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9日星期二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教育自己 2010-03-09 09:47:58



现在中国国内, 孩子的学习是许多家庭的生活重心, 父母介入了孩子学习的所有环节。但到了北美后, 新移民家长普遍感到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一方面是工作和生存压 力大,作父母的自顾不暇。另一方面对北美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不熟悉,想辅导也无从下 手。再加上孩子的英语水平很快超过了自己,在很多学科上孩子知道得比自己还多,在孩子面前有自惭形秽的感觉。移民后环境的改变使得中国国内父母们习惯的居高临下的教育模式不再有效。在这种新的环境下,父母在孩子教育中角色依然重要,但父母的角色应该同时是孩子的老师,同学和学生。

父母作用首先是身教, 其次才是言传。身教包括事业, 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移民对孩子和父母都是一种挑战。移民后成年人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调整适应过程,这个过程中各种失望和挫败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牢记, 自己的孩子也同样正在经历对全新环境的痛苦的调整适应。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父母的情绪和人生态度在这时候对孩子有很大影响。父母如果坚韧不拔,积极向上, 孩子也会受到正面的影响。如果父母怨天尤人, 孩子对新环境就会有畏惧感,就会适应得慢。父母打工的感受, 在孩子面前应多报喜,少报忧。有了进展不妨更强调些,让孩子为父母而自豪, 让孩子觉得北美充满机会, 只要努力就有好的前途。在新移民家庭常常能听到父母对孩子说"我们都是为了你才移民北美的. 我们这一辈子算完了,只有靠你了。" 这种讲法的负面作用, 一是让孩子看不起父母, 进一步对父母的教诲置若罔闻,并找到了自己消极的榜样。父母不管是做技术工作还是蓝领工作, 一定要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积极向上的努力。

移民时间长一些,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父母, 最易懒惰下来。这本来是人之常情,但还是应记住, 自己的行为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孩子。你如果下班回来从不读书, 整晚守着电视, 却训斥孩子不好学习;或者自己在工作上不思上进, 沾沾自喜于既得利益, 却埋怨孩子在班上甘居中游。这些做法都很难让子女真正信服。 还有一些受过很好教育的父母, 自己在事业上安于现状, 把全部心血都花在子女身上, 一心望子成龙。这种不明智的做法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即使孩子将来成功了, 对父母也只有感激, 没有敬佩。每一代人都应首先为自己活着。自己在工作上的努力在无形中会为孩子树立了榜样。要让孩子以父母为荣。

身教还包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中国在长期的专制统治下,形成了老百姓明哲保身,不关心公众事务的传统。这种意识如果传染给下一代,则我们的下一代将不能真正成为这个国家的负责的公民,不能产生能代表自己族群利益的政治家, 在民主社会中永远作为”沉默的多数“而存在。第一代新移民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等隔阂,很难在社会事务中脱颖而出。但我们在鼓励子女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自己也应该以身作则,力所能及地参与各种社区活动,比如在孩子所在学校做义工,并且在各级选举中积极参与投票。我相信许多在孩子的学校做过义工的家长都会有亲身体会,自己所做的事情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自豪感。在参加这些社会活动中虚心向孩子求教,能得到孩子更多的敬重。

身教还应该包括做家务。在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有责任分担部分家务。父母对待家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的生活习惯,甚至与孩子将来的家庭幸不幸福可能有关。

强调身教并不是说父母不能在”言传“上对孩子的学业有所帮助。我们虽然英语不如孩子,对北美文化背景的了解远逊于孩子,但我们所受的教育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孩子也是一种可资利用的财富。我们也许在具体的课程学习中帮不了孩子,但在把握学习的大方向上,我们仍然可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我们的跨国背景,使我们的眼界往往比许多加拿大本地长大的人开阔。下面以帮助孩子选择和申请美国大学为例来说明这点。

孩子将来选择什么样的大学,家长的意见可能比老师的意见更有指导作用。虽然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在美国,但没有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加拿大的孩子很难有申请美国大学的意愿。加拿大大学整体水平高,学费便宜,高中生申请加拿大的大学似乎是天经地义。除了少数私立学校有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传统外,大部分公立学校的老师不会主动鼓励学生申请。我相信绝大部分加拿大的优秀学生从来没有去美国读本科的念头。据多伦多现任市长Miller回忆,当时他申请美国大学让学校所有同学都感到奇怪,因为除了他之外没有那位校友这样做。但Miller做了,去了哈佛。我猜测当时他能这样做是因为他是刚从英国到加拿大没几年的新移民, 视野比当地长大的同学开阔。我问过几个今年从加拿大去美国读书的华人学生,大多数人都承认是父母首先有这种想法,自己才意识到的。

