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日星期二
經濟學人駁克魯曼對中國指責
諾獎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日前在《紐約時報》撰文,指斥“中國重商主義(mercantilism)重傷世界經濟”,並呼吁其他國家“和中國打一場貿易戰”,在西方思想界引起激蕩。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發表專文,反駁克魯曼的論點,認為與美國相比,中國在金融海嘯中對全球經濟貢獻良多,但批評者對此往往視而不見。與此同時,該刊認為中國出口貨物佔全球的份額在可見的將來會持續提升,難免進一步加劇西方針對中國的保護主義情緒,2010年將會是多事的一年。
克魯曼在該篇題為《中國的新年》(Chinese New Year)的文章中開宗明義說:“我預測2010年將是屬于中國的--但這並非一件好事。”他說,中國現已成為經濟大國,卻沒有大國風范,一味採取重商主義,把匯率人為壓低、保持高的貿易順差,無異于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掠奪,這些受害者們應該“和中國打一場貿易戰”。
“重商主義”是一種經濟政策思想,重視對外貿易,認為政府應採取主動角色,使用補貼和關稅等手段,刺激出口並遏止進口,以達到促進國家富強的目的。
《經濟學人》發表題為《龍之恐懼》(Fear of the Dragon)的文章,駁斥克魯曼的論點。該文指出,許多批評中國的人都只看到錢幣的一面(one side of the coin),而忽略了另一面。例如,中國外貿佔GDP的比重,事實上由2007年的36%下降至去年的24%;貿易順差佔GDP的比重,亦由11%降至 6%。三年前,外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達3%,而在去年,則是負貢獻(即拖累)3%。
與此同時,外國人亦往往忽略了,中國的進口趨勢其實比出口更加強勁。據最新數據,去年11月中國進口總額同比增長高達27%,而出口則仍然未止跌勢。此外,以克魯曼最關心的美國經濟為例,去年截至十月,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這兩個最大市場的出口劇跌了14%,對中國這個第三大市場的出口,卻大增了 13%。
換句話說,與克魯曼所講的中國“抽乾了疲弱的國際貨物需求”、“對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掠奪”相反,在去年這一段金融海嘯後的艱難日子當中,中國對于支撐世界經濟渡過難關是貢獻良多。
文章引述裏昂證券(CLSA)分析員Chris Wood指出,對于重新平衡(rebalancing)環球經濟而言,中國的貢獻遠比美國為大。因為世界經濟現在最需要的是兩件事--中國人多花一點,美國人多儲蓄一點。在這方面,中國已經透過買車補貼、家電下鄉和醫療改革等措施,取得很大的成果。相反,美國政府仍繼續印鈔票、發債券救市,國民儲蓄率現僅為GDP的10%,是十年前的一半,這對于環球經濟的平衡弊多于利。
目前中國的出口貨額佔全球約10%,已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第一,亦接近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巔峰期的歷史高位。不幸的是,日本出口此後無復當年勇,佔全球的份額一路跌至今天的5%。那麼,同樣面對貿易保護主義和貨幣升值壓力等威脅,中國會否重蹈日本當年的覆轍?
該刊認為,答案為“否”,有三大原因。首先,中國目前的出口主力多為低技術、低增值的廉價貨品,有很大的升級空間,現在中國廠商大舉投資于電腦晶片和汽車等項目,將會對于出口的增長有很大貢獻,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在廉價貨品市場的飽和。第二,與當年的日本相比,中國今天的優勢是對資本管制(capital control)的態度更加審慎,不會像日本般魯莽,在1985~1988年間讓日圓暴升了逾100%。
第三,中國的優勢亦在于幅員遼闊、人口龐大。可以說,在中國國境之內,存在著幾個成熟度差別很大的經濟體,包括非常發達的沿海地區和仍很落後的一些內陸地區。日本當年進軍高增值制造業時,無可避免大幅拉高工資水平,導致紡織等本來很有優勢的舊制造業喪失競爭力,中國的處境則好得多,因為內陸的工資水準仍然很低,沿海的紡織廠、鞋廠西遷後,仍可以保持很強的競爭力。
文章最後說,現時的情況是這樣的:中國的進口在大幅增加,中國的本土消費正急速提升,中國的出口仍會持續增長。然而,對于這三個事實,正處于經濟困境的外國往往只會著眼于最後一項,而這將導致保護主義情緒進一步升溫,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也難免愈趨高漲,2010年很可能是新仇舊恨交集的一年。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