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日星期二

社会学对我的影响 椰子


社会学(sociology)对我的影响是什么?这是一个近年来我在心里越来越频繁地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原因不外是两个,一个是我很多时间是教社会学基础课,这个学科所问的问题大都直指人们内心深处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对一些热门社会议题五花八门的反应令我看到在一个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度,个体思想的多元性,这令我很自然地会和我上大学的时候对比,问我们那时候能否有这样的多元性,或者疑惑今天中国大学里的社会学课堂会否鼓励我们那时候并不鼓励的多元性。

另一个原因是和我的家人讨论问题,熟人朋友聚会,谈论一些事情的时候,我感觉到我和许多人在对特定问题的看法上是不太一样的,什么问题呢?比如对同性恋的看法,对婚姻平等(同性恋婚姻应否合法化)的倾向性,对美国社会有没有种族歧视的看法。我注意到我们很多人对黑人、西班牙裔的印象,很多不过是重复主流社会固有的简单化印象。我猜测,因为大多数从国内来美国读书后留在这里生活的人,读的是研究院,而且多数是技术性学科,所以他们不需要上社会学的课程,所以对这些事情的看法都不是上社会学课程后而有的,而是自发的原生态的个人角度的。我相信,如果一个人去上一些社会学的基础课,那么他们对一些棘手的、没有简单答案的社会问题的看法是会受到挑战的,而且至少会对自己自发状态的想法在心里有些辩论的。

还有,要说社会学对一个人的影响还要看一个人受到的是怎样的社会学的教育了。中国大陆和美国的社会学教法就是很不同的,教出来的社会学学生也必然是不同的。

多年以后我才认识到,社会学的确是一个很特殊的学科,其特殊性在于它有一种批判精神,它喜欢问权力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学问人们习惯于照单全收的知识是怎么来的,这是知识的知识学了。很多学科是为了传授予人一种技能,或说得直白一些,是要传授知识以便将来直接去解决技术问题,而不是去问社会的现状(如财富、权力怎样配置)是怎样形成,社会的系统对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可以说这些传授技术的学科不会强迫人们走出很有限的生活圈子、跳出习惯性思维,去意识到个人之上还有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才是我们赖以呼吸的空气和立足的土地,我们不过是一棵植物,空气和土地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心理健康。

在一个不用社会学视角的空间里,个人想的总是怎样做才能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个人能责怪自己的也是自己还不够努力,人与人之间能互相指责的也是他人的懒惰或不够努力。尤其在美国,个人主义是这个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追求自己的梦想,从底层也可以攀到最高,只要你努力,并且要非常努力----这就是美国梦,这几乎是来到美国的每一个新移民和祖祖辈辈都在美国的美国人信奉的“圣经”,很少有人会去怀疑它。但是社会学却会去怀疑它,社会学里的冲突理论角度会让人们看到,能否攀到最高不仅只是个人动力和个人是不是非常努力这样个人层次的问题,而是要看社会结构的设计会让哪些人比较容易实现美国梦,而哪些人被长期排斥在梦想之外。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群体的美国梦延迟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实现。可以说如果每个人只要很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即机会平等,被平等地对待,那么这个社会就达到了公平、平等。但是至少目前,这仍然是许多人的一个梦。

这些思考是社会学带给我的。这种思考得益于一个概念:意识形态(ideology)。意识形态是对现状进行合理化的一种信念或信仰。如果现状明显是不合理的,而却有一套说法(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在媒体里经常看到听到的)在说这种现状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可以肯定,意识形态在工作。这种情形很多,白人至上种族主义思想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今天的社会不会让这种思想再像50年前一样肆无忌惮地大行其道了,但是更微妙而隐蔽的现代种族主义思想却悄然登场,所以才会造成今天仍然有许多制度性歧视的存在,而这种制度性的歧视的直接后果就是各种族之间还没有接近竞争条件上的平等,虽然在法律条文上的平等已经达到。而制度性歧视仅用肉眼是不容易看到的,这里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有人说今天的美国已经有黑人总统了怎么还有制度性歧视?要说明这种观点的幼稚需要篇幅,也不是我在这篇文章想展开的。只能说这个观点是把一个复杂事情看得太简单了的例子,而持有这种太简单的观点的人估计还不在少数。改变制度性歧视需要人们的集体意识。如果集体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事实上促进这种现状的持续而不自知。

