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好几篇探讨美国教育或孩子升学的精彩博文。我曾在美国三流大学的教育学院读过几天研究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些粗浅的感受,凑个热闹,仅供参考。
一,美国学校教育的严重弊端
华裔家庭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有目共睹,对美国学校教育诸多不满也非常普遍。比如,教育进度太慢;管理松懈;作业太少;假日太多(据统计,扣除节日和假期,世界各国学生平均上课天数是182天;日本是232天;美国是175天)……美国学校教育方面的好些问题在美国社会早有共识。比如,连美国前教育部长莱里也曾就师资质量之差提出批评“我们在课堂上聘用了太多非本科系的教师。如果我们让历史老师教几何学,体育老师教化学,就不该苛求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名列前茅。”
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调查报告。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国家处在险境……”真是振聋发聩。报告详细列出美国教育处于危机之中的十六项危险指标。最后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美国以往各代,在教育、文化和经济上的成就都超过它的上一代。一代人的教育水平不能超过、不能与父辈相提并论,甚至达不到父辈的水平,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无可非议,美国的教育制度确实存在很多、很大的问题。但既然我们已来到美国生活,也无法很快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那就应该对美国教育进行全面审视,并争取利用其中有利因素来完善并完成我们自身与子女的高等教育。
二,美国学校教育的表层特征
1,校车接送---美国的公立学校几乎都实行就近入学。只要学生的住家距离学校超过一英哩以上,都可享受校车的免费接送。所谓校车并不属于学校,而属于县政府。由于车少人多,中小学的上下时间就必须错开,这或许也是中小学上课时间较短的原因之一吧。有些县设有重点学校(被称之为“天才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包括两个部份,一部份是就近入学的学生,另一部份则是从全县范围内通过考试入学的“天才学生”。“天才学校”设立一些特殊的课程、程度较深、进度较快。一旦被“天才学校”录取,居住在任何区域的学生照样可享受校车接送。就近入学的方针导致好学校、好学区附近的房价很高很高,说明注重孩子教育的美国家长依然非常普遍。
2,教育免费---美国执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两年、高中四年)。公立学校不收学费。学生在学校餐厅吃午餐也作为一堂课,具体安排在哪一节课由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可以自己带饭,也可在餐厅购买。如学生的家境贫困,可申请午餐减价,甚至全部免费。可享受这一福利的不仅包括美国公民和持有“绿卡”的永久居住者,甚至包括“非法移民”的子女们。这也体现了美国社会的人文关怀。
3,选课灵活---大陆的每个学生必定属于X年级X班。学生进了校门就来到各班所属教室,全班同学在一起上课学习。美国中学生进校之后则是按照各自的课程表,到不同的教室上课。也就是说,授课老师固定在某个指定教室,而学生则在各教室之间流动。所以美国的中学生只属于某一年级,而不属于某一班级。这一点特点蕴含着中美教育的巨大差异。
4,作业稀少---亲戚曾来信描绘了他女儿在国内面临会考时的家庭情景--“女儿面临中考。老师担心,中考还有六个月,家长会已开了两次;家长担心,说是不陪读,其实为了不使女儿分心,家里电视都不开。妻子是要早睡的人,现在也一直要等到女儿睡了才一起睡。小心侍侯,说话重了怕心理受不了,轻了又怕压力不够,真正是忐忑不安,左右为难;最担心考不好的是学生自己--担心进不了重点,脸上无光。我看她有点晕头转向。昨天中午,女儿电话打到我办公室,大哭,说数学、物理考砸了,真可谓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劝她放宽心,其实我们内心并不宽。真是很无奈……”
相比之下,美国学生简直象是生活在“天堂”里---“下课早,作业少;负担轻,压力小”。美国注重保护隐私,学生成绩不会公布于众以致给学生造成压力。进了大学,连家长都无权去学校询问子女的学习成绩。在美国人看来,大学生已是成人了,无需他人监护。
三,美国学校教育的深层优势
1,灵活性
来美国之前,女儿在上海一所市重点中学读初二。来美以后便进入我家附近一所初中读八年级。没过几天,校长把我叫去,说是我女儿应该“跳级”到高中去上课。我心想,女儿来美国才几天,连老师讲课都听不懂,哪来“跳级”的资格与理由呢?
