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5日星期日

曾佑和:在美国造四合院 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6-09-03 10:52 网络编辑: 李亚敏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我要评论] 作者: 张喆文/图



 曾佑和,曾用名幼荷,1925年生于北平。民国时期,在京城成长学画,恋爱结婚。半个多世纪前,与其德国丈夫,古斯塔夫·艾克教授一同赴美生活工作,成为蜚声海外,卓有成就的女画家和美术史教授。六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已进入人生暮年”的曾佑和女士又悄然回到了故乡北京城。望着不远处的古寺,她不紧不慢地回忆着自己儿时的经历,对中国画的创作理解和诸多人生感受,那柔和纯正的“北京话”仿佛一层洁白的雪,一下子把六十年的游子脚印覆盖了……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东四四条一座宽敞的宅院里,生活着曾家老少七口人:曾佑和的双亲以及两个哥哥和两个妹妹。
  “那是一个非常大的宅院,大小有五个院落,里面种满花草。夏日里,水池中还浮满睡莲。父亲酷爱听评剧和京剧,梅兰芳的戏是绝不能错过的。母亲虽是苏州人,却也十分喜欢北京……”童年美好的回忆中,同样忘不掉的还有街边小摊上那烤得焦黄的芝麻烧饼,刚出锅的油条和香喷喷的花生米。
  幼时的曾佑和性格似乎比较内向,喜静不好动,爱躲在屋中伏案持笔作画,父母见状,便予鼓励。从十一岁起,受教于末代王孙溥雪斋和其弟溥佺。那时的古城街道上,常掠过一位身背画夹,脚踏自行车的美丽少女的倩影。太庙参天古树,郊外西山墨影,都成了她写生作画的好素材。十六岁时,曾佑和考取辅仁大学女校美术系,当时的系主任是溥雪斋先生。毕业后,曾佑和被美术系教授、德国人古斯塔夫·艾克先生聘为助教,后与之结为伉俪,成为轰动京城的一桩中外婚姻爱情故事。
  一生喜爱穿长衫,看起来更像是一位“中国老夫子”的艾克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备至,对古代建筑艺术可谓情有独钟。与中国建筑大家梁思成互为知音的他,曾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绘制福建泉州的古代双塔,成为珍贵的古代建筑文史资料。而对于世界来说,艾克先生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他早年对于中国明式家具的关注和研究。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他编写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至今在世界中国明式家具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炙手可热。那时,身为日耳曼民族但却痛恨纳粹的艾克先生常爱强调自己是中国人,在家中也常与妻子用北京话交流。
  “当时,艾克先生的教授薪水并不高,一个月才八块。我们的生活过得比较清苦,但他是一个知识丰富、懂得关怀体贴的男人,所以我非常仰慕他。我们在一起常聊中国文化,什么书法,绘画,建筑,五花八门……”成了艾克夫人的曾佑和,出国前还潜心学习了托裱中国画,“那时,厂甸一带的裱画店都不肯收我这个年轻女人做徒弟。我后来就跑到鼓楼附近的一个裱画匠家里,恳请他让我在一旁观看,学习托裱技艺。”
  这短短两周的观摩学习使曾佑和十分受益——“国外没有装裱中国画的画店,出国后自己的画都是由自己托裱。”曾佑和说,此番托裱经历使其绘画创作亦受影响,以至于“逐渐将纸之疏密层次,融入了画中”。客居他乡的曾佑和,对自己生活过的京城却始终遥想怀恋。一幅“文房四宝”图,将浓浓一缕乡愁化做水墨铺洒纸上,重现当年北平画案上的笔墨纸砚。
  按照中国古代的建筑理念,在美国建造“四合院”,是令曾佑和感到十分兴奋的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她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倾情投入,完成了“九正阁”的设计建造。
  “早在周朝末期至汉朝,中国建筑结构布局即已发展得相当严谨。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门开正中,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至于曾佑和为什么把她的建造的四合院冠名“九正阁”,曾佑和说:“中国古人把九看做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而我的四合院的布局就是依照古人的设计理念,由九座面积均等的正方形建筑组成,故名‘九正阁’。”
