威胡作非为,中饱私囊,又用这本刊物编造了多少谎言,换取了企业多少广告款,或许永远成谜。这里仅举一例,原工人出身的孙其某,在《东北之窗》应聘期间,拿着介绍信,走遍东北三省,见过一大批省市干部,拉回了二十多万广告款,自已也从中获利,而且凭借刊物便利,结识了黑龙江省私营企业主张某,后被其聘为企业副总,结果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均一夜大变。 2008年,我在其豪华办公室里,见到了薄一波与其董事长等人在北京的合影,可以想见此人及其老板与薄家父子关系非同一般。他还靠这一关系,从大连市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彭勇毅处免费得到一辆汽车自用。而这些物品都是处罚没收的,理应上缴国库,但有媒体粉饰,彭勇毅便可以肆意枉为。
王启星求薄办事 薄却两面三刀
王启星是新华社大连支社社长,80年代中期是我当时的上级,但由于辽宁分社把我的编制暂存市委办公厅政研室,所以我的工资变动,必须求助于市委领导的批文,于是王启星代我去见薄熙来,他说他以前与薄熙来相识,王社长的父亲王彪是新华社总社老摄影记者。他本人因没有文凭,曾在北京新闻学院进修两年,我诂计他们可能那时已相识,故我相信他们之间的的交情。至今我还保存一份以新华社大连支社名义上报的文件,上面有薄熙来的亲笔批示,其内容是赞同理顺我的工资问题,并充分肯定了我工作成绩,总之薄熙来当时做了详尽的指示,字迹很狂放,很僚草,但观点很明确。那天,王启星从市委回来后对我说,薄熙来对你宣传大连所做的成绩,做了言辞肯定的批示。并指令大连市人事局具体办理,但依照县体程序,我还必须去找市人事局有关部门,但由于薄熙来当时才到大连市内任职伊始,人们对他日后的仕途发展估计不足,所以在人事局三楼一间办公室,某处长对这个批示不屑一顾,并说叫他给我们局长亲自打电话吧,就把我拒之门外。这般无奈,我请示王启星,他同意我再去找薄熙来,次日我清晰地记得是上午9点左右,我到市委宣传部见薄部长,他不知何因,却对我十分冷漠,接过我递过去的文件看了看说,我知道啦,又还给我,我讲明来意,又把市政府人事局某局长电话给他,并转达了那位处长的话,他扫了一眼,也不接这张纸条,并说自已正要与同事谈工作,很忙。我说谢谢他,真不好意思,为这点小事麻烦你,他一言不发地转身走了。我想起当初我去金州时他对我的态度,很是惊讶。他假如不同意办理此事,就不必给王社长这个面子,也不必写这个批示,既然批了,就应当跟进处理好,人应当言而有信啊,这次打交道,使我相信了一些金州干部的传言,薄熙来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说一套做一套,阳一套阴一套。我想到了市委书记于学祥,他是个老实人,从不这样对待任何人。虽然,这是一件很具体的小事,但我认为,只有认真办小事的人,才能办大事,只有通过办小事,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
1984年中国散文学会在江西庐山召开一次文学讨论会,邀请我参加,但大连日报文艺部主任张德言不批,我又找主管副总编郭东斌,也不批,怎么办,当时我年轻气盛,非要去不可,便去见市委副书记于学详,我不认识他,只在报上得知,他由大连工学院调到市委任副书记,正好主管文教,很快我见到他的秘书林书彬,他很认真地记下我的请求,一天后报社领导找到我说,现在同意我去了,但未讲明原因。。。。。后来我调到文汇报,借工作之便,我经常面见于书记,问起这件事,他还依稀记得,他说大连文学人才不多,能去庐山开会,应当支持嘛!他认为这没什么。
由于学祥书记想到薄熙来,两个人比较一下,真的不一样。我明白了,薄熙来在王社长的文本上批示,是冲着新华社这个牌子来的,并非出于助人为乐的真情,他出身于宫庭,于学祥则出身于农家,虽然他们都是共党分子,但本质品行不同。这是一个人根本的不同。
