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日星期六

《时代》周刊资深记者:为什么中国将发生经济危机

《时代》周刊资深记者:为什么中国将发生经济危机 凤凰网

美国《时代》周刊资深记者迈克尔•舒曼(Michael Schuman)昨日发表一篇针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展 望的文章,该文章认为,中国如果不转变其经济发展模式,不久的将来,发生经济危机势在必然。

文章原文如下:

世界上大多数人士的看法是,中国是坚不可摧的。

在迅猛发展不断壮大,其惊人的增长,似乎无论什么阻力也无法阻挡其前进的脚步。

陷债务和分裂的美国,成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经济体看上去似乎会成为必然。那些商人们和决策者 展望未来相信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可能会成为一种经济组织的高级形式来处理现代全球经济所面 临的挑战。

而所有这一切,我的答案是:再想想。

中国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超级大国,在全球经济中其影响作用将越来越大,对此我毫无怀疑。事实 上,在很多方面她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了;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中国就没有经济问题,其中相当多 的问题是由美欧的专家所称颂的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创造出来的。在我看来,如果中国不改变,且需 以彻底的方式来改变方针路线,中国将经历经济危机。

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我一直在想,中国可能将面临一段时间某种可怕的崩溃,但到现在为止我一 直不愿意如此强烈地说出我的看法。原因是要告诉中国经济到底会发生什么,这是很困难的,因为 缺少数据或者说数据是不可靠的。中国在经济方面的某些方式是独特的——史上目睹过在全球经济 上如此大规模比例的崛起且提升如此迅速的吗?很难找到有效的先例;再一个就是时间问题,这很 容易说,中国将有一次机会,几乎是不可能说清楚何时可能发生,下个月?明年?未来十年?事实 是,因为它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所以中国可以继续发展。所以,换句话说,你让我预测是 什么类型的危急时,你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获得答案,但很明显那会是错误的。

但我在中国呆得时间越久,我越确信,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是不可持续的。是的,专门从事研究中 国的经济学家可以给出种种原因,为什么该国据推测是不同的,因而通常的经济学规则不一定适用 于它。但一个简单的事情,我总是说,经济学无法逃避数学,如果这些数字不加起来,对于这个国 家的经济可能会如此重要,经济将如何快速增长,这个国家将扮演多么沉重的角色等,就没有多大 意义。中国有很多的数字,只是没有加起来。

糟糕数字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中国国家资本主义创造出来的。

这种模式是由日本发明的,围绕东亚的许多快速增长的国家不同程度地沿用了该模型。这种模式, 通常来说,像这样的功能:1)利用低工资通过出口引发经济增长,并通过巨额投资迅速工业化;2) 利用政府的手指导整个过程;3)运用产业政策和国家直接融资使越来越多先进的行业获得发展。此 系统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产生梦幻般的经济增长,但最终,它会崩溃。

十年后也没能逃过); 韩国是最相似地复制日本模式的国家,在1997年-1998年经历了经济危机。

发生了什么?该模式是基于爱丽丝.阿姆斯登(Alice Amsden)对韩国经济-称为“价格错了”的研究。

了刺激投资产生快速增长从而达到所需的高水平,该模式依赖于国家直接补贴,以使投资在某些行 业或部门比其它形式更具吸引力并减少风险;为行业提供廉价信贷,或国家在特定的首选项目上进 行完全投资;控制汇率以鼓励出口商;为能源,出口等采取各种补贴方式;银行不是以商业为导向 的,在很大程度上银行所扮演的角色是作为政府发展政策的工具。所有这些方法的漏斗钱,私人的 和公共的,都进入工业化,创造了我们一次又一次所看到的亚洲天文数字的增长率。

这里的问题是,价格不能无限期地错下去。关于古典经济学家为何总是那么集中于让市场找到正确 的价格水平,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原因。用这种方法,市场向潜在投资者发送关于资金应该投向哪亦或 不应该投向哪的正确信号。如果那些价格指标倾斜了,因此资源方向也就倾斜了。亚洲模式,通过 左右价格,最终创造了巨额的失真,其中金钱被浪费了,产能过剩产生了。资助的公司并没有同未 被资助的公司一样产生效益来回报社会,而是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建设了那些不必要 的、无利可图的工厂和建筑物。结果,贷款变成呆账,银行部门扭曲,这正是在日本和韩国所发生 了的事实。虽然他们的危机是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对外表现的——日本资产泡沫的破灭,韩国的外部 冲击——两国经济崩溃的原因是相同的:脆弱的银行,负债的公司以及愚蠢的投资。

中国正沉湎在诸如日本和韩国所有相同的过激行为中,并且远不止此。在中国的投资达到占近其国 内生产总值50%的水平,甚至高于亚洲的标准。

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所有在建的建筑物和道路是必需的。聪明的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 斌,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做出了这个非常有争议的论点: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已过度投资,因此可以采取不再依靠投资来维持其增长。我们不同 意此观点。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确实是非常高(46%)...... 但是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只进 行了一半,它仍然需要更多的投资来应付铁路,医院,工业厂房日益增加的需求。最近的基建热潮 已带动该国的运输能力,但中国的铁路网络仍然比1880年美国的铁路网络短...在经济方面,我们估 计中国的工人人均资本存量大约只有美国的8%的和韩国的15%。