  有趣的是,像故宫一样,曾佑和设计的四合院也筑有四个两层高的“角楼”,四合院的中心设计为一个方形天井。据介绍,里面的一切,从天井花园中的一草一木,到厨房里用的橱柜,都是曾佑和与自己的学生精心设计制作的。露天的花园中,卵石错落,花草相拥,里面还摆放了曾佑和的学生用手工制作的一件陶瓷艺术品,据说那灵感来自美丽的太湖石。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雕刻精美的中国石磨盘,至少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常勾起来访的华裔友人睹物思乡之情。曾佑和说,按照古人理念,建筑,大到皇宫、寺庙祠堂,小到民居住宅,都要正南正北,这种位置取向使太阳“冬天进来,夏天出去”,真正是冬暖夏凉。
  遗憾的是,由于土地位置限制,曾佑和的“九正阁”无法做到正北正南,事实上稍稍偏西。“但身居此处,虽每日清晨无法看到朝霞升起,傍晚却可欣赏到壮丽的落日景观。特别是在晴好的夜晚,皎洁的月亮透过天井,‘落’到玻璃窗上,那天上的月亮与人间的月亮相对,构成亦真亦幻的美景……”
  这美国四合院展示的乃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
  客居海外六十年,曾佑和说自己实际上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中国文化。
  曾任职夏威夷大学美术系教授的曾佑和曾著书立说,向世人诠释中国绘画《传统中的现代》,讲解《中国书法历史》。她所撰写的《中国书道》,当年曾被美国总统尼克松当做礼物送给毛泽东主席——“海外人士对中国和它所代表的东方文化是比较陌生的,我非常渴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传授给不同肤色的学生。”
  在教学著书的同时,曾佑和也始终未停止在绘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曾佑和认为,今日画家应以“承袭古人,亦出创造”为原则,以先人为师而又不拘泥于仿古,这样的创作才可萌发新意,突显个性,散发时代气息。
  年轻时代的曾佑和,曾潜心研究前辈佳作,细细描摹,功力深厚,几可乱真。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开始进行创造性探索。
  谙熟中国传统制纸工艺的曾佑和,对中国宣纸所特有的那种纤维质地纹路十分着迷,在她的绘画作品中,纸本身与色彩一样被视为重要的艺术成分。中国古代金石玉器的斑驳纹理,也给予了她无限灵感,成为其绘画作品中一个独特的主题。早年,曾佑和创作一幅题为“上古之乡”的水墨画,后来邂逅一块汉代铜镜,她惊喜地发现,那上面的斑驳古锈竟与自己的“上古之乡”有洽合之感。从一块晶莹璀璨的天然水晶石中,曾佑和窥见一组凹凸多角形,从而创作了题为“不同观点”的水墨作品。张大千先生在看了友人赠送的曾佑和画册后,欣然提笔赞道:“全是国画基础而又新奇独特,比之词人当是李易安(李清照),佩服。”
  一生多半时光在海外度过,从事绘画创作和美术教学。可回到故乡的曾佑和说,自己现在最关注的却是中国民间手工艺术的现况和发展。
  依照曾佑和的观点,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艺术由两个强而有力的系统组成,且各有盛事。一是所谓的‘文人’艺术,另一则是‘民间’艺术。前者是理性的结晶,与学问相关,拥有‘自我’个性,近于宗教修养,不可商业化。而民间艺术大半来自口授,与经验相关,与民生共存,非文史所能左右。”
  五彩缤纷的中国民间艺术,在这位女画家眼中,是愉悦生活、真正为生活服务的艺术,大有潜力可挖。她指着客厅八仙桌上摆放的一套图案素雅的陶制茶具说,这是她在夏威夷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制作的,它们是具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品。
  曾佑和说,小时候受心灵手巧的外祖母影响,她始终对编织,雕刻等各种手工工艺十分感兴趣。还自己亲自设计一些饰物。除了画室之外,她在家中还另辟一间手工工作室,里面的长桌上摆放了不少用来制作工艺品的工具。工具坏了,就打电话请自己的表弟来帮忙修理。
  说到民间艺术,曾佑和还讲起了她最近从山东青岛市场上“淘”到的两个用卷起的玉米皮编织而成的精美门帘,都是出自农家百姓之手。与此相比,那种“纯艺术的创作”似乎与生活本身的距离远了许多。曾佑和非常愿意在有生之年,与那些志同道合者一起,为中国的民间艺术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虽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来源:北京晚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