性别不平等在一百年前也是很合理合法的,女性没有选举权被认为是天经地义,这种什么什么是“天经地义的”往往就是意识形态的表述方式。今天的性别意识形态是什么?女人要瘦削才美,瘦得像广告里的模特一样才美,还要表现出顺服于男性的样子,才美;女的当不了领导,当不了总统,因为女的就是要差些。----这些就是今天的性别意识形态的例子。

当我意识到社会学的主体精神,即大多数社会学家体现出来的东西,是一种怀疑的精神,是一种对极端的特权持批判性态度,同时也自然而然会对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多一份关注----的时候,我对自己在中国受到的社会学教育也就不能不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了。我认为我们在八十年代末期受到的社会学专业训练,只注重研究方法而不敢去触及社会学的精髓:批判性视角看社会,或者说以当时的历史条件确实无法具备介绍批判性视角的能力。我们当时的老师都是从别的系抽调来,原来也不是受社会学训练出身的。这与当时很多人认为社会学还要专业训练吗,只要会讲哲学、政治经济学就能教社会学了这种庸俗化社会学的思想是互相合拍的。许多老师在教了我们以后就出国留学,到国外学习社会学去了。

我们的本科训练先天不足,而整个中国社会对于接纳带着尖锐的思想锋芒的社会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也是先天不足。几千年的历史使很多人对于权力阶层充满服从意识,而且作为平民大都想做(混)个一官半职,既有实惠又脸上有光。即使对高高在上的权势阶层不满也只在家里发发牢骚,出了门还是该怎么经营做官的关系网就怎么经营,逆来顺受者多。社会学鼓励的怀疑精神在大学课堂、在民间都是缺少的,有一点也要被压抑下去。我们那时候所受的社会学教育,不是预备我们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学到的方法主要被用作为政府部门做民意调查的工具。与此同时,整个中国社会都迅速向钱看齐,80年代还是一个思想相对自由、新鲜言论层出不穷的时代,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基本上是满足于追求经济指标增长而顾不上社会公平状况日渐恶劣了。

而社会学的批判性视角,实质会使当权的人或1%那个层次的富人非常尴尬或不快,在不排除有一些希望维持现状而造成事实上是迎合当权者的社会学家,也有一些只想采集数据,对社会基本就是进行统计性归纳而不触及社会深层次问题的社会学家的前提下,我看到大多数社会学家面对权力过度集中的局面,面对贫富极度分化的局面,都会问让当权者汗颜的问题。美国许多著名社会学家是代表社会的良心,为平民、为底层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样的学科能不特殊吗?从事这样的学科的人身上是有“火”的,这可以从美国一些社会运动的领导人,一些成立帮助穷人、移民或难民的非营利组织的发起人,就是有社会学学位或受过社会学课程训练的而得到佐证。我这学期和一位已经教社会学27年的老师一起合教一门课,她上课时对“美国梦就是美国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到位的分析,比我更直截了当,这令我受到教益。在一次与学生的讨论课上,这位对奥巴马政府寄予了希望的社会学老师说过的一番话令我印象很深,她说:

“美国总统总是有经济顾问,那些经济顾问认为他们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但是我认为他们还不懂。要懂得美国,得有社会学的角度,得懂得美国的方方面面。经济不是唯一的引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如果总统自己能有社会学学位会更好,那样他们会知道怎么解决问题。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我怀疑。因为只有当你懂得问题出在哪里,你才真的知道可以怎么解决问题。”

我觉得这番话也完全适用于中国,中国的领导人改革后也一向倚重于经济学学者的智囊意见,但是没有社会学的角度。其实中国的许多问题即使是经济为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内在还是由于资源、机会的不平等分配导致,即深层次而言这是社会学的问题。

社会学还是一个极其不受尊重的学科。很多人觉得用社会学方法做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不过是自己早就知道的常识,所以认为靠想象就可以猜到结果。社会学说出来的话不像有些学科如国际政治学、经济学那么高深莫测,那些学科的报告会把人听得一头雾水,而社会学说的好像不过是平常人的生活琐事,是街谈巷议似的东西,于是不少人以为只要买几本书在家看看就一样可以掌握社会学的真谛了。但是社会学的批判性思维不是一时一日之功,这种批判性思维也有赖于一颗不那么功利、势利的心。甚至就是从事社会学研究或教学多年,如果你没有有意识地去思考一些棘手的问题,而是绕着走,挑安全的东西来弄,那你仍然可以是一个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名义上的社会学家”。