校长告诉我,与初中一样,高中开设的课程也是英语、数学等等,只是程度比初中深一些。他说,根据我们的观察与测试,你女儿的数学程度已远远超出了我们初中的教学范围。她在我们这里只会浪费时间。如果进了高中,她依然可以继续补习英语,还可以学习高中的数学......校长言辞恳切,神态真诚,我不得不认真考虑他的建议。但我还是很担心,怎么转学呢?在大陆办转学手续要花费多少精力和时间啊?大概看出了我的忧虑,校长恳切地说“今天请你们家长来只是征求你们的同意,转学的手续由我们来办理,你们不用担心。”
第二天,高中派来一位老师给我女儿作了一套高中数学试卷。经批改,她当场认可我女儿可以进入高中学习。第三天,我女儿依然在社区门口等候校车,只是被校车接送去了附近高中上课。事情进展之快,办事效率之高,简直让我目瞪口呆。
高中课程同样分好几个等级---英语分为英语一、英语二;数学分为数学一、数学二......女儿的英语水平很低,但数学水平很高。所以英语课时她去水平最低的教室去上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而到了数学课时,女儿则去上水准较高的数学课程。真是不拘一格,量才而读啊!记得我在读研究生时选修的一门课程叫作 individual education (个体教育)。其宗旨就是提倡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应人施教,应材施教”。
美国学生不仅可在同一学校上不同水准的课程,甚至小学生可去高中上课,高中生可去大学上课。迈阿密大学毕业的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曾在《“创造性”能不能教》一文里写到,“去年儿子上8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二。但每天清早他必须到屋外去等高中派来接他的校车,到高中去上几何课,然后再由高中派车送他回初中去上其他课程。即使跳级到高中上几何,他在班里也是前几名,觉得很轻松。像这类跳级学习,不仅发生在我儿子身上,还发生在许多中国留学生的子女身上。”
正因为美国中学没有班级的概念,也就避免了不同水准的学生不得不在一起上同样水准课程的弊端。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提升、跳跃的机会就很多,造成一种机动灵活、“不拘一格”的教学优势。
美国的大学升学考试名为SAT I(或称SAT I )。SAT的考试每年在全美不同地点同时举行多次。任何人付了报名费就可去考,考多少次也没有限制。SAT的考试分为数学和英语两部份,满分各是800分。不管考过多少次SAT,学生可以从自己历次考试成绩里,挑选最好的英文成绩和最好的数学成绩汇总起来送交大学。这种考试方面的灵活性也就缩小了因临场失误而导致终身遗憾的可能性。
2,自主性
美国的中学教学也实行类似学分制的方法--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或课时方能毕业。除了必修课程之外,学生还须在外语、体育、艺术、文科和科学等各个领域里选修必要的课时或学分。校方只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在各个学科领域修满多少学分或课时,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课。这种选课形式增强了学生的自我选择意识。
由于没有班级的范围,也就没有了班主任的概念。但美国的学校里有一些教师担任学生顾问,每个学生都要和自己的学生顾问商量讨论课程的选择;必要时,学生顾问也会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毕业之前,学生顾问会与学生及其家长讨论升学的方向、目标、学校的选择等等。这些又都培养了学生从小就接受专业人士忠告的良好习惯。
由于美国学校“下课早,作业少”,学生的课外时间就相当宽裕。不自觉的学生很容易放任自流、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但对于有追求、有理想的学生来说,则提供了充分时间与广阔空间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阅读课外图书;学习音乐美术;参加体育锻炼;参与科技活动等等。好些美国的杰出人士都是从小就奠定了自己的终身爱好。比如像比尔·盖茨、《泰坦尼克》与《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参见《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二)》)。
教育的自主性同样表现在课堂教学。美国的大部份课程不再需要“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去充实自己。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常常布置学生做一些项目(project),培养孩子自己开动脑筋、收集资料、自圆其说(参见《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
写作是美国教育非常重视的一门课程,教师经常指定论题让学生练习写作;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要求学生自己提出论题、独立完成研究、各自撰写论文。在批改这类作业时,教师没有预定的“标准答案”,一切取决于学生的作业能否自圆其说。这就为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讨论会(seminar)也是美国学校很常见的教学形式。讨论会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课堂里即席发言讨论;另一种是让学生作比较充分的准备,然后进行专题发言。美国学校的老师通常只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已见。尽管大家的观点可能严重对立,但只要各人能自圆其说、自成一体,依然可以得高分。
2000年总统候选人进行了第一次电视辩论之后,我从电视看到美国一所大学政治课的实况转播。老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你们认为昨晚辩论中哪位候选人发挥得更好一些?为什么?”“看了辩论以后,有谁改变了自己过去的支持倾向?为什么?”“你认为哪位候选人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就看各自如何发挥与自圆其说。教师的评分标准也不是根据学生的立场或观点,而是根据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
