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北京地铁站名的由来----KevinBOY的部落格
北京地铁八通线
北京地铁八通线是北京地铁1号线的东段延长线,全长18.964千米,设四惠站(BT01)、四惠东站(BT02)、高碑店站(BT03)、传媒大学站(BT04)、双桥站(BT05)、管庄站(BT06)、八里桥站(BT07)、通州北苑站(BT08)、果园站(BT09)、九棵树站(BT10)、梨园站(BT11)、临河里站(BT12)、土桥站(BT13)共13座车站。全线均为地面或高架线路。
地铁八通线的主要线路沿京通快速路修建,它将距离北京城市中心区相对较远的通州区和北京城八区之一的朝阳区联系起来。为加快东部地区的发展,北京市政府将地铁1号线和地铁八通线贯通。
“八通线”实质就是一号线,区别是“地下和地表”。
1·北京地铁规划网将“八通线”与1号线用一种颜色标出来,标为1号线,没有区分是否是“八通线”。
2· “八通线”之名起源于“复八线”。“复八线”原计划从复兴门到八王坟,因此,其延伸线即定了“八通线”一词。
后来修建的“复八线”并未以八王坟(今大望路)设立总站,而是向东延伸两站即四惠东站,此后建设的“八通线”由四惠站修建到通州土桥,而名称“八通线”却一直沿用了下来。
地铁站名掌故:“四惠”何以得名
“四惠站”是地铁1号线和地铁八通线的换乘站,东面不远处还有“四惠东站”,均是因临近四惠桥而得站名。
“四惠”是北京地区最年轻的地名之一,只有近十年的历史。确切地说,“四惠”所处的位置叫东八里庄。1999年修建东四环路时,在东八里庄西侧,也就是东四环路与通惠河交汇处的北侧修建了一座大型立交桥,并取“四环路”的“四”字和“通惠河”的“惠”字,得名“四惠桥”。后来在此设置的公交车站和地铁车站,便以“四惠”而称。
四环路是北京市城区的一条环城快速路,全长65.3公里,共建有大小桥梁147座,“四惠桥”只是其中的一座。而通惠河是元代由郭守敬主持修建的漕运河道,也是大运河最北的一段。元世祖忽必烈赐名为“通惠河”。当时从南方来的大批漕船到通州后,可经通惠河直达城内积水潭。此河于明初淤废,其后至明清各朝曾屡次修复,但终因水源不足,功效远不及元朝。又因城内故河道被圈入宫墙之内,漕船河道遂以城东南的大通桥为终点。今仅东直门水闸至通州二十公里河道还基本保留原貌和“通惠河”之名。
而今,四惠已是北京东部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除了地铁1号线和八通线在此相汇,还是京通快速路的起点,同时有数十条公交车途经或始发于此。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高碑店”得名三说
地铁八通线上的“高碑店”站,位于朝阳区的东南部,是城区到通州的必经之地,素有“京东第一店”之称。其得名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这里旧称“京亭”。按宋洪皓《松谟纪闻》云:“潞县(今通州区境内)三十里至交亭,三十里至燕。今之高米店疑即古之交亭,交,高,音讹也。”后演变为“高米店”或“高碑店”。
二是说“高碑店”本是“高米店”。《燕京略纪》载:“通州至京城,乘舟西行过高米店,一日即到。高米店乃高氏所营米市也。”这样看来,“高碑店”原来叫“高米店”,最初是一位姓高的在此经营粮食生意,形成村镇后以店名得地名,以后谐音为“高碑店”。
三是说“高碑店”曾叫“高蜜店”,因此地曾有古刹地藏庵,原有铸钟和石碑,上面均有“齐门外(今朝阳门)高蜜店信众”等铭刻,可以为佐证,但“高蜜”何解,并没有说明。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 “传媒大学站”得名难
八通线设有传媒大学站,位于京通快速路与定福庄西路相交处,因北邻中国传媒大学而得名。
关于这一站名的由来,曾存在一定的争议。最初设计站点时拟称“梆子井站”,因为该站就设在梆子井村北侧,相传村中曾有一口很深的水井,井旁置有木质饮水槽,形似早年间打更用的梆子,故此得名。后来有人建议称“定福庄站”更为贴切,因该站北面不远处是定福庄,为当地历史地名,具有广泛的知名度,是因村中原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定福寺而得名。但最后确定站名时却因该站北临北京广播学院而称“广播学院站”。该学院是1959年在原广播技术人员训练班和北京广播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创办的,原校址在复兴门外真武庙,1966年迁址于此。
2004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于是出现站名与地名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有人建议将该站更名为“传媒大学站”或“定福庄站”,并在网上征求市民意见和投票选择。经过广泛征求多方面的建议,地铁公司最终在2007年4月11日将该站正式更名为“传媒大学站”。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双桥”之得名
地铁八通线设有双桥站,因位于朝阳区双桥东侧而得名。
而今所说的双桥,是跨越通惠河的一座公路桥,为钢筋水泥建筑,与历史上的双桥有很大差别。
通惠河是元代开挖的一条人工河,主要用于漕运。明代的时候为了方便人们来往于河的两岸,便在通惠河东段修建了两座小桥,东面的为石桥,西面的为木桥,因两桥相距不太远,统称“双桥”。后因东面的石桥附近有普济闸,故改称普济桥,而西侧的木桥一直沿用“双桥”之称。清代时这两座小桥曾多次修缮,民国时也曾改建,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已成危桥。1974年8月双桥被拆除,在其址上新建了一座三孔的钢筋混凝土桥,长60米,宽9米,仍以“双桥”而称。1987年5月普济桥也改建为四孔钢筋混凝土桥,长75.5米,宽12米,也仍以普济桥而称。它们是通惠河东段南北两岸的重要通道,人来车往。
1995年在京通快速路和双桥路交叉处,也就是双桥的北侧,修建了一座大型立交桥,因紧临双桥,所以也称双桥,但人们多称其为新双桥。(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因临近“管庄”得站名
地铁八通线设有管庄站,因临近管庄而得名。管庄位于朝阳区东部偏南。东邻杨闸,西至三间房,北与常营接壤,南抵通惠河。成村时,管姓居多,故称。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已见史籍记述。管庄地区历史悠久,素有北京东大门之称。历史上曾为元、明、清三代水路、旱路运输进京的必经之地,元代开凿的通惠河是著名的古运粮河道,辽金时期即用于漕运,近代铁路的建成才使漕运渐废。解放初期,管庄地区隶属河北省通县,于1958年划归北京市东郊区,基本为农村地区。
其实离管庄站最近的是杨闸,通惠河上有很多道闸,杨闸是其中一道,名声不比管庄差,称为“杨闸站”更贴近些。
地铁站名掌故:京东胜迹“八里桥”
地铁八通线上的八里桥站,位于朝阳区与通州区交界处,因临近著名的八里桥而得站名。
八里桥本名“永通桥”,因东距通州城八华里而称“八里桥”或“八里庄桥”。它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横跨于古老的通惠河上。桥两侧望柱上所雕刻的33对石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该桥不仅解决了交通,控制了洪水,还为古老的通惠河增加了一个美丽壮观的景点,被列为“通州八景”之一,称“长桥映月”。
八里桥不仅是风景名胜,还是古战场,历史上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战役。第一次为清咸丰十年(1860),清军曾在这里英勇阻击英法侵略军,史称“八里桥之战”。第二次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在此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由此,“八里桥”之名便被载入史册。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漫话“北苑”
北京地铁站名中,有三个以“北苑”而称的,一个是八通线上的“通州北苑”站,另两个是5号线上的“北苑路北”站和13号线上的“北苑”站,其得名各有说法。
八通线上的“通州北苑”,人们习惯上称北苑(发“园”音),据说是从“北园”谐音而得。在通州地区,以“园”字为地名的不少,多得名于清代。那是清朝定都北京后,为巩固皇权,站稳脚步,在京郊大规模实行“圈地”政策。清廷向诸王、勋戚等“赐园地”,并且命令满、汉分居,各理疆界,受雇佣的佃农群居园侧,并以园主的姓氏得园名。后来通州漕运衙署官员也效法帝王,兴建园林,以便余暇时在此休闲,形成村落后即以“园”命名,后谐音为“苑”,“北苑”就是从“北园” 谐音而来的。至今通州人说这个“苑”字,也多发二声“园”,很少发四声“苑”。 户力平
八通线果园站名由来
地铁八通线上的“果园”站,位于通州城区南部,因村得名。
古代“园”字结尾地名都是因存在蔬、果园地实体而形成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朝定都北京后,为巩固皇权,站稳脚根,大规模实行“圈地”政策,清廷除赐予诸王、勋戚及八旗臣工俸地外,还“赐园地”,并且命令满、汉分居,各理疆界,受雇佣的佃农群居园侧,被役使的农奴渐多,团居在官地上,渐成一村,于是村子便以种植品种命名。
通州漕运衙署官员效法帝王,也设园林,以便余暇时休闲、信步赏景,形成村落后即以园命名。相传清代的时候,“果园”站这个地方有个果园,这个园子归一位姓王的果木庄头所有,果园里只有看园子的人居住,依照主人的姓氏,这个地方叫王果园。后来园子附近居住的人多了,渐成村落,到清光绪初年果园没了,就简称为“果园”了。
地铁站名掌故:“九棵树”由来
地铁八通线上的“九棵树”站,位于通州城区南部,关于这一地名的由来,有两种“版本”。
一是说“九棵树”在清代时形成村落,最初只有赵、张、金、苗四姓,因该村位于进出通州城的大道旁,从村口至旧城南门的路边共植有九十九棵树,所以被称为“九十九棵树村”,后来人们觉得“九十九棵树村”叫着绕口,就简称为“九棵树”。
二是说早年间“九棵树”附近曾有九棵高大的杨树(另一说为槐树),形成村落后以树称地名为“九棵树”。
相传,这九棵树下有一口水井,人们常在树下乘凉。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路过此地并在树下乘凉。随从还从树下的水井中打上水来,让他喝了。当乾隆喝完水后,顿感凉爽,便即兴赐予此井为“琼池”,并将为他遮阳的九棵杨树封为“九君树”。但人们觉得这个名字过于文雅,便直接称“九棵树”,村名也因此而得。
这两种说法,前者更为可信,1992年出版的《通县地名志》有此记载,而后者只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
八通线梨园站名来历
地铁八通线上的“梨园”站,位于通州城区南部,因村得名,也是梨园镇的名称。
说起梨园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相传唐朝的时候,这儿就有一个大园子,为姓李的所有,园子里种着果木、花草,有看园子的人住。梨园地区还有过出土文物,1975年8月发现了金代石椁墓两座,有陶器、瓷器等60多件,还有唐、宋铜钱多枚,墓主人叫石宗壁,墓志上写着葬于通州潞县台头村之新茔,说明金代的时候,这个地方可能叫“台头村”。
元明以来,朝廷十分重视桑、枣栽植,以解决绸缎衣料来源和度荒解饥问题,桑农果农居于林侧而渐成村落则以园称之。相传,明朝时这里有一果园,迁徙民至此居住,看见园中有梨树,称之为梨园,也自称为梨园人。随着迁徙人口的增多,逐渐形成了村落,称之为梨园村。
地铁站名掌故:“临河里”本名叫小街
临河里是八通线上的一站,因临近通州区西北部的临河里小区而得名。
说起临河里这个地名,只有十几年的历史,1992年出版的《北京市通县地名志》里并无记述,1993年以前出版的通县地图上也无标注。其实这个地方本叫小街,十几年前是通县梨园镇最大的村落。据说元朝时通惠河古道曾由此经过,村落形成后建有一条短小的斜街,故称小街。由于小街在当时潞河的右岸(西畔),曾一度被称为河西村、临河村。
上个世纪90年代在小街西侧兴建了住宅区,因东面不远处便是北运河,于是将小区称为临河里。但也有人认为临河里是因临近玉带河而得名,因为玉带河在北运河的西面,距离小区更近。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土桥”为何没有土
土桥站是地铁八通线的始发站,位于通州城区的东南部,临近六环路,因临近土桥村而得名。
说起土桥的历史,已近700年。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是南粮北运的主要通道。当通惠河水量不足之时,南方漕米和北方贡物多在大运河北端的码头张家湾下船,然后再陆路运至大都(北京)和通州。为了便于车马通行,就在通惠河咽喉必经之地,修建了一座木桥,因临近广利闸,初名“广利桥”。该桥的桥面为灰土填垫夯实,因车马人流不停,桥面旱时为土,雨时为泥,俗称“土桥”。明朝万历年间,改建成平面石桥,清代乾隆年间又进行了重建。200多年过去了,石桥至今保存完好,仍被称为土桥。特别是土桥镇水兽,造型优美,雕工精巧,被列为区级保护文物。
早年间土桥只是通县县城东南部的一个小村落,人口不到1000人,以纯农业生产为主。近10年来,特别是随着地铁八通线在此设始发站,缩短了城乡的距离,并使土桥一带得到迅速开发,逐渐呈现出一派新景象。户力平
tsepa 发表于 08-11-14 17:27:08
本帖最后由 tsepa 于 09-4-16 08:17 编辑
北京地铁1号线
从东到西四惠东---四惠---大望路---国贸---永安里---建国门---东单---王府井---天安门东---天安门西---西单---复兴门---南礼士路---木樨地---军事博物馆---公主坟---万寿路---五棵松---玉泉路---八宝山---八角游乐园---古城路---苹果园。
地铁站名掌故:“四惠”何以得名
“四惠站”是地铁1号线和地铁八通线的换乘站,东面不远处还有“四惠东站”,均是因临近四惠桥而得站名。
“四惠”是北京地区最年轻的地名之一,只有近十年的历史。确切地说,“四惠”所处的位置叫东八里庄。1999年修建东四环路时,在东八里庄西侧,也就是东四环路与通惠河交汇处的北侧修建了一座大型立交桥,并取“四环路”的“四”字和“通惠河”的“惠”字,得名“四惠桥”。后来在此设置的公交车站和地铁车站,便以“四惠”而称。
四环路是北京市城区的一条环城快速路,全长65.3公里,共建有大小桥梁147座,“四惠桥”只是其中的一座。而通惠河是元代由郭守敬主持修建的漕运河道,也是大运河最北的一段。元世祖忽必烈赐名为“通惠河”。当时从南方来的大批漕船到通州后,可经通惠河直达城内积水潭。此河于明初淤废,其后至明清各朝曾屡次修复,但终因水源不足,功效远不及元朝。又因城内故河道被圈入宫墙之内,漕船河道遂以城东南的大通桥为终点。今仅东直门水闸至通州二十公里河道还基本保留原貌和“通惠河”之名。
而今,四惠已是北京东部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除了地铁1号线和八通线在此相汇,还是京通快速路的起点,同时有数十条公交车途经或始发于此。
地铁站名掌故:大望路原来是大旺路
1号线设有大望路站,因位于朝阳区西部的西大望路北段而得名。
西大望路为南北走向的城市次干道,上个世纪40年代就有此路,时称西大旺路,据说因早年间附近有旺姓人家居住而得地名,后来演变为西大望路。1965年因该路北段东侧有北京热电厂而更名为光辉路,1979年恢复今名。
说到西大望路就不能不说到北京人最为熟悉的一个地名:八王坟。它位于西大望路西侧,临近大望路站。这里曾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墓地,因他在清朝初期开国诸王的排序中列为“八王”,于是将他的墓地俗称为“八王坟”,并作为地名称谓延续至今。1989年7月开始修建的“复八线”,即复兴门至八王坟,2000年12月开始修建的“八通线”,即八王坟至通州(土桥)。2000年6月“复八线”与原地铁一线相连且贯通运营至四惠东站,并在八王坟附近设站,原本称“八王坟站”,但有人提出异议,说“坟”字不雅,于是便以此站地处西大望路北段而得名“大望路站”。其实称“八王坟站”更为贴切,虽然俗了些,但却是北京人最为熟悉且最具地域特色的地名。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国贸”以前是砖窑
国贸站是地铁10号线与1号线的换乘站,因位于中国国际贸易中心附近而得名。
国贸站所在的位置叫大北窑,尽管在北京的名气较大,但历史并不太长。明朝的时候,这里是城外的一片郊野,朝廷在此设置了“獐鹿房”,就是为皇宫养鹿的地方,其中有一种叫牙獐的鹿,个子很小,头上无角。到了1939年侵华日军在此挖坑取土、建窑场烧砖,当时从南到北有五六个砖窑,其中以最北面的一座规模较大,被称为“大北窑”,后来整个窑场也被称为了“大北窑”。日本投降后,一些窑场仍保留了下来,由私人经营,但其规模都比较小了,以后形成村落,村名也以窑场之名而称。此后“大北窑”之名沿用至今。
从1987年开始,在此兴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占地十二公顷,主楼国贸大厦高152米,是三环路旁的标志性建筑。十余年后这里已发展为仅次于纽约世贸中心的世界第二大世贸中心。1992年修建地铁复八线(今1号线复兴门至八王坟段)时,在此设国贸站,1993年又修建了国贸桥,使这里成为长安街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永安里”名字彭真起?
永安里是八通线上的一站,因临近永安里小区而得名。
永安里位于朝阳区西部。永安东里、永安西里、永安南里统称为永安里。五十年代命名,取永远安居之意。
解放前到建国初期,永安里这一带是老北京城的东郊,种着一片庄稼。据说,永安里这个名字是当时的北京市长彭真起的。在前苏联政府的援助下,永安里、秀水街一带陆续建起大使馆、外交公寓。
1983年建国门外大街以及永安里、秀水街的周边地区开始有流动商贩活动。他们主要出售小商品、水果、服装等,到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他们就拉起绳子,摆起了地摊,工商人员来了,就一窝蜂地跑掉,但这个自发形成的市场生命力还很旺盛,最终在政府的规范管理下越来越壮大,有了“小香港”名声。
地铁站名掌故:“建国门”从来没有门
建国门站是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换乘站,因位于东长安街上的建国门而得站名。其实建国门称“门”却从来没有过“门”,历史只有60多年。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侵华日军占领了北京(当时称北平)城,从1939年起,日军便在北京东郊筹建用于工业生产的“东街市”。为了沟通与城内的交通,特在东面城墙上扒开一处缺口,辟开一个新的城门,并称之为“启明门”。当时并没有修建门洞和安装大门,只是一个能通行车马的大豁口子。日本投降后不久,国民党北平市政府于1945年11月按照当时流行的“复兴、建国”的政治口号,将日寇命名的“启明门”改为“建国门”。但也没有修建门洞和安装大门,一直是个缺口。以后随着旧城墙的拆除,这个缺口也随之消失,但“建国门”之名却保留下来。
20世纪70年代,在这个缺口的位置兴建了我国第一座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的互通式立交桥——建国门桥,此后修建的北京地铁二期(即今天的2号线)又在此兴建了建国门站,使这里成为京城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地铁站名掌故:“王府井”传说
地铁1号线上的“王府井站”,因位于素有“中华第一商业街”的王府井大街南侧而得站名。
关于王府井的来历,说法很多。辽金时,这里只是一个不出名的村落,元代以后,人烟逐渐稠密,并形成街巷,当时称“丁字街”。明永乐皇帝修建北京城以后,不少达官贵人在城内修建王府,在今天的王府井一带就建有十多家。在其中一家王府的门前有一口水井,位置大约在今天王府井大街的西南侧,因井水清澈、甘甜,井上还有一座精巧玲珑的六角亭子,所以来此提水的人很多,日子一长,就将王府门前的水井,叫成了“王府井”。以后便将王府井附近的街巷称为王府井北街、王府井南街、王府井东街、王府井西街等。清宣统时称“王府井大街”,1915年曾更名为“莫里逊大街”。以后又称“王府大街”,但人们仍按老习惯把这里统称为“王府井”。曾改为“人民路”,后又复名为“王府井大街”。近百年来,这条街一直是北京市区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区。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天安门原名承天门
地铁1号线设有“天安门东”和“天安门西”两站,皆因临近“天安门”而得名。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门天,故命名承天门。明朝天顺年即1457年7月,承天门遭火灾,城楼焚毁。1465年明宪宗派工部尚书重修承天门,由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基本上有了现在天安门的规模。1644年,清朝顺治皇帝入主中原,承天门又毁于战火。第二年顺治帝发布命令,再次重修承天门,6年后竣工,从此正式改名为天安门,一直沿称至今。
西单的变迁
西单是1号线与建设中的4号线的换乘站,因位于西单路口而得名。
提起西单这个地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早年间就有“东四西单鼓楼前”的俗语,描述的是老北京内城比较繁华的三个商业区。其中“西单”指的是今天西单大街一带。而“西单”之名由来已久,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
明正统年间在今天的西单路口建牌坊,其位置约在今十字路口中心偏北。牌坊最初的匾额是“瞻云坊”,后改为“庆云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带戗杆的木牌坊,高大而古色古香。因地处皇城西侧且为单座,故称西单牌坊或西单牌楼,并与东单牌楼相对应,简称西单。从清末开始,西单附近的商业渐兴,并逐步发展为北京内城的重要商业街区。为解决交通问题,1923年将西单牌楼拆除。1954年拓宽西长安街,1957年拓宽复兴门内大街,逐渐形成今天的面貌。
2008年奥运会前夕,在西单路口东北侧的广场上重修了西单牌楼,其建筑材料不少是当年拆除时保留下来的原构件,使消失了85年的老景观重现故地,成为长安街上一道新景观。(户力平)
站名寻踪 复兴门话旧
复兴门是1号线与2号线的换乘站,因地处复兴门而得名。
复兴门也不是京城的老城门,与建国门一样,是70年前在老城墙上开凿的一个“门”。
1939年占领北京(当时称北平)的日寇在西郊筹建了用于商业和住宅的“西街市”,为了沟通西市与城内的交通,便在内城西城墙,也就是当时临近邱祖胡同和卧佛寺街西口的城墙上扒开的一处缺口,虽然称为“城门”,并无城楼和城门,实为城墙上的一个豁口。初名“长安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按照当时流行的“复兴、建国”的政治口号,将日寇命名的“长安门”改为“复兴门”,为“复兴中华”之意。1946年11月在复兴门缺口处增建了一座十米宽的拱券门洞,并安装了铁门。1955年为拓宽道路,将复兴门的“门洞”拆除,加宽了缺口,以后随着旧城墙的拆除,这个缺口也随之消失。上世纪70年代在这个缺口的位置兴建了北京市的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立交桥——复兴门桥,并成为二环路上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礼士路”原名“驴市路”
南礼士路是地铁1号线上的一站,东临复兴门,现在听起来这名子挺文雅,但早年间这“礼士路”却叫“驴市路”。驴市路的得名源于驴市。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阜成门附近曾设有驴市。那时候去往京西门头沟等地,交通十分不便,骑驴就是一种比较方便而经济的交通方式。驴市上的驴贩子守在城门西侧,见有雇主走过来,就主动搭话,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雇主交完租金就可以骑驴上路了,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的很是热闹。在驴市南面不远就是著名的白云观,每年春节要办庙会,于是骑驴逛白云观便成为很受人欢迎的活动,所以一到庙会期间,到阜成门驴市骑驴逛庙会的人很多,特别是初一和十五两天,驴市上的毛驴甚至供不应求。此外,在复兴门等处也有好几处“驴市”,日久天长,从西直门经阜成门直到复兴门,这条南北绵长数里的小街被人们称为“驴市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北京城市交通的发展,公交车日益增多,于是驴市就逐渐地消失了。没有驴市了,再叫“驴市路”即不名副其实,更不雅观,于是在调整地名时,依照“驴市路”的谐音更名为“礼士路”,其典由“礼贤下士”而来。后又将该路北段称为“北礼士路”,南段称“南礼士路”。
地铁站名掌故:何为“木樨地”
地铁1号线有个木樨地站,关于这一地名的来历,存在许多争议,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说此地明代时种植过大面积的苜蓿,为皇帝的御马提供饲料。清代成村,称苜蓿地,民国时被讹化为木樨地。苜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牧草之王”著称。
二说早年间门头沟往京城送煤的骆驼队多出入于阜成门,当时这一带生长着许多野苜蓿,所以赶骆驼的人时常在此歇脚,以便给骆驼喂些草料,日子一长,这里就被称为苜蓿地,后谐音为木樨地。
三说此地种植桂花树,桂花树统称木犀,樨、犀同音义,原产我国黄河以南地区,久经栽培,变种较多,常见的有金桂、银桂和四季桂等,是名贵的观赏植物,亦可做香料。木樨地即桂花之地。
四说此地曾是白云观的菜园,以产黄花菜闻名。黄花菜即金针菜,可食用,色泽金黄如桂花,俗称木樨,故称此菜园为木樨地。
第一种说法更为可信,因为《明世宗实录》中就有关于明代军队在九门之外种植苜蓿,“按月采集苜蓿,以供内厩喂养”的记载。而其他说法无确切记载,难以考证。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公主坟的传说
乘坐地铁1号线自西向东过了万寿路站,便是公主坟站,其站名因临近复兴门外大街的公主坟而得。
说起公主坟,在京城可谓家喻户晓,但到底埋葬的是哪位公主,却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乾隆义女,有的说是顺治的干女儿,有的说是奇女孔四贞等等,均为民间传说。其实早在1965年修地铁时,文物部门就对这座公主坟进行了考古挖掘,并参考历史资料予以考证,将公主坟内埋葬的公主身份的谜底彻底揭开。
这座公主坟所葬的是清嘉庆皇帝的两位下嫁蒙古王爷的公主。两座墓中东边葬的是庄敬和硕公主,为嘉庆皇帝的第三个女儿,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12月,于嘉庆六年(1801年)11月下嫁给蒙古亲王索特纳木多布济。嘉庆十六年(1811年)3月病故,卒年31岁。西边葬的是庄静固伦公主,为嘉庆皇帝的第四个女儿,生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于嘉庆七年(1802年)下嫁给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玛尼巴达喇郡王。嘉庆十六年(1811年)5月故去,年仅28岁。
按照清朝的祖制,公主下嫁死后是不能葬入皇陵的,也不能葬入婆家的墓地,必须另建坟茔。因和硕公主和固伦公主是同年而故,时间相差只有两个多月,所以就埋葬在同一个地方。日子久了,原本没地名的地方就有了名,民间就称这地方为“公主坟”了。
地铁站名掌故:“万寿路”曾是乡间小路
1号线设有万寿路站,因地处万寿路中段得名。
据《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记载:万寿路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3公里的城市干线道路,北接蓝靛厂南路,南接万丰路,并与西长安街延长线(复兴路)相交,是连接京城南北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北京西部城区著名的商业街区。
60多年前,万寿路只是京西的一条乡间小路,周边多是庄稼地。1940年建成4米宽的砾石路,1955年拓宽成13米宽的柏油路,是通往颐和园风景区和丰台区的主要道路,因其北端不远处有慈寿寺塔,俗称万寿寺塔,故名“万寿路”。
慈寿寺建于明代,其中寺内有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约50米,是仿照天宁寺的辽塔建造的,因所在地临近八里庄,俗称八里庄塔,是京西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邵英墓地五棵松
地铁1号线上的五棵松站因位于京西著名的五棵松地区而得站名。
说到这一地名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清代时,此处有提督邵英的墓地,周围有五棵高大的古松。其具体位置在今天的地铁1号线五棵松站的北侧站口。这五棵古松有十多米高,枝繁叶茂,傲然挺拔,是当时京西一带的标志物之一。
那时候出阜成门往西南再向西有一条去往门头沟的大道,许多从门头沟往京城送煤的、拉骆驼的人大多走这条路,五棵松附近是必经之地,并在此歇脚儿。民国年间,阜成门外人烟稀少,还时有打劫的强盗出没,许多人都不敢单独行走。为了安全起见,一些去往京西的人们就纷纷相约在五棵松树下聚齐,然后搭帮而行,所以“五棵松”就被当成地名叫开了。后来在五棵松的北面形成村落,称五棵松村。
1965年7月北京开始修建第一条地铁,其线路正好从五棵松附近经过,并在此设站。当时还没有暗挖技术,全是采取明挖的方法施工,所有地铁的建设都是“敞开式”进行。为了保住这五棵松树,人们想了很多办法,但还是有一棵先死了,人们试图移来一棵,但没有成功,后来连剩下的四棵也死了。
五棵松树虽然没有了,但人们没有因此而改变对这一地方的称谓,依然称此地为“五棵松”,并在附近补种了五棵松树,以示纪念。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玉泉路”因玉泉山得名
乘地铁1号线由西向东行驶,过了八宝山站就是玉泉路站,它因地处海淀区与石景山区的临界路——玉泉路而得名。
玉泉路这一地名只有近70年的历史,早年间是一条乡间的无名小路,1939年扩建成4米宽的砾石路,以后又逐渐拓宽成12米宽的柏油路,因其北端与玉泉山遥遥相望,所以得名“玉泉路”。
玉泉山是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位于颐和园西侧,因泉水自高处“龙口”喷出,琼浆倒倾,如龙喷汲,“水清而碧,澄洁如玉”,故得“玉泉”之名,乾隆皇帝在历品各地名泉之后,认为玉泉的水质最佳,便钦定为“天下第一泉”,于是山以泉名,得名“玉泉山”。
玉泉路是北京西部的一条交通要道,北接海淀,南通丰台,西邻石景山,并与西长安街延长线交会。近20年来,随着京西地区的发展,玉泉路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缓解道路的拥堵,市政部门启动了“四环半”工程,对玉泉路进行全面改造,使之成为西四环和西五环之间一条南北走向的城市主干道。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八宝山”有哪“八宝”
地铁1号线上有八宝山站,这可是家喻户晓的地名。那八宝山到底有哪“八宝”呢?历来说法不一。
一是说因山上曾盛产马牙石、白垩、青灰、红土、坩土、黄浆、板岩、砂岩等八种矿物质而得名。二是说因山上的一座寺院里曾藏有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等八件佛家宝物而得名。三是说八宝山脚下的一个山洞里藏着最值钱的八件宝贝:金碾子、金磨、金笊篱、金簸箕、金笸箩、金老太太赶着金驴磨金米。前一种说法较为可信,《石景山区地名志》有相关记载,后两种纯为民间传说,无从考证。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八角”实为“八家”
地铁一号线设有八角游乐园站,其实“八角”应为“八家”。据《宛署杂记》记载,“八角”这一地名的出现距今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明朝时,曾有钱、赵、阅、孔、祁、王、梅、肖八户人家最早在此定居,他们多是来自山西省洪洞县的逃荒难民。在此定居后以开荒种地为生,于是这小小的村落被称为“八家村”。另有传说,认为这八户人家是明朝末年“随龙来京”的,即跟随李自成起义大军进京的。后来大军南下了,而他们便留在了这里,以耕田为生。由于山西洪洞口音称“八家”为“八角”,所以“八家村”也被叫成了“八角村”。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京城的蔬菜产区之一。
1996年一个占地面积26.7万平方米的大型游乐场在此建设,因位于八角村附近,故称“八角游乐园”,后更名为“北京石景山游乐园”。地铁一号线最初开通时,在此设“八角村”站,八角游乐园建设后,站名被更名为“八角游乐园”。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古城并无城
从苹果园乘1号线东行,第二站就是古城。这一地名有些名不副实,叫“城”并无“城”。
早年间这里因临近西山而被称为西山村。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三月,李自成率领义军攻打北京城。一天夜里,他们来到今天的古城村一带,见西边隐约有一座“城池”,便不敢贸然攻城,怕“城”中有重兵埋伏。谁知天亮以后再看那西边的“城池”,原来是个小小的村子。只是村子被两行枝叶茂盛而高大的白皮松合围起来,朝东的方向是村口,合围的白皮松在此有个很大的缺口,远远望去,很像打开的城门。李自成走到村前,不觉笑道:“真是虚惊一场,原来误将村庄当城池了。”李自成便将村名改为“古城”。闻讯赶来的村民们见李闯王为村子起了新的村名,便在村口修建了一个大影壁,上写“古城”两个大字,此后西山村被改成了古城村。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此兴建了古城小区,以后随着长安街向西延长,使这里成为石景山区最为繁华的地区。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苹果园”话古今
苹果园站是地铁1号线的始发站,位于石景山中部。可以说在没有修建地铁之前,这个地名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其实,“苹果园”之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相传明朝的时候,有柳姓太监为了出宫后有个落脚之处,便拿出全部积蓄在此购置百余亩土地,并雇人种植了梨、桃、苹果、杏等果木,因位于京城之西,当初称西果园。也许是因为水土的关系,所种植的果木以苹果树的长势和收成最好,而其他果树却很少见收成,后来就将收成不好的果木砍掉,都种上了苹果树,于是西果园也就被改成了苹果园。10年以后老太监离开紫禁城,便在此居住,再以后宫里有太监出宫的,也到他这里落脚。
数百年后,这一带的苹果园逐渐消失,变为农田,但依然以苹果园而称。
上个世纪50年代首钢公司在此兴建宿舍区,60年代后期修建地铁时,又在这里设置了苹果园站。随着地铁的开通,往来的人们越来越多,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户力平
tsepa 发表于 08-11-14 19:12:45
本帖最后由 tsepa 于 09-4-16 08:17 编辑
2号线设西直门站(201)、车公庄站(202)、阜成门站(203)、复兴门站(204)、长椿街站(205)、宣武门站(206)、和平门站(207)、前门站(208)、崇文门站(209)、北京站(210)、建国门站(211)、朝阳门站(212)、东四十条站(213)、东直门站(214)、雍和宫站(215)、安定门站(216)、鼓楼大街站(217)、积水潭站(218)共18座车站。
地铁站名掌故:“车公庄” 原叫“车轱辘庄”
地铁2号线上的车公庄站,因位于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东侧而得名。
关于车公庄这一地名的来历,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早年间附近曾有车轱辘庄,后音转为车公庄。而对车轱辘庄的来历又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清朝时出西直门往南再向西有一条大道,因是土路,那些木轮大车走过之后留下很深很深的车轱辘印迹,日子久了,人们便把路边的村子叫成了车轱辘庄。二是说很久以前,此地生长着许多的车轱辘菜,因多长在路边,因此也叫车前草。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据说可以食用,所以每到5月中旬至6月初,便有许多人来此采摘。以后在此形成村落,被称为车轱辘庄。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叫起来有些绕嘴,于是谐音为车公庄。
上个世纪40年代这里逐渐形成居民区,新中国成立后便建成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因临近车公庄而被命名为车公庄大街。以后街道曾几次拓宽改建,并种植了大量的树木,而今是绿树成荫,花坛相间,是北京惟一以法国梧桐为行道树的大街,被定为北京环境优美街。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阜成门曾是“煤门”
阜成门是2号线上的一站,位于西城区中部,因位于明清京师内城九门之一的阜成门而得名。
阜成门在元代称“平则门”。明初沿用,正统四年(1439年)重建城门后,取“物阜民丰”“安宁和公正”之意,改称“阜成门”。和其他门一样,阜成门的城楼、箭楼、瓮城、城门吊桥一应俱全,其城楼高35m,与北面不远的西直门相望。