后来没办法,我又去见人事局长。正巧,新任局长原为大连瓦房店市委书记宋有成,我此前曾在新华社《半月谈》内部版发表一篇题为《宋书记三下永宁除三霸》的文章,写得正是这个人。他以前在任职瓦房店市委书记期间,曾亲自三次到永宁乡去,下令公安镇压了三个黑社会头子。他看了薄熙来的批文,对我说,有没有这个东西都无所谓,我给你办,因为你有地方编制,不违背原则,而且何况我们还是老朋友。。。。。。后来我拿到了正科级干部的工资。
通过这些亲身经历的故事,我感受到薄熙来与上述这些普通人有很大不同。他喜欢玩权术。如果这个人当了大官,他会做出怎样的事情,由此即可以做出判断。
正式迁居大连 附庸风雅
在我的记忆中,薄熙来一家人正式迁居大连的时间是1988年,此前4年间,他一会儿在金县,一会儿在北京,两个地方飞来飞去,反正乘飞机从大连到北京航程才45分钟,他有公款报销,根本无所谓。从严格意义上讲,他在金县没有家。谷开来对外界讲,她是薄熙来到金州后与其相识的,这显然是谎言,据原香港文汇报驻广州办事处副主任林某某披露,早在北大读书时,薄熙来就经常去看谷开来,那时他与前妻尚未离婚,谷开来称其与傅仇到大连访问金石滩时,第一次认识他,被这个下派干部的吃苦耐劳精神所打动,才与其相恋,这与事实不符。
自从当上了大连市委宣传部长之后,谷开来与薄的家人,更确信了薄熙来的政治前程,换句话说,薄一波在中南海与江泽民私下进行了交易,资历浅薄的上海滩跑江湖的江泽民,急需中共原老薄一波在背后支持他,特别是利用他在军队中与张震等人的老关系,操控国家机器,所以他们是互相利用。六四事件使江泽民认识到,唯此唯大。反过来,长寿的薄一波深知自已由于健康原因,不仅不得不淡出政坛,且难免一死,必须赶快培养儿子薄熙来,江泽民承诺,他只有从基层干起,才好为其讲活,所以薄熙来由金县调到大连,是他人生历程的转折点与里程碑。谷开来是一个处处想拔尖的精明女人,也由夫权大变看到了生财之道,赶忙成立了开来律师事务所,至于他们小家庭的琐事自有拍马屁的人代管。
他们把家选在大连老虎滩附近的海军大院,原因有二,一是靠海近,空气清新,依山傍海景色优美,二是大连水面舰艇学院里面安全,外面有哨兵全天24小时岗站,惯于与人民为敌的薄熙来,最怕别人暗害他及其家人。三是吴胜利当院长的海军大院,是中国海军舰艇营长以上干部的摇篮,此处信息灵通,与这些人结交,有利于日后在中共高层发迹。四是福利待遇好,做什么事都都不用个人买单。
薄熙来当了中国一个小城市的宣传部长,才是个市委常委,但派头大得等同中央领导,不用讲他个人,光他老婆谷开来,本来是个没有任何个人资历的小律师,却有一个专职秘书叫赵某,赵某原为海军大院中薄家的隔壁邻居,由于主动热情帮忙,感动了谷开来,找到了一棵大树,从此成了薄家另外一个全职管家,当然薄熙来的生活秘书还是车克民,工作秘书是吴文康,据说这个住所亦是当过海军战士的司机与厨师车克民具体选中的。
薄熙来在大连海军水面舰艇学院筑巢,架子不小,出入有专车,前后有保镖。挂警灯,响警笛,横冲直撞路人侧目。谷开来喜欢与文化人打交道,亦不甘寂寞地直接插手大连文联的人事安排,把自已看中的人推荐到肥缺的位置上。她本人跟画家张兴君学画山水,儿子还常到陶艺家邢良坤寓所学艺,当然这一切都是无偿的,他这一大雅兴,把一大批同级水平的官太太气得要死,因为市委书记毕锡祯与市长魏富海的太太,都是目不识丁的家妇,副书记于学祥,卞国胜,傅万忠的太太都是没有什么特长与业余爱好的机关职员,同时又把众多趋炎附势的画家羡慕得垂涎三尺,因为有了部长大人亲自提携,半吊子艺人亦能走红,劣作也能价值连城。谷开来不仅经常出席类似公关活动,而且还办了所谓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所,笼络文人,互相吹捧,设有账号,名利双收,尤其是在大连日报副刊部,直接安排自已的亲信,原金县人马某当了领导,千方百计地排挤另外学有专长的著名散文家王某某等人。
破坏了大连官埸规矩 污染社会风气
80年代中后期的大连官埸,虽然也有一党执政缺失监督形成的诸多问题,比如官僚主义严重,办事效率低下等等,但有一点是我亲眼所见,没有任何一个市级领导干部的太太直接经商,我由于善于交际,有许多朋友,所以去过许多领导家里做客,比如崔荣汉,魏富海,于学祥,卞国胜,傅万忠等,他们的太太我都接触过,应当讲他们大都既不喜欢出风头,亦不看中钱财,往往生活过得很清贫,有的上街买菜,不得不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这种场面我巧遇过很多次。
由于那时,我的人事关系在市委办公厅下属的政研室暂存,又在新华社做级别最小的驻地记者,所以谁也没有必要提防我,我四处乱窜,广交朋友,既使他们有心防我亦难,因此我当时目击的东西应当属实。有时,我回到位于大连市西岗区高尔基路27号的新华社大连支社吃午饭,因为没有自已的食堂,必须与王启星等人一起,穿过人民广埸到附近的市政府大楼食堂去,也会与那里的市政府官员聊天,我从未听说过哪个当官的太太经商发财。 1988年伴随薄熙来的步步高升,谷开来在大连建起了律师事务所,堂而皇之地大做生意,自此从根本上扭转了这一局面,此后大连历任领导干部直系亲友经商捞钱的凤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说,你看北京来的薄一波的儿媳都这样干,我们不捞钱还等什么,捞了还怕什么?于是从科级,处级到局级市级,再到省级个个干部家属都抢钱红了眼,人人争学谷开来。毕锡桢书记的儿子,在斯大林路繁华地带,入股个体户杨某某的公司,办起了餐饮等综合性的娱乐城,公安局副局长韩某某的儿子韩某办了桑那浴与地下赌城,魏富海市长的女儿与香港老板薜某某办了房地产公司,在大连开发区大建标准厂房出售,等等,一时间大连群众议论纷纷,怨声载道,而大连新闻界在薄熙来的直接操控下,全用假大空的溢美之辞,掩盖现实。薄熙来以“六四事件”时的表现情况为借口,清冼了原先一些比较正直,专业水平比较高的新闻从业人员,把得意的亲信朋友安插在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等要害部门,还通过他提拢重用的原大连日报农村部编辑,后来的社长,宣传部部长王某某,严密监视中央级省级驻大连数十家的媒体负责人,让他们感到恐惧,只能一个声调唱赞歌。这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带坏了干部队伍,而且使社会分配不公现象急速加剧,两极分化变得十分严重,官民矛盾警民矛盾不断激化。而这一切又全部隐藏在谎言之下,成为社会矛盾积累的随时可能燃烧的引爆点。
挤走林庆民与傅万忠 为自已开路
大连市消息人士指出,薄熙来在市委宣传部工作期间,一方面表面上讨好老干部与同僚,见了毕锡桢书记叫毕叔,见了卞国胜副书记叫卞叔,见了于学祥书记叫学祥,另一方面却经常去北京活动,叫上边大官对下边小官施加压力,先是把原市委副书记林庆民下派到金州区当书记,接替薄熙来留下的空缺,再在三个副书记中间,寻求生存空间,算计整走哪一个。
当时毕希帧书记名义上是大连市一把手,但其人原毕业于大连师专,为人拘谨严肃,又胆小怕事,起不到太大作用,而卞国胜虽从辽宁辽阳一个小城市调来,但因在省委有背景,故大权在握,再加上为人真诚,心胸开朗,所以人缘不错,紧追其后,辽阳市副市长李玉臻等人相继调入大连任副市长等职,亦足以说明他的权威,所以薄熙来先紧紧靠上他,不间断地找他汇报工作,还与其儿子主动示好拉上关系,不论在公私什么埸合,都把卞叔挂在嘴上,听得我身上都起鸡皮瘩疙,有一次卞书记对我说,小姜呀,熙来这个人真不错,爸爸那么大的官,对我一点架子也没有,象个可爱的大男孩!由于我与卞书记的儿子是好朋友,所以与他讲话不绕弯,我说:他是看你对他有用!卞书记笑而不语。他的双眉很浓,眼晴很大,总象带着温情的泪光,这与薄熙来的眼中闪射出的凶光截然不同,这一切至今恍然如昨。
相反,薄对同事,年龄与之相仿的傅万忠可不是这么恭敬。虽然傅是副书记,官比他大一级,但傅万忠原在大连造船厂当领导,是当技木员起家的,跟工人混久了,难免土气,薄熙来来自首都北京,是名牌大学毕业生,骨子里流的是皇族的血,所以很少正眼看他,两人连话都不曾讲几句。在当了一年多宣传部部长之后,薄熙来通过北京高层关系,又挤走了傅万忠,在没有任何迹象,他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上级调傅万忠去沈阳当省审计署长。由于我与傅书记颇有私交,他有什么想法也不避讳我,对此他想不开,他愤愤不平地对我讲,这个调动,是为了挤走我,给小薄倒地方啊。果然不久,薄熙来踏上了又一个政治台阶:副书记与副市长,如同节节高升的火箭。
抓住历史机遇,名利双收
现在国内外人土对大连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即大连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是薄熙来倡导的好,干得好,但据我多年来近距离观察,这并不是事实。这种错误的印象是薄熙来任宣传部长后压抑与操控媒体的结果。他软硬兼施愚弄媒体,使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
1989年至1993年他由市委宣传部长调任大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这时才按照他父亲的旨意,绕过大连开发区这一级的唐启舜的阻力,并彻底战败了他,步上了市政府系列的轨道,离市长这梦寐以求的目标近在咫尺。薄熙来对过去金州时的哥们私下说,要狠狠地整死唐某舜,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软蛋,他才是混蛋。于是拍马屁的人,纷份向省纪委与中纪委写信,告老唐有经济问题,并抓住开发区中法合资炼油厂这个项目的失误,频频向唐副市长发难,过去的区市官员嗅到风声,特别是看到薄熙来的上升趋势日益凶猛,便纷纷倒戈,大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唐某舜一气之下,得了大病,还没等人家把他这个政敌关进大牢,自个竟身心交瘁,一命呜呼了。薄熙来对手下一个哥们说,死了算了,别忘了当年他怎么待我的,把我当傻蛋捏,这回真便宜了他!
实际上,薄熙来家在京城离权力与信息中心最近,早己清楚城市土地有偿出让这一改革的新政策即将出台,并非魏富海没本事,而是计划经济时,大连市长手中没钱,大连市城市建设只能靠财政拨款的年代久矣,巧夫难为无米之炊,这方面读者可通过《大连地方志》查看相关数据,我只写我亲身经历之事。薄熙来当了市长以后,大连与以前的根本不同,在于土地政策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前是无偿划拨,以后是按地段论价,当时各种法规又不健全配套,正是圈地捞钱一举两得的千截难逢之机。薄熙来与太太谷开来均为大学毕业生,亦与其它土八路式官员不同,他深知抓住这个机会意味着什么,也会用合法的外衣保护自己,他们商定,一个批地皮交朋友往上高爬,一个挂牌收费捞钱不算受贿。但在大连新闻界无人不晓,他们的伪善与贪腐,不比沈阳的慕马弱,只是别人敢怒而不敢言而已。
可怜的是当地的小民百姓,只看大连日报,被谎言所蒙骗,他薄家捞了大钱,还得了个好名声。只有他们自己偷着乐。
开来律师事务所是什么东西?
80年代后期,律师业悄然兴起,但大连地处沿海小城,490万人口中,对律师业有清晰认识的人不多,所以时常有律师找到我,向我苦诉揽活难,律师界风气不正,有的给予中介人高价回扣,有的与法官暗渡陈仓,为了生存,千万百计,根本没有道德底线,可见生意难做,然而谷开来一挂出开来律师事务所的牌子,立即顾客盈门,有些大生意推不出去门,有一位大连司法界资深人士愤愤不平地对我说,假如她在深圳开办律师事务所,不在大连当地经营,这问题不大,但她在自已老公当权的小城市大连就地开业,会形成怎样一种不公平的局面呢?一方面是法院对她承办的民事诉讼案件有理也要亦让三分,谁都怕薄熙来大人公报私仇,另一方面是财大气粗的企业,无一不希望她做为自家的常年法律顾问,以便借机向市长进贡行贿,做所谓的感情投资。这样又名正言顺,也不违法。
在大连市中山区青泥洼桥的百丽大厦,即现在大商男店原址,有谷开来租用的写字间,分别位于两个楼层,其一度还有与美籍华人,大连荣誉市民程某某合搞的所谓大连惠瑞斯顾问投资有限公司,可见其规摸不小,气派不凡。由于当时我的一个亲友,那时正巧在其搂上的某服装贸易公司工作,所以我对该所生意兴隆情况,多有耳闻。
1998年,香港文汇报广州办事处调来一个新同事,与我满谈得来,她姓林,有一次在广州开会闲聊,她称与谷开来为北大同学,在亠个寝室住过,关系不错,故我回大连前她嘱我去代为问安,并修书一封,但几天后当我去拜访谷开来的律师所时,谷竟让一个叫赵丹的秘书接待我,并不在意林某某的室友之情,只留下书信不做回复。可见其心地冷漠与失礼。而且还发生以下兴师问罪的突发怪事。
当日午后,当我驾车离开百丽大厦之后不久,我还在外面公干,市政府查办处处长宋某某便带领三四个人,急匆勿赶到大连沙河口区民权街348号天河公寓18搂,即文汇报东北办,值班小姐称,宋某某出示了工作证,问我在不在,去开来律师事务所干嘛,态度很凶很傲慢。后来我想了一下,她的公司肯定存在相当严重的经济问题,只有心虚胆肥才敢派市政府查办处的人跑过来恐吓我。而能够调动市政府查办处的人,只有市薄熙来,这件事不单没有吓倒我,反倒激起我揭露这家公司的极大兴趣。
另有多人告诉我,谷开来这个公司原挂牌在大连开发区,现在业务发展过快,才迁到大连,并已在北京,香港以至美国都有据点,势力雄厚,行动诡秘,人才众多,生意很好,在大连影响力日见强大。1999年大连大学校长,教授,著名书法家于植元对我说,司法部长蔡城曾对他说,薄熙来当市长,老婆开律师事务所,你说大连还哪有法律?这真是一针见血。
排挤宫明程 暗斗魏富海
1989年至1992年,薄熙来给市长魏富海当副手,另一个与之竟争的人是宫明程,是常务副市长,即在魏市长出差时,由其主持工作,但薄熙来从不按照组织程序,向他做工作汇报,而是处处显示自巳,越权发号施令,使魏市长形同虚设。实际上,如果他心黑手辣,多点谋略,便有机会整肃薄熙来,但可惜魏市长是个办事老实认真的人,出身于工人家庭,从小受家庭教育,父毋就告诉他做人要有道德底线,这就使他与喜欢三国权术的薄的争斗,始终处于明显的劣势。
魏富海是老大连坐地户,原为大连化工厂技术员,工程师,后任厂长,化工局长,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来的,其在80年代上半期当政时曾被百娃戏称“魏四蛋”,即市场凭票供应每户4斤鸡蛋,不过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都是这样,这不能怪他。但他天性厚道,不善自辨,也不会包装自已,所以这使他与薄熙来相形见绌。
不过,就我亲身经历的两件事,可以看出魏富海的性格特征。他当市长时,我家从大连火车站前的中山区友谊街1号搬到中山路224号2搂,当时是农牧业局职工宿舍,但不知为什么,煤气久拖不上,搬迁新居后多有不便,在市农牧业局工作的爸爸,打电话给魏市长告状,他根本不认识他,只知道市政府的电话号码,不料第二天魏富海一个人亲自来了,他还打开阀管看了看,对我说等明天办吧,结果次日准时有工人上门兑现承诺。这种情况在薄熙来身上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另一件事更有趣,金州石河子镇有个农民企业老板叫石大胆,什么都敢干。那几年,区政府年初与农民签订合同,按较高的价收购他们种植生产的葡萄,但到了年底,葡萄赶上大丰收年,产量太多卖不出去,政府竟撕毁合同,把果农拒之门外。这种言而无信的传统,是薄熙来在当地留下的,农民怕薄熙来动用黑社会整他们,所以那时不敢闹,现在薄熙来离开了金州,就在背后暗中鼓动他们闹事,石大胆带领10几辆大卡车载满葡萄,聚集在市政府大院示威,给魏富海施加了压力,对此新华社记者李某某发了内参,参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副总理田纪云做了批示,这使魏市长很丢脸,省领导也很生气,有人劝他找个理由抓记者泄愤,魏富海说,你们坑了农民,民众闹事,记者报了,抓记者干啥?抓了能解决葡萄积压的困难吗?当然这些记者也不先打招呼,就捅上去,真不够朋友!因为那时新华社大连支社的人,每天都到市政府职工食堂吃午饭啊。。。。。。由此可见魏市长为人还不错。
薄熙来与之不同,他是个有仇必报之人,他不仅整垮了唐副市长,还私下唆使一批金州的哥们,盯住宫明程的亲友不放,咬住他们在开发区经商的事,步步紧查,宫明程是个聪明人,知道挡住薄熙来仕途的严重后果,就断然辞职,主动要求到国家粮食部下属企业中国北粮集团任董事长去了。
然而,薄熙来在政坛上软硬兼施,两手交替,死缠烂打,左右逢缘。把《三国演义》中的合纵连横术运用得炉火纯青,他把市政府的老干部排了个队,知道原副市长袁某某最有资历与人缘,于是又在崔荣汉书记退休之后,与袁老市长套近乎。60年代时胡明任大连市委书记时,袁某某便是常委,薄熙来深知他的份量。
事有玄机,袁某某的女儿在大连春海热电厂当领导,与另一男性上司发生矛盾,不知为何关系紧张到一种水火不相容的地步,造成了她先杀人尔后跳搂身亡的惨剧,留下一个不及10岁的小女孩,薄熙来见机行事,带着谷开来,主动到袁副市长家里,声言要收养此女孩为义女,令知者动容,并举行了正宗的领养仪式,闹得满城风雨,但数年后自已翅膀硬了,等袁的影响力渐微之后亦没了权势,此事不了了之。但不管怎样,在当时薄熙来收养未成年弱女子之举,为巳得分的确不少。
上述这一打一拉,左右开弓,广受好评,薄熙来在1992年至1993年当上大连市委副书记兼副市长之后,又在93年至99年当上了副书记兼市长,99年至多2000年又成为市委书记。这种党政大权几乎一肩挑的干部任命情况,为大连历史上仅见。这时的薄熙来巳打败了大部分政敌,进军省委书记高位,大展拳脚的机会终于到了。
与电活号码一样多的选票
薄熙来挤掉其它人,登上大连市长宝座之时,正逢香港文汇报在大连建站之际。文汇报原先选派的筹办人是广州办事处的主任关齐云,其毕业于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曾与薄熙来为同学,1993年关齐云在大连带着官方批文,与我一同去找薄熙来,薄却借故推辞不见,后来关齐云因经济问题假冒自杀现场,逃到云南昆明藏匿12年后投案自首,2005年被判刑,至今还在狱中。由此我接过东北办这个烂摊子,创办了香港文汇报一个新的办事处,本来按照上面规定,这个办事处下设哈尔滨,长春,大连等三个站,故理应在省会城市,但因我家在大连,不愿赴沈阳而使薄熙来受益,原本国务院新闻办批复香港文汇报,在哈尔滨设点,但我据理力争,并拉了大笔广告款给香港文汇报,故使这家香港报纸办事处落脚大连,而雄心勃勃的薄熙来则立志海外招商,重塑大连形象,正急需文汇报为其大造舆论。故双方一拍即合。
尽管就我个人来讲,对薄熙来没有太好的看法,但报社领导要求我,把个人成见与报社工作区分开来,为得到办事处首席代表兼高级记者这份收入不菲的工作,我们的报纸必须为大连的改革开放甘当吹鼓手。并由此换取广告收入,自负盈亏。
上任不久,我就参加了一次选举市长的第十一届人代会,开会前有人在场内外暗中散发传单,其内容是指责薄熙来自任职大连代市长以来,出卖大连的土地给北京权贵,从中渔利,搞形象工程,种花种草不干实事,弄虚作假,欺骗上级等,并配有一副漫画,画上是个子高大的薄熙来,背着一个大麻袋在奔跑,满头大汗,他表情象沿街叫卖的商贩,滑稽可笑,上面写一行大字:薄熙来把大连整个卖了!这个事立即被国安特工报告薄,他顿时大怒,命令公安人员展开调查,以破坏选举罪,严惩罪犯,但当时的公安局长是王永奎,他与班子人员研究后认为,这构不成犯罪,查到亦难办,但又得罪不起薄熙来,便巧妙地以没有查到线索为借囗,拖而不办,薄熙来素知王局长是于学祥线上的红人,就气愤难忍,一边参加人大会,一边寻思讲话稿,虽然上级已任命他为唯一市长候选人,这种等额选集不过是走过场,但漫画事件仍然提醒他,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还有许多人在暗中捣鬼,所以他叫车克民等特务,监听一些代表的手机,知道他们的选举意向,该拿钱摆平的拿钱摆平,该恐吓的立刻恐吓,该请客吃饭的就马上吃饭,总之仔细地计算选票情况,生怕有任何闪失。
好在,大连的人大代表,大都被薄熙来的死党或金钱买通,或武力恐吓,在会上表决时超过了半数,而且正巧是411票,这使自信心大增的薄熙来喜出望外,权己在手,又是4年,这才是扬眉吐气。薄熙来说,漫画的事,慢慢地查,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至今事过境迁,年头已远,但我还能记得,人代会在大连市中山广埸的人民文化俱乐部举办,薄熙来说,我得了411票,还少10几票,但不要紧,省委支持我,群众支持我。大连的电话号码的地区号是0411。。。。。。许多人都笑了,包括卞国胜,高姿,于学祥等人,他们笑得不同寻常。
显然,在薄熙来看来,0411的地区号与411张票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这叫天意,出身于北京高干家庭的薄熙来不认为自己当官是靠老子,而是君权神授,是民意支持,是天经地义,此后他之所以做出许多与他在北大所接受的教育,完全对立的丑事,均与他骨子里的这种封建意识有关。
在香港明报首次介绍薄熙来
由于我调到香港文汇报东北办事处工作,按照中共国安局内部规定,我的电话,包括手机与坐机,就已被卫星定位24小时监控了,这是我2000年12月4日被捕后才知道的。
虽然,我个人无意于巴结薄熙来,但我喜欢发布新闻稿,我觉得深入生活的过程,特别是采写与发表文章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于是我撰写了一篇题为《薄熙来当选大连市长》的新闻稿,大约1500字,我还引叙了薄熙来关于他一生要刮三埸台风的讲话,他说他属牛,每到本命年就想刮台风,他就要为老百姓办一件大事。。。。。。我还生动地描绘了大连人大选举的情况,以及他对411张赞同票的想法。此文发到香港《明报》后,马上就接到编辑夏泰宁的电话,他说他是中国版负责人,报社副总编,他认为文章很好,可以刊发,他本人亦是学新闻的,与薄熙来是大学同学,也认识与了解薄熙来的为人等等。我相信这是真的,因为1984年薄熙来亲口告诉我,他有许多同学都分配到了海内外各地媒体工作。
这篇文章非同小可,当时薄熙来默默无名,虽然在大连政坛已羽毛丰满,但在香港及海外,人们还没有多少人人另眼关注他,我是出于个人良好的愿望,希望他为大连干一点实事而发表这篇稿件的,我也没有计较报酬,夏泰宁在发表时不属我的实名,我也并不在乎。而薄熙来的死党后来与我翻脸,在两次对我抄家时,为何没有取走这份手稿与打印稿呢,如果不是疏忽,一旦拿走,假如他本人读过会有所启发吗?会良心发现吗?因为用这篇稿件比对我后来发表在《前哨》杂志上的稿件,可知我对其原本并无成见,对其我存在着一个认知发展与思想变化的过程,我一直在把他当成新闻人物观察与写作,如此而已。做为一个文人,他做得对时我就表扬,他做的错时我就批判,有之改正,无则加免,何罪之有?
后来我多次去香港,见过《明报》的夏泰宁,也谈过薄熙来,夏说那时有很多人读过上述文章,都对他寄托厚望。当然与中共所主持的文汇报相比,香港明报是小巫见大巫,当然我指的是有关薄熙来的报道数量,如果查阅自我加盟文汇报之后的中国新闻版,薄熙来与大连在海外的知名度的确增加了不少,但是随着我对其人不断了解与本质的逐步认识,我对其的评价由褒到贬发生了质的变化。
但不管怎样,上述一切都在薄熙来及其党羽的掌控之中,他们正在张开触觉的无所不在的大网,全面而细致地了解我的情况,讨论决定对我如何利用与镇压,当然薄熙来躲在秘密特工的背后,是最终抓我的决策者。他认为文汇报吹捧他是应该的,但批评他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厨师司机当上了安全局领导
薄熙来在当大连市长之前,处于他人的制约之下,还有所顾忌,现在当上实际上的一把手,有了权力,首先是在重要部门安插亲信,他知道大连国家安全局的重要性,虽然名义上是反间谍机构,但可以公器私用,打击政敌,排斥异已,恂私枉法,所以薄熙来立即疏通北京国家安全部的关系,亲自点名叫车克民任大连市国家安全局长,但市委书记于学祥不同意,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便操控人大不批准不任命,薄熙来亦不怕,改任车克民为党委书记,叫“软包蛋”万国涛当局长。市纪委书记王希智对同僚说,从此我们都没有了秘密。
万国涛个头瘦小,贼眉鼠眼,是个见利忘义的势力小人,他早在辽宁大学读书时既在外语系被人耻笑,因为他从某农村考上的大学,不知为何,班里只要一考试就不及格,不及格他就痛哭流涕,同学们都对其不屑一顾,但不想此人毕业后进了大连国安局当了特务,有人说是由于他在大学时代喜欢暗中举报同学思想问题,才被选中的。说来也巧,安全局长万国涛与我太太是辽大同学,不是一班,但同为一届一系,毕业后太太在国旅工作多年,办公搂与安全局不过十米,所以大家混得很熟。
据我所知,在万国涛之前的局长姓马,他人还比较正派,有人曾问他我在香港发表的文章狠反动,应当定什么性质的罪,他认为属于思想认识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不应拘捕。为此他在大连日报还发表了一篇文章,委婉地谈了他的看法。但薄熙来很生气,把他劝退后,万国涛接手局长,就一切听命于书记车克民了。从此大连市国安局变成了党内派系斗争的工具。而车克民把进口的现代化反间谍设备全布用于内斗与倾轧,不仅监听于书记等对立面领导的电话,而且他自已的所有仇人亦都难逃其网。车书记还在大连市开发区湾里乡做房地产生意,用监听电话方式,掌控生意伙伴,逼其就范。
据大连著名律师陈某惠披露,薄熙来与车克民私下列了一个黑名单,把政敌全部拿下,不惜动用多名秘密警察,个个单线联系,对反对过他或有可能挡道的人或跟踪,或监控,从早到晚,不厌其烦地一一记录在案,以便网络罪名,编造证据,拘捕下狱,置于死地而后快。
这还不够,薄熙来指使车克民把特务安插到法院,检察院,监狱,劳教所,看守所等等,形成了枉法追诉一条龙的高效的体系。这就是说,薄熙来想抓谁,他就能合理合法地把谁送进监狱。想放谁谁就能仅凭薄市长的一句话重获自由。于是整个大连在经济繁荣的表象背后堕落于一片红色恐怖之中。比如大连名人协会的秘书长王某斌,因诈骗罪被捕,他求情于薄,薄一句话就把他放了。韩某某被拘押,便通过太太找薄熙来的死党刘某茹,刘过话给薄,薄熙来立即下令放人。总只之在薄熙来当政大连的日子里,类似丑闻不断出现,以而使司法的公信力丧失殆尽
老照片: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奇景
抗战胜利后的国统区,美国大兵正在用钞票点烟
1945年8月,重庆通胀时期,街头小贩出售美国香烟
1945年12月,上海一个男子在街头做货币兑换的小生意
1945年12月,上海人们蜂拥至银号或路边小贩处兑换货币
1945年,上海一市民把一麻袋的钞票放到人力车上
1945年,一位城市女孩用厚厚的几摞钞票准备买东西
通货膨胀奇景:一名美国大兵正在店铺购买马蹄表
通货膨胀奇景:市民正在紧张“挤兑”
通货膨胀奇景:社会底层在拼死挣扎
通货膨胀奇景:湖南一个市镇的居民排队抢购风潮
通货膨胀奇景:一个美国大兵手捧大量钞票在拍照
通货膨胀奇景:在排队领取救济金
通货膨胀奇景:贫苦的女人正在数着手中的钞票
通货膨胀奇景:美国大兵在嘲笑地比较着两种钞票
通货膨胀奇景:办公桌上的钞票堆成了山................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