其次是帮助孩子制定申请过程的时间表。 在美国的高中阶段, 大家都在准备考SAT, 选修AP课程.老师和学生每天热心谈论的话题就是如何申请大学。资讯满天飞,各种培训班和家教到处都是。但加拿大高中没有这种环境气氛,老师和学生顾问都没有帮助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经验。高中生很忙,家长有责任先行一步,尽量早一些全面了解申请的过程,帮助孩子制定准备工作的计划和申请时间表。对于很多新移民家长,研究大学申请过程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学习过程,从中可以提高英文水平,更多地了解北美的文化背景。不要认为自己的英文水平不行就把全过程推给孩子。 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 北美大学注重孩子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应在申请材料中透露家长参与的痕迹。

新移民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是大有可为的。 教育子女的过程同时也是父母自己的学习过程。 通过积极对子女的言传身教,我们自身也会在适应北美社会的过程中提高了一个档次。


父母教育子女用對方法

文/游福生 圖/小 米

家庭教育在教育層面上佔很重要的地位,如果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再好的學校教育也無法弭補所造成的缺陷,這是有目共睹的現象。而家庭中負責教育角色的父母,更是肩負著重責大任,教育方法若有偏差,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將造成很大的傷害。「問題孩子來自問題家庭」可見家庭對孩子人格的形成,具有左右的力量,身為教育子女的父母,必須謹慎使用教育方法,不要有任何的錯失才好。

孩子人格的成長期是在入學以前,而這段時期孩子大多是生活在家中,由父母來照顧教育,這對孩子是很重要的時期。由於孩子的生理正脆弱地在成長,心理也由幼稚而趨向萌芽階段,人格正緩緩在形成之中,這時正是孩子人格形成最重要的階段。也是家庭教育對孩子最具影響力的時刻,父母必須付出愛心耐心引導孩子,教育孩子,使孩子能健全茁壯。

孩子上學之後,雖然有大半時間在學校,但是也有很長時間過著家庭生活。親子互動溝通,家庭氣氛及生活起居方式,都常常會影響到子女的心理情緒,對於子女的成長也是重要因素。孩子長大之後,其生活圈擴大了,所交往的朋友多了,活動空間也大了,生活經驗及見識也漸漸豐富。此刻孩子有他獨立的見解,身為父母要如何去引導 ? 這是我們要深思的課題。


教育子女,父母可以遵循下列幾個方法來做:

•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依據人類的心理學,任何人人格上的尊嚴,都希望自己受人尊重,小孩也是如此,所以父母對於子女的言語,要溫活而客氣,處處顧及孩子的顏面,不能有歧視侮辱之口氣。既使孩子做錯了事情,也不可以踐踏其人格,宜多教導而不要輕易去處罰才好。

親子之關係,要像朋友一樣,親近而無所不談,彼此是互尊互敬的,不可以侵犯對方的自尊心,保持和諧的氣氛。既使子女說出了所犯的錯誤,也要加以原諒,並做適當的教育,使其教訓成為孩子做人做事的依據。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子女的犯規而浮躁責備,太多的責備,容易導致子女的隱瞞說謊,如此就阻隔了親子的溝通管道。

• 父母要用真誠的愛心去對待孩子--父母要讓子女知道,父母子女是最親近的家人,沒有隱瞞的必要,要無所不談,坦然相見才對。父母要用熱誠的行動,來表達對孩子的愛心和關懷,所以鼓勵的口氣,擁抱的行動,要不斷地出現,讓孩子感到有家的溫暖,家人親情的可貴。

