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日星期一

给北京一条出路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1/07/31/1431240.html-掌上文学城程序共享 首都经济圈全解密:给北京一条出路(组图) 《中国经济周刊(微博)》记者 王红茹︱北京、河北报道历经半年,“首都经济圈”终于从一个概念进入到了规划制定阶段。在此之前,“京津冀一体化”始终停滞在“设想”的层面。为改变大都市与贫困县区隔墙而立的现实,“环渤海”、“环首都”各种规划层出,却在推进中遭遇种种困境。从世界城市发展规律上看,伦敦、巴黎,再到东京、首尔,那些世界级的大都市,均以都市圈的形式出现,成为了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无例外,中国的“首都经济圈”今年初也在官方最高规格的规划中惊艳亮相,并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圈中的核心——北京,正积极回应。这个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正在被过度膨胀的人口、拥堵的交通、居高不下的房价所拖累,饱受“大城市病”困扰,北京正迫切需要与周边地区形成一个强力支撑世界级城市发展的空间,从“虹吸”效应逐步转化为“溢出”效应。毗邻的河北一直致力于为北京解忧,无奈,却得不到北京的积极回应,直至“首都经济圈”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并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这一回,河北不再一厢情愿。它辖下的那一片贫困县即将迎来蜕变的机会,确切地说,已经看到了蜕变的迹象。另一个主角天津,在多个“首都经济圈”空间划分研究方案中,均据重要位置。这个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的直辖市,在圈中当然不可或缺。在各方的积极互动下,“首都经济圈”的综合发展已然进入了规划制定的关键期。然而,摆在制定者面前的问题依然如旧: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如何定位各区域的功能?如何打破体制的制约和区域的壁垒?如何均衡各方的利益博弈?如何解决首都北京交通拥堵、人口过多、创新力不足、生态环境不佳等等问题,从而实现向“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腾飞?这一切仍然悬而未决。从北京城区经京津塘高速41公里,开车约40分钟,便是河北省廊坊市。宽阔的大街上,偶见大学城的学生们吃过午饭在树荫下三三两两地散步。渐进市区,车辆和行人陡然多了起来,但道路依然顺畅,街面整洁。看到北京的车牌,路上发小广告的人拼命将广告往车里塞。只要你接下,他们便会热情地招呼你说:我带你去这个楼盘实地看看吧。跟随“小广告”而去,售楼处的火爆委实让人难以置信:售楼处停车场,是壮观的清一色北京车牌,销售楼里,近10批次准业主正在排队等候买房。廊坊东方大学城,这个地方的房价在这一两年内已经以火箭的速度增长到了近万元每平方米,实现了翻番。房价是一个侧面:河北——北京,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因为一个几经预热的概念——“首都经济圈”开始了越来越亲密的接触。今年3月,正式亮相的“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目前我和同事正在做相关工作,已经把打造‘首都经济圈’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首都经济圈怎么建设、怎么规划,正在谋划之中。”在不久前河北廊坊召开的“2011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的发言并不详尽。不过,这已经是他接受记者采访的底线。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发表有关“首都经济圈”的言论。此番表述,让多年来停滞不前的“京津冀一体化”有了新的盼头。的确,首都经济圈的建设需要一个精细的规划,一个建设周期,而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根据《中国经济周刊》多方了解,目前北京、天津、河北都正在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之后将分别提交国家发改委,届时,国家发改委将根据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制定的规划经协商和专家论证之后,制定出首都经济圈的综合发展规划。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这个综合发展规划中,经济发展是首要,除此之外,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空间结构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也会在规划中体现。但规划无论如何制定,都绕不开一个问题:首都经济圈的空间范围如何界定。这是真正的核心,也是争议的焦点所在。“2+7”方案或将落定?“京津冀都市圈”方案夭折的原因在于强调了“平等”,缺乏轴心。三地虽有合作意愿,但各自需求并不契合。无论身处北京还是河北,当你问当地人是否听说过 “首都经济圈”这一概念,没有人会说“不”。但被问的人十有八九是将这个名词跟去年河北省出台的“环首都经济圈”混为一谈了。两者虽只差一字,身份却大相径庭。随着“首都经济圈”写入‘十二五’规划,其规格自然比河北的“环首都经济圈”超出一级。首都圈,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并非一个新名词。历史上,国都周围地区称为京畿,由主管京师的官员管治,承担支援和服务首都的重要职能。自辽代起,北京成为国都,至清代,其首都圈范围越来越大,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北京为中心,半径300~400公里的圈域,圈域内包括保定、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一批重要城市,这些城市以其特定职能(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服务于首都,保证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与文化中心职能的发挥。历史证明,河北毗邻京城的那些城市曾经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北京,毫无疑问是首都经济圈的核心。但因为朝代的更迭,这一段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史也因此戛然而止。