我读研究生时,授课教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目分组讨论。学期结束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针对本组的题目进行一次专题发言。我组的题目是“双语教育的重要性”。我所负责的具体专题是双语教育对新移民的重要性。于是我准备了发言提纲---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每年有XX万的新移民,XX万的非法移民;由于英语水平不够好,导致新移民们工作难找、工资低廉、甚至铤而走险,违法犯罪等等。为了论证这些论点,我必须查找资料数据来充实我的内容、丰富我的演讲、强化我的观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在寻找材料、组织观点方面的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侄子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来美国考研读博。他告诉我美国的大学教育与清华的教育“差别非常之大”。这种差别绝不仅仅体现在教育经费的多少和科研设备的好坏。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比如,美国的教授很少是由本校毕业生留校担任,因为美国的专家和学者们认为“近亲结合”会造成“知识的退化”;美国教授明确表示自己的学生应该而且必须超过自己,否则社会就不能发展,科学就无法创新;美国教授坦率地承认老师不可能什么都懂。学生懂的知识,老师不一定懂,所以他们不耻下问。
侄子的指导教授带十名研究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每个星期教授会与自己的学生单独谈几次,询问学生的学术研究有何进展等等。如果教授发现某学生目前正在研究或关注的课题是很新颖的。教授就会让该学生准备作一次专题讲座。那位学生就要围绕着自己的专题收集资料、绘制图片、准备讲稿。届时,学生的指导教授与有关教授、学生都会前来“听课”。他们照样会举手提问、请教讲课的学生。其结果是指导教授从自己的学生那里获得了新的知识,而学生在专题的准备和讲演之中获得了经验、增加了自信、也加深了对那个专题的理解。
即使是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美国老师也很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如果课时一小时,老师通常只讲四十五分钟。余下的时间解答学生的提问。美国人认为作学问包括“学”和“问”。只学不问或问不到点子上,说明学的还不够扎实(参见《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
美国的专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教育主要不是传授知识,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能靠学校老师来教。老师和学校只是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以便学生用那些方法去举一反三解决今后面临的课题,融会贯通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3,多样性
在美国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不管学生读几年,只要修满了学院规定的学分就毕业。为了给那些成绩好、智商高、学习自觉的学生以更多的机会,美国学生可在大学录取之前就开始读大学的课程,积累大学学分。一般来讲,具体方法至少有三种机会。
A,直接去社区大学上课。美国每个县几乎都有一所或几所社区学院。由于社区学院与中小学校同属县政府管辖,所以很多县提供服务---用校车接送中学生去社区学院上课。这类学院只颁发大专文凭。但从社区学院获得的不少学分可带入其他大学。
B,修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这些课程与大学课程水平相当,如果高中学生选修AP课并获得B以上的成绩,进入大学以后也可以不必再修同样程度的大学课程。
C,参加SAT II的考试(http://en.wikipedia.org/wiki/SAT_II)。这类考试目前涵盖二十门专业。包括历史、中文、生物、化学等等。通过这类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大学里的相关科目。
一些美国学生只花三年时间就完成大学学业,取得大学文凭,原因就是他们充分利用了这些灵活多样的选择,在读大学之前就获得很多大学学分,节省的不仅是时间,也节省了金钱。
美国大学的修课时间也很灵活多样。学生们可以白天打工,晚上修课;也可以白天上课,晚上打工。在我上研究生的班级里,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在职教师—-她们白天是老师,晚上是学生。所以美国似乎没有“夜大学”之称,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晚上或周末开设课程。
美国学校教育的多样性也体现在求学途径之中。美国的高等教育大约分这样几个种类。第一类是社区和初级技术学院,多半由地方(县政府)举办,称为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只颁授“准学士”学位(大专文凭)。这类学校占美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0%,它担负着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任务;第二类是普通的四年制文理学院,课程以文理科为主,也有少量工科,学生毕业后颁发文学学士和理学学士的学位;第三类是四年制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学校学科较齐全并设有研究生部,能授予的最高学位是硕士;第四类是能授予博士学位的综合性大学。这类学校规模大、学科全。美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研究型大学,那里荟萃了全美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拥有最先进、最完善的教学科研条件。培养出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界或政界要员以及其他社会精英。
一个和谐与完善的现代化社会不可能人人成为精英,也不需要人人成为精英。美国这种宝塔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而这种多层次的学校模式也正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
我朋友的儿子很聪明,他对NBA里每位球星的来历如数家珍,包括每位明星的身高体重与鞋子尺码等等也记得清清楚楚。就是不喜欢读书。高中毕业之后去当兵两年,退伍之后享受退伍军人的优惠去护士学校读书,现在从事救死扶伤;女儿一位高中同学来自巴西,非常聪明,但由于家里特殊情况,先去社区学院读书两年,再将学分带入本科,现已从医学院毕业当上了医生。社区学院离家近,学费便宜,学分又可带入其他学院。所以不要小看社区学院的作用与功能。
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通常都会考虑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学生家里收入比较低,校方通常会提供贷款或奖学金。我有一位朋友夫妻俩收入很低,女儿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依靠奖学金读完本科,后又被加州一所大学录取免费攻读硕士。还有两位好友的女儿也都顺利完成了康内尔、宾大等美国名校的学业,前往华尔街就职。其中一位用自己在华尔街赚来的钱支付学费去MIT考研读博,因为她的理想是当教授。
我觉得,家长不宜过份崇拜常青藤或私立名校,更不必给孩子增加这方面的压力。假如孩子最终想读研考博,不妨先进较好的州立大学。纳税州民读州立大学可享受学费的优惠。从州立大学毕业之后照样可去常青藤或其他名校读研考博。我一位朋友的女儿今年高中毕业,将来打算读医,现已拿到几份大学录取通知,其中有私立名校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但每年学费高达四万。他女儿主动提出先去UVA(University of Virginia)读本科。因为那是一所非常出色的州立大学,而州民的学费是每年将近一万。女儿觉得没有必要在四年本科期间多花十多万。孩子的选择让父母深感欣慰。
我侄女在高中期间表现出色,SAT的英文考满分。尽管她家收入不菲,为了吸引人才,州立大学开出四年学费全免的优惠条件。读完本科之后侄女又获得MIT(麻省理工学院)授予的全额奖学金,于是又免费读完了硕士与博士,现在耶鲁当教授。
总之,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很多,在看到美国教育存在的众多问题与弊端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利用美国教学提供的众多机会,来完善并完成自己及子女的高等教育。
写于2000年春天
改于2010年春天
后记:看过《开博于母亲的提示》一文的读者或许记得,2000年的春天,为了解除母亲退休生活的寂寞,也为了让她了解我们在美国的生活情况,我曾寄出一些文章供她阅读,此文是其中之一。现今的文稿做了大段删减,主要删除了对美国学校基本情况的具体介绍。
相关文章:
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的差距在哪里
从美国的校车看政府对儿童的保护
到处都是小神童
关于留学的28个误传
评论(54) 引用 浏览(2225)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09:17:43
十年前,我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将此文寄给国内的二哥,由他打印之后再寄给母亲阅读,所以二哥是此文的第一位读者。
当时他曾回信写到:因为我是个教师,所以我对美国的教育一直很有兴趣。这些年来,国内的书报刊物上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多如牛毛......你很善于从一个“学生”、“外行”、“不熟悉情况”的人的角度去认识一个事物,然后结合你自己在认识这一事物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体会把它描述给后来人。换句话说,就是你知道,一个这样的“外行人”面对这一新事物,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应该告诉他一些什么,他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
今天为二哥保留“沙发”,为了让他坐的舒服一些。因患肺癌,二哥正在大陆治疗......
作者:love阳光 留言时间:2010-04-09 10:48:59
多思:终于看到您的大文啦。有意思,有文采。写的有够深入。而且又是个难能可贵的孝子。对兄弟又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顶一个!
作者:春阳 留言时间:2010-04-09 10:55:27
多思, 好文。对美国教育分析透彻。其实我很喜欢我的孩子们在这里宽松环境下长大。我觉得小孩就是要玩。以后钱可以赚, 知识可以学, 童年,童心, 失去了就没法补了,挺可怜的。遥祝二哥早日康复,好人平安。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1:08:17
阳光,感谢鼓励。我始终觉得,一个国家的气质、一个民族的素质都与这些国家的教育有着密切联系。你有中国血缘、在韩国长大、去台湾求学,又在加拿大居住,对于这些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与教育是最有发言权的。非常期盼你写点儿关于韩国、台湾、加拿大等国教育方面的文章。对于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教育加以比较与思考,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啊!周末快乐!
作者:love阳光 留言时间:2010-04-09 11:08:20
多思救人要紧,紧急为您二哥推出治癌症偏方:新鲜卢荀煮熟后用果汁机打成酱,放在冰箱(没有新鲜的罐装也行)。早晚各吃四大匙。三个月就见效。绝无副作用,可以放心的吃。请以最快速度传给您二哥。详细的故事俺下周再推出。俺现在在上班写不了那麽多。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1:14:00
阳光,谢谢你的治癌偏方!我立马就寄出给了我二哥。他已经受了十次化疗,现正接受中医治疗。相信他一定会非常欢迎、非常感谢你提供的偏方。再次感谢你的关心与厚爱!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1:18:51
春阳,谢谢你对我二哥的美好祝愿!你说的太对了--“以后钱可以赚,知识可以学,童年、童心,失去了就没法补了”。在这些方面,向来看重孩子教育的华裔家长们确实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啊!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4-09 11:27:29
哈哈,多思还说自己对美国教育不怎么了解?十年前写的关于教育的文章,今天还是
经典,太谦虚啦!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1:43:38
昭君,实在不是我谦虚。当时在教育学院读了一个学期我就不敢读下去了。就我那点儿破英语,即便拿了学位、当上老师,恐怕连学生骂我都听不懂。你是教育方面的行家里手,不仅自己在大学就职,对孩子的教育也颇有成效。我真的从你博文里受益匪浅。
这篇博文确实写于十年之前。当时为了给母亲解闷,还写了许多美国学校的生活细节。考虑到网友们都了解美国学校现状,所以做了大幅度的删除。只对例子做了调整,观点基本没变。
要说“经典”快去看看刘以栋的博文《理性接受美国名校的拒绝信》。那才叫经典啊!http://blog.creaders.net/xiangshui/user_blog_diary.php?did=58738
作者:Beaubien2010 留言时间:2010-04-09 11:46:20
多思,
读你的文章,文路清晰,有条有理,受益匪浅。谢谢你把美式教育的利与弊分析的如此透彻,也对不同层次的大学作了理性分析,对我们这些华裔家长是个启发。
关于多思大哥对兄长病情关怀,不知一次在文中读到,很感动。对待癌症病人,我也是过来人。(我母亲是胃癌)对病人要不断地鼓励,让他们活的开心,活的舒坦,这个时候精神力量大于一切。(我知道,旁人劝的容易,当事人做的很艰难,很艰难呀)
祝一切都好。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1:52:56
Beaubien,谢谢你对我哥哥病情的关心!的确,对于病人来说,有时候精神的力量更为重要。记得欧亨利(O. Henry)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吗?就是歌颂了那种精神的力量。对于重视教育的华裔来说,教育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据说加拿大的学校教育与美国很相似,有机会也想听听你在这方面的高见!
作者:新中国木乃伊 留言时间:2010-04-09 12:27:51
多思, Genentech has an antibody drug called Avastin and a small molecule drug called Tarceva (www.gene.com) 您女儿在国内重点中学读到初二,上这里的初中八年级,除了英语,那是难为她了,孩子上课不是没事干吗?AP Classes 非常重要,可为父母省一年的大学学费。老木办法,省下学费归孩子 - 以资鼓励,肥水不流外人田。美国高中以前虽然轻松,高中Sophomore and Junior的两年,还真是够孩子受的,半夜十一二点,还没睡呀,心疼!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2:40:10
老木,你老的英明俺早就领教了,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啊!先是“冰箱开放,大门开放”!现在又提倡孩子上AP Classes,省下学费归孩子,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还号称“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不是当年大陆实行土地承包时的经验之谈吗?建议你也发表一个1号文件,将你这种“土地承包”与“门户开放”的英明举措向海外华裔大力推广!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0-04-09 12:46:57
多思:
真是好文,拜读了。祝周末愉快。
作者:五彩 留言时间:2010-04-09 13:28:03
多思: 文章写得条理清晰, 读起来真顺畅, 很受益。 美国学校前松后紧, 据说大学也很紧张。 国内前紧后松, 大学时很轻松。
不过俺们这些人,可以取两国之精华,去两国之糟粕, 从中受益呀。 祝二哥平安。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3:37:59
怡然、五彩,谢谢鼓励!五彩说的很对,美国“学校前松后紧”。即便是读大学是也是入学容易,毕业难。与国内的“前紧后松”正好相反。至于说到“取两国之精华,去两国之糟粕”,想必五彩与五夫早已深知其中奥妙。刚刚拜读了五夫的精彩博文,受益匪浅!谢谢五彩对我二哥的祝福!周末快乐!
作者:伊萍 留言时间:2010-04-09 14:17:29
写得很详细,分析得也中要害。
你提到的“一代人的教育水平不能超过、不能与父辈相提并论,甚至达不到父辈的水平”,我觉得应该指的是average people,不适用于精英。这使我想:美国学校教育人思考是一个优势,但不能培养认真干活的工人也是一个问题,美国教育能培养高质量的精英,但欠缺培养有用的普通劳动者。记得不久前昭君有一篇关于美国大学过于注重精英培养的博客,现在想来这个问题也许是美国教育界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牛北村 留言时间:2010-04-09 14:20:37
多思兄好文,
十年前写的文章,今天读起来像是油墨未干的样子,具有现实意义。
有个字俺不送轻易人,不过我不得不说:牛!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4:31:42
北村兄,看了你的留言直想发笑,还“油墨为干”呢!你的留言才是真正的“油墨”!连自己的“牛”姓也一起“奉献”了,这可让我担当不起啊!周末快乐!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4:44:41
伊萍,你提出的问题很尖锐,也很发人深省。美国精英对于本国教育水准的担忧体现了美国一贯的“批判精神”与“忧患意识”。的确,美国的学校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很大的问题。但我也时常在想,为什么美国能够造出太空飞机?可造汽车却就比不上韩国、日本呢?
昭君的那篇文章我印象很深。当时没有参与讨论主要觉得其中一些概念比较模糊。比如什么是精英教育?能否因为某些学校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比较多,就认为该校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呢?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反证法呢?另外,所谓精英教育与普通大学的教学方式是否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究竟在哪里?又比如,那篇文章好像说,硅谷工作人员很少来自精英教育。我觉得那种观点也不近合理。因为“精英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去了需要精英的地方(比如金融界和政界)。而有些地方实在不需要精英,只需要社区大学毕业的学生。总之,那篇文章里的有些观点比较模糊也比较偏颇。但是,我还是由衷地感谢昭君、欧阳等网络“精英”经常提供一些值得思考的文章与观点来让我们加以思辨并讨论。周末快乐!
作者:twocentsworth 留言时间:2010-04-09 14:45:57
多思,
对美国中,小学教育体制本人见识浅薄,不敢加入讨论。在此为你二哥祈祷,希望他尽快恢复健康。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4-09 14:54:10
早上匆匆忙忙,看完正文就贴了一个短短的评论(因为还要趁周五的‘大好时光’,
赶完一个 proposal 明天交货),只看到文末尾的“写于2000”,竟然没有看到多思的评论里写到的此文当初的context和二哥目前的病情,忘记问候了。在此祝二哥早日康复!
非常赞同五彩等关于中美教育的异同之观点。我常想,中国和美国的教育理念和体
系如果能在中间结合一下,那可就是最完美的了。可惜,这只是咱“中庸”思想的
再次体现,要真的做到可是很难的。
哦,你们提到的那篇关于精英教育的文章,可不是我写的,我只是转贴。这里澄清
一下,呵呵。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5:02:56
twocentsworth,谢谢你对我二哥的关心与祝福。听说加拿大与美国的教学模式非常相似,不知是否属实?其实,此文目的并不在于仅仅局限于探讨美国教育的模式,也是想通过此文引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话题---在一个非常多样化与多元化的国度,如何利用其优势来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孩子与本人的高等教育在华裔的生活里几乎是重中最重,所以也就格外值得关注!周末快乐!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5:10:20
昭君,我当然记得那篇文章不是你本人所写,因为我对那篇文章的印象很深很深--文章作者还因自己无法与修理水管的工人聊天儿而引发很多思考与议论。但是,我确实非常喜欢阅读你与欧阳推荐的一些老外写的文章和书籍,因为那些东西是我自己生活里所接触不到的啊!
不仅是在教育理念方面,中西方的好多东西其实都是各有利弊,假如真的能够做到“中庸”、“中西结合”或“融会贯通”那真是太理想、太完美了啊!只是“要真的做到可是很难的很难的”啊。谢谢你对我二哥的祝福!周末快乐!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4-09 15:35:03
好文!华人写美国教育的文章可说是汗牛充栋了。但这样翔实,中肯而全面的很少见到。多思兄功力不凡!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6:47:52
欧阳,哪里谈得上什么功力,只是感受而已。今天以栋的文章才是真的功力呢!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在一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社会里,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我居住的地区华裔与亚裔非常之多,在一些学区较好的地段,一有房子上市就像抢一样,结果将房价炒得很高很高。据说那里有些小区几乎全是华裔,甚至被称为“华光新村”。假如仅仅是为了房屋保值或升值,我也可以理解。但附近的好学校里亚裔(华裔、韩裔、印裔、日裔等等)几乎占半数以上,亚裔的优势反而得不到发挥。
我在《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一)》曾经提到我三位亲朋好友的女儿先后都进入常青藤大学学习。其实,她们都没有刻意去亚裔集中的“好学校”。结果,她们的亚裔文化背景与才华反而在那些普通的高中里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三个女孩都当过校刊主编和运动队长等等,这些背景对于她们后来的升学起来很大作用。假如她们当时也去亚裔集中的好学校,或许就失去了这些机会与优势。
正如刘以栋的博文所说“去低一档的高校,可以成为学校的尖子学生。可以取得更高的考试成绩,可以取得老师的额外垂青”。“相信自己,真金总会闪光。世界是客观的,但也充满主观的成分”。真是至理名言啊!周末快乐!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4-09 18:26:24
多思:
感谢你的分享。我也同意,去亚裔“扎堆”的“好学区”并不一定是最好选择,因为亚裔孩子都是相似的路数,大家挤在“独木桥”,竞争太激烈,机会也受限制。同时,对美国社会的理解也难免有些扭曲。
但是这也要看孩子的素质而异,比如有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觉得与其他亚裔孩子交往比较“舒服”。也有的孩子资质很好但主动性不够,在最好的学校里由于同侪压力,会比较努力。而在“猴子称大王”的地方,就容易懒散一些。相反的,有些孩子主动性很强,在竞争不激烈的地方反而能争取到更多机会。
其实你文中说的那些学校,都是“好学区”才有的。到稍微差一等的学校,就不是这样了。那里,大多数学生是以拿C为荣的。除非你在尖子班,否则大多数亚裔家长会很担心的。至于贫困阶层的学校,就更不堪设想了。所以,美国学校的“优势”和“弊端”,往往是两个“世界”反映出的现实。
所以我想,避免最好的学区,有它的道理,但也有风险。而且,受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升学或找好工作。它本身就是人生经验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思考方式,眼界,朋友圈子,与去什么学校有很大关系。所以这些选择还不能完全从功利角度考虑。
作者:百草园 留言时间:2010-04-09 18:51:02
多思,顶你的好文!
你十年前就把美国的教育研究的这么深了,佩服!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9:44:17
欧阳,感谢你的再次回访。你补充的非常客观,也非常全面,我很同意。我尤其赞同你的这一观点---“受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升学或找好工作。它本身就是人生经验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思考方式、眼界、朋友圈子与去什么学校有很大关系。所以这些选择还不能完全从功利角度考虑”。谢谢分享!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19:51:37
欣岸,不是十年前我就把美国的教育研究的有“多深”,而是十年来美国的学校教育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所以我基本没有修改我博文里的观点。唯一的变化好像是听说加州的非法移民数量众多,州政府必须投入巨大经费去支付他们子女的免费教育,不知现在如何解决?周末快乐!
作者:牛北村 留言时间:2010-04-09 20:38:42
多思兄,
忘了说一句:祝你二哥早日康复。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0-04-09 21:58:56
北村原话,并周末好!
作者:夏子 留言时间:2010-04-09 22:33:01
又来晚了只能踮着脚尖站在大院外面看。好一部长篇大作且在十年前写的,不愧是大编辑家。读多思的文章得泡一杯咖啡或一杯香茗安下心来静静地品味,不然是看不好的嘻嘻。对美国的教育还真了解不多,只知道在美国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比日本的中小学还轻,而咱中国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是最重的。但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有人曾经说,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那你女儿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
我听我同学说起过,美国的小学生学习虽然很自由轻松,但老师布置作业起来,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比如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是这样吗?
在曰本,小学生大多也是以玩为主。教材和教学方法除了主要的数理化以为,课程的原则还包括贴近生活,务求实用。为孩子们开设园艺、电脑、缝纫、烹饪、木工、机械、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孩子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谋生,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生活,怎么去谋生的一般知识,也从中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对千行百业的兴趣。不知美国怎样?
作者:費思 留言时间:2010-04-09 23:48:52
谢谢对美国中小学教育较详实的介绍,受益颇多!祝周末愉快!
作者:在水一方 留言时间:2010-04-10 00:17:55
多思 十年前要是读到这样的文章就好了,写的很详细,又清晰,对刚到美国或加拿大的中国人应该有帮助。其实,只有一个新人对新的环境才有最新鲜的感受,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很多事已经会认为是当然的事,感觉不到细微的不同。多思想事写文章都很细,保留文章也很细,如果是我的话,十年前的东西可能早没了。在这里也祝你哥哥治好病,早日康复。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07:43:58
北村、蛮夷,谢谢来访,也谢谢你们对我二哥的关心与祝福。我们都是老交情了,在我的博客“客厅”不必客气,请慢用。周末快乐!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07:50:15
费思,你好!你可是本博客的新客人,欢迎来访。周末快乐!
作者:刘以栋 留言时间:2010-04-10 08:00:00
多思:
谢谢你写了这么好的综合文章。
美国教育对好学生好,对差学生糟。
美国老师提升跟教学质量脱节,是论资排辈,不利教学质量提高。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08:00:31
夏子,你好!昭君说我“太谦虚”,其实我对美国教育的了解确实很肤浅。比如,你询问美国小学教育的那些问题我就一个也答不上了。原因在于女儿来美国就直接进入中学,导致美国小学教育是我的一个“盲点”。
看了你介绍的日本小学教育,我觉得很有意思。正如你所描绘的,日本的小学教育好像是通过“玩”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然后“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谋生,让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生活...”春阳的留言也曾写到保持孩子们的天性,珍惜孩子们的童心等重要话题。
你的女儿们在日本完成了小学、中学与大学教育,想必你对日本的学校教育体会很深。孩子的教育是华裔家长心目之中的重中之重。假如等你股票赚够了,有空也介绍介绍日本的学校教育,一定很受欢迎噢!周末快乐!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08:13:09
以栋,你可是本博客的贵客和稀客噢!谢谢来访和留言!我常去你博客转悠,非常欣赏也非常喜欢你的好多博文。不仅从中获得好多知识与信息,更重要的是,你所有的博文几乎都表现出一种宽容、豁达、平和的心态,让我受益匪浅。
关于美国教师提升的情况,我毫无所知。记得当初我读教育学研究生时,班里的所有学生(除我之外)全是在职教师,或许他们来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也就是为了得到学位而获得提升吧?