當孩子有任何挫折病痛時,要適時去安慰,鼓勵勇敢去面對,勇於越挫越強,捲土重來接受挑戰。當孩子有成功喜悅時,要同時歡樂,及時給與鼓勵,讓快樂氣氛瀰漫在家人的四周。

• 父母要善用教育技巧來引導孩子--孩子幼小的時候,最需要父母的指導和愛心,父母要根據教育原理去教導,不可偏離這些原理原則。父母要多看看教育類的書刊,吸收其技巧,巧妙運用在孩子的身上,因為這些教育刊物文章,都是專家學者的先見,很值得參考。父母要本著愛心耐心去教導孩子,因為孩子的成長改變,是透過時間緩緩在更新進步的,父母要有耐心去等待,不要心浮氣急才好。

• 父母要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當問題來臨的時候,由於孩子的知識經驗不足,常會有不知所措,甚至做錯的決定,以致失敗!所有知識和經驗都是從生活中不斷累積下來的,多讓孩子去接觸事務,孩子才會知道問題的癥結,累積經驗,這是孩子最直接的學習,一定要給孩子這個機會去學習。

有些父母愛子心切,當孩子遇到困難問題的時候,就立刻伸手去接下來做,代孩子解決問題,也剝奪了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的行為。孩子有太多的問題需要學習,需要體驗,這是父母不能代勞剝奪的學習機會,一定要由孩子親自去接觸才行。父母頂多從旁加以指導方法,最好是只做口語的指導,不要伸手代做,一切由孩子自行去思考,去摸索體驗!

• 父母要深切暸解孩子的需要--孩子內心的需求,必須透過親子的溝通才容易暸解,所以親子溝通一定要暢通。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玩在一起,讀寫在一起,從言行去觀察外,也要跟孩子常常聊天,看看孩子內心需要什麼,這是父母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依據,也是親子彼此心聯心的步驟。

• 親子溝通語氣要溫和,態度卻要堅定--父母對子女的說話要像跟朋友講話一樣,客氣而柔和,只要親子平等相待,說話的口氣就會平和了,不要使用命令的口吻,不要有歧視的心態,出口說話自然就會平心靜氣了。

有時候子女為了逃避痛苦的負擔,會向父母討價還價,減少某些工作量,此刻父母要衡量工作性質,孩子所承受的可能程度,不可遇到有要求就退讓。合理的訴求可以接受,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堅持,不可以有求必應,隨意讓步,以免有得寸進尺的惡習。孩子有遇到困難就屈服的態度時,父母要多加給予鼓勵,強化信心,不要餪弱,父母態度的堅強勇敢,可以暗示孩子,有恆心就會成功的作用。

• 父母要矯正孩子違背社會規範的行為--在孩子的生活裡,我們常看到孩子的行為是社會所不允許的,這些行為都不付合社會的規範和道德,這種行為必須加以矯正,使那不良行為能消失,而讓優良行為能出現。

有些孩子說話常常口不遮攔,不動大腦就亂說話,這些話一出口常會得罪很多人,這種輕言妄語,一定要加以矯正,加以教導,使其以後說話有分寸,有氣質。又有行為很粗俗,行動輕率,任性而浮躁,給人的印象很不好,這也是人際關係上所厭惡的行為,也必須加以指正教導。

• 父母要肯定孩子的正確行為,原諒錯誤的行為-每個孩子都愛聽讚美鼓

勵的話,當孩子言行表現很正確良好時,父母要及時加以讚美,使優良行為不斷地出現,然後慢慢持續引導,形成一種固定性的習慣,如此良好行為就會自然成形了。鼓勵的話語越多越好,如此孩子才會努力去呈現優質的行為啊!

• 父母要禁止孩子粗暴的言行-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要有肢體語言,也不要有低俗的口語。家人彼此對話要親柔感性,充滿著愛心和關懷,舉止言語要斯文才好,不該出口的粗話,一定要禁止矯正才好。

• 父母不要用威脅去強迫孩子學習--學習最好發自內心的需求,那才會長久有效果。如果用強迫性學習,那只是短暫又容易失效,所以平日要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由父母來陪伴閱讀,親子共同欣賞書中的樂趣,緩緩去形成對讀書的興趣,這才是斧底抽薪之計。

教育工作是跟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家庭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是活的教材,父母要善於利用。父母在家跟子女生活在一起,除了深入了解孩子的心性需求外,要多吸收有關教育方面的知識,循著這些教育原理方法去教育子女。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就像挖礦一樣,要有耐心去教導,如此就會給孩子帶來光明的希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