相隔近百年之后,一位区域研究学者在一份代表着强烈官方色彩的研究报告中再次系统地提出了首都圈的意义、概念、划分与战略。他名叫杨开忠,是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研究中心主任,他所主持完成的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精品工程项目《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他提出这个概念的背景是:北京要建设成世界级的城市。彼时,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已经从地理上的概念跃升为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各领风骚。然而,以首都为核心的周围城市经济一体化进展却相当缓慢。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但时至今日,这一等待了7年之久的规划一直未能获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十一五”时期提出的“京津冀都市圈”夭折的原因在于强调了三地的“平等地位”,缺乏轴心。京津冀三地虽有合作意愿,但各自需求仍有不同,尤其是北京、天津这两大直辖市之间的关系,协调起来难度很大。由此,“首都经济圈”开始浮出水面。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目前学界有关首都经济圈空间范围的界定主要有“2+5”、“2+7”、“2+8”、“2+11”等多个方案(见“首都圈空间划分的几种方案”)。但哪种更切合实际,仍需要科学的研究论证。李国平,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也是今年北京市首都经济圈规划的起草人之一,多年来致力于首都圈的研究。在他看来,“2+7”方案最具可行性。“2+7” 方案是在综合采用交流强度、断裂点、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分析经济联系强度的计算公式后,由杨开忠领衔完成的《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得出的首都圈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保定市、廊坊市、沧州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张家口市、承德市等9个城市。“2+7” 方案与当年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并不完全一致,该区域范围是“2+8”,比“2+7”多了一个石家庄市。“石家庄和北京并不连接,中间有一个保定市,这样石家庄和北京的联系也就不那么直接紧密了。如果是京津冀都市圈,可以有石家庄,因为它代表了河北;但如果是首都经济圈,应该是以首都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2+7’是比较理想的。”李国平说。给北京一条出路人口和城市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潜力,北京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都市,需要更广阔的腹地。“环首都经济圈”的主角是河北,而“首都经济圈”的主角毋庸置疑是北京。在李国平对“2+7”方案提供的详尽数据分析中,首都圈各城市实力高下立分:2009年,“2+7”的9城市总人口(户籍人口)7012.21万人,总面积16.67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56.97%。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城市有7个,其中张家口、承德均在3.50万平方公里以上,保定约为2万平方公里,北京1.64万平方公里,从面积上,北京位居第四。从人口来看,北京、天津、保定人口过千万,分别为1755万人、1228.16万人、1101.66万人,其余4个城市均介于200万~500万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北京(85.00%)和天津(61.80%)超过全国46.59%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其余城市均位于首都圈的平均水平56.97%之下。从生产总值来看,2009年,首都圈地区生产总值3.05万亿元,人均GDP为4.8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72万亿元,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为5.1:40.7:54.1,为“三、二、一”模式(如下表所示)。9城市中,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居首位,占首都圈总产值的39.81%,其次是天津和唐山,分别为24.64%和12.49%。从人均GDP水平来看,北京人均GDP高达7.05万元,是天津的1.12倍,唐山的1.38倍,保定的4.49倍。人口和城市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潜力,城镇化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此理论框架下,李国平认为,首都圈各城市在人口、城市面积、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差异非常显著,综合而言,9个城市中北京优势最为明显,拥有最大的人口规模和最高的城镇化水平。“毫无疑问,北京是首都经济圈的绝对核心城市,其中心地位十分明显。”李国平说,首都经济圈具有的战略意义之一,就是将首都经济圈打造成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重要支点,这样有利于平衡全国的布局。北京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都市,当然也需要更广阔的腹地。当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时候,这个需要也越来越迫切。“首都也面临着发展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新的视角,从高的基点上研究、规划,最后加以解决。”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在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必然涉及并提出化解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措施。而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均有首都经济圈,如东京大都市圈、伦敦大都市圈、巴黎大都市圈等,这些地方不仅是各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国际经济、金融、商务、文化及信息交流的中心。同时,依托首都经济圈建设促进首都城市国际化进程,并使之成为首都迈向世界城市的重要空间基础。从各国的经验来看,相当部分的首都经济圈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到整个国家的1/3以上。而从京、津、冀三省市目前的总和来看,2009年GDP合计为3.66万亿,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0.9%。同在2009年,“2+7”的GDP总和为3.05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10,同期北京的生产总值为1.2万亿,换而言之,“2+7”方案中的城市的生产总值相当于再造三个新北京。当然,与发展已相对成熟的另外两大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相比,首都经济圈更具特殊性。长三角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是上海,珠三角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是香港,但首都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是首都而非一般意义的大都市。首都是一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比一般大都市具有更加复杂和多样的职能。“也因如此,首都经济圈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处理好经济中心跟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关系,特别是跟政治中心的关系,要确保政治中心功能的有效发挥。”杨开忠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基于首都经济圈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其构建和发展具有更加重大和特殊的意义。天津的“小算盘”三方的表态耐人寻味:河北相当积极,北京较为中立,天津则显得动力不足。首都经济圈的界定范围无论是“2+5”、“2+7”方案,还是“2+8”、“2+11”方案,天津都在列。130公里,这是北京与天津两个直辖市之间的直径距离。这也是世界上两个超大型城市之间最短的距离。然而,两个城市之间心理上的隔阂远远超越了地理上的距离。随着200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要努力把天津市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失落了数十年的天津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身份。而在政治的号召和政策的倾斜下,资源、资金和项目也迅速地向这个新兴的发展高地集中,急速地转化为了GDP。2010年,天津以黑马之势超越了GDP增长八连冠内蒙古,拔得头筹。曾经沉默的天津又重拾了往日的辉煌,恢复了信心,甚至野心。但如今,首都经济圈的出现,无疑会使天津人产生其“北方经济中心”地位或将会被弱化的忧虑。这从今年5月18日召开的“2011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上可见一斑。三方的表态颇耐人寻味:河北表现得相当积极,北京较为中立,天津则显得动力不足。在峰会上,河北首次推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规划展,主动表明了其借力首都经济圈建设,加快发展进一步融入京津冀一体化的愿望。河北省副省长赵勇的态度颇为主动和热情:“要为大局服务、为首都分忧、为河北发展添活力。”北京的表态也颇为明朗。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助理姚飞表示,“希望早日看到京津冀都市圈能发挥像长三角、珠三角一样的作用,以三足鼎立之势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天津市发改委副主任侯一民说:“天津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地区,我们会竭尽全力做好我们的工作,拥护中央的决策。同时我们觉得首都经济圈是空间上的部署,天津滨海新区的开放,作为这个地区的重要引擎,我们把它做好,就是对首都经济圈最大的贡献,也是重大的推动。”天津的表态表面看上去无懈可击,但仔细再回味,似乎也不算什么表态。如果以北京为核心打造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就会与天津现有的华北经济中心的定位相冲突;而如果天津要成为华北经济中心,就意味着北京要把经济功能让出来。但后一种可能性似乎不大。“首都经济圈肯定是以北京为主,天津为辅,天津是首都经济圈的一部分,要配合首都经济圈。”河北省委省政府经济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薛维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基于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天津最主要的注意力并不是争取发展的问题,天津要的是地位,是“中心”。两个经济中心的关系该如何协调?记者采访天津发改委等部门,相关人士对这个问题缄默其口,这使得天津的态度更加扑朔迷离。“实际上,首都经济圈一定是多核、多中心的。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型的城市群也都是多中心的。”杨开忠说。多年以来,北京与天津的关系极其微妙。例如,天津港的特殊地位无可替代,北京进口的车都来自那儿;再例如,京津城际高速铁路,30多分钟的距离,商务往来完全一体化。“首都的对外交往职能,首都的很多物资,包括工业产品的进出口,都要通过天津港,它是一个重要的海上通道。如果天津排除在外,至少在经济功能上是不完全的。” 李国平认为,从职能方面考虑,如果不把天津算在内,并不合理。“‘2+7’是比较理想的方案。”李国平建议,不要因为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影响首都经济圈的完整性。破除区域壁垒要靠中央“京津冀的关系,说到底,不是三方关系,而是中央与京津冀四方的关系。没有中央参与,游戏失去主角,结果就很难预料。”在中国区域经济的成长中,区域壁垒的弊端相当明显。在长三角城市群中,16个城市的市长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协调会;现拥有32个成员市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该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举办一次。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京津冀地区也成立了一个环京经济协作办公室,是环绕北京市的八、九个城市共同组织的机构。这个机构的职能主要是“经济协作和合作”。后由于职能所限,收效甚微,也就不了了之。2004年,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组织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最后达成加强区域合作的“廊坊共识”。然而,由于受制于行政体制,以及包括税收、财政等涉及利益分配的诸多体制性障碍,再加上北京、天津、河北省行政级别相同,很难让谁说服谁,以往达成的共识并没有真正上升到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和谋划,颇受局限。历来,京津冀地区的合作层次主要表现在定期举办的会议和比较小的项目合作上,在薛维君看来,“就是在闲人和闲组织之间干的一件事”。“应该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国务院下属的有关部委以及京津冀三方政府参加。如果由国务院办公厅召集起来,这件事就有点意思了。”薛维君说。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结构,也是导致行政上无法统一规划的原因之一。在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结构中,除了长三角城市群是“一主两副”,以上海为中心,以杭州和南京为城市副中心,三大城市融合发展,而珠三角和京津冀均是“双中心”发展结构,珠三角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京津冀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外围城市环绕发展,这种结构容易造成行政上无法统一规划发展,前者幸好有广东省统一协调,而后者呢?薛维君直言:“体制造成的障碍需要改变体制才能够破解。”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麟认为,“京津冀三地要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一定要打破行政区划僵化的制约,真正做到区域一体化的协作。此外,一定要有一个组织机构,仅靠三地的行政部门各自来做事是比较困难的。”河北省副省长赵勇建议,在国务院层面要形成一个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成立专门办公室,最好设在国家发改委,协调三方政府共同行动;还应由权威机构牵头,组建一个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院,站在宏观和第三方角度研究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问题和规律。“京津冀的关系说到底,不是三方的关系,是中央与京津冀四方的关系,关键是有中央参加。没有中央的参与,这个游戏的主角是缺席的,结果就很难预料。”薛维君说。京津冀一体化大事记发起(1986年—2003年)1986年,在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倡导下,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全面启动和实践(2004年—2009年)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市发改部门在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 “廊坊共识”。2004年6月,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在廊坊举行。会议草拟了《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已从构想、探索进入到全面启动和实践阶段。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唐山市召开“京津冀区域规划工作座谈会”。2008年2月,由天津市发改委倡议和发起,经过京津冀发改委共同协商、酝酿的“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在天津召开。京津冀发改委共同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加速推进(2010年至今)2010年10月,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提出了在规划体系、交通体系、通信体系、信息体系、金融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等6个方面启动与北京的“对接工程”。2011年5月,首届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在河北廊坊召开。首都发展,不能自闭——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范恒山,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从1988年进入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从政已20余年,但并不妨碍他在学术方面的造诣。他和他的同事们,正在起草首都经济圈规划。京津冀作为中国北方经济的龙头区域,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发展相对滞后,整体实力不强,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动。但“首都经济圈”究竟该如何打造?范恒山接受本刊专访,详解“首都经济圈”规划。《中国经济周刊》: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将给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带来哪些影响?范恒山:首都经济圈,无论范围怎么确定,都是京津冀或者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地区发展水平的提升,将有利于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同时,首都经济圈的合理定位,也为其他地区的定位及其与首都经济圈的互动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建设,将有利于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中国经济周刊》:目前确立的规划“首都经济圈”的原则都有哪些?范恒山: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原则。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又要把握世界标准。首都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的集中体现,而首都又是各种资源的集聚地,有传统的积淀和优势,所以首都经济圈的建设不能脱离历史另搞一套;同时,我国首都要努力成为世界城市,就不能自闭,必须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首都的发展有必要按照世界发展的最好城市标准来要求。既要积极化解当前的矛盾,又要着力促进长远的发展。首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人口过多、相应的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不佳等等,不解决这些问题,首都难以起到示范作用。但是,解决这些问题又不能就事论事,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实际上,北京的塞车问题从来不仅仅是一个管理问题、技术问题,这里面涉及到首都的功能分解、首都的合理定位等问题,并不是限号就能解决的。另外,限车和限房也要按市场规则来,需要和首都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分解以及功能适度的转移和分散结合起来。这些其实都是长远问题。既要努力提升发展效率,又要着眼于追求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关系到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富裕和幸福。把效率和公平问题解决好了,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就解决好了,富裕和幸福的问题就解决好了。作为首都,要能够在富裕前提下提高幸福指数,如果每天塞车,如果很多事情很难办,就会感觉到不幸福。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致力于提升发展的效率,又要努力解决和追求社会公平,特别是当所有人到首都时,都感觉到处于公平之中。规划和建设首都经济圈,既要全力发展自己,又要努力为全国做示范。首都不是一般的地区,首都应该是首善之区,应该是首发之区。从这个方面说,首都不仅要发展好自己,还要把起全国示范作用作为自己的使命。比如,首都不一定是经济中心,但应该成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模范;首都应该是创新中心,因为首都集聚了大量文化、科技教育的人才,应该在创新方面做出示范;首都必须是和谐之区,这一点首都如果做不到,怎么要求其他地方实现和谐?总而言之,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体制机制创新、自主创新、和谐社会建设等等,首都都要承载起示范作用。既要着力于发挥内部的潜力,又要充分利用外部的条件。任何一个地区,包括首都在内,拥有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把现有的要素能动性充分发挥到极致的同时,要充分开放合作,借资源、市场、人才发展自身,通过开放、合作提升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在这方面,当前最直接的路径,就是加强京津冀的合作,实现与周边地区良性互动。《中国经济周刊》:“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首都经济圈、河北沿海地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河北的沿海发展,同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和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发展都有直接的关联性。首都经济圈将对河北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范恒山:首都经济圈的建设,一定会直接影响到河北的发展。近两年来,河北省提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并且提出要与首都紧密结合起来,服务首都、借力首都、对接首都、融合首都。无论是河北全省还是河北离北京较近的廊坊等城市,应该围绕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做好四个发展:一体化发展。通过一体化实现优势互补,通过一体化解决公平公正问题,通过一体化解决发展机遇问题。错位发展。与首都形成错位,在发展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借势发展。延伸首都的产业链条,延伸首都的其他发展空间,借这种势头、借条件、借产业链发展自己。支撑发展。在很多方面,河北特别是廊坊对于首都是有支撑作用的,北京的空间那么狭窄,在这里构建好的服务区,就支撑了发展,支撑是相互的。如果把握好这四个方面,河北就能够获得更大的机遇,从而把首都经济的建设变成推动河北发展的重要契机。“环京津贫困带”的时来运转在河北买房,坐地铁来北京上班,回家打“010”市内电话,家门口就是北京某名校或大医院的分院……这或许将是未来相当一部分北京人的生活轨迹。以永定河为界,河北固安县与北京大兴区隔河相望。过了永定河上的大桥,固安便在眼前了。在固安的街头,那些红艳的冰糖葫芦和“老北京涮肉”、“炸酱面”的明亮招牌,恍若北京城里的寻常巷陌。道路不宽,两边铺设着草坡,间植花圃与树木,沐浴着旭日和风,宁静、悠然,不远处错落着一片小别墅。以工业园区著称的固安,竟有几许欧陆小镇的别致。虽仍是三四线城市的面貌,但很多地段正在开工,街上熙熙攘攘,繁荣而有生气。这个小县城正在迎接蜕变。2010年,当地的房价从年初的4000元/平方米一路涨至年末的6000元/平方米——在这个小县城,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涨幅。像固安一样,在北京城实施了严格的限购政策之后,河北的燕郊、香河、涿州等紧邻北京的地区正在持续地承接北京“溢出”的资金与人力。北京的新型卫星城这一次,河北终于等来了机会。虽然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尚未正式敲定,但在首都经济圈核心圈100公里之内,包括固安在内的河北环首都的14个县市已经严阵以待迎接或将是历史上最好的机遇。“我们有的县委书记说:就像做梦一样,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内项目纷至沓来,应接不暇,说明有巨大的市场动力和需求。”当首都经济圈概念出炉,河北省副省长赵勇如此描述各路资金的疯狂涌入。据悉,位于廊坊市的固安开发区,目前成为各路资金涌入的首选之地。据固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固安工业园区工委书记姚运涛介绍:固安工业园区在其建园之初,曾花费巨资用于园区规划工作,从而确定了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制造、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定位。截至目前,累计签约引进项目309个,项目总投资362.2亿元、1.93亿美元,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规模。2002年6月28日,廊坊开发区固安园区项目奠基、工业区正式启动,至今已整9年。整体看,工业园区并未完全成熟,但成长迅速。园区内部,京东方、正兴轮胎等一些厂区的建设已颇具规模,还有一些厂区,刚刚圈出一个轮廓来,正等待着进一步的开发。在这里,能真切感受到与北京“零距离”所带来的好处。“固安工业园区是河北的一大亮点,也是河北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作为承接北京溢出产业的一个平台,已经做好准备了。不是有个成语叫待价而沽吗,固安就是待价而沽,就等着上轿子了。” 河北省委省政府经济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薛维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固安工业园区在其宣传手册这样自我定位:这里不只是工业园区,不是北京配套的卫星城,而是站在更有远见的立场,集全球城市经验,建设一个立足新北京、大北京,创造更美好幸福生活的新市镇。新市镇带给人更多的遐想。业内人士表示,固安其实走的是“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这样的发展路径,也成为很多中国城市选择的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当中,开发区已从纯粹用于地方招商引资的产业园区,逐渐成为集工业与生活为一体的新型城市。它们在功能上也已融入城市发展的主流和主体,并成为城市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从单一的工业园区回归到城市。由于北京所面临的人口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过大等问题,也亟须从建设环京津新型卫星城突破。据记者了解,新的卫星城将不同于北京传统的回龙观、天通苑等“睡城”模式卫星城,新型卫星城就是以开发区为核心,以产城融合的模式吸引市区人口向卫星城转移,同时承担本地区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姚运涛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2011年,工业区的城市功能核心区将全面启动。依托大广高速固安出口,建设行政办公、商务金融、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商贸物流、大型公园等城市功能,形成设施完备、性格鲜明的城市新区,总投资将达48亿元。河北也愁地与固安一样,那些环京小县城,都期待着在首都经济圈构想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河北,其邻近北京的地理位置,曾被很多专家认为是重要发展优势。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这种区位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现实。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北京周边的河北县市一直位于政策红利的边缘,缺乏科学的规划,也缺乏产业的支撑,因此形成了一条漫长的贫困带。相关数据显示,在京、津以北地区有贫困县、区21个,京、津以南地区有贫困县、区11个,面积达到8.3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272.6万,形成了一个环京、津100公里的贫困带。使环京津贫困带脱贫,成为河北的重任。去年,河北提出了“环首经济圈”战略,该经济圈的城市包括环绕北京的张家口、承德、廊坊、保定四个地级市,以及涿州、涞水、固安等13个县(市)。这些城市群首尾相连,全长999.5公里,面积达到27060平方公里。河北省商务厅副厅长史玉强表示,四个城市和13个县(市)区不是齐步发展,其中起领头羊作用的是现在产业发展聚集最强大的廊坊市,主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开发区是产业发展的引擎。河北已经感受到了发展开发区对于带动经济圈发展的效应。据史玉强介绍,开发区引进的外资占河北经济的35%,出口占48%,对外开放的示范作用明显。而且开发区是新兴产业的聚集区,80%、90%的新兴产业都集中在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但即使是在河北,目前的最大发展障碍也是土地。史玉强坦言:“每年中央、河北省给的指标都非常有限,尽管现在土地的贫瘠程度非常明显,但是省政府还是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向开发区倾斜;虽然已经做了很大的倾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们现在环首都的开发区有好多大项目,大概有几亿美金的外资项目,因为土地问题不能落地生根。”交通一体化先行无论如何,这个急于摆脱贫穷的省份正以最大的热情张开双臂热烈拥抱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北京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首都经济圈”大规划出台尚待时日,北京年内试点交通收费一卡通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助理姚飞日前透露,继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出现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后,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开始启动,未来,京津冀地区居民仅持一张交通卡,既可乘坐地铁、公交,又可缴纳高速费用。而北京将在年内试点和推广交通收费一卡通。以北京地区为例,预计通过一年的时间推广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