你说“美国教育对好学生好,对差学生糟”真是一语中的。美国的学校教育的“宽松”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留出很多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自生自灭”。所以,华裔家长不应过多指望与依靠学校教学,而要利用美国学校上课时间短、课外作业少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朝适合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周末快乐!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08:22:18
在水,谢谢你对我二哥的祝福。你说的非常正确---“只有一个新人对新的环境才有最新鲜的感受,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很多事已经会认为是当然的事,感觉不到细微的不同”。
前几天阅读你的博文《现在的美国人都不去读博士吗?》。看到昭君留言写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让我想起另外一个话题。何止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些孩子根本就不想去罗马,他们想去的地方或许是柏林、伦敦或雅典。所以说,你对儿子的选择保持一种平和、理解与宽容的态度是非常英明的啊!周末快乐!
作者:海伦 留言时间:2010-04-10 09:54:49
多思:
精彩博文。为你有那么聪明的下一代而高兴。周末快乐!
作者:谷语草鸣 留言时间:2010-04-10 11:59:06
多思:毕竟是曾在“美国三流大学”的教育学院读过几天研究生,就足以做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了。可见美国是培养天才的摇篮。这次读你的文章还知道你是注重家庭的人。向你母亲问好,也祝你的兄长能够站胜癌症。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12:15:20
海伦,有日子没在网上见到你了,但愿你心想事成,如愿以偿!周末快乐!
谷语草鸣,不瞒你说,即便在“美国三流大学”的教育学院拿个学位,我也不敢在美国做老师---我的英文水平实在多臭。你LG是教授,他对美国的学校教育才是真正的内行与专家呢!对不起,你大概没有读过我的《开博于母亲的提示》一文,我母亲已在04年因患肺癌而去世了。谢谢你对我兄长的祝福!周末快乐!
作者:谷语草鸣 留言时间:2010-04-10 15:13:50
多思:对不起,恕我晚看了你的《开博于母亲的提示》博文。向你的明慧的母亲致敬!以后回去看她,可敬上你的精彩文章。她一定会因你而骄傲的。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15:44:49
谷语草鸣,不必介意。网上文章那么多,哪能没有遗漏?正如我在《开博于母亲的提示》一文里所说,母亲临终遗言之一就是建议我将当初写给她看的文章面向更多的读者。她认为或许其他读者也可以从那些文字里获得启迪。现如今我的博文获得那么多读者,获得那么多网友的热情留言,相信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非常欣慰。感谢你的再次来访!也向你从事教育工作的先生问好!周末快乐!
作者:转悠 留言时间:2010-04-10 16:05:42
多思:昨天就看到你的文章,可没有时间仔细读。今天坐下来仔细研究,写的是深入浅出,面面俱到,你文中列举的那些例子对我很有启发,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孩子不轻言放弃!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0 16:19:32
转悠,刚刚从你的客厅“转悠”回来,看到你儿子女儿的精彩表演,又看到他们在厨房帮厨,真的好羡慕你啊!昭君说得很对“条条大路通罗马”,美国的机会真的很多,你的孩子年龄还小,可塑性很大很大,只要他们不轻言放弃,将来准保比你更会“转悠”。呵呵!
作者:yolande 留言时间:2010-04-11 06:35:20
谢了!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1 08:34:07
yolande,欢迎新客光临。只是依然无法解答你的谜语,估计正确答案只有老虎伍兹自己知道。这几天正在观赏高尔夫名人赛,看到在场观众对于老虎伍兹的重返球坛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宽容,深感欣慰。周末快乐!
作者:栀子花开 留言时间:2010-04-14 00:05:35
多思,
总结得丰富全面,分析得深入浅出,对家有孩子的朋友一定都很有帮助。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4 09:02:08
栀子花开,谢谢鼓励!网络是信息平台,博客则是博主提供个人信息的平台。假如读者能从我的博文里获得有用的信息,我自然十分欣慰。我也深深感谢你在博客提供的信息。最近你撰写系列文章并详尽解答了网友的留言。从中我获得了许多关于Cruise的旅游知识与注意事项。感谢你的分享!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10-04-15 11:35:25
不错的思考。
美国中小学为学生提供价廉物美的午餐,穷孩子还可免费,令人感动。
至于上学时间长,与居住分散关系很大。那时我女儿5岁就6点起床,坐将近一小时校车才到学校。我自己送她去,10分钟内搞定。。。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15 15:12:40
山哥,谢谢留言。我已拜读了这几天你发布的博文,只是对于你探讨的话题实在没有深入思考,所以不敢插嘴。美国校区的分布确实很机械。有时候,明明住家附近就有学校,只因居住地段划入另一学区,还得去较远的学校上学。你女儿好辛苦啊!
2010年7月8日星期四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