社会学是尊重现实的,要求的是真实,要避免方法上人为制造的偏差而导致研究结论的无效或扭曲。注重方法论的社会学者本身会特别珍惜、看重来自一个群体或组织各个角落的声音。我记得我的硕士指导老师在评价她在大陆做工人研究的经历时说过,

“我做过田野研究后才知道研究是一件多么花费时间、精力、要很用心去想去分析的事情。所以我尊重每一个花时间去做的研究。而且我也发现很多人对做社会学研究没有什么尊重,包括从事社会学的人或是企业里的管理干部。他们以为只要给你几个工人去访问,你就可以回家写论文了,他们也不愿给你你想要的研究对象,而只是派那些平时听话的工人来给你做访问。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学,也不尊重做社会学的人。”

我的导师为了做博士论文,出身于富人家庭的她在深圳和香港两个玩具工厂的流水线工作了一年的时间。很多年前,从英国留学回国的费孝通为了研究瑶族人的文化,深入广西瑶族山区,他年轻的新婚妻子也落入捕捉动物的陷阱而死去。社会学研究是很艰苦或危险的,那么在课堂里讲课应该轻松了吧,但是我和我的有种族主义思想的学生的交锋,就像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经历了才知道其滋味。这些又何尝不是一场真实的田野研究呢。

在想去学点东西的心情下,我去香港的一所大学上研究院去了。那时候去香港读书要办理复杂的留学手续,香港是一个神奇、充满魅力、中西文化融合得极其自然的地方,也是把我悄悄地改变了的地方。虽和深圳只是一河之隔,可是的确是两个世界,因为那里的政治制度与大陆不同,而那里的大学教给我们的社会学,与中国大陆的截然不同,老师都是美英法等国家很好的学校回来的博士,采取的是美国、英国的教学路径,我们的指定阅读全部是英文。而且这些材料中很多是美、英学者对中国社会经济、改革的批判性的分析,一个颠覆性的概念、理论世界被放到眼前,我感到思维受到极大的冲击。

在那里的六年,改变了我对中国社会模模糊糊的认识,可以说对中国大陆的很多做法感到不满,变得很有批评性,就是因为那里的教育的直接后果。对来势汹涌的大陆商业化、消费主义的反感和困惑,使我冥冥之中走了一条和很多当时一起读学位的同学完全不一样的路,他们拿学位后回到了自己的单位或调到更好的大学,相继担当了学术或行政重任。而我来到了美国,来到了就是本土博士都不容易找到自己理想工作、竞争性极强的美国。

诚实地说,在香港的六年,使我对中国开始有了一点批判性思维,但另一面对美国却是一边倒的崇拜。以为美国就代表了公平、正义,最先进的国家,最好的理念。殊不知正是由于要教社会学,而接触了大量美国本土学者对自己这个社会的分析,加上本来已经有意识被训练的看问题的视角,我看到了由社会学家们所揭示的一言难尽的美国。人生是一个过程,能够一点点思考和认识一个在许多方面都是世界第一的社会,无论怎样都是一种提升。

我认为美国在学术自由方面,由于大学和政府没有中国那种依附关系,所以大学是有学术自由的,这是最可贵的地方。教学也有自由,什么议题都可以讨论,不能回避。即使人们知道一些东西很敏感,可是不会因为敏感就得绕道而行。我喜欢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既有幼稚的声音,也必然有老练的声音。从学生身上我总是学到很多,我感谢他们,就是那些让我感觉“头破血流”(心里的感受)的学生,我也感谢他们,因为没有碰壁就没有成长。

有所感触的东西才能写点什么,我这个博客贴过许多分享我上课经历的文章,有受挫的经历,有学生的真知灼见,我也介绍了一些美国媒体对敏感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我欣赏美国媒体对棘手议题迎面而上的做法,这不仅是勇气,还要有智慧。

社会学身上是有“火”的,这种“火”,正是它可贵的地方。认识到这种“火”,认识到这种“火”对社会的影响,是目前我的一点思考。


2013年4月1 日



评论(17) 引用 浏览(1720)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stinger 留言时间:2013-04-02 02:27:31
首先谢谢介绍。
不过我还是不清楚社会学于政治学的区别。或者说交集和分歧的界定。你只是说它重要,没有指出它的局限,这是思维方法的问题吗?显摆于否,是主观意见还是客观事实,是作者能决定的吗?

外行的看法
作者:谷语草鸣 留言时间:2013-04-02 05:44:36
谢谢分享!
作者:星辰的翅膀 留言时间:2013-04-02 07:04:18
谢谢介绍。有一段时间也是试着读读关于社会学的教材,知道马克思与韦伯是四个社会学奠基人中的两个,呵呵。

社会学显然是一个关于群体行为的人文学科。我想,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一样是分层次的。在自然学科中,物理学与数学被认为是奠基性的学科,其他学科或多或少被认为是可以演绎出来的。当然,这种还原论的哲学思维日益受到质疑。我也反对这种说法,但的确物理学与数学对于工程性学科来说是基础性的。

相应的,哲学可以被看成人文学科的物理学,而宗教是人文学科的数学,它们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任何一个人文学科再怎么标榜自己的客观性,背后都有哲学和宗教的影子,都离不开“意识形态”。宗教与哲学构成了“意识形态”。因此,在我看来,社会学是应用性的人文学科犹如工程学科,其背后是人类学、心理学,而更背后的支撑是哲学和宗教。

好的工程技术需要物理学和数学的支撑,同样的,任何一个社会学理论背后都有意识形态的支持。那些号称客观的学说是欺骗人的。你要是对他们的理论假设进行严格剖析,就会发现他们的假设存在极大的漏洞。这些理论虽然表面上很人道主义、很人本主义,其实是在贬低人的尊严和价值,比如马克思主义。

最后谈谈对美国的认识。很多人把美国美化到天堂的地步,结果到了美国发现美国也不是处处美好。结果他们180度地大转弯,说美国和中国一样。这种“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观点,在我看来是过于粗糙的模型,呵呵。一对恩爱夫妻也会吵架甚至打架,而一对同床异梦的夫妻也时不时吵架打架。有些人就得出结论:所有夫妻都是一样的。一个考试得了59分的学生,对一个考了95分的学生说“我们的分数都是有限的,因此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不失为一种调侃,但绝不代表一种社会学研究的视角。

这个世界没有天堂。我发现那些最反对美国的恰恰用天堂的标准来衡量美国。他们对美国寄予了过大的期望,但现实让他们失望了,因此由爱转恨用“哪里都一样”来为中国的负面现象辩护。我想,他们看世界的眼镜分辨率有点太低了,呵呵。不好意思,写的长了,抱歉。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时间:2013-04-02 07:14:59
“我们的本科训练先天不足,而整个中国社会对于接纳带着尖锐的思想锋芒的社会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也是先天不足。几千年的历史使很多人对于权力阶层充满服从意识,而且作为平民大都想做(混)个一官半职,既有实惠又脸上有光。即使对高高在上的权势阶层不满也只在家里发发牢骚,出了门还是该怎么经营做官的关系网就怎么经营,逆来顺受者多。”
椰子一针见血,说出了中国缺乏批判性挑战性思维的现实,这思维能力是人人可以具备的,但需要宽松和活跃的社会环境。
“社会学鼓励的怀疑精神在大学课堂、在民间都是缺少的。我们那时候所受的社会学教育,不是预备我们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学到的方法主要被用作为政府部门做民意调查的工具。与此同时,整个中国社会都迅速向钱看齐,80年代还是一个思想相对自由、新鲜言论层出不穷的时代,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基本上是满足于追求经济指标增长而顾不上社会公平状况日渐恶劣了。”
80年代中国曾经出现过思考的潮流,但很快淹没在滚滚的商潮大海中,其实现在中国已经发现80年代丢掉的很多东西,开始对金钱至上进行反思,这也许能够称为对社会的批判性思维的开始吧,但只怕这反思被政治误导,没能建立在理性实践的社会学根基上。

同意椰子,中国需要的是社会学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而不是政治口号和实质为愚弄百姓,争权夺利的革命。
作者:chicoo 留言时间:2013-04-02 08:44:23
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似乎从属于社会学(Social Science),研究人类社会中的国家,政府,政策等。亚里士多德把它定义为国家的研究。它广泛涉及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分析,等等

在美国常常不务正业,听过一些社会学,政治学,甚至历史系的一些课目;读椰子此博文,深有同感;譬如,蚍蜉之暮从椰子此博文中摘录出的这一段:我们的本科训练先天不足,......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3-04-02 09:14:37
椰子:

我最近在看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在美国状况的书。有人认为在美国的思潮中非理性占了上风,而基于事实和逻辑的“专家意见”没有发声的机会。这是美国的悲哀,也是很多错误的社会政策的根源。但也有人认为“知识界”精英意识太浓,不仅脱离大众而且脱离现实,搞出的学问只能在自己圈子里欣赏。因此他们认为回归“常识”,藐视“专家”是正确的做法。

我现在刚开始涉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但我觉得这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民主制度的基础:如何培养和支持一个informed mass。

你的分享点出了社会学家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与联系,对我的学习是个很有价值的参考。我会在读完几本书后再来重读这篇文章。先谢谢了!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3-04-02 09:19:49
你说的“批判性精神”我觉得非常重要。而且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收集证据之前没有预设结论。可惜的是,我看过的一些(当然是大众化的)社会学书籍都不是这样。至少我的感觉上,他们是有了预设结论然后去选取支持这个结论的证据。要知道社会是如此复杂多样,任何结论都能找到需要的证据,也都能找到反面的证据。所以我窃以为,这类的研究更像“宣传”而不是“科学”。

当然这很可能是我的见识狭窄造成的。只是说出来供你参考,以了解外行对贵学科的一种看法吧,哈哈。
作者:比较政策 留言时间:2013-04-02 10:28:16
原来椰子是社会学学者。真难得。
美国的社会学(我在UW-Madison时也听过社会学课)离开权力、金钱,所以不为社会重视,中国和日本的社会学与权力、金钱结合较深,没有多大意义。我自从得到社会学学位的时刻,就被中日两大当局赶出教育、研究机构,二十多年了,很想把我的日本阶级/阶层移动调查的博士论文翻译成中文。可惜一直在流亡状态,没有安顿下来。我只是偶尔还回望一下日本的社会学:
http://cpri.tripod.com/cpr2003/sociology.pdf
当然,也不能责怪外部,而应该检讨社会学本身的不足。例如,全球化应该是社会学的专长,却没有得到应该的注意。社会学者应该告诉人们:地球不是平的。这也是我近年来专注全球化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之一,请参考我2013年3月31日刚改版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企业社会责任》http://cpri.tripod.com/cpr2010/ipe.pdf
多交流。
作者:起码货美国工科教授 留言时间:2013-04-02 11:00:56
社会学还是一个极其不受尊重的学科。----- 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和社会学的一些课题有关。
作者:起码货美国工科教授 留言时间:2013-04-02 11:09:14
其实任何学科都有一些无聊的课题,例如,有人说每周可以吃十四个鸡蛋,有人说只可以吃四个,都是医学研究,你听谁的?不过社会学里无聊的课题比较多一些而已。
作者:qhr 留言时间:2013-04-02 11:11:00
读到椰子的这篇文章,感到非常稀奇。想大略谈三点:

1)怀疑和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是一切科学探索的源头。我想也应该是人文学科的必备前提(人文学科,诸如哲学,历史,经济学,社会学。。。不属科学范畴)。所以可以说是一切学术的基本精神。这一点在三十年前拨乱反正时期,就已经被国内的知识界先驱提出了。针对于把‘科学’定义为‘真理’的老观念 (历史上中国人讲‘述而不作’。共党更是高举马列之类科学和真理的大旗)说,不对,科学精神不是坚持真理,不是守成,而是怀疑精神,否定旧假定,探索新的理论,开拓新的领域。不但科学和数学如此,在技术和应用领域也如是,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创新精神。

2) 社会学在人文学科中有其特殊性,也有一般性。人大的周孝正形象的比喻说:今天的事由新闻学管,昨天的事是社会学,前天的事是历史,大前天以前的事是考古。因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贴近现实,以此具有‘危险性’。在专制体制下,它常被当权者不容;在自由环境下,他会因利益,或意识形态干扰。

3)说社会学研究的一般性,就是它与一切学术研究一样,必须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远离价值取向,尤其是道德评价。学术研究的是‘真’的问题,与‘善’无缘。学术的判断最大到‘真实’和‘有效’而止。而善的判断,与学术无关,是由当事人的地位(或称立场),信仰,以及人生感悟所决定的。比如费孝通教授的农村调查,如实的记录了40年代的中国农村的状态,在50年代后中国农村翻天覆地变化后,为后人留下一部真实的记录,如此足矣。又比如对于美国族群的研究,从历史到现状的调查,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与总体社会的关联,我以为是社会学的内容,至于是否歧视,他们是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应该是由社会学调查结果以后引申的问题。这属于见仁见智,会有各种不同的观点,那就与学科研究的‘真’与‘伪’无关。一个好的社会学研究,力求的是真实和全面,而不是政治正确,或充满人文关怀。社会学家也是社会的人,政治正确,人文关怀应该是他/她走出课堂,以社会人身份去做的事。

作为一门课堂里的学科,宽容怀疑和挑战,远离道德评价,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学术精神。
作者:起码货美国工科教授 留言时间:2013-04-02 11:20:55
比较各个国家的阶级/阶层移动的调查可以讲是个大课题。你先要定义穷人和富人吧?上次欧阳峰提到了美国最穷人的定义。个人资产能不能有负数?如何计算一个城市人口的平均资产?这些东西都是“活”的(有点象中医理论)。
作者:307房主 留言时间:2013-04-02 11:27:45
喜欢椰子的文章,学习了,谢谢!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3-04-02 11:56:12
qhr提出“一个好的社会学研究,力求的是真实和全面,而不是政治正确,或充满人文关怀。”我既同意又不同意。

同意的是,有时候“人文关怀”会误导我们的视线,妨碍我们追踪事实的真相。例如,最近有人研究指出,这几十年来美国收入差距的增加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主要是金融产业比重增加),而不是微观经济(如一个公司内工资差别的增加)。我不知道他说得对不对,但可以想象,这肯定政治不正确。因为要制定社会政策帮助穷人的话,最好把收入差距之增大的原因归结到社会不公(富人强取豪夺)上去。

不同意的是:有些社会学问题没有“人文关怀”还真没法研究。例如,关于美国working poor问题,有位学者花了几年时间在Walmart等地方打工,亲身感受底层工人的生活状况。她写出的东西,提供了光是统计数字所不能反映的,真真实实的“人”的状况。这种类型的研究,是“超脱”的研究者不可能做出来的。

所以到底该怎样呢?我还真说不出呢。
作者:叶影 留言时间:2013-04-02 13:24:41
以前社会学于我就是一个生僻的词汇,认识了椰子以后,这个词汇变得生动起来,它被赋予了很多与生活相关联的内容,尽管我自己因为不懂什么社会学的理论,遇事还是会从“自发的原生态的个人角度”看问题。

读椰子的文章,体会社会学带给她的影响,常常让我感慨。别人不愿碰触地问题,她会碰触。这或许就是她说的“社会学身上是有“火”的,这种“火”,正是它可贵的地方。”,我想她的碰触、思考,她的不怕引火烧身,该是来源于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很多社会问题,我也会想一想,但往往会得过且过,而椰子不会。这或许是有没有受过社会学训练的人的区别。

顶椰子引人深思的好文章!
作者:伊萍 留言时间:2013-04-02 13:42:23
谢谢椰子的介绍。椰子是万维上不多的文科生,我一向来认为中国教育的落后,落后在文科,美国教育的成功(培养精英很成功),成功在文科。不过说实话,我过去对椰子是很失望的,心想好不容易有个中国长大在美国做文科工作的人,希望能给些启发,但却是个美国的极左分子(too liberal,too extreme)。不过,今天说了些比过去公道的真心话。另外,在美国当老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国学生是很难管的,椰子能在美国做老师,教文科,值得敬佩鼓励。至于美国学生的敌意是不是种族主义,以我看,有时候是,有时候未必。

很同意星辰的评论。我不会过于迷信社会学的某种理论,西方很多理论也未必就是真理,只是一家之言。懂人性,有良知,有人生常识,有情商,以我看第一重要。不过,您说的中国需要走出仅仅是从经济来看问题的狭隘视角,更多地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发展道路,我再同意不过了。
作者:别煮啦 留言时间:2013-04-02 13:57:14
谢谢椰子的诚恳真挚的好文。只有真的,善的,才可能是美的。只有追求美的,才是人。

你是在用头脑思考,用眼睛看,而由于种种原因,我所得到的是彻心,彻骨,甚至可能是彻脑血管的感受,不知怎的掉到了党缝里,角度诡异而真实,而且是不得不说。所有美好温馨的回忆都停留在出来前。

只能说眼前这个社会钻功了得,比欧阳峰的蛇还厉害。管中窥见根根狼牙,由小及大,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