达到收益递减的阶段。所以,我们相信,国家需要投入更多而非更少。

我完全同意。然而问题不在于中国是否需要更多的投资,而在于中国是否得到了它所需要的投资类 型。事实上,投资水平如此之高,但在某些关键方面却严重缺乏——这使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们可以看到中国产能过剩持续的问题,公司经常从国有银行贷款一窝蜂似的来建设某些行业的过多 工厂,如在钢铁和太阳能电池板领域已经发生了此类现象。

路。而其票价超出了大多数中国人所能承担的范围,而中国很多重要城市却没有地铁。

这种误导性投资的一个良好部分似乎要进入以房地产为首的行业。房地产开发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的主要推动力。从理论上讲,中国的快速城市化使得建设等成为必然——但取决于正在兴建什么。 在温州,最近一个房地产经纪人称,向购买高档公寓的顾客赠送宝马车——这是过度发展的明显标 志;而大多中国人却负担不得起买房的费用。我的北京公寓大楼两侧有三个大商场,似乎很少能看 到真正的购物者。现在在北京最优质的写字楼租金比纽约市的价格还要高-尽管事实上,中国的资 本是一个大的建设区。但许多大厦的价格疯涨,而其质量与大型企业并不相称。

更糟糕的是,在中国的大量投资正在资助债务。

评级机构惠誉估计,银行信贷在2011年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85%-在短短的三年内增加了56个百 分点。虽然振荡对中国的银行尚未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许多分析家担心银行最终会遇到不良贷款 上升的问题。至于什么时候会到来的迹象,英国“ 金融时报 “ 报道, 最近,政府已下令银行交割地 方政府所欠1.7万亿美元的贷款。如果属实,这告诉我们两件关键的事情:1)这些国家的政府从银 行贷款融资所投资的项目并不会产生的所需要的收益来归还贷款;2)贷款银行的工作簿质量与官方 统计的建议相比,存在更多质疑。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积累了这么多的债务,摆在首位的事实证 明了中国的金融业缺乏完整的法治。从技术上讲,地方政府根本不允许贷款;与此同时,因为政府 实体不断增加他们无法支付的贷款,使得许多小公司,尤其是私人公司,无法筹集足够的资金,最 终因缺乏资本金而饿死。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危机片段依序出现,过多的误导性投资,包括由债务和政府官员的决定推动着的 庞大的房地产热潮。听起来熟悉吗?危机,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中国领导人不采取行动,重新 定位经济方向的话。积极的事情是,至少有一些高层决策者明白需要改变。在声明后的政策宣示政 策里,政府承诺改革。问题是,中国政府并没有采取自己的意见。经济需要重新平衡,远离投资和 出口,更多的鼓励消费-通过注重质量增长, 而不是不惜任何代价的追求高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来带动 经济增长。这样危急就不会发生,或发生的速度不会那么快。是的,中国消费者的增长在全球具有 重要性,但中国的储蓄仍然过高而与消费相比国内生产总值仍太低。政府可以采取的刺激措施是采 取必要的再平衡——例如,减少很多稀有进口商品过高的进口税。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制定正确价 格上没有作为。货币仍被牢牢控制着,利率没有变动。

格信号采取行动。

为什么中国的决策者不去追求更加根本性的改革?因为他们害怕增长可能会滑坡。

五年计划目标是每年GDP增长7%,但在我看来,每一次增长导致的是双倍下降,领导进入恐慌模 式和就再次使经济加快转速。国内生产总值在2011年第四季度上升8.9%,但这对于中国的领导人 来说并不足够快,他们已经开始重新松动信贷——把大量的贷款用在经济上。

当我把这些问题带给中国的观察家们时,我通常会受到批评——我被告知,北京的政策官员都已经 解决了。这是事实,近年来,中国的决策者们在管理瞬息万变的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卓越的工作。 但是,任何股票投资者都非常清楚,过去的业绩并不能保证未来的业绩。早在20世纪70年代和80 年代的西方分析家认为,日本的官僚主义接近冗员,现在日本的平庸官僚被视为经济复苏的主要障 碍之一。今天,中国的官僚主义遭受了导致日本官僚误入歧途的同样的问题-他们相信经济可以由 法令管理。古典经济学的工具-让价格正确-都是次要的。

银行的利率,你只需告诉银行要做什么?

正是这种态度杀死了日本经济的奇迹,现在我看到中国正在走向同样的命运。

数学的力量,中国也不能,无论其决策者可能多么的辉煌!危机何时会发生?有趣的是正与历史在 一起玩。亚洲发展模式兴风作浪大约35年后,日本和韩国都遭受了危机—日本运用此发展模式是从 20世界50年代开始到1989年,韩国是从1962年开始到1997年。

2014-2015年左右。我这里不是在预测确切的日期,我想说的是,中国的快速增长期快到头了,下 一步需要做的是解决其经济问题。(编译:思翥)

没有评论: