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9日星期四
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上周收盘时,跟一个星期多一点之前十分接近。上周三振奋人心地上涨200点,主要也就是填补前一个周五让人发愁的200点跌幅。 Andy Rash 几个星期以前,道指重挫近800点,然后又以同样剧烈的程度回升。相
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上周收盘时,跟一个星期多一点之前十分接近。上周三振奋人心地上涨200点,主要也就是填补前一个周五让人发愁的200点跌幅。
Andy Rash
几个星期以前,道指重挫近800点,然后又以同样剧烈的程度回升。相比4月份,这个广受关注的市场指标目前下跌了7%,相比2009年低点则上涨了59%。
这种让人头晕眼花的起伏,又一次考验着投资者的神经。2008年到2009年的各种事情已经让人崩溃,而自今春爆发希腊债务危机以来,动荡行情又一次回到了市场。
在这种时候,经纪商或理财师可能会为你提供一些箴言或建议。有一些标准的安慰话,你会一遍又一遍地听到。但这些话说得有多对呢?下面的10句话,就需要进一步推敲。
1.“现在是投资股市的良机。”
真的吗?问一问经纪商,看他在什么时候警告过客户,说当时不适合投资股市。2007年10月?2000年2月?坏掉的手表,一天总有两个时刻显示的时间是对的,但并不能因为这个理由去捡只坏表来戴。或者像某人曾经说过的一样,找经纪商问现在是否适合投资股市,就像找理发师问你是不是该剪头。“当然该剪,先生。请跟我来!”
2. “股市平均让你每年盈利约10%。”
那又怎样?这是根据一部分过去的历史总结出来的,一直要回到19世纪初,而且有很多地方经不起检验。
这10%当中,约三个百分点只不过是来自通货膨胀。其他7%也不一定可靠。19世纪的数据是值得怀疑的,而20世纪的全球图景错综复杂。专家认为,5%可能更为典型。另外,股市只有在你以平均估值买进的时候才会产生平均回报率。如果你在估值较高的时候买进,回报就远远不如了。
3. “我们的经济学家预测……”
打住吧。问问经纪商,他们公司的经济学家有没有预测到最近的这场衰退,如果预测到了,是在什么时候。
人们过去的经济预测成绩并不怎么好。即使是到了2008年,很多经济学家还在否认衰退已经进行。常见的表演是预测经济将会出现“放缓”,但不会进入“衰退”。这样,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他们都能够为自己开脱。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经说过,在预测家面前,算命先生的表现还算不错。
4. “投资股市让你参与经济增长。”
把这话说给日本人听吧。自1989年以来,日本经济已增长逾四分之一,但股市下跌了逾四分之三。或者把这句话说给任何在10年前投资美股的人听。而且,这类例子还不仅限于这两个。196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万亿美元,道指约在1000点。13年过后,美国经济已增长至3.3万亿美元,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呢?还是1000点上下。
5. “要有高回报,就得承担高风险。”
巴菲特听了这话肯定觉得意外,他宁愿投资那些没意思的公司和没意思的行业。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FactSet Research公用事业指数的表现超出了激动人心的“高风险”纳斯达克综合指数(Nasdaq Composite index)。赚取高回报的唯一途径,是购买相对未来现金流比较便宜的股票。至于“风险”,经纪商可能认为它就是“波动性”,而波动性的意思往往就是股价的上下起伏。但大家都知道,风险其实是损失本金的可能性。
6. “市场估值真的很便宜了,现在的市盈率大约只有13倍。”
被普遍引用的市盈率(股价除以年度税后利润)可能会起误导作用,因为利润的波动性实在太大,繁荣期高得不得了,衰退时又低得不得了。
让经纪商谈谈其他估值指标,比如股息率,也就是每一块钱的投资得多少分红;或者谈谈经过周期性调整的市盈率,也就是股价除以过去10年的利润;又或者谈谈托宾Q值(Tobin's Q),即股价除以公司资产实际重置成本之比。没有哪个指标是完美的,但这三个指标在过去的预测表现不错。目前,三个指标全都说股市相当昂贵,而不是相当便宜。
7. “市场变动的时间不能预测。”
这种老话使得客户一分钱都不敢从市场里撤出来。努力赶上市场的每一个起落,当然是傻子才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得一直不对整体估值给出判断。
如果你在股价相比现金流和资产显得便宜的时候投资股市(这往往是在所有其他人都看跌的时候),你一般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如果在股价非常昂贵的时候(比如其他每个人都离奇地看多时)投资,你可能就会败得一塌糊涂。
8. “我们推荐您组建分散化的基金组合。”
如果经纪商的意思是你应该在现金、债券、股票、另类投资、大宗商品、贵金属当中进行分散化,那么这是一个不错的建议。
但在太多的经纪商那里,所谓分散化就是投资不同名称、不同“风格”的基金,像大市值价值型、小市值成长型、中市值混合型、国际小市值价值型之类。这些东西不过是营销噱头。比如,“中市值混合型”基金这样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这些基金往往一直是100%入市,并且全部投资于股市。在全球化的经济中,甚至带“国际”字眼的基金所具备的分散性也不及以往,因为各种东西之间都在产生关联。
9. “这是一个选股人的市场。”
什么?每一个市场好像都可以定义为“选股人的市场”,但对多数人来说,投资回报(不管是正还是负)中的多数都来自他们所选的资产类别(见第8条),而不是单笔投资。面且,即使市场确实是一个选股人的市场,你要怎样才能相信你的经纪商就是合适的选股人呢?
10. “从长期来看,股市表现超过其他市场。”
何为长期?如果你能坚持10年或更久,那又有什么用呢?就像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经说过的那样,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
Brett Arends
2010年7月28日星期三
"长得像希特勒的猫咪"网站爆红 美国有民众厌恶
一般来说,混种猫咪身上的斑纹都相当特别。英国有人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网站,名为“喵特勒”(Kitler),只要主人觉得自己的猫长得像希特勒,都可以贴到网站上和大家分享。不过,网站也引发了两极评价。
猫长得像希特勒?“喵特勒”网站爆红!
据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长得像希特勒的猫咪”网站近日爆红,该网站专门搜集许多长得像希特勒的猫,开放给来自各地的养主贴图分享,至28日下午3时,网站上的照片已逼近5000张!
当CNN记者访问美国民众时,许多人觉得很爆笑:“猫咪竟然会这么像希特勒,真是太酷了!”不过,也不少民众至今对希特勒的暴行反感,认为“虽然我爱猫,但把可爱的猫比喻成可恶的希特勒,实在不好笑”!说完便摇头就走。
而该网站上也有一个“我恨喵特勒”的专区,专门让厌恶这个网站的人发声。一些美国网友还说:“我觉得这些猫不像希特勒,比较像卓别林。”
2010年7月25日星期日
曾佑和:在美国造四合院 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6-09-03 10:52 网络编辑: 李亚敏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我要评论] 作者: 张喆文/图
曾佑和,曾用名幼荷,1925年生于北平。民国时期,在京城成长学画,恋爱结婚。半个多世纪前,与其德国丈夫,古斯塔夫·艾克教授一同赴美生活工作,成为蜚声海外,卓有成就的女画家和美术史教授。六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已进入人生暮年”的曾佑和女士又悄然回到了故乡北京城。望着不远处的古寺,她不紧不慢地回忆着自己儿时的经历,对中国画的创作理解和诸多人生感受,那柔和纯正的“北京话”仿佛一层洁白的雪,一下子把六十年的游子脚印覆盖了……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东四四条一座宽敞的宅院里,生活着曾家老少七口人:曾佑和的双亲以及两个哥哥和两个妹妹。
“那是一个非常大的宅院,大小有五个院落,里面种满花草。夏日里,水池中还浮满睡莲。父亲酷爱听评剧和京剧,梅兰芳的戏是绝不能错过的。母亲虽是苏州人,却也十分喜欢北京……”童年美好的回忆中,同样忘不掉的还有街边小摊上那烤得焦黄的芝麻烧饼,刚出锅的油条和香喷喷的花生米。
幼时的曾佑和性格似乎比较内向,喜静不好动,爱躲在屋中伏案持笔作画,父母见状,便予鼓励。从十一岁起,受教于末代王孙溥雪斋和其弟溥佺。那时的古城街道上,常掠过一位身背画夹,脚踏自行车的美丽少女的倩影。太庙参天古树,郊外西山墨影,都成了她写生作画的好素材。十六岁时,曾佑和考取辅仁大学女校美术系,当时的系主任是溥雪斋先生。毕业后,曾佑和被美术系教授、德国人古斯塔夫·艾克先生聘为助教,后与之结为伉俪,成为轰动京城的一桩中外婚姻爱情故事。
一生喜爱穿长衫,看起来更像是一位“中国老夫子”的艾克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备至,对古代建筑艺术可谓情有独钟。与中国建筑大家梁思成互为知音的他,曾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绘制福建泉州的古代双塔,成为珍贵的古代建筑文史资料。而对于世界来说,艾克先生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他早年对于中国明式家具的关注和研究。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他编写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至今在世界中国明式家具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炙手可热。那时,身为日耳曼民族但却痛恨纳粹的艾克先生常爱强调自己是中国人,在家中也常与妻子用北京话交流。
“当时,艾克先生的教授薪水并不高,一个月才八块。我们的生活过得比较清苦,但他是一个知识丰富、懂得关怀体贴的男人,所以我非常仰慕他。我们在一起常聊中国文化,什么书法,绘画,建筑,五花八门……”成了艾克夫人的曾佑和,出国前还潜心学习了托裱中国画,“那时,厂甸一带的裱画店都不肯收我这个年轻女人做徒弟。我后来就跑到鼓楼附近的一个裱画匠家里,恳请他让我在一旁观看,学习托裱技艺。”
这短短两周的观摩学习使曾佑和十分受益——“国外没有装裱中国画的画店,出国后自己的画都是由自己托裱。”曾佑和说,此番托裱经历使其绘画创作亦受影响,以至于“逐渐将纸之疏密层次,融入了画中”。客居他乡的曾佑和,对自己生活过的京城却始终遥想怀恋。一幅“文房四宝”图,将浓浓一缕乡愁化做水墨铺洒纸上,重现当年北平画案上的笔墨纸砚。
按照中国古代的建筑理念,在美国建造“四合院”,是令曾佑和感到十分兴奋的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她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倾情投入,完成了“九正阁”的设计建造。
“早在周朝末期至汉朝,中国建筑结构布局即已发展得相当严谨。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门开正中,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至于曾佑和为什么把她的建造的四合院冠名“九正阁”,曾佑和说:“中国古人把九看做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而我的四合院的布局就是依照古人的设计理念,由九座面积均等的正方形建筑组成,故名‘九正阁’。”
有趣的是,像故宫一样,曾佑和设计的四合院也筑有四个两层高的“角楼”,四合院的中心设计为一个方形天井。据介绍,里面的一切,从天井花园中的一草一木,到厨房里用的橱柜,都是曾佑和与自己的学生精心设计制作的。露天的花园中,卵石错落,花草相拥,里面还摆放了曾佑和的学生用手工制作的一件陶瓷艺术品,据说那灵感来自美丽的太湖石。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雕刻精美的中国石磨盘,至少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常勾起来访的华裔友人睹物思乡之情。曾佑和说,按照古人理念,建筑,大到皇宫、寺庙祠堂,小到民居住宅,都要正南正北,这种位置取向使太阳“冬天进来,夏天出去”,真正是冬暖夏凉。
遗憾的是,由于土地位置限制,曾佑和的“九正阁”无法做到正北正南,事实上稍稍偏西。“但身居此处,虽每日清晨无法看到朝霞升起,傍晚却可欣赏到壮丽的落日景观。特别是在晴好的夜晚,皎洁的月亮透过天井,‘落’到玻璃窗上,那天上的月亮与人间的月亮相对,构成亦真亦幻的美景……”
这美国四合院展示的乃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
客居海外六十年,曾佑和说自己实际上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中国文化。
曾任职夏威夷大学美术系教授的曾佑和曾著书立说,向世人诠释中国绘画《传统中的现代》,讲解《中国书法历史》。她所撰写的《中国书道》,当年曾被美国总统尼克松当做礼物送给毛泽东主席——“海外人士对中国和它所代表的东方文化是比较陌生的,我非常渴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传授给不同肤色的学生。”
在教学著书的同时,曾佑和也始终未停止在绘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曾佑和认为,今日画家应以“承袭古人,亦出创造”为原则,以先人为师而又不拘泥于仿古,这样的创作才可萌发新意,突显个性,散发时代气息。
年轻时代的曾佑和,曾潜心研究前辈佳作,细细描摹,功力深厚,几可乱真。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开始进行创造性探索。
谙熟中国传统制纸工艺的曾佑和,对中国宣纸所特有的那种纤维质地纹路十分着迷,在她的绘画作品中,纸本身与色彩一样被视为重要的艺术成分。中国古代金石玉器的斑驳纹理,也给予了她无限灵感,成为其绘画作品中一个独特的主题。早年,曾佑和创作一幅题为“上古之乡”的水墨画,后来邂逅一块汉代铜镜,她惊喜地发现,那上面的斑驳古锈竟与自己的“上古之乡”有洽合之感。从一块晶莹璀璨的天然水晶石中,曾佑和窥见一组凹凸多角形,从而创作了题为“不同观点”的水墨作品。张大千先生在看了友人赠送的曾佑和画册后,欣然提笔赞道:“全是国画基础而又新奇独特,比之词人当是李易安(李清照),佩服。”
一生多半时光在海外度过,从事绘画创作和美术教学。可回到故乡的曾佑和说,自己现在最关注的却是中国民间手工艺术的现况和发展。
依照曾佑和的观点,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艺术由两个强而有力的系统组成,且各有盛事。一是所谓的‘文人’艺术,另一则是‘民间’艺术。前者是理性的结晶,与学问相关,拥有‘自我’个性,近于宗教修养,不可商业化。而民间艺术大半来自口授,与经验相关,与民生共存,非文史所能左右。”
五彩缤纷的中国民间艺术,在这位女画家眼中,是愉悦生活、真正为生活服务的艺术,大有潜力可挖。她指着客厅八仙桌上摆放的一套图案素雅的陶制茶具说,这是她在夏威夷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制作的,它们是具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品。
曾佑和说,小时候受心灵手巧的外祖母影响,她始终对编织,雕刻等各种手工工艺十分感兴趣。还自己亲自设计一些饰物。除了画室之外,她在家中还另辟一间手工工作室,里面的长桌上摆放了不少用来制作工艺品的工具。工具坏了,就打电话请自己的表弟来帮忙修理。
说到民间艺术,曾佑和还讲起了她最近从山东青岛市场上“淘”到的两个用卷起的玉米皮编织而成的精美门帘,都是出自农家百姓之手。与此相比,那种“纯艺术的创作”似乎与生活本身的距离远了许多。曾佑和非常愿意在有生之年,与那些志同道合者一起,为中国的民间艺术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虽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来源:北京晚报
2010年7月21日星期三
敬佩!终于明白吴敬琏为何祈求上天保佑中国 天涯社区 2010-07-21 20:41:59
吴敬琏是我最敬佩的中国经济学家,我敬佩他不仅仅是他经济学上的见识。更重要的是,在他所处环境下,还能能保持一份学者的良知。这在当今中国确实难能可贵。
前不久,吴敬琏老人居然抛出,祈求上天这样无奈的言语,同时指出中国产业升级太慢。这些难道是危言耸听吗?一个已经80岁的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近乎绝望的话呢?
我想也许我能算他的知音,因为我居然也有同样的感受。
大家想想,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美国老是逼迫人民币升值?为什么中国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如此被动?
我先分析一下,中国现在的处境:
1.出口依赖过重,中国面临极大的外部压力
现在,中国进出口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超过15万亿人民币。而中国的GDP仅仅只有34万亿。可见中国经济中,进出口依赖已经非常严重了,所以才会出现2008年低,美国经济危机,而中国沿海居然2千万人瞬间面临失业这样大影响。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面临比以前更大的贸易保护,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目的就是打击中国的出口,并且引起热钱在中国大进大出,引起中国的系列经济问题。
2.中国相对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随着人民币不断的升值,中国甚至不得不用加大出口退税来维持出口竞争力。而中国已经依赖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企业利润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了,很多出口企业已经站在倒闭边缘。而最近迫于外部压力,不得不对部分出口产品降低出口退税率
3.内需乏力,提高内需难度极大
中国为什么13亿多人,消费能力却如此低下,人均消费不足美国的1/10,但是奢侈品消费却是世界第二?原因很简单:a.贫富悬殊加大。b.因为缺乏高附加值产业,造成的劳动者收入提高和出口之间不可调节的矛盾。c.社会保障力度不足以让老百姓放心消费,放弃高储存。
所以,化解中国当今经济问题的关键就是:提高内需,减少出口依赖。
如果中国经济对出口依赖下降,贸易基本平衡,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壁垒将不攻自破。因为中国只要内需强劲,出口能保持基本平衡。中国和外国的贸易上就是真正的双赢局面。因为我们内需造成的国际需求增加,对方对中国市场依赖加大,中国在汇率问题上将不再被动。
中国放弃出口依赖的前提是,中国内需相应增加。因为只有内需相应增加,代替减少的出口,才能解决中国的产能过剩和就业问题。
但是中国提高内需,就必须解决以下2个主要问题:
(1)大幅劳动者收入
而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前提是,必须要能让中国进出口基本平衡。但是,因为中国的出口企业主要是中低端制造业,中国现在提高劳动者收入,必然造成以前依赖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出口企业大量倒闭,中国大量的失业。这样的结果是,很多人因为失业的收入下降,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将适得其反。所以既要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前提是,中国能保持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在劳动力大幅提前的情况下,只有中国具备相当比例的高附加值产业,中国出口放弃对廉价劳动力的依靠才可能办到。所以吴敬琏才会说他担心中国产业升级太慢。因为发达国家已经对中国的出口和人民币施加巨大压力,中国的出口当前面临巨大挑战,而我们的产业升级却过于缓慢。提高劳动力收入增加内需在离开产业升级前提下,几乎不可能。
(2)减小中国贫富悬殊
中国的贫富悬殊问题。是人均消费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造成中国贫富悬殊的主要原因是:高房价,垄断行业,利益集团。而这些原因造成的分配失衡进而严重打击中国的创新和财富创造。造成中国产业升级缓慢,整个社会缺乏激励性。进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很多中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增加缓慢甚至下降,加上中国社会保障不足,消费被强行抑制。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在不断的加大贫富悬殊,最大限度的抑制了中国中低收入者在除房屋以外的其它消费。而且房价高企耗尽几代人的储蓄,而且高额按揭月供让他们背负长期沉重债务负担,将来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不得不用于还债,这种情况长期抑制中国消费的增加,造成中国消费长期乏力,内需提高成为泡影。高房价已经成了财富再分配的工具,而通过高房价,让中国贫富悬殊加大,而且加大中国内在长期债务关系,必将最大限度的抑制内需的提高。(这就是我驳斥任志强房价必定上涨原因的初衷,见我以前博客文章)
世界真正的经济危机还没有到来,中国将来出口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中国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但是提高内需的阻力如此之大。1,短期产业大幅升级。2,调节贫富悬殊中的利益集团的阻力。
而且,中国内部还隐含巨额热钱、资产泡沫严重等世界性的难题。
索罗斯80高龄,再次复出,并且屯兵香港。大家难道认为他是想在香港度假吗?(什么诱惑能让80高龄的索罗斯再次复出)
中国现在实行的经济刺激,只能是暂时提高内需,但不可持续,而且副作用极大。会造成中国内在债务不断加大,长期消费不振,甚至下降,让中国将来增加内需的困难更大。(见我以前写的中国经济刺激的功劳与隐患)
( 最近我将详细的分析,索罗斯屯兵香港的真正目的和下一步可能的行动。索罗斯已经派出多路人马在行动)
吴老80高龄在北京祈求天苍。而年富力强的我也只能在西藏望天长叹!
早前:吴敬琏: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与中国经济改革同行三十余年之后,80高龄的吴敬琏仍然在为此而担忧。
他担忧中国像日、韩等国那样陷入资产负债表危机;他担忧权贵资本经济在中国抬头的威胁;他担忧中国制造业因为升级速度不够快而陷入危机。
“所有用这个政策(出口导向政策)的人都错了,2006年我就说过,我希望祷告上苍,(保佑)中国是个例外。”在最近一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课堂上,站在讲台上的吴敬琏如此回答本报关于中国经济转型与改革方向的提问。
但他依然坚持对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作为一个教员,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我所能做的,正如我的老朋友江平教授写的一本书的书名那样,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这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依然未改勇于批判时代弊病的本色。他指出,虽然转型困难重重,但只要做好经济转型尤其是体制改革,希望还是有的。“体制改革涉及既得利益问题,会有很大障碍。但政府要有政治远见,为了长治久安,要牺牲关联队伍中的某些既得利益。公民要去推动改革、去监督政府。”吴敬琏说。
经济模式二十年之痒
《21世纪》:中国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是否能够更有效地调配资源?
吴敬琏:有一个中央国企领导人文章你们要看,招商局董事长秦晓。他的文章主要分析政府强力控制经济的模式并不是好模式,现在已经很有问题。他作为招商局这个大国企领导,在这个位置上看这个问题更清楚。
我很同意他的观点,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里面就存在很大一个政府寻租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政府对资源、企业和交易的控制,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越过某个界限,就不是市场经济了。所谓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自由交换的经济,如果所有者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权威来支配这个交换关系,就不是市场经济了。
《21世纪》:告别出口导向型经济之后,中国是否能够保持高速增长?
吴敬琏: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又叫做新重商主义政策。在大量人口需要就业、资源没有达到瓶颈、环境也还可以维持这三个前提下,出口导向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非常有利。
但日、韩等国在持续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二十年之后,都出现了问题,造成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泡沫生成等现象。
当一个国家成功执行出口导向政策,而资源限制越来越重、积累过量货币的时候,就要考虑转变出口导向政策。但这不是说减少出口,而是减少净出口,净出口在特殊条件下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但实际上是对进口国的补贴。
《21世纪》:在大部分出口产品利润率仅有5%的情况下,中国是否会重估汇率?
吴敬琏:当你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不够,你又把外汇政策上的优惠取消掉,出口企业就出不去,就会发生严重问题。所以调整出口导向模式的同时,你必须转变增长模式,提高附加值,不再依靠给外国人补贴求他买你的东西,而是因为自己的产品有竞争力。
重估与否是一个静态的分析,事情是动态发展的,关键要看你的附加值提高到什么程度,是否能够提高利润率,抵消升值造成的利润下降。
《21世纪》: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倾向于服务大型企业,怎样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吴敬琏:在改革过程中可以用四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建立股份制银行,或者将一些城市的信用合作社改造成为城市商业银行。比如台州几个由信用合作社改制成的小商业银行,他们做中小企业贷款做得就比较好。
第二,可以在某些地区建立私人银行,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在呼吁,但管理当局对此一直有顾虑。小银行应对风险能力差,一旦出现挤兑就没法应付。虽然经济学家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解决方案,但管理当局对这方面(的限制)一直没有放松。
第三,像孟加拉国那样建立小额贷款公司,中国20年来在民间已经有很多发展,比如说经济学家茅于轼和汤敏这十多年来就一直在农村发展小额贷款,做得很不错。
但现在这方面的法律框架还很不清晰,我国有一个罪名叫“非法融资”,但非法融资的界限却不清楚,要呼吁立法机关尽快制定法律,划清界限。
第四,就是为风险资本(VC)和私人资本(PE)准备条件。中国VC和PE行业的大体框架已经建立,但现在仍然运行得不是很正常。由于监管存在一些问题,相当一部分PE和VC走向短期化,不是进行长期投资而是希望几个月就能通过上市撤出投资赚到钱。
《21世纪》:为什么去年中国银行业信贷宽松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仍在抱怨贷款难?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才能让银行愿意为这些企业提供贷款?
吴敬琏:去年银行根据管理当局的要求发放海量贷款,规模在9.6万亿到12万亿之间,贷款增加了39%。但是对中小企业却发生了挤出效应。
因为这些海量贷款是按照管理当局的要求发放的,商业银行出于自己的安全考虑,选择向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国有企业发放贷款。这是个理性的考虑,因为这个贷款数量太大了,今后在经济走向下行段的时候,就会出现坏账。
商业银行的各级人员考虑到将来出现坏账会追究他们的责任,就优先向那些有国家项目的国企发放贷款。如果出现坏账,就可以推卸责任说我是贷给国家项目的。所以去年虽然有大量贷款的发放,但中小企业仍然融资难。
要解决这个问题,大概只能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宏观经济政策要稳一点。不要大量的注入贷款。另外还是要强调银行的独立、自主决策,而不能由管理机关要求他们发放贷款。
好的制度不能靠政策
《21世纪》:你一直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是体制改革,那体制改革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在短期内这种阻力会不会有削减?
吴敬琏: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阻力不行,一方面是动力不行。从阻力来说,最主要的阻力就是所谓特殊利益集团,就是在现有体制下获得利益的人不愿意改革。就经济利益来说,现存体制中政府配置资源权力过大,政府干预经济过大,这就是双轨制,在双轨制的体制下寻租的机会就非常多。
另外一方面是动力,从政府方面来说,它需要有政治上的远见,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克服阻力,要牺牲我们关联队伍中的某些既得利益。从我们公民来说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考虑长远问题考虑得比较少,虽然我们中产阶级的人数在增加,但是坦白说,我们中等收入阶层对于自己的根本利益认识不足,就是自觉性不足,觉得我有好房子、好车子就足够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公民意识不高,光是考虑到是一个家庭的成员,而没有考虑到我是一个公民,我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我要去推动改革、我要去监督政府。
《21世纪》:你提到,中国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提出要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但至今进展缓慢,问题出在哪里?
吴敬琏:总的来说两个方面: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体制性障碍,症结就是政府的资本权力太大了。利用权力支配资源,能够使GDP最快增长。如果不改变体制,要改变这两条是根本不可能。
另外,从积极方面说,我们创新、创业的环境不太好。现在技术进步非常快,如果你不能把一种技术迅速产业化,几个月或者一年两年之后,这种技术就变得人人皆知。因为新技术有很大外部性,不管有多少专利保护,其实挡不住别人获得这种技术。所以我们虽然有很好的技术和发明,因为不能够产业化,过一段时间就死在摇篮里,非常可惜。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消除那些体制性障碍,要建立一个能够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摇篮。所谓创新、创业的摇篮,我们说就是要改革,这个改革其实最核心的一条还是市场化,因为创新主体是企业,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给企业创造一个环境。
(感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对本次采访的帮助)
是谁在真正统治美国----万维落基山人的博客
是谁在真正统治美国
一般来说,大家都爱拿美国来说事,其实美国只是是西方国家之一员,对美国的评论,大都适应大部分西方国家。
那么,是谁在真正统治美国呢?一般人会有两个答案,一个是美国政府在统治美国,一个是美国政府是民选的,因此,真正统治美国的还是老百姓,是民众,是人民。这两个答案都没有什么大错,但问题是,从社会结构而论,或从现实的直接观察而论,这样的答案太笼统了,也并不准确。
笔者的观点,美国的社会结构是分为三个层次,也是三极结构,一个是政府,一个是公司企业和民间团体,一个是百姓。也就是说,真正统治国家的,并不是政府一个,也不是那个分为三级的政府,即联邦,州,市的三级政府,或三权分立的政府。就真正的实际权力而言,美国的政府并不是非常重要,而是那个中层,美国人实际上是被公司企业和民间团体真正控制和管理的。
这又如何讲,难道美国的政府没有统治或控制百姓的权力吗?还真的没有。一般人都爱从三权分立来解释美国的政府的权力的有限性,因为政府仅仅是行政权力,而立法权和司法权并不在政府的手中,这种解释也仅仅是说出了一部分。而在笔者看来,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真正统治者,实际的统治者,是中间阶层,也就是权力真正是在公司企业的老板和那些多如牛毛的民间社团,民间团体,行会,等等社会机构手中,这些的社会机构和民间团体,并不直接受政府控制,而是独立和自由存在的,而且他们的数量很大,权力也很大。据说,美国现在有150多万个民间团体和民间机构,差不多每200人就有一个民间团体。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小,尤其是对内的权力更小,对外还要大一些。联邦政府的权力,一方面被三权分立给分走了,只有行政权,另一方面是被下面的州和市给分走了,因为州和市都是独立的,与联邦政府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而州政府和市政府也是三权分立的,其行政权力也不大,那么,既然从联邦到地方政府,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力,那么在美国,到底谁是真正的掌权人呢?难道权力被分散之后,真的就蒸发了吗?不存在了吗?或者说是那个无所不在的法律在掌管一切?
真正统治美国人民的不是政府,也不全是那个法律,而是那个中层,即公司企业和民间团体和机构与行规,这些机构和组织才是真正统治美国的力量。而这些的企业公司民间团体和机构都是独立和自治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是这些自治的企业公司和机构在管理和统治人民的。当然,宪法还是第一位的,各种法律是第一位的。各级政府的权力是管理非常有限的大的公共的领域,也即那个全民性的公共领域,比如身份,道路,治安,福利等,而在小范围的公共的领域,都是由这些的公司企业和团体机构在管理。
很有意思吧。比如说大学,私立的大学肯定不在政府的控制中,而州立的大学,市立大学,政府可能要拿一些的钱,但管理各大学还是由大学自己说了算,而且,大学的认证,不是由政府来认证,而是由一些大学自己成立的机构来管,这些机构也是民间的组织,政府管不了这些机构。医疗也一样,包括医生的聘任和认证,都不是政府在管,而是各个医疗机构自己成立一些医学的民间组织和机构来管,比如影响比较大的美国医学会(AMA)。各个行业的企业,也都有自己的行会,或商会,有很多的民间组织,包括工程师的行会,医生,律师的行会,工人也有自己的各种工会。几乎各种职业和行业,都有自己的民间组织和机构,多如牛毛。
再比如,美国的全美长枪协会,这本是一个民间的组织,但是它的权力非常的大,连美国总统都奈何不得。美国有很多总统想要限制枪支的使用,但是都遭到了美国长枪协会的反对,他们游说国会,阻挠国会通过限制枪支使用的法律,最后,美国的几个总统也就不了了之了。
还有一个势力很大的民间组织就是教会。教会自从16世纪经过欧洲的宗教改革以后,基本是政教分离了。但教会的势力现在仍然很大。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财力也很雄厚,并仍然对民众的信仰,道德和文化等各方面发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这样的社会景观是如何的呢?一方面是各个企业公司都是自治和独立的,一方面,按行业,他们又联合起来,形成各行业的联合机构,来制定自己这个行业的行规,而这个机构并不是政府的,也不受政府控制。也就是说,在现实中,美国人不是被政府组织起来的,而是被各种企业公司和各种行业的行会组织和管理起来的。也就是说,美国人实际是被这个中层的企业公司和行会组织管理起来了。
美国的这种被中层的自治体系管理起来的现象,是来自那个资本主义早期,那个时候,欧洲的各个国家的各个企业和公司都是独立和自治的,因此他们自己的各个行业就自己成立了各种行会来管理自己,制定企业行业的行规,凡是参加这个民间组织机构的各企业和行业必须遵守行规。虽然是民间组织,但权力非常的大。大的行规也可以上升到法律,如公司法。
比如说你想学医,那么大学的医学院有多少,每个医学院可以招多少学生,都是被这些医学方面的行会控制的,同时,也是被其资助的,因此,它才能保证每年毕业的医学生不仅都能找到工作,而且可以高薪。但其数量是被严格控制的。无论你社会上在喊如何缺医生,但医学院并不轻易扩招。而中国的医学生不值钱,是因为,学生的数量是无序产生的,并没有一个医学方面的行会来管这件事,并来沟通医学院,医院,医学生,医生,还有大众,包括制定医学道德的标准,医学教育的标准,医生的认证等。如果有,也是官方的。
因此我们说,美国的民主并不是通过选举政府的领导人来实现的,那只是一个非常不重要的方面。美国的民主是通过企业公司的自治独立,以及各行业的行会和组织机构的自我管理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美国的民主,第一是公司企业行业的自治独立,第二是行业的契约的形成。这才是美国民主的核心。也是美国人自我管理的核心。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的话,中国人在论美国的民主和学习美国的民主的时候,其方向基本是错的。中国人在谈民主的时候,眼睛盯着政府,盯着政府是不是三权分立和是不是有选举。这都不是美国和西方国家民主的核心。他们民主的核心是自治和契约的形成,而且都是民间的组织,与政府无关。
美国在独立战争以前,13个州的自我管理,难道不是民主的吗?当然是民主的,而不是到了推翻英国的统治,建立联邦政府之后才有的民主吧。美国在独立战争以前,有200年独立自治的传统,这才是美国民主制度的核心。自治,不仅是有州和市镇的政府方面的,而且是所有企业行业的自治和自我管理以及行会的民间管理。
因此,自治和契约是美国民主的核心,而不是那个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度。因为自治的领域非常的广泛,从大到小,甚至可以从州一级开始,一直到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的乐队,一本小的刊物,一个小的社区,一个共管公寓,都可以自治和自我管理,然后加上一个行业的行会,大家制定一个契约,来共同遵守行规,就行了。有些行规,最后可以上升到法律。这才是美国的民主,也是西方大部分国家的民主的核心。
因此,美国的教育或西方国家的教育,第一是教育小孩以个人为中心,第二,是教育小孩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这种教育的本质,就是自治和契约精神的体现,因为自治到最小的单元就是个人,契约就是团队精神。
这个中层的统治和管理,如此的重要,我们每一个到西方社会有一定时间的人都可以感受得到。我们每天面对的不是那个见不到面的政府,而是我们公司企业的老板,如果我们干上了某一行,我们就要加入那些行业的组织,即便是工人,我们也有工会。公司的老板和行业的行规是我们的真正的管理者和统治者。当然,如果你要解决身份的问题,还要与政府打交道,如果你被辞退,要拿失业保险,也要与政府打交道,如果你超速了,出了事故,治安方面的,也要与政府打交道,如此而已。而且,在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到法庭去,而不必见政府的面。
公司和企业里是没有民主的,老板是不跟你讲民主的,那么我们的民主权力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四年一次的大选中吗?体现在议员的选举中吗?可能,但是,这些人当选与否,他们是如何被提名出来的,为什么是这些人要竞选总统和议员,是我们民主决定的吗?不是,我们的选举权,其实不过是从矬子里面拔大个而已,从几个已经被认定和推举出来的人里面选一个我们看着还不坏的人而已。我们在选举方面的民主权力更像是一个后期的认定。
因此,笔者的观点是,美国的民主不是从那个选举中体现出来的,其原因,一个是美国的国家基本也不归那个选举出来的人管,他的权力非常的小,一个是我们选民其实是被忽悠的,那些被选举的人,我们并不太了解,尽管有什么电视辩论,我们只是被忽悠去投一张选票而已。美国的民主以及西方世界的民主,其根本的来源是自治和契约,尤其是那个中层的企业公司及行会的管理。包括任何范围的小领域的自主自治和契约的形成,一个小的社区,几栋房子,几家人,就可以自由建立一个组织,通过一个行规。这才是美国民主的核心所在。
因此,中国的民主进程,也不需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那个政府上,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那个在邓以后重新打造起来的中层上。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中国从宋代以来的那个自治的乡绅地主家族的统治,是民主和自由的,是中国一千年的传统,我们要继承这个传统,而可以不必在意那个压在上面的大一统的政府。当然,我们需要这个政府的轻松的管理和放权的管理,将管理百姓和企业公司的权力完全下放给中层,并将小范围的公共领域的权力也都交与这个中层,由企业公司和组织来自己制定自己的行规,政府仅仅管一些非常大的公共领域。当政府的权力很小的时候,就是民主时代的到来。拓展中层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2010年7月20日星期二
媒体评选中国社会习惯异象 难怪称为天朝
2010年上半年刚过,我们关注习惯,那些正在或已经让我们麻木的习惯。
王家岭矿难悲剧、张悟本养生神话、学术腐败丑闻、电视娱乐怪相……我们处在一个异彩纷呈同时又问题丛生的年代,媒体在一轮轮的新闻盛宴中端出这些五味杂陈的菜肴。我们曾经欢欣,曾经悲伤,曾经愤怒,曾经无助。我们茫然地发出诘问,又忍不住随之裹挟着东奔西走,还没来得及忘却,更新的正剧、悲剧或闹剧又已轮番上场。
这个年代,让我们习惯的事情似乎正越来越多。许多原本异常的事情和现象,不再如一开始时那样刺激着我们的神经,撞击着我们的心弦。我们可能就在这种不知不觉中,变得习惯,变得淡然。
没错,这个年代的确正在一天比一天可爱,人们的观念一天比一天开放,经济发展的数字总是在更上一层楼。可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忽略那些原本不该习惯、甚至值得我们警醒的现象,这些现象正在败坏着自然环境,麻痹着人的良知,噬咬着社会肌体……对此,我们再不能熟视无睹,态度漠然。
所以,今天,我们关注习惯。
【社会篇】
1、矿难频发
3月28日13时40分左右,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特别重大透水事故,事发时除108人顺利升井外,153人被困井下。一时间,媒体开足马力,全力聚焦救援工作。几天后,115人被抢救安全升井,38人遇难。
其实,王家岭矿难只是众多矿难中最具特点的一场矿难。整个今年上半年,中国矿难继续着过去的高发态势,从江西新余到湖南湘潭,从河南伊川到河北承德,从新疆塔城到山西晋城,矿难的版图涵盖大半个中国。媒体的反思却已经陷入茫然。看到矿难,担忧、悲伤、愤怒是人之常情,不过当你看到矿难循环往复地不断发生后,你会感觉如何?但愿我们上上下下不会由此变得麻木,变得习惯矿难的不断上演。
2、百姓跪访
大连庄河市市长大概是第一个被村民“跪掉”的官员。4月13日,该市龙王庙村1000多名村民到市政府门口想见市长反映村干部腐败问题,大家面朝市政府下跪,直到最后也没见到市长。11天后,市委副书记、市长孙明被大连市委责令辞职。
4月22日,广东化州梅子坑移民新村近百村民在化州市政府门前长跪一小时,反映耕地被侵占问题,但无人理会。
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在《中国农民调查》中曾介绍,面对农民的长跪不起,时任中纪委执法监察室的曾晓东主任泪流满面。他说,试想,如果不是巨大的悲苦,过久的压抑,一个阅尽人间沧桑的老者,怎么会不顾屈辱和难堪地双膝触地,给一个可以做自己儿孙的调查人员施此大礼?
十年前的采访让读者不胜唏嘘,十年后,跪访却已在各地政府门前已不再鲜见。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还是我们的信访制度走了弯路?
3、冤狱案一出再出
佘祥林的风波还没被忘却,赵作海冤狱案又在2010年震惊中国。
从“死者”赵振晌回到村里,到“犯人”赵作海被释放,一共用了6天时间。此前,赵作海在监狱里已经服刑11年。经历了刑讯逼供和牢狱之灾,赵作海被形容为“乡村冤案样本”。6月21日,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来到赵作海的新家,向赵作海鞠躬致歉。
无论如何,赵作海的人生已经不可能重来。而是否还有更多的佘祥林、赵作海,才是中国司法之痛。
4、拆迁暴力与暗箱操作
一方扛着煤气罐,房子上插着标语旗帜;另一方雇佣社会闲散人员深夜扔砖头,在大门上喷恐吓性文字。这就是当下的中国式拆迁。拆迁引发的民众不满甚至社会治安案件,已成为导致社会不稳的重要因素。中央要求的“阳光拆迁”,到了很多地方成了“黑箱拆迁”,不仅不告诉被拆迁人土地真实用途,还强行签署保密协议,不同家庭的拆迁补偿数字可能天壤之别,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夜赤贫。
什么是和谐社会的障碍?众多答案中,暴力拆迁绝对可列其中。
5、官员有话不好好说
2010年全国两会,各地官员表现不一。有的部长被录音笔堵到下巴仍微笑作答,有的地方官员反问女记者:“你是哪个单位的?”
在这片土地上,既诞生过“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老百姓说话”的雷人官语,也出现过官腔十足“研究研究”的敷衍塞责,当然,还有国际场合官员的集体“鸦雀无声”。有话不好好说,不是高高在上打官腔,就是沉默不语,要么就是乱说一气,已经是中国部分官员的通病。
6、慈善捐款入财政
“5·12”大地震,中国慈善事业曾迎来前所未有的“井喷”。而公众抗震捐款的流向问题,却引发了同样前所未有的质疑。《中国青年报》在今年4月的一篇报道中质问:中国式慈善,被财政“收编”?
对此,民政部前官员王振耀回应说,公众把资金捐给慈善组织,但最后还是由政府来执行项目,这是个很现实的体制问题。
“体制问题”背后,捐款人有理由心灰意冷:入了财政的捐款,会不会被官员用来买轿车?
7、人才流失海外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葛优和冯小刚都知道的道理,却是今天中国面临的难题。一份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大批人才何时回归,一留学机构总裁的结论很简单:“当中国超过美国的时候,人才自然回归。”
8、冒名顶替上大学
2004年9月,时任湖南隆回县公安局政委的王峥嵘从女儿的班主任处获取了罗彩霞的高考信息,伪造了罗彩霞的户口迁移证等证件。并让女儿冒用罗彩霞之名,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罗彩霞事件”曝光后,王峥嵘以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被判刑4年。
此后,众多版本的“罗彩霞”在各地频现。本该严谨的高考招生录取流程,在手眼通天的权力面前形同摆设。媒体近日披露的案例是,河南一高校清退300多名“罗彩霞”。
9、官员问责后“带病”复出
曾经造成国有资产损失5.5亿美元并在新加坡锒铛入狱的陈久霖,近日悄然复出。2010年6月底,陈久霖出现在央企葛洲坝集团下属二级子公司的高管名单上。《南方周末》报道称,国资委的问责制度和央企高管任命方式,令人生疑。
陈久霖只是被问责者复出的最新样本。此前,“带病复出”、异地任职的被问责官员,已经让老百姓见识了太多的“问责现形记”。有人说,问责官员不是不能复出,人们反对的是胡乱复出和悄悄复出。
10、两会雷人雷语
两会雷人雷语已不新鲜,但今年全国两会仍有“突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严琦首倡“两会营销”。严琦的雷人提案是,建议取缔社会网吧,由政府办公共网吧。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陶然居网站被黑。
3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韩方明在微博上曝料:“昨晚一众人马应邀去严琦委员的陶然居晚宴,席间她对关闭网吧的提案颇为沾沾自喜,并称是今年两会第一雷人雷语。又称她的陶然居品牌由此话题增值五个亿。”
两会雷人语录正式迈上新台阶。对此,韩方明表示,委员不能代表利益集团、私人商业机构到国家最高议政场所来为自己或小集团谋利。
11、富豪榜成为“杀猪榜”
5月18日,备受关注的黄光裕案作出一审判决。内地首富黄光裕被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和单位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4年。黄光裕落马,再次印证了“富豪榜=杀猪榜”的规律。
去年年底,胡润研究院称,从1999年至2008年间,登上《胡润百富榜》的亿万富豪中,共有49人出事。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归纳了中国富豪更容易落马的原因:中国的官僚权限过大且权力界定不明;中国的民间企业运作的空间有限而边界也不定;中国的市场和诱惑非常巨大,因此即使落马的风险大,铤而走险者依然前赴后继。
12、全民争当公务员
被称为“国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正呈爆炸式增长。继2009年飙升至百万以上(105万)后,2010年报考人数历史性地达到了146万,而2003年仅为8.7万人,7年时间增加了将近16倍!
全民争当公务员,看中的无外乎是工作的稳定和良好的待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和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坦承,逐年推高的报考热与目前我国的社会分配制度有较大关系,“目前的社会利益分配仍然集中在少数一些部门和职业上”。
13、河流鱼虾消失
还记得小学时写过的作文吗?家门口的那条小河,还有小河里的鱼虾,曾经成就了几代人的童年乐趣。而今,这样的美好回忆却成了现在孩子们的一种奢侈,因为鱼虾早已消失,河流不是已干涸,就可能成了臭水沟。
我们其实只是这片土地暂居的过客,有什么理由去败坏子孙后代仍要享用的土地、河流和生存环境?N
14、公务员呵斥纳税人
如果不是广州市民王先生将自己与当地法制办公室公务人员的争吵过程放到网上,更多遭遇“咆哮办事”态度的群众可能依旧在忍气吞声(事实上,即使这个问题解决了,更多人依然也在忍受“咆哮”式办事态度)。
中午12点下班,11点半就不再接待办事群众,广州市法制办工作人员的理直气壮,相信每个到过政府机关办事的人都感同身受。纳税人的钱供养着公务员,后者却对前来办事的“主人”颐指气使。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已经解体快100年,一些地方机关部门的“衙门作风”依旧不减当年。
15、“公费旅游”比着来
香港《明报》报道称,去年一年赴台的大陆省市地方团体只有5个,但今年3月以来,已经有11个大陆省市参访团抵台,而且规模更为庞大,动辄数百上千人。
如果说访台多少还有些“走亲戚”的味道,还带着很多项目前往的话,那么很多前往西方国家和境外旅游胜地的团组就纯粹属于“公费旅游”了。虽然这些团组都会挂着“某某考察团”、“某某项目组”的鲜亮招牌,但他们考察的无非是名胜古迹,每天展开的项目也就是吃喝玩乐。这样的出访团组还是越少越好。
16、小偷偷出贪官
七年前的一天凌晨,原贵州省长顺县政协副主席胡方瑜一家正在熟睡之时,小偷从窗外将胡方瑜的裤子挑走。搜走现金后,裤子被扔在县医院后门外。两个小学生将拾到的裤子交给县公安局。公安人员发现皮带的夹层里,竟还藏有4张大额存单。纪检部门展开调查,胡方瑜随即被“双规”。
这是《广州日报》总结出的“最雷人的贪官暴露经历”之一,其他雷人方式还有:被骗出来的贪官,劣质水管“漏”出来的贪官,拆房拆除来的贪官……
【民生篇】
踏上回家的路,咋就这么难?
17、铁路春运一票难求
新铁路年年在建,车速日日在提,春运火车票“一票难求”问题却成了不变的铁律。每到春节前,求得一张回家的车票看上去比登天还难。这里当然有中国人口众多的原因,也脱不掉“回家过年”习俗的干系,但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原因从中作祟。要不,在车站前晃荡的黄牛党为何总能在春节前大赚一笔。
今年两会期间,铁道部表示解决“一票难求”的日子不会太远。据说到是到2012年,依据是届时铁路网营业总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但愿一年多以后我们不会在春节前的车站看到太多沮丧的脸。
18、老少皆为买房狂
我为房狂!从2007年前后至今,全民买房的热潮蔓延华夏大地。准备结婚的年轻人要买房,年过半百的老人要换房,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想买房。年轻人不愿“蜗居”,投资客忙着“抄底”,开发商一边利用各种概念推波助澜,一边忙着数钱。
究竟谁最需要房子?花费父母、岳父母甚至祖父母数代人的积蓄成就的一套住宅,到底值不值?有人说不该为房子牺牲幸福,有人则认为有了房子才叫真幸福。幸福究竟有多远?全看你心里的期望与现实的距离。
19、油价涨多跌少
涨价时总选择深夜偷偷摸摸宣布,跌价时却缓缓慢慢步履蹒跚,这就是中国油价调整时的怪现象。更有意思的是,目前22个工作日的调价间隔,往往出现“国际油价动、国内成品油价不动”、“国际油价下跌,国内成品油价却上涨”的尴尬局面。
6月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做客人民网,称“中国油价涨得快跌得慢”属片面理解。至于后一种情况,曾传出缩短间隔日期的消息,但至今未果。
20、医生收红包
“靠山吃山”的职务受贿,不是什么新话题。这种习惯在医院的直接后果,就是病人觉得“不送红包,心里不踏实”。一份调查数据显示,九成被调查者觉得在家人患重病需要手术或住院时,应该给医生送红包。
从今年7月1日起,北京市出台新规,凡是向患者索取红包的医生,都将在考核中定为不合格。医生收红包的现象甚至惊动了中纪委。5月7日,在卫生部召开的纠风联席会议上,中纪委副书记马馼指出,当前老百姓特别是对于药价虚高和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回扣等问题仍然意见很大。
21、上幼儿园比上大学难
幼儿园收费比大学还贵!《新京报》近日报道,北京一民办学校学前班学费上涨70%,一年收费20480元。不仅学费贵,入园更是难上难。有消息称,北京幼儿园15年减少1790所,仅能满足一半需求。幼儿园成了稀缺资源,以至于很多准妈妈,孩子还在肚子里,就开始为入园问题操心。
从6月21日到28日,《人民日报》连发5篇文章分析上幼儿园难的问题。教育资源如何平衡分配,影响的绝不只是当下。
22、神医轮流转
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养生大师”张悟本恐怕此刻对这句话最感同身受。今年上半年,张通过媒体迅速走红,2000元一个号的门诊一度排到2011年。但随着后来媒体的质疑,张悟本一夕败落,其行医坐堂的“悟本堂”,也被北京市有关部门以“违章建筑”为名强行拆除。
“神医”被拉下神坛,“养生专家”成了伪科学代言人。张悟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之前自称“盖世华佗”的胡万林,用一把芒硝包治百病,与张悟本生吃茄子、喝绿豆汤没什么区别。神医轮流转,究竟是谁病了?
病从口入,不只是卫生问题,更是良心问题。
23、黑心食品泛滥
张悟本说,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句话现已成过街老鼠,但中国人常常“吃出病来”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个夏天,三聚氰胺再出江湖,青海、吉林等地“问题奶粉”事件,目前仍在调查中。自从出了“苏丹红”以及它的弟弟妹妹之后,食品安全就成了老大难。百度百科介绍说,虽然世界各国都有不法商人生产黑心食品,但由于严重程度及(黑心食品)比例上的差异,目前中国制造已成为黑心产品代名词。头发酱油,红心鸭蛋,大头奶粉,洗衣粉馒头……当商人没有了良知,当执法者只知头痛医头,就只剩下老百姓自认倒霉,每天盯着电视报纸网络,苦苦修炼发现黑心食品的火眼金睛。
堵车,让城市居民更痛苦。
24、开车不如走着快
连二三线城市长春、北戴河,也开始按照车牌尾号限制汽车上路了!放眼望去,凡主要城市的主要街道,经常是道路变成停车场;走路反比开车(坐车)快,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中国城市的交通,真的到了让人崩溃的地步吗?
7月1日,IBM发布全球各大城市上班之旅的痛苦指数排名,北京独占鳌头。据财新网报道,此前2月的“世界各国人民上班路上花多长时间”的调查,中国亦是当仁不让占据老大地位。
25、银行乱收费
到银行存上千枚硬币,645元竟被收了18元手续费。重庆一市民在遭遇莫名收费后,方得知银行收取的是“零钞清点费”。银行说,点钞费用来支付银行的人力成本。
排队等待的客户永远那么拥挤,办理一笔业务的时间永远那么漫长,服务被指相当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商业银行,在收费问题上却一直紧跟国际潮流,且不断有发明和创新。6月初,国家发改委、中国银监会联合发文叫停“零钞清点费”,但商业银行的更换存折费、短信提醒费、打印凭证费等乱收费仍多如牛毛。
26、农民工为工钱爬塔吊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逢年过节,总会有农民工为讨工钱爬塔吊的新闻曝光。塔吊,正成为众多农民工维护权益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们习惯了农民工和塔吊的关联,甚至有无良媒体将农民工讨薪比作“跳楼秀”,对此央视主持人崔永元直言:“那你秀一个给我看看!”
27、卖肾救子
因2周岁的儿子得了罕见的病——戈谢氏病(肚大如皮球),37岁的母亲马女士开始在广东惠阳各地贴卖肾救子的小广告,筹钱给儿子治病。
这样的新闻,媒体上已经见惯不怪。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卖肾救子”,3.5万条信息跃然眼前。主人公几乎都是因孩子或父母生病无钱医治,才想出如此对策。
面对要靠卖肾才能拯救亲人生命的现实,最该反思的是医疗管理和社会保障部门。什么时候,这样令人心酸的悲剧不再重演?
28、“被”涨工资
将“被”字的意义发扬光大的网民“酱里合酱”绝对是个人才,虽然他当时正在“被就业”。为追求就业率,一些高校将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强行描述为“已经就业”,至此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正式诞生。
而这一年来,从“被就业”到“被涨工资”、“被代表”,太多的身不由己“被安排”,效果可能如GDP的数字一样看起来很美,其中的弯弯绕却不知有多少九曲回肠?
29、收费站天罗地网
两年前,一幅山西省内公路收费站地图在网上热传,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山西省几个县市的收费站点,仿佛满天的星星,又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天罗地网。媒体人封新城说,“在这里,读懂山西。”
其实,收费站比服务站多,过路费比燃油费贵,早已是很多车主的感受。根据公开的资料,全世界收费公路不过14万公里,竟有10万公里在中国。实行燃油税后,按说普通公路所有的收费站都要取消,但现实情况却是,变相收费、非法收费的公路收费站仍横行各地。
30、国庆节成了旅游节
从1999年起,春节、“五一”“十一”开始了7天的长假。
十几年后,除五一黄金周取消、春节以探亲为主外,国庆节作为旅游盛典的味道依旧如火如荼。国庆节就是放长假,商家为争夺市场铺天盖地搞促销,节日本身的意义反而退居次席。
31、听证会成“涨价会”
6月,备受关注的世界文化遗产“三孔”门票价格最终以涨价告终。此前的5月30日,山东省物价局已就此在曲阜召开了价格调整听证会。
景点门票涨价,我们习惯了;采用听证会的方式为涨价披上民意的外衣,我们也正在习惯着。不仅旅游景点门票如此,其他诸如水、电、煤气等民生价格在各地的历次调整,无一不是按照“听证-涨价”的程序一路走来。
【文化篇】
“非诚勿扰”非常呈现“拜金女”。
32、电视节目台湾化
台湾艺人西进,歌手来了,演员来了,主持人和电视制作人也来了。随便克隆一下对岸的节目,再加上夸张的掌声欢呼声尖叫声,收视率就可能如打了鸡血般猛窜。一时间,众多卫视黄金时段嗲声不断,全民娱乐,“国语”腔席卷大陆荧屏。
早年香港影视剧也曾风靡内地,如今已是明日黄花。这一拨电视节目台湾化风潮,不知会吹到几时?
33、拜金女争比不要脸
不管你愿不愿意,今年上半年最火的电视节目都非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莫属。一群或真或假的“拜金女”,在台上极尽刻薄奚落“穷男人”之能事,语不惊人死不休。马诺、马伊咪,甚至连主持人和点评嘉宾,都因撩拨大众道德底线的“技巧”火得一塌糊涂。
可惜,“火”不代表口碑好,赢得了收视率却可能失却了美誉度。孟非曾辩称“不要老拿一句话说事”(马诺名言: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北京电视台主持人田歌则在微博上回应:别忘了,你们节目就是靠这一句话大红大紫的。
34、大学行政化
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短短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了30次。“根叔”的演讲稿中,“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等网络用语一应俱全。
我们习惯了高校被各种“工程”划分不同等级,校长也往往摇身一变成了副部级、正局级官员,此后便不苟言笑,不怒自威。让教授治校,恢复学术至上,虽老生常谈,但曙光已现。近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35、用“XX后”标签一代人
用出生年代来划分并标签一代人,是看似讨巧的提法。但“80后”“90后”等笼统的划分在涉及具体个案时,却往往以偏概全。“80后”在汶川地震和奥运火炬海外传递风波后终于获得了正名,而精明的商家则用商业的手段向90后献媚:“你不了解90后!”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对此撰文,呼吁“慎用代际用语”。在陶教授看来,随便使用代际术语,还反映了我们的文化、思维的弊端:对个人价值的不尊重。
36、盗版有理
早在2001年,王小东就发表文章《盗版有理》,认为在知识产权领域,没有到底是谁欠谁的绝对的“理”。“要讲绝对的理,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高度关联的,很难讲清楚到底是谁欠谁的。”
十年之后,如果有人批评盗版,想必仍有很多人会气愤难平:“你要是卖得和盗版一样便宜,哪怕是盗版二倍的价格,我们也会买!”有评论曰:看来,造假有理,只要便宜。
37、山寨名牌满天飞
每天深夜打开电视机,各大卫视的广告几乎都被山寨品牌占据,其中尤以电子产品为最。你有苹果iphone,我就有Hiphone,你有iPad,我就造一个iPed。
事实上,中国厂家山寨的对象已不仅限于电子产品。美国《时代》周刊近期也凑了把热闹,评出中国的十大山寨,内容涵盖电子产品、街道建筑(如“白宫”)、文化产品等方面。有简单的模仿,也有加入自己智慧的创造,既满足底层人民大众之需,又娱乐了世界人民。
戏说历史,新《三国》后来居上。
38、戏说历史成风
新《三国》开机前,高希希曾表示“绝不戏说历史”。但上映后,却被网友猛烈揭批为“伪《三国》”。
从《宰相刘罗锅》到《康熙微服私访记》,从新《三国》到《杨贵妃秘史》,影视文学戏说历史之风由来已久。对此有人不解,指斥戏说让严肃真实的史学与社会大众之间的断层越来越深,有人则认为这不过是特殊的文化现象,“四大名著里面三部都是演绎的历史”,老百姓看历史,“全凭戏说”。
戏说有理乎?答案缺席,只有戏说依旧。
39、艳照门
始于香港明星陈冠希的专有名词,正在内地网络上发扬光大。“兽兽”、“闫凤娇”,一批又一批豪放女在网络上曝光令人咂舌的艳照,尺度之大让陈冠希的艳照风波相形见绌。
出名才是硬道理。在此背景下,一些女大学生、空姐开始分享自己的艳照甚至是洗澡视频。让见惯了大世面的中国网民也手足无措。
40、争抢名人故里
李白、曹操、西门庆、孙悟空、观音菩萨……如果有足够的版面,这串名字可以列出更多。哪里才是他们的家乡?7月,这股争抢名人故里的风潮中又添新丁:国学大师陈寅恪。7月3日是陈寅恪120周年诞辰,随着“陈学”在海内外华人地区炙手可热,湖南凤凰古城与广东中山也掀起了“陈寅恪故里”之争。
拉名人虎皮,举地方经济大旗,各地政府的司马昭之心早已路人皆知。
41、学术腐败丢脸到国外
7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数十名学者联名公开信,就清华教授汪晖涉嫌剽窃事件敦促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给予回复。
汪晖之后,唐骏、朱学勤等名人,纷纷被指学历或毕业论文有问题。江西井冈山大学两位教师更牛,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发表70篇论文,直到去年年底,上述论文被一次性撤销,“科研成果”才成为“学术丑闻”。
学术腐败各国皆有,中国学人一枝独秀委实不易。
42、体育界丑闻
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因董芳霄涉嫌伪造年龄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十年后(2010)的2月27日,中国体操女队当年获得的团体铜牌被取消,这是中国奥运史上第一块被收回的奖牌。
“年龄门”还没结束,新消息又传来。国际柔道联合会查明,中国选手佟文在2009年柔道世锦赛后的尿检呈阳性,并宣布对其禁赛两年,世锦赛所获金牌被取消。据说,佟文是“被中国的猪放倒的”——赛前吃了排骨。
如果算上足球界的假球黑哨,中国体育信誉危矣。
【城市篇】
43、雨后城市习惯性瘫痪
一下雨就成汪洋,正在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顽症。今夏多雨,城市中的水乡泽国也就格外多。
台湾作家龙应台早年曾这样描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交通虽慢但不堵塞,城市虽滑却不积水的,多半是发达国家,反之,大概就是发展中国家。原因很简单,后者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
未雨绸缪,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古训,可惜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领会它的本意。
44、盲道“失明”
人行道上那一溜长长的特殊凹凸路面,你曾发现过什么问题?在即将举办亚运会的广州,《羊城晚报》记者前几天闭着眼睛走了几步,在七拐八拐之间,不时要躲避停在上面的自行车、机动车,记者感叹“如练九宫步”。
200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有盲人500万,占全世界盲人总数的18%。如此多的盲人群体却很少出门,原因自然是生活的不便。而盲道上的错落“风景”,也让其违背了设计初衷。
45、城市马路开膛破肚
不是在修路,就是在准备修路。《兰州晨报》曾报道,为了净化黄河,兰州市从2009年开始展开为期三年的污水全收集官网配套工程,该工程的特点就是对主次干道动“大手术”。《重庆晚报》对此类现象的描述更形象:今天姓“电”的部门刚刚开挖完,明天姓“水”的部门可能又来挖。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中国多数城市却因马路隔三差五开膛破肚,让居民无法感觉到“美好”。
46、耕地变厂房
几个月前还是绿意浓浓的田野,再去时却发现已经竖起了高高的塔吊。如果有空到城市周边转转,城市建设的步伐是多么迅速,就能略知一二。
数据显示,1996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9.5亿亩;到2006年10月31日,这个数字已经锐减为18.27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1240万亩。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正面临严峻考验。
47、办假证广告随处见
这绝对是“中国特色”的景观:电线杆上,地铁车厢内,旅游景区的建筑表面,到处都可见到歪歪扭扭的“办证”两个字,后面是一长串11个数字的电话号码。
殊途同归的,还有“收药”广告、“中奖喜讯”,通过原始的、电子的方式考验你的承受力。
48、城管扫荡小贩
从当年北京烤串小贩刺死城管队员,到后来流传于网络的《城管执法手册》,城管与城市建设和市民的关系一直含糊不清(表述上很清晰,共识总是很有限)。
城管扫荡小贩,已是中国城市雷打不动的街头闹剧,演出场次随机,演出地点随意,演出结果唯一:罚款,没收小贩谋生的工具。
49、物业只知道收费
潘石屹在瑟瑟的办公室里冻得发抖,建外SOHO物业公司停暖,令这位中国地产巨头一筹莫展。这个不可思议的场景,让中国众多业主看到了物业公司的超强能量。潘石屹尚且瑟缩一团,普通人又能如何?
2月11日,国务院参事室网站发表署名文章,直言“不能让物业矛盾影响了和谐社区的建设”。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矛盾相当普遍,物业被指责为只知收钱,而几年前北京朝阳区业主因拒交物业费遭法院强行从被窝里带走的场面更是历历在目。
50、国际名牌中国最贵
一条Levi's牛仔裤在美国的折扣店卖15~30美元,可在国内的专卖店却要卖700元人民币。一双耐克鞋,美国卖60美元,在中国的专卖店里可能要800元人民币。尤其让中国人郁闷的是,其中很多国际名牌都还是中国造。
一样的商品,一样的出身,美国人消费就是比中国人便宜,这种价格倒挂现象由来已久。与此类似的还有,国外名牌汽车全球召回,唯独中国消费者很难获得同等待遇等。
危险习惯暴露转型期社会问题
【作者】夏学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虽然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但我们却一方面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另一方面又处于矛盾的凸显期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中国人正在习惯的50个异常现象中,我们首先能归纳出的是“矿难频发”、“百姓跪访”等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这些现象实质上是社会矛盾尖锐化的体现,至少反映出两个矛盾:一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二是官民隔阂、甚至对立。
消除矛盾需照顾各阶层利益
虽然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但我们却一方面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另一方面又处于矛盾的凸显期。民众对贫富悬殊的不满、对腐败的深恶痛绝,往往使得一些个别事件,迅速发酵扩大,最终形成某种程度的群体行为和事件。当然,对矛盾的宣泄可能是心理上的,比如上网发发牢骚;也可能是行为上的,比如频发的群体性风波等,后一种类型自然对社会公共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我最近正在进行有关“两极分化”问题的调查研究。有91%的人认为中国出现了两极分化,近四成的民众认为两极分化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只会加剧和扩大。这其中有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本身的问题,也有先富政策的原因,已使我们在上个世纪末提前出现了两极分化。
既然分化已经形成,完全消除它须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且不能采取过去“打土豪、分田地、均贫富”的政策。在避免社会因矛盾加剧而出现不稳定因素时,我们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底层民众的收入,让底层民众看到生活的希望。第二,壮大中产阶级队伍,使中产阶级个体坚强、整体成熟。上世纪的中国中产阶级心态比较优越和自豪,但现今由于过高的房价,变成了一个个“苦奴”心态,比如成为“房奴、卡奴、车奴、孩奴”等。所以,如何培养和加强中产阶级队伍建设,如何扩大他们的收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是当务之急。第三,要限制高管和富人的收入,保护富裕阶层靠正当合法途径获取的合理收入。当然,这方面工作怎样不触及社会敏感的神经,需要高超的艺术。
感性文化要向理性文化转型
除了上述提及的“社会矛盾”,我们也发现生活中有一些令人感到无可奈何的现象,包括“铁路春运一票难求”、“油价涨多跌少”等在内。虽然“一票难求”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农民工、学生等流动人口过多,社会运力不够,但不能否认特权垄断和部门“潜规则”加剧了这种状况。因此,改变或防止这些现象继续出现需要国家能够及时治理住官僚部门的不正之风。
这又回到了官民矛盾的话题。改革的对象有行政部门、有垄断部门,还应该包括国有垄断企业。有些中国的事情可能老百姓看不懂,因为它们不符合市场供求规律。例如,油价涨多跌少肯定不符合规律,因此包括我也会怀疑,是否背后还有人为操纵的迹象?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追求利益是企业的既定目标,但如果这一目标也同样适用于地方政府,就会带来新的问题。
我们看到“雨后城市习惯性瘫痪”、“不是在修路,就是在准备修路”,这说明城市建设缺乏规划,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和人为的城市化水平,不断盲目进行扩张。为了领导政绩而不考虑子孙后代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这暴露出当下地方政府喧嚣浮躁、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弊病。
而这种“喧嚣”的氛围浮现在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追求金钱拜物教,追求感官刺激,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信仰了。
最好的例子来自各类相亲节目中的“拜金女”宣言,来自不尊重历史的戏说剧成风,来自学术腐败、“艳照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化都属于感性文化,追求娱乐化。所以,现在迫切需要向理性文化转型。我们要重视价值体系建设,特别是古代的文化价值体系,譬如礼仪廉耻,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只有这么做,才能引导人们去找寻真正的幸福。
中国底层公众恐扩大 中产阶层一不留神就沦落
当下中国,高房价、就业难、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但原有底层群体向上流动越来越难,甚至还有不少中产阶层一不留神沦落为新底层。
底层社会是不是日趋固化?原因是什么?谁在沦落底层?社会流动上升的希望在哪?底层社会的舆情动向如何?等等,针对以上公众关注的问题,人民论坛杂志联合几家网站做了关于“谁在沦落底层”问卷调查,截止到2010年7月6日,共有12254人参与。此外,人民论坛记者书面调查了511人,总计12765人。
“蚁族”和新生代农民工 最有可能成为新底层
“蚁族”(25.82%)和新生代农民工(24.95%)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
学界对底层社会包括哪些群体尚无定论,一般是指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较少的群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底层人群(贫困的农民、下岗失业者等),您认为下列哪些人群可能成为新底层?列前三位的分别是:25.82%的受访者选择“不能充分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如蚁族”,24.95%选择“新生代农民工”,20.79%选择“失地农民、被拆迁户”。
调查结果显示,昔日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被列为可能成为新底层的首位,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及“蚁族”现象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来自农村的比例达54.7%,大多是“穷二代”。据人民论坛记者调查,“蚁族”大多勤奋苦读考上大学,背负着家庭很高的期望,但是求职中往往处处碰壁,而同学中“富二代”、“权二代”却常常能获得好职位,买房买车,自己却从村到村(农村到聚居村),生存艰难,他们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的感受跟其他群体大不一样。
“新生代农民工”则被列为新底层的第二位。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和我国“人口红利”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乎中国未来发展大局。他们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对城市的认同度超过了农村。但是,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面临收入较低、技能偏低、缺乏住房和难以落户的障碍。让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融入城市有尊严地生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失地农民、被拆迁户”之所以被列为新底层,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得知,很多人是基于以下的考虑:失地农民、被拆迁户在面对利益纠纷、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甚至利益受损,处于弱势地位。
底层公众最大的特征是“为生存发愁”
“为生存发愁”(24.05%)、“缺乏社会保障”(18.41%)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
不同的人对底层有不同的标准,您心目中的底层公众突出的特征是什么?24.05%的受访者选择“低收入,居无定所,为温饱、生存发愁”,18.41%选择“缺乏各项社会保障,难以获得各类组织帮助”。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公众首先是从经济角度、生存层面考量底层公众的特征,其次才是政治影响力、维护自身权益层面。由此可见,提高底层公众的收入水平、提升生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今年7月1日起,河南、深圳、陕西、安徽、海南等省开始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幅度除深圳外,其余各省均在20%以上,其中海南一类地区工资增幅为31.7%,位列全国之首。
今年共有27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这为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在一直注重加强对底层公众的关怀,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各个层面上向底层公众倾斜。一方面,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各种补贴的力度,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我国农民处于隐性失业的状态,种粮所得极为有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比如,我国政府多次上调最低粮食收购价格。
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我国的底层公众相当庞大,而我国经济发展虽然获得巨大成就,但是相对于13亿人口来讲,人均GDP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要解决我国底层公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底层公众在扩大?
92.80%的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有扩大趋势,33.53%的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向上流动“有机会,但是不多”
为什么有高达92.80%的受访者认同底层公众有扩大的趋势?在人民论坛记者的调查采访中,有很多人表示,过去认为底层包括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的一部分工人、农民、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者等。而如今,很多未就业的大学生、知识青年、城市被拆迁户等等也被人们看做底层中的一员。可见底层公众的规模扩大了。
由于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不合理,在贫富差距日趋拉大的同时,底层公众的基数不断扩大。其次,由于底层公众的相对剥夺感日益强烈,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于底层公众扩大的认识。
就目前情况来看,您觉得底层公众向上流动的机会多吗?65.90%的受访者选择“几乎没有机会”,33.53%选择“有机会,但是不多”,0.58%选择“说不清楚”。为什么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向上流动几乎没有机会?受访专家、湖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欧阳斐指出,不少人对于底层公众的前途悲观,是因为改革开放早期机会太多,许多人能迅速脱颖而出。其实现在虽然机会少了些,但相比其他国家而言,当前中国没有所谓的贵族,阶层更没有固化,仍有很多机会,留学海外的精英回国发展已成趋势便是明证。
底层公众不能向上流动,您认为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5.23%的受访者选择“收入分配不公”,23.22%选择“资源与机会分配的不平等”,只有5.30%选择“个人因素为主,比如不努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等”。
可见,绝大多数受访者都把底层公众扩大的原因归结为外因。但也有学者指出,如今的中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每个人如果不努力,就会被淘汰。现在的心理失衡是因为我们有了更多的比较,有了更多的相对剥夺感,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你必须正视,而不是一味的将自身的困境归咎于体制机制。
底层公众面对利益受损时,你支持采取哪种方式应对?26.02%的受访者选择“以身抗争、宁折不屈”、22.88%选择“自力自强,改变境遇”,分列选项第一、第二位。 “以法抗争,相信法律是公正的”位列6个选项的倒数第二,有12.5%的受访者选择此项。
不信法律信上访,这可以在近年来频发的越级上访中看出端倪。当前,打官司由于费用太高、过程漫长等,让不少底层公众失望,转而“以身抗争”,维护自身的尊严。有受访专家指出,总体上看,当前社会利益冲突处于高发期,社会利益整合机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底层公众维权表达机制不畅,因此亟待建立有效的维权制度安排,使社会底层维权能够有效而且低成本。
22.88%的受访者选择“自力自强,改变境遇”,列选项第二位,从一定程度上表明,许多人认为当前通过个人的奋斗与努力,仍是改变生存状态的主要方式。
底层公众向上流动的梯子
“保障他们的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5.72%)、“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19.76%)和“调整收入分配制度”(19.65%)分列前三位
要想让底层公众有向上流动的希望,关键要靠什么?25.72%的受访者选择“保障他们的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9.76%选择“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19.65%选择“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同保障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底层公众向上流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专家强调,当前最可行的是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让底层公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每一项权利,对接的都是现实的收入和利益。有识之士呼吁:让社会空气湿润一点。社会空气何以湿润?最基本的润滑剂就是公平正义得到捍卫,使人不至于失去希望。当前,除了制造“跳楼秀”之类的事端,底层公众似乎已经很少能够进入“社会主流”的视线。我们希望能够给予底层公众更多的关注,给他们打开更多的向上之门,给他们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各阶层之间才能共享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的发展成果。(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杜凤娇)
底层声音
最大的愿望是当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我是农民工的孩子,又是新生代农民工,尝尽了农民工家庭的酸、甜、苦、辣。我爸爸妈妈前些年吃够了在外闯荡的苦头,工作强度大、收入低,生活质量也相当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专门提到农民工,说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我相信,国家肯定会出台一系列关于改善农民工创业和生活的好政策。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在济南买房子,把家安在济南,当一个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在济南务工的恩城镇八里庄村农民刘小博)
不缺的是向上的力量
实不相瞒,我也是“蚁族”中的一员。在我租住的那个郊区村子里,大学生有之,考研者有之,校漂族有之,农民工有之,当地的村民有之……我们这些人中,超过六成为外地城镇户口,大部分都抱着想要做个“城里人”的梦想。为此,我们中的很多人要忍受诸如无劳动合同、无“三险”等工作上的压力,还要忍受诸如家人的不理解、拮据的开支等生活上的压力。但是,尽管混迹“蚁族”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个群体里,不缺的是成功的信心和向上的力量。(网友)
地没了,农民身份未变
地没了,但我们的农民身份没有变,就业无门路,创业无本钱,医疗养老无保障,在外务工受歧视。很多兄弟在城市干的是脏活、累活,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被城里人瞧不起,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虽然挣点钱,但各种证件的办理手续繁琐,而且收费很高。正规打工人员要办外出打工证、婚育证、用工证、暂住证等证件,一个暂住证就需要上百元。近年来打工者工资被拖欠、克扣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此外子女在外读书困难,学杂费高,在外定居也不容易。(人民论坛网网友)
什么时候能涨工资
作为一个城市低收入者,我迫切希望能够涨工资。现在不管是吃的穿的还是用的,什么都在涨价,偏偏我们的工资老是不涨。对有钱人来说,每月多开销个千八百的无所谓,但对挣工资者来说,压力是不可小视的,心理的承受指数是越来越弱。有关部门发布统计结果:工资的涨幅超过物价涨幅。谁的工资在涨?我不知道,反正我的没涨。(人民论坛网网友)
缴纳保险要合情合理
作为曾经的国企员工,我最近“光荣”下岗失业了。再就业难,养家糊口难,缴养老医疗保险更难。失去职业意味着基本生活来源的断绝,未来的生活生存危机难以预料,缴纳养老、医疗保险费已不切实际。希望政府高度关切,能从实际出发,让我们合情合理地缴费,保障基本生活,保持社会公平,以维护社会稳定。(网友)
问卷调查鸣谢单位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来源:人民论坛)
底层社会是不是日趋固化?原因是什么?谁在沦落底层?社会流动上升的希望在哪?底层社会的舆情动向如何?等等,针对以上公众关注的问题,人民论坛杂志联合几家网站做了关于“谁在沦落底层”问卷调查,截止到2010年7月6日,共有12254人参与。此外,人民论坛记者书面调查了511人,总计12765人。
“蚁族”和新生代农民工 最有可能成为新底层
“蚁族”(25.82%)和新生代农民工(24.95%)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
学界对底层社会包括哪些群体尚无定论,一般是指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较少的群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底层人群(贫困的农民、下岗失业者等),您认为下列哪些人群可能成为新底层?列前三位的分别是:25.82%的受访者选择“不能充分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如蚁族”,24.95%选择“新生代农民工”,20.79%选择“失地农民、被拆迁户”。
调查结果显示,昔日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被列为可能成为新底层的首位,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及“蚁族”现象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来自农村的比例达54.7%,大多是“穷二代”。据人民论坛记者调查,“蚁族”大多勤奋苦读考上大学,背负着家庭很高的期望,但是求职中往往处处碰壁,而同学中“富二代”、“权二代”却常常能获得好职位,买房买车,自己却从村到村(农村到聚居村),生存艰难,他们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的感受跟其他群体大不一样。
“新生代农民工”则被列为新底层的第二位。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和我国“人口红利”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乎中国未来发展大局。他们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对城市的认同度超过了农村。但是,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面临收入较低、技能偏低、缺乏住房和难以落户的障碍。让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融入城市有尊严地生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失地农民、被拆迁户”之所以被列为新底层,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得知,很多人是基于以下的考虑:失地农民、被拆迁户在面对利益纠纷、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甚至利益受损,处于弱势地位。
底层公众最大的特征是“为生存发愁”
“为生存发愁”(24.05%)、“缺乏社会保障”(18.41%)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
不同的人对底层有不同的标准,您心目中的底层公众突出的特征是什么?24.05%的受访者选择“低收入,居无定所,为温饱、生存发愁”,18.41%选择“缺乏各项社会保障,难以获得各类组织帮助”。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公众首先是从经济角度、生存层面考量底层公众的特征,其次才是政治影响力、维护自身权益层面。由此可见,提高底层公众的收入水平、提升生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今年7月1日起,河南、深圳、陕西、安徽、海南等省开始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幅度除深圳外,其余各省均在20%以上,其中海南一类地区工资增幅为31.7%,位列全国之首。
今年共有27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这为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在一直注重加强对底层公众的关怀,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各个层面上向底层公众倾斜。一方面,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各种补贴的力度,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我国农民处于隐性失业的状态,种粮所得极为有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比如,我国政府多次上调最低粮食收购价格。
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我国的底层公众相当庞大,而我国经济发展虽然获得巨大成就,但是相对于13亿人口来讲,人均GDP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要解决我国底层公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底层公众在扩大?
92.80%的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有扩大趋势,33.53%的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向上流动“有机会,但是不多”
为什么有高达92.80%的受访者认同底层公众有扩大的趋势?在人民论坛记者的调查采访中,有很多人表示,过去认为底层包括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的一部分工人、农民、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者等。而如今,很多未就业的大学生、知识青年、城市被拆迁户等等也被人们看做底层中的一员。可见底层公众的规模扩大了。
由于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不合理,在贫富差距日趋拉大的同时,底层公众的基数不断扩大。其次,由于底层公众的相对剥夺感日益强烈,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于底层公众扩大的认识。
就目前情况来看,您觉得底层公众向上流动的机会多吗?65.90%的受访者选择“几乎没有机会”,33.53%选择“有机会,但是不多”,0.58%选择“说不清楚”。为什么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底层公众向上流动几乎没有机会?受访专家、湖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欧阳斐指出,不少人对于底层公众的前途悲观,是因为改革开放早期机会太多,许多人能迅速脱颖而出。其实现在虽然机会少了些,但相比其他国家而言,当前中国没有所谓的贵族,阶层更没有固化,仍有很多机会,留学海外的精英回国发展已成趋势便是明证。
底层公众不能向上流动,您认为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5.23%的受访者选择“收入分配不公”,23.22%选择“资源与机会分配的不平等”,只有5.30%选择“个人因素为主,比如不努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等”。
可见,绝大多数受访者都把底层公众扩大的原因归结为外因。但也有学者指出,如今的中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每个人如果不努力,就会被淘汰。现在的心理失衡是因为我们有了更多的比较,有了更多的相对剥夺感,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你必须正视,而不是一味的将自身的困境归咎于体制机制。
底层公众面对利益受损时,你支持采取哪种方式应对?26.02%的受访者选择“以身抗争、宁折不屈”、22.88%选择“自力自强,改变境遇”,分列选项第一、第二位。 “以法抗争,相信法律是公正的”位列6个选项的倒数第二,有12.5%的受访者选择此项。
不信法律信上访,这可以在近年来频发的越级上访中看出端倪。当前,打官司由于费用太高、过程漫长等,让不少底层公众失望,转而“以身抗争”,维护自身的尊严。有受访专家指出,总体上看,当前社会利益冲突处于高发期,社会利益整合机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底层公众维权表达机制不畅,因此亟待建立有效的维权制度安排,使社会底层维权能够有效而且低成本。
22.88%的受访者选择“自力自强,改变境遇”,列选项第二位,从一定程度上表明,许多人认为当前通过个人的奋斗与努力,仍是改变生存状态的主要方式。
底层公众向上流动的梯子
“保障他们的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5.72%)、“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19.76%)和“调整收入分配制度”(19.65%)分列前三位
要想让底层公众有向上流动的希望,关键要靠什么?25.72%的受访者选择“保障他们的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9.76%选择“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19.65%选择“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同保障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底层公众向上流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专家强调,当前最可行的是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让底层公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每一项权利,对接的都是现实的收入和利益。有识之士呼吁:让社会空气湿润一点。社会空气何以湿润?最基本的润滑剂就是公平正义得到捍卫,使人不至于失去希望。当前,除了制造“跳楼秀”之类的事端,底层公众似乎已经很少能够进入“社会主流”的视线。我们希望能够给予底层公众更多的关注,给他们打开更多的向上之门,给他们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各阶层之间才能共享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的发展成果。(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杜凤娇)
底层声音
最大的愿望是当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我是农民工的孩子,又是新生代农民工,尝尽了农民工家庭的酸、甜、苦、辣。我爸爸妈妈前些年吃够了在外闯荡的苦头,工作强度大、收入低,生活质量也相当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专门提到农民工,说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我相信,国家肯定会出台一系列关于改善农民工创业和生活的好政策。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在济南买房子,把家安在济南,当一个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在济南务工的恩城镇八里庄村农民刘小博)
不缺的是向上的力量
实不相瞒,我也是“蚁族”中的一员。在我租住的那个郊区村子里,大学生有之,考研者有之,校漂族有之,农民工有之,当地的村民有之……我们这些人中,超过六成为外地城镇户口,大部分都抱着想要做个“城里人”的梦想。为此,我们中的很多人要忍受诸如无劳动合同、无“三险”等工作上的压力,还要忍受诸如家人的不理解、拮据的开支等生活上的压力。但是,尽管混迹“蚁族”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个群体里,不缺的是成功的信心和向上的力量。(网友)
地没了,农民身份未变
地没了,但我们的农民身份没有变,就业无门路,创业无本钱,医疗养老无保障,在外务工受歧视。很多兄弟在城市干的是脏活、累活,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被城里人瞧不起,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虽然挣点钱,但各种证件的办理手续繁琐,而且收费很高。正规打工人员要办外出打工证、婚育证、用工证、暂住证等证件,一个暂住证就需要上百元。近年来打工者工资被拖欠、克扣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此外子女在外读书困难,学杂费高,在外定居也不容易。(人民论坛网网友)
什么时候能涨工资
作为一个城市低收入者,我迫切希望能够涨工资。现在不管是吃的穿的还是用的,什么都在涨价,偏偏我们的工资老是不涨。对有钱人来说,每月多开销个千八百的无所谓,但对挣工资者来说,压力是不可小视的,心理的承受指数是越来越弱。有关部门发布统计结果:工资的涨幅超过物价涨幅。谁的工资在涨?我不知道,反正我的没涨。(人民论坛网网友)
缴纳保险要合情合理
作为曾经的国企员工,我最近“光荣”下岗失业了。再就业难,养家糊口难,缴养老医疗保险更难。失去职业意味着基本生活来源的断绝,未来的生活生存危机难以预料,缴纳养老、医疗保险费已不切实际。希望政府高度关切,能从实际出发,让我们合情合理地缴费,保障基本生活,保持社会公平,以维护社会稳定。(网友)
问卷调查鸣谢单位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来源:人民论坛)
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绝对想不到 中国富人们最担忧的是这些事儿 新浪博客 2010-07-19 20:09:48
2010年4月1日,胡润百富在三亚发布《2010胡润财富报告》,截止2009年底,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千万富翁人数已达875,000人,相比去年增加6.1%。其中包括55000位亿万富翁,亿万富翁人数比去年增加7.8%。此外875000人这个数据中还有1900位10亿富翁与140位百亿富翁,可见中国富翁人数的规模正在以接近GDP增长的迅速增长。
在《胡润财富报告》发布会上,胡润还指出:“在09年的百富榜上,有1000个十亿富翁和65个百亿富翁上榜,说明还有许多财富的企业家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个数据的差异说明目前国内还有许多拥有财富的企业家在潜伏着没有被发现,中国千万富翁的真实数量也很难依照《胡润百富榜》作为参考。
至于中国富翁人群规模具体有多大,我们即无法通过官方得到真实的数据,也很难通过社会信息所获得,因此,我们无法评论富人的规模,更无法以简单的评论来概述所有富人的心态,接下来要浅谈 (根本无法深入剖析)的仅是部分富人对当前现状的隐忧,并以此来窥视当前的环境,但这绝不代表全部。
一、投资渠道的困惑
当这群富人通过原始积累拥有财富后,如何运用财富就成为他们最头痛的问题,在当前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如何投资、投资什么、回报率多少、风险多大,都是令他们头痛的问题,而在现阶段的半市场经济环境中,有许多值得投资,有高回报率的行业都被国家垄断着,他们可选择的投资渠道极其匮乏,然而如果不投资,手中的财富就失去了资本应有的属性。
二、财富缩水的焦虑
如果这些富人无法通过资本运作与投资来抵消通胀造成的货币贬值,他们的资产就会随着每年广义货币(m2)与狭义货币(M1)供给规模的增长而飞速缩水,而这些恰恰的任何富人都无法规避和改变的事实,也是在政府迫切需求经济增长情况下,根本无法阻挡的趋势,为资产保值的困境始终在困扰着他们。
三、商业环境的束缚
在中国,无论你有多少资本,想单纯的依靠市场去经营也根本无法有所收益,因为在这个政治主导经济的经济环境下,无论你做实体,还是做投资,都无法规避政策对行业、产业以及股市等造成的局部波动,一旦你所选择的投资或者经营没有抓住政策的周期性脉搏,赶上了政策的波动,损失就会难以避免,类似于山西煤改一样的危险存在在每个领域和角落,随时都会对富人的财富进行一次彻底的洗劫。
四、投机的潜在危机
几乎所有人都清楚,如果不投机,你根本无法通过经营财富来获取利润更为丰厚的回报,所以,一旦富人拥有了财富后,就会像苍蝇一样不断的在鸡蛋上寻找缝隙,而当前的初期市场经济阶段中,政府为了迅速扩张经济,在制度上的漏洞几乎是数不胜数,也正因此,这个看似市场经济的经济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投机空间,股市、楼市、资源品、与粮食及农产品,都是这群富人手中游资可以随意炒作的对象,而这种肆无忌惮的炒作,又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如果投机行为控制不好,随时将面临着被政策打死的危险,股市、07年的楼市和年初的大蒜与绿豆、三七等行政调控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这些富人几乎每时每刻都承担着巨大的投机风险,这中风险也总是会令他们忧虑重重。
五、难以抗拒的腐败
在人治社会里,工、农、商、学的命运都被部分人所掌控,他们想要你生你就可以生,想要你死你就活不成,如果你想要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就要学会适应这个环境,因此,无论这群富人做什么,都难以在脱离腐败的情况下有所发展,例如你做医药代理就要为药品进医保而贿赂招标单位或者主管招标的领导,如果你的药品想要进医院,就要贿赂药剂、院长和科室的主任与医师,如果你的药品想卖个好价钱,就要贿赂药价的管理单位,如果这些你都不做,那么你做医药代理的投资就会因这些阻力带来的市场销量不足而打水漂,顺便说一下,这就是看病贵的真实原因。
当然,这也仅是一个例子而已,事实上所有人都清楚,即使投资其它行业,如果你想拒绝腐败也只能是等死。以房地产为例,一级开发商如果不贿赂政府,根本就无法拿到土地的开发权,二级开发商如果不贿赂官员,就根本无法保障整个房产开发与销售的进度,更无法依靠开发行为获得利润,其中更包括开发时需要从银行获取的信贷...
说过开发商后,再看一下房地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如果一个建筑材料商不肯贿赂主管采购的相关人员,你就只能看着其它企业的销量大涨...就是这样的商业环境,让富人们不得不被迫融入,当然,也有许多富人正是通过这种行为成就了暴富的梦想。
六、政治的牵绊
也许普通百姓不相信,我们各地的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多数是如何来的,也搞不清他们为什么都是富人。事实上从城市的社区推荐人大代表时就已经开始将这一职务过渡的向富人贴去,基本上大部分社区在选举居民的代言人时,都认为富人的话语权比较适用,如果富人肯为自己说句话或许就会为自己谋取到一些利益,当然,更多的还是基层小吏们的官僚思想导致的私心所致,因此,富人很难摆脱与政治有牵扯的命运(当然,其中更多的富人是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得的职务与话语权),政治地位虽然给了他们很尊贵的身份和地位,但是勾心斗角的生活却让他们的身心更加疲惫。
七、钱权一体时留下的寻租劣迹
在中国这个社会里,如果你仅是有了财富,并不能带给你安全感,因此,你必须要拥有比财富更具力量的权利,而一旦这群人得到权利后与权力关系后,私欲就会更加膨胀,以权谋私的行为根本无法杜绝,即使你自己不想这样做,环境也会将你牢牢的牵制在内,因此几乎所有的富人、权利拥有者之间,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猥亵,这些猥亵行为在给他们带来巨大财富和满足感的同时,更为他们带来了对未来的隐忧,他们也因此惶惶不可终日,害怕如果一不小心站错队,就会彻底沦为黄光裕。
八、原始积累时的责任负担
在多数富人身上,都有一个很难规避的过去,即便现下还没有人可以追究他们的过去,但是这并不代表将来不会有人找他做个秋后算账,从现在的10亿与百亿富翁人群看他们的发家史,几乎一大半人的发家史中都存在非常严重的,未被追究的刑事或者民事责任,其中包含着偷税漏税与侵吞国有资产或者其它罪恶,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将会困扰着他们的一生,一旦有一天有人旧事重提并揪住不放,等待他们的或许就是末路……
九、移民的避险能否成功
首先看两组数据:1.据加拿大移民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加国投资移民全球目标人数为2055人,中国大陆的名额就占了1000人左右。仅2009年,即使只按“门槛标准”来计算,从中国流向加拿大的财富至少达到了23.5 亿元的人民币。2. 自从1970年代改革开放后,有1800万中国人离开祖国,移民他乡,比3500万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一半还要多。
如果按近十年,申请各国技术移民的数量与投资移民大约20:1的比例计算,改革开放后的1800万移民中就有90万人是投资移民,如果去除官方数据的水分看,就会有超过100万的移民是投资性移民,如果以目前投资移民平均标准为80万人民币计算,被通过移民转移到国外的资本就超过6300亿,其中如果加上 875000名千万富翁中的部分群体,被转移到国外的财富就至少会超过1万亿以上,相当于每年政府财政收入的七分之一以上,甚至更多。
这群富人移民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其他国家的医疗、教育与生态环境较好,实际上却是因为安全感的缺乏,至于安全感由何而来,我们已不必深究。但是尽管如此,仍无法改变其中大部分是因为财富的获得方式不当的原因。
尽管这群富人通过移民获得了暂时的安全感,但是他们根本无法预知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自从赖昌星放弃自传后,移民加拿大的安全系数对于部分人群来讲也就荡然无存了。
十、移民后能否继续在国内赚钱
尽管中国的经济环境并不太好,但是有着接近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仍然是毫无疑问的掘金圣地,当富人们通过移民较好的保护好自己的财富后,迫于对财富增长的追求仍然无法放弃在国内的生意,而这个最佳的生意战场上,又充斥着上述的所有问题,最终,无论这群富人作何选择,都将无法逃离中国社会、商业、经济环境对其造成的困惑,他们的忧虑也并不会因为财富转移而有所减弱。
十一、恐怖的秋后算账
有一句老话叫: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任何违背市场,违背社会,违背道德的行为最终都会遭受到市场、道德与正义的审判。今天,你利用投机掠取了社会财富,明天的社会就会向你索回,今天,你侵占了国有资产伤害了国家和大众利益,明天,国家和大众也要向你清算,你今天抛弃了道德掠夺了民脂民膏,明天,饥饿的贫民或许就会自发的要革掉你的性命,这一循环在几千年来从未改变,大到秦始皇,小到秦桧、和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躲过真理的到来。毫无疑问,几乎所有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得到财富的富人们对此都心中有数,他们之所以移民转移财富,就是过多的来自于这重恐惧,然而,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真的逃的了吗?
港媒:一江污水四处流,无奈国在山河破 东方日报 2010-07-19 09:43:32
进入盛夏以来,内地一再发生水污染事件,继月初福建紫金矿业铜矿污水渗漏之后,日前浙江淳安一铅锌矿场污水处理池塌方泄漏,剧毒污水流入风景名胜千岛湖, “天下第一秀水”变成毒湖。当局事后只是被动应对,撤了几个官员了事,根本没有从制度上寻找原因,杜绝此类事故重复发生。
水是生命之源,水污染人命关天,连续发生水污染事故,不仅严重破坏环境,而且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伤害。紫金矿业约九千一百立方米的含铜废水排进福建汀江流域,江水变成墨绿色,传出阵阵恶臭,沿岸及水库的养殖业遭受灭顶之灾,约四百万斤鱼惨遭毒死,居民只能靠买瓶装水生活。而千岛湖则是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过去水质达到可直接饮用的标准,附近还有多家桶装水工厂,如今沦为毒湖,对自然生态及民生、旅游业贻害无穷。
生态浩劫 祸延子孙
神州见不到青山绿水,民众喝不到干净甜水,这就是中国为发展经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紫金矿业在短短十年内跃身为中国黄金企业的龙头,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一场生态浩劫,这样的企业遍布全国,金矿银矿,煤矿铜矿,为求利益,盲目发展,结果采矿采到哪里,哪里就乌烟瘴气,连老百姓呼吸新鲜空气、喝口干净水都成为奢望。
有权就有责,失责当然要追究,福建上杭警方近日对肇事工厂厂长刑事拘留,县环保局长引咎辞职,问题是,拘留一个厂长、炒掉一个局长又有何用?这样就能解决问题吗?为了追求GDP增长,地方政府不顾子孙后代的福祉,往往与矿主结为利益共同体,直接参与决策管理,一出重大污染事故,却推出小小的官员顶罪,这是哪门子问责?
同样是重大污染事件,不妨对照美国处理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漏油事故发生后,美国立即宣布为“国家灾难”,肇事的英国BP石油公司掌门人亲赴美国国会道歉,一面被议员骂得狗血淋头,一面花巨额资金设立包括公共生态环境与私人生活在内的赔偿基金。
反观中国的污染企业管理层,显然幸运得多,他们可以“维护稳定,避免引起恐慌”为由,迟报瞒报事故真相,也不必为受害居民鞠躬道歉,金钱赔偿私下协商,更遑论公共环境赔偿。
中国经济三十多年高速发展,亮丽光鲜成绩的背后,是“国在山河破”的现实。中国经济增长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单位能耗和污染则分别为发达国家的十倍和三十倍,尤其是全国江河水系已经有七成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水九成处于严重污染状态,真可谓“一江污水四处流”。这种发展既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掠夺,更对后人财富的透支与贴现,可说是祸国殃民,遗害子孙。
2010年7月9日星期五
很有用的生活小窍门--------Rondo的博客
1.吃了辣的東西,感覺就要被辣死了,就往嘴巴放入少許鹽,含一下,再吐掉,漱下口,就不辣了;
2.牙齒黃,可以把花生嚼碎後含在嘴內再刷牙三分鍾,很有效;
3.小面積皮膚損傷或者燒傷、燙傷,抹上少許牙膏,可立即止血止痛;
4.經常裝茶的杯子內有難看的茶漬,用牙膏洗之,非常乾淨;
5.仰頭點眼藥水時微微張嘴,這樣眼睛就不會亂眨了;
6.嘴破就用維生素C貼在潰瘍處等C它溶化後潰瘍基本就好了;
7.眼睛進了小灰塵,閉上眼睛用力咳嗽幾下,灰塵就會自己出來;
8.洗完臉後,用手指沾些細鹽在鼻頭兩側輕輕按摩,再用清水沖洗,黑頭和粉刺就會清除幹淨,毛細孔也會變小 9.剛剛被蚊子叮時,立即塗上肥皂就不會癢了;
10.如果嗓子、牙齦發炎了,在晚上把西瓜切成小塊,沾?鹽吃,記得一定要是晚上,當時症狀就會減輕,第二天就好了;
11.吹風機對?標簽吹,吹到商標的膠熱了,就可以很容易的把標簽撕下;
12.旅行帶衣服時如果怕壓起褶皺,可以把每件衣服都捲成卷;
13.打嗝時就喝點醋,立杆見影;
14.吃了有異味的東西,如大蒜、臭豆腐,吃幾顆花生米就好了;
15.治療咳嗽,特?是乾咳,晚上睡覺前,用純芝麻香油煎雞蛋,油放稍多些,不要放調味料,趁熱吃過就去睡覺,連吃幾天效果很明顯;
16.手腕長粗的小姐想戴較細的手鐲,就不能硬帶,應把手上套上一個塑膠袋再帶上手鐲,就非常好戴,
也不會把手弄疼,取下也是同樣的方法;
17.栗子皮難剝,先把外殼剝掉,再把它放進微波爐轉一下, 拿出後趁熱一搓,皮就掉了;
18.插花時,在水面上一滴洗潔精,可以維持好幾天;
19.把核桃放進鍋煮十分鍾,取出放在涼水泡後砸開, 就能取出完整的桃核仁了;
20.把蝦仁放進碗?堙A加一點精鹽、食用鹼粉,用手抓搓一會兒後用清水浸泡,然後再用清水沖洗, 即能使炒出的蝦仁透明如水晶,爽嫩可口;
21.炒肉時,先把肉用小蘇打水浸泡十幾分鍾,倒掉水, 再入味,炒出來會很嫩滑;
22.將喝過的茶葉浸入水中數天後,澆在植物根部, 可促進植物生長;
23.把喝過的茶葉曬乾,放到廁所或者溝渠?媬U燻,可消除惡臭,具有驅除蚊子和蒼蠅的功能;
24.夾生飯重煮法:可用筷子在飯?插些直通鍋底的孔,灑入少許黃酒重燜,
25.若有表面夾生,只要將表層翻到中間再燜即可;
26.巧除紗窗油膩:把髒衣服、吸煙剩下的煙頭一起放在水中, 待溶解後,拿來擦玻璃窗、紗窗,效果真不錯;
27.只要在珠寶盒中放上一節小小的粉筆,即可讓首飾常保光澤;
28.桌子、瓶子表面的不乾膠痕?用風油精可以擦拭;
29.出門時隨身在包?堭a一節小的乾電池,若裙子帶靜電, 就把電池的正極在裙子上面擦幾下即可去掉靜電;
30.不管是鞋子的哪個地方磨到了你的腳, 你就在鞋子磨腳的地方塗一點點白酒,保證就不磨腳了;
31.烹調蔬菜時,如果必須要煮,煮好菜的水最好盡量利用。 如做水餃的菜,煮好的水可適量放在肉餡?堙A這樣既保證營養, 又使水餃餡味美有湯;
32.夏天足部容易出汗,每天用淡鹽水泡腳可有效治療香港腳;
33.夏天遊泳後曬曬太陽,可防肌膚勞損等疾病發生;
34.夏天枕頭易受潮滋生黴菌,時常曝曬枕胎有利健康;
35.多吃薏米小豆粥等健脾,可防暑濕;
36.預防失眠:睡前少講太多話,忌飲濃茶,睡前勿太用腦, 可用熱水加醋洗腳;
37.金銀花有疏散風濕功效,金銀花水煎取汁涼後與蜂蜜沖調可解暑;
38.吃過於肥膩的食物後喝茶,能刺激自律神經,促進脂肪代謝;
39.睡眠不足會變笨,一天需要睡眠八小時,有午睡習慣可延緩衰老;
40.雙手易變得乾燥粗糙,用醋泡手十分鍾可護膚;
41.夏天擦拭涼席,用加了花露水的清水擦拭涼席,可使涼席保持清爽潔淨。 當然,擦拭時最好沿?涼席紋路進行,以便花露水滲透到涼席的紋路縫隙, 這樣清涼舒適的感覺會更持久;
42.早餐多食蕃茄(西紅柿)、檸檬酸等酸性蔬菜和水果,有益于養肝;
43.爽身止癢:洗頭或洗澡時,在水中加五六滴花露水, 有很好的清涼除菌、祛痱止癢作用;
44.葡萄含有睡眠輔助激素,常食有助睡眠;
45.夏天多喝番茄湯既可獲得養料,又能補充水分, 番茄湯熱後再喝,所含番茄紅素有一定的抗前列腺癌和保護心肌的功效, 最适合男子;吃酸性物質馬上刷牙會損害牙齒健康;
46.因外傷碰破皮肉時,在傷處塗上牙膏進行消炎、止血,再包紮, 作為臨時急救藥,以藥物牙膏效果最?顯著;
47.把白醋噴灑在菜板上,放上半小時後再洗,不但能殺菌,還能除味;
48.喝酸奶能解酒後煩躁,酸奶能保護胃黏膜、延緩酒精吸收, 並且含鈣豐富,對緩解酒後煩躁尤其有效;
49.皮鞋皮包放久了發黴時,可用軟布蘸酒精加水(1:1)溶液擦拭即可;
50.發生頭痛、頭暈時,可在太陽穴塗上牙膏, 牙膏含有薄荷腦、丁香油可鎮痛;
51.蠟燭冷凍二十四小時後,再插到生日蛋糕上,點燃時不會流下燭油;
52.白色衣褲洗後易泛黃,可取一盆清水,滴上二三滴藍墨水, 把洗過的衣褲在浸泡一刻鍾,不必擰幹,就放在太陽下曬,即可潔白乾淨;
53.過多食用生蔥蒜會刺激口腔腸胃,不利健康,最好加一點醋再食用;
54.及時補充水分,應少喝果汁、可樂、雪碧、汽水等飲料, 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了會對腸胃?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欲。 因此尤其夏天應多喝白開水或淡鹽(糖)水;
55.每天早晨用豆腐摩擦面部幾分鍾,堅持一個月,面部會變得很滋潤;
56.空調室?外溫差不宜超過五度,即使天氣再熱, 空調室溫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57.加入洗衣粉劑放在溫水中需要較長的分解時間,才能使洗衣效果更佳;
58.夏天,人的活動時間變長,出汗多,耗能過大,應多吃雞、鴨、瘦肉、魚類類等營養食品,以滿足人體的代謝需要;
59.頭痛時把蘋果磨成泥狀塗在紗布上,貼在頭痛處,症狀可減輕;
2.牙齒黃,可以把花生嚼碎後含在嘴內再刷牙三分鍾,很有效;
3.小面積皮膚損傷或者燒傷、燙傷,抹上少許牙膏,可立即止血止痛;
4.經常裝茶的杯子內有難看的茶漬,用牙膏洗之,非常乾淨;
5.仰頭點眼藥水時微微張嘴,這樣眼睛就不會亂眨了;
6.嘴破就用維生素C貼在潰瘍處等C它溶化後潰瘍基本就好了;
7.眼睛進了小灰塵,閉上眼睛用力咳嗽幾下,灰塵就會自己出來;
8.洗完臉後,用手指沾些細鹽在鼻頭兩側輕輕按摩,再用清水沖洗,黑頭和粉刺就會清除幹淨,毛細孔也會變小 9.剛剛被蚊子叮時,立即塗上肥皂就不會癢了;
10.如果嗓子、牙齦發炎了,在晚上把西瓜切成小塊,沾?鹽吃,記得一定要是晚上,當時症狀就會減輕,第二天就好了;
11.吹風機對?標簽吹,吹到商標的膠熱了,就可以很容易的把標簽撕下;
12.旅行帶衣服時如果怕壓起褶皺,可以把每件衣服都捲成卷;
13.打嗝時就喝點醋,立杆見影;
14.吃了有異味的東西,如大蒜、臭豆腐,吃幾顆花生米就好了;
15.治療咳嗽,特?是乾咳,晚上睡覺前,用純芝麻香油煎雞蛋,油放稍多些,不要放調味料,趁熱吃過就去睡覺,連吃幾天效果很明顯;
16.手腕長粗的小姐想戴較細的手鐲,就不能硬帶,應把手上套上一個塑膠袋再帶上手鐲,就非常好戴,
也不會把手弄疼,取下也是同樣的方法;
17.栗子皮難剝,先把外殼剝掉,再把它放進微波爐轉一下, 拿出後趁熱一搓,皮就掉了;
18.插花時,在水面上一滴洗潔精,可以維持好幾天;
19.把核桃放進鍋煮十分鍾,取出放在涼水泡後砸開, 就能取出完整的桃核仁了;
20.把蝦仁放進碗?堙A加一點精鹽、食用鹼粉,用手抓搓一會兒後用清水浸泡,然後再用清水沖洗, 即能使炒出的蝦仁透明如水晶,爽嫩可口;
21.炒肉時,先把肉用小蘇打水浸泡十幾分鍾,倒掉水, 再入味,炒出來會很嫩滑;
22.將喝過的茶葉浸入水中數天後,澆在植物根部, 可促進植物生長;
23.把喝過的茶葉曬乾,放到廁所或者溝渠?媬U燻,可消除惡臭,具有驅除蚊子和蒼蠅的功能;
24.夾生飯重煮法:可用筷子在飯?插些直通鍋底的孔,灑入少許黃酒重燜,
25.若有表面夾生,只要將表層翻到中間再燜即可;
26.巧除紗窗油膩:把髒衣服、吸煙剩下的煙頭一起放在水中, 待溶解後,拿來擦玻璃窗、紗窗,效果真不錯;
27.只要在珠寶盒中放上一節小小的粉筆,即可讓首飾常保光澤;
28.桌子、瓶子表面的不乾膠痕?用風油精可以擦拭;
29.出門時隨身在包?堭a一節小的乾電池,若裙子帶靜電, 就把電池的正極在裙子上面擦幾下即可去掉靜電;
30.不管是鞋子的哪個地方磨到了你的腳, 你就在鞋子磨腳的地方塗一點點白酒,保證就不磨腳了;
31.烹調蔬菜時,如果必須要煮,煮好菜的水最好盡量利用。 如做水餃的菜,煮好的水可適量放在肉餡?堙A這樣既保證營養, 又使水餃餡味美有湯;
32.夏天足部容易出汗,每天用淡鹽水泡腳可有效治療香港腳;
33.夏天遊泳後曬曬太陽,可防肌膚勞損等疾病發生;
34.夏天枕頭易受潮滋生黴菌,時常曝曬枕胎有利健康;
35.多吃薏米小豆粥等健脾,可防暑濕;
36.預防失眠:睡前少講太多話,忌飲濃茶,睡前勿太用腦, 可用熱水加醋洗腳;
37.金銀花有疏散風濕功效,金銀花水煎取汁涼後與蜂蜜沖調可解暑;
38.吃過於肥膩的食物後喝茶,能刺激自律神經,促進脂肪代謝;
39.睡眠不足會變笨,一天需要睡眠八小時,有午睡習慣可延緩衰老;
40.雙手易變得乾燥粗糙,用醋泡手十分鍾可護膚;
41.夏天擦拭涼席,用加了花露水的清水擦拭涼席,可使涼席保持清爽潔淨。 當然,擦拭時最好沿?涼席紋路進行,以便花露水滲透到涼席的紋路縫隙, 這樣清涼舒適的感覺會更持久;
42.早餐多食蕃茄(西紅柿)、檸檬酸等酸性蔬菜和水果,有益于養肝;
43.爽身止癢:洗頭或洗澡時,在水中加五六滴花露水, 有很好的清涼除菌、祛痱止癢作用;
44.葡萄含有睡眠輔助激素,常食有助睡眠;
45.夏天多喝番茄湯既可獲得養料,又能補充水分, 番茄湯熱後再喝,所含番茄紅素有一定的抗前列腺癌和保護心肌的功效, 最适合男子;吃酸性物質馬上刷牙會損害牙齒健康;
46.因外傷碰破皮肉時,在傷處塗上牙膏進行消炎、止血,再包紮, 作為臨時急救藥,以藥物牙膏效果最?顯著;
47.把白醋噴灑在菜板上,放上半小時後再洗,不但能殺菌,還能除味;
48.喝酸奶能解酒後煩躁,酸奶能保護胃黏膜、延緩酒精吸收, 並且含鈣豐富,對緩解酒後煩躁尤其有效;
49.皮鞋皮包放久了發黴時,可用軟布蘸酒精加水(1:1)溶液擦拭即可;
50.發生頭痛、頭暈時,可在太陽穴塗上牙膏, 牙膏含有薄荷腦、丁香油可鎮痛;
51.蠟燭冷凍二十四小時後,再插到生日蛋糕上,點燃時不會流下燭油;
52.白色衣褲洗後易泛黃,可取一盆清水,滴上二三滴藍墨水, 把洗過的衣褲在浸泡一刻鍾,不必擰幹,就放在太陽下曬,即可潔白乾淨;
53.過多食用生蔥蒜會刺激口腔腸胃,不利健康,最好加一點醋再食用;
54.及時補充水分,應少喝果汁、可樂、雪碧、汽水等飲料, 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了會對腸胃?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欲。 因此尤其夏天應多喝白開水或淡鹽(糖)水;
55.每天早晨用豆腐摩擦面部幾分鍾,堅持一個月,面部會變得很滋潤;
56.空調室?外溫差不宜超過五度,即使天氣再熱, 空調室溫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57.加入洗衣粉劑放在溫水中需要較長的分解時間,才能使洗衣效果更佳;
58.夏天,人的活動時間變長,出汗多,耗能過大,應多吃雞、鴨、瘦肉、魚類類等營養食品,以滿足人體的代謝需要;
59.頭痛時把蘋果磨成泥狀塗在紗布上,貼在頭痛處,症狀可減輕;
闲谈女人的脾气------老秃笔侃山
我先声明,今天只谈女人的脾气,不谈男人的脾气。
因为,如果谈脾气,男人的脾气一般最大。喜怒无常,发作难以捉摸。 而且变化花样繁多。 真要仔细讨论脾气这个题目,写本博士论文也不一定能够写的完。如果太过较真,非要搞它个“九评苏共“那种中共的宣传大部头,那就失去我们上网码字的意义了。 轮子们狗尾续貂,也有样学样地炮制出一个“九评中共”攻击中共。这就让人有点看不上轮子的智囊窝囊团了。玩人家共产党玩剩下的伎俩,还沾沾自喜地自我吹捧,这么下流得玩法只有轮子们能干得出来。估计迷惑大众的效果不会好的。 有轮子的笨蛋例子在先,我可不打算重复让人笑话。所以,我还是一如秃笔本色,想到哪儿侃到哪儿,丢三落四,有一搭无一搭的。您也凑合着跟着撩一眼, 看到哪儿算哪儿 ,看累了看烦了就别受罪了。嘿嘿。
说起老婆的脾气这个话题,我本来是有一肚子苦水要倾倒一下。这腹稿早就打好了。准备写三部曲,码十万字,贴遍所有海外中文论坛,出二十多年的窝囊气,博天下善良女子的同情泪。 毛爷文革中间搞得那套“忆苦思甜跟着党走”的糊弄中国人的把戏,我还是记忆犹新的。随时可以拿出来温习一下,不用化妆就能上场打动一屋子观众呢。 要是我打定主意让天下女人为我哭一场,那也不是太难。反正你不哭她哭,肯定有人为我痛哭流涕。嘿嘿, 毛爷时代不但出英雄狗熊,也出我们这种牛轰轰的平头百姓呢。不然,你瞧我这自信心有多强啊。
最近,知道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倒觉得很幸运了。
突然间,我不再满腔悲愤觉得自己是天下最无能最受欺负的男人了。
我那老婆,不就是脾气急点,言语尖刻点,基本上还是顾大局护小家顺便胡摸我一把嘛。
人家这个老婆,可是能打能骂,爱打爱骂。不论是发作频率,还是强度,都是一流的。发作的时候,也不用什么借口。搂头盖脑照劳工一顿招呼。多年下来,把个温文尔雅, 神经坚强的老公折磨得几乎成了精神病犯了。
说来话长,早年我刚来秃城的时候,在一个地方遇见了这个少妇。 立刻就被她的美貌气质所吸引住了。不错眼珠地盯了半天,愣没觉得怎么在那儿站着发傻。这少妇的确长得很有韵味。黑黑的大眼睛,细细的柳叶眉,白嫩的皮肤,完美的鼻型和樱桃小嘴,齿白唇红的,很招人瞵爱。 还是国内名牌大学出来的,手中也握着美国得来的学位。文化,文凭,外貌,才能, 家庭,要什么有什么。那个倒霉蛋老公也不是等闲之辈。把条件摆出来也是一桌子。当年二人在秃城算得上是珠联璧合,金玉良缘。
不过,谁都是关上门过日子。内中的甜酸苦辣,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
这少妇据说继承了点父母的暴力基因。 别看看上去温柔甜美,其实情绪不稳定,常发怒,急了就揍人。 嘿嘿,美人发怒, 你要是偶尔看见的话,肯定会觉得别有风味韵味之类的。 不过,这事情要是轮到你作为劳工,每天面对的话,就不是美人含瞋微怒梨花挂雨这种浪漫境界了。不管老婆漂亮与否,隔三差五让劳工挨砸哆嗦一阵子,肯定不是好事。 良人指着鼻子咒骂劳工,跟着一个大耳刮子扇过去,这种夫妻情趣可不是谁都能受得了的。 我老婆要是一个耳光打过来,这后果肯定很严重。比如,今后看见老婆就成了北京人嘴里的羊蝎子--羊尾(阳萎)之类的,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秃太还知道深浅,为了自身利益,也不敢公然出手收拾我。
一般来说,人们印象里,夫妻间多丈夫脾气大, 像个红色京剧里的坐山雕,老婆多是逆来顺受的基本群众--小常宝。实际生活中,这个比例可能也就是四六开,不会差的太悬殊。 其实,女子中,脾气大的也不会少数。 据我的观察,好像漂亮女人的脾气尤其不好。这可能是因为自觉美丽如何的,周围的人群也总是恭维有加的。自然就惯出了点毛病。 你就看看周围漂亮女子有几个不傲气的,就知道我所言不虚。关上门,肯定比你能看见的还厉害十倍。反正娶她的老公心里明白,咱们就没有非要人家当面承认了。我老婆不算漂亮,顶多就是个县团级别的,可我还知道这中间的苦楚呢。
据说,娶老婆开始的时候,如果不降住老婆,以后就不可能再让她顺服了。所以,很多地方的人民有打老婆的野蛮习气。大概这也是诗经里有记载的。老祖宗说的话,一般不会错。 棍棒底下出孝子,当然也出温顺的老婆呢。这种说法正确如何,没法子证明。早年,照本宣科,打了老婆两次。结果,没几下就心疼老婆,装不下去猛汉了。 这老婆可就没完没了的,非要打回来出气。弄得我回手也不是,不回手也没辙了。 没办法,只好让老婆由着性子多打几顿出气再笑哈哈的。这夫纲一倒, 也就造成了我老婆在家里为所欲为,横行霸道的长期不良后果。哎,害人不浅呢。所以,大家千万吸取我的教训,不要没这狠心还要逞能。一旦被老婆识破了真相,就像我这个窝囊老公一样了。
秃太的哥哥早年在把她交给我的时候如释重负, 说,我家小姐脾气不好,你多担待点。我当时也没多想, 即一口答应下来。当年秃太刚进城,还没有熟悉环境风俗,就老老实实地给我做了几天饭菜,叠了几天被子,作了几天床垫, 暖了几天被窝。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家也没什么东西让她做了。 她后来发现我这个人好说话,比较心软。蜜月还没过,就开始给我摆谱了。等到有了孩子,秃太自觉给我生个胖儿子有大功,就越来越自抬身价了。时不时地提醒我,她是金銮殿的灵芝草,我是厕所边上的狗尿苔。她是小城的大家富户,我是京城里的胡同串子。 差的不是一个级别呢。 不但言语不恭不敬,也时不时地拧我一把,抓着头发晃荡几下。有次居然举着菜刀让我老实点。 看着菜刀在空中一闪一闪的,我登时觉得大事不好了。恐怕我这老婆被惯出格了。秃太早年自觉有文化的时候,总爱说一句话:不是你做没做,而是你想不想。 老天呢,她大概看着我有气,怀恨在心。是不是想剁我一刀啊?她可是想到哪儿作到哪儿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呐。 当天晚上,我就没敢睡觉,生怕我睡着了,她撩起被子照我的要命之处给一刀。一刀事小,随便砍。可是我那要命之处只有一个,还得用几十年呢。这风险我可不能冒啊。 结果,等到了天亮,她也没动手,还是睡得呼呼的。 不过,为了避免万一,这么多年来,凡是她生气的时候,我就设法自己睡,好能安心一晚上。
俗话说,泥人还有个土性子呢 。 人生来不但有智力的差别,也有性格的差别。脾气自然肯定个个都有,只是大小多少之异。 女人的脾气,也是如此。当然,不是自己的老婆,多大的脾气都没关系,反正有人挺着享受。自己的老婆还是脾气好些为好。主要考虑是家庭气氛,夫妻关系。毕竟整天发脾气,总有个享受的,总有个倒霉的。偶尔几次,也就互相谅解一下就完了。茶壶碰茶碗,自然现象嘛。民间也说,夫妻关系是床头吵架床尾和。套用个中国近代史话题就是,早上国共内战,晚上国共和谈,最后共产党压在国民党身上,大家共同放松一把。毕竟还是一个中国,一个双人床嘛。
所以,总结地说,脾气不可不发,不可多发。 女人脾气,也有发的技巧和时机。发完后,别忘了学上海妞儿再嗲一把,补偿一下劳工的心灵损失。当然,这个自然就是堤内损失堤外补,体外损失体内补吧。 夫妻欢爱,是夫妻关系的粘合剂嘛。
谁作完爱还发脾气呢?
因为,如果谈脾气,男人的脾气一般最大。喜怒无常,发作难以捉摸。 而且变化花样繁多。 真要仔细讨论脾气这个题目,写本博士论文也不一定能够写的完。如果太过较真,非要搞它个“九评苏共“那种中共的宣传大部头,那就失去我们上网码字的意义了。 轮子们狗尾续貂,也有样学样地炮制出一个“九评中共”攻击中共。这就让人有点看不上轮子的智囊窝囊团了。玩人家共产党玩剩下的伎俩,还沾沾自喜地自我吹捧,这么下流得玩法只有轮子们能干得出来。估计迷惑大众的效果不会好的。 有轮子的笨蛋例子在先,我可不打算重复让人笑话。所以,我还是一如秃笔本色,想到哪儿侃到哪儿,丢三落四,有一搭无一搭的。您也凑合着跟着撩一眼, 看到哪儿算哪儿 ,看累了看烦了就别受罪了。嘿嘿。
说起老婆的脾气这个话题,我本来是有一肚子苦水要倾倒一下。这腹稿早就打好了。准备写三部曲,码十万字,贴遍所有海外中文论坛,出二十多年的窝囊气,博天下善良女子的同情泪。 毛爷文革中间搞得那套“忆苦思甜跟着党走”的糊弄中国人的把戏,我还是记忆犹新的。随时可以拿出来温习一下,不用化妆就能上场打动一屋子观众呢。 要是我打定主意让天下女人为我哭一场,那也不是太难。反正你不哭她哭,肯定有人为我痛哭流涕。嘿嘿, 毛爷时代不但出英雄狗熊,也出我们这种牛轰轰的平头百姓呢。不然,你瞧我这自信心有多强啊。
最近,知道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倒觉得很幸运了。
突然间,我不再满腔悲愤觉得自己是天下最无能最受欺负的男人了。
我那老婆,不就是脾气急点,言语尖刻点,基本上还是顾大局护小家顺便胡摸我一把嘛。
人家这个老婆,可是能打能骂,爱打爱骂。不论是发作频率,还是强度,都是一流的。发作的时候,也不用什么借口。搂头盖脑照劳工一顿招呼。多年下来,把个温文尔雅, 神经坚强的老公折磨得几乎成了精神病犯了。
说来话长,早年我刚来秃城的时候,在一个地方遇见了这个少妇。 立刻就被她的美貌气质所吸引住了。不错眼珠地盯了半天,愣没觉得怎么在那儿站着发傻。这少妇的确长得很有韵味。黑黑的大眼睛,细细的柳叶眉,白嫩的皮肤,完美的鼻型和樱桃小嘴,齿白唇红的,很招人瞵爱。 还是国内名牌大学出来的,手中也握着美国得来的学位。文化,文凭,外貌,才能, 家庭,要什么有什么。那个倒霉蛋老公也不是等闲之辈。把条件摆出来也是一桌子。当年二人在秃城算得上是珠联璧合,金玉良缘。
不过,谁都是关上门过日子。内中的甜酸苦辣,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
这少妇据说继承了点父母的暴力基因。 别看看上去温柔甜美,其实情绪不稳定,常发怒,急了就揍人。 嘿嘿,美人发怒, 你要是偶尔看见的话,肯定会觉得别有风味韵味之类的。 不过,这事情要是轮到你作为劳工,每天面对的话,就不是美人含瞋微怒梨花挂雨这种浪漫境界了。不管老婆漂亮与否,隔三差五让劳工挨砸哆嗦一阵子,肯定不是好事。 良人指着鼻子咒骂劳工,跟着一个大耳刮子扇过去,这种夫妻情趣可不是谁都能受得了的。 我老婆要是一个耳光打过来,这后果肯定很严重。比如,今后看见老婆就成了北京人嘴里的羊蝎子--羊尾(阳萎)之类的,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秃太还知道深浅,为了自身利益,也不敢公然出手收拾我。
一般来说,人们印象里,夫妻间多丈夫脾气大, 像个红色京剧里的坐山雕,老婆多是逆来顺受的基本群众--小常宝。实际生活中,这个比例可能也就是四六开,不会差的太悬殊。 其实,女子中,脾气大的也不会少数。 据我的观察,好像漂亮女人的脾气尤其不好。这可能是因为自觉美丽如何的,周围的人群也总是恭维有加的。自然就惯出了点毛病。 你就看看周围漂亮女子有几个不傲气的,就知道我所言不虚。关上门,肯定比你能看见的还厉害十倍。反正娶她的老公心里明白,咱们就没有非要人家当面承认了。我老婆不算漂亮,顶多就是个县团级别的,可我还知道这中间的苦楚呢。
据说,娶老婆开始的时候,如果不降住老婆,以后就不可能再让她顺服了。所以,很多地方的人民有打老婆的野蛮习气。大概这也是诗经里有记载的。老祖宗说的话,一般不会错。 棍棒底下出孝子,当然也出温顺的老婆呢。这种说法正确如何,没法子证明。早年,照本宣科,打了老婆两次。结果,没几下就心疼老婆,装不下去猛汉了。 这老婆可就没完没了的,非要打回来出气。弄得我回手也不是,不回手也没辙了。 没办法,只好让老婆由着性子多打几顿出气再笑哈哈的。这夫纲一倒, 也就造成了我老婆在家里为所欲为,横行霸道的长期不良后果。哎,害人不浅呢。所以,大家千万吸取我的教训,不要没这狠心还要逞能。一旦被老婆识破了真相,就像我这个窝囊老公一样了。
秃太的哥哥早年在把她交给我的时候如释重负, 说,我家小姐脾气不好,你多担待点。我当时也没多想, 即一口答应下来。当年秃太刚进城,还没有熟悉环境风俗,就老老实实地给我做了几天饭菜,叠了几天被子,作了几天床垫, 暖了几天被窝。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家也没什么东西让她做了。 她后来发现我这个人好说话,比较心软。蜜月还没过,就开始给我摆谱了。等到有了孩子,秃太自觉给我生个胖儿子有大功,就越来越自抬身价了。时不时地提醒我,她是金銮殿的灵芝草,我是厕所边上的狗尿苔。她是小城的大家富户,我是京城里的胡同串子。 差的不是一个级别呢。 不但言语不恭不敬,也时不时地拧我一把,抓着头发晃荡几下。有次居然举着菜刀让我老实点。 看着菜刀在空中一闪一闪的,我登时觉得大事不好了。恐怕我这老婆被惯出格了。秃太早年自觉有文化的时候,总爱说一句话:不是你做没做,而是你想不想。 老天呢,她大概看着我有气,怀恨在心。是不是想剁我一刀啊?她可是想到哪儿作到哪儿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呐。 当天晚上,我就没敢睡觉,生怕我睡着了,她撩起被子照我的要命之处给一刀。一刀事小,随便砍。可是我那要命之处只有一个,还得用几十年呢。这风险我可不能冒啊。 结果,等到了天亮,她也没动手,还是睡得呼呼的。 不过,为了避免万一,这么多年来,凡是她生气的时候,我就设法自己睡,好能安心一晚上。
俗话说,泥人还有个土性子呢 。 人生来不但有智力的差别,也有性格的差别。脾气自然肯定个个都有,只是大小多少之异。 女人的脾气,也是如此。当然,不是自己的老婆,多大的脾气都没关系,反正有人挺着享受。自己的老婆还是脾气好些为好。主要考虑是家庭气氛,夫妻关系。毕竟整天发脾气,总有个享受的,总有个倒霉的。偶尔几次,也就互相谅解一下就完了。茶壶碰茶碗,自然现象嘛。民间也说,夫妻关系是床头吵架床尾和。套用个中国近代史话题就是,早上国共内战,晚上国共和谈,最后共产党压在国民党身上,大家共同放松一把。毕竟还是一个中国,一个双人床嘛。
所以,总结地说,脾气不可不发,不可多发。 女人脾气,也有发的技巧和时机。发完后,别忘了学上海妞儿再嗲一把,补偿一下劳工的心灵损失。当然,这个自然就是堤内损失堤外补,体外损失体内补吧。 夫妻欢爱,是夫妻关系的粘合剂嘛。
谁作完爱还发脾气呢?
闲谈男人的脾气------老秃笔侃山
男人的脾气,实在不应该拿出来讨论一番。 哪个男人没有脾气呢?不论天南地北还是古今中外,老少爷们们肯定个个有点小脾气,只是程度不同,发作频率多少罢了。 北京俗话说,泥人还有个土性子呢。更何况一个老爷们呢。没有脾气,用我们胡同串子的黑话说,那还叫爷们吗? 所以,是爷们就有脾气,有脾气就要发脾气。
不过,发脾气也有讲究。 好爷们不轻易发脾气。发脾气也必定有个说头儿。让你委屈得明白,挨骂的清楚,下次肯定不再犯同一个茬子了。这种爷们套句文雅的话说,叫做风流有品,下流有道。清清楚楚决不混淆。 跟这种爷们混,交朋友,你不用担心什么。道儿早就给你画出来了。就看你上道不上道了。那差点的,也就是我们胡同串子们,发脾气不论时候,不分场合,不讲缘由。说翻脸就翻脸。翻脸就开骂。开骂就从祖宗八辈儿一直数落到你鼻子前的事儿。这种人,混不讲理,叫滚刀肉--粘粘糊糊的,没完没了。非要把人骂怕了才算完事儿。这种人,自然以后你也会躲着走,离得远远的。实在不行,比如,在胡同里碰上了,你肯定会记着他,赶紧赔个笑脸,说声您吃了吧,就夹着尾巴落荒而逃。不然,说不定哪句话你把他得罪了,他一发脾气开骂,这份儿罪,谁受的了啊?
中国男人的脾气虽然大同小异,还是似乎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据我多年在国内外同人打交道的片面经验,北方男人豪爽之余,疏于线条太粗。北方男人,易怒,所谓点火就着的不少。发脾气,常常不计后果,不分场合,格调也不高。基本上就是开口骂人,语言粗鄙。三言两语不和,就动手打架。似乎匪气太重。南方男人发脾气,形之于色的不如北方男人激烈。可能吵叫几句,一般不会满嘴脏话。起码激烈程度要比北方男人逊色许多。 所以,南方男人吵架,在我们北方男人看来,很不够看的。还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在无锡鼋头渚公园游玩,突然见到一群人围着看二个男人吵架。两个人都面色赤红,互不相让。一个把脑袋凑过去说,侬敲我脑壳好勿拉?侬敢?另一个男人面对着伸到脸前的对方脑袋,也伸着脑袋说,侬小赤佬动我一下子,敲掉侬的脑壳。我们里面的东北同学说,草,这要在我们那圪塔儿,一脚就把他踹死了。我们一个北京同学也笑着说,丫把脑袋伸过来,大砖头早就招呼过去了。这时候,早就一个趴地下了。而南方同学谁都没有吱声。 一会儿,看还没打起来,我们就扫兴地出门游太湖去了。因为在四川待过,印象里,川哥子们嘴也不饶人,还兼着点火爆性子。一眼不和,开打的也大有人在。 最著名的应该是湖南人,据说素有湖南骡子的称号。 我没有去过湖南。所以没办法评论。 母亲也是湖南人,可是老人家的脾气极其温和。 少年的时候我曾经以母亲的温和个性作为找女友的标准。 只是最后发现人不可貌相。脾气和地域相貌,根本就是一点关系没有。 当然,这是后话,后面再说吧。 红朝太祖毛爷不是个乱发脾气的人。不过,毛爷心狠手辣,该收拾谁,心里明白。谁也跑不出毛爷的手心。所以,我虽然对毛爷百般批评,也还是对毛爷的手腕佩服得五体投地。毛爷那个时候,一个脑袋取代了十亿脑袋。一句屁话决定了多少亿人的命运。独断独裁黑暗无道,茶毒百姓,岂止是一个脾气二字所能说清楚的。 红朝里面,不少湖南人。我认为,可能和早年湖南人们穷苦,脾气暴躁有关。我们北京胡同有识之人早就铁口断言:敢造反的,肯定不是善茬子。 也就是脾气大的。不信,鲁迅笔下的那几个典型江南人物,谁有点脾气啊?连想和女人热闹一番,都文绉绉地说,“吴妈,阮要同你困觉。” 这要是我们北京胡同串子,早就二话不说,一把拉扯过来,按倒在炕上了。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还非那么多话干吗啊?嘿嘿。
男人的脾气和男人的能力没有太大关系。出色的人物,让人敬佩,是因为他的成功,不论是学业,事业,钱财,领导能力。当然,这种所谓的成功人物也往往不会是软塌塌的脾气。成功人物如果没有个性,肯定不能成功 。 有没有脾气,这还要看个人的性格而论。倒是许多不算成功的庸俗男人脾气不会小。 我也见过不少胡同里的脾气人物。基本上就是没有教养的人物。这种人物,对内让老婆孩子惧怕,对外让邻居同事躲着点。不是因为他有多大的本事,而是因为他的脾气让人很难同他交往。 有其老北京人,讲究和棋。邻里间相互尊重,互相照应。大小皆欢喜。如果邻里间闹不愉快,这种日子很难受。抬头不见低头见嘛。老北京人能不撕破脸皮就决不会轻易闹翻。这点,我幼年的胡同生活让我深有体会。
男人的脾气发挥得最多的地方,不是外面世界,而是家里。 这也是看一个男人修养的真正地方。一般来说,夫妻间是最让人容易产生矛盾误会,发脾气的地方。可能因为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或者简单的生理因素,都会让一方突然发火。这个时候,男人的修养很重要。他应该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可而止。 如果一个男人不在家里发脾气,他肯定是个合格的丈夫。女人,很多时候,不要求男人大富大贵,向往的是个温习的家庭。所以,尊重女人,先要从尊重老婆,不乱发脾气开始。比如,我在家里,老实本分。不多说少到。老婆发脾气,老实听着,还陪着笑脸,连连点头,一幅听完老婆训话茅塞顿开的样子。你说,没脾气到这程度,谁家老婆还有脾气啊? 所以,我太太总是发完脾气后,随手就把一沓子钞票存到我账户里。那叫心甘情愿呢。这种发脾气方式,那叫越多越好啊。突然哪天秃太不发脾气了,我倒不知道怎么好了。今天的饭钱恐怕就没着落了。嘿嘿。
男人的脾气在家庭外面似乎用处不大。在外面,男人间要同事,彼此间必须保持一定合作关系。你会发脾气,别人也能发。只要你不是上级,别人肯定会以牙还牙。所以,常对同事发脾气的男人,一般在公司里待不长。当然,你要是个老板,那多大的脾气也有人能忍。十年前,我在另一个公司里,有位白人同事脾气非常好。一次白人大老板因为业绩问题当众奚落他,吃定他拿工资,不敢随便走人。结果,那位同事听了一会儿,站起来,狠劲一摔门扬长而去。这手活也让那个狂妄的老板当时就下不了台。老实不吭声换个话题了。 所以,中国民间常说的,笑口常开,打人不打脸,说话不揭短。非常恰当。也就是与人为善,与己为善的意思。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公司里,同事间,必须脾气随和,安分合作,才能受到大家拥护,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
脾气的问题,不是军国大事。 可以不是小事。总的原则是,有本事你就发脾气。没本事你就吃脾气。 像我们这种没多大本事的胡同串子,我们就只好察言观色,躲着脾气走。干吗非要在人家发脾气的时候上赶着找麻烦呢? 发不起,咱们还是躲得起。比如我,老板发脾气的时候,我去喝咖啡。老婆发脾气的时候,我去码字。网友发脾气的时候,我缩起来。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哄一会儿。不过,我的孩子们,还真没脾气。从小到大,谁都没有发脾气过。这么舒心可爱的孩子,不是我吹,只有我能有。不为别的,我自己就是个没脾气的。套句文化革命中的流行话说,这叫作,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没脾气 儿软蛋嘛。 不过,还是没脾气好。修养,懂吗?
不过,发脾气也有讲究。 好爷们不轻易发脾气。发脾气也必定有个说头儿。让你委屈得明白,挨骂的清楚,下次肯定不再犯同一个茬子了。这种爷们套句文雅的话说,叫做风流有品,下流有道。清清楚楚决不混淆。 跟这种爷们混,交朋友,你不用担心什么。道儿早就给你画出来了。就看你上道不上道了。那差点的,也就是我们胡同串子们,发脾气不论时候,不分场合,不讲缘由。说翻脸就翻脸。翻脸就开骂。开骂就从祖宗八辈儿一直数落到你鼻子前的事儿。这种人,混不讲理,叫滚刀肉--粘粘糊糊的,没完没了。非要把人骂怕了才算完事儿。这种人,自然以后你也会躲着走,离得远远的。实在不行,比如,在胡同里碰上了,你肯定会记着他,赶紧赔个笑脸,说声您吃了吧,就夹着尾巴落荒而逃。不然,说不定哪句话你把他得罪了,他一发脾气开骂,这份儿罪,谁受的了啊?
中国男人的脾气虽然大同小异,还是似乎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据我多年在国内外同人打交道的片面经验,北方男人豪爽之余,疏于线条太粗。北方男人,易怒,所谓点火就着的不少。发脾气,常常不计后果,不分场合,格调也不高。基本上就是开口骂人,语言粗鄙。三言两语不和,就动手打架。似乎匪气太重。南方男人发脾气,形之于色的不如北方男人激烈。可能吵叫几句,一般不会满嘴脏话。起码激烈程度要比北方男人逊色许多。 所以,南方男人吵架,在我们北方男人看来,很不够看的。还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在无锡鼋头渚公园游玩,突然见到一群人围着看二个男人吵架。两个人都面色赤红,互不相让。一个把脑袋凑过去说,侬敲我脑壳好勿拉?侬敢?另一个男人面对着伸到脸前的对方脑袋,也伸着脑袋说,侬小赤佬动我一下子,敲掉侬的脑壳。我们里面的东北同学说,草,这要在我们那圪塔儿,一脚就把他踹死了。我们一个北京同学也笑着说,丫把脑袋伸过来,大砖头早就招呼过去了。这时候,早就一个趴地下了。而南方同学谁都没有吱声。 一会儿,看还没打起来,我们就扫兴地出门游太湖去了。因为在四川待过,印象里,川哥子们嘴也不饶人,还兼着点火爆性子。一眼不和,开打的也大有人在。 最著名的应该是湖南人,据说素有湖南骡子的称号。 我没有去过湖南。所以没办法评论。 母亲也是湖南人,可是老人家的脾气极其温和。 少年的时候我曾经以母亲的温和个性作为找女友的标准。 只是最后发现人不可貌相。脾气和地域相貌,根本就是一点关系没有。 当然,这是后话,后面再说吧。 红朝太祖毛爷不是个乱发脾气的人。不过,毛爷心狠手辣,该收拾谁,心里明白。谁也跑不出毛爷的手心。所以,我虽然对毛爷百般批评,也还是对毛爷的手腕佩服得五体投地。毛爷那个时候,一个脑袋取代了十亿脑袋。一句屁话决定了多少亿人的命运。独断独裁黑暗无道,茶毒百姓,岂止是一个脾气二字所能说清楚的。 红朝里面,不少湖南人。我认为,可能和早年湖南人们穷苦,脾气暴躁有关。我们北京胡同有识之人早就铁口断言:敢造反的,肯定不是善茬子。 也就是脾气大的。不信,鲁迅笔下的那几个典型江南人物,谁有点脾气啊?连想和女人热闹一番,都文绉绉地说,“吴妈,阮要同你困觉。” 这要是我们北京胡同串子,早就二话不说,一把拉扯过来,按倒在炕上了。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还非那么多话干吗啊?嘿嘿。
男人的脾气和男人的能力没有太大关系。出色的人物,让人敬佩,是因为他的成功,不论是学业,事业,钱财,领导能力。当然,这种所谓的成功人物也往往不会是软塌塌的脾气。成功人物如果没有个性,肯定不能成功 。 有没有脾气,这还要看个人的性格而论。倒是许多不算成功的庸俗男人脾气不会小。 我也见过不少胡同里的脾气人物。基本上就是没有教养的人物。这种人物,对内让老婆孩子惧怕,对外让邻居同事躲着点。不是因为他有多大的本事,而是因为他的脾气让人很难同他交往。 有其老北京人,讲究和棋。邻里间相互尊重,互相照应。大小皆欢喜。如果邻里间闹不愉快,这种日子很难受。抬头不见低头见嘛。老北京人能不撕破脸皮就决不会轻易闹翻。这点,我幼年的胡同生活让我深有体会。
男人的脾气发挥得最多的地方,不是外面世界,而是家里。 这也是看一个男人修养的真正地方。一般来说,夫妻间是最让人容易产生矛盾误会,发脾气的地方。可能因为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或者简单的生理因素,都会让一方突然发火。这个时候,男人的修养很重要。他应该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可而止。 如果一个男人不在家里发脾气,他肯定是个合格的丈夫。女人,很多时候,不要求男人大富大贵,向往的是个温习的家庭。所以,尊重女人,先要从尊重老婆,不乱发脾气开始。比如,我在家里,老实本分。不多说少到。老婆发脾气,老实听着,还陪着笑脸,连连点头,一幅听完老婆训话茅塞顿开的样子。你说,没脾气到这程度,谁家老婆还有脾气啊? 所以,我太太总是发完脾气后,随手就把一沓子钞票存到我账户里。那叫心甘情愿呢。这种发脾气方式,那叫越多越好啊。突然哪天秃太不发脾气了,我倒不知道怎么好了。今天的饭钱恐怕就没着落了。嘿嘿。
男人的脾气在家庭外面似乎用处不大。在外面,男人间要同事,彼此间必须保持一定合作关系。你会发脾气,别人也能发。只要你不是上级,别人肯定会以牙还牙。所以,常对同事发脾气的男人,一般在公司里待不长。当然,你要是个老板,那多大的脾气也有人能忍。十年前,我在另一个公司里,有位白人同事脾气非常好。一次白人大老板因为业绩问题当众奚落他,吃定他拿工资,不敢随便走人。结果,那位同事听了一会儿,站起来,狠劲一摔门扬长而去。这手活也让那个狂妄的老板当时就下不了台。老实不吭声换个话题了。 所以,中国民间常说的,笑口常开,打人不打脸,说话不揭短。非常恰当。也就是与人为善,与己为善的意思。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公司里,同事间,必须脾气随和,安分合作,才能受到大家拥护,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
脾气的问题,不是军国大事。 可以不是小事。总的原则是,有本事你就发脾气。没本事你就吃脾气。 像我们这种没多大本事的胡同串子,我们就只好察言观色,躲着脾气走。干吗非要在人家发脾气的时候上赶着找麻烦呢? 发不起,咱们还是躲得起。比如我,老板发脾气的时候,我去喝咖啡。老婆发脾气的时候,我去码字。网友发脾气的时候,我缩起来。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哄一会儿。不过,我的孩子们,还真没脾气。从小到大,谁都没有发脾气过。这么舒心可爱的孩子,不是我吹,只有我能有。不为别的,我自己就是个没脾气的。套句文化革命中的流行话说,这叫作,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没脾气 儿软蛋嘛。 不过,还是没脾气好。修养,懂吗?
千军万马挤名校---听听孩子怎么说----老秃笔侃山
今天带儿子去家庭医生诊所做体检。这是麻州技校要求的。
路上,跟儿子讨论起上名校的成功之路。
前几天看到有网友上贴说,长春藤校录取率创新低。大都只有百分之十上下。哈佛居然拒绝了萨特考分满分的几百名学生。 而四年全优的也拒绝不少。我问儿子,你觉得你为什么成为一个幸运儿呢?不料,儿子没有给我摆出自己的优点,反而说,我不是典型的亚洲聪明学生 。这就是为什么麻州技校录取我。跟着,滔滔不绝地谈起来。 这个答案,出乎我意料之外。思索了一下午,觉得儿子的观点很有些道理。故而码出来和大家分享,兴许能对现在还年轻的家长们起到叁考作用。
儿子说,亚洲学生给美国人的印象就是能学能考,凡是总是走人前。几乎家家送孩子去数学班,补习萨特,个个弹钢琴,做高深的科研。其实,这只能说明亚洲家长花大钱努力让孩子们学习。孩子们事先学了东西,自然在考试时就会发挥好。可是,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正潜力。 只能说某个人在某个时段能背诵,能考试,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
既然长春藤名校有很多人报考,自然就有很多高分满分的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学校自然不会只看考分,她们一定会看考分以外的东西。考分,只代表了能背能考,最多算是学习的基础。这些名校所看重的,是独立研究的学术潜力,是个人的领导能力。 换句话说,它们所培养的是高层次的领袖人才,不论这是在学术还是商业领域。 而一般院校所要所培养的,是好学生,跟着学的,学得好的即可。它们的毕业生将来找工作不成问题就及格了。
儿子的这段分析可是石破天惊,颇有见地。 叫我这老爸很是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 这说明小子还是有些头脑,有些思索的。
想想也对, 中国家长,不论在大陆还是在海外,大多追求高分数,眼睛也只耵着上名牌高校。 而孩子的个性,潜力和将来孩子能否真正在某一领域有发展,恐怕就很少家长考虑了。家长方面就先有致命的短视。 非把孩子揠苗助长拱进所谓的好大学,才能松口气彻底解放。 国内的高校,更让人脸红。 只能以分数衡量学生。还没有能力也没有远见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领导能力,也是在分数圈子里出不来。 北大和清华争夺高考状元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现象。于是,自然就有清华学生把硫酸喂黑熊看看黑熊的反应 这种叫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至于孩子不会自立生活,自私,长不大的例子,那就更多了。
儿子说,我一直有意识地把自己和聪明的亚洲学生这种形象分开。我不弹钢琴,也不上萨特补习班,也不想在家长的指导下做什么科研项目。我的萨特考分也非常一般,绝对不算顶尖的。 但是,学校录取部门会发现,我 具有它们所寻找的领袖能力和独立的科研能力。就是说,我是具有很好潜力的苗子。这才是它们所想看到的。有了这些素质潜力,学校录取部门不会在乎我的平均成绩比那些满分的低些,不会在乎我的萨特成绩没有满分。
那么,我的能力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呢: 我一直在机器人领域里探索。 叁加过各种区域比赛,自己动手制作机器人。我的机器人制作水平早就达到了大学生工学院的水平。 我还写过四篇文章,讨论机器人发展的方向,制作技术,应用前途。这说明我对那个领域非常熟悉,能够看到它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学术能力。我自己组织了高中科技队,作为队长叁加校际比赛。我还给别的高中做技术顾问。这是我的领导能力。另外,我给本地的小公司用电脑画图,叁与他们的机器设计,这说明了我的实际能力。这样,人家当然会要我,不要那些只有高分,没有个人特点的“好学生“了。 一句话,be unique 是让自己突出的关键。
嘿嘿,他还真说的有道理。小脑袋很清楚。 在都是好学生的大前提下,人家当然不会拘泥于分数上,才要看你的靓丽外衣底下的东西。人家培养的是领袖人才,自然也不会只局限于高分数的候选人。你看那个总统部长的学历高于常人太多?如果只按分数划分,这些政客们很少会出人头地的。可要按美国人的领导潜力划分,则这些人出线就是必然的。 换句话说,分数高,不再是入选的主要标准。 如何能把你从大群牛羊中区隔开,是录取的关键。
如果注意名校录取的亚洲孩子们,我发现他们不但学业优秀,还具有活跃,叁与的特点。很多录取的亚洲学生,是社团的领袖,在需要出头露面的学生组织里做领导。这就扭转了美国人对亚洲人的刻版印象:单打独斗能力可以,合群,领导能力不足。我不是说,孩子们不应该学什么钢琴,绘画,数学,萨特班。我认为,孩子们应该发展个性教育,独立工作能力。 如果比较在大陆的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你会发现,我们的孩子还拘泥于应试教育,个性发育远远不足,领导能力更差。这就是中美孩子在大学前期的差距。这也是中美两个教育系统的价值观的差异。对比于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国大陆的大学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才能把因循守旧的价值观扭转过来。 培养一群照猫画虎的学生容易,培养能够具有卓越领导能力的学生困难。但这些学生能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起到带头人的巨大作用。
不论如何了,我反正是快熬出来了。虽然孩子大了,我也老了,可毕竟再等四年,咱就可以看看这儿子的潜力了。我跟他说得很清楚,你小子得负责老爸的退休乐趣。 所以,多往“钱“力发展,少往“潜力“使劲。 老子可没那身体等你的“潜力“ 太长。 我给他定的目标,毕业给人工作几年,成立自己的公司,发展自己的产品,争取三十岁前搞定自己的“钱途“再顺便给老子买辆法拉利。届时我可能不能跑了,可肯定能开车。找个小妞儿坐车上透风纳凉还能行。
嘿嘿。
啊,忘了说了,我还有个12岁的女儿。我还没有熬出头来呢。眼看着是又一个八年抗战呐。
评论(8) 引用 浏览(4520)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notCatFan 留言时间:2007-07-26 13:09:38
First congratulations for you all! And I really appreciate the information you are sharing to the parents who have kids at the similar age. I read all articles you wrote about your son. He is so wonderful.
Robotics is a very interesting topic for people and unfortunately in North America it is not as popular as in Japan. I guess your son might not want to pursue this direction at MIT although I believe this should be a very potential industry. My husband did his Phd in the area of Robotics and could not find a job in his area. So he switched.
Best wishes.
作者:Connie. 留言时间:2007-07-26 14:43:59
禿兄, right
作者:老秃笔 留言时间:2007-08-07 20:30:48
哈哈,不是猫迷同学,我告诉我儿子你说的话。他哈哈大笑了。他说他也会灵活。目前,他想主修人工智能,再加上些管理课程。麻州技校和哈佛师范可以互相选修对方的课程。走着瞧吧,孩子自己走嘛
作者:notCatFan 留言时间:2007-08-14 11:06:24
Wonderfu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a great direction and it applies to a very broad area. My husband was in AI and algorithm related Robotics area and he is in video compression. We live in great Boston area. If you need anything please let us know.
作者:老秃笔 留言时间:2007-08-14 20:54:09
不是猫迷朋友,谢谢你的指点。谢谢你赏光。我儿子预定于08/25在学校报道。届时,我们全家开车送他过去。18个小时路程,包括休息。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在他安顿下来明年什么时间让他拜访你们。亲耳聆听你们的教诲。希望咱们在我这块地方保持联系。
路上,跟儿子讨论起上名校的成功之路。
前几天看到有网友上贴说,长春藤校录取率创新低。大都只有百分之十上下。哈佛居然拒绝了萨特考分满分的几百名学生。 而四年全优的也拒绝不少。我问儿子,你觉得你为什么成为一个幸运儿呢?不料,儿子没有给我摆出自己的优点,反而说,我不是典型的亚洲聪明学生 。这就是为什么麻州技校录取我。跟着,滔滔不绝地谈起来。 这个答案,出乎我意料之外。思索了一下午,觉得儿子的观点很有些道理。故而码出来和大家分享,兴许能对现在还年轻的家长们起到叁考作用。
儿子说,亚洲学生给美国人的印象就是能学能考,凡是总是走人前。几乎家家送孩子去数学班,补习萨特,个个弹钢琴,做高深的科研。其实,这只能说明亚洲家长花大钱努力让孩子们学习。孩子们事先学了东西,自然在考试时就会发挥好。可是,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正潜力。 只能说某个人在某个时段能背诵,能考试,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
既然长春藤名校有很多人报考,自然就有很多高分满分的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学校自然不会只看考分,她们一定会看考分以外的东西。考分,只代表了能背能考,最多算是学习的基础。这些名校所看重的,是独立研究的学术潜力,是个人的领导能力。 换句话说,它们所培养的是高层次的领袖人才,不论这是在学术还是商业领域。 而一般院校所要所培养的,是好学生,跟着学的,学得好的即可。它们的毕业生将来找工作不成问题就及格了。
儿子的这段分析可是石破天惊,颇有见地。 叫我这老爸很是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 这说明小子还是有些头脑,有些思索的。
想想也对, 中国家长,不论在大陆还是在海外,大多追求高分数,眼睛也只耵着上名牌高校。 而孩子的个性,潜力和将来孩子能否真正在某一领域有发展,恐怕就很少家长考虑了。家长方面就先有致命的短视。 非把孩子揠苗助长拱进所谓的好大学,才能松口气彻底解放。 国内的高校,更让人脸红。 只能以分数衡量学生。还没有能力也没有远见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领导能力,也是在分数圈子里出不来。 北大和清华争夺高考状元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现象。于是,自然就有清华学生把硫酸喂黑熊看看黑熊的反应 这种叫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至于孩子不会自立生活,自私,长不大的例子,那就更多了。
儿子说,我一直有意识地把自己和聪明的亚洲学生这种形象分开。我不弹钢琴,也不上萨特补习班,也不想在家长的指导下做什么科研项目。我的萨特考分也非常一般,绝对不算顶尖的。 但是,学校录取部门会发现,我 具有它们所寻找的领袖能力和独立的科研能力。就是说,我是具有很好潜力的苗子。这才是它们所想看到的。有了这些素质潜力,学校录取部门不会在乎我的平均成绩比那些满分的低些,不会在乎我的萨特成绩没有满分。
那么,我的能力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呢: 我一直在机器人领域里探索。 叁加过各种区域比赛,自己动手制作机器人。我的机器人制作水平早就达到了大学生工学院的水平。 我还写过四篇文章,讨论机器人发展的方向,制作技术,应用前途。这说明我对那个领域非常熟悉,能够看到它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学术能力。我自己组织了高中科技队,作为队长叁加校际比赛。我还给别的高中做技术顾问。这是我的领导能力。另外,我给本地的小公司用电脑画图,叁与他们的机器设计,这说明了我的实际能力。这样,人家当然会要我,不要那些只有高分,没有个人特点的“好学生“了。 一句话,be unique 是让自己突出的关键。
嘿嘿,他还真说的有道理。小脑袋很清楚。 在都是好学生的大前提下,人家当然不会拘泥于分数上,才要看你的靓丽外衣底下的东西。人家培养的是领袖人才,自然也不会只局限于高分数的候选人。你看那个总统部长的学历高于常人太多?如果只按分数划分,这些政客们很少会出人头地的。可要按美国人的领导潜力划分,则这些人出线就是必然的。 换句话说,分数高,不再是入选的主要标准。 如何能把你从大群牛羊中区隔开,是录取的关键。
如果注意名校录取的亚洲孩子们,我发现他们不但学业优秀,还具有活跃,叁与的特点。很多录取的亚洲学生,是社团的领袖,在需要出头露面的学生组织里做领导。这就扭转了美国人对亚洲人的刻版印象:单打独斗能力可以,合群,领导能力不足。我不是说,孩子们不应该学什么钢琴,绘画,数学,萨特班。我认为,孩子们应该发展个性教育,独立工作能力。 如果比较在大陆的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你会发现,我们的孩子还拘泥于应试教育,个性发育远远不足,领导能力更差。这就是中美孩子在大学前期的差距。这也是中美两个教育系统的价值观的差异。对比于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国大陆的大学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才能把因循守旧的价值观扭转过来。 培养一群照猫画虎的学生容易,培养能够具有卓越领导能力的学生困难。但这些学生能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起到带头人的巨大作用。
不论如何了,我反正是快熬出来了。虽然孩子大了,我也老了,可毕竟再等四年,咱就可以看看这儿子的潜力了。我跟他说得很清楚,你小子得负责老爸的退休乐趣。 所以,多往“钱“力发展,少往“潜力“使劲。 老子可没那身体等你的“潜力“ 太长。 我给他定的目标,毕业给人工作几年,成立自己的公司,发展自己的产品,争取三十岁前搞定自己的“钱途“再顺便给老子买辆法拉利。届时我可能不能跑了,可肯定能开车。找个小妞儿坐车上透风纳凉还能行。
嘿嘿。
啊,忘了说了,我还有个12岁的女儿。我还没有熬出头来呢。眼看着是又一个八年抗战呐。
评论(8) 引用 浏览(4520)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notCatFan 留言时间:2007-07-26 13:09:38
First congratulations for you all! And I really appreciate the information you are sharing to the parents who have kids at the similar age. I read all articles you wrote about your son. He is so wonderful.
Robotics is a very interesting topic for people and unfortunately in North America it is not as popular as in Japan. I guess your son might not want to pursue this direction at MIT although I believe this should be a very potential industry. My husband did his Phd in the area of Robotics and could not find a job in his area. So he switched.
Best wishes.
作者:Connie. 留言时间:2007-07-26 14:43:59
禿兄, right
作者:老秃笔 留言时间:2007-08-07 20:30:48
哈哈,不是猫迷同学,我告诉我儿子你说的话。他哈哈大笑了。他说他也会灵活。目前,他想主修人工智能,再加上些管理课程。麻州技校和哈佛师范可以互相选修对方的课程。走着瞧吧,孩子自己走嘛
作者:notCatFan 留言时间:2007-08-14 11:06:24
Wonderfu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a great direction and it applies to a very broad area. My husband was in AI and algorithm related Robotics area and he is in video compression. We live in great Boston area. If you need anything please let us know.
作者:老秃笔 留言时间:2007-08-14 20:54:09
不是猫迷朋友,谢谢你的指点。谢谢你赏光。我儿子预定于08/25在学校报道。届时,我们全家开车送他过去。18个小时路程,包括休息。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在他安顿下来明年什么时间让他拜访你们。亲耳聆听你们的教诲。希望咱们在我这块地方保持联系。
2010年7月8日星期四
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
最近看到好几篇探讨美国教育或孩子升学的精彩博文。我曾在美国三流大学的教育学院读过几天研究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些粗浅的感受,凑个热闹,仅供参考。
一,美国学校教育的严重弊端
华裔家庭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有目共睹,对美国学校教育诸多不满也非常普遍。比如,教育进度太慢;管理松懈;作业太少;假日太多(据统计,扣除节日和假期,世界各国学生平均上课天数是182天;日本是232天;美国是175天)……美国学校教育方面的好些问题在美国社会早有共识。比如,连美国前教育部长莱里也曾就师资质量之差提出批评“我们在课堂上聘用了太多非本科系的教师。如果我们让历史老师教几何学,体育老师教化学,就不该苛求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名列前茅。”
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调查报告。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国家处在险境……”真是振聋发聩。报告详细列出美国教育处于危机之中的十六项危险指标。最后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美国以往各代,在教育、文化和经济上的成就都超过它的上一代。一代人的教育水平不能超过、不能与父辈相提并论,甚至达不到父辈的水平,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无可非议,美国的教育制度确实存在很多、很大的问题。但既然我们已来到美国生活,也无法很快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那就应该对美国教育进行全面审视,并争取利用其中有利因素来完善并完成我们自身与子女的高等教育。
二,美国学校教育的表层特征
1,校车接送---美国的公立学校几乎都实行就近入学。只要学生的住家距离学校超过一英哩以上,都可享受校车的免费接送。所谓校车并不属于学校,而属于县政府。由于车少人多,中小学的上下时间就必须错开,这或许也是中小学上课时间较短的原因之一吧。有些县设有重点学校(被称之为“天才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包括两个部份,一部份是就近入学的学生,另一部份则是从全县范围内通过考试入学的“天才学生”。“天才学校”设立一些特殊的课程、程度较深、进度较快。一旦被“天才学校”录取,居住在任何区域的学生照样可享受校车接送。就近入学的方针导致好学校、好学区附近的房价很高很高,说明注重孩子教育的美国家长依然非常普遍。
2,教育免费---美国执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两年、高中四年)。公立学校不收学费。学生在学校餐厅吃午餐也作为一堂课,具体安排在哪一节课由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可以自己带饭,也可在餐厅购买。如学生的家境贫困,可申请午餐减价,甚至全部免费。可享受这一福利的不仅包括美国公民和持有“绿卡”的永久居住者,甚至包括“非法移民”的子女们。这也体现了美国社会的人文关怀。
3,选课灵活---大陆的每个学生必定属于X年级X班。学生进了校门就来到各班所属教室,全班同学在一起上课学习。美国中学生进校之后则是按照各自的课程表,到不同的教室上课。也就是说,授课老师固定在某个指定教室,而学生则在各教室之间流动。所以美国的中学生只属于某一年级,而不属于某一班级。这一点特点蕴含着中美教育的巨大差异。
4,作业稀少---亲戚曾来信描绘了他女儿在国内面临会考时的家庭情景--“女儿面临中考。老师担心,中考还有六个月,家长会已开了两次;家长担心,说是不陪读,其实为了不使女儿分心,家里电视都不开。妻子是要早睡的人,现在也一直要等到女儿睡了才一起睡。小心侍侯,说话重了怕心理受不了,轻了又怕压力不够,真正是忐忑不安,左右为难;最担心考不好的是学生自己--担心进不了重点,脸上无光。我看她有点晕头转向。昨天中午,女儿电话打到我办公室,大哭,说数学、物理考砸了,真可谓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劝她放宽心,其实我们内心并不宽。真是很无奈……”
相比之下,美国学生简直象是生活在“天堂”里---“下课早,作业少;负担轻,压力小”。美国注重保护隐私,学生成绩不会公布于众以致给学生造成压力。进了大学,连家长都无权去学校询问子女的学习成绩。在美国人看来,大学生已是成人了,无需他人监护。
三,美国学校教育的深层优势
1,灵活性
来美国之前,女儿在上海一所市重点中学读初二。来美以后便进入我家附近一所初中读八年级。没过几天,校长把我叫去,说是我女儿应该“跳级”到高中去上课。我心想,女儿来美国才几天,连老师讲课都听不懂,哪来“跳级”的资格与理由呢?
校长告诉我,与初中一样,高中开设的课程也是英语、数学等等,只是程度比初中深一些。他说,根据我们的观察与测试,你女儿的数学程度已远远超出了我们初中的教学范围。她在我们这里只会浪费时间。如果进了高中,她依然可以继续补习英语,还可以学习高中的数学......校长言辞恳切,神态真诚,我不得不认真考虑他的建议。但我还是很担心,怎么转学呢?在大陆办转学手续要花费多少精力和时间啊?大概看出了我的忧虑,校长恳切地说“今天请你们家长来只是征求你们的同意,转学的手续由我们来办理,你们不用担心。”
第二天,高中派来一位老师给我女儿作了一套高中数学试卷。经批改,她当场认可我女儿可以进入高中学习。第三天,我女儿依然在社区门口等候校车,只是被校车接送去了附近高中上课。事情进展之快,办事效率之高,简直让我目瞪口呆。
高中课程同样分好几个等级---英语分为英语一、英语二;数学分为数学一、数学二......女儿的英语水平很低,但数学水平很高。所以英语课时她去水平最低的教室去上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而到了数学课时,女儿则去上水准较高的数学课程。真是不拘一格,量才而读啊!记得我在读研究生时选修的一门课程叫作 individual education (个体教育)。其宗旨就是提倡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应人施教,应材施教”。
美国学生不仅可在同一学校上不同水准的课程,甚至小学生可去高中上课,高中生可去大学上课。迈阿密大学毕业的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曾在《“创造性”能不能教》一文里写到,“去年儿子上8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二。但每天清早他必须到屋外去等高中派来接他的校车,到高中去上几何课,然后再由高中派车送他回初中去上其他课程。即使跳级到高中上几何,他在班里也是前几名,觉得很轻松。像这类跳级学习,不仅发生在我儿子身上,还发生在许多中国留学生的子女身上。”
正因为美国中学没有班级的概念,也就避免了不同水准的学生不得不在一起上同样水准课程的弊端。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提升、跳跃的机会就很多,造成一种机动灵活、“不拘一格”的教学优势。
美国的大学升学考试名为SAT I(或称SAT I )。SAT的考试每年在全美不同地点同时举行多次。任何人付了报名费就可去考,考多少次也没有限制。SAT的考试分为数学和英语两部份,满分各是800分。不管考过多少次SAT,学生可以从自己历次考试成绩里,挑选最好的英文成绩和最好的数学成绩汇总起来送交大学。这种考试方面的灵活性也就缩小了因临场失误而导致终身遗憾的可能性。
2,自主性
美国的中学教学也实行类似学分制的方法--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或课时方能毕业。除了必修课程之外,学生还须在外语、体育、艺术、文科和科学等各个领域里选修必要的课时或学分。校方只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在各个学科领域修满多少学分或课时,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课。这种选课形式增强了学生的自我选择意识。
由于没有班级的范围,也就没有了班主任的概念。但美国的学校里有一些教师担任学生顾问,每个学生都要和自己的学生顾问商量讨论课程的选择;必要时,学生顾问也会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毕业之前,学生顾问会与学生及其家长讨论升学的方向、目标、学校的选择等等。这些又都培养了学生从小就接受专业人士忠告的良好习惯。
由于美国学校“下课早,作业少”,学生的课外时间就相当宽裕。不自觉的学生很容易放任自流、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但对于有追求、有理想的学生来说,则提供了充分时间与广阔空间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阅读课外图书;学习音乐美术;参加体育锻炼;参与科技活动等等。好些美国的杰出人士都是从小就奠定了自己的终身爱好。比如像比尔·盖茨、《泰坦尼克》与《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参见《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二)》)。
教育的自主性同样表现在课堂教学。美国的大部份课程不再需要“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去充实自己。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常常布置学生做一些项目(project),培养孩子自己开动脑筋、收集资料、自圆其说(参见《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
写作是美国教育非常重视的一门课程,教师经常指定论题让学生练习写作;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要求学生自己提出论题、独立完成研究、各自撰写论文。在批改这类作业时,教师没有预定的“标准答案”,一切取决于学生的作业能否自圆其说。这就为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讨论会(seminar)也是美国学校很常见的教学形式。讨论会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课堂里即席发言讨论;另一种是让学生作比较充分的准备,然后进行专题发言。美国学校的老师通常只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已见。尽管大家的观点可能严重对立,但只要各人能自圆其说、自成一体,依然可以得高分。
2000年总统候选人进行了第一次电视辩论之后,我从电视看到美国一所大学政治课的实况转播。老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你们认为昨晚辩论中哪位候选人发挥得更好一些?为什么?”“看了辩论以后,有谁改变了自己过去的支持倾向?为什么?”“你认为哪位候选人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就看各自如何发挥与自圆其说。教师的评分标准也不是根据学生的立场或观点,而是根据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
我读研究生时,授课教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目分组讨论。学期结束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针对本组的题目进行一次专题发言。我组的题目是“双语教育的重要性”。我所负责的具体专题是双语教育对新移民的重要性。于是我准备了发言提纲---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每年有XX万的新移民,XX万的非法移民;由于英语水平不够好,导致新移民们工作难找、工资低廉、甚至铤而走险,违法犯罪等等。为了论证这些论点,我必须查找资料数据来充实我的内容、丰富我的演讲、强化我的观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在寻找材料、组织观点方面的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侄子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来美国考研读博。他告诉我美国的大学教育与清华的教育“差别非常之大”。这种差别绝不仅仅体现在教育经费的多少和科研设备的好坏。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比如,美国的教授很少是由本校毕业生留校担任,因为美国的专家和学者们认为“近亲结合”会造成“知识的退化”;美国教授明确表示自己的学生应该而且必须超过自己,否则社会就不能发展,科学就无法创新;美国教授坦率地承认老师不可能什么都懂。学生懂的知识,老师不一定懂,所以他们不耻下问。
侄子的指导教授带十名研究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每个星期教授会与自己的学生单独谈几次,询问学生的学术研究有何进展等等。如果教授发现某学生目前正在研究或关注的课题是很新颖的。教授就会让该学生准备作一次专题讲座。那位学生就要围绕着自己的专题收集资料、绘制图片、准备讲稿。届时,学生的指导教授与有关教授、学生都会前来“听课”。他们照样会举手提问、请教讲课的学生。其结果是指导教授从自己的学生那里获得了新的知识,而学生在专题的准备和讲演之中获得了经验、增加了自信、也加深了对那个专题的理解。
即使是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美国老师也很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如果课时一小时,老师通常只讲四十五分钟。余下的时间解答学生的提问。美国人认为作学问包括“学”和“问”。只学不问或问不到点子上,说明学的还不够扎实(参见《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
美国的专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教育主要不是传授知识,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能靠学校老师来教。老师和学校只是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以便学生用那些方法去举一反三解决今后面临的课题,融会贯通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3,多样性
在美国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不管学生读几年,只要修满了学院规定的学分就毕业。为了给那些成绩好、智商高、学习自觉的学生以更多的机会,美国学生可在大学录取之前就开始读大学的课程,积累大学学分。一般来讲,具体方法至少有三种机会。
A,直接去社区大学上课。美国每个县几乎都有一所或几所社区学院。由于社区学院与中小学校同属县政府管辖,所以很多县提供服务---用校车接送中学生去社区学院上课。这类学院只颁发大专文凭。但从社区学院获得的不少学分可带入其他大学。
B,修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这些课程与大学课程水平相当,如果高中学生选修AP课并获得B以上的成绩,进入大学以后也可以不必再修同样程度的大学课程。
C,参加SAT II的考试(http://en.wikipedia.org/wiki/SAT_II)。这类考试目前涵盖二十门专业。包括历史、中文、生物、化学等等。通过这类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大学里的相关科目。
一些美国学生只花三年时间就完成大学学业,取得大学文凭,原因就是他们充分利用了这些灵活多样的选择,在读大学之前就获得很多大学学分,节省的不仅是时间,也节省了金钱。
美国大学的修课时间也很灵活多样。学生们可以白天打工,晚上修课;也可以白天上课,晚上打工。在我上研究生的班级里,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在职教师—-她们白天是老师,晚上是学生。所以美国似乎没有“夜大学”之称,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晚上或周末开设课程。
美国学校教育的多样性也体现在求学途径之中。美国的高等教育大约分这样几个种类。第一类是社区和初级技术学院,多半由地方(县政府)举办,称为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只颁授“准学士”学位(大专文凭)。这类学校占美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0%,它担负着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任务;第二类是普通的四年制文理学院,课程以文理科为主,也有少量工科,学生毕业后颁发文学学士和理学学士的学位;第三类是四年制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学校学科较齐全并设有研究生部,能授予的最高学位是硕士;第四类是能授予博士学位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学校规模大、学科全。美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研究型大学,那里荟萃了全美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拥有最先进、最完善的教学科研条件。培养出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界或政界要员以及其他社会精英。
一个和谐与完善的现代化社会不可能人人成为精英,也不需要人人成为精英。美国这种宝塔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而这种多层次的学校模式也正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
我朋友的儿子很聪明,他对NBA里每位球星的来历如数家珍,包括每位明星的身高体重与鞋子尺码等等也记得清清楚楚。就是不喜欢读书。高中毕业之后去当兵两年,退伍之后享受退伍军人的优惠去护士学校读书,现在从事救死扶伤;女儿一位高中同学来自巴西,非常聪明,但由于家里特殊情况,先去社区学院读书两年,再将学分带入本科,现已从医学院毕业当上了医生。社区学院离家近,学费便宜,学分又可带入其他学院。所以不要小看社区学院的作用与功能。
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通常都会考虑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学生家里收入比较低,校方通常会提供贷款或奖学金。我有一位朋友夫妻俩收入很低,女儿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依靠奖学金读完本科,后又被加州一所大学录取免费攻读硕士。还有两位好友的女儿也都顺利完成了康内尔、宾大等美国名校的学业,前往华尔街就职。其中一位用自己在华尔街赚来的钱支付学费去MIT考研读博,因为她的理想是当教授。
我觉得,家长不宜过份崇拜常青藤或私立名校,更不必给孩子增加这方面的压力。假如孩子最终想读研考博,不妨先进较好的州立大学。纳税州民读州立大学可享受学费的优惠。从州立大学毕业之后照样可去常青藤或其他名校读研考博。我一位朋友的女儿今年高中毕业,将来打算读医,现已拿到几份大学录取通知,其中有私立名校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但每年学费高达四万。他女儿主动提出先去UVA(University of Virginia)读本科。因为那是一所非常出色的州立大学,而州民的学费是每年将近一万。女儿觉得没有必要在四年本科期间多花十多万。孩子的选择让父母深感欣慰。
我侄女在高中期间表现出色,SAT的英文考满分。尽管她家收入不菲,为了吸引人才,州立大学开出四年学费全免的优惠条件。读完本科之后侄女又获得MIT(麻省理工学院)授予的全额奖学金,于是又免费读完了硕士与博士,现在耶鲁当教授。
总之,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很多,在看到美国教育存在的众多问题与弊端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利用美国教学提供的众多机会,来完善并完成自己及子女的高等教育。
写于2000年春天
改于2010年春天
后记:看过《开博于母亲的提示》一文的读者或许记得,2000年的春天,为了解除母亲退休生活的寂寞,也为了让她了解我们在美国的生活情况,我曾寄出一些文章供她阅读,此文是其中之一。现今的文稿做了大段删减,主要删除了对美国学校基本情况的具体介绍。
相关文章:
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的差距在哪里
从美国的校车看政府对儿童的保护
到处都是小神童
关于留学的28个误传
评论(54) 引用 浏览(2225)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09:17:43
十年前,我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将此文寄给国内的二哥,由他打印之后再寄给母亲阅读,所以二哥是此文的第一位读者。
当时他曾回信写到:因为我是个教师,所以我对美国的教育一直很有兴趣。这些年来,国内的书报刊物上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多如牛毛......你很善于从一个“学生”、“外行”、“不熟悉情况”的人的角度去认识一个事物,然后结合你自己在认识这一事物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体会把它描述给后来人。换句话说,就是你知道,一个这样的“外行人”面对这一新事物,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应该告诉他一些什么,他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
今天为二哥保留“沙发”,为了让他坐的舒服一些。因患肺癌,二哥正在大陆治疗......
作者:love阳光 留言时间:2010-04-09 10:48:59
多思:终于看到您的大文啦。有意思,有文采。写的有够深入。而且又是个难能可贵的孝子。对兄弟又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顶一个!
作者:春阳 留言时间:2010-04-09 10:55:27
多思, 好文。对美国教育分析透彻。其实我很喜欢我的孩子们在这里宽松环境下长大。我觉得小孩就是要玩。以后钱可以赚, 知识可以学, 童年,童心, 失去了就没法补了,挺可怜的。遥祝二哥早日康复,好人平安。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1:08:17
阳光,感谢鼓励。我始终觉得,一个国家的气质、一个民族的素质都与这些国家的教育有着密切联系。你有中国血缘、在韩国长大、去台湾求学,又在加拿大居住,对于这些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与教育是最有发言权的。非常期盼你写点儿关于韩国、台湾、加拿大等国教育方面的文章。对于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教育加以比较与思考,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啊!周末快乐!
作者:love阳光 留言时间:2010-04-09 11:08:20
多思救人要紧,紧急为您二哥推出治癌症偏方:新鲜卢荀煮熟后用果汁机打成酱,放在冰箱(没有新鲜的罐装也行)。早晚各吃四大匙。三个月就见效。绝无副作用,可以放心的吃。请以最快速度传给您二哥。详细的故事俺下周再推出。俺现在在上班写不了那麽多。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1:14:00
阳光,谢谢你的治癌偏方!我立马就寄出给了我二哥。他已经受了十次化疗,现正接受中医治疗。相信他一定会非常欢迎、非常感谢你提供的偏方。再次感谢你的关心与厚爱!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1:18:51
春阳,谢谢你对我二哥的美好祝愿!你说的太对了--“以后钱可以赚,知识可以学,童年、童心,失去了就没法补了”。在这些方面,向来看重孩子教育的华裔家长们确实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啊!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4-09 11:27:29
哈哈,多思还说自己对美国教育不怎么了解?十年前写的关于教育的文章,今天还是
经典,太谦虚啦!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1:43:38
昭君,实在不是我谦虚。当时在教育学院读了一个学期我就不敢读下去了。就我那点儿破英语,即便拿了学位、当上老师,恐怕连学生骂我都听不懂。你是教育方面的行家里手,不仅自己在大学就职,对孩子的教育也颇有成效。我真的从你博文里受益匪浅。
这篇博文确实写于十年之前。当时为了给母亲解闷,还写了许多美国学校的生活细节。考虑到网友们都了解美国学校现状,所以做了大幅度的删除。只对例子做了调整,观点基本没变。
要说“经典”快去看看刘以栋的博文《理性接受美国名校的拒绝信》。那才叫经典啊!http://blog.creaders.net/xiangshui/user_blog_diary.php?did=58738
作者:Beaubien2010 留言时间:2010-04-09 11:46:20
多思,
读你的文章,文路清晰,有条有理,受益匪浅。谢谢你把美式教育的利与弊分析的如此透彻,也对不同层次的大学作了理性分析,对我们这些华裔家长是个启发。
关于多思大哥对兄长病情关怀,不知一次在文中读到,很感动。对待癌症病人,我也是过来人。(我母亲是胃癌)对病人要不断地鼓励,让他们活的开心,活的舒坦,这个时候精神力量大于一切。(我知道,旁人劝的容易,当事人做的很艰难,很艰难呀)
祝一切都好。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1:52:56
Beaubien,谢谢你对我哥哥病情的关心!的确,对于病人来说,有时候精神的力量更为重要。记得欧亨利(O. Henry)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吗?就是歌颂了那种精神的力量。对于重视教育的华裔来说,教育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据说加拿大的学校教育与美国很相似,有机会也想听听你在这方面的高见!
作者:新中国木乃伊 留言时间:2010-04-09 12:27:51
多思, Genentech has an antibody drug called Avastin and a small molecule drug called Tarceva (www.gene.com) 您女儿在国内重点中学读到初二,上这里的初中八年级,除了英语,那是难为她了,孩子上课不是没事干吗?AP Classes 非常重要,可为父母省一年的大学学费。老木办法,省下学费归孩子 - 以资鼓励,肥水不流外人田。美国高中以前虽然轻松,高中Sophomore and Junior的两年,还真是够孩子受的,半夜十一二点,还没睡呀,心疼!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2:40:10
老木,你老的英明俺早就领教了,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啊!先是“冰箱开放,大门开放”!现在又提倡孩子上AP Classes,省下学费归孩子,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还号称“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不是当年大陆实行土地承包时的经验之谈吗?建议你也发表一个1号文件,将你这种“土地承包”与“门户开放”的英明举措向海外华裔大力推广!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0-04-09 12:46:57
多思:
真是好文,拜读了。祝周末愉快。
作者:五彩 留言时间:2010-04-09 13:28:03
多思: 文章写得条理清晰, 读起来真顺畅, 很受益。 美国学校前松后紧, 据说大学也很紧张。 国内前紧后松, 大学时很轻松。
不过俺们这些人,可以取两国之精华,去两国之糟粕, 从中受益呀。 祝二哥平安。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3:37:59
怡然、五彩,谢谢鼓励!五彩说的很对,美国“学校前松后紧”。即便是读大学是也是入学容易,毕业难。与国内的“前紧后松”正好相反。至于说到“取两国之精华,去两国之糟粕”,想必五彩与五夫早已深知其中奥妙。刚刚拜读了五夫的精彩博文,受益匪浅!谢谢五彩对我二哥的祝福!周末快乐!
作者:伊萍 留言时间:2010-04-09 14:17:29
写得很详细,分析得也中要害。
你提到的“一代人的教育水平不能超过、不能与父辈相提并论,甚至达不到父辈的水平”,我觉得应该指的是average people,不适用于精英。这使我想:美国学校教育人思考是一个优势,但不能培养认真干活的工人也是一个问题,美国教育能培养高质量的精英,但欠缺培养有用的普通劳动者。记得不久前昭君有一篇关于美国大学过于注重精英培养的博客,现在想来这个问题也许是美国教育界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牛北村 留言时间:2010-04-09 14:20:37
多思兄好文,
十年前写的文章,今天读起来像是油墨未干的样子,具有现实意义。
有个字俺不送轻易人,不过我不得不说:牛!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4:31:42
北村兄,看了你的留言直想发笑,还“油墨为干”呢!你的留言才是真正的“油墨”!连自己的“牛”姓也一起“奉献”了,这可让我担当不起啊!周末快乐!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4:44:41
伊萍,你提出的问题很尖锐,也很发人深省。美国精英对于本国教育水准的担忧体现了美国一贯的“批判精神”与“忧患意识”。的确,美国的学校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很大的问题。但我也时常在想,为什么美国能够造出太空飞机?可造汽车却就比不上韩国、日本呢?
昭君的那篇文章我印象很深。当时没有参与讨论主要觉得其中一些概念比较模糊。比如什么是精英教育?能否因为某些学校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比较多,就认为该校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呢?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反证法呢?另外,所谓精英教育与普通大学的教学方式是否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究竟在哪里?又比如,那篇文章好像说,硅谷工作人员很少来自精英教育。我觉得那种观点也不近合理。因为“精英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去了需要精英的地方(比如金融界和政界)。而有些地方实在不需要精英,只需要社区大学毕业的学生。总之,那篇文章里的有些观点比较模糊也比较偏颇。但是,我还是由衷地感谢昭君、欧阳等网络“精英”经常提供一些值得思考的文章与观点来让我们加以思辨并讨论。周末快乐!
作者:twocentsworth 留言时间:2010-04-09 14:45:57
多思,
对美国中,小学教育体制本人见识浅薄,不敢加入讨论。在此为你二哥祈祷,希望他尽快恢复健康。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4-09 14:54:10
早上匆匆忙忙,看完正文就贴了一个短短的评论(因为还要趁周五的‘大好时光’,
赶完一个 proposal 明天交货),只看到文末尾的“写于2000”,竟然没有看到多思的评论里写到的此文当初的context和二哥目前的病情,忘记问候了。在此祝二哥早日康复!
非常赞同五彩等关于中美教育的异同之观点。我常想,中国和美国的教育理念和体
系如果能在中间结合一下,那可就是最完美的了。可惜,这只是咱“中庸”思想的
再次体现,要真的做到可是很难的。
哦,你们提到的那篇关于精英教育的文章,可不是我写的,我只是转贴。这里澄清
一下,呵呵。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5:02:56
twocentsworth,谢谢你对我二哥的关心与祝福。听说加拿大与美国的教学模式非常相似,不知是否属实?其实,此文目的并不在于仅仅局限于探讨美国教育的模式,也是想通过此文引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话题---在一个非常多样化与多元化的国度,如何利用其优势来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孩子与本人的高等教育在华裔的生活里几乎是重中最重,所以也就格外值得关注!周末快乐!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5:10:20
昭君,我当然记得那篇文章不是你本人所写,因为我对那篇文章的印象很深很深--文章作者还因自己无法与修理水管的工人聊天儿而引发很多思考与议论。但是,我确实非常喜欢阅读你与欧阳推荐的一些老外写的文章和书籍,因为那些东西是我自己生活里所接触不到的啊!
不仅是在教育理念方面,中西方的好多东西其实都是各有利弊,假如真的能够做到“中庸”、“中西结合”或“融会贯通”那真是太理想、太完美了啊!只是“要真的做到可是很难的很难的”啊。谢谢你对我二哥的祝福!周末快乐!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4-09 15:35:03
好文!华人写美国教育的文章可说是汗牛充栋了。但这样翔实,中肯而全面的很少见到。多思兄功力不凡!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6:47:52
欧阳,哪里谈得上什么功力,只是感受而已。今天以栋的文章才是真的功力呢!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在一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社会里,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我居住的地区华裔与亚裔非常之多,在一些学区较好的地段,一有房子上市就像抢一样,结果将房价炒得很高很高。据说那里有些小区几乎全是华裔,甚至被称为“华光新村”。假如仅仅是为了房屋保值或升值,我也可以理解。但附近的好学校里亚裔(华裔、韩裔、印裔、日裔等等)几乎占半数以上,亚裔的优势反而得不到发挥。
我在《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一)》曾经提到我三位亲朋好友的女儿先后都进入常青藤大学学习。其实,她们都没有刻意去亚裔集中的“好学校”。结果,她们的亚裔文化背景与才华反而在那些普通的高中里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三个女孩都当过校刊主编和运动队长等等,这些背景对于她们后来的升学起来很大作用。假如她们当时也去亚裔集中的好学校,或许就失去了这些机会与优势。
正如刘以栋的博文所说“去低一档的高校,可以成为学校的尖子学生。可以取得更高的考试成绩,可以取得老师的额外垂青”。“相信自己,真金总会闪光。世界是客观的,但也充满主观的成分”。真是至理名言啊!周末快乐!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4-09 18:26:24
多思:
感谢你的分享。我也同意,去亚裔“扎堆”的“好学区”并不一定是最好选择,因为亚裔孩子都是相似的路数,大家挤在“独木桥”,竞争太激烈,机会也受限制。同时,对美国社会的理解也难免有些扭曲。
但是这也要看孩子的素质而异,比如有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觉得与其他亚裔孩子交往比较“舒服”。也有的孩子资质很好但主动性不够,在最好的学校里由于同侪压力,会比较努力。而在“猴子称大王”的地方,就容易懒散一些。相反的,有些孩子主动性很强,在竞争不激烈的地方反而能争取到更多机会。
其实你文中说的那些学校,都是“好学区”才有的。到稍微差一等的学校,就不是这样了。那里,大多数学生是以拿C为荣的。除非你在尖子班,否则大多数亚裔家长会很担心的。至于贫困阶层的学校,就更不堪设想了。所以,美国学校的“优势”和“弊端”,往往是两个“世界”反映出的现实。
所以我想,避免最好的学区,有它的道理,但也有风险。而且,受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升学或找好工作。它本身就是人生经验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思考方式,眼界,朋友圈子,与去什么学校有很大关系。所以这些选择还不能完全从功利角度考虑。
作者:百草园 留言时间:2010-04-09 18:51:02
多思,顶你的好文!
你十年前就把美国的教育研究的这么深了,佩服!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9:44:17
欧阳,感谢你的再次回访。你补充的非常客观,也非常全面,我很同意。我尤其赞同你的这一观点---“受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升学或找好工作。它本身就是人生经验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思考方式、眼界、朋友圈子与去什么学校有很大关系。所以这些选择还不能完全从功利角度考虑”。谢谢分享!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9:51:37
欣岸,不是十年前我就把美国的教育研究的有“多深”,而是十年来美国的学校教育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所以我基本没有修改我博文里的观点。唯一的变化好像是听说加州的非法移民数量众多,州政府必须投入巨大经费去支付他们子女的免费教育,不知现在如何解决?周末快乐!
作者:牛北村 留言时间:2010-04-09 20:38:42
多思兄,
忘了说一句:祝你二哥早日康复。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0-04-09 21:58:56
北村原话,并周末好!
作者:夏子 留言时间:2010-04-09 22:33:01
又来晚了只能踮着脚尖站在大院外面看。好一部长篇大作且在十年前写的,不愧是大编辑家。读多思的文章得泡一杯咖啡或一杯香茗安下心来静静地品味,不然是看不好的嘻嘻。对美国的教育还真了解不多,只知道在美国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比日本的中小学还轻,而咱中国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是最重的。但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有人曾经说,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那你女儿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
我听我同学说起过,美国的小学生学习虽然很自由轻松,但老师布置作业起来,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比如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是这样吗?
在曰本,小学生大多也是以玩为主。教材和教学方法除了主要的数理化以为,课程的原则还包括贴近生活,务求实用。为孩子们开设园艺、电脑、缝纫、烹饪、木工、机械、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孩子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谋生,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生活,怎么去谋生的一般知识,也从中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对千行百业的兴趣。不知美国怎样?
作者:費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23:48:52
谢谢对美国中小学教育较详实的介绍,受益颇多!祝周末愉快!
作者:在水一方 留言时间:2010-04-10 00:17:55
多思 十年前要是读到这样的文章就好了,写的很详细,又清晰,对刚到美国或加拿大的中国人应该有帮助。其实,只有一个新人对新的环境才有最新鲜的感受,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很多事已经会认为是当然的事,感觉不到细微的不同。多思想事写文章都很细,保留文章也很细,如果是我的话,十年前的东西可能早没了。在这里也祝你哥哥治好病,早日康复。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07:43:58
北村、蛮夷,谢谢来访,也谢谢你们对我二哥的关心与祝福。我们都是老交情了,在我的博客“客厅”不必客气,请慢用。周末快乐!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07:50:15
费思,你好!你可是本博客的新客人,欢迎来访。周末快乐!
作者:刘以栋 留言时间:2010-04-10 08:00:00
多思:
谢谢你写了这么好的综合文章。
美国教育对好学生好,对差学生糟。
美国老师提升跟教学质量脱节,是论资排辈,不利教学质量提高。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08:00:31
夏子,你好!昭君说我“太谦虚”,其实我对美国教育的了解确实很肤浅。比如,你询问美国小学教育的那些问题我就一个也答不上了。原因在于女儿来美国就直接进入中学,导致美国小学教育是我的一个“盲点”。
看了你介绍的日本小学教育,我觉得很有意思。正如你所描绘的,日本的小学教育好像是通过“玩”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然后“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谋生,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生活...”春阳的留言也曾写到保持孩子们的天性,珍惜孩子们的童心等重要话题。
你的女儿们在日本完成了小学、中学与大学教育,想必你对日本的学校教育体会很深。孩子的教育是华裔家长心目之中的重中之重。假如等你股票赚够了,有空也介绍介绍日本的学校教育,一定很受欢迎噢!周末快乐!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08:13:09
以栋,你可是本博客的贵客和稀客噢!谢谢来访和留言!我常去你博客转悠,非常欣赏也非常喜欢你的好多博文。不仅从中获得好多知识与信息,更重要的是,你所有的博文几乎都表现出一种宽容、豁达、平和的心态,让我受益匪浅。
关于美国教师提升的情况,我毫无所知。记得当初我读教育学研究生时,班里的所有学生(除我之外)全是在职教师,或许他们来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也就是为了得到学位而获得提升吧?
你说“美国教育对好学生好,对差学生糟”真是一语中的。美国的学校教育的“宽松”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留出很多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自生自灭”。所以,华裔家长不应过多指望与依靠学校教学,而要利用美国学校上课时间短、课外作业少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朝适合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周末快乐!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08:22:18
在水,谢谢你对我二哥的祝福。你说的非常正确---“只有一个新人对新的环境才有最新鲜的感受,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很多事已经会认为是当然的事,感觉不到细微的不同”。
前几天阅读你的博文《现在的美国人都不去读博士吗?》。看到昭君留言写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让我想起另外一个话题。何止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些孩子根本就不想去罗马,他们想去的地方或许是柏林、伦敦或雅典。所以说,你对儿子的选择保持一种平和、理解与宽容的态度是非常英明的啊!周末快乐!
作者:海伦 留言时间:2010-04-10 09:54:49
多思:
精彩博文。为你有那么聪明的下一代而高兴。周末快乐!
作者:谷语草鸣 留言时间:2010-04-10 11:59:06
多思:毕竟是曾在“美国三流大学”的教育学院读过几天研究生,就足以做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了。可见美国是培养天才的摇篮。这次读你的文章还知道你是注重家庭的人。向你母亲问好,也祝你的兄长能够站胜癌症。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12:15:20
海伦,有日子没在网上见到你了,但愿你心想事成,如愿以偿!周末快乐!
谷语草鸣,不瞒你说,即便在“美国三流大学”的教育学院拿个学位,我也不敢在美国做老师---我的英文水平实在多臭。你LG是教授,他对美国的学校教育才是真正的内行与专家呢!对不起,你大概没有读过我的《开博于母亲的提示》一文,我母亲已在04年因患肺癌而去世了。谢谢你对我兄长的祝福!周末快乐!
作者:谷语草鸣 留言时间:2010-04-10 15:13:50
多思:对不起,恕我晚看了你的《开博于母亲的提示》博文。向你的明慧的母亲致敬!以后回去看她,可敬上你的精彩文章。她一定会因你而骄傲的。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15:44:49
谷语草鸣,不必介意。网上文章那么多,哪能没有遗漏?正如我在《开博于母亲的提示》一文里所说,母亲临终遗言之一就是建议我将当初写给她看的文章面向更多的读者。她认为或许其他读者也可以从那些文字里获得启迪。现如今我的博文获得那么多读者,获得那么多网友的热情留言,相信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非常欣慰。感谢你的再次来访!也向你从事教育工作的先生问好!周末快乐!
作者:转悠 留言时间:2010-04-10 16:05:42
多思:昨天就看到你的文章,可没有时间仔细读。今天坐下来仔细研究,写的是深入浅出,面面俱到,你文中列举的那些例子对我很有启发,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孩子不轻言放弃!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16:19:32
转悠,刚刚从你的客厅“转悠”回来,看到你儿子女儿的精彩表演,又看到他们在厨房帮厨,真的好羡慕你啊!昭君说得很对“条条大路通罗马”,美国的机会真的很多,你的孩子年龄还小,可塑性很大很大,只要他们不轻言放弃,将来准保比你更会“转悠”。呵呵!
作者:yolande 留言时间:2010-04-11 06:35:20
谢了!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1 08:34:07
yolande,欢迎新客光临。只是依然无法解答你的谜语,估计正确答案只有老虎伍兹自己知道。这几天正在观赏高尔夫名人赛,看到在场观众对于老虎伍兹的重返球坛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宽容,深感欣慰。周末快乐!
作者:栀子花开 留言时间:2010-04-14 00:05:35
多思,
总结得丰富全面,分析得深入浅出,对家有孩子的朋友一定都很有帮助。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4 09:02:08
栀子花开,谢谢鼓励!网络是信息平台,博客则是博主提供个人信息的平台。假如读者能从我的博文里获得有用的信息,我自然十分欣慰。我也深深感谢你在博客提供的信息。最近你撰写系列文章并详尽解答了网友的留言。从中我获得了许多关于Cruise的旅游知识与注意事项。感谢你的分享!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10-04-15 11:35:25
不错的思考。
美国中小学为学生提供价廉物美的午餐,穷孩子还可免费,令人感动。
至于上学时间长,与居住分散关系很大。那时我女儿5岁就6点起床,坐将近一小时校车才到学校。我自己送她去,10分钟内搞定。。。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5 15:12:40
山哥,谢谢留言。我已拜读了这几天你发布的博文,只是对于你探讨的话题实在没有深入思考,所以不敢插嘴。美国校区的分布确实很机械。有时候,明明住家附近就有学校,只因居住地段划入另一学区,还得去较远的学校上学。你女儿好辛苦啊!
一,美国学校教育的严重弊端
华裔家庭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有目共睹,对美国学校教育诸多不满也非常普遍。比如,教育进度太慢;管理松懈;作业太少;假日太多(据统计,扣除节日和假期,世界各国学生平均上课天数是182天;日本是232天;美国是175天)……美国学校教育方面的好些问题在美国社会早有共识。比如,连美国前教育部长莱里也曾就师资质量之差提出批评“我们在课堂上聘用了太多非本科系的教师。如果我们让历史老师教几何学,体育老师教化学,就不该苛求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名列前茅。”
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调查报告。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国家处在险境……”真是振聋发聩。报告详细列出美国教育处于危机之中的十六项危险指标。最后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美国以往各代,在教育、文化和经济上的成就都超过它的上一代。一代人的教育水平不能超过、不能与父辈相提并论,甚至达不到父辈的水平,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无可非议,美国的教育制度确实存在很多、很大的问题。但既然我们已来到美国生活,也无法很快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那就应该对美国教育进行全面审视,并争取利用其中有利因素来完善并完成我们自身与子女的高等教育。
二,美国学校教育的表层特征
1,校车接送---美国的公立学校几乎都实行就近入学。只要学生的住家距离学校超过一英哩以上,都可享受校车的免费接送。所谓校车并不属于学校,而属于县政府。由于车少人多,中小学的上下时间就必须错开,这或许也是中小学上课时间较短的原因之一吧。有些县设有重点学校(被称之为“天才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包括两个部份,一部份是就近入学的学生,另一部份则是从全县范围内通过考试入学的“天才学生”。“天才学校”设立一些特殊的课程、程度较深、进度较快。一旦被“天才学校”录取,居住在任何区域的学生照样可享受校车接送。就近入学的方针导致好学校、好学区附近的房价很高很高,说明注重孩子教育的美国家长依然非常普遍。
2,教育免费---美国执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两年、高中四年)。公立学校不收学费。学生在学校餐厅吃午餐也作为一堂课,具体安排在哪一节课由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可以自己带饭,也可在餐厅购买。如学生的家境贫困,可申请午餐减价,甚至全部免费。可享受这一福利的不仅包括美国公民和持有“绿卡”的永久居住者,甚至包括“非法移民”的子女们。这也体现了美国社会的人文关怀。
3,选课灵活---大陆的每个学生必定属于X年级X班。学生进了校门就来到各班所属教室,全班同学在一起上课学习。美国中学生进校之后则是按照各自的课程表,到不同的教室上课。也就是说,授课老师固定在某个指定教室,而学生则在各教室之间流动。所以美国的中学生只属于某一年级,而不属于某一班级。这一点特点蕴含着中美教育的巨大差异。
4,作业稀少---亲戚曾来信描绘了他女儿在国内面临会考时的家庭情景--“女儿面临中考。老师担心,中考还有六个月,家长会已开了两次;家长担心,说是不陪读,其实为了不使女儿分心,家里电视都不开。妻子是要早睡的人,现在也一直要等到女儿睡了才一起睡。小心侍侯,说话重了怕心理受不了,轻了又怕压力不够,真正是忐忑不安,左右为难;最担心考不好的是学生自己--担心进不了重点,脸上无光。我看她有点晕头转向。昨天中午,女儿电话打到我办公室,大哭,说数学、物理考砸了,真可谓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劝她放宽心,其实我们内心并不宽。真是很无奈……”
相比之下,美国学生简直象是生活在“天堂”里---“下课早,作业少;负担轻,压力小”。美国注重保护隐私,学生成绩不会公布于众以致给学生造成压力。进了大学,连家长都无权去学校询问子女的学习成绩。在美国人看来,大学生已是成人了,无需他人监护。
三,美国学校教育的深层优势
1,灵活性
来美国之前,女儿在上海一所市重点中学读初二。来美以后便进入我家附近一所初中读八年级。没过几天,校长把我叫去,说是我女儿应该“跳级”到高中去上课。我心想,女儿来美国才几天,连老师讲课都听不懂,哪来“跳级”的资格与理由呢?
校长告诉我,与初中一样,高中开设的课程也是英语、数学等等,只是程度比初中深一些。他说,根据我们的观察与测试,你女儿的数学程度已远远超出了我们初中的教学范围。她在我们这里只会浪费时间。如果进了高中,她依然可以继续补习英语,还可以学习高中的数学......校长言辞恳切,神态真诚,我不得不认真考虑他的建议。但我还是很担心,怎么转学呢?在大陆办转学手续要花费多少精力和时间啊?大概看出了我的忧虑,校长恳切地说“今天请你们家长来只是征求你们的同意,转学的手续由我们来办理,你们不用担心。”
第二天,高中派来一位老师给我女儿作了一套高中数学试卷。经批改,她当场认可我女儿可以进入高中学习。第三天,我女儿依然在社区门口等候校车,只是被校车接送去了附近高中上课。事情进展之快,办事效率之高,简直让我目瞪口呆。
高中课程同样分好几个等级---英语分为英语一、英语二;数学分为数学一、数学二......女儿的英语水平很低,但数学水平很高。所以英语课时她去水平最低的教室去上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而到了数学课时,女儿则去上水准较高的数学课程。真是不拘一格,量才而读啊!记得我在读研究生时选修的一门课程叫作 individual education (个体教育)。其宗旨就是提倡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应人施教,应材施教”。
美国学生不仅可在同一学校上不同水准的课程,甚至小学生可去高中上课,高中生可去大学上课。迈阿密大学毕业的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曾在《“创造性”能不能教》一文里写到,“去年儿子上8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二。但每天清早他必须到屋外去等高中派来接他的校车,到高中去上几何课,然后再由高中派车送他回初中去上其他课程。即使跳级到高中上几何,他在班里也是前几名,觉得很轻松。像这类跳级学习,不仅发生在我儿子身上,还发生在许多中国留学生的子女身上。”
正因为美国中学没有班级的概念,也就避免了不同水准的学生不得不在一起上同样水准课程的弊端。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提升、跳跃的机会就很多,造成一种机动灵活、“不拘一格”的教学优势。
美国的大学升学考试名为SAT I(或称SAT I )。SAT的考试每年在全美不同地点同时举行多次。任何人付了报名费就可去考,考多少次也没有限制。SAT的考试分为数学和英语两部份,满分各是800分。不管考过多少次SAT,学生可以从自己历次考试成绩里,挑选最好的英文成绩和最好的数学成绩汇总起来送交大学。这种考试方面的灵活性也就缩小了因临场失误而导致终身遗憾的可能性。
2,自主性
美国的中学教学也实行类似学分制的方法--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或课时方能毕业。除了必修课程之外,学生还须在外语、体育、艺术、文科和科学等各个领域里选修必要的课时或学分。校方只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在各个学科领域修满多少学分或课时,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课。这种选课形式增强了学生的自我选择意识。
由于没有班级的范围,也就没有了班主任的概念。但美国的学校里有一些教师担任学生顾问,每个学生都要和自己的学生顾问商量讨论课程的选择;必要时,学生顾问也会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毕业之前,学生顾问会与学生及其家长讨论升学的方向、目标、学校的选择等等。这些又都培养了学生从小就接受专业人士忠告的良好习惯。
由于美国学校“下课早,作业少”,学生的课外时间就相当宽裕。不自觉的学生很容易放任自流、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但对于有追求、有理想的学生来说,则提供了充分时间与广阔空间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阅读课外图书;学习音乐美术;参加体育锻炼;参与科技活动等等。好些美国的杰出人士都是从小就奠定了自己的终身爱好。比如像比尔·盖茨、《泰坦尼克》与《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参见《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二)》)。
教育的自主性同样表现在课堂教学。美国的大部份课程不再需要“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去充实自己。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常常布置学生做一些项目(project),培养孩子自己开动脑筋、收集资料、自圆其说(参见《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
写作是美国教育非常重视的一门课程,教师经常指定论题让学生练习写作;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要求学生自己提出论题、独立完成研究、各自撰写论文。在批改这类作业时,教师没有预定的“标准答案”,一切取决于学生的作业能否自圆其说。这就为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讨论会(seminar)也是美国学校很常见的教学形式。讨论会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课堂里即席发言讨论;另一种是让学生作比较充分的准备,然后进行专题发言。美国学校的老师通常只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已见。尽管大家的观点可能严重对立,但只要各人能自圆其说、自成一体,依然可以得高分。
2000年总统候选人进行了第一次电视辩论之后,我从电视看到美国一所大学政治课的实况转播。老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你们认为昨晚辩论中哪位候选人发挥得更好一些?为什么?”“看了辩论以后,有谁改变了自己过去的支持倾向?为什么?”“你认为哪位候选人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就看各自如何发挥与自圆其说。教师的评分标准也不是根据学生的立场或观点,而是根据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
我读研究生时,授课教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目分组讨论。学期结束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针对本组的题目进行一次专题发言。我组的题目是“双语教育的重要性”。我所负责的具体专题是双语教育对新移民的重要性。于是我准备了发言提纲---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每年有XX万的新移民,XX万的非法移民;由于英语水平不够好,导致新移民们工作难找、工资低廉、甚至铤而走险,违法犯罪等等。为了论证这些论点,我必须查找资料数据来充实我的内容、丰富我的演讲、强化我的观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在寻找材料、组织观点方面的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侄子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来美国考研读博。他告诉我美国的大学教育与清华的教育“差别非常之大”。这种差别绝不仅仅体现在教育经费的多少和科研设备的好坏。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比如,美国的教授很少是由本校毕业生留校担任,因为美国的专家和学者们认为“近亲结合”会造成“知识的退化”;美国教授明确表示自己的学生应该而且必须超过自己,否则社会就不能发展,科学就无法创新;美国教授坦率地承认老师不可能什么都懂。学生懂的知识,老师不一定懂,所以他们不耻下问。
侄子的指导教授带十名研究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每个星期教授会与自己的学生单独谈几次,询问学生的学术研究有何进展等等。如果教授发现某学生目前正在研究或关注的课题是很新颖的。教授就会让该学生准备作一次专题讲座。那位学生就要围绕着自己的专题收集资料、绘制图片、准备讲稿。届时,学生的指导教授与有关教授、学生都会前来“听课”。他们照样会举手提问、请教讲课的学生。其结果是指导教授从自己的学生那里获得了新的知识,而学生在专题的准备和讲演之中获得了经验、增加了自信、也加深了对那个专题的理解。
即使是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美国老师也很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如果课时一小时,老师通常只讲四十五分钟。余下的时间解答学生的提问。美国人认为作学问包括“学”和“问”。只学不问或问不到点子上,说明学的还不够扎实(参见《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
美国的专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教育主要不是传授知识,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能靠学校老师来教。老师和学校只是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以便学生用那些方法去举一反三解决今后面临的课题,融会贯通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3,多样性
在美国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不管学生读几年,只要修满了学院规定的学分就毕业。为了给那些成绩好、智商高、学习自觉的学生以更多的机会,美国学生可在大学录取之前就开始读大学的课程,积累大学学分。一般来讲,具体方法至少有三种机会。
A,直接去社区大学上课。美国每个县几乎都有一所或几所社区学院。由于社区学院与中小学校同属县政府管辖,所以很多县提供服务---用校车接送中学生去社区学院上课。这类学院只颁发大专文凭。但从社区学院获得的不少学分可带入其他大学。
B,修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这些课程与大学课程水平相当,如果高中学生选修AP课并获得B以上的成绩,进入大学以后也可以不必再修同样程度的大学课程。
C,参加SAT II的考试(http://en.wikipedia.org/wiki/SAT_II)。这类考试目前涵盖二十门专业。包括历史、中文、生物、化学等等。通过这类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大学里的相关科目。
一些美国学生只花三年时间就完成大学学业,取得大学文凭,原因就是他们充分利用了这些灵活多样的选择,在读大学之前就获得很多大学学分,节省的不仅是时间,也节省了金钱。
美国大学的修课时间也很灵活多样。学生们可以白天打工,晚上修课;也可以白天上课,晚上打工。在我上研究生的班级里,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在职教师—-她们白天是老师,晚上是学生。所以美国似乎没有“夜大学”之称,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晚上或周末开设课程。
美国学校教育的多样性也体现在求学途径之中。美国的高等教育大约分这样几个种类。第一类是社区和初级技术学院,多半由地方(县政府)举办,称为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只颁授“准学士”学位(大专文凭)。这类学校占美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0%,它担负着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任务;第二类是普通的四年制文理学院,课程以文理科为主,也有少量工科,学生毕业后颁发文学学士和理学学士的学位;第三类是四年制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学校学科较齐全并设有研究生部,能授予的最高学位是硕士;第四类是能授予博士学位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学校规模大、学科全。美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研究型大学,那里荟萃了全美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拥有最先进、最完善的教学科研条件。培养出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界或政界要员以及其他社会精英。
一个和谐与完善的现代化社会不可能人人成为精英,也不需要人人成为精英。美国这种宝塔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而这种多层次的学校模式也正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
我朋友的儿子很聪明,他对NBA里每位球星的来历如数家珍,包括每位明星的身高体重与鞋子尺码等等也记得清清楚楚。就是不喜欢读书。高中毕业之后去当兵两年,退伍之后享受退伍军人的优惠去护士学校读书,现在从事救死扶伤;女儿一位高中同学来自巴西,非常聪明,但由于家里特殊情况,先去社区学院读书两年,再将学分带入本科,现已从医学院毕业当上了医生。社区学院离家近,学费便宜,学分又可带入其他学院。所以不要小看社区学院的作用与功能。
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通常都会考虑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学生家里收入比较低,校方通常会提供贷款或奖学金。我有一位朋友夫妻俩收入很低,女儿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依靠奖学金读完本科,后又被加州一所大学录取免费攻读硕士。还有两位好友的女儿也都顺利完成了康内尔、宾大等美国名校的学业,前往华尔街就职。其中一位用自己在华尔街赚来的钱支付学费去MIT考研读博,因为她的理想是当教授。
我觉得,家长不宜过份崇拜常青藤或私立名校,更不必给孩子增加这方面的压力。假如孩子最终想读研考博,不妨先进较好的州立大学。纳税州民读州立大学可享受学费的优惠。从州立大学毕业之后照样可去常青藤或其他名校读研考博。我一位朋友的女儿今年高中毕业,将来打算读医,现已拿到几份大学录取通知,其中有私立名校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但每年学费高达四万。他女儿主动提出先去UVA(University of Virginia)读本科。因为那是一所非常出色的州立大学,而州民的学费是每年将近一万。女儿觉得没有必要在四年本科期间多花十多万。孩子的选择让父母深感欣慰。
我侄女在高中期间表现出色,SAT的英文考满分。尽管她家收入不菲,为了吸引人才,州立大学开出四年学费全免的优惠条件。读完本科之后侄女又获得MIT(麻省理工学院)授予的全额奖学金,于是又免费读完了硕士与博士,现在耶鲁当教授。
总之,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很多,在看到美国教育存在的众多问题与弊端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利用美国教学提供的众多机会,来完善并完成自己及子女的高等教育。
写于2000年春天
改于2010年春天
后记:看过《开博于母亲的提示》一文的读者或许记得,2000年的春天,为了解除母亲退休生活的寂寞,也为了让她了解我们在美国的生活情况,我曾寄出一些文章供她阅读,此文是其中之一。现今的文稿做了大段删减,主要删除了对美国学校基本情况的具体介绍。
相关文章:
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的差距在哪里
从美国的校车看政府对儿童的保护
到处都是小神童
关于留学的28个误传
评论(54) 引用 浏览(2225)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09:17:43
十年前,我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将此文寄给国内的二哥,由他打印之后再寄给母亲阅读,所以二哥是此文的第一位读者。
当时他曾回信写到:因为我是个教师,所以我对美国的教育一直很有兴趣。这些年来,国内的书报刊物上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多如牛毛......你很善于从一个“学生”、“外行”、“不熟悉情况”的人的角度去认识一个事物,然后结合你自己在认识这一事物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体会把它描述给后来人。换句话说,就是你知道,一个这样的“外行人”面对这一新事物,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应该告诉他一些什么,他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
今天为二哥保留“沙发”,为了让他坐的舒服一些。因患肺癌,二哥正在大陆治疗......
作者:love阳光 留言时间:2010-04-09 10:48:59
多思:终于看到您的大文啦。有意思,有文采。写的有够深入。而且又是个难能可贵的孝子。对兄弟又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顶一个!
作者:春阳 留言时间:2010-04-09 10:55:27
多思, 好文。对美国教育分析透彻。其实我很喜欢我的孩子们在这里宽松环境下长大。我觉得小孩就是要玩。以后钱可以赚, 知识可以学, 童年,童心, 失去了就没法补了,挺可怜的。遥祝二哥早日康复,好人平安。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1:08:17
阳光,感谢鼓励。我始终觉得,一个国家的气质、一个民族的素质都与这些国家的教育有着密切联系。你有中国血缘、在韩国长大、去台湾求学,又在加拿大居住,对于这些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与教育是最有发言权的。非常期盼你写点儿关于韩国、台湾、加拿大等国教育方面的文章。对于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教育加以比较与思考,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啊!周末快乐!
作者:love阳光 留言时间:2010-04-09 11:08:20
多思救人要紧,紧急为您二哥推出治癌症偏方:新鲜卢荀煮熟后用果汁机打成酱,放在冰箱(没有新鲜的罐装也行)。早晚各吃四大匙。三个月就见效。绝无副作用,可以放心的吃。请以最快速度传给您二哥。详细的故事俺下周再推出。俺现在在上班写不了那麽多。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1:14:00
阳光,谢谢你的治癌偏方!我立马就寄出给了我二哥。他已经受了十次化疗,现正接受中医治疗。相信他一定会非常欢迎、非常感谢你提供的偏方。再次感谢你的关心与厚爱!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1:18:51
春阳,谢谢你对我二哥的美好祝愿!你说的太对了--“以后钱可以赚,知识可以学,童年、童心,失去了就没法补了”。在这些方面,向来看重孩子教育的华裔家长们确实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啊!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4-09 11:27:29
哈哈,多思还说自己对美国教育不怎么了解?十年前写的关于教育的文章,今天还是
经典,太谦虚啦!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1:43:38
昭君,实在不是我谦虚。当时在教育学院读了一个学期我就不敢读下去了。就我那点儿破英语,即便拿了学位、当上老师,恐怕连学生骂我都听不懂。你是教育方面的行家里手,不仅自己在大学就职,对孩子的教育也颇有成效。我真的从你博文里受益匪浅。
这篇博文确实写于十年之前。当时为了给母亲解闷,还写了许多美国学校的生活细节。考虑到网友们都了解美国学校现状,所以做了大幅度的删除。只对例子做了调整,观点基本没变。
要说“经典”快去看看刘以栋的博文《理性接受美国名校的拒绝信》。那才叫经典啊!http://blog.creaders.net/xiangshui/user_blog_diary.php?did=58738
作者:Beaubien2010 留言时间:2010-04-09 11:46:20
多思,
读你的文章,文路清晰,有条有理,受益匪浅。谢谢你把美式教育的利与弊分析的如此透彻,也对不同层次的大学作了理性分析,对我们这些华裔家长是个启发。
关于多思大哥对兄长病情关怀,不知一次在文中读到,很感动。对待癌症病人,我也是过来人。(我母亲是胃癌)对病人要不断地鼓励,让他们活的开心,活的舒坦,这个时候精神力量大于一切。(我知道,旁人劝的容易,当事人做的很艰难,很艰难呀)
祝一切都好。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1:52:56
Beaubien,谢谢你对我哥哥病情的关心!的确,对于病人来说,有时候精神的力量更为重要。记得欧亨利(O. Henry)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吗?就是歌颂了那种精神的力量。对于重视教育的华裔来说,教育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据说加拿大的学校教育与美国很相似,有机会也想听听你在这方面的高见!
作者:新中国木乃伊 留言时间:2010-04-09 12:27:51
多思, Genentech has an antibody drug called Avastin and a small molecule drug called Tarceva (www.gene.com) 您女儿在国内重点中学读到初二,上这里的初中八年级,除了英语,那是难为她了,孩子上课不是没事干吗?AP Classes 非常重要,可为父母省一年的大学学费。老木办法,省下学费归孩子 - 以资鼓励,肥水不流外人田。美国高中以前虽然轻松,高中Sophomore and Junior的两年,还真是够孩子受的,半夜十一二点,还没睡呀,心疼!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2:40:10
老木,你老的英明俺早就领教了,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啊!先是“冰箱开放,大门开放”!现在又提倡孩子上AP Classes,省下学费归孩子,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还号称“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不是当年大陆实行土地承包时的经验之谈吗?建议你也发表一个1号文件,将你这种“土地承包”与“门户开放”的英明举措向海外华裔大力推广!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0-04-09 12:46:57
多思:
真是好文,拜读了。祝周末愉快。
作者:五彩 留言时间:2010-04-09 13:28:03
多思: 文章写得条理清晰, 读起来真顺畅, 很受益。 美国学校前松后紧, 据说大学也很紧张。 国内前紧后松, 大学时很轻松。
不过俺们这些人,可以取两国之精华,去两国之糟粕, 从中受益呀。 祝二哥平安。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3:37:59
怡然、五彩,谢谢鼓励!五彩说的很对,美国“学校前松后紧”。即便是读大学是也是入学容易,毕业难。与国内的“前紧后松”正好相反。至于说到“取两国之精华,去两国之糟粕”,想必五彩与五夫早已深知其中奥妙。刚刚拜读了五夫的精彩博文,受益匪浅!谢谢五彩对我二哥的祝福!周末快乐!
作者:伊萍 留言时间:2010-04-09 14:17:29
写得很详细,分析得也中要害。
你提到的“一代人的教育水平不能超过、不能与父辈相提并论,甚至达不到父辈的水平”,我觉得应该指的是average people,不适用于精英。这使我想:美国学校教育人思考是一个优势,但不能培养认真干活的工人也是一个问题,美国教育能培养高质量的精英,但欠缺培养有用的普通劳动者。记得不久前昭君有一篇关于美国大学过于注重精英培养的博客,现在想来这个问题也许是美国教育界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牛北村 留言时间:2010-04-09 14:20:37
多思兄好文,
十年前写的文章,今天读起来像是油墨未干的样子,具有现实意义。
有个字俺不送轻易人,不过我不得不说:牛!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4:31:42
北村兄,看了你的留言直想发笑,还“油墨为干”呢!你的留言才是真正的“油墨”!连自己的“牛”姓也一起“奉献”了,这可让我担当不起啊!周末快乐!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4:44:41
伊萍,你提出的问题很尖锐,也很发人深省。美国精英对于本国教育水准的担忧体现了美国一贯的“批判精神”与“忧患意识”。的确,美国的学校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很大的问题。但我也时常在想,为什么美国能够造出太空飞机?可造汽车却就比不上韩国、日本呢?
昭君的那篇文章我印象很深。当时没有参与讨论主要觉得其中一些概念比较模糊。比如什么是精英教育?能否因为某些学校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比较多,就认为该校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呢?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反证法呢?另外,所谓精英教育与普通大学的教学方式是否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究竟在哪里?又比如,那篇文章好像说,硅谷工作人员很少来自精英教育。我觉得那种观点也不近合理。因为“精英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去了需要精英的地方(比如金融界和政界)。而有些地方实在不需要精英,只需要社区大学毕业的学生。总之,那篇文章里的有些观点比较模糊也比较偏颇。但是,我还是由衷地感谢昭君、欧阳等网络“精英”经常提供一些值得思考的文章与观点来让我们加以思辨并讨论。周末快乐!
作者:twocentsworth 留言时间:2010-04-09 14:45:57
多思,
对美国中,小学教育体制本人见识浅薄,不敢加入讨论。在此为你二哥祈祷,希望他尽快恢复健康。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4-09 14:54:10
早上匆匆忙忙,看完正文就贴了一个短短的评论(因为还要趁周五的‘大好时光’,
赶完一个 proposal 明天交货),只看到文末尾的“写于2000”,竟然没有看到多思的评论里写到的此文当初的context和二哥目前的病情,忘记问候了。在此祝二哥早日康复!
非常赞同五彩等关于中美教育的异同之观点。我常想,中国和美国的教育理念和体
系如果能在中间结合一下,那可就是最完美的了。可惜,这只是咱“中庸”思想的
再次体现,要真的做到可是很难的。
哦,你们提到的那篇关于精英教育的文章,可不是我写的,我只是转贴。这里澄清
一下,呵呵。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5:02:56
twocentsworth,谢谢你对我二哥的关心与祝福。听说加拿大与美国的教学模式非常相似,不知是否属实?其实,此文目的并不在于仅仅局限于探讨美国教育的模式,也是想通过此文引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话题---在一个非常多样化与多元化的国度,如何利用其优势来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孩子与本人的高等教育在华裔的生活里几乎是重中最重,所以也就格外值得关注!周末快乐!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5:10:20
昭君,我当然记得那篇文章不是你本人所写,因为我对那篇文章的印象很深很深--文章作者还因自己无法与修理水管的工人聊天儿而引发很多思考与议论。但是,我确实非常喜欢阅读你与欧阳推荐的一些老外写的文章和书籍,因为那些东西是我自己生活里所接触不到的啊!
不仅是在教育理念方面,中西方的好多东西其实都是各有利弊,假如真的能够做到“中庸”、“中西结合”或“融会贯通”那真是太理想、太完美了啊!只是“要真的做到可是很难的很难的”啊。谢谢你对我二哥的祝福!周末快乐!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4-09 15:35:03
好文!华人写美国教育的文章可说是汗牛充栋了。但这样翔实,中肯而全面的很少见到。多思兄功力不凡!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6:47:52
欧阳,哪里谈得上什么功力,只是感受而已。今天以栋的文章才是真的功力呢!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在一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社会里,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我居住的地区华裔与亚裔非常之多,在一些学区较好的地段,一有房子上市就像抢一样,结果将房价炒得很高很高。据说那里有些小区几乎全是华裔,甚至被称为“华光新村”。假如仅仅是为了房屋保值或升值,我也可以理解。但附近的好学校里亚裔(华裔、韩裔、印裔、日裔等等)几乎占半数以上,亚裔的优势反而得不到发挥。
我在《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一)》曾经提到我三位亲朋好友的女儿先后都进入常青藤大学学习。其实,她们都没有刻意去亚裔集中的“好学校”。结果,她们的亚裔文化背景与才华反而在那些普通的高中里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三个女孩都当过校刊主编和运动队长等等,这些背景对于她们后来的升学起来很大作用。假如她们当时也去亚裔集中的好学校,或许就失去了这些机会与优势。
正如刘以栋的博文所说“去低一档的高校,可以成为学校的尖子学生。可以取得更高的考试成绩,可以取得老师的额外垂青”。“相信自己,真金总会闪光。世界是客观的,但也充满主观的成分”。真是至理名言啊!周末快乐!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4-09 18:26:24
多思:
感谢你的分享。我也同意,去亚裔“扎堆”的“好学区”并不一定是最好选择,因为亚裔孩子都是相似的路数,大家挤在“独木桥”,竞争太激烈,机会也受限制。同时,对美国社会的理解也难免有些扭曲。
但是这也要看孩子的素质而异,比如有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觉得与其他亚裔孩子交往比较“舒服”。也有的孩子资质很好但主动性不够,在最好的学校里由于同侪压力,会比较努力。而在“猴子称大王”的地方,就容易懒散一些。相反的,有些孩子主动性很强,在竞争不激烈的地方反而能争取到更多机会。
其实你文中说的那些学校,都是“好学区”才有的。到稍微差一等的学校,就不是这样了。那里,大多数学生是以拿C为荣的。除非你在尖子班,否则大多数亚裔家长会很担心的。至于贫困阶层的学校,就更不堪设想了。所以,美国学校的“优势”和“弊端”,往往是两个“世界”反映出的现实。
所以我想,避免最好的学区,有它的道理,但也有风险。而且,受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升学或找好工作。它本身就是人生经验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思考方式,眼界,朋友圈子,与去什么学校有很大关系。所以这些选择还不能完全从功利角度考虑。
作者:百草园 留言时间:2010-04-09 18:51:02
多思,顶你的好文!
你十年前就把美国的教育研究的这么深了,佩服!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9:44:17
欧阳,感谢你的再次回访。你补充的非常客观,也非常全面,我很同意。我尤其赞同你的这一观点---“受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升学或找好工作。它本身就是人生经验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思考方式、眼界、朋友圈子与去什么学校有很大关系。所以这些选择还不能完全从功利角度考虑”。谢谢分享!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9:51:37
欣岸,不是十年前我就把美国的教育研究的有“多深”,而是十年来美国的学校教育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所以我基本没有修改我博文里的观点。唯一的变化好像是听说加州的非法移民数量众多,州政府必须投入巨大经费去支付他们子女的免费教育,不知现在如何解决?周末快乐!
作者:牛北村 留言时间:2010-04-09 20:38:42
多思兄,
忘了说一句:祝你二哥早日康复。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0-04-09 21:58:56
北村原话,并周末好!
作者:夏子 留言时间:2010-04-09 22:33:01
又来晚了只能踮着脚尖站在大院外面看。好一部长篇大作且在十年前写的,不愧是大编辑家。读多思的文章得泡一杯咖啡或一杯香茗安下心来静静地品味,不然是看不好的嘻嘻。对美国的教育还真了解不多,只知道在美国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比日本的中小学还轻,而咱中国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是最重的。但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有人曾经说,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那你女儿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
我听我同学说起过,美国的小学生学习虽然很自由轻松,但老师布置作业起来,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比如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是这样吗?
在曰本,小学生大多也是以玩为主。教材和教学方法除了主要的数理化以为,课程的原则还包括贴近生活,务求实用。为孩子们开设园艺、电脑、缝纫、烹饪、木工、机械、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孩子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谋生,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生活,怎么去谋生的一般知识,也从中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对千行百业的兴趣。不知美国怎样?
作者:費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23:48:52
谢谢对美国中小学教育较详实的介绍,受益颇多!祝周末愉快!
作者:在水一方 留言时间:2010-04-10 00:17:55
多思 十年前要是读到这样的文章就好了,写的很详细,又清晰,对刚到美国或加拿大的中国人应该有帮助。其实,只有一个新人对新的环境才有最新鲜的感受,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很多事已经会认为是当然的事,感觉不到细微的不同。多思想事写文章都很细,保留文章也很细,如果是我的话,十年前的东西可能早没了。在这里也祝你哥哥治好病,早日康复。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07:43:58
北村、蛮夷,谢谢来访,也谢谢你们对我二哥的关心与祝福。我们都是老交情了,在我的博客“客厅”不必客气,请慢用。周末快乐!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07:50:15
费思,你好!你可是本博客的新客人,欢迎来访。周末快乐!
作者:刘以栋 留言时间:2010-04-10 08:00:00
多思:
谢谢你写了这么好的综合文章。
美国教育对好学生好,对差学生糟。
美国老师提升跟教学质量脱节,是论资排辈,不利教学质量提高。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08:00:31
夏子,你好!昭君说我“太谦虚”,其实我对美国教育的了解确实很肤浅。比如,你询问美国小学教育的那些问题我就一个也答不上了。原因在于女儿来美国就直接进入中学,导致美国小学教育是我的一个“盲点”。
看了你介绍的日本小学教育,我觉得很有意思。正如你所描绘的,日本的小学教育好像是通过“玩”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然后“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谋生,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生活...”春阳的留言也曾写到保持孩子们的天性,珍惜孩子们的童心等重要话题。
你的女儿们在日本完成了小学、中学与大学教育,想必你对日本的学校教育体会很深。孩子的教育是华裔家长心目之中的重中之重。假如等你股票赚够了,有空也介绍介绍日本的学校教育,一定很受欢迎噢!周末快乐!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08:13:09
以栋,你可是本博客的贵客和稀客噢!谢谢来访和留言!我常去你博客转悠,非常欣赏也非常喜欢你的好多博文。不仅从中获得好多知识与信息,更重要的是,你所有的博文几乎都表现出一种宽容、豁达、平和的心态,让我受益匪浅。
关于美国教师提升的情况,我毫无所知。记得当初我读教育学研究生时,班里的所有学生(除我之外)全是在职教师,或许他们来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也就是为了得到学位而获得提升吧?
你说“美国教育对好学生好,对差学生糟”真是一语中的。美国的学校教育的“宽松”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留出很多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自生自灭”。所以,华裔家长不应过多指望与依靠学校教学,而要利用美国学校上课时间短、课外作业少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朝适合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周末快乐!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08:22:18
在水,谢谢你对我二哥的祝福。你说的非常正确---“只有一个新人对新的环境才有最新鲜的感受,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很多事已经会认为是当然的事,感觉不到细微的不同”。
前几天阅读你的博文《现在的美国人都不去读博士吗?》。看到昭君留言写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让我想起另外一个话题。何止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些孩子根本就不想去罗马,他们想去的地方或许是柏林、伦敦或雅典。所以说,你对儿子的选择保持一种平和、理解与宽容的态度是非常英明的啊!周末快乐!
作者:海伦 留言时间:2010-04-10 09:54:49
多思:
精彩博文。为你有那么聪明的下一代而高兴。周末快乐!
作者:谷语草鸣 留言时间:2010-04-10 11:59:06
多思:毕竟是曾在“美国三流大学”的教育学院读过几天研究生,就足以做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了。可见美国是培养天才的摇篮。这次读你的文章还知道你是注重家庭的人。向你母亲问好,也祝你的兄长能够站胜癌症。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12:15:20
海伦,有日子没在网上见到你了,但愿你心想事成,如愿以偿!周末快乐!
谷语草鸣,不瞒你说,即便在“美国三流大学”的教育学院拿个学位,我也不敢在美国做老师---我的英文水平实在多臭。你LG是教授,他对美国的学校教育才是真正的内行与专家呢!对不起,你大概没有读过我的《开博于母亲的提示》一文,我母亲已在04年因患肺癌而去世了。谢谢你对我兄长的祝福!周末快乐!
作者:谷语草鸣 留言时间:2010-04-10 15:13:50
多思:对不起,恕我晚看了你的《开博于母亲的提示》博文。向你的明慧的母亲致敬!以后回去看她,可敬上你的精彩文章。她一定会因你而骄傲的。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15:44:49
谷语草鸣,不必介意。网上文章那么多,哪能没有遗漏?正如我在《开博于母亲的提示》一文里所说,母亲临终遗言之一就是建议我将当初写给她看的文章面向更多的读者。她认为或许其他读者也可以从那些文字里获得启迪。现如今我的博文获得那么多读者,获得那么多网友的热情留言,相信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非常欣慰。感谢你的再次来访!也向你从事教育工作的先生问好!周末快乐!
作者:转悠 留言时间:2010-04-10 16:05:42
多思:昨天就看到你的文章,可没有时间仔细读。今天坐下来仔细研究,写的是深入浅出,面面俱到,你文中列举的那些例子对我很有启发,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孩子不轻言放弃!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16:19:32
转悠,刚刚从你的客厅“转悠”回来,看到你儿子女儿的精彩表演,又看到他们在厨房帮厨,真的好羡慕你啊!昭君说得很对“条条大路通罗马”,美国的机会真的很多,你的孩子年龄还小,可塑性很大很大,只要他们不轻言放弃,将来准保比你更会“转悠”。呵呵!
作者:yolande 留言时间:2010-04-11 06:35:20
谢了!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1 08:34:07
yolande,欢迎新客光临。只是依然无法解答你的谜语,估计正确答案只有老虎伍兹自己知道。这几天正在观赏高尔夫名人赛,看到在场观众对于老虎伍兹的重返球坛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宽容,深感欣慰。周末快乐!
作者:栀子花开 留言时间:2010-04-14 00:05:35
多思,
总结得丰富全面,分析得深入浅出,对家有孩子的朋友一定都很有帮助。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4 09:02:08
栀子花开,谢谢鼓励!网络是信息平台,博客则是博主提供个人信息的平台。假如读者能从我的博文里获得有用的信息,我自然十分欣慰。我也深深感谢你在博客提供的信息。最近你撰写系列文章并详尽解答了网友的留言。从中我获得了许多关于Cruise的旅游知识与注意事项。感谢你的分享!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10-04-15 11:35:25
不错的思考。
美国中小学为学生提供价廉物美的午餐,穷孩子还可免费,令人感动。
至于上学时间长,与居住分散关系很大。那时我女儿5岁就6点起床,坐将近一小时校车才到学校。我自己送她去,10分钟内搞定。。。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5 15:12:40
山哥,谢谢留言。我已拜读了这几天你发布的博文,只是对于你探讨的话题实在没有深入思考,所以不敢插嘴。美国校区的分布确实很机械。有时候,明明住家附近就有学校,只因居住地段划入另一学区,还得去较远的学校上学。你女儿好辛苦啊!
2010年7月7日星期三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