当年这里曾是通往京西门头沟等地的门户,明清皇宫所需煤炭,皆由阜成门进京,故有“煤门”之称,并在阜成门的瓮城城壁上,砌有一块镌刻有梅花的石条,以“梅”喻“煤”,取“梅花报春”之意,得“阜成梅花”之雅称。
上个世纪70年代修建环城地铁时,其线路基本上是沿着老北京的内城墙而建,于是一些城楼及附近城墙被拆除,阜成门也在拆迁之内,并将护城河填平,改为道路,还在城门旧址附近兴建了一座大型立交桥,得名阜成门桥。从此使这一带逐渐成为北京城区西部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而今说到阜成门,多泛指阜成门桥附近。户力平
站名寻踪 复兴门话旧
复兴门是1号线与2号线的换乘站,因地处复兴门而得名。
复兴门也不是京城的老城门,与建国门一样,是70年前在老城墙上开凿的一个“门”。
1939年占领北京(当时称北平)的日寇在西郊筹建了用于商业和住宅的“西街市”,为了沟通西市与城内的交通,便在内城西城墙,也就是当时临近邱祖胡同和卧佛寺街西口的城墙上扒开的一处缺口,虽然称为“城门”,并无城楼和城门,实为城墙上的一个豁口。初名“长安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按照当时流行的“复兴、建国”的政治口号,将日寇命名的“长安门”改为“复兴门”,为“复兴中华”之意。1946年11月在复兴门缺口处增建了一座十米宽的拱券门洞,并安装了铁门。1955年为拓宽道路,将复兴门的“门洞”拆除,加宽了缺口,以后随着旧城墙的拆除,这个缺口也随之消失。上世纪70年代在这个缺口的位置兴建了北京市的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立交桥——复兴门桥,并成为二环路上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 长椿街因长椿寺得名
长椿街站在2号线上,因临近宣武区北部的长椿街北口而得名。
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载:长椿街呈南北走向,北起宣武门西大街,南至广安门内大街。因该街中段西侧有长椿寺,所以其北段道路原称长椿寺路,而南段的道路称西斜街。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此路统一命名为长椿街。
长椿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因孝定太后奉水斋禅师居住于此而建,规模宏大,曾为京师之首刹。清代时曾两次修缮,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1927年4月28日革命先驱李大钊遇难后,其灵柩曾在长椿寺内暂停,六天后改厝于此寺西南的妙光阁浙寺南院,1933年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解放以后,长椿寺旧址被改为商业部宿舍及居民住房。
历史上的长椿街,曾是老北京外城西部一条比较繁华的街道,因该街北口向西是西便门,向东是宣武门,南口过牛街是右安门,街中又有长椿寺、土地庙等寺院,人员往来频繁。特别是丰台的花农多从右安门进城,到此出售鲜花,使这里形成花市,并持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 宣武门何以称“死门”
宣武门站是2号线与建设中的4号线的换乘站,因紧临宣武门而得名。宣武门可谓是北京人最为熟悉的地方。元代时称“顺承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城楼、瓮城后取“宣扬武功”之意改称“宣武门”。其城楼高30余米,为三滴水檐歇山式重楼建筑。在其瓮城内,原有砖砌的“五火神台”,雨季时以水淹神台的位置来判断城内积水的状况,适时开门宣泄城中的雨水,故有“宣武水平”之说。
宣武门曾是京城西部内外城的惟一通道,往北是西单商业区,往南是菜市口、骡马市商业街。在此门之外不远处曾有多处墓地,所以送丧的人多出宣武门,故有“死门”之称。而清代的刑场也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所以押送死囚的车马也出宣武门,于是此门也被俗称为“刑门”。清朝时宣武门的城楼曾加以修葺,但其规制基本沿袭明制,民国年间箭楼被拆掉。1967年修建地铁时将门楼与城墙拆除。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 和平门系近代开凿
和平门站在1号线上,因地处宣武区东北部的和平门而得名。
和平门并不是京城的老城门,而是80多年前在老城墙上开凿的一个“门”。
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记载:1924年冯玉祥将军主政北京时,鹿钟麟任卫戍总司令,曾指挥士兵在前门和宣武门之间的内城南墙上开辟了两个门洞,门洞各宽27英尺,又建钢筋混凝土平桥一座卧于护城河上,1926年通行车马。因此“门”北侧靠近新华门,所以最初定名为新华门。后因连年战乱,人们渴望和平,遂改名为“和平门”。军阀张作霖入京后一度将该“门”改称“兴华门”。后来北伐军又进了北京,于是又将名字恢复了过来,仍叫“和平门”。
上个世纪50年代为改善京城的交通,将和平门的门洞拆除,形成更为宽阔的城墙缺口。60年代修建地下铁道时,和平门东西城墙被拆除,但“和平门”之称,却以地片名的形式保留下来。1971年1月15日地铁正式运行时,因此处所设的车站位于南北新华街交界处,所以叫“新华街站”,后更名为